大熊猫的种类有哪些?

大熊猫的种类有哪些?,第1张

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一共有5种品种,分别为:始熊猫、大熊猫秦岭亚种、大熊猫指名亚种、白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其中始熊猫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是大熊猫的祖先。而白色大熊猫和棕色大熊猫是变异品种。

大熊猫一共有几种品种

大熊猫秦岭亚种主要分布在秦岭,头圆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

大熊猫指名亚种是生活在四川的大熊猫亚种,头长近似熊,胸斑为黑色、腹毛为白色。

白色大熊猫于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了五次,打破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的说法。棕色大熊猫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大熊猫变种个体。

大熊猫长期生活在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深谷稠密的竹林丛中,过着神秘的“隐士”生活。而且形态构造特殊,秉性奇特,因此生物学家们对这种动物的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把它与熊一起列入熊科Procyonidae有的把它与熊一起列入熊科Ursidae,看作高度特化了的熊类;有的又把它独立地列为大熊猫科Ailuropodidae。100多年来,从大熊猫的形态解剖,化石材料,行为生态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仍未得出 结论。近年来科学家们又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方面进行研究,使分类研究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但仍然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得出统一的结论。大熊猫的祖先到底是谁?它又是如何演化发展成现在这种大熊猫的?  浣熊学派认为大熊猫与小熊猫十分相似,而小熊猫已被确认属浣熊科成员,因此大熊猫只是一种大型的浣熊。大熊猫与小熊猫从形态解剖学上看很相似,两者体态都很肥胖,头骨,牙齿和前掌的结构相近,脸部有黑白花纹,四肢黑色,齿冠多齿突,掌具有附加籽骨组成的对握结构。骨骼和肌肉系统都具有一些原始 的结构模式,颈动脉干类同。特别是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十分相似。  熊类学派熊学派则认为大熊猫属熊科,是一种高度特化了的熊类。他们认为大熊猫在许多重要方面与熊类相似,基本结构属於熊的范畴。在形态方面的外形特徵,体型大小,尾,脑颅结构,牙齿结构,神经系统结构, 脚型等均与熊类相似,各种组织器官也与熊类的相近似,即它的每一个形态特徵都表明仅仅是一种高度特化了的熊而已。  大熊猫独立学派认为大熊猫与熊类渊源不同,在形态构造与生物学其它方面均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徵,应该 独立为大熊猫科  大熊猫的演化过程,根据古生物学家黄万波等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和衰败期等 几个阶段  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关系,通过各学派的讨论,以及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 已探索出粗略的系统演化关系。大约在2600万年前的渐新世,似熊类和古熊就从共同的古食肉类中的祖先分离出来。在中新世晚期,古代熊类直接演化为现今美洲的熊类。大约在1200 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早期的似熊类 开始分化出始熊类和古小熊猫类(Parailurus) 两支。古小熊猫直接演化成现今小熊猫,残留於喜马拉雅山横断 山脉。

熊猫有5个品种。大熊猫的种类有大熊猫秦岭亚种、大熊猫指名亚种、白色大熊猫、棕色大熊猫。

1、大熊猫秦岭亚种:

秦岭是中国大熊猫纬度最高的分布区,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的重要种群,具有独特的分布格局和种群进化史。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特征方面,秦岭大熊猫与四川、甘肃的大熊猫之间有着明显差异,是大熊猫的一个独立亚种,被命名为大熊猫秦岭亚种。

2、大熊猫指名亚种:大熊猫指名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在皮毛颜色方面,秦岭大熊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

3、白色大熊猫:变异种。白色大熊猫世界罕见。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4、棕色大熊猫:变异种。棕色大熊猫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大熊猫变种个体。截止2009年,有科学记载以来世界上一共仅发现过五只棕色大熊猫,发现地点均为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陕西秦岭山脉核心地区。

5、始熊猫:据在云南禄丰晚中新世古猿地层中发现的大熊猫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

提起大熊猫,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四川,因为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全球圈养大熊猫有548只,其中87%在四川;四川野外大熊猫的数量也占全国总数的74%。

其实,除了四川,陕西秦岭也是我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全世界唯一一只棕色大熊猫“七仔”便生活在此。

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生存着345只野生大熊猫,占大熊猫总数的185%。种群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了217%。秦岭大熊猫集中分布于西安、宝鸡、汉中、安康等地的交界地带。

虽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秦岭大熊猫已被世人所知,但是直到2005年,秦岭大熊猫亚种才被世界公认,是目前大熊猫家族中数量最少、最晚被发现的亚种。

亚种是形成新物种的“前奏”,其存在也使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更为丰富。专家介绍说,当一个物种的某一个种群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这一种群就应该是一个亚种:具有独立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独立的进化历史;形态学差异与基因差异相一致。

 我国大熊猫分布于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交界的秦岭、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等六个山系。秦岭山系的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包括岷山、邛崃、凉山、大相岭和小相岭山系)的分布区早在12000年前就已经相互隔离,符合了第一个条件;在相互隔离后,由于基因交流中断,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包括甘肃)大熊猫经过约12000年的进化历史,在遗传基因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两个遗传群体。其中,秦岭大熊猫在遗传基因方面更接近原始的祖先,而四川(包括甘肃)大熊猫则具有更快的进化速度。这就使得秦岭的大熊猫符合亚种分类地位成立的第二个条件。

秦岭大熊猫和四川大熊猫在形态上已经形成了明显差异——四川亚种的头长近似熊,秦岭亚种的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秦岭的大熊猫与其它山系的大熊猫在形态学方面已具有显著的差异,其结果与基因方面的差异相一致,满足了第三个条件。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在形态上的明显差异,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态可掬,陕西人把秦岭大熊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通俗的讲,秦岭大熊猫体态肥硕似熊,长得既丰满又富态,头部圆尾巴短,模样非常招人喜受,给人活泼好动憨态可掬的感觉。

秦岭大熊猫身长在1米2至1米8之间,最重体重可达180公斤,雄性的个体要大于雌性个体。虽然身上的毛色黑白分明,但又不是纯黑纯白,黑色中透出深褐色,白中又稍显出奶油的淡**,颜色既醒目又柔和,显得非常漂亮。

秦岭大熊猫体毛粗糙,腹部毛色略显浅棕色。皮下脂肪层很厚,且后肢发达,爪孑尖长,善于攀爬高大的树木。

四川大熊猫比秦岭大熊猫个体略小,毛色黑白分明,黑色较黑,白色也较白。头部的比例稍大于秦岭大熊猫,尾巴也比秦岭大熊猫略长些,皮下脂肪较薄,体形不如秦岭大熊猫丰满。

如果不把两种大熊猫放在一起比较,外人是很难能分出它们归属的。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别称:猫熊、竹熊、银狗、洞尕、杜洞尕、执夷、貊、猛豹、食铁兽等。大熊猫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

大熊猫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主要栖息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的。当它们想见面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气味标记找到彼此。一旦它们见面以后,就转为声音交流。大熊猫有好几种做标记的方式。它们经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的混合来做标记。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嘴巴半张。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他熊猫的注意。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一只体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10 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

 

熊猫的外貌:

大熊猫(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熊猫的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侵者,或是打盹。

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旦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可以象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是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可以象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

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性追求一只发情的雌性时。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生争斗。在动物园,它们的争斗通常是因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

气味标记:

对大熊猫种群来说,可以看见的信号对它们来是毫无意义的,它们的圆脸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没有冠部或棕毛来展开,耳朵可以竖起放下但也不够灵活。这都是因为熊猫常年生活在高山上茂密的薄雾弥漫的竹林里面、看不见彼此而造成的。

大熊猫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的。当它们想见面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气味标记找到彼此。一旦它们见面以后,就转为声音交流。大熊猫依靠它们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从多情到生气的情绪。

大熊猫用气味来标记领土是它们在竹林里保持和平的秘诀。大熊猫将肛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柱子,树桩,墙上,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方。这些气味标记能让它们互相回避或聚到一起。

在非发情季节的时候,一闻到陌生熊猫的气味它们就会走开。发情季节的时候,一只雌性大熊猫的气味可能就表示她已经做好交配的准备,并且希望吸引雄性前来。

大熊猫有好几种做标记的方式。它们经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的混合来做标记。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嘴巴半张。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抓痕,以引起其他熊猫的注意。

食性食物:

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等7种。

虽然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牙齿,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接近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槽间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

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等。

但它却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食草动物所具有的专门用于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毛虫。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

一只体重100公斤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10 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免爬坡。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利用气味、声音等传递信息,相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大熊猫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杂草等其他植物,但吃进的量极少。

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也要开一次“荤”,恢复一下其祖先的本性。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正象当地的一句俗话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

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尽食其肉。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

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捕食动物或动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

如果它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

熊猫的特点: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的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

大熊猫的四肢、肩膀、眼圈和耳朵是黑的。。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8703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