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再造是什么

鼻再造是什么,第1张

由于鼻位于面部正中,且高于面部平面,呈四面体结构,因此在面部具有重要的美学作用。又由于它是呼吸道的开始,起着加温加湿和过滤冷空气的作用。所以,当鼻外形受到破坏时病人有强烈修复鼻外形的欲望。自古以来,外科学家就进行了全鼻再造的手术,如印度皮瓣法和意大利皮管法的全鼻再造。

2手术方法编辑

全鼻再造所需的皮肤组织的来源,主要是用皮瓣或管形皮瓣移植,常用的为额部皮瓣、上臂皮管、肩胸皮管以及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游离前臂皮瓣等。以前额皮瓣为最佳。由于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开展,对额部皮肤进行预先扩张后,再行全鼻再造,不仅鼻尖鼻翼不易出现血运障碍,且额部供区创面不需植皮,能轻易的直接缝合,避免植皮后色素沉着及凹陷性瘢痕。因此,目前扩张后额部皮瓣法成为全鼻再造的首选方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额部皮瓣法。

额部皮瓣法修复

(一)传统额部皮瓣法修复

额部皮瓣因其组织薄、致密而坚韧,血液丰富,用于鼻再造塑型,色泽和功能恢复较为理想,外形稳定,后期挛缩小,且在皮瓣转移中不需要肢体固定,大多情况下不需用软骨支架,也可保持鼻外形挺直。手术次数也少。其缺点是额部植皮区色素沉着。

1. 皮瓣的设计

额部皮瓣的血液供应,可依靠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或颞浅动脉为主干,以保证有良好的血液供应。形成额部皮瓣的术式有多种,必须结合患者鼻缺损情况和额部宽度、发际高低,选择最适合的皮瓣设计。

2鼻部塑型与定点:按照患者的脸形或原来的照片,设计拟定再造鼻的长短与大小。可用胶泥造一鼻型,再测其长度与鼻翼、鼻小柱的大小。按患者具体脸形定出鼻翼与鼻小柱的位置,并用不褪色的颜料或墨水标定其位置,鼻翼的高低两侧必须对称,并与鼻小柱在同一水平线上。

3.操作步骤(以额正中皮瓣为例)

1)形成额部皮瓣:在额部设计三叶形皮瓣。手术前将设计的皮瓣用橡皮片或布片制成同样大小形状的“布样”消毒备用,并于患者的额部用l%美蓝绘出拟定手术的皮瓣图形。用“布样”反复比试,确认合适后,按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至额肌下,在剥离至眉间达皮瓣蒂部时要特别小心,勿伤及供血动、静脉。皮瓣完全剥离后,即可试行扭转皮瓣,检查皮瓣是否有足够的长度。用前额皮瓣一期全鼻再造术,因前额皮瓣血供丰富,可以耐受一定程度的扭转。张涤生等提出一方法是剥离皮瓣至眉间时,在该处做一横切口,注意仅切透皮肤而不伤及皮下组织,以防损伤供应皮瓣的血管。将此切口至鼻缺损创缘间皮肤做锐性剥离,形成隧道。额部皮瓣经隧道转移至鼻部缺损区再造全鼻。成功的关键在于必须形成足够宽大松弛的隧道。为防止皮瓣有张力,可将蒂部的一侧切口斜行延长到鼻部切口,则皮瓣蒂的扭转可毫无阻碍。或于蒂部做两个皮肤横切口,在皮下游离出隧道,在两眉间将皮瓣蒂旋转,皮瓣于隧道下通过,以达到鼻部(图31-63)。但不论用哪种方法均需防止损伤血管,特别不要伤及比较浅的回流静脉。若形成隧道,则应宽大,以防皮瓣蒂部受压。

2)制作衬里:于残缺的鼻上部设计一皮瓣(图31-64),向下翻转,形成鼻衬里,并于鼻两侧做切口直至鼻翼定点处,将切口略向两侧剥离。再在上唇再造中柱的部位设计一“U”形皮瓣,皮瓣宽约3~5mm,其下缘与鼻翼定点的水平齐。

3)额部皮瓣转移与缝合:将额部皮瓣转移至鼻部,注意蒂部不能有张力。此皮瓣切开剥离后,将额部皮瓣的正中末端与上唇剥离翻转的“U”形皮瓣缝合固定于小柱定点处,形成鼻小柱;皮瓣的两翼最外侧固定于鼻翼的定点处。这三定点是鼻再造时最重要的三点,必须精细准确。

其次,皮瓣形成两鼻孔的部分,分别与鼻内衬里缝合,如衬里嫌长时可略剪除一些,务使皮瓣远端的左右两叶能向里翻转形成鼻翼。即将皮瓣的远端三叶分别折叠成小柱与鼻翼。

如鼻中隔尚完整时,可将衬里皮瓣剖开,将鼻背残余皮肤折入鼻孔内缝合固定于中隔,使两侧鼻孔完全分开。若全鼻呈一洞穿性缺损,再造鼻中隔已无可能时,则考虑修复衬里后用自体软骨支架重塑鼻的支撑组织,最后再用额部皮瓣修复。

在缝合皮瓣远端与衬里时,应注意鼻孔内勿留下裸露的创面。在试行鼻成形时务使皮瓣推向鼻尖部移行,使鼻翼与鼻下端有较好的外形,以防“朝天鼻”。在缝合鼻两侧创口皮下组织与皮肤时,务必注意两侧的张力相等,以免将来有一侧向上牵拉,致鼻翼高于另一侧。

4.鼻腔内的衬垫与鼻外的塑型

术毕,需要通过鼻腔内填塞与鼻外塑型,来保证再造鼻的良好愈合。一般两鼻孔内填塞碘仿纱条或凡士林纱条。两侧应相等,压力不可过大,这样可使翻下来的皮瓣形成衬里与额部皮瓣能良好的贴附,消灭死腔。只有在无需修复衬里的鼻再造术时,才可采用橡皮管作内支撑,橡皮管可保持鼻腔的通畅,术后患者比较舒适。鼻外两侧各用纱布卷3条分别放置加压固定,最内侧的纱布卷应较短,置于鼻翼的上方而不压鼻翼,则鼻翼的塑型可较好。鼻部再用牙印模胶固定。前额部可用中厚皮片移植覆盖,打包包扎。

5.术后处理

术后10d左右拆线,鼻孔的填塞可换成橡皮管以支撑鼻孔,或用塑料管代替亦可。

6.第2期手术

可在第1期手术后3~4周进行。将蒂部切断,如原来在鼻上部作斜行切口时,则应注意保留原来的皮肤,以利修复。皮瓣蒂部摊平后,保留其脂肪组织,将其垫至桥部皮下,使再造的鼻根部不至明显凹陷。如果是以皮下血管蒂通过隧道转移者,则无需行第2期手术。

额部供皮区在短时间内有低凹现象,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可逐渐丰满,色泽可随时间而改善。鼻部外形多能达到满意程度。

额部皮瓣扩张全鼻再造

1、 埋置扩张器

在前额发际上方3~5cm处做一长约5~6cm的弧形切口,深达帽状腱膜或额肌下,进行钝性剥离,直达眉间骨膜浅层。一般宜埋置170ml容量的长方形扩张囊,检查无出血点后,放置负压引流2~3d,缝线于术后7~8d拆除。按常规注水法每5~7d通过阀门注水一次,每次为扩张器容量的10%~15%。根据现有经验,一般注水量宜达200ml以上,时间宜在2个月以上。若患者不着急,扩至所需容量后维持一段时间比较好,若能保持半年左右,此扩张后的额部皮瓣则较少收缩。

对一侧额部已有瘢痕,需要扩张另一侧额部者,应作特殊情况处理。对其扩张囊埋置、充盈、皮瓣设计及鼻成形等全过程手术应格外小心。

鼻部缺损区的条件准备,应在埋置扩张囊的—期手术中进行。如上唇缺损或瘢痕性外翻等应先修复,为鼻再造时提供附着的定位基点。外伤后鼻前庭狭窄、烧伤后鼻翼缺损、鼻道开口瘢痕挛缩等,均可在埋置扩张囊一期手术中,同时行鼻孔开大术等。

2、 取出扩张囊,转移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全鼻再造。

在皮瓣设计时可于术前预先做扩张囊区透光试验,观察血管走行与交通支情况,画出主干血管的走行情况,设计三叶皮瓣及血管蒂的位置。因额部血管间有较广泛的吻合支,只要主干血管能包括在皮瓣内且未被损伤,一般不会出现血供障碍的。三叶皮瓣的设计同额部皮瓣法。扩张后皮瓣在转移前是否将纤维包膜去除,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如鼻翼及鼻小柱折入的部分,可去除其囊壁甚至可以修薄。

3、注意事项

1)扩张后皮瓣的设计,应参考透光试验观察到的血管走行情况,这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比较可靠的方法。

2)皮下血管蒂可选择一侧眶上血管,一侧滑车血管,也可选择鼻背血管为供养血管。术中在形成岛状皮瓣时,注意勿损伤回流静脉。

3)剥离皮瓣蒂部,须紧贴骨膜表面钝性分离,至少要保留一侧供养血管勿受损伤。

4)妥善处理好衬里。一方面要考虑到尽可能地利用残存的鼻背或用鼻唇沟处皮肤和瘢痕,另一方面又要确保利用的上述组织翻转为衬里后不发生血运障碍。

5)转移后皮瓣要相当松弛,即可以在塑型时稍向下推,这样鼻尖、鼻翼的外形都比较满意,并防止形成“朝天鼻”。

6)鼻腔内填塞不宜太紧,以防术后组织肿胀造成鼻小柱及鼻翼基部缝合边缘血运障碍或愈合不良。

皮管或皮瓣法全鼻再造

全鼻缺损、鼻下端缺损等,额部皮肤已被破坏不能用于鼻再造,或患者不愿意用额部皮肤作为修复材料者,也可采用邻近的组织设计带蒂皮瓣转移修复,如、胸三角皮瓣、前臂皮瓣、上臂皮管及肩胸皮管等。这些部位取材较丰富,但皮肤质地较柔软,塑型不如额部皮瓣,色泽也较差。耳后皮瓣为宋儒耀、陈中基等近年研究发现,耳后乳突区皮瓣除有耳后动脉与颞浅动脉吻合支分布外,颞浅动脉顶支还有耳后支呈垂柳状直接分布至该区,此分支就在耳轮脚下面。根据这一发现,应用耳后皮瓣修复全鼻缺损获得成功,为全鼻再造术提供了新的方法。上臂皮管是经典印度鼻再造法,现今仍不失为一良好的方法,因为尚需将手臂与头部固定2~4周,疗程较长为其缺点。

以上臂皮管为例介绍如下:

(一)第l期手术(皮管成形术) 依鼻形大小在上臂内侧设计一有足够长度的皮管,一般为10~12cm×7~8cm,皮管的宽度应较再造鼻所需的宽度略大。皮管的蒂部,以位于上臂中l/3为宜,在前臂屈向头部时蒂部距鼻尖部最近,以方便转移。下端距肘横纹约为2~4cm。皮管形成后其下部的创面须植以中厚皮片在皮管形成后2~3周,最好行一次延迟手术,即将皮管的近端作弧形切开,按鼻根与鼻梁中上段需要作皮瓣,然后缝回原处。

(二)第2期手术(皮管转移术) 皮管延迟术后2~3周进行。按延迟术切口在瘢痕内缘切开,将皮瓣自上臂上段完全分离,依靠皮管的远侧蒂营养。并将其剖开修成斜面。在鼻背部切开皮肤或翻转鼻背皮肤,向下形成皮瓣,以便皮管转移至鼻背部。

将患者前臂移向头顶,皮管的断端即可转移到鼻部。先将皮瓣的皮下脂肪用褥式缝合牵入鼻根部皮下,使连接部分丰满而无下陷痕迹。再缝合皮肤,使皮管完全与鼻部创面相吻合,但须将皮下组织与皮肤分层缝合,用凡士林纱布与干纱布覆盖创面。前臂与手部胶布固定于头部,再加石膏绷带固定。

(三)第3期手术(皮管断蒂术) 皮管转移手术后2~3周,经血循环阻断检验,如循环良好即可行第3期手术。

首先切断皮管连接上臂的一端。将原来鼻背已翻转的皮瓣再切开剥离翻转下来作衬里。空出鼻翼与小柱的位置。鼻两侧切口从皮瓣连接处延向鼻翼定点处,并在上唇小柱部位做“U”形切开。如有中隔残余,也可剖开。下翻的衬里皮瓣自中间切开分别与中隔粘膜缝合固定,以分开两鼻孔。下翻的衬里皮瓣也与鼻两侧切口的内外侧缘缝合,以闭合鼻内创面。

将皮管自原来缝线处剖开,切除大部脂肪层,使皮瓣完全摊开,仅留一薄层脂肪组织,将远端折叠成鼻形,测定其大小与外形后将皮瓣中柱与鼻翼部分三点固定于设计的位置,将皮瓣下端折叠缝合于鼻衬里各相应的部位,缝合后再将鼻下端塑型,使皮瓣下移以塑造鼻尖与鼻翼。鼻小柱部分为皮瓣尖对折而成。最后分层缝合鼻两侧的伤口。

缝合完毕后的塑型固定同上。

术后10d左右拆除缝线,更换鼻孔的填塞物为橡皮管,以利通气与支撑。

(四)第4期手术 为了使鼻根部皮管能获得更好的血运也可不立即进行鼻再造术,而将皮管挂于鼻部垂于鼻根,这样可促使其血液供应丰富,真皮下血管管径增大,待第4期手术时,皮瓣可经受较多的折叠而不致损伤其血运或发生坏死。

(五)全鼻再造后支撑组织的植入问题在鼻缺损患者的鼻骨质部分尚完好的情况下,一般不需任何支撑组织,亦可保持其外形,尤其是用额部皮瓣再造的鼻不须支撑。在有骨质缺损时,可考虑用软骨、骨或其他高分子化合物(如医用硅胶)作为支架植入。这种支撑物应在术后3~4个月再行植入。其手术方法与鞍鼻的整形术同。但也可考虑在鼻再造的同时将骨或软骨植入。

游离皮瓣法修复

(一)手术适应证

对各种原因所致的鼻大部及全部缺损,在额部无供区可利用或患者不愿用烦琐的远位皮瓣方法行鼻再造者,可选用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

(二)以前臂皮瓣为例操作步骤为:

1.皮瓣设计:先在前臂绘出桡动脉、头静脉走行,以桡动脉为中轴线,在前臂的远端横行绘出按患者所需的三叶皮瓣。

2.皮瓣的切取:自肌膜表面将皮瓣掀起,在皮瓣剥离过程中需包括桡动脉及头静脉,严防动脉主干与皮瓣脱离。仔细妥善止血,在切断血管蒂前应仔细检查有无血管干损伤及皮瓣血运是否良好。

3.制作衬里及支撑组织等操作同额部皮瓣法修复。

4.吻合血管:将血管蒂通过皮下隧道至下颌缘,与面动、静脉和颈外静脉吻合

5.最后固定及塑形再造鼻。

(三)手术要点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前臂三叶皮瓣全鼻再造术,其成功的关键是正确的解剖剥离皮瓣和血管吻合的质量。若动、静脉吻合口通畅,、血供充分,回流良好,皮瓣成活一般没有问题。皮瓣剥离时要仔细止血,在血管吻合成功后一般还应该再次检查皮瓣有无活动性出血点。

(四)优、缺点

用该方法全鼻再造,受术者额部无瘢痕,不影响面容,也不受额部条件限制,又可一次完成手术,色泽、厚度尚可。此方法缺点是不如额部皮瓣坚韧挺拔,鼻形不佳,且有一定的失败率,故不应作为常规手术选择。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1] 

《张果星经》云:“又有辅翼,则为真龙”,认为有翼方是真龙。[2]  如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一说青龙为祖龙。[3]  封建时代,龙是皇权的象征,皇宫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礼记·礼运第九》中与凤、龟、麟一起并称“四灵”。[4]  而西方神话中的 Dragon,也翻译成龙,但二者并不相同。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龙的形象

编辑

《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辞书之祖《尔雅》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却只字未提。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同为宋人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到了明代,龙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起来,《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清代袁枚则在《子不语》中写到“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6] 

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龙的形象特点为九似: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

从数千年前无信史可考的文化时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更有良渚文化的兽身龙、查海遗址的蛇形龙,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学者认为,龙的起源、源头众多。[7] 

西汉(包括王莽时期)的龙形象身体细长,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鳍。头部似鳄鱼,整体较瘦长。分为有翼、无翼两种。有的角似牛角,细长,前端略带弧形。上下颚等长,上下唇分别向上下翻卷。分为有无两种,翼为鸟翅形。兽腿,短粗。足部分为兽、鹰足两种,三趾。

而到了东汉,龙体粗壮,似虎形,身尾分明,个别有鳍。 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现突起的棱,顶端前卷,也有类似鹿角的。 且都有翼。兽腿较长。 以虎的形象为主,其他动物形象辅之。

建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龙体较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头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无两种,有翼的龙形状仍旧为鸟翅形。腿为兽类,长。[8] 

南北朝至隋时,龙体细长,似虎形,身尾分明,颈和背上出现焰环。龙翼依旧分有无两种,出现飘带形翼,鸟翅形尚存。四肢上飘,有长的兽毛。

唐宋时期,体粗壮丰满,回复到蛇体,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鳞,宋代时尾上则有一圈鳍。吸取了狮子形象的特点,圆而丰满,脑后有鬣。 唐代时出现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 上唇很长,顶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 龙翼已经都为飘带形。 宋时出现四爪的足,后肢和尾常交叉盘旋。[9] 

“龙”虽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译为“dragon”,而欧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外观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分别甚大,但其实并不只是如此。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维京人、塞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民族象征,这点和东方龙无异。随着基督教势力的壮大,龙和蛇的负面涵义被放大,其在《新约全书》的启示录中被描绘为邪恶的“古蛇”、“魔鬼”、“撒旦”,从此西方龙就常与邪恶画上等号。[10] 

西方恶龙

但是西方龙与东方龙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区别。就如同毛主席和其他伟人所说的:“好与坏,善与恶,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目前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东西,而且好坏的评判往往还与评判者自身的立场有关-这就是辩证的思想。虽然还没有确切可靠的证据能证明龙是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但它在人类所留下的传说中显然也同样符合辩证法。

有中国学者提出把“中国龙”的英文翻译改为发音与汉语接近的“loong”,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欧美人习惯称中国龙为“Chinese dragon”。[11] 

青龙:为“四圣”、“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天之四灵”之一,又称为苍龙,代表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

青龙

应龙:又名飞龙,亦作黄龙。背生双翼的龙,据《述异记》记载:“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据说当年轩辕帝有名大将就是应龙,主要功绩有斩杀蚩尤、夸父。

虺(huǐ):《述异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

虬(qiú):虬龙是古代传说中有角的小龙,一说是无角的幼龙。《说文解字》:龙无角者。各本作龙子有角者。今依韵会所据正。然韵会尚误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赋》引《说文》虬,龙无角者。[12] 

螭(chī):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类龙生物。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13] 

蛟(jiāo):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14]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

火龙:《清史稿》载:“浮山有龙飞入民间楼舍,须臾烟起,楼尽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龙见于张体两川围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龙见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云龙:云雾缠绕的龙。

望龙:头部呈侧面的龙。

行龙:传说鲤化蛟,蛟化龙,而当龙达到一定境界时,会化为行龙。

鱼化龙: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讲述的就是龙鱼互变的关系。

鱼化龙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还记载了龙的“衍生物”,如《五杂俎》:龙性最*,故与牛交,则生麟;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

囚牛

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古时民间有“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传说。但九子是什么,说法也不同。我们主要以年份偏老并已经被后人整理成书的《中国吉祥图说》来了解具体是哪九子。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睚眦

2老二睚眦(yá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4四子蒲牢(pú láo),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螭吻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老九螭吻(chī wěn),又名鸱(chī)尾或鸱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其他:

饕餮:四凶之一,原为缙云氏之子。[15] 

貔貅:带有祥瑞之气的一种神兽。

历史演变

编辑

在中国,龙经历了四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图腾崇拜阶段、神灵崇拜阶段、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的阶段、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21] 

在图腾崇拜阶段,中国远古的某些部落把龙视为图腾,作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标志。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太昊)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人们把龙神化,奉龙为水神、虹神。

龙被神化后,又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便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权威,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战国时期便形成了五色龙崇拜,及龙神信仰。在春秋时期,有五行神,分别与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龙、虎、凤、龟和麒麟,龙只是其中之一,与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龙观念尚未形成。到战国时期,五龙观念开始形成。[25] 

最后是佛教娜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的阶段。隋唐时代,佛教在中国迅速传播,佛教中的龙王崇拜也传入中国。在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原来只有龙神崇拜,没有龙王崇拜,龙王崇拜是在佛教传入后引进的。随着佛教的传播,龙王、龙宫、龙女等也得到迅速流传。[21]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色龙及四海神,龙神信仰,在宋以前多称龙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龙为王,龙王信仰才开始流行,可以说,现在的四海龙王,五帝龙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龙神来的,由中国本土龙神演变的道教龙王,是后来神魔小说中四海龙王的直系宗主,四海龙王及五帝龙王都是中国本土血统的五龙神演变来的。[26] 

上古

1971 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 7000 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 2 个并排的鼻孔。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27] 

1987 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清理出一条长 178 米的蚌壳摆塑龙,距今近六千年。

1994 年,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焦墩遗址,清理到一条长 44 米的卵石摆塑龙,距今约六千年。

1995 年,考古学家在辽宁的阜新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 197 米的红石堆塑龙。这条龙有头、尾和四肢,已经比较完整。查海遗址是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明中国龙文化至少已经有了 8000 年的历史[20]  。这是迄今为止得到考古界公认的,最早关于龙的遗存。

辽宁阜新查海前红山文化龙形堆塑

1996 年,辽宁葫芦岛杨家洼遗址,发现了两条土塑龙,距今约八千年。[28]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的神秘功能在先民的眼里愈发至关重要,与天地宗祖鬼神沟通的琮、璧、戚等礼器,都是用好玉琢制的。在辽西、内蒙古、徽、湘、鄂、太湖流域的发达地区,人们也用玉琢出龙形,足见龙在当时非同一般的地位。[28] 

辽宁建平白玉龙。红山文化。有说像猪,有说像熊。他们一方面从形象上分析像熊,另一方面依据出现红山文化重大遗迹的牛河梁积石冢内,有以熊为祭的重要迹象和出土熊首彩陶塑件,甚至附近有可能是当时先民作为山神崇拜的熊形大山。事实上,圆眼大头尖长嘴,利齿显露的,甚至肥厚笨拙的身体与当地的棕熊唯妙唯肖。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鸡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是当地水牛头上的双角。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良渚文化。玉龙组成比较特别,由四个同向龙首围成一个镯形。龙首分布均匀地浅凸于镯面上。嘴、眼、耳浅浮雕状,龙角、牙齿等一些细部用阴线勾勒。发掘报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猪,角与耳非牛非鹿,似为各种动物的结合图形。……平面加一个侧面进行斜向观察,其形态和传统观念龙形颇为近似,……环曲的镯身,或可视作龙体的象征”。此类龙形,在浙江反山、瑶山等遗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发现。扁长吻,缩颈俯伏,面额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条浅潜水下,仅浮露鼻眼,随时准备猎取小动物的鳄鱼的形象。一排整齐犀利的牙齿,更是这一水中猎手的生动写照。

湖南澧县孙家岗的玉龙。龙山文化。扁簿状,镂刻透雕而成。头顶有高耸华丽的角状装饰,腹下有雕镂逼真的龙脚(这恐怕是已知玉龙中最早发现龙脚的例子)。但蜷曲的主体,仍隐约能见“C”字形状。长吻、圆眼等独特的造型,同样具有鳄鱼的体态特征。[28] 

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玦形玉龙石家河文化。外形极似红山文化“C”字形玉龙,只是头形不似红山猪、熊、马首形,而略与鳄接近。

以上诸玉龙,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典型玉龙。从动物学角度分析,主要是马、熊、牛、鳄几种,特征清晰,种类明确。

内蒙古地区广袤的大草原,在那里的动物主要就是牛羊与马。而马是其中最有灵性的动物,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和巨大的承载力等,是最受牧民宠爱而赖以生存(耕作、运输、坐骑、甚至果腹等)的牲畜。他们把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虚幻成神通广大的龙的形象-长鬣飞扬的三星他拉碧玉龙,合情合理。

辽宁建平白玉熊龙,形象为熊,熊的力量和其在当地动物中的霸王地位,也是令人敬畏的。将其虚幻神化成龙的形象,也是完全可能的。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

至于安徽凌家滩玉龙为牛首形,据了解,水牛在这一带,不久前还是农家的主要畜力,也是当地农民几千年赖以生存的动物,即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人民政府,也曾多次发布公告,严禁宰割耕牛,足见牛在当地人民生活中占据过多么重要的地位。凌家滩先民把这一具有神奇般力量,对农业丰产作出极大贡献的水牛,虚幻神化为龙的形象,顺理成章。[28]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湖南澧县孙家岗白玉龙、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玦形龙,头形都似鳄鱼,而鳄鱼也正是长江流域及江南水乡地带常见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有人分析认为,鳄鱼总是在冬眠之后在春天破穴决堤造成水灾,人们也往往在这个时候看到了鳄鱼出没在波涛滚滚之中,便以为鳄鱼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使人们逐渐由鳄产生了龙神的形象和崇拜。

繁多的龙型,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各有祖形的现象,说明龙的产生其实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当地氏族先民所尊崇、敬畏的某种动物直接相关,与当时当地生存的动物种群有关。如鳄应该在江河沼泽的江浙湘鄂地区,而不应该出现在辽西的山区和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马的踪迹至今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这种与当时当地先民的尊重物紧密相连的特殊的造龙现象,直至以后仍会导致另类新龙的产生。如商代人首双角龙纹青铜盉,汉代马王堆帛画上的人形龙,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鎏金银盆上的鱼龙等等。其中人形龙的出现,说明受到尊崇、仰慕的首领、英雄人物等,同样可以成龙。这一现象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能产生其不可思议的影响。总而言之,这种奇妙的、唯“龙的传人”独具的“龙”化的意识行为,实质就是将这种动物或人予以“神”化的过程。[28] 

先秦

《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商代玉环形龙饰

古籍说帝舜和夏代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的族名。《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龙由图腾时代原始的龙形象变成真正的龙纹,约在商代。商王朝非常重视宗教与巫术,也就十分重视宗教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器-青铜器的铸造。青铜器上的纹饰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即通过各种象征性的纹饰,向人们展示应崇拜的神灵,求其保护,免受怪物的侵害。这种纹饰中,原龙纹成为主要的部分。[29] 

秦汉

《史记·封禅书》载:“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

龙原本是中华先民崇拜对象,但随着专制程度的不断加深,君权之日益膨胀,帝王之家凭借政治优势,将龙据为己有。《吕氏春秋》中,便有将晋文公“喻之为龙”的记载。其后有秦始皇称“祖龙”之说。秦汉以后,龙已定型为帝王化身,皇室专利。皇帝为“真龙天子”,出生曰“真龙天降”,驾崩称“龙御上宾”;所居者龙庭,卧者龙床,座者龙椅,穿者龙袍。[30] 

秦汉龙纹

西汉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记有民间祈求龙降雨以保丰收的祀龙降雨活动。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著名帛画上,也有龙的形象。这表明在西汉时期,龙已经是社会生活中流传相当广泛的一种文化意识了。[31] 

唐代

《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805 年),资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该事,《太平广记》卷四二二引牛肃《纪闻》谈的比较详细。

《唐年补录》载: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

宋代

《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920 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介绍过他出使契丹时所闻该事,元好问《续夷坚志》对该事谈的较详细,是条五尺小龙。

明清

明朝洪武时期,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其特征概括为头小、颈细、身体细长、少毛发、三四爪。永乐、宣德时期,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龙形变得形体高大粗壮,威武凶猛。那时,龙首较元代的大,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嘴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32] 

到了成化、弘治、正德年间,龙型失去了前朝张牙舞爪、叱咤风云的雄姿,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常见的一种闭嘴龙,多在花间、莲池、海水彩云中出现。除了闭嘴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而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龙纹则以行龙为多。有双龙相对的,有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回首而望的,也有龙凤对舞的。有行于花间、舞于彩云的龙形,也有游于海涛之中的蛟龙。此时的龙纹,亦分张口和闭嘴龙。在工艺上,龙纹大不如前。常见画工简单草率,有的把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失去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雍正、乾隆年间,龙型的角分叉成山字形,龙的眼睛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这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了元、明时期三角形的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之前的威武、健壮,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对比发现,之前的龙体盘曲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显腰体硬直之感。

概括起来,明代龙纹及造型粗壮,威武生猛,龙首魁梧,有怒发冲冠之气势。龙趾呈三角形,略微内弯,锋利刚劲。明中期时龙首扁长,上唇呈如意状,龙爪紧靠呈风车状。明晚期时,仍以游龙居多,龙的头部略圆,鬃毛成蓬,有上冲之势。这时的龙型上颚端肌肉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人称“猪嘴龙”。而清代龙纹显得华贵精巧,富丽堂皇。[32] 

九龙壁龙纹

文化影响

编辑

国内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中国龙文化内涵丰富,从性质和内涵来看,龙文化可分为三大类型:宗教龙、政治龙和艺术龙。宗教龙即把龙当作圣物或神灵来崇拜,把龙视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护神等。政治龙是统治阶级利用人们普遍崇拜龙的心理,把帝王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以维护统治。艺术龙就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对龙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绘画、舞蹈、神话传说、竞技活动等方式表现龙。[21] 

中国龙文化具有鲜明特色。

悠久性。中国龙崇拜历史在世界上最为久远。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的龙形象是在 1994 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这一遗址中有一条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在新石器遗址中,还发现了众多的龙形象。至于玉龙和龙纹就更多。

延续性。龙文化在中国历久不衰,历朝历代延续不断,可以说是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

多样性。中国龙文化丰富多样。龙的形象变化多样,中国各朝代的龙形象均有所不同。各地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各不相同,龙的神话传说丰富多彩,祭龙仪式纷繁复杂。

普遍性。中国大多数民族都崇拜龙,有龙抬头节习俗,带有“龙”字的地名、物名、人名遍布全国各地。

整合性。自秦汉之后,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这使各地区、各民族本来不同的龙文化得到整合。中国龙文化经过整合,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21]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游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龙在道教中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作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道教里有许真君御龙及建立锁龙井的著名神话故事,中国各地的锁龙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师即中国道士所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 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 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党 小 组 会》

  创作:邹宗荣

  献给建党九十周年搞笑剧本

  故事梗概:通过某国企党小组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搞笑场面,反应当前党内开展批评难的问题,也折射出社会上不良现象对党内的影响。

  人物设定4人:党小组长、党员甲、党员乙、党员丙,男女比例不限。

  布景道具:屏风、一张桌子、4把椅子。

  剧 情 展 开

  党小组长:(手拿笔记本面向观众)今天党员真不少,有个问题想请教,都说党内批评难,请您帮忙支个招儿。你问我是干啥的?(指自己的鼻子)哦,忘了作自我介绍。我是党内小组长,今年改选刚上岗,今天要开小组会,拜托大家帮个忙,小组民主生活会,怎么做到不冷场?什么?你们单位没有这个现象?那是你怕家丑外扬。…如今党内批评难,这个问题很普遍,除了认识有误区,主要还是“怕”在前。你问怕什么?要怕的可多了(掰开指头数):批评上级怕影响前途;批评下级怕丢了选票;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自己怕丢面子。(坐下翻弄笔记本,嘴里哼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咦!到点了他们怎么还没来?

  甲乙丙三人手拿笔记本依次上场。

  党员甲:今天要开小组会,思想交流碰碰对。

  党员乙:虚心听来认真记,尽量做到少多嘴。

  党员丙:别人说啥我说啥,你好我好不得罪。

  党小组长: 得,那就甭开会。

  党员甲:解散!(其他人做退场动作)

  党小组长:回来!(发脾气)有组织没纪律、你们简直太随意?

  党员乙:那就抓紧开会,我们早已有准备。

  党小组长:都坐下。今天党日活动,支部安排小组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思想互助。这个会我们过去…(党员甲插嘴)

  党员甲:我们知道,提希望提建议,工作方法要注意,如果非要找问题,说点鸡毛和蒜皮。

  党员乙:我也清楚,党内开展批评帮助,就像是电脑软件杀毒…

  党员丙:我也明白,批评帮助是思想洗礼,就像是计算机重启…

  党小组长:等会儿,让你们发言时再说好不好?…

  党员乙:我们几个不识相,领导讲话乱插杠,哈哈…(大笑)

  党员甲:党内一律称同志,组长那能是官职?

  党员乙:党小组长,在我们小组里面就是相当于***,称领导咋不行?

  党小组长:停!(拍一下桌子)你们叽叽喳喳,有完没完?

  甲乙丙合:那好,你接着讲吧!

  党小组长:今天的民主生活会,请大家严格对照党员的八条标准,进行认真的“照镜子、梳辫子、揭盖子、翻箱子、扬鞭子、”就是不能随意扣帽子。目的就是修正错误,增强团结,更好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希望大家,批评他人少些顾虑,批评自己多点勇气,开诚布公谈问题,突出重点别跑题。…还有,要确实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免,虚心听取别翻脸。这些要求听清楚没?

  甲乙丙合:听清楚了!

  党小组长:好吧,考虑一下就可以发言。

  这时,会场上四双眼睛你看我来我看你,谁也不发言,沉默良久。

  党小组长:谁先说?

  甲乙丙互相看了看又低下头在本上写着什么。

  党小组长:谁先说?

  甲乙丙一起抬头互相对视,但仍没有发言的意思。

  党小组长:党甲,你带个头…

  党员甲:我还没想好。

  党小组长:党乙,要不你先…

  党员乙:我还没考虑成熟。

  党小组长:党丙,要不你…

  党员丙:我刚有点眉目,你一喊又给我打乱了…

  党小组长:大眼瞪小眼,谁也不发言,搞静坐比赛啊?(稍停片刻)你们刚才那么多话哪儿去了?行也唱、坐也唱,到了台上没屁放,谁先…(被三人打断)

  甲乙丙合:要不你先放。(一起冲着小组长说)

  党小组长:什么?

  甲乙丙合:你先讲。

  党小组长:我?(吃惊状)

  甲乙丙合:对呀!。

  党员甲:一组之长,应当先讲,我们先讲,嫌疑篡党。

  党小组长:胡闹(有些生气)!你们这…这是,无端的上纲上线,不愿发言瞎狡辩。(稍停片刻)那好吧,我来抛砖引玉吧。

  党员乙:组长发言肯定靠谱,我们跟着照猫画虎。

  党小组长:我来作一下自我批评,先给自己扫扫灰尘。哼哼…(清了清嗓子)翻开党章细对照,我的问题还不少,时间有限不细说,概括起来有六条…(党员丙插嘴)

  党员丙:噢?那么多?快说我们听听。

  党小组长:一是学习抓得不够紧,笔记记了才两本;二是模范作用不太好,上次劳动我迟到;三是工作方法欠推敲,有时说话嗓门高;四是联系群众不广泛,天天围着领导转;五是纪律观念不太强,领导秘密到处讲;六是关键时候难称雄,一喝白酒脸就红…

  党员甲:组长,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伸大母指)

  党员乙:太给力了。

  党员丙:你太能编了…

  党小组长:噢?

  党员丙:你太自谦了。

  党小组长:我还没说完,还要剖析原因呢!(稍停片刻)原因嘛,主要还是理论学习没用功,党性锻炼有点松,要是这两条做好了,东风肯定压西风。…好吧,我就先说这些,下面听听大家的发言。

  党员甲:组长的发言对我启发很深,我也要作一下自批评。嗯 嗯,(清了清嗓子接着说)我吧,离合格党员的差距大,主要问题有“六化”…

  党员乙:什么?六化还是绿化?

  党员甲:别打岔。(稍停一会)一是事业心上进心有点退化,没有想着往上爬;二是组织纪律观念有点淡化,有时外出不请假;三是先锋模范作用有点弱化,脏活累活有点怕;四是奉献精神有点异化,盼着天天把钱发;五是个人卫生有点恶化,一周才把胡子刮;六是人际交往有点物化,拿着瓜子换地瓜…。

  党员乙:你这都是废话,什么瓜子换地瓜?

  党员甲:有一次你送给我一袋炒瓜子,第二天我送你个烤地瓜,忘了?(冲着乙)

  党员乙:对,对,还真有这事。哪和党员这个词有什么联系?

  党员甲:有哇!说明把市场交易的原则带到党内来了…

  党小组长:对,有道理,接着说。

  党员甲:原因我就不剖析,和组长的差不离,就这些。

  党小组长:好,谁接着说?

  党员乙:我说。我的问题不用找,随便说说就好几条(停顿一下接着说):有次集体听报告,我在下面开玩笑;争先创优不积极,不挨批评就满意;交通法规意识淡,经常不走斑马线;有时下班乘电梯,已经超载我还挤;革命意志不坚强,每次洗澡我晕堂;没有理想有幻想,天天盼着中大奖;集体会餐争上游,喝了红酒喝白酒。我说的都是具体事,不像你们咬文嚼字,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就这些。

  党小组长:该你了(指着丙)。

  党员丙:我是一名新党员,没有那么多问题,能不能不讲啊?

  党小组长:那不行,新党员有新党员的问题,有多少讲多少,没有表个态也好。

  党员丙:非说不可,那我就简单点吧!

  党小组长:对,抓住重点。

  党员丙:我刚刚加入党组织,党内生活实践又少,党员意识还不强:思想汇报要人问,交纳党费要人催,组织活动要人叫,有时叫了也不到,上次中央开全会,我就有事没有到,但不知叫了还是没叫?具体情况不知道…(其他人嘲笑他,被党员甲打断)

  党员甲:你算老几?中央开全会叫你,你是中央委员吗?

  党员丙:委员、党员,这两个员还有区别啊?不是党内一律平等吗?

  党员乙:多新鲜?你还是等一等吧!

  党小组长:党丙,你讲完了没?

  党员丙:没有,(接着发言)我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看不惯,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搞腐败影响我们党的威信,也伤害了党的肌体,这个我很有想法…(小组长插话)

  党小组长:你有什么好想法?

  党员丙:对不正之风我的想法是:别人搞我不生气,自己搞不到也不泄气,有了机会就不客气…

  其他三人一齐惊讶:噢!你这是…

  党员丙:不不不(连忙改口),我说错了,我的意思是,对不正之风别人搞我很生气,我洁身自好很神气,中央惩腐力度很提气,对腐败份子绳之以法很解气。

  省略………后面的内容更精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61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