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父子同时爱上的人是谁?

曹操三父子同时爱上的人是谁?,第1张

  甄氏

  理由如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曹植《洛神赋》

  这是曹植为一代皇后甄氏写的一首赋,他几乎把所有美好的词都用在了甄氏身上,可谓有感而发,因为曹植深深地爱着甄氏,但是,甄氏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的老婆,即曹植的亲嫂子。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并不少见,然而,当时曹丕的政治势力要比曹植的大得多,岂能让他夺爱,曹植因爱甄氏差点引来杀身之祸。

  其实,曹丕得到甄氏,也非一般手段。

  当时,曹丕跟着曹操攻破了冀州城。进城后,曹丕不顾曹操的禁令,急不可待地闯进了袁家。袁家的男人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一班女人,其中就有曹丕日思夜想、垂涎欲滴的那个女人——天生的皇后、也就是袁绍二儿子袁熙的老婆甄氏。

  当时袁家一片混乱,哭的哭,叫的叫,袁绍的老婆刘氏抱着甄氏大哭,曹丕自然一下子看不出哪个是甄氏,大叫:“甄氏何在?”刘氏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急忙将甄氏推了出去,回答:“在这儿,在这儿。”曹丕一步跨过去,拖住甄氏,甄氏虽满脸泪水,却依旧不掩国色,让比她小五岁的曹丕很是倾心。曹丕遂对刘氏曰:“吾乃曹丞相之子也。愿保汝家,汝勿忧虑。”

  后来曹操也过来了,一看甄氏,果然有沉鱼落雁之姿。曹丕不想节外生枝,急切地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要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亲念儿虽成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甄氏为妻。

  为什么说甄氏是天生的皇后呢?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甄氏,中山无极人,出身名门,是汉太保甄邯之后,父亲甄逸做过上蔡令。但是,甄氏三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甄氏性格好静,知书达理,研学前世成败得失,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有这么一件事,甄氏十余岁时,时逢天下大乱,百姓皆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而当时甄氏家却颇为富裕,家里储存有不少谷物宝贝。甄氏遂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全家人都觉得她说得极有道理,甄氏的母亲按照她的话,把粮食分给了众乡亲。因为她的善良和智慧,人们都纷纷夸奖甄氏说:“这丫头心地实在太善良了,又懂事,将来肯定能做皇后呢!”

  从听到这句话那天起,当皇后,就成了甄氏梦寐以求的事。甄氏开始琢磨当皇后是什么样子,一有时间就坐在镜子前梳妆打扮,琢磨衣服发式,还到处搜罗关于宫廷礼仪的书籍,认真模仿怎样走路、发笑、吃饭等,里里外外以皇后的标准修炼自己。

  由于家境富裕,加上艳名远扬,甄家的门槛几乎被求亲的人踩断了,甄氏就是不答应。直到袁绍的儿子袁熙来求亲,甄氏看到有了出头之日,才点头应允。她认为,袁绍早晚是要称帝的,这样袁熙就会有机会成为太子,自己的皇后梦就可以实现了。然而当甄氏女真正到袁家做媳妇后,生活却过得并不快乐,袁熙似乎不太懂得怜香惜玉。郁闷中她写了不少闺怨一类的作品,并传扬出来: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首诗有浓烈的悒郁及愁苦,代表着女性多愁善感的心灵状态,也透露出了甄氏为袁家媳妇时的不满情绪,以及寻求突破的“叛逆”心理。

  她嫁到袁家不到两年,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就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袁绍、袁谭相继毙命。袁熙镇守幽州,临去时,想带她一起走,但被甄氏严辞拒绝,她的理由是要留在冀州伺候婆婆。但有人认为,甄氏感觉袁熙当皇上已是没有可能,她是在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时,曹丕——一个未来的皇帝,终于被她等来了。

  甄氏来到曹丕家,没想到被曹植所爱。曹丕和曹植为了甄氏,曾展开了一场争夺战,最后以曹丕得胜了之。曹丕把曹植赶出皇宫,让曹植远离甄氏,切断曹植的思慕之情。曹丕想,如果不果断采取这样的措施,也许有一天甄氏会真的投入曹植的怀抱。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即魏文帝,国号黄初。甄氏夫荣妻贵,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了皇后。

  可是,他当了皇后却备受冷落。曹丕在成为皇帝之前,对甄氏宠爱有加,但到做了皇帝时,此时甄氏已经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34岁的鼎盛年纪,后宫佳丽众多,特别是汉献帝将两个年轻美貌的女儿献给他后,曹丕疏远了甄氏。甄后从此失意,有不少怨言。

  以前,甄氏经常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也多有采纳,有道是爱屋及乌。现在甄氏见曹丕贪图欢娱,荒芜国事,误国误民,也就出面相劝:“你是皇上啊,天下那么多事需要你来处理,可别整天泡在女人身上了,这样既会累坏身体,又会耽误国事。”

  可曹丕对甄氏的话置之不理。甄氏三天两头劝,曹丕本来已经看她不顺眼,现在更觉得她烦不胜烦。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新纳的宠妾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言,郭氏栽赃甄后,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曹丕听信了郭氏的话,一气之下,勒令甄氏服毒自尽。

  甄氏临死的时候,感叹了一句:“早知道这样,就不当皇后了。”

  历史上的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文昭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姓甄,又称甄夫人。魏文帝曹丕的正妻,魏明帝曹睿之生母。曹睿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甄氏三岁丧父。建安中期,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为妻。

建安四年(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留在冀州侍奉袁绍的妻子刘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率军攻下邺城,甄氏因为姿貌绝伦,被曹丕所纳,甚得宠爱,生下儿子曹叡和女儿曹氏(即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六月率军南征,甄氏被留在邺城。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列举了其兄弟姐妹的名字,唯独没有她的名字。因为曹植描写宓妃的《洛神赋》被一些人认为是写给甄氏的爱情篇章,故此她一般被称为“甄宓”或“甄洛”,有时又称为甄妃、洛神宓妃等。但从其子魏明帝为避母姓将《感甄赋》改名《洛神赋》而“洛”“宓”二字未被避讳来看,此二字皆非甄氏本名。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准备册立皇后,这时能够与甄洛争夺后位的只有郭女王,郭女王是郭永的女儿,长得也很漂亮,而且比甄洛年轻,就是没有生下儿子,于是,郭女王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诬称甄氏怀孕二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怀疑,曹丕以此事询问甄氏,甄洛对曹丕宠爱新欢郭氏和李贵人、阴贵人等,本已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氏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不顾一切大斥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怀疑,有损曹门家风,曹丕愤而于公元221年(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赐甄洛自尽,翌年立郭氏为皇后。

到了公元226年(黄初七年),魏文帝死,曹睿即位为魏明帝,才为他的生母平冤昭雪,追谥“文昭皇后”。

扩展资料:

文昭皇后甄氏在史书中即富有传奇色彩、美貌倾城,知书达理。三国时北有甄姬,南有二乔,可见三人在三国鼎立时人们心中的地位。太和四年十一月,其子明帝曹叡派甄氏的侄子甄像持节到甄氏墓前“昭告后土”,十二月迁葬朝阳陵, 掘地得玉玺,上刻“天子羡思慈亲”。此外,邺城还有祭祀甄氏的文昭庙。

参考资料:

文昭甄皇后_

甄宓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人,自幼时起就非常的聪慧贤德。据记载,她十来岁的时候,到处烽火连天,再加上天灾不断,很多百姓没有粮食充饥。作为一个大族,甄家倒是囤积了不少粮食。

于是小小的甄宓,便劝说自己的母亲道:“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意思是说,甄宓认为在民不聊生的时代,屯积粮草,本身就是一种罪过,倒不如拿给穷人充饥,既能避免招致灾祸,还能够赢得好名声。

通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她不但非常善良贤德,看事还非常透彻。此事传开之后,再加上她身上还有另一传说,即每天晚上,有仙人为她盖上玉衣,所以她成了名门望族择妇的不二人选。于是不久之后,她成为了袁绍次子袁熙之妻。

当时,袁熙驻守幽州,她却被留在了邺城,侍奉自己的婆婆刘夫人,所以袁绍被曹操所败之时,她沦为了俘虏,被曹丕收入了后宅。彼时,曹丕非常宠爱她,使她很快便生下了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两个孩子,并赶走了原配夫人任氏,并将她扶为了正妻。

除了夫妻关系之外,一向令国人头疼不已的婆媳关系,她也处理的非常得当——曹丕的母亲卞太后,有一次随曹操亲征的时候生了疾病,留在孟津休养。

这个时候鄄宓远在邺城,无法亲自照料,于是非常着急,后来身边的人告诉她,卞太后的病已经好了,她还是不放心,直到卞夫人亲自来信,她才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件事,卞太后评价她道:“此真孝妇也”。

可是,公元204年便已嫁给曹丕的她,与曹丕做了十余年夫妻之后,却被曹丕赐死,而且下葬之时,以发掩面,口中塞满了米糠,可谓相当凄惨。

扩展资料:

甄宓的正确读法

“宓”这个字本为多音字,做形容词安静的意思时念mì,做姓氏念fú。

甄宓的宓应该读fú,但它本读mì,安静的意思。《汉书·古今人表》曰:“太昊帝宓羲氏。”宓羲氏即伏羲氏,宓通伏。相传伏羲女溺洛水而死,遂为洛水之神,名宓妃,此宓必须读“伏”。

古书很早就常把伏羲写为宓羲。古人还做过考证,认为这个读音其实是个误会。与伏相通的本来是虙(fú),上面是个虎字头,宓字是个宝盖头,本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下面都是“必”字,结果“伏虙相通”演变成了“伏宓相通”,所以甄宓的宓就有理由可以读fú了。

伏羲写为宓羲以后,宓妃就不得了了,她是伏羲氏(宓羲氏)的小女儿,后来成了洛神,这个字就跟洛神的美丽传说有了关系,于是宓字的意义就变得很美了。

后来曹植写著名的《洛神赋》,传说是为甄宓写的,弟弟爱上嫂子了。这个传说不可靠,但文学家们却很喜欢。有了这个缘故,所以甄宓读fú就有充足的理由了。

-文昭甄皇后

中新网-剧组回应甄宓读法:宓是多音字,念法不同表亲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71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