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本品可完全快速吸收,肌注10mg达峰时间为10~90分钟,平均血药浓度为19ng/ml(10~38ng/ml)。5分钟内静注10mg.平均终末半衰期为24小时(12~74小时),平均分布体积为101L/kg(47~201L/kg),平均全身清除率为33L/hr/kg(17~72L/hr/kg)。剂量超过10mg时,呈非线性代谢。静注5、10mg、剂量与血药浓度呈正比,但静注20mg后与5、10mg相比.AUC大25%,全身清除率低20%。约有所用剂量的2/3是由尿排泄,其中有1%为原形药,剩余的是葡萄糖苷酸的共轭物。未对地佐辛的蛋白结合率进行研究。静注10mg本品,不改变肝硬化患者的全身清除率,但分布容积与半衰期比正常者增加30~50%,不知本品的游离浓度在肝硬化病人中是否发生了变化。肾功能不全对本品的动力学影响未进行研究。因为本品主要是以葡萄糖苷酸的共轭物由尿排泄,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谨慎使用本品。
做手术时不会痛,但醒了麻药后会有点挖,特别是便后换药时会很疼,所以术前灌肠吃流汁不仅是为了清洁肠道,更重要的是让你开始几天不要解大便。你也要记住术后几天也尽是量只服流汁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否则真的会很麻烦的
长期以后,全麻病人术后麻醉苏醒期,拔除气管导管前后,病人表现为极度烦躁,造成患者心率过快、血压过高、疼痛加剧、刀口裂开、呼吸抑制、全身肌紧张、寒战以及机体耗氧量增加、甚至病人跌落外伤发生、拔除各种引流管等意外事故。导致家属对医生严重的不信任和不满,同时给医护人员和麻醉医生本人带来心理压力和不愉快,病人术后拔管前后的烦躁现象甚至被同事看作是一个麻醉医生麻醉水平高低的标准。因此,近几年我对300多例上腹部手术的全麻病人进行研究,内容是关于如何降低全麻病人拔管前后的烦躁率。
首先我们分析,引起病人术后烦躁的原因:
一、刀口和损伤部位疼痛:疼痛是病人烦躁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术中充分镇痛是减少病人烦躁的主要任务。
二、镇静过度和肌力恢复不全:全身麻醉的控制是受镇痛、镇静、肌松三方面共同完成,三者合理搭配、苏醒期合理减除才能构成最适麻醉深度,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可引发病人烦躁的发生。
三、各种引流管刺激:引流管的刺激可以引发病人烦躁,但是麻醉苏醒不完全是此种烦躁原因的主要因素。
四、术中麻醉控制不合理,或者病人有术中知晓现象的发生,可导致病人全身应激反应的发生和病人心理愤怒情绪。
五、呼吸道梗阻:气管插管损伤或者痰液等异物堵塞呼吸道等,可引发病人烦躁。
六、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体温过低、血容量严重失衡等。
根据上述六点烦躁原因,结合300多例临床病例,我总结了以下麻醉方案(上腹部手术),麻醉前跟病人进行适当交流,增强病人对麻醉医生的信任,尽量减除肌肉注射术前用药,必要用药时以静脉注射方式进行。(排除75岁以上和体弱病人)术前静注5毫克地佐辛注射液,作为超前镇痛,麻醉诱导以咪唑3毫克、异丙酚80毫克---200毫克、芬太尼02毫克、仙林4--6毫克(阿曲库胺6---10毫克)、插管结束给予瑞芬太尼微量泵注射,根据血压心率速度控制在120到200微克之间,同时吸入七氟烷,浓度根据血压和心率控制在百分之1到3之间,手术开始前2分钟再静脉注射芬太尼01毫克,根据血压和心率适量给予异丙酚20---50毫克。术中根据肌力恢复情况适当按时给予肌松药。术毕前40--60分钟给予地佐辛5毫克,停止7氟烷的吸入,改用微量泵注射异丙酚,100到250毫克每小时速度持续注射,瑞芬太尼减量百分之30,持续注射致拔管前10分钟。根据上述麻醉方法,麻醉发生率由百分之30 降低至百分之5病人术毕10分钟后基本完全清醒,能有效回答麻醉医生的指令性问答,能够安全拔除气管导管。
上述麻醉方法不一定是最优组合,因为全身麻醉受多种因素影响,请大家继续努力,为总结出更安全、更合理、更有效的全身麻醉方法而努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