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轨道上将迎来中国人独力建造的天宫空间站。
4月29日,中国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这是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自太空返回地球家园后,中国人在太空建造的“新家”。这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新的征程。
整个空间站建设计划将于2022年底前完成。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曾将中国空间站比作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豪宅”,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6人短期驻留。
中国也已经将太空探索列为优先事项,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主要的太空大国。空间站工程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受到航天大国的高度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4月18日,俄罗斯副总理尤里·鲍里索夫表示,俄罗斯将对国际空间站进行技术检查,并可能于2025年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着手建立俄罗斯自己的空间站。
俄罗斯知名航天历史学家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在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表示,中国天宫空间站核心舱的发射是一项重大成就,这使人类围绕地球的前哨阵地数量增加。
开放的太空平台媲美国际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225吨。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也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所需的11项任务中的第一项,天和将在340至450公里的高度绕地球运行。核心舱作为空间站组合体控制和管理主份舱段,具备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能力。
根据计划,天和核心舱将先后迎接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的访问,关键技术验证后与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实施交会对接,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在轨组装建造。
中国空间站要在轨运行10多年,将在太空轨道上为航天员和科学家提供开展太空科研的工作环境,同时承接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等多种空间飞行器的对接停靠任务。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工作始于十年前,2011年中国发射了太空实验室“天宫一号”,并于2016年发射了“天宫二号”,两者都帮助中国测试了该计划的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按照计划到2045年,中国将建立每年运营数千次载人太空飞行,运送成千上万吨货物的能力。
“我们把空间站的建造比作是‘搭台唱戏’,中国空间站既是为中国科学家,也是为全球科学家提供的科学探索平台。这一初衷,注定了中国空间站是开放的。”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表示。
“诸多‘硬核’技术为下一步该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打下基础。未来,在该空间站上,或将有超过50个对接点用于外部实验。这也预示着中国欢迎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合作。”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总监、物理系教授QuentinParker告诉第一财经。
不过,美国国会出台的有关法案禁止美方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机构在航天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
此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于2019年6月联合对外公布,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中国空间站第一批科学实验项目,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通过联合国进行的大规模国际合作。
中国空间站在当前北斗、天链等先进航天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民用技术和商用技术。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开展国际(区域)合作,为人类和平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做出积极贡献”,是中国空间站五大工程目标之一。
据悉,中国空间站任务分为关键技术验证、组装建造和运营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中国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可与目前唯一在役的国际空间站媲美。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的总体重量约70吨。如果需要,中国空间站未来可以扩展到180吨级。虽然在总体规模上不及国际空间站,但仍能满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需要,同时具备扩展和支持来往飞行器对接的能力。


“这综合了中国空间科学实验需求及相关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是合理的。”Quentin Parker说。
规模423吨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是一个拥有现代化科研设备,可开展大规模、多学科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它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6国联合,历时12年建造完成。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核心舱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施丽铭介绍,天和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重量相当于3辆大客车的空重重量,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不少,航天员入驻后,活动空间非常宽敞。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体主任设计师张昊介绍称,天和核心舱的密封舱内配置了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不仅能够保证每名航天员都有独立的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而且在就餐区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具家电,还配置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健身器材,以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为了满足通信需求,核心舱还配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实现与地面的双向视频通话;此外,还有可以支持航天员收发电子邮件的测控通信网和相关设备。
不仅空间大,空间站还有了“自我造血”能力。以前航天员生存所必需的水和氧气由航天器直接送入太空,而空间站通过设计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水分和氧气可以得到重复利用。
天和背后的上海力量
据空间站副总指挥甘克力介绍,在核心舱的研制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承担了电源分系统、对接与转位机构分系统、测控通信产品、资源舱结构与总装及电缆网研制任务。其中电源分系统作为整个核心舱任务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充当着未来空间站“太空电站”的作用。
核心舱作为我国寿命设计要求最长的一个飞行器,10年的在轨飞行对所有产品的长寿命提出了最高要求。
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承担了核心舱推进与补加系统的设计工作。该所载人航天推进系统部部长顾帅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研制核心舱推进系统,其技术难度可谓是难上加难,既要保证核心舱15年的超长在轨运行时间,又要实现太空燃料补加动作,我们从零起步,一点点向前进,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能给团队带来莫大的能量。”
空间站副总设计师罗斌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柔性太阳翼集合了大面积轻量化、重复展收高可靠、低轨10年在轨长寿命、刚柔并济高承载等四大全新技术。双翼展开面积可达134平方米,收拢后只有一本书的厚度。
与传统刚性、半刚性的太阳电池翼相比,柔性翼体积小、展开面积大、功率重量比高,单翼即可为空间站提供9KW的电能,在满足舱内所有设备正常运转的同时,也完全可以保证航天员在空间站中的日常生活。
比如,为了确保太阳翼在10年的在轨工况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且“万无一失”,团队在地面完成了40万次热真空疲劳寿命试验、100万次常温常压寿命试验,验证了产品的高可靠、长寿命。
空间站建造作为一个庞大工程,除了最受关注的空间站系统,同时也离不开火箭、货船、载人飞船、航天员等配合。
成功将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精准送入预定轨道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这是长征五号B首次应用性飞行,也是助力我国空间站在轨关键技术验证的关键之战。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承担了长五B四个助推器的抓总研制工作。
为我国空间站任务“量身定做”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其“大力出奇迹”的关键所在,就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05所抓总研制的4个335米助推器。据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兼副总设计师鲍国苗介绍,4个助推器为长五B火箭提供了90%以上的起飞推力,并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
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侯永青介绍称:“中国空间站设计在轨飞行10年,具备延寿到15年的能力。为了保证空间站在轨不小于15年长寿命要求,我们从设计伊始,就开展了长寿命、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一体化设计。”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发射的天和核心舱实现了产品全部国产化,部组件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不断取得进展。2020年中国成功完成35次宇航发射,包括嫦娥五号发射成功,首次完成我国月表采样返回;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发展航空航天科技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中科院上海物理技术研究所王建宇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国家开始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把对科技的发展和支持提到新的高度,尤其是提出2021年基础研究投入增长10%以上。”王建宇表示,通过发展科技战略技术,中国有望摆脱对国外“卡脖子”技术的依赖。
从国家全产业链角度,我国开展空间站工程,能极大地引领和带动包括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前沿学科和原材料、元器件、智能制造等多领域先进技术发展。空间站作为长期在轨运行的“太空母港”,其天然的高真空、微重力、超洁净环境也可以充分用于开展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技进步。
14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国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啦!
此次乘坐神舟十二号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其中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天和核心舱,此时神舟十二号就会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成一个组合体。
其中天和核心舱就是3名航天员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地方,那么问题来了,在接下来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航天员们该如何在这里生存,又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呢?
据专家施丽铭介绍,天和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长度比5层楼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都要宽,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段都大。
天和核心舱内设置了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航天员们的衣食住行都在这些区域内完成。
衣: 在天和号核心舱内,航天员们可以不必穿着笨重的航天服。但由于此次航天员要执行许多出舱活动,舱外辐射比较严重,为了保护航天员们的生命和 健康 安全,我国为其定制了舱外航天服。每件舱外航天服的重量达到了 100多公斤 ,一共有6层,具有防辐射、防高低温、调整压力等功能,还具备生命保障系统。
食: 在就餐区域内,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具家电。并且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携带了 120多种航天食物 ,其中包括: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等中式餐饮,绝对委屈不了咱们的航天员。甚至还有网友说:航天员在太空吃得都比我好。
住宿: 其实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不仅可以躺着睡,还可以站着睡、倒着睡、斜着睡等,国外一些国家会让宇航员挂在墙上站着睡觉。但是我国航天员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卧室,能够在自己的房间里躺着睡,这样能够确保睡眠不被打扰,让航天员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行: 平时航天员们主要待在天和核心舱内,对出行的需求不大,不过在航天员执行完任务后,他们将会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生活: 我国空间站位于近地轨道,航天员入驻之后,身体可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肌肉萎缩和骨量丢失等,如果是短时间执行太空任务还没太大关系,但执行任务时间越长,情况越严重。这种变化在太空中还体现不出来,但当航天员返回地面之后,严重的话可能无法适应地球重力环境。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将要在我国空间站执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长期任务,如长时间不锻炼,可能会无法适应地面生活,所以在天和核心舱内,专家们为他们设置了健身区。
健身器材包括了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航天员们有事没事都可以在这里进行锻炼。
(太空健身)
除此之外,我国空间站内还有移动WiFi,航天员们还可以通过私密语音通道与家人打电话等,可以说3名航天员在执行任务期间,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等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任务安排,3名航天员入驻到天和核心舱后,将完成4个方面的工作: 开展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开展出舱活动及舱外作业;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进行航天员自身的 健康 管理。
航天员入驻到天和核心舱后,会首先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所携带的物资进行整理归位,之后航天员们就需要对各种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安装之后要运行检查,确保各种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室内设备安装完成之后,航天员们就要进行出舱活动,不过出舱并不是要看星星、看月亮,而是要在舱外安装、调试设备。相比于舱内而言,舱外活动非常不方便,这是因为出舱宇航服非常笨重,所以航天员们有时不得不借助机械臂进行操作。
安装设备只是航天员工作的一部分内容,航天员们还要在空间站内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打包整理垃圾,维护核心舱组合体等工作,可以说3名航天员任务非常繁重,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最后,预祝我国3名航天员在我国空间站内完成任务后,顺利返航地球,我们在地球等待你们的好消息!
神舟12号载人飞船搭载的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已经进入天和号核心舱,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了自己的空间站。面对这座110立方米拥有“三室一卫”的“豪宅”,我国第一位航天员,现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的杨利伟直呼:这个“家”太大了,太羡慕他们了。也是,当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5号也才有只有一两立方米的空间,跟现在的天宫相比,更显示出了我国航天工程的巨大进步。
神舟5号是完完全全的“Made In China” ,完成了“中国人能上天”的任务。飞船的返回舱直径有25米,在世界在用飞船中,可利用空间是最大的。但其内部的可活动空间仍十分狭小,当年杨利伟乘坐的时候都不能正常直起身来。神舟5号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从此以后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大踏步进步,进行了多次的载人飞行,如今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天宫空间站的空间足够宽敞,有110立方米。因为要有3位宇航员在这里生活工作3个月,所有中国航天为此设计了独立的工作区和生活区,每一位宇航员都有自己的独立“卧室”。生活区还专门设有卫生间、健身房,厨房和餐厅。健身房有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之类的健身器材,可以进行锻炼。卫生间有“包裹式淋浴间”,可以定期沐浴。厨房里还带有我们送上去的烤箱、微波炉,冰箱和饮水机,宇航员可以随时吃上热乎的饭菜。
为了此次长期驻留空间站的任务,中国航天在神舟飞船的货舱里带去了120余种航天食品,包括鱼香肉丝、宫爆鸡丁、红烩猪排等 美食 ,够三名航天员吃个爽了。此外,三名航天员一入住便立即开始在空间站里安装WiFi设备,配备了天地视频通话设备,可以与地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还能收发电子邮件。航天员可以随时同地球进行通话,和家人打电话私聊。
天宫空间站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等到2025年国际空间站退役后,天宫就将成为全球唯一的在役空间站。中国的空间站是自己独立建造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的 科技 进步和对太空的 探索 。我国欢迎各国加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7个国家申请加入中国的空间站,但是没有美国,中国拒绝了美国的申请。
三个月驻留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航天员将在空间站上工作学习和生活。忙的时候,做实验以及维护设备。闲的时候,还可以与地面工作人员,和家人,进行天地通话,进行视频联系,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在空间站上,各种生活设施齐全,能健身,能翻跟头,三个人有说有笑,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还有蔬菜水果和各种营养罐头,好吃的东西很多,天上不耽误享口福。最重要的是,航天员们有为国争光的信念,有完成光荣任务的责任,他们满怀热忱,努力工作,肩负着亿万人民的期望。(文/山峰
在太空中,宇航员想怎么睡就怎么睡。美苏载人航天初期,航天器内空间狭小,航天员只能在座椅上睡觉。为防止无意中触及开关,睡觉时必须把双手束在胸前。宇宙空间最特殊的就是睡觉姿势,失重时,身体完全放松会自然成弓状,专家认为,在太空中睡觉,身体稍为弯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平躺着舒服得多。在太空中飞行,睡袋一般固定在飞船内的舱壁上,这样就像睡在床上一样舒服。失重时分不清上下,站着躺着都一样,所以,航天员既可以靠着 天花板睡,也可以笔直地站着靠墙壁睡,总之你想怎么睡都可以。航天员生活在太空中,同样离不开体育锻炼。多锻炼可以提高对失重及其他航天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航天的空间站内,都设有专门为航天员准备的“小型体育场”,里面放着自行车功量计、微型跑道、弹簧拉力器及负压筒等。 航天员还要洗澡。原苏联的载人空间站,就配有航天浴室。航天员洗澡时,要将耳朵塞起,带上护目镜,像潜水员一样。一切准备就绪,才可以打开水龙头,一阵阵细细的水流喷在身上,形成一层夹着无数气泡的水膜,必须用毛巾或吸水刷将水吸走。失重时水不会自动流出,水箱中有气加压,水才会源源不断流出来。航天员吃用的水,不是带上去的,而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水,这样既卫生又能减轻负荷。
现在空间站的氧气主要是通过电解水方式产生的,和直接运送氧气相比,水更容易存储,且安全稳定性更好。根据实验表明,一升水可以电解620升氧气,一个宇航员一天需要消耗550升氧气。我国的天舟系列货运飞船每次往空间站送水时,总是将20升水作为一个水包,电解之后,一个水包产生的氧气可供一名宇航员呼吸22天。
航天员
航天员指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也叫宇航员。宇航员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按照任务划分,一般可分为驾驶员、任务专家、装载专家、指令长、驾驶员、工程师和工程师。近来,为了观光而来的太空旅行者开始出现。宇航员是探索宇宙的先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宇航员,必须具备高尚的献身精神、深厚的学识、卓越的工作能力、出色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体质。
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航天员的生存环境是极为严苛的。在太空之中,是没有重力和氧气的存在,所以航天员要配备好相关的设备。在航天员进入到了航天器的低压舱内,里面的空气会被抽干。在里面还得可以耐得住寂寞,任何的娱乐设备里面都没有配备,在里面大幅度的运动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是一定要跟上的,因为那里的环境是比较恶劣,和我们以往的有着很大的差别。
航天员的工作内容
建立驻留环境
进入“太空家园”,首先要做的事情,当然是把家里布置一番。论“太空装修”,航天员可是专业的。搬运物资、收货拆箱、布置安装……“太空之家”很快就变得有模有样。
此外,航天员还要建立、调试天地通信链路,确保通信畅通。复核神舟飞船、货运飞船、天和核心舱的通信头戴、无线耳机、手机、平板电脑、固定台式机的各种话音、信息的链接和文件传输的通畅等。
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必不可少。这期间航天员会测试三大锻炼设备,包括大家常见的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拉力器等,以及太空厨房热风机、微波炉、热水机,垃圾处理器等,建立睡眠区环境,布置自己的放松生活小空间等。
微生物采样工作
太空工作和生活,良好的环境必不可少。航天员入驻“太空家园”后,会对货物舱区域废弃物进行状态确认,还会对空间站进行各种环境采样工作,包括水微生物采样、空气微生物采样、表面微生物采样等。
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
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航天员还会进行各类设备安装、调试及维修。比如舱内定向摄像机ip配置、内回路泵安装、湿度传感器安装、大小便收集装置动态水气分离器安装、空间环境大气密度多向探测器灯丝切换、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电荷补充单元安装、航天医学实验领域实验基础支撑设备加电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