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各个穴位的功能和位置,第1张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

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

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横行出来(中府),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 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承泣),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任脉)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神庭);二、经穴分布足阳明胃经经穴分布在头面部、颈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侧面。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左右各45穴。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起子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一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左右各21穴。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侧面的尺侧缘和小指的桡侧端。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左右各9穴。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起于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 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指、掌尺侧、上肢背侧面的尺侧缘,肩胛及面部。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左右各19穴。足太阳膀胱经一、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睛明),上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属督脉);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颏部;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眼眶,头,项,背腰部的脊柱两侧,下肢后外侧及小趾末端。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穴。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出奈窝的内侧,向上行股内后缘,通向脊柱(长强,属督脉),属于肾脏(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线旁开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2寸,终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联络膀胱;肾脏部直行的脉: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乳旁,上胶掌侧面中间及中指末端。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左右各9穴。 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人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二、经穴分布本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面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外眦部的支脉: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目外眦,颞部,耳后,肩部,胁肋,下肢外侧,膝外侧,外踝的前下方,足第四趾端等部位。起于瞳子篌,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足厥阴肝经一、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丫),沿着足跗部向上,经过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的后面,上行膝内侧,沿着股部内侧,进入阴毛中,绕过阴部,上达小腹,挟着胃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 (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二、经穴分布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左右各14穴。

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1、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从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_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2、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

3、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4、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5、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6、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_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_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扩展资料

中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代黄帝内经“足心篇”之“观趾法”(一种诊疗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观》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种疾病);汉代神医华佗著于《华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学问),司马迁《史记》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苏东坡先生对养生颇有研究,对坚持摩擦足底涌泉穴对身体的益处就大加赞赏,称“其效不甚觉,但积累至百余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对足部按摩有益于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医疗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传人日本、朝鲜。元朝以后又传人欧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经》明朝时期,足部按摩得到进一步发展。后因封建礼教、女子裹脚等轻视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风,大大影响了该疗法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到了清末年间,这一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更是遭到了外国列强的残酷掠夺,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几乎失传。

人有四根即鼻根、乳根、耳根、足根。“鼻为苗窍之根,乳为宗气之根,耳为神机之根,脚为精气之根。”可见鼻、耳、乳仅是精气的凝聚点,而脚才是精气总的集合点。观之临床,头脑清灵,步履轻健均为健康的特征;而头重脚轻,脚肿履艰,为病体之躯。因此,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从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更能说明双脚与全身的密切关系。经络学说认为:双足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各脏腑之间密切相连,构成了足与全身的统一性。人体十二正经中,有六条经脉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分布到足部。足部为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这六条经脉又与手之三阳经、三阴经相连属,循行全身。奇经八脉的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都起于足部,冲脉有分支到足部,从而加强了足部与全身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脏腑功能的变化都能反映到足部上来。

足疗,是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调整人体生理机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参考资料:

-足部理疗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由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很多人都开始关注养生的话题,而十二经络养生是最近比较热门的,但十二经络走向也需要我们去记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的相关内容。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1

手指记忆法

一、首先记住,十二经脉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二、伸出左手掌,掌心朝面。指尖朝上;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代表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三、每个手指的三个指节分别代表三条经脉,从指尖往指根数,食指---手太阴肺经《第一指节》,手少阴心经〈第二指节〉,手厥阴心包经〈第三指节〉;中指--手阳明大肠经〈第一指节〉,手太阳小肠经〈第二指节〉,手少阳三焦经〈第三指节〉;无名指---足阳明胃经〈第一指节〉,足抬阳膀胱经〈第二指节〉,足少阳胆经〈第三指节〉;小指---足太阴脾经〈第一指节〉,足少阴肾经〈第二指节〉,足蕨阴肝经〈第三指节〉肝经。

四、十二经脉的走向次序为;从食指的第一指节到中指的第一指节到无名指第一指节到小指第一指节;再到食指第二指节---到中指第二指节---到无名指第二指节---到小指第二指节;再到食指第三指节---中指第三指节---无名指第三指节---小指第三指节,又到食指第一指。

十二经脉走向速记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连,手起太阴走阳明,两阳相连续两阴,诸阳汇头阴胸腹,阴阳交接手足端。

十二经络走向记忆法2

巧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按照子午流注的时序排列,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阙阴肝经。

如何记住十二经脉,可分以下步骤:

首先,阴阳问题。切记脏为阴、腑为阳。因此,肝、心、脾、肺、肾五脏加上心包,皆为阴经;与之相应的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及三焦,皆为阳经。

第二,手足关系。切记位置,先看脏,心、肺、心包在膈以上,依手;肝、脾、肾在膈以下,则依足。再看腑,手足依从与对应的脏器相同,因此,小肠、大肠、三焦依手,胆、胃、膀胱依足。

第三,大小关系。少对应的脏腑为小,太对应的脏腑为大或长,厥阴和阳明则对应中等大小。如此形象思维,则手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上的'三脏心、心包和肺;足少阴、厥阴、太阴,分别对应膈下三脏肾、肝和脾;手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三焦、大肠和小肠;足少阳、阳明、太阳,分别对应胆、胃和膀胱。

经络拍打养生法

1、起势

两脚稍微分开,保持与肩膀部一样的宽度,两只手自然的下垂,养神闭目,下列所有的动作都是如此。

2、拍打头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头顶百会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

第二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额头上星穴、神庭穴部位,拍打36下左右。

第三步,两手同时拍打额头,从额头开始一直想头顶拍打,大约拍打30次为宜。

第四步,双手同时拍打头部两侧,拍打36下左右。

第五步,双手同时从头部两侧拍打至头后风池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

第六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头顶拍打至头后风府穴,采用从上至下顺拍方法,一般拍打5遍。头部拍打时宜口目合闭。

第七步,在上面拍打全部结束的时候,用手心轻轻的拍打面部。首先是搓热两手心,然后从两腮下部向鼻梁上推,一直到额头部分两手分开,顺着眉骨、脸颊向下拉,来回反复一分钟。

需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拍打头部,应采用十指摩擦或掐揉的方法!

3、拍打颈部

第一步,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颈部后侧,从风府穴起拍至颈后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前倾,便于拍打,一般拍打5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颈部左侧,从风池穴起拍至肩颈处,拍打时,头和脖子略微向右前侧倾斜,便于拍打,然后用右手拍打颈部右侧,方法同上,采用由上而下顺拍,一般拍打5遍

第三步,搓摩脖子,下巴仰起,用手掌(右手或左手)从下巴抹脖子至颈项处天突穴,一般36下左右。

4、拍打大椎

用手掌(右手或左手)拍打大椎,可以单掌拍打也可以左右手轮流拍打,拍打时,头部略微前倾低头,便于拍打,一般拍打36下左右。

5、拍打后背、背部两侧膀胱经、背部中央督脉(华佗夹脊)

第一步,扭摆拍打后背,以腰为轴带动两臂,左手手掌绕至体后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同时右臂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左侧后背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再反方向左右轮换拍打。右手内旋向右下方绕至背后,屈肘用掌背拍击后背部,左臂同时向左绕过体前用掌心拍击右肩部,如此反复拍打,一般拍打遍数为四八拍。

拍打时动作要协调,利用肩背及腰部转动时的惯性。两臂摆动时肩、肘、腕关节要灵活,拍打力度要适宜。拍打后背时,臂应尽量向后上屈,使自己不易接触的背部得到拍击锻炼。如此不断地扭身、摆臂,两手交替进行拍打,拍打次数自定。

第二步,拍打背部两侧膀胱经。用右掌背或掌心拍打背部左侧至臀部,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然后用左手拍打背部右侧至臀部,方法同上,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膀胱经位于背部两侧,膀胱经上有心、肺、肝、胆、脾、胃、大小肠以及肾俞穴等。

第三步,用掌背拍打背部中央即督脉以及华佗夹脊,华佗夹脊也叫夹脊穴,自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开半寸处是穴,十二个胸椎和五个腰椎两旁共三十四个穴。拍打背部督脉以及华佗夹脊时,由背部正中上方(以手能尽量拍到处为佳)拍打至长强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

6、拍打两侧胳肢窝和胁部

第一步,拍打左侧胳肢窝,左臂上举,用右手掌拍打左侧胳肢窝,一般拍打36下左右,然后顺势拍打左侧胁部,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反复拍打左侧胁部,拍打胁部时,由腋下拍打至侧胯部,再由侧胯部拍打至腋下,一般上下来回拍打2-3遍。

第二步,用左手拍打右侧胳肢窝和右侧胁部,方法同第一步;心脏、肺、乳腺患者尤其要多拍此处,两肋中间有?胸腺?穴位,拍打按摩可起到安抚心脏的作用。

7、拍打胸腹两侧、胸腹中央任脉

第一步,双掌同时轻拍胸腹部两侧,由两侧锁骨处拍打至两大腿根部,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第二步,拍打胸部中央即任脉(宜轻拍),从颈下天突穴拍打至腹下曲骨穴,可顺拍亦可上下反复拍打,一般拍打5-10遍;胸腹有心肺、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

8、拍打肩井、肩髃、肩髎穴

第一步,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然后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一般拍打36下左右。肩井穴位于肩部中央,大椎同一水平线,是胆经上的重要穴位。

肺经:3-5点

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治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

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嗽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 :5-7点

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揉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7-9点

胃为后天之本,主纳。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再往下三横指。治疗小肠疾患,小腹痛。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

脾经 :9-11点。

脾主运化,帮助胃吸收消化。脾主统血。

隐白:大脚趾内侧,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大脚趾往上贴着骨头揉。通过脾来补肺,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要经常揉。

公孙:用大姆指从太白穴往上捋,有个磕头。促进肠子蠕动,对治疗消化不良,肚胀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治疗痛风。

血海:掌心扶着人的膝盖大拇指的位置,找一个敏感的痛点点按,可治疗出血症,血瘀症,贫血。缓解脾胃不调。

心经 :11-13点

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葛。是调解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极泉:腋窝中点。调节心率,治疗两肋痛。探知心血管功能的要穴,用拨动。

少海:肘横纹边沿处(靠里)。调解心脏,交通心肾,减缓心率降低血压。

灵道:腕横纹上15寸,贴着骨头边沿揉。防治心脏早搏,慢性心脏病,减缓心率,平静心神。

阴郗:腕横纹上05寸。防治五心烦热,小便频数。

神门:掌横纹凹陷处。安定心神,增强睡眠,泄心火。可增强胃动力。防止老年痴呆。治疗晕车。增强通便能力。

少府:手握拳小指对着的位置。主治先天性心脏病。轻揉按摩可增强心脏功能。治女性阴道瘙痒,男子的阴囊湿疹。降心火,防治暴喑,中风说不出话。

少冲:小指内侧指甲旁。防治急症,癫狂,昏厥。

小肠经 :13-15点

功效:治疗肩背,颈锥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少泽:治疗热症,用刺血的方法最好

后溪:掌横纹的末端,贴着末端往下一按有一个凹陷处,紧接着往上一推,推到骨缝。这是一个大穴,八脉交汇处。可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病,如腰锥尖盘突出,腰痛病,恐惧忧虑。可治落枕,肩痛。

养老:手臂在胸前平放,手心向下,食指肚摸到这个高骨头然后一转,摸到一个凹陷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养老穴。可治疗老眼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支正:腕横纹上5寸,小肠经与心脏的一个络穴。治疗人体的赘生物,瘊子,扁平疣,脂肪瘤。

小海: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果觡之间,用手一拨动指尖就会发麻,这就找到这个穴位了。经常拨动小海穴可增强它的传导力也可增加心脏的力量。小海穴也是这条经络的合穴。合穴治这条经络的脏腑,可增强消化能力,可去人体的燥火,强脾。

天宗:在后背肩胛骨的凹陷处。防治妇女的乳腺问题,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听宫:耳平前面一厘米,张口凹陷处。治疗耳部方面的疾患,耳聋,耳鸣,听力下降。都可以点揉听宫得到改善。

少泽穴:井穴(源头)治疗热症,通常刺血方法比较好。咽喉痛、发烧、牙肿点刺,滴一滴血就可缓解。不适合按摩。

后溪穴:掌纹末端凹陷处,往上推,推到骨缝。穴位深。是八脉交会的大穴。一治疗后背督脉上的病。二可治疗落枕、肩膀疼。

养老穴:手放平手心朝下,食指肚顶着最高点,往外转凹陷下去的位置。治疗眼睛昏花、耳聋、耳鸣、高血压。

支正穴:腕横纹上5寸,在侧面。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有个特殊的功效治人体的赘生物猴子、扁平疣、脂肪瘤(痰湿凝结、气淤症引起)小肠功能增强了就不会有瘤子

膀胱经:15-17点

膀胱经是最大的排毒通道。督脉旁开15到3寸都是膀胱经。下午这时候多敲敲后背有助于身体排毒的说~~~~

睛明:使眼睛明亮,消除眼疲劳。按穴位的方法是把指甲剪平,用右手按住头,利用中指奔手按的头的方向按穴位。也可以两边同时按。

肺俞、厥阴俞、心腧:用点按,哪个穴位敏感就多刺激哪个穴位。按摩,拔罐,针灸,刮痧均可。

厥阴俞:治疗胸闷,预防心梗,心绞痛,冠心病。

肾俞:治疗腰痛的要穴。腰痛的地方,站立,肘尖和膀胱经相交的位置。

委中:膝盖弯曲的中间。右手用大拇指点按,左手拽住脚脖子,往上弯,这样穴位才敏感。腰背委中求,治疗腰背酸痛,腰肌劳损还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疗法排除毒素。

承山:腿肚子边沿的位置。可治疗腰腿痛,痔疾。

飞扬:承山穴往外旁开三指再往下俩指。治疗慢性腰痛。

昆仑:外踝后侧有个凹陷,经常拨动可以降低血压,增强大肠的蠕动,治疗便秘。对治疗腰痛也有很好的效果。

申脉:外踝边沿。治疗胯骨两边腰痛效果显著。

金门:治疗急性腰扭伤和急性头痛的要穴。

至阴:小脚趾外侧指甲旁。艾灸可转胎。

肾经 :17-19点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治疗人体骨骼方面的疾病。肾开窍于耳,肾之府为腰。

涌泉:脚底前掌凹陷处,每晚按摩100次可引血下行。可调节高血压。

一.按摩时无弹性,体质虚寒的人可用艾灸的方法。

二.肾火旺,肾阴不足,可多揉涌泉穴。

太溪:脚内踝后侧贴着内踝。肾经的原穴,补肾的大穴。拔罐、按摩都行,什么体质都可以按。对人体非常有补益作用。

大钟:太溪穴下面一点。肾经的络穴。治疗慢性疾患,本脏以外循经走向联络到的其他经上的问题都可治疗。可治咽喉痛,失音症。

复溜:大溪穴之上紧挨着。贴着骨头方向去按。治疗淤血症,要防止静脉曲张一定要多按摩复溜穴。可以通月经,揉复溜可帮助伤口愈合,特别是在脾经上的。滋肾阴,治疗干咳,哮喘。

阴谷:紧挨着委中的一个窝边沿。肾经合穴。治脏腑及肾经的主要疾病。通膀胱,利尿,治疗女士的阴道搔痒,不孕症。男士的阴囊湿疹。

俞府:胸口中线旁开三指。调动肾经的气血。上边气血不足,即肾不纳气,如饥不欲食,女士的梅核气等。按摩俞府穴可得到缓解。同时按摩太溪、复溜。把整个气血都运转起来。

心包经:19-21点

心包经始于天池,终于中冲,由胸走手。刺激左侧效果最佳。

天泉:腋下横纹两寸。治疗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泽:肘横纹中点。治疗很多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以调节心血的供应。

郗门:从腕横纹到肘横纹是12寸,郗门穴在离腕横纹5寸处。急救穴,治疗突发性的心绞痛。按这个穴一定要用大拇指按住,然后手腕转动,才能揉到。

内关:治疗因心理压力大引起的失眠等症状等,可调节心率。

大凌:在腕横纹的中间。可治压力引起的头痛,预防由于心血管淤阻产生的口臭等。

劳宫:是一个大补穴。揉这个穴可使心情放松。

中冲:中指甲内侧。可用指甲掐或用指节咯。是泄心火的要穴,治口疮

小贴士 :推天河水,从腕横纹到肘横纹的中点(推时从劳宫起,推300次),对内热性小孩发烧,不出汗等症状有缓解作用。成年人心里烦躁也可以推。虚寒体质的小孩不能用。

三焦经:21-23点

三焦经主内分泌失调,主情志,主气郁。多按摩右侧效果会更好。

关冲:在无名指外侧指甲旁。要用食指的指节来咯它。防止晕车。

液门:小指无名指交界处无名指这一侧骨缝当中。治疗口干舌燥,夜里口渴的症状

阳池:腕关节的中点。刺激阳池能激发人体阳气,对身体虚寒怕冷有缓解作用。也可艾灸。

支沟:腕关节上3寸。治疗肋间神经痛,气郁不舒等症状,按摩支沟穴还有通便的作用。

翳风:在耳后根。治疗急性耳聋、耳鸣。尤其是急性耳聋、耳鸣有很好的效果。

丝竹空:防治黄褐斑、鱼尾纹的产生。

胆经:胆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

童子缭:在鱼尾纹旁边。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治偏头痛。

风池:在发际边凹陷处。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把眼睛闭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肩井: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就是肩井穴。主治痛症。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缓解作用。

京门:肋骨边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点一点就会有一个特别痛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门穴。是肾经的发源地。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带脉:手贴脸部,肘尖下3寸。治疗妇女肥胖,预防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

风市:站立起来中指点的地方。用拳头的指节来敲打它。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痉挛有缓解作用。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搔痒等皮肤病。

阳凌泉:膝盖外下方有个骨头,贴着骨头边沿。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拨动它。对中风,脑血管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能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外踝上5寸。防治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贴着外踝。可治疗和预防腿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对治疗肢体和腑脏的各种炎症有很好的效果。(如眼睛发炎,中耳炎)胆经的穴位不太好找,可用指节来敲。从上往下敲。

胆经:23-1点

胆主决断,帮人决断谋虑,使人心情舒畅。

童子缭:在鱼尾纹旁边。主治眼疾,对青光眼,眼压过高,眼睛胀痛有治疗作用。

率谷:耳尖上3至5厘米略微凹陷的地方。治偏头痛。

风池:在发际边凹陷处。对眼睛酸涩,头部眩晕有治疗作用。把眼睛闭上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一起按揉风池穴,按的方向是奔鼻子的位置。

肩井:大拇指贴在脖子然后把手弯成弓型中指点的肌肉的位置有一个凹陷就是肩井穴。主治痛症。对头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均有缓解作用。

京门:肋骨边沿,肋骨和肉交界的地方,用手点一点就会有一个特别痛的点,这个点就是京门穴。是肾经的发源地。刺激京门穴起到调节肾气的功效。对肾虚、腰痛有缓解作用。

带脉:手贴脸部,肘尖下3寸。治疗妇女肥胖,预防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

风市:站立起来中指点的地方。用拳头的指节来敲打它。是一个很敏感的穴位。是治疗一切皮肤急症的要穴。对风症(如吃海鲜引起的疹子),痉挛有缓解作用。治疗一切斑疹,疔疮,皮肤搔痒等皮肤病。

阳凌泉:膝盖外下方有个骨头,贴着骨头边沿。光揉效果不好,一定要拨动它。对中风,脑血管后遗症等筋病有治疗作用。能预防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小儿多动症。

光明:外踝上5寸。防治眼疾,经常按摩可使眼睛明亮。

丘墟:贴着外踝。可治疗和预防腿抽筋、经常崴脚的症状。对治疗肢体和腑脏的各种炎症有很好的效果。(如眼睛发炎,中耳炎)胆经的穴位不太好找,可用指节来敲。从上往下敲。

肝经:1-3点

肝经三大功能:一,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二,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太冲: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上面1寸。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宣泄作用。是肝经的原穴。和行间一起按效果最好。

行间:大脚趾和二脚趾指缝之间。配合太冲穴向行间方向推,可起到消除肝脏郁积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断地供到心脏。

蠡沟:内踝上5寸。一,治疗女性阴道搔痒。二,月经不调,白带不调,月经湿疹。

章门:八大要穴之一。肋骨的边沿,把手贴在脸上,肘尖的位置,就是大概章门的位置。调节五脏协调,敲打它可疏肝健脾,防治乳腺增生,防治妇科病,减肥。

三角肌(deltoid muscle)俗称"虎头肌",是一个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肌,位于肩部皮下,从前、后、外侧包裹着肩关节,是一块多羽状肌。肩部的膨隆外形即由此肌所形成。肌束分前、中、后3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三角肌 外文名 :Deltoid muscle 俗称 :虎头肌 形状 :凸出上臂,酷似虎头 位置 :位于肩部 作用 :使肩关节外展 解剖结构,机能,周围相关组织,相关疾病与治疗, 解剖结构 前缘借三角胸肌间沟与胸大肌锁骨部相隔。后缘游离,自前而后,遮盖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外侧头和长头的上部小圆肌和冈下肌的外侧部。恰对斜方肌止点而起自锁骨外侧1/3的前缘、肩峰外侧缘、肩胛冈下唇和冈下筋膜。肌纤维向外下方逐渐集中,止于肱骨体外侧面的三角肌粗隆。该肌生理横断面为1960平方厘米。 起点: 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 止点: 肱骨三角肌粗隆。 支配神经: 发自脊神经臂丛的腋神经。 机能 近固定前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和旋内。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此外,该肌对加固和稳定肩关节有一定作用。当手臂处于小于60°角位置时,此肌外展效率相当低,而在90°~180°度之间角度时表现出最大的收缩效果。 周围相关组织 该肌的深面,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但其活动范围有限,收缩时可使肱骨外展70°。其前部和后部肌束的结构与中部不同,为彼此平行的肌纤维,前部肌束使肱骨前屈及旋内,后部肌束使肱骨后伸及旋外,前部及后部的最下部肌束使肱骨内收。该肌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外展。三角肌受腋神经支配。 相关疾病与治疗 1、三角肌挛缩症通常是由反复肌肉注射、外伤或是不明原因所造成,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功能障碍、肩关节外展挛缩、三角肌内明显的纤维索条、翼状肩胛骨、纤维索条处皮肤凹陷。三角肌中纤维索条结构是诊断三角肌挛缩症的重要征象。 2、三角肌可分3个部分挛缩,即前部分(锁骨部分)、中间部分(肩峰部分)、后部分(棘突部分),前部分和后部分由长横纹肌纤维组成,中间部分是羽状肌,这种肌纤维短但多,散在平行走行于肌腱边缘,插入3条类似的散在分布的肌腱中,这些肌腱起止于三角肌粗隆。这些短的斜纹肌的纤维化可使散在的肌腱合并,然而它们并非正常的连线在一起。因此,仅仅一些肌纤维的纤维变性就能导致三角肌挛缩。这种中间部分的特定结构和经常把它作为肌肉注射的合适位置可能是导致三角肌挛缩症频繁的原因。挛缩组织主要发生于三角肌中束和深筋膜,少数为后束,与皮下组织粘连,挛缩索条纤维化、白亮,内收关节时挛缩索条明显紧张。病理显示挛缩的纤维索条影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透明变性,伴横纹肌萎缩或消失,三角肌表面的线状沟、肌组织间由脂肪组织填充。虽然大多数三角肌挛缩症患者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通常很容易诊断,但是也有一些患者被忽视。纤维索条的存在是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也是做出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传统意义上,纤维索条的发现往往通过触诊,但触诊发现纤维索条仅仅是局限于有明显张力的患者,与触诊相比,MR可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和病变累及的范围,对治疗方式尤其是对手术指导有重要的作用。 3、治疗:均行手术治疗。取肩峰至肱骨上端外侧纵切口,皮下脂肪组织有纤维性变,尤以皮肤凹陷处皮下组织与三角肌有粘连,切开深筋膜后,即可发现三角肌中部有一纤维索带,该纤维索带从肩峰延伸至三角肌止点,界限清楚;本组4例纤维索带坚硬,深达骨膜,呈瘢痕状,3例三角肌后部也有部分纤维化;逐步切断白色纤维索带过程中,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步恢复正常,固定肩胛骨,肩关节可充分内收。 4、总之,三角肌挛缩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疾病,该病无自限性、无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病情随年龄增大而加重,手术治疗效果肯定,接受手术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所以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97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