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球和百米运动员的区别:
铅球主要在投掷之前需要做离心运动,全身的爆发性力量输出,这就牵扯到腿部腓肠肌,大腿外侧肌群,背部三角肌,肱二头肌的,肱三头肌等多个肌群的协调发力。
百米运动员主要依靠下肢,就是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的核心力量,以此来维持优秀的步频和步幅,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他们的腿部力量是非常强的,因为要取得从静止到最高速度时尽可能短的时间;对于长跑运动员来说,小腿肌肉的支撑力是关键,还有就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抗乳酸能力。
推铅球主要是依靠胸肌及大臂肌肉的力量,建议采用如下方法锻炼:
窄握卧推
目标肌肉:肱三头肌、上部胸大肌
初始动作:仰卧在平板卧推凳上,双脚分开并踩踏住地板。双手与肩同宽握住杠铃,并将杠铃推离挂钩。
动作要领:慢慢朝下胸降低杠铃,在杠铃杆将触碰胸部之前停止动作。然后,反向推举杠铃返回初始位置。
建议:如果使用的重量比较大,那么就将自己的握距加宽一些,并在上推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肘部向内夹紧,以增大对肱三头肌的刺激。
上斜仰卧臂屈伸
目标肌肉:肱三头肌
初始动作:仰卧在一个调成大约30度角的上斜凳上,双手大约与肩同宽握住杠铃,并将其置于面部的正上方,手臂伸直。
动作要领:慢慢朝头上降低杠铃,当肘关节到达大约90度角的位置时停止动作。然后,反向推举杠铃返回初始位置。动作时要始终保持肘部的位置固定不动。
建议:有时候可以做做反握仰卧臂屈伸,这会给肱三头肌一些不同的刺激。由于反手握姿会对腕关节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使用的重量要稍微轻一些。
单臂俯身臂屈伸
目标肌肉:肱三头肌
初始动作:一只手抓握住一只较轻的哑铃,从髋部向前俯身,并将持铃手臂沿着体侧向身后抬起,大臂与地板几乎平行。肘关节成90度角。
动作要领:收缩肱三头肌来伸展你的手臂,将哑铃向身后提拉。在动作的顶端稍作停留。然后沿原路径返回到初始位置。
建议:做这一动作时,可经常变换上臂与身体的夹角。有时让上臂紧贴住体侧来做臂屈伸,有时又将自己的肘部向体侧外展,通过它可以改变对肱三头肌的刺激重点。此外,还要握紧哑铃来更好的刺激目标肌肉。
杠铃弯举
目标肌肉:肱二头肌
初始动作:掌心朝前,抓握住一副哑铃,双手的握距大约与肩同宽。挺胸并竖直站立,双肩后展并使脊椎自然弯曲,保持肘关节在一个微屈的状态。横杠应该在体前横穿过大腿。
动作要领:将双肘紧靠在身体的两侧,努力挤压肱二头肌来以一个弧度朝自己的肩部上举横杠。在慢慢下降返回到初始位置之前,作一个短暂的顶峰收缩。在动作的底端,下降到离大腿还有几厘米远的位置时停止动作,以此来保持对肱二头肌的压力。
建议:如果肱二头肌的外侧头比较弱小,那么首先做窄距的杠铃弯举,这可以有效刺激肱二头肌的外侧头,从而拥有高耸的肱二头肌顶峰;如果使用的重量很大,就不要在动作的底端完全伸展自己的肘关节,这还会给目标肌肉一个连续不断的压力。
上斜哑铃弯举
目标肌肉:肱二头肌
初始动作:双手各握住一只哑铃,并仰卧到一个调成大约60度角的上斜板上,双臂伸直并竖直悬垂于身体两侧。
动作要领:收缩肱二头肌来上举哑铃,在动作的顶点,稍作暂停。然后,沿原路线返回初始位置。重复预定的次数。
建议:做这一动作时,有时要特意地将哑铃弯举的轨迹向内收一些,这可以更多地刺激肱二头肌的外侧头;有时又可将轨迹向外移动一些,这会更多地刺激肱二头肌的内侧头。
锤式弯举
目标肌肉:肱二头肌、肱肌
初始动作:竖直站立,双手各抓握住一只哑铃,掌心相对。手臂紧贴住身体两侧,并自然悬垂于体侧。
动作要领:收缩肱二头肌来上举哑铃。在动作的顶点稍作暂停。然后,沿原路线返回初始位置。重复预定的次数。
建议:有时做双臂的锤式弯举,有时做单臂的锤式弯举。当做双臂锤式弯举时,可将哑铃朝向自己的锁骨弯举;当做单臂锤式弯举时,可将哑铃朝同侧的肩部弯举。
应付考试呀!还以为要专业系统的练呢。考试一般不是考 从头顶掷实心球吗?铅球也有办法快速提高成绩,练肱三头肌 三角肌 和腹肌(侧副韧带为主),主要是练习肱三头肌远端(方法如下图)。
提高原地正推铅球出手速度的训练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掌握完善的原地正推铅球动作技术是发展出手速度的必要前提条件。 在原地正推铅球动作技术训练伊始,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正确的动作技术练习,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概念,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 1、开始进行原地正推铅球技术训练时,应以徒手模仿和持轻器械练习为主,分解练习与完整动作练习相结合。在建立正确的动作技术基础上,反复进行技术练习,以不出手练习为主,逐渐向持标准重量过渡。 2、在掌握原地正推铅球技术练习的基础上,持标准重量进行原地正推铅球技术练习。以不出手或轻出手练习为主并借助设立一道高250M的标志物,(人与标志物距离因人身高而定,以额前上方出手为准)进行动作技术的辅助练习,在此阶段上不要发力,注意动作幅度要大。 3、在熟练掌握原地正推铅球的动作基础上,借助所设标志物(h=250m)人与标志物距离5~8m进行完整动作技术练习,人与标志物距离由近及远,要求球出手后要越过所设标志物,用力顺序正确,各环节技术动作清楚,发力由小到大,不要贪图远度,不要用力过大。 4、在进行技术训练中,对于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重点和难点要反复练习,特别要强调推球前的蓄力,和加速推球动作技术。 5、在进行技术训练中,一定要注意错误动作,以及动作的泛化,针对产生的错误动作以及动作的泛化,一定要认真仔细研究产生的原因,及时提出纠正方法并反复练习,建立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 6、在原地正推铅球技术训练中,在强度、量、频率上应遵循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原则。 7、在进行技术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水平,用力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为依据,努力形成有个人发力特点的专项运动技术。 二、提高学生的专项力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力量素质是发展铅球出手速度的核心内容。 1、重视绝对力量训练。对投掷来讲,最重要的是发展上体肌,它包括:背肌、斜方肌、胸大肌、三角肌、肱三头肌、前臂和腕部肌等,在进行上述肌肉力量练习时多利用杠铃进行练习。力量练习要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既要使训练的项目有频繁的变化,又要使每周的训练强度有所变更。 2、在进行背肌、斜方肌、胸大肌、三头肌、肱三头肌、前臂和腕部肌等力量练习时,一定要以速度为核心。 例如:进行卧推杠铃或35°~40°斜板卧推杠铃进行胸大肌练习时,一定要遵循“慢下快起”原则,强调动作速度。 再例如:在进行肱三头肌、腕部肌、胸大肌力量练习时,可采用要求五指相对,躯干下到底,直肘顶肩要快,“慢下快起”,强调直肘速度。 又比如:在采用杠铃连续挺举和35°~40°斜板杠铃斜推练习时,重量在25~30kg,一定要强调做练习时快速用力,连续性好,直肘快速,顶肩充分,以发展全身爆发力和伸肘肌群的速度力量。 3、发展上肢的速度力量除利用杠铃外,也可利用高台和小垫子进行练习。 ⑴高台屈臂撑(五指相对)。动作要领:屈肘,胸部接触地面,脚放于高台上,手处于地面。要领:直肘速度快,顶肩充分。 ⑵指尖相对的俯卧撑击掌。要领:推手有力,快速,直肘迅速,击掌响亮。 4、用摆动器械的方法进行超长性收缩练习,单臂负中等重的哑铃做快速推举练习,单或双臂的实心球推、前(后)抛、投远练习,均可发展肩和臂的爆发力。 5、加强手腕和手指肌群的速度力量练习。手腕和手指肌群的力量练习是铅球运动员不容忽视的力量练习,因为没有有力的手腕和手指就不会在最后出手瞬间主动积极地有力拨球,创造最高出手速度。练习方法主要有:卷腕练习、腕屈伸练习、指卧撑练习等。 6、结合原地正推铅球技术进行出手速度练习。 ⑴采用轻器械进行投掷练习,一则可以改进投掷技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推铅球出手动作的速度感。 ⑵运动过程中进行投掷练习。如助跑推铅球或实心球等器械,以更快的速度完成推铅球动作,提高快速出球能力。 7、信号刺激。在进行投掷练习时,教练可以通过语言或掌声进行刺激,能促使学生加快动作速度,以达到快速出手的效果。 8、在进行绝对力量训练中,不能忽视小肌肉群的训练,要把大、小肌群,屈、伸肌群的训练相互结合起来进行,以充分体现速度—力量素质。 9、在进行专项力量,特别是速度力量训练时,一定要注重人体“力量区”大肌肉群的训练,因为力量区对产生动作速度的影响最大。 10、在进行速度力量练习时,也是注重短跑、跳跃练习,这些练习可帮助运动员发展将力传到器械上去的速度,增强膝、胯部肌的爆发力,为最后用力的快速出手提供前提条件。 11、在进行短跑练习时,应多进行100m完整练习,这样可以提高ATPCP的快速供能能力。再者100m全程跑包含了动作反应速度,有效发展这些速度能力,将有助于转换成对铅球出手速度的能力。 12、在进行专项力量,特别是速度力量素质训练时,特别要注重发展下肢肌群、腹背肌群、躯干肌群的力量训练,包抱、全蹲、半蹲、负重提踵跳等。 综上所述,提高原地正推铅球出手(初)速度的训练方法是以掌握完善的原地正推铅球动作技术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多种速度—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这样做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摘要:
1研究目的
广东体育专业高考刚刚结束,在本次考试中,原地推铅球的成绩普遍不高。笔者根据观察各位考生技术,总结并分析其中原因。 由于 2019年是实心球改铅球的第一年,从体育成绩公布栏可以看出:男子铅球成绩平均成绩大致在95-105米左右,女子大约在73-83米左右。女子铅球是有实心球改项目后失分比较大的项目,由于相对力量较弱,铅球项目中女生更难拿高分
在本次考试中,极少出现满分,这同以往在每一个小组就有2-3个满分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说明了由于项目更改,考生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完成铅球项目所需要的力量训练更换的周期,大部分考生还在用训练实心球的力量训练计划来套用铅球力量训练,造成了投掷成绩提升的瓶颈。
通过现场观察考生考前热身动作,大部分考生采用的是前倾上推式推铅球(以下简称为前倾式)。这种投法虽然简单易学,技术理论通俗易懂,主要强调快速连贯,但大多数的运动员投掷成绩的提升效果十分有限。小部分考生选用的其他方法,其中最具特点的是后仰式投法而取得了较大突破。
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对此本人从力学分析和实际训练操作探讨两种技术动作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区别的原因,希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研究方法
技术的核心意义是实现身体动能向投掷器械的转移,所有投掷项目的关键时刻是器械离开手掌或手指投掷出去的那一刻。投掷运动员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控制身体和器械,使身体产生的动能最大程度地转移至器械的中心部位,并以正确的角度和合理的姿势将器械掷向空中。高水平投掷运动员都明白,身体和器械应融为一体。
铅球基本技术也反应了这一过程:从投掷准备开始,第一个动作来自右脚。推动脚后跟,向投掷方向转膝,展开扭曲的身体。这种身体上有力的展开、提拉、推送将身体的中心线从臀部、胸部、肩膀,最后转移到手臂、手腕、手。此时铅球的到来自旋转、直线和垂直方向力量的叠加。
前倾式和后仰式的投法在技术的主要区别是:人体在对铅球施加力量的瞬间,躯干部位(髋部)是处于减速支撑状态,还是处于加速移动状态。前者是处于向心收缩阶段,如同百米冲刺冲线后的减速,后者处于离心收缩阶段,如同起跑加速。
其次手臂与身体的角度、双脚站位、身体的控制,两者都有不同的要求。二者所造成不同的整体效果也完全不同,出现技术问题的几率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并对运动员的核心力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笔者将体育生分成两组,测试每一位初始成绩以及平均成绩。训练开始后,一组学习前倾式投法,另一组学习后仰式投法,每隔2-3个月记录测试成绩,同时根据对不同的训练手段和计划,以及力量训练项目,分析所两个技术的区别之处。
3研究结果
经过近1年的数据统计,通过各运动员各阶段的成绩数据,对应最新高考评分标准得出相应分数,从而客观的反应出了每个队员各个阶段进步的幅度,以及整体水平的发展。
表1 两组运动员各阶段铅球成绩(所对应高考分数)分析表
表1中采用最新的广东省体育高考评分表标准,能客观的将男女的成绩放到统一标准来衡量。虽然女子普遍力量基础较弱,但她们能获得更好的进步空间。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第2组队员在基础成绩普遍弱于第1组的队员的情况下,使用后仰式投法进行训练,获得了的极大的成绩进步幅度,最终能全面反超第1组队员,获得平均分近7分的优势。
两种技术的对比,只是在评价运动员初始力量水平近乎一样时,所取得的进步值大小上有所不同。即同一力量水平的运动员,采用更先进的方法所带来的进步越大。一些相对力量较小的运动员,实心球成绩处于中上等水平,这反应了其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已经比较成熟,核心力量比较强。
另外,由于铅球成绩主要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身体力量素质和协调性,好的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但好的力量基础也很重要。
4研究结果的分析
41从技术角度分析
前倾式投法发力技巧比较简单:投掷时要求重心控制快速水平移动。随着重心移动,身体重心超出前脚,上身前倾,推球出手时,投掷手手臂向上,并以此提供向上的出手角度,以及调整球的弧度的方法,前后脚依次发力产生向前速度。由于会有明显的前倾动作,这种投法简单有效,快速的蹬地发力连接旋转,能加快球的出手速度,有时会导致身体有一些肩部的旋转来增加动作的幅度。
整个动作简单易学,但却忽视了身体创造动能的基础,是肌群产生力量的大小。虽然整体动作看起来会连贯有效,但仍然摆脱不了肩关节作为发力的主要肌群。但肩关节肌群并非上肢力量肌群中爆发力最大的肌群,胸大肌几乎没有参与到整个发力过程中,这也限制了针对身体动能向投掷器械的转移从力量的源泉就存在着漏洞。
在图1第3个阶段,图示C中,瞬间发力时,上臂基本是平行于身体,属于上举阶段,可以说大多数推力来源于肩部肌群,其中主要的是三角肌前束和中束,然后是肱三头肌,背阔肌和前锯肌
后仰式投法发力技巧比较复杂:位于抵趾板的制动左腿在力量向前、向上转移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加力。制动一侧腿抑制住身体的旋转,这样将全部力作用到器械上,推出铅球。右腿带动臀部转动,转向左腿,带动肩膀和铅球。因为在推掷铅球前身体呈扭曲状,右膝旋转的同时带动左臂甩开。当左臂甩至胸部平行线位置时,它随着胸部转动,就好像用左臂去推开一扇门。
当身体转至投掷方向时,左臂停止或阻止肩部进一步的旋转。推铅球时将左侧上半身紧紧锁在固定的位置上。投掷过程中,头部向后甩到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将动力全部作用于铅球上。推掷铅球时,由双腿完成身体的提拉、蹬转。
投掷时要求重心控制在从低向高处移动,出手时身体直立,略挺髋,保持挺胸抬头,投掷手手臂保持垂直于上半身,确保手臂平推发力。依靠前后脚的支撑,上身略微后仰,使胸口朝向斜上方,并以上身后仰的幅度此作为铅球抛物线的弧度调整手段。投掷时要求重心控制在两腿之间,不做前倾动作,也不允许转体过多。
在图2第3个阶段图示C中,瞬间发力时,上臂基本垂直于躯干,大部分推力来源于胸大肌,然后是肱三头肌,背阔肌和前锯肌。 后仰式投法中调整的飞行弧度,主要依靠的身体的后仰,手臂应保持垂直于胸部的平推,从而产生最大的推力。因此要求腰部具有一定的支撑力量,同时利用髋部的旋转而非腰椎的旋转,结合胸大肌内收的力量将球投出。投出瞬间要制动减速,避免体转过多。
前倾式推铅球和后仰式推铅球,发力作用在铅球瞬间时,髋关节的状态与身体支撑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的从整体形体状态来分析,前者身体处于前倾,后者也是后仰,这也决定是主要发力肌群,前者的肩部肌群,而后者是胸部肌群。 由于胸大肌的最大力量几乎是肩关节肌群的4-5倍,因此后仰式投法能更好的挖掘身体最大能量,可发展潜力巨大。
42两种投法的训练手段不同
由于两种投掷方法,在预备动作和起始动作上基本一致,都有快速的转髋,转体等身体动作,但由于训练侧重点不一样,前倾式投法强调的是出手点高低,对髋部动作没有要求。而后仰式投法对髋部技术要求要更高一些,因此两种投法的训练手段也有很大的不同
前倾式投法的训练手段:在平时技术训练时提供一个比较高的目标物,如高处的树叶或者是标志杆,进行无球或者有球的训练,养成高出手的动力定型。如:对墙投掷实心球,并制定落点目标高度。
后仰式投法的训练手段:从原地双脚平行开始,正对投掷方向练习胸大肌推球技术。利用右手肘部固定皮筋,练习向内侧挥动肘关节,主要是锻炼胸大肌内收发力。利用左手拉皮筋,练习蹬地转髋,挺胸后仰的支撑动作。在训练初期时要求运动员左侧手扶住一根固定的直立杆(右手投掷),主要目的是减少限定运动员的体转和前倾幅度,限制重心前移以及缩小体转幅度的训练,养成控制重心和挺髋挺胸平推球的动力定型。(图3)
43预备动作时双脚站位的位置不同
前倾式投法要求运动员两脚之间的间距在1-15倍肩宽,站位选择一般会离挡板预留05-1米,以防过度前倾导致迈步出界,过短的两脚间距也会导致在投掷的过程中,重心快速超出身体的太多而失去控制。因此有点运动员在采用该投法时,会前冲1-15米之远。如图4中a部分。
后仰式投法要求运动员两脚之间的间距在2倍以上的肩宽,站位选择一般是前脚离挡板预留01-02米,甚至是前脚侧面顶住挡板。超长的两脚间距,不但加大了运动员投掷时加速的距离,还能使发力前后身体重心保持在两脚掌的连线之上。特别是前脚的支撑,能产生垂直向上的推力,使身体向上跃起,增加出手的高度,并确保身体的重心平稳在投掷圈以内。如图4中b部分
44两种投法在发力阶段所出现“投篮手“的几率
虽然运动员都会提前将球置于手指根部,持球过程不受手指大小的影响。正常的投掷技术的最后阶段是要求依靠手指手腕力量,大拇指朝侧下方,横向拨球。由于速度极快,不只是单纯手臂推出,而要求手指手腕的连贯性,目的就是要让全部速度施加在球上。
前倾式投法的技术特点,很大几率会导致铅球在离手阶段处于手掌的正下方,导致球推出瞬间成为类似篮球运动中的单手投篮动作。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出手时想提升出手高度,但由于身体前倾下压,而小臂高度不变。造成动作了变形。一旦出现“投篮手”,会导致抛物线过高,推球脱手,力量脱节等问题,不仅影响成绩,严重的还会导致运动员手指的挫伤,脱位。
后仰式投法的训练方法将避免身体前倾下压列为重点要求之一,从练习原地双脚平行正面投开始,通过后仰双手胸前传出斜向上方向的药球(大号实心球),养成胸大肌发力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学习该方法的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出现“投篮手”现象的次数的明显比前倾式投法要少。
45力量训练区别
451核心力量的训练区别
前倾式投法在训练中腰部核心力量的左右是加速,是使身体的离心收缩阶段,如同起跑加速。传导下肢的力量到上肢,因此训练中主要是做轻重量的拉力训练。这种接近实战的快速爆发式训练,由于包含大量的腰椎旋转动作,训练中却往往引发腰部的疼痛。
后仰式投法处于向心收缩阶段,如同百米冲刺冲线后的减速。其主要练习的身体部位不是腰椎而是髋关节的转动,因此该方法将核心力量作为维持身体角度,抑制旋转的功能性训练来对待,特别是体转练习的训练重点是抗阻力训练,和“顶峰收缩”训练。长时间的训练效果表明,该训练方法能有效的减少运动员的腰部伤病问题,同时能够好的完成技术动作,提高运动员成绩。
运动员的绝对力量同铅球成绩有很多联系,反应运动员综合力量素质的强弱,目前公认运动员3项力量素质(卧推,深蹲,硬拉单次最大举起的重量值)普遍同铅球成绩有直接联系。我们从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基本上大多数的运动员铅球的成绩都是对应其三项力量数值的高低。
表2 最大力量测试值与铅球成绩分析表
身高,协调性也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如2号队员虽然三项力量水平很高,但由于协调性的问题,造成动作不连贯,成绩没有突破11米。11号队员虽然三项力量水平很低,但由于身高较高,协调性好,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这两类运动员属于比较极端的现象,但也说明了铅球项目中,协调性的重要性和运动员选材的方向。
前倾式投法和后仰式投法对腰部力量的依赖有所不同,因此在项目选择上有很大区别,前倾式投法以上推为主,如常选用杠铃连续弓步向上跳推作为爆发力训练,通过坐姿颈前(后)推举,重点训练肩部肌群的三角肌前中束。卧推,上斜卧推,肱三头肌训练为辅。数量在8-12之间。如 肩前连续向上跳推杠铃或单臂推竖直杠铃,主要是提升运动员的爆发力,使用 30%-50%1RM的重量来进行训练。
后仰式投法力量训练的方法:通过奥林匹克举练习运动员爆发力,如高翻、抓举为主,同时通过硬拉和卧推等练习加强胸部和背部的锻炼,肩部推举,肱三头肌训练为补充。而核心力量以髋部屈伸肌为主要练习部位,如负重挺髋,使用连续左右抓举杠铃架练习下肢和核心力量,杠铃片拉弹力带体转作为补充。
4结果分析:
前倾式投法由于通俗易懂,简单易行,在教学使用的比例相当大,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实际操作中容易失误和球脱手,容易造成腰部的损伤。而后仰式投法由于难度较高,一些练习时间较短的运动员存在一些体转动作过度,发力过程拉长。而过度的体转造成了力的分解,影响了力的合成,降低了作用到铅球上力的效果。解决该问题需要提高针对性运动员身体的核心力量,来及时抑制过度旋转,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在绝对力量相同的前提下,后仰式投法能比前倾式投法取得更好的成绩。主要是这由于身体参与的肌群比例的不同,造成最后作用在铅球上的力不同。由于两种方法在力量训练计划中所设计的侧重点不同,由于相关肌群长期缺乏锻炼,很多学生想改变投掷的方法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
有的人认为坚持练习前倾式投法,也能将铅球能丢到满分。但一两例个别特例并不能证明肩投掷方法是最优秀的训练方法。这和运动员自身的各力量肌群发达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假如该生已经锻炼出了很强的肩部力量,可能胸大肌的发达程力量还不如肩部肌群。马上更换投掷方法,也不会让成绩显著提高。但如果时间充足,提高的潜力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该生肩部肌群以及肱三头肌群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
力量素质对铅球能力水平提高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要保证足够的力量训练时间, 每周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发育情况进行2-3次力量训练,初期时身材较矮,体重较大的队员虽然表现出更好的爆发力。身高较高的队员,后期进步幅度更加的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身高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弧度。这也说明,当力量上升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客观的反应出两种技术之间的差异。
5建议:
学习后仰式投法,是一个漫长的技术过程,它需要运动员有较强的核心力量,以及身体整体的力量素质,任何想绕过力量训练,仅仅通过一个快速掌握的前倾式投法就使成绩取得质的飞越,长期看来是十分不明智的。只有充分发掘身体整体力量的极限,并日复一日的寻求超越自身的方法,才能“超越器械”,获得超长发挥。
加大动作幅度,提高运动速度会有很大的几率造成腰椎肌肉劳损,而且恢复速度极慢,甚至可能断送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许多教练员喜欢练习腰腹力量时,要求运动员快速做完,要求动作幅度越大越好,反而对髋关节的锻炼比较少。核心力量的作用主要是保持和维持身体直立,而不是加大动作幅度,提升动作速率。其中髋部的旋转和移动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证明核心力量在运动中的作用是维持平稳或抑制旋转,或者是在空中帮助锁定身体。因此在设计核心力量的练习上,要相应的增加维持身体形态的练习才能更有效的增强核心力量:如,2-3个支点的单手或单手加单脚平板支撑等。特别是髋关节旋转的力量才是铅球项目成绩提高的关键所在。
另外铅球的力量训练应该重视于最大力量的训练,训练时采用的重要应接近单次能执行的最大重量(1RM)的85%以上,每组次数应该逐渐缩小到6次以内次。并保持充分的组间休息3分钟以上。如果选择10次以上能执行的最大重量,每组反复次数较多只会造成肌肉体积的增加,而最大力量的增加却并不明显。
[1] 杰西尔维斯特 投掷项目全书 人民体育出版社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8号 2012年10月:45-65
[2] 迈克鲍伊尔 体育训练中的功能训练第2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市台区成寿寺路11号 113-148
[3]吉姆斯托帕尼 肌肉与力量 精准锻炼每一条肌纤维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西直门南大街16号。161-213
具体操作如下:
1、预备姿势与最后用力接轨的肌肉体验(以右手为例)
正对投掷方向,高姿站立。右手持、握球。上体舒展,形成最后用力姿势,使学生体会、感受最后用力肌肉感觉。为加长工作距离,有利势能转化动能,提高支撑反作用力效果,掌握正确技术,打下良好的肌肉体验基础。
2、脚步姿势与最后用力结合的肌肉体验
右脚与投掷方向成30度角,内侧用力,左脚前脚掌点地与投掷方向成25度角,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后用力时形成较好的腰部肌群扭绞的肌肉体验。在投掷过程中初期,使身体获动能储备,配合超越器械。
3、右膝跪撑的肌肉体验
右膝跪撑,右脚大拇脚趾及内侧用力,与投掷方向成30度角。右腿形成弹压、灵活的用力结构,利于势能转化动能,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强化身体蹬转效果。体验自下而上的肌肉用力,加大了支撑反作用力效果。
4、髋部、腰部肌群的肌肉体验
髋部、腰部肌群在最后用力的整个环节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利用下肢蹬伸效果,保障不间断用力,形成连续性加速用力的肌肉体验,配合超越器械。
5、肩背肌群的肌肉体验
当身体转向投掷方向的同时,肩背肌群快速向前振弹,提高了大肌群向小肌群的动量传递,体现右侧肌群线速度加速,快速增长的加速度节奏。
6、手臂、腕、指的肌肉体验
手臂、腕、指在肩背肌群快速振弹基础上,振臂鞭打手腕迅速弹、拨球。
7、左腿与右腿绞扭的肌肉体验
左腿与右腿绞扭的肌肉效果,有利于身体右侧肌群沿螺旋形曲线加速运动,提高身体中心,强化出手高度。
从生物力学意义上说,它具有以下特点:
1、肌肉体验有利于实现自下而上的用力结构贯穿整个推铅球技术。
2、肌肉体验有利于加大支撑反作用力效果。
3、肌肉体验有利于运动员掌握推铅球过程中不间断的用力节奏。
4、肌肉体验有利于提高运动员推铅球过程中持续加速的能力。
主要教学手段:
1、教师采用分解动作,固定学生某一环节的身体姿势,形成肌肉体验。
2、采用相邻两个环节衔接练习,有利于动作的连续性。
3、经常采用完整练习,检查动作的持续加速结构,纠正、改进技术。
注意事项:
1、教师要抓住肌肉体验的核心技术:自下而上的用力结构,不间断的持续加速的能力。
2、教师要体现引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个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结合。
3、肌肉体验要讲究方法与性别,尽量考虑全面,让老队员帮助,或对异性要采用对肩、背、腰、腿等部位帮助。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学生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在复杂的社会中顽强的适应能力,不断超越别人和超越自我的能力。教师的职责就是唤醒、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励学生在创新中不断进取。对于学生在创新道路上的哪怕是小小的一次成功,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实现理念上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激励学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合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