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指导:胃的淋巴管及淋巴结

解剖指导:胃的淋巴管及淋巴结,第1张

胃的淋巴管丰富。各层内的毛细淋巴管网直接或互相吻合后汇入附近的淋巴结群。由于相互间的吻合密切,因而胃髓某一部位的癌症可累及各局部淋巴结群。胃的淋巴引流及淋巴结分群大体与血管走行相一致。

(一)胃左、右淋巴结:位于小网膜内,沿胃小弯排列于胃左、右动脉和贲门周围,由纳小弯胃体、胃底右侧部、贲门和食管腹段的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腹腔淋巴结。

(二)胃网膜左、右淋巴结:位于胃结肠韧带内,沿胃网膜左、右动脉排列,接纳胃体大弯侧的淋巴管,其输出管汇入幽门淋巴结或腹腔淋巴结。

(三)幽门淋巴结:位于十指肠上部上方胃右动脉起始部的周围,十二指肠上部与降部的夹角以及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分叉处。可分为幽门上、下、后三组。收集胃幽门部、十二指肠上部和胰头的淋巴管,其输出管汇入腹腔淋巴结。

(四)脾淋巴结:位于脾门处,胃底的大部及胃体大弯侧的上1/3部的淋巴管汇入,其输出管汇入腹腔淋巴结。

胃的淋巴管与邻近器官如食管、十二指肠、肝、胰和横结肠等的淋巴管存在着广泛的吻合,因此胃癌易向这些器官转移,此外也可通过胸导管或沿食管淋巴管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弥散淋巴组织 4 淋巴小结 5 辅助细胞 6 淋巴细胞再循环 1 拼音

lín bā zǔ zhī

2 简介

淋巴组织是含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组织,主要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中胚层来源的网状细胞,呈星形,有多个突起,同网状纤维一起相互连成多孔的网架,除有支持作用外,并构成淋巴细胞和其它细胞生存和相互作用的微环境(参见“网状细胞”条)。另一类是迁入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淋巴树突细胞、小结树突细胞、交错突细胞、肥大细胞和粒细胞等,充满在网状细胞的网孔中。淋巴细胞最多,在此进行分裂和分化。淋巴组织的细胞类型和数量,因所在部位和免疫功能状态而有明显的差异。淋巴组织是构成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的主要组织,并分布于某些器官的粘膜中,其中以消化管和呼吸管道更丰富。淋巴组织分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两型。胸腺和鸟类腔上囊的淋巴组织的结构较特殊,由内胚层来源的上皮性网状细胞构成网架,没有网状纤维。上皮性网状细胞可分泌激素,并为淋巴细胞的早期分化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使淋巴干细胞分化为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有人称这种组织为中枢淋巴组织(参见“胸腺”条和“腔上囊”条)。

3 弥散淋巴组织

构成脾的动脉周围淋巴鞘和边缘区,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和髓质,并存在于粘膜中。淋巴细胞的密集程度和类型不一,有的以T细胞为主,有的含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它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的分界,发达程度与抗原 有关,其内有由高内皮细胞组成的毛细血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出入的重要通道,以进行再循环或迁移。

4 淋巴小结

也名淋巴滤泡,由密集的B细胞和一些巨噬细胞、小结树突细胞和T细胞等组成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团,直径约025~1mm。淋巴小结存在于周围淋巴器官和粘膜结缔组织中。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结构,在抗原 后形成或增大,抗原消失后减少或消失。初形成的淋巴小结较小,尚无生发中心,称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较大,称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出现于抗原 后4~7天,故又称反应中心。充分发育的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可分明区和暗区。暗区在生发中心的下半部,着色较深,含有许多大而胞质嗜堿性的淋巴细胞,称成中心细胞,它们分裂后形成中等大小的淋巴细胞,称中心细胞。中心细胞的胞核染色质较粗,核膜有明显的凹痕,胞质着色淡。明区位于生发中心的上半部,着色较淡,有丝分裂象较少。还常见大量吞噬了淋巴细胞的巨噬细胞,称可染小体巨噬细胞。它们散在的分布使明区呈星空状。明区还含较多的小结树突细胞和T细胞。小结树突细胞在光镜下不易辨认,能借助于抗体和补体聚集抗原。密集的小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周围成环排列,称套层。明区上方的套层最厚,称为帽。淋巴小结的配布有极性,在淋巴结中帽朝向被膜下淋巴窦;在脾内帽朝向红髓;在扁桃体朝向隐窝上皮。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的研究表明,暗区的成中心细胞是识别抗原后初转化的B细胞,它们分裂分化为中等大小的中心细胞,再分裂分化为帽的小淋巴细胞,其中主要为B记忆细胞,还有一些为前浆细胞,在附近或迁移到别处转变为浆细胞。若抗原 消失,生发中心将出现退行性变化,如暗区变小,有丝分裂减少,明区细胞稀疏,细胞间出现嗜酸性蛋白样物质,还常见成群的胞质嗜酸性的细胞。淋巴小结渐变小或消失。

5 辅助细胞

它们是引起免疫应答必需的起辅助作用的细胞,有巨噬细胞小结树突细胞、淋巴树突细胞和交错突细胞等,都是迁来的细胞,其数量随功能状态有很大的变化。除巨噬细胞有强盛的巨噬能力外,其余的几种细胞无巨噬作用,粘附力小。这些细胞发出多个树状或薄纱状突起,伸到淋巴细胞之间。核呈不规则形,染色质少。胞质除有较多线粒体和微丝外,其余的细胞器均不发达。小结树突细胞分布于淋巴小结内; 交错突细胞分布于胸腺依赖区,淋巴树突细胞则分布于一般的淋巴组织内,与形成和调节局部的微环境有关,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内形成有规律的配布。

6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位于身体各部。它们所含的淋巴细胞不断经血流和淋巴周流全身,并常迁移到别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中。血流中的淋巴细胞常穿越具有高内皮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进入淋巴组织,驻留长时间后又再循环或迁移。淋巴细胞的这种反复循环和迁移称淋巴细胞再循环。参与再循环的淋巴细胞总体称淋巴细胞再循环库,其数量约为血流淋巴细胞的数十倍。淋巴细胞是个混合群,循环最频繁的是T记忆细胞和B记忆细胞。T细胞经淋巴结再循环一次约18~24小时,B细胞约30小时。经脾的再循环较快,只需2~4小时。有些细胞如K细胞、NK细胞、浆细胞的前身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等经血流进入病灶,不再循环。

淋巴细胞进出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的主要通道是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内皮细胞呈立方形,细胞表面有专供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不同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略有差别,各种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各异,因而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组分不同。带有IgG膜抗体的B细胞可进入淋巴结,带有IgA膜抗体的B细胞可进入消化道和呼吸管道粘膜的淋巴组织。T细胞和某些B细胞能识别两种抗原,故它们可随处停留。淋巴细胞只有在它的抗原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时,才可穿过内皮细胞或细胞间隙进入淋巴组织。抗原 后淋巴组织的血管充血,穿越的淋巴细胞增多。

淋巴结 为灰红色、质软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淋巴结的一侧较凸,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进入;另一侧稍凹,与输出淋巴管相连。所以,淋巴结是淋巴管向心行程中的必经器官。淋巴结具有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和参与免疫等功能。

淋巴结一般多沿血管成群分布于身体的一定部位,并接受从一定器官或部位回流的淋巴。因此,局部感染可引起相应淋巴结群的肿大或疼痛,癌细胞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并可停留在淋巴结内,使其肿大。故熟悉淋巴结的位置和引流范围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一、头颈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头部的淋巴结 主要位于头颈交界处和颈内、外静脉周围。

1.枕淋巴结occipital lymph node 位于斜方肌起点附近皮下,收纳枕部和项部的淋巴管。

2.耳后淋巴结retroauricular lymph node 又称乳突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止点附近皮下,收纳颅顶和耳廓后面的淋巴管。

3.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ph node 位于下颌下腺周围,收纳面部和口腔的淋巴。

4.颏下淋巴结submental lymph node 位于颏下部,引流舌尖、下唇中部和颏部的淋巴。

(二)颈部的淋巴结

1.颈外侧浅淋巴结superficial lateralcervical lymph node 位于胸锁乳突肌浅面,沿颈外静脉排列,收纳颈浅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1. 颈外侧深淋巴结 deep lateralcervical lymph node沿颈内静脉周围

排列,收纳上述淋巴结的输出管及颈深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汇合成颈干。其中的锁骨上淋巴结位于前斜角肌前方,左侧者又称Virchow 淋巴结,食管癌和胃癌时癌细胞可经胸导管转移至该淋巴结。

二、上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群

(一)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位于腋窝内,腋血管的周围,按位置分为5群:

1. 胸肌淋巴结 pectoral lymph node 位于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

2.外侧淋巴结lateral lymph node 沿腋静脉排列,收纳除注入锁骨下淋巴结以外的上肢浅深淋巴管。

2. 肩胛下淋巴结 subscapularlymph node 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颈后

部和背部的淋巴。

4.中央淋巴结 central lymph node 位于腋窝中央的疏松结缔组织中,收纳上述3群淋巴结的输出管。

5.尖淋巴结 apical lymph node 沿腋静脉近侧段排列,收纳乳房上部的淋巴、上述4群淋巴结和锁骨下淋巴结的输出管,其输出管汇合成锁下骨下干。

(二) 锁骨下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结infraclavicular lymph node 位于锁骨下,三角肌胸大肌

间沟内,沿头静脉排列,收纳沿头静脉上行的浅淋巴管。

三、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主要配布于肋的两端附近和纵隔内器官的周围。

(一) 胸壁淋巴结

主要有沿胸阔内血管排列的胸骨旁淋巴结;沿肋间后血管排列的肋间淋巴结和位于膈的胸腔面的膈上淋巴结。

(二)胸腔器官的淋巴结

重要的有支气管肺淋巴结。支气管肺淋巴结bronchopulmonary lymph node位于肺门处,故又称肺门淋巴结,收纳肺的淋巴,其输出管依次经过气管杈周围和气管两旁的淋巴结,后者的输出管参与组成支气管纵隔干。

四、腹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主要配布于腹后壁和腹部脏器的血管周围。

1.腰淋巴结lumbar lymph node 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排列,收纳腹后壁及腹腔内成对器官的淋巴,其输出管汇合成左、右腰干。

2.腹腔淋巴结和肠系膜上、下淋巴结 分别位于腹腔干和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的周围,以及这些血管分支周围排列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域内的淋巴。它们的输出管汇合成肠干,与左、右腰干共同汇合成乳糜池。

五、盆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盆壁和盆腔器官的淋巴管注入髂内血管和髂外血管周围的髂内淋巴结internal iliac lymph node和髂外淋巴结external iliac lymph node 他们引流盆腔脏器和腹前壁下部的淋巴。它们的输出管注入髂总淋巴结common iliac lymph node 。骼总淋巴结位于髂总动脉的周围,其输出管注入腰淋巴结。

六、下肢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主要的有以下淋巴结群:

1.腹股沟浅淋巴结群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和大隐静脉未端周围,主要收纳会阴、外生殖器以及下肢大部分浅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deep inguinal lymph node 位于股静脉根部周围,收纳下肢深淋巴管和部分浅淋巴管,以及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出管。腹股沟深淋巴结的输出管注入髂外动脉周围的淋巴结。

3.腘淋巴结 popliteal lymph node 沿小隐静脉和腘血管排列,引流足外侧和小腿后外侧的浅淋巴和足和小腿的深淋巴,其输出管注入腹股沟深淋巴结。

女性生殖器官的血管与淋巴管相伴行,各器官间静脉及淋巴管以丛、网状相吻合。

(一)血管及其分支

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道内动脉。盆腔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并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并相互吻合,使盆腔静脉感染容易蔓延。

1卵巢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经卵巢门进入卵巢。卵巢动脉有分支走行于输卵管系膜内供应输卵管,其末梢在宫角附近与子宫动脉的卵巢支相吻合。

2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到达子宫外侧,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约2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分上下两支:上支较粗称宫体支,至宫角处又分宫底支(分布子宫底部)、输卵管支(分布于输卵管)及卵巢支(与卵巢动脉末梢吻合);下支较细称宫颈-阴道支(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

3阴道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分布于阴道中下段前后壁、膀胱顶及膀胱颈。阴道动脉与子官动脉阴道支和阴部内动脉分支相吻合。阴道中段由阴道动脉供应,阴道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应。

4阴部内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分出痔下动脉(分布于直肠下段及肛门部)、会阴动脉(分布于会阴浅部)、阴唇动脉(分布于大、小阴唇)、阴蒂动脉(分布于阴蒂及前庭球)4支。

(二)淋巴分布与生殖器官淋巴的流向

女性生殖器官和盆腔有丰富的淋巴系统,淋巴结沿相应血管排列,成群或成串分布。分为外生殖器淋巴与盆腔淋巴2组。

1外生殖器淋巴

(1)腹股沟浅淋巴结:分上下两组。上组收纳外生殖器、阴道下段、会阴及肛门部的淋巴;下组收纳会阴及下肢的淋巴。其输出管大部分汇入腹股沟深淋巴结,少部分汇入髂外淋巴结。

(2)腹股沟深淋巴结:收纳阴蒂、腹股沟浅淋巴,汇入髂外及闭孔等淋巴结。

2盆腔淋巴分为髂淋巴组(由髂内、髂外及髂总淋巴结组成)、骶前淋巴组(位于骶骨前面)和腰淋巴组(位于腹主动脉旁)3组。

阴道下段淋巴主要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阴道上段淋巴与宫颈淋巴回流相同,大部汇入髂内及闭孔淋巴结,小部汇入髂外淋巴结,并经宫骶韧带汇入骶前淋巴结。宫体、宫底、输卵管、卵巢淋巴均汇入腰淋巴结,小部分汇入髂外淋巴结。宫体两侧淋巴沿圆韧带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当内外生殖器官发生感染或癌瘤时,往往沿各部回流的淋巴管扩散,引起相应淋巴结肿大。

(三)内外生殖器官神经支配

由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共同支配。

1外生殖器的神经支配主要由阴部神经支配。分成会阴神经、阴蒂背神经及肛门神经(又称痔下神经)3支,分布于会阴、阴唇及肛门周围。

2内生殖器的神经支配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纤维进入盆腔后分为卵巢神经丛(分布于卵巢和输卵管)和骶前神经丛(分布于宫体、宫颈、膀胱上部等)。子宫平滑肌有自主节律活动,完全切除其神经后仍能有节律性收缩,并能完成分娩活动。低位截瘫产妇仍能自然分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71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