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黄氏河源龙的头骨保存不完整,但是前上颌骨的保存部分显示了其头骨是无嵴突的。这与Ingenia yanshini、Conchoraptor gracilis、Khaan mckennai、Caudipteryx zoui 和Incisivosaurus gauthieri的头骨类似,而不同于头骨嵴非常发育的类群,比如Oviraptor philoceratops、“Oviraptor”mongoliensis、Citipati osmolskae 和Nemegtia barsboldi(图版VI)。外鼻孔和眶前窝(antorbital cavity)的相对位置在不同的窃蛋龙类中是不同的,外鼻孔的上边缘接近或者在眶前窝的背边缘最高处的水平线之下(图版VI)是明显的原始状态。在Caudipteryx sp(IVPP V 12430,Zhou et al,2000)中,虽然头骨受到强烈挤压,但是仍然可以推断出外鼻孔的上边缘位于其眶前窝的背边缘最高处的水平线之下。在进步的类型中,它们外鼻孔上边缘位于其眶前窝的背边缘最高处的水平线之上。类群越进步,外鼻孔的上边缘和眶前窝的背边缘之间的距离就越大。在黄氏河源龙中,由于头骨保存的不好,很难确定外鼻孔和眶前窝之间的相对位置。黄氏河源龙的上下颌均没有牙齿,不同于具有牙齿的 Caudipteryx zoui(Ji et al,1998)和Incisivosaurus gauthieri(Xu et al,2002b)。Caudipteryx zoui 的前上颌骨具有牙齿,而上颌骨和下颌没有牙齿,Incisivosaurus gauthieri中上下颌均具有牙齿。黄氏河源龙的方骨几乎垂直,而在 Citipati osmolskae(Clark et al,2001)中向背前方倾斜。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的下颌形态与Oviraptor philoceratops、“O”mongoliensis、Conchoraptor gracilis(Barsbold,1986)、Ingenia yanshini(Barsbold et al,1990)、Citipati osmolskae、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和Nemegtia barsbodi(lü et al,2004)的相似。在以上的类群中,下颌均短而高,下颌外孔由上隅骨和齿骨的上下两支构成,并且上隅骨有一中间支伸进下颌外孔。下颌的腹表面相对较凸起,其短的下颌缝合部不同于新颌龙类窃蛋龙(Sternberg,1940;Cracraft,1971;Currie et al,1993c)。在新颌龙类窃蛋龙中,下颌低长,并且其下颌缝合部也长。下颌外孔伸长,由上隅骨形成背边缘,并且上隅骨没有中间支。原始的窃蛋龙Incisivosaurus(Xu et al,2002b)的下颌也低长,因此,下颌低长应为窃蛋龙类的原始特征。黄氏河源龙不同于Conchoraptor gracilis在于其手上的第一指和第二指的长度几乎相等,以及其肠骨具有尖的肠骨后突。在黄氏河源龙中,远端尾椎的横截面高大于宽,而在Conchoraptor gracilis(GIN 110/18)和Microvenator celer(Makovicky&Sues,1998)中宽大于高。Makovicky&Sues(1998)认为宽大于高的尾椎椎体为小猎龙(Microvenator)的自近裔性状(autapomorphy)。这一相似结构在Conchoraptor gracilis中的出现说明了这一特征不是只有小猎龙才有。
第一脉弧位于第一和第二尾椎椎体之间,与标本BPV-112和反鸟类的中国鸟(Sinornis)(Sereno et al,2002)、孔子鸟科(Confuciusornithidae)(Ji et al,1999)以及Iberomesornis(Sereno,2000)的情形相似,而与Nomingia gobiensis的不同,其第一脉弧位于第二和第三尾椎椎体之间(Barsbold et al,2000b)。
黄氏河源龙的颈椎上有一个椎体侧孔,背椎具有椎体下突,而在小猎龙中,颈椎上有两个椎体侧孔且背椎没有有椎体下突。
在黄氏河源龙和“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Maryańska 等在2002年的文章中错误地使用GIN 100/32a)中,颈椎的数目为13,而在Ingenia yanshini(GIN 100/80-1)中,其颈椎的数目为11,比其它任何小型兽脚类恐龙的要多。在Bambiraptor feinbergi(Burnham et al,2000)中数目为9,Scipionyx samniticus(Dal Sasso and Signore,1998)、Caudipteryx zoui(Ji et al,1998)及似鸟龙类中颈椎的数目为10。在现生的鸟类中,一般多于12而少于25节颈椎。黄氏河源龙的荐椎数目也多于多数非鸟兽脚类恐龙的,比较原始的兽脚类恐龙,比如Compsognathus longipes(Ostrom,1978)和Dilophosaurus wetherilli(Welles,1984)只有4个荐椎。而比较进步的兽脚类恐龙—Ceratosaurus(Gilmore,1920)和Allosaurus fragilis(Madsen,1976)有5个荐椎。Nomingia gobiensis(Barsbold et al,2000)也有5个荐椎,“Oviraptor”mongoliensis(GIN 100/32,个人观察)有6个或者7个,而Ingenia yanshini(GIN 100/31)和Nemegtia barsboldi(Lü et al,2004)有8个。在反鸟类中至少有8节荐椎,而在不能飞的鸟——Patagopteryx deferrariisi(Chiappe,1996)中有9节荐椎。进步窃蛋龙类的颈椎和荐椎数目的增加只是鸟类和非鸟兽脚类恐龙之间的许多明显的、趋同演化特征的一部分,虽然这些趋同适应的原因并不清楚。
像未命名的窃蛋龙IGM 100/979一样,黄氏河源龙3条胸肋的出现,与具有少于2条胸肋的恐鸟类相似,而在一些现生鸟类中比如天鹅(Fürbringer,1888)的胸肋可达9条之多。在这一特征已知的基干兽脚类恐龙中,胸肋的数目是不定的。在董氏中国猛龙(Sinraptor dongi)中有2条胸肋(Currie&Zhao,1993a),蒙古奔龙中有3条胸肋(Norell&Makovicky,1999),Bambiraptor feinbergi(Burnham et al,2000)中至少有4条胸肋,赵氏小盗龙(Microraptor zhaoianus)中有4条(Hwang et al,2002),而在Hesperornis crassipes(Marsh,1880)、Confuciusornis sanctus(Chiappe et al,1999)和Iberomesornis romerali(Sanz&Bonaparte,1992;Sanz et al,2002)中有5条之多。较少数目的胸肋在一些古颌鸟类(paleognathid birds)中的出现被认为是进化逆转现象(Clark et al,1999)。基干窃蛋龙—尾羽龙中没有胸肋(Ji et al,1998;Zhou&Wang,2000)。在一些进步窃蛋龙类中出现数量多的胸肋可能是一进步特征,这一特征与鸟类趋同。
黄氏河源龙非常发育的肱骨三角嵴与其它进步的窃蛋龙类相类似(Barsbold et al,1990),但是与恐爪龙(Deinonychus)和其它的兽脚类恐龙不同,它们的肱骨三角嵴仅限于肱骨前端的三分之一(Ostrom,1969)。
黄氏河源龙手腕部的形状(手部和下臂的保存角度约为 60°)在兽脚类恐龙中是非常特殊的,这一现象出现在许多化石鸟类和一些小型带毛的恐龙中,而在一些这一部分保存的、中到大型的非鸟兽脚类恐龙中未见报道。这一现象可能不是由埋藏过程就是由解剖构造或者二者兼有所致,但是更有可能由其解剖学构造所致。
黄氏河源龙中所出现的与始祖鸟类似的半月形腕骨和掌骨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获得的,在始祖鸟中(Wellnhofer,1974),半月形腕骨(Wellnhofer的腕骨(1+2))与第一和第二掌骨相接触,但是与第二掌骨相关节的面大于第一掌骨的。胚胎学证据(Holmgren,1955)显示在现生鸟类中,半月形腕骨以第二掌骨为中心。与此相反,在Velociraptor、恐爪龙(Deinonychus)和Sinornithoides中,半月形腕骨几乎与第一和第二掌骨同等关节(Zhou&Martin,1999)。在原始窃蛋龙Caudipteryx sp(IVPP V 12340)中,半月形腕骨没有与掌骨相愈合而与第一和第二掌骨相关节(Zhou et al,2000;个人观察)。在Ingenia yanshini(GIN 100/32)中,半月形腕骨没有与掌骨相愈合(个人观察),在Avimimus portentosus中半月形腕骨与第一、第二及第三掌骨愈合(Norman,1990)。
在黄氏河源龙中,第一指非常强壮,与Ingenia yanshini中的情形相同,但是不同于Conchoraptor gracilis、Oviraptor philoceratops(Barsbold et al,1990)和Caudipteryx sp(IVPP V12430;Zhou et al,2000;个人观察)的情形,它们的第一指短小。
黄氏河源龙有宽大的第一掌骨,与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的不同。但是在这两类窃蛋龙中,第三掌骨近端不扩张,且不与远端腕骨相接触。黄氏河源龙有8个荐椎,而Ingenia yanshini只有6或者7个,Microvenator celer少于6个,Nomingia gobiensis有5个。黄氏河源龙的坐骨柄相对强壮,耻骨柄细且较弱,而在Ingenia yanshini和Caudipteryx sp(Zhou et al,2000)中,情形正好相反。在黄氏河源龙、Ingenia yanshini(Barsbold et al,1990)和Nemegtia barsboldi(Lü et al,2004)中,肠骨的背边缘较直,而在Nomingia gobiensis和Conchoraptor gracilis中,其背边缘较凸起。在Nomingia gobiensis中,其耻骨柄较强壮。在多数兽脚类恐龙中,肠骨的背边缘趋向于不是较直就是稍微凹入(Currie&Russell,1988)。末端尖锐的肠骨后突与Nomingia gobiensis和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的不同,但是与Khaan mckennai(Clark et al,2001)的相似。
黄氏河源龙的股骨远端前表面几乎平坦,没有膝盖骨(伸肌)沟,与Patagopteryx deferrariisi(Chiappe,1996)、Mononykus olecranus(Perle et al,1994)、标本BPV-112、Ingenia yanshini(GIN 100/33)和Microvenator celer(Ostrom,1970)的情形相同。黄氏河源龙的股骨后内侧面没有第四转子的迹象,这与Deinonychus antirrhopus(Ostrom,1976b)、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Ostrom,1975)和Chirostenotes pergracilis(Currie&Russell,1988)的情形类似。小猎龙中在这一区域凹陷(Ostrom,1970),与具有弱的第四转子的“Oviraptor”mongoliensis(Barsbold,1983)和具有非常发育第四转子的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Norell et al,1999)不同。胫骨与股骨长度之比率较高,为125,与适于奔驰的其它非鸟兽脚类恐龙及一些不会飞的鸟类相似。这一比率可与Caudipteryx zoui(126~130,Ji et al,1998;Zhou et al,2000)、Nomingia gobiensis(124,Barsbold et al,2000b)、Ingenia yanshini(117~128,GIN 100/33,GIN 100/31)、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127~148,Wellnhofer,1993)、不会飞的鸟类比如Patagopteryx deferrariisi(137,Alvarenga&Bonaparte,1992)和Mononykus olecranus(127,Perle et al,1994),以及适于奔跑的兽脚类恐龙比如美颌龙(123~131,Ostrom,1978)等相比。这一比率比在Velociraptor mongoliensis(107,Norell&Makovicky,1999)以及更原始的兽脚类恐龙,比如Dilophosaurus wetherilli(099,Welles,1984),或者更大的类型比如Allosaurus fragilis(087,Madsen,1976),以及霸王龙类(087~096,Lambe,1917;Russell,1970)中的要大。腓骨的远端细弱,达到跗骨。在Ingenia(GIN 100/31)中,腓骨的远端没有达到跗骨。黄氏河源龙的距骨上升突薄窄而向上渐缩,与在Ingenia yanshini和小猎龙(Microvenator celer)(Makovicky&Sues,1998)中那高宽的上升突不同。
2021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每日一练-解剖生理学
1 关于上颌第一乳磨牙的解剖特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颊面的宽度大于长度,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短突,颈部缩窄
B颊尖微突,略偏近中
C邻面可见其1/3显著缩窄,颊侧颈1/3处非常突出
D(牙合)面形态似上颌前磨牙
E牙根细长,三根分叉大,根干较长
2 关于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二乳磨牙根干短,牙根向外张开
B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由颈部向(牙合)方扩大
C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
D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
E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短小,色乳白
3 下颌第一乳磨牙的特点是:
A牙体形态与第一恒磨牙相似
B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特短且突
C近中颊尖小于远中颊尖
D颊面为五边形
E牙根一般为三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E。
解析:上颌第一乳磨牙:①牙冠:颊面的宽度大于长度。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短突,颈部缩窄。颊尖微突,略偏近中。舌面较小而突。邻面可见其1/3显著缩窄,颊侧颈1/3处非常突出。(牙合)面形态似上颌前磨牙,但颊、舌两牙尖的三角嵴及(牙合)面沟的形态均不如上颌前磨牙清晰。(牙合)面有中央窝及近中窝。②牙根:细长,三根分叉大,根干较短。
2答案B。
解析:上、下颌第二乳磨牙与同颌的第一恒磨牙形态近似,位置相邻,很容易混淆:①第二乳磨牙的牙冠短小,色乳白;②第二乳磨牙的牙冠颈部明显缩小,颈嵴较突,牙冠由颈部向(牙合)方缩小;③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及远中尖的大小约相等,而下颌第一恒磨牙此三尖中,以远中尖最小;④第二乳磨牙根干短,牙根向外张开。
3答案B。
解析:下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形态不同于任何恒牙。颊面虽为四边形,但近中缘长直,远中缘特短且突。近中颊尖大于远中颊尖,近中颊颈嵴最突。两颊尖之间有沟。舌面可见长而尖的近中舌尖和短小而圆的远中舌尖,近远中缘的长度约相等。两舌尖之间有沟。(牙合)面为不规则的四边形,近中边缘嵴特短,近中颊、舌两尖相距较近,三角嵴相连,将(牙合)面分成较小的近中窝及较大的远中窝。牙根分近中及远中两根。
推荐: 2021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预通知
大家经常用非洲狮来定义一个狮子亚种,其实非洲狮和亚洲虎或者大陆虎、岛屿虎一样,只是一个统称。非洲的狮子也有很多亚种,德兰士瓦雄狮体型非常大,平均达到194公斤,只是如今环境恶化,食物匮乏,人类的捕杀,尤其是大个体的捕杀,使得大个体的基因无法延续下去,以至于包括德兰士瓦狮在内的所有狮虎都已经达不到巅峰时期的体重了。东北虎雄性体重达到了190千克,巅峰时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千克。 现在在学术界关于狮强于虎或者虎强于狮的观念都没有得到普遍认同,下面通过狮虎的详细数据来进行说明,所列数据均为平均计。 以下都采用成年健康的狮虎,由于雌狮和雄狮的差别与雌虎与雄虎的差别相对当。 1、体型比对 狮子一般可分为9个亚种,现存的最大亚种,德兰士瓦狮和加丹加狮的雄兽和雌兽的体形都比目前东北虎种群的数据略大,而德兰士瓦—东的雄狮的历史数据(pitman 1937)和历史上的东北虎(1920-1970)几乎相等,德兰士瓦狮平均2164kg,东北亚虎则平均215kg,而德兰士瓦狮比孟虎种群平均略大。 孟虎最大个体有好几个:科考数据最大261kg,T105体重600lbs+,大概是最大个体体重272-290kg之间,比较可靠最大狩猎记录318kg(389kg的那个大卫星),最大头骨408mm,最大身长220cm。 狮子,头骨最大432mm,科考数据最大250-260kg,狩猎数据272kg的南非狮,272kg的肯尼亚的狮子都有各有1头,还有281kg的“鬼影”老大,最大比较可靠的狩猎记录是313kg。 东北虎最大个体采用:贝克夫手上的实体420mm的头骨,记录的325kg的大个体(可靠性高,体长333cm,确实被正规论文引用过),最大科考记录认可的249kg(AMNH)或者270kg(250kg的去内脏的东北虎,加回内脏,中等可靠),另外还有杨夫斯基的顺弯350cm的满洲猎杀的超大东北虎,勉强算一个,这个估重300kg。(PS: 老Mazak还引用了个306kg的圈养东北虎,来自老虎贩子Baudy,这个绝对不能算,圈养不算)。
2、生理数据 下面几乎缆括了猛兽的所有的生理特征: (1)头颅比较 头骨狮子比虎略长,虎比狮子略宽,但是最大个体狮子优势稍明显些,狮子最大个体头骨长432mm,宽275mm,第二大狮子头骨来自于东南亚的一头站立肩高109cm的黑鬃雄狮,它头骨长420mm,而孟虎长408mm,宽283mm,或者另外一个大个体头骨长394mm宽290mm。所以颅骨长度并不能做为判断个体大小的依据,因为在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物体的体型越方正圆滑,体积越大,越扁长,体积越小,狮子头骨更长,老虎头骨更圆,所以脑容量老虎更大,而咬合力也跟颅长相关,根据杠杆原理消耗同样的能量,由于狮子颅长长于老虎,力矩的径向矢量大于老虎,因此得出老虎咬合力更大,而实际专家得出的结果也是如此。
鬃毛是雄狮的象征,是大猫争斗中演化出来的工具,由于雄狮雄性睾丸激素分泌是猫科动物中最高的,雄狮在打斗中异常凶猛,但缺乏技巧。生物学上将雄狮鬃毛的作用定义为:雄狮之间实力的显示、保护自己、雌狮择偶的标准,鬃毛防御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因为无论雄狮还是雌狮打架,锁喉都不是他们的进攻手段,他们更喜欢咬对方的后半身。 (2)心脏容量 心脏容量狮子略大,但血红蛋白含量,二者几乎无差异,只不过老虎体型更大一些,所以相对于狮子,老虎更容易疲劳一些。
(3)前肢 狮虎前肢对比 狮子的前肢最长,但臂围略小于老虎 狮虎爪子对比,两者相近。大致上老虎的爪子弧度(arch)更大点,而狮子的长细比(ud)稍微大那么一点点。看四角的爪子形状更直观点。 (4)后肢 后肢力量两者接近。 (5)肌肉 孟虎和狮子都属热带、亚热带,两者肌肉相差不多。狮子的肩部力量强大,因为狮子要用两只前爪拖住巨大的猎物,老虎的力量比较平均,可以说老虎四肢粗壮。 三角肌和胸大肌的力臂越长(也就是它们附着的肱骨棘突的插入深度),对大猫制伏大型猎物的能力就越有帮助。在肱骨上的表现就是,胸肌和三角肌附着的棘突/也就是三角嵴(胸大肌附着的部分)的长度与肱骨长度比越大,这个杠杆作用就越大。下面是两个不同研究的结果; 综合统计这两个表里的数据,平均结果是 狮子: 064330134982911052423 老虎: 06239813426099339593 也就是说和挠骨处相反,狮子的肩部结构更加有利于发力。同样的肌肉强度下,狮子肩部的力量要大于老虎,但老虎骨密度与肌肉密度大于狮子。 (6)视力 狮和虎的眼睛长度(Axis length),整体上狮的眼睛长度比虎要大些。但是老虎的视锥细胞比狮子多,捕猎狮子只能把有限的视锥细胞集中在猎物上,而地平线的周围则是模糊一片。 (7)速度论文结论目前都是狮比虎略快,但是快不了多少,不过虎的尺骨鹰嘴结构和脊椎骨设定优越些,所以加速度可能不亚于狮子。
(8)皮毛 老虎的皮毛虽然厚但过于柔软,狮子皮毛的坚韧程度要远好于老虎,非洲土著人经常用晒干的狮子皮做盾牌。 (9)杂技表演 马戏团里面狮虎都可以表演一样的杂技,至于性格,狮子和虎没有客观标准,狡猾,直爽,憨厚,阴险什么都是人类的主观感觉,所以根本没法评价,最多说观察员心理上有些潜意识的倾向而以。 (11)活动量 (10)狮虎的睡眠时间对比,结果是狮子更多,狮子平均每天睡18小时,而老虎是16小时;荒漠狮子的行动距离:91天,9409km,平均每天1034km;东北虎雄兽昼夜行进的距离平均为96km,最高为41km;雌兽昼夜行进的距离平均为7km,最高为22km。对比发现,荒漠狮子的移动距离超过了东北虎! (11)狩猎 狮群的捕猎成功率在20%上下,老虎的捕猎成功率在5-10%左右, Ranthambhore国家公园孟虎,主要食物是白斑鹿和水鹿,另外家畜占10%左右,没有野牛的事。平均107-114kg左右。 Pench公园孟虎,猎物平均重655kg,只考虑最常捕猎的几种平均则是915kg。 在尼泊尔的奇特旺公园,孟虎猎物里花鹿占278%,水鹿占153%,豚鹿占135%,赤麂占64%,野猪占108%,豪猪占27%,兔子占66%,长尾叶猴占169% 所有猎物平均重618公斤 在坎哈,花鹿占孟虎食谱的503%,水鹿占63%,泽鹿占57%,野牛占48%,长尾叶猴占216%,豪猪占103%,野猪只占1% 所有猎物平均重66公斤 在泰国的回卡肯保护区(这里是印支虎),老虎猎物里赤麂占348%,水鹿占27%,野猪占67%,猕猴和叶猴占108%,豪猪占271%,猪獾占179% 所有猎物平均重147公斤 在印度的纳加尔霍雷国家公园,孟虎食谱里228%是花鹿,水鹿占114%,野牛占75%,野猪和赤麂分别占84%,长尾叶猴占113%,斑鼷鹿占136%,兔占15%,豪猪占06%,豺占1%,还有135%未辨明种类 所有猎物平均重655公斤 孟虎对白斑鹿和水鹿的猎杀都以成年雄性为主,对野牛的猎杀以幼年为主。 东北虎猎物: 锡霍特——阿林保护区1933—1994年各个时期西虎的食性: 自上到下各种猎物中文名依次是: 野生有蹄类:马鹿、野猪、梅花鹿、麝、驼鹿、斑羚、狍子; 其他:虎、熊、狼、猞猁、狗獾、貉、貂、松鸡。 近一个世纪以来,老虎的主食一直是野猪和马鹿; 虎以大中型有蹄类为食,有蹄类在虎的食谱中占有很大分量,几乎是全部; 老虎极少时候竟然有同类相残现象。 东北虎平均猎物重量:77kg-151kg 非洲狮猎物: 人们通常认为狮子主要袭击老弱病残的动物:其实不然,狮子其实主要捕食壮年猎物---除了处于成年的雄性野牛或者大的雄性长颈鹿。 从平均体重上看,雄狮是最大的(399kg),其次是雌狮(126kg)。 从表中能看出,群居的狮子是适于捕杀大型猎物的,不仅表现在对同一猎物,狮子选择的体重更大;因为捕食小的猎物可能吃不饱,但单只狮子一般不敢进攻野牛及更大体型的动物的。 (12)同类竞争: 虎被同类杀死的的概率是55%;狮子则是13%,狮子同类争斗频率也大得多。
通常情况下,老虎相遇的概率非常小,打斗的机会也少,而狮子生活在开阔的大草原,领地面积小于老虎,经常会发生入侵者于地主之间的斗争,但老虎和狮子一样,都会量力而行,打不过即收手逃走,诺池父子入侵尖牙的领地时,尖牙不战而逃,弃妻子儿女于不顾,子女均未成年,但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开始流浪。 (13)进化 狮虎出自同一祖先。目前野生的狮虎不可能相遇。 在没有人类干扰之前,虎的足迹曾经遍布亚洲大陆的森林里,从极寒到极热显示了其顽强的适应力,而狮子也广泛的分布在欧亚非广阔的大草原,东北地区动物园里的狮子冬天也会长出长长的体毛御寒,这是他们祖先曾定居欧亚大陆北部的明证。
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向内,横嵴、斜嵴、轴嵴、颈嵴向外。八类嵴是指口腔中的八种类型的嵴,分别是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横嵴、斜嵴、轴嵴、颈嵴,走向为切嵴、边缘嵴、牙尖嵴、三角嵴向内,横嵴、斜嵴、轴嵴、颈嵴向外,走向分类明确。
1、历史:
恐龙,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
2、形态
恐龙的骨骼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
(1)后额骨缺失。
(2)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3)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
(3)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4)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
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
3、生活习性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4、著名的十大肉食性恐龙
肉食性恐龙绝大部分都属于兽脚亚目,它们常常被称为食肉恐龙或兽脚类食肉恐龙。
体型最大的十大肉食恐龙有:棘龙、霸王龙、蛮龙、马普龙、鲨齿龙、奥沙拉龙、南方巨兽龙、诸城暴龙、魁纣龙、 西雅茨龙,(按照体型),目前所有食肉恐龙里棘龙的体型最大。此外,惧龙、吉兰泰龙, 高棘龙,索伦龙等也是体型极大的食肉恐龙。
5、分类
在传统上,恐龙被分类成三个族群:分为蜥臀类(像蜥蜴似的髋骨)、鸟臀类(像鸟类的髋骨)、慢龙类。
在蜥臀类中,其腰带非常类似於现生的爬行动物,其髋骨系统中,耻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则伸向体躯的後方。
在鸟臀类中,则具有较为复杂的腰带构造。其中髋骨系统中,耻骨已经转向体躯的後方,而与坐骨呈平行排列,与现生鸟类有些类似。同时鸟臀类在下颌骨也发展出了前齿骨。
慢龙类(意即缓慢的,具蜥蜴腰带构造的,恐龙)则具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腰带构造,称之为後腰型;其髂骨彼此相当的宽阔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长,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将近90度垂直位置。
扩展资料
德国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是由当时恶劣的“空间天气”造成的,也就是说,来自宇宙的强烈粒子流闯入地球大气并导致地球气候发生剧烈变化,从而致使恐龙灭绝。
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备受各方关注。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
科学家认为,正是宇宙粒子流的爆发导致了地球气候条件的剧烈变化,而不能适应此种气候变化的恐龙也因此在较短时间内灭绝。
-恐龙
2018年最后一个月即将过去了,,也相信大家进入了 口腔医师考试 的备考当中,那么晦涩难懂的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掌握了多少,我整理出口腔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广大考生。牙冠各面的命名
上颌第一磨牙6岁左右即萌出,故称为六龄牙,是上颌牙中体积最大的
(1)颊面:略呈梯形,牙合缘长于颈缘。有两个颊尖,近中颊尖略宽于远中颊尖,两尖之间有颊沟通过,颊沟的末端形成点隙。外形高点在颈1/3处。
(2)舌面:大小与颊面相近或稍小,外形高点在舌面的中1/3处。有两个舌尖,近中舌尖宽于远中舌尖。远中舌沟由两舌尖之间延续到舌面的1/2处。近中舌尖的舌侧有时可见第五牙尖。
(3)邻面:约为四边形,颊舌厚度大于牙合颈高度。外形高点在牙合l/3处。近中接触区靠牙合缘偏颊侧。远中面不如近中面规则,稍小,远中接触区靠牙合缘中1/3处。
(4)牙合面:呈斜方形,近中颊牙合角与远中舌牙合角为锐角。有四个牙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舌尖和远中舌尖。颊侧牙尖锐利,舌侧牙尖较钝。近中颊尖略大于远中颊尖;近中舌尖最大,是上颌磨牙的主要功能尖;远中舌尖最小。牙合面中央凹陷成窝。远中颊尖三角嵴与近中舌尖三角嵴在牙合面中央相连,形成斜嵴。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的解剖特征。由斜嵴将窝分为近、远中窝,近中窝较大,又称中央窝。有三条发育沟:颊沟、近中沟和远中舌沟。远中舌沟一端至远中边缘嵴内,另一端经两舌尖之间越过舌袷边缘嵴至舌面。
(5)牙根:由三根组成:近中颊根、远中颊根和舌根。两颊根间分叉度较小,颊根与舌根间分叉度较大,远中颊根短小,舌根最大。
推荐>>>
2019年口腔医师考试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上颌中切牙
2019年口腔医师考试口腔解剖生理学考点:上颌第一前磨牙
2019年天津市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报名网址是多少?
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的蜥形纲动物,由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命名,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其是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
恐龙有着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其已在地球上全部灭绝。
骨骼特征
对于体形庞大的植食性恐龙来说,力量是最重要的要求。它们的腿骨庞大而结实,足以负担巨大的身体。同时,它们进化出了一种巧妙的构造,减轻了其他骨骼的重量,而不会造成力量的衰减。[3]
那些体形更小的、行动迅速的恐龙则进化出了一种在现代动物身上也可以看到的特点:薄壁长骨。这种骨骼如同一根空心的管子,薄薄的外壁由重型骨骼构成,而骨骼中央则是轻得多的骨髓。行动迅速的植食性恐龙,如橡树龙,就有这种薄壁长骨。我们可以假定这种骨骼是为了减轻重量,从而在逃离天敌时获得更快的速度。[3]
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4]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4]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