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

执业护士基础护理学:肌内注射法,第1张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周围组织:

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三角肌

线粒体(mitochondrion)

线粒体是1850年发现的,1898年命名。线粒体由两层膜包被,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两层膜之间有腔,线粒体中央是基质。基质内含 有与三羧酸循环所需的全部酶类,内膜上具有呼吸链酶系及ATP酶复合体。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磷酸化和形成ATP的主要场所,有细胞"动力工厂" (power plant)之称。另外,线粒体有自身的DNA和遗传体系, 但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数量有限,因此,线粒体只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的形状多种多样, 一般呈线状,也有粒状或短线状。线粒体的直径一般在05~10 μm, 在长度上变化很大, 一般为15~3μm, 长的可达10μm ,人的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则更长,可达40μm。不同组织在不同条件下有时会出现体积异常膨大的线粒体, 称为巨型线粒体(megamitochondria)

在多数细胞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整个细胞质中,但在某些些细胞中,线粒体的分布是不均一的,有时线粒体聚集在细胞质的边缘。在细胞质中,线粒体 常常集中在代谢活跃的区域,因为这些区域需要较多的ATP,如肌细胞的肌纤维中有很多线粒体。另外, 在精细胞、鞭毛、纤毛和肾小管细胞的基部都是线粒体分布较多的地方。线粒体除了较多分布在需要ATP的区域外,也较为集中的分布在有较多氧化反应底物的区 域,如脂肪滴,因为脂肪滴中有许多要被氧化的脂肪。

形态与分布

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杈状或其它形状。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占25-30%。一般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3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单细胞鞭毛藻仅1个,酵母细胞具有一个大型分支的线粒体,巨大变形中达50万个;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通常结合在维管上,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如在肝细胞中呈均匀分布,在肾细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栅状排列,肠表皮细胞中呈两极性分布,集中在顶端和基部,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区。线粒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向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由马达蛋白提供动力。

超微结构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8%膜,膜间隙4%。

1、外膜 (out membrane)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质,具有孔蛋白(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为5KD以下的分子通过,1KD以下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它是包围在线粒体外面的一层单位膜结构。厚6nm, 平整光滑, 上面有较大的孔蛋白, 可允许相对分子质量在5kDa左右的分子通过。外膜上还有一些合成脂的酶以及将脂转变成可进一步在基质中代谢的酶。

2、内膜 (inner membrane)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梯度协同运输。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因此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内膜起主要的作用。内膜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它是位于外膜内层的一层单位膜结构, 厚约6nm。内膜对物质的通透性很低, 只有不带电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内膜向内折褶形成许多嵴, 大大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内膜含有三类功能性蛋白:①呼吸链中进行氧化反应的酶; ②ATP合成酶复合物; ③一些特殊的运输蛋白, 调节基质中代谢代谢物的输出和输入。

3、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延伸至嵴的轴心部,腔隙宽约6-8nm。由于外膜具有大量亲水孔道与细胞质相通,因此膜间隙的pH值与细胞质的相似。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它是内膜和嵴包围着的线粒体内部空间, 含有很多蛋白质和脂类,催化三羧酸循环中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 也都存在于基质中。此外, 还含有线粒体DNA、 线粒体核糖体、tRNAs、rRNAs以及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各种酶。基质中的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

4、基质(matrix)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包括线粒体DNA(mtDNA),70S型核糖体,tRNAs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基质中还含有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 线粒体内膜向基质折褶形成的结构称作嵴(cristae), 嵴的形成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嵴有两种排列方式:一是片状(lamellar), 另一是管状(tubular)。在高等动物细胞中主要是片状的排列, 多数垂直于线粒体长轴。在原生动物和植物中常见的是管状排列。线粒体嵴的数目、形态和排列在不同种类的细胞中差别很大。一般说需能多的细胞,不仅线粒体多,而且线粒体嵴的数目也多。线粒体内膜的嵴上有许多排列规则的颗粒称为线粒体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每个基粒间相距约10 nm。基粒又称偶联因子1(coupling factor 1),简称F1,实际是ATP合酶(ATP synthase),又叫F0 F1 ATP酶复合体, 是一个多组分的复合物。

-----------------------------------摘自<>

健那绿(Janus green B)染液,原来也曾译为詹纳斯绿 B,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氧化状态(即有色状态)呈蓝绿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 因此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能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配制质量分数为1%健那绿染液:

将05g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摄氏度,使其充分溶解

这有可能是毛囊炎引起的,需要详细检查以明确治疗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下是有关毛囊炎的资料:

毛囊炎(folliculitis)系由金**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引起的炎症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记载生于项后发际部位者称“发际疮”;生于下颌部者称“羊须疮”,“须疮”,“燕窝疮”;发于眉间者称“眉恋疮”;发于臀部者称“坐板疮”等 中医学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状有不同的命名,如大珠疮,发际疮,羊胡子疮,蝼蛄疖,蝼蛄患,蟮拱头等本病好发于头部,项部,臀部,肛周或身体其他部位,且有复发倾向,常多处发生,性质顽固,迁延难愈

毛囊炎鉴别诊断

毛囊性脓疱疮

本病应与寻常性痤疮鉴别,后者见于青春期,惯发于颜面,上胸背部,有黑头损害

皮疹初发于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具有痒感的红色毛囊小丘疹,丘疹顶端形成一个黄白色小脓头,周围有炎性红晕,中心有毛囊贯穿,丘疹出现较多,散在分布,互不融合,有轻度痛感,瘙痒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经过数天,脓头破溃,排出少量脓液渐愈如反复发作,迁延数周,好转变为慢性毛囊炎好好于多毛部位,头皮,会阴,腋部,肛周及四肢伸侧皮疹易继发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瘙痒症等疾病之后

可选用的药 

1局部治疗:剪去毛发后选用下列药物:

(1)近远堂毛囊炎套装:外用,涂敷患处,每日数次

(2)25%碘酊:外用,涂敷患处,每日数次

(3)1%新霉素软膏:外用,涂敷患处,每日数次

2全身治疗:

(1)多发性者可酌情选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口服复合维生素

(2)调节免疫:转移因子 4ml 皮下注射 1/2日

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复发性毛囊炎患者应注意有无糖尿病,贫血或全身疾病,若有应予以相应治疗患者应忌酒及辛辣刺激性饮食;根据病情轻重适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卡那霉素等;对顽固性反复发作的毛囊炎,可注射丙种球蛋白,亦可注射自家菌苗或多价葡萄球菌菌苗有人提倡采用注射多价葡萄球菌菌苗来治疗复发性毛囊炎,理由是虽然注射自家菌苗有一定疗效,但需要一定条件,费时费力,而多价金葡菌菌苗对于各种皮肤金葡菌有相对特异性且疗效较好,可成批制备,无明显副作用具体方法:在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注射菌苗,第一次05ml,以后每次1ml,每周注射1次,5次为一疗程,有效后连续注射2~3个疗程注射后局部可能有轻度红肿反应若红肿显著,则应减少注射量,并缓慢递增

3中药治疗:用 康炎宁喜 直接涂抹毛囊炎处,涂抹以后揉搓待完全吸收,每日3次,30天1个疗程,1个疗程就可以治愈,待症状消失后一定要巩固1-2周,预防复发大面积毛囊炎可配合口服罗红霉素有助于治疗

可选用的中成药

1疮疖膏药:外用,视疮疖大小选用小张或大张药膏,加温软化后乘温热贴于患处,稍加按压,2-3日换药1次;如果疮疖溃破出脓,则宜每日换药1-2次,待脓出净后可再贴1-2次,使其根盘硬节完全吸收凡正常皮肤在贴膏药后发生红斑,皮疹或瘦痒,应及时停用本品

2连翘败毒丸:每次口股6-9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清血解毒丸:每次口服6g,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4拔毒膏:外用,加温软化,贴于患处,隔日换药1次

5小败毒膏:每次口服15g,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6大黄廑虫丸,口服,每次3—6克,每日2~3次,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1955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