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树叶的作文必须是名家写的

描写树叶的作文必须是名家写的,第1张

1秋天的树叶

雪白的隆冬,嫩绿的新春,火红的盛夏 …… 沿着大自然的踪迹,我稚嫩的心又融进了金色的秋天。

走进学校的小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火红火红的枫叶。一阵阵秋风吹来,枫叶摇摇摆摆地落下来了,好像在向你招手。有的枫叶像孩子一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母亲,投入大地的怀抱;有的枫叶像小鸟一样,在空中展翅飞翔;还有的枫叶像舞蹈演员一样,翩翩起舞。枯萎的叶子落在了地上,一片又一片、一层又一层,踏上去软绵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小心翼翼地捡起一片枫叶,仔细一看,枫叶分为叶柄、叶片和叶脉三个部分。它的边缘像锯齿排列整齐,我原以为很锐利,但用手一摸,便觉得很柔软。放在手上一看,好像跟自己的手掌一样,只是小了一点。可是我唯一不懂的,就是为什么秋天一到枫叶就娈红了呢?哦,原来是因为秋天气温下降,叶绿素被破坏,产生了花青素。所以,到了秋天,枫叶就自然而然地红了起来。走着走着,我看见了一片片**的银杏树,树叶可以泡茶,清香无比,还可以治病哩,清热消炎。不止这些,还有许多许多的树叶,都有它自己的作用。

大自然真是个杰出的画家,把这团团簇簇的红、闪闪烁烁的金奇妙而又和谐地结合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使人流连,使人惊叹。

我爱那迷人、丰收的秋天,更爱那秋天里的一片片树叶。

2秋天的树叶

秋天美得似一幅画,蔚蓝色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像一只只扬帆起航的轻舟在大海上漂游

清晨,我漫步在小道上,忽然,迎面飞下来几片树叶, 在晨风中飘飘摇摇,时起时落秋叶飞在空中,像蝴蝶在飞舞,又像小鸟在飞翔秋叶悄悄地落在地上,挤在了满地的黄叶中间

走着走着,我还发现了枫叶,它经了秋阳的熏染,经过秋风的吹佛

一阵微风吹来,红通通的枫叶就动起来,渐渐地,有些红的枫叶就随风落下来,仿佛是秋姑娘留下的影子它们似乎舍不得枫叶妈妈,不时还摇摇手,这些枫叶像小鸟一样,在那儿飞翔最后静静地躺在草地上正在这时我不禁想到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是由叶柄和叶脉组成的,枫叶的柄红红的,叶片的形状看上去像人的手,它的边缘有点刺手,仔细看,才能看到隐约的叶脉,闻一闻,有股清香味,使人心旷神怡

噢,秋季来了,秋叶已飘零满地,每片叶子都带着细细的水珠,好像是为自己落叶归根而消出的感激泪水,落叶就这样静静地躺下了,躺在大树母亲的脚下

3秋天的树叶

在我眼里,秋天是大地和树叶聚会的节日。它们有的翩翩起舞,投向大地的怀抱,有的则漫天遨游,开始着自己惊险的航行。

一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个小公园,公园边是一个天然湖泊,园内有几盆独自开放的小花和好多棵大树。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时,一片小巧的树叶从天而降,我连忙上前,伸出双手,接住了这可爱的小东西。我对着几棵大树的叶子做比较,想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可找了半天,一无所获,我似乎失去了信心,这也许是个“孤儿”吧。我捧起这片可怜的叶子,仔细地端详着它,看上去像一把小扇子,有点儿像银杏叶,却不是。它还有一件很漂亮的大衣,你瞧,它红中透着黄,黄中透着红,仿佛穿着一件毛衣,好看极了!摸上去还滑滑的、凉丝丝的,好像连小蚂蚁都可以在上面滑冰。这是……我闻到一股幽香,这是什么?我感到奇怪。

难道这香味是叶子散发的吗?我不敢相信我手中的叶子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可又不由自主地把它凑到鼻子跟前,天哪,真的是它!一片叶子竟也能散发出这么迷人的幽香,我感到惊讶不已。可这么香,难道……

我一边想,一边向湖边的小树走去,太棒了!我帮它找到了“家”了!我高兴极了,可想到这可爱的小东西就要离我而去,又显得有些舍不得。可没办法,我知道它也需要“家”呀,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在树杈中,虽然它已枯黄了,但至少它还能感到家的温暖。

我想:人们常常赞颂花的美丽,树的高大挺拔,小草的无私奉献,却从未看到叶子的魅力,可在我的心中,叶子也一样是最美的。

我爱树叶,更爱秋天的树叶。

  应该是中国蜜蜂 简称中峰

  下面有相关介绍,请参考:

  外形特征

  近距离观察蜜蜂

  普遍特征

  蜜蜂(Bee Honeybee)是一种会飞行的群居昆虫,属膜翅目、蜜蜂科。体长8—20毫米,黄褐色或黑褐色,生有密毛;头与胸几乎同样宽;触角膝状,复眼椭圆形,口器嚼吸式,后足为携粉足;两对膜质翅,前翅大,后翅小,前后翅以翅钩列连锁;腹部近椭圆形,体毛较胸部为少,腹末有螯针。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成蜂体长约2公分~4公分(约08~16英寸)。

  蜂体结构

  蜜蜂完全以花为食,包括花粉及花蜜,后者有时调制储存成蜂蜜。毫无疑问的是,蜜蜂在采花粉时亦同时对它授粉,当蜜蜂在花间采花粉时,会掉落一些花粉到花上。这些掉落的花粉关系重大,因它常造成植物的异花传粉。蜜蜂身为传粉者的实际价值比其制造蜂蜜和蜂蜡的价值更大。 雄蜂通常寿命不长,不采花粉,亦不负责喂养幼蜂。工蜂负责所有筑巢及贮存食物的工作,而且通常有特殊的结构组织以便于携带花粉。大部分蜜蜂采多种花的花粉,不过,有些蜂只采某些科的花的花粉,有的只采某种颜色花的花粉,还有一些蜂只采一些有亲缘关系的花之花粉。蜜蜂的口部是花粉采集和携带的器具,似乎能适应各种不同种类的花。 蜜蜂会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它有发声器官,这个发声器官位于蜜蜂腹部的两个极其小的黑色圆点。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基本特征

  蜜蜂-采蜜

  蜂王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经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在蜜蜂社会里,它们仍然过着一种母系氏族生活。蜜蜂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变态过程。在它们这个群体大家族的成员中,有一个蜂王(蜂后),它是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产卵繁殖后代,同时“统治”这个大家族。蜂王虽然经过交配,但不是所产的卵都受了精。它可以根据群体大家族的需要,产下受精卵工蜂喂以花粉、蜂蜜21天后发育成雌蜂(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蜂);也可以产下未受精卵,24天后发育成雄蜂。当这个群体大家族成员繁衍太多而造成拥挤时,就要分群。分群的过程是这样的:由工蜂制造特殊的蜂房 ——王台,蜂王在王台内产下受精卵;小幼虫孵出后,工蜂给以特殊待遇,用它们体内制造的高营养的蜂王浆饲喂,16天后这个小幼虫发育为成虫时,就成了具有生殖能力的新蜂王,老蜂王即率领一部分工蜂飞去另成立新群。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和意大利蜜蜂A mellifera L都是普遍饲养的益虫,在饲养过程中,新蜂王出世后就要人工替它分群,否则会有一个蜂王带领一批工蜂离开蜂巢飞走而损失蜂群的生产力。  蜜蜂采蜜

  蜜蜂的飞翔时速为20-40千米,高度1千米以内,有效活动范围在离巢25千米以内。所有的蜜蜂都以花粉和花蜜为食,采集花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访1100-1446朵花才能获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间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载蜜量平均为其体重的一半,一生只能为人类提供06克蜂蜜。花蜜被蜜蜂吸进蜜囊的同时即混入了上颚腺的分泌物——转化酶,蔗糖的转化就从此开始,经反复酿制蜜汁并不停的扇风来蒸发水份,加速转化和浓缩直至蜂蜜完全成熟为止。根据种类的不同,工蜂的数量一般在12只到50000多只的范围内,它们收集花蜜和花粉,如果是蜜蜂,还会将花蜜和花粉传送到特定的地方,这要通过跳特殊而严格的舞蹈而获得。他们的职责包括酿蜜,做蜡状蜂房的巢室,这些都是为食物存储和幼虫居住,还有照顾蜜蜂和蜂王,守扩蜂巢。蜜蜂是一个多年生群体,将会不断地有新蜂王被抚养起来,老蜂王然后和一群工蜂离开蜂房到别的地方重建一个家。 雄蜂数目很多,在一群体内可能近千个。雄蜂的唯一职责是与蜂王交配,交配时蜂王从巢中飞出,全群中的雄蜂随后追逐,此举称为婚飞。蜂王的婚飞择偶是通过飞行比赛进行的,只有获胜的一个才能成为配偶。交配后雄蜂的生殖器脱落在蜂王的生殖器中,此时这只雄蜂也就完成了它一生的使命而死亡。那些没能与蜂王交配的雄蜂回巢后,只知吃喝,不会采蜜,成了蜂群中多余的“懒汉”。但是,这些雄蜂在蜂巢中会不断扇动翅膀,无意中也维持了蜂巢中的温度。但是日子久了,众工蜂就会将它们驱逐出境。养蜂人也不愿意在蜂群内保留过多的雄蜂而消耗蜂蜜,因而对它们进行人工淘汰。由此看来,工蜂在这个群体中数量最多。养蜂者对一个蜂群中保持的工蜂多少,因不同季节而异,一般为2万一5万个工蜂。工蜂是最勤劳的,儿歌唱的“小蜜蜂,整天忙,采花蜜,酿蜜糖”,仅是指工蜂说的。除采粉、酿蜜外,筑巢、饲喂幼虫、清洁环境、保卫蜂群等;也都是工蜂的任务。 从春季到秋末,在植物开花季节,蜜蜂天天忙碌不息。冬季是蜜蜂唯一的短暂休闲时期。但是,寒冷的天气、蜂巢内的低温,对蜜蜂是不利的,因为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智慧不凡的小蜜蜂想出了特殊的办法抵御严寒。当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在蜂巢内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温度越低结团越紧,使蜂团的表面积缩小,密度增加,防止降温过多。据测量,在最冷的时候,蜂球内温度仍可维持在24℃左右。同时,它们还用多吃蜂蜜和加强运动来产生热量,以提高蜂巢内的温度。天气寒冷时,蜂球外表温度比球心低,此时在蜂球表面的蜜蜂向球心钻,而球心的蜂则向外转移,它们就这样互相照顾,不断地反复交换位置,渡过寒冬。在越冬结球期间它们是怎样去取食存放在蜂房中的蜜糖的呢聪明的小蜜蜂自有妙法。它们不需解散球体,各自爬出取食,而是通过互相传递的办法得到食料。这样可保持球体内的温度不变或少变,以利于安全越冬。养蜂者用人为办法生产蜂王浆,实际上就是用人工制做一些王台,放入蜂箱内,供蜂王产卵,待小幼虫孵出,工蜂们用蜂王浆饲喂时,养蜂人即将蜂王浆取出,这技术其实是骗术,可见就连聪明的小蜜蜂也有受骗的时候。

  食物特征

  屋檐上的蜂窝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 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 ②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 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社会性

  蜜蜂的生活(8张)雌蜂和雄蜂生活在同一巢中,但在形态、生理和劳动分工方面均有区别。雌性个体较大,专营产卵生殖;雄性比雌性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个体较小,是生殖器发育不全的雌蜂,专司筑巢、采集食料、哺育幼虫、清理巢室和调节巢湿等。意蜂和中蜂都是社会性种类。此外还有熊蜂属、热带无刺蜂属、麦蜂属等。

  寄生性

  雌蜂不筑巢,在寄主的巢内产卵。幼龄幼虫一般具有大的头和上颚,用以破坏寄主的卵或幼龄幼虫。 蜜蜂的筑巢本能复杂,筑巢地点、时间和巢的结构多样。筑巢时间一般在植物的盛花期。根据筑巢的地点和巢的质地,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营社会性生活的种类以自身分泌的蜡作脾,如蜜蜂属、无刺蜂属、麦蜂属等。巢室为六角形。 ②在土中筑巢的种类最多,巢室内部涂以蜡和唾液的混合物,以保持巢室内的湿度。 ③利用植物组织筑巢的更为多样,例如切叶蜂属可把植物叶片卷成筒状成为巢室,置放于自然空洞中;黄斑蜂属利用植物茸毛在茎上作成疣状的巢;芦蜂属和叶舌蜂属在枯死的植物茎干内筑巢;熊蜂属的一些种类在树林的枯枝落叶下营巢;木蜂属在木材中钻孔为巢,等等。④其他如石蜂属利用唾液将小砂石粘连成巢,壁蜂属在蛞蝓壳内筑巢等等。  为您近距离展现蜂巢的美丽

  蜂巢特点

  蜂巢一般是零星分散的,但也有同一种蜜蜂多年集中于一个地点筑巢,从而形成巢群。例如,毛足蜂属的巢口数可达几十个甚至达几百个。

  群间关系

  蜜蜂虽然过着群体的生活,但是,蜂群和蜂群之间是互不串通的。蜂巢里存有大量的饲料,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它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蛰针是蜜蜂的主要自卫器官。 蜜蜂的嗅觉灵敏,它们能够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经常有担任守卫的蜜蜂,不使外群的蜜蜂随便窜入巢内。在缺少蜜源的时候,经常有不是本群的蜜蜂潜入巢内盗蜜,守卫蜂立即搏斗。但是在蜂巢外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在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 飞出交配的母蜂,有时也会错入外群,这时工蜂立即将它团团包围,刺杀母蜂。 雄蜂如果要错入外群情况就不同了,工蜂不伤害它,因为蜜蜂培育雄蜂不只是为了本群繁殖的需要,也是为了种族的生存。

  繁殖方式

  处女蜂王(雌性)与雄峰交配后便将精子保存体内数年.蜂王可以自由选产受精卵或未受精卵。 蜂房有3种规格。最小的是工蜂房(水平地面),雄蜂房直径比工蜂房大1毫米,蜂王房最大最少通常在培育蜂王时工蜂才在蜂巢底部开始制作蜂王房,面朝下(垂直地面)。 蜂王在雄蜂房里产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孤雌生殖)。 蜂王在工蜂房和蜂王房里产受精卵发育成工蜂和蜂王。  所有蜜蜂幼虫头3天喂蜂王浆,工蜂和雄蜂幼虫3天后喂蜂蜜和花粉.只有蜂王房里的幼虫始终喂蜂王浆发育完全成为蜂王。

  性别决定

  生物的性别并不一定都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蜜蜂和蚂蚁中,性别决定于染色体的数目(或染色体的组数),而不是性染色体。蜜蜂和蚂蚁体内没有性染色体。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每个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是二倍体;雄蜂个体在群体中的数目很少,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1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 蜜蜂由蜂王、雄蜂和工蜂组成,其中蜂王和工蜂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蜂王和工蜂是二倍体(2n=32),雄蜂是单倍体(n=16)。单倍体雄蜂是怎样产生精子的呢?雄蜂在产生精子的过程中,它的精母细胞进行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减数分裂。减数第1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变化,只是细胞质分成大小不等的两部分。大的那部分含有完整的细胞核,小的那部分只是一团细胞质,  一段时间后将退化消失。减数第2次分裂,则是1次普通的有丝分裂:在含有细胞核的那团细胞质中,染色单体相互分开,而细胞质则进行不均等分裂,含细胞质多的那部分(含16条染色体)进一步发育成精子,含细胞质少的那部分(也含16条染色体)则逐步退化。雄蜂的1个精母细胞,通过这种减数分裂,只产生1个精子,精母细胞和精子都是单倍体细胞。这种特殊的减数分裂称为“假减数分裂”。

  编辑本段蜜蜂分工

  蜂王

  你找到蜂王了吗

  蜂王的任务是产卵,分泌的蜂王物质激素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并且影响蜂巢内的工蜂的行为。蜂王是由工蜂建造王台用受精卵培育而成的。工蜂对蜂王胎里的受精卵特别照顾,一直到幼虫化蛹以前始终饲喂蜂王浆,使蜂王幼虫浸润在王浆上面。蜂王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生物激素,对蜂王幼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蜂王幼虫的生长,工蜂把台基加高,最后封盖。 羽化出房的新蜂王身体柔嫩,由工蜂给它梳理身上的绒毛,交配成功的处女王不久便开始产卵。处女蜂王交尾后除了分蜂以外,一般不再出巢。蜂王体型细长而稳重,它的寿命一般在三至五年,最长的可活八九年。在春天和花期前后产卵量最高。

  雄蜂

  雄蜂的任务是和处女王交配后繁殖后代,雄蜂不参加酿造和采集生产,个体比工蜂大些。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在较大雄蜂房里发育,工蜂对它的哺育也较好。整个发育过程。雄蜂幼虫的食量要比工蜂幼虫大一、二倍。雄蜂生殖系统的发育需要较长的时间,羽化出房后还要经过八至十四天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雄蜂性成熟时,其精巢内的精小管有大量的精子成熟,并逐步地排到贮精囊中,一般一个雄蜂的贮精囊中的精液量为15——20μL(微升)。每微升精液平均有精子七百五十万个。精子的数量和活力对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选育优质遗传后代的种群做父本与选择优质蜂王同等重要。

  工蜂

  工蜂的任务主要是采集食物、哺育幼虫、泌蜡造脾、泌浆清巢、保巢攻敌等工作。蜂巢内的各种工作基本上是工蜂们干的;工蜂与蜂王一样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哺育工蜂对它们的照料不如对蜂王幼虫那样周到,仅在孵化后的头三天内饲喂蜂王浆,而自第四天起就只饲喂蜜粉混合饲料。因为这种饲料的营养不如蜂王浆高,而且缺乏促进卵巢发育的生物激素。因此,工蜂的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直到羽化为成蜂,其卵巢内仅有数条卵巢管,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机能。所以,她们是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 工蜂的寿命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工蜂较少活动,并且没有参加哺育幼虫的越冬蜂可以活到五至六个月。每群的工蜂量决定于蜂群的兴盛。

  编辑本段蜜蜂种类

  1758年,林奈氏(Linnaeus C)首次记载蜜蜂第一个属(Apis)和第一个种(Apis mellifera L)。 至1980年,由于当时采集标本的范围、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种类的证据不足等原因,所以当时世界公认的蜜蜂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东方蜜蜂(Apis cerana Linnae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985年,中国的学者对采自云南的6种蜜蜂进行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昆虫地理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等多学科对比研究后认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是独立的蜂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 1988年国外的学者又确立了由Buttel-Reepen 1903年描述并定名的Apis indica-koschevnikovi蜜蜂为独立的蜂种—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至此,世界上确立了蜜蜂为7种。 当时比较公认的,蜜蜂属的7个明确的现生种(现生种:指地史上出现的种,已发现化石,至今一直生存的种)依定名先后为: 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 1758 小蜜蜂A florea Fabricius 1787 大蜜蜂A dorsata Fabricius 1793 东方蜜蜂A cerana Fabricius 1793 黑小蜜蜂A andreniformis Smith 1858 黑大蜜蜂A laboriosa Smith 1871 沙巴蜂A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1906 1998年,德国的尼古拉夫妇(Koeniger and Koeniger)和马来西亚的丁格(Tingek)报道了他们发现的一个蜜蜂新种——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同年,G.w.0tis and S Hadisoesilo经过多年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对比研究,确立了原Smith定名的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的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为一个独立蜂种。因此,截至目前,世界上现生存的蜜蜂种类已达9 种。 (1)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 (2)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 (3)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 (4)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 (5)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Reepen (6)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 (7)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 (8)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 (9)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 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意大利蜂(西方蜜蜂)为主,占2/3;中蜂(中华蜜蜂)集中分布区则在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占1/3;还有很少部分黑蜂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蜜蜂类的地理分布取决于蜜源植物的分布。全世界均有分布,而以热带、亚热带种类较多。不同亚科或属的分布有一定局限性,例如蜜蜂科的熊蜂以北温带为主,可延伸到北极地区,而在热带地区则无分布记录。短舌蜂科分布于澳大利亚;蜜蜂科木蜂族的突眼木蜂亚属只分布于中亚;蜜蜂科的无刺蜂属则分布于热带。不同景观均有蜜蜂分布,大多数栖居在草原、森林、河谷、山地和荒漠。各景观带均有代表属或种,例如地熊蜂为森林草原种,拟地蜂属为典型的草原属,准蜂属以草原种居多。

  编辑本段分类进化

  根据化石资料,蜜蜂在第三纪晚始新世地层中已大量发现。它的出现与白垩纪晚期显花植物的繁盛密切相关。 在分类上,蜜蜂总科与泥蜂总科接近,其祖先可能起源于泥蜂总科的一支。但因食性不同,形态特征也趋向分化。蜜蜂的进化特点是:嚼吸式口器,采粉器官形成,体毛分枝;成、幼期均吃花蜜和花粉;群体和社会性生活方式出现;多态型和总科内寄生性的出现等。 在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社会性生活方式的出现,“语言”信息的传递,通过“舞蹈”动作辨认蜂巢的方法,以及巢的不同结构等。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中蜂的濒危现状

  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在我国,中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我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蜂功不可没。中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洋蜂的嗅觉与我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这将导致这些植物种类减少甚至灭绝,最终破坏生态环境。因此,拯救、保护中华蜜蜂已刻不容缓。 近年来,由于毁林造田、滥施农药、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中蜂生存危机。除此而外,科研人员指出目前引入的意大利等国的洋蜂,是对中蜂最大的威胁。这些洋蜂对中华蜜蜂有很强的攻击力,且翅膀振动频率与中华雄蜂相似,导致中华蜜蜂误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蜂巢,还得到相当于同伴的待遇和饲喂。不同种群不能共存,洋蜂杀死中蜂蜂王不可避免。为此我国已在北京房山和黑龙江饶河建起相对封闭的中蜂、黑蜂保护区,并开始寻找野蜂,使中蜂不致灭绝。 近年,北京本土野生中华蜜蜂已经灭绝,而人工养殖的国内中华蜜蜂蜂王也开始由于不明原因死去,造成了中华蜜蜂(也称中蜂)种群的减少。中华蜜蜂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特别有利于高寒山区的植物,华北地区的很多树种都是早春或是晚秋开花的,还有的是零零星星开花的,如果没有中蜂,植物的受粉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其它蜂种所不具备的特性。 一只优良的中蜂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它的平均寿命为3~5年,最长的可达8~9年。可是近些年蜂王的寿命越来越短了,有的竟活不到一个夏季。 然而20世纪末,中华蜜蜂在北方地区,黄河以北逐步减少了,长白山也只剩下几百群了。据了解,中华蜜蜂的减少,主要是蜂王由于不明原因死亡而造成的。 仅北京地区中华蜜蜂的数量就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本世纪初的不足40群,已经到了濒危的程度。 可怕的是,中华蜜蜂一旦完全灭绝,会影响整个与之有关的植物共生生态系统的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有关人士为我们解开了蜂王之死的谜团,并且我国北方还建立了惟一的中华蜜蜂保护区。 中蜂节省饲料,这一可贵的优良特性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蜂蜜。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都有其特有的越冬方式,蜜蜂是半蛰居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中蜂结团紧密,越冬期内往往叩掉巢脾下部大片巢房,结团在蜂巢下面的局部范围,蜂团集中而紧密。消耗少量饲料,少量运动产生微热,保持低限的生命活动,保持群体所需要的生存温度,这也是中蜂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种族生命延续的生活习性。 中蜂泌蜡能力强,经常毁弃自己苦心营造的巢脾,而不厌其烦地重新泌蜡造脾。这种喜新厌旧的生活习性,能随时应付在环境突变、天敌入侵时,迁居后及时营造新居,只有具备这种特性,才能保持在万变的自然环境中保存自己。客观上也起到精理蜂巢、减少细菌、病害在巢房滋生和污染,清除害虫的虫卵,保持群体的正常生活以及后代的健康发育。能使蜂王始终在新巢房产卵,卵虫在宽大的巢房里发育成长,培育出健壮的新个体,具有优生优育的客观效应。 中蜂个体小,吻较短,采集力虽然较低,但中蜂采集工作勤奋,抗寒能力较强,早出晚归,在9℃时就能正常采集活动,弥补了吻短、采集力低的不足。 中蜂分蜂性强,维持的群势比西蜂小,群体增长数量多,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生存机率大,这也是与生存斗争的另一种表现。 中蜂定向力较差,容易迷巢,这种习性是和长期在广阔的野外生活、群体间距大、接触机会少有关。这一习性对人为管理是不利的。中蜂群失王后,工蜂快速产卵现象,虽然是生存斗争中一种特殊现象,但必然`无法使该群体生命得到延续。

  濒临原因

  关于蜜蜂消失和频临灭绝的原因还有以下说法,供参考: 蜜蜂消失没有多少自然因素,主要是美国在搞实验,是最高的NO1高频磁波系统,以及辅助的秘密系统。控制蜜蜂的简单原理是利用卫星高频及布局在全球的数万个基地,以及遥控电子信息脉冲的技术。这种信号一发射出去,能控制蜜蜂的走向,美国的边界土地上都实验过,尤其是在西部搞的最多,结果是靠近墨西哥和加拿大地区的蜜蜂全部消失,西班牙及阿根廷的蜜蜂就是被这个系统摧毁,俄罗斯和印度也一样。这种现象代表NO1高频磁波系统已经有能力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实施。 这项成功控制蜜蜂的技术在2007年实验成功,最早只有美国的蜜蜂消失,是因为实验造成的,各州都实验一次,结果都成功一次。人工养蜂解决蜜蜂消失的问题,是很幼稚的理论,因为蜜蜂一放出去,只要碰上这个系统在启动中,蜜蜂就会消失,不再回巢。

  编辑本段与人类的关系

  经济意义

  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类群之一,通常广泛指的是生产用蜂种:西方蜜蜂和中华蜜蜂。它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油茶作物和中药植物传粉。蜂蜜是人们常用的滋补品,有“老年人的牛奶”的美称;蜂花粉被人们誉为“微型营养库”,蜂王浆更是高级营养品,不但可增强体质,延长寿命,还可治疗神经衰弱、贫血、胃溃疡等慢性病;蜂毒对风湿、神经炎等均有疗效;蜂蜡和蜂胶都是轻工业的原料。蜂胶还被称为“紫色黄金”,在全世界的产量比黄金还少。

  蜂蜜的采集

做出成品酒以后 当然要分别买空酒瓶 瓶盖、胶帽、丝带、 封盖机等 才能装出一瓶酒。

有些瓶子经销商卖的瓶子,就有带有瓶子的盖子与其他相关配套的。这样搞出来成本会增加一些,但销售价格也会适当高点,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增加销路。

全自动酒瓶灌装流水生产线需要资金在百万左右,适用于较大的酒企。

人工操作的封盖机三百左右,适用于个体小作坊小规模的酒厂,这样的酒厂多数无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注册商标等,只能够包装“白瓶酒”(有的叫光瓶酒)销售。

如需其他咨询。私信联系。

长沙市雨花区乐美食品商行,主营原料类有:珍珠奶茶果味粉、奶茶粉、咖啡红茶、麦香红茶、纯红茶、伯爵红茶、阿萨姆红茶以及茉香绿茶等精品茶叶、奶精、抗酸奶精、珍珠、果糖、蜂蜜、椰果、刨冰用果酱、果汁、炼乳、红豆、白豆、绿豆、黑豆、八宝豆、大芸豆、七彩豆、三彩椰果(水晶果)、彩明珠、香脆花生米(酒鬼花生)、葡萄干、烧仙草粉、沙冰粉、奶昔粉、龟苓膏粉、双皮奶粉、雪泡粉、果冻粉、冰激凌粉、炸鸡腌粉、香炸粉、香孜粉、香辣粉、咖喱粉、关东煮汤料(关东粉)、老汤精膏、高倍鲜味素、飘香粉、高鲜精、章鱼粉(章鱼烧粉)、番茄酱、沙拉酱、海苔、柴鱼片、海鲜酱、起酥油、脱水白奶油、爆米花专用香油、爆米花玉米、可丽饼粉、油炸烧烤用腌料、柠檬酸等等

主营的机器设备类有:珍珠奶茶封口机、封口膜(封口纸)、各型号的塑料杯(珍珠奶茶杯)、珍珠奶茶吸管、艺术管(果汁用)、雪克杯、保温桶、不锈钢奶茶桶、珍珠奶茶搅拌器、保鲜盒、虑茶袋、果粉罐、果汁瓶、冰模(制冰块用)、制冰机、全自动刨冰机、手动刨冰机、刨冰碗、刨冰勺、沙冰机、沙冰管、长吸管、短吸管、长冰勺(长冰更)、短冰勺(短冰更)、吸管盒、奶昔机、圆杯盖、平杯盖、摇盅、长吧勺、单缸果汁机、双缸果汁机、三缸果汁机、单炸炉、双炸炉(双缸双筛)、鸡柳包装袋、鸡柳用竹签、关东煮机、关东煮竹签、两板章鱼机、三板章鱼机、章鱼小丸子包装盒(船盒)、章鱼小丸子竹签、酱壶、电动搅拌器、爆米花机、爆米花包装袋、热狗机、热狗用竹签、可丽饼机。可丽饼包装袋、防油袋、无烟烧烤机、大型电扒炉(铁板烧机)等等。

快派美食隶属于长沙市雨花区乐美食品商行,主营项目:台湾珍珠奶茶 - 刨冰 - 沙冰 - 炒冰 - 奶昔 - 水晶果冻 - 龟苓膏 - 烧仙草 - 雪泡 - 章鱼小丸子 - 无骨香鸡柳 - 炸鸡 - 关东煮 - 爆米花 - 法国可丽饼 - 台湾热狗 - 铁板烧 - 酸辣粉 - 无烟烧烤 - 铁板烧 - 双皮奶及中西餐厅和休闲食品项目的相关器具、器材、机器、原料,休闲食品项目,提供开店辅导、规划、咨询、培训等。

随着对盖层封闭油气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实验测试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用于盖层评价的参数和方法越来越多(表2-42)。

表2-42 泥质岩封盖能力评价参数分类表

(1)盖层封闭性分级评价方法

在应用各类参数对油气封盖层封闭性进行评价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封闭性的大小,提出了不少对盖层封闭性的分级评价标准。

1)以绝对渗透率和贯穿力为依据的评价。如AA哈宁根据实验数据提出了泥质岩封盖能力的评价表,将盖层的封盖能力分成6类(表2-43)。雅·阿·皮利普霍夫提出用渗透率的倒数(1/K—遮挡系数)来评价盖层的遮挡能力。主要依据遮挡系数和通过饱和水岩石的气体贯穿压力差ΔP(表2-44)来评价。

表2-43 泥质岩遮挡能力评价表

表2-44 盖层岩石遮挡能力评价表

王少昌等根据岩石饱和不同介质时的封盖能力,对泥质岩的封盖能力进行了评价(表2-45)。结构相同的岩石在饱含不同流体介质条件下,其渗透率相差悬殊,同样样品在饱含空气、煤油和水时排替压力呈2~3倍的增加趋势,这可能与不同流体之间的界面张力及对岩石有效孔隙影响有关。陈昌明等也提出了用气体绝对渗透率和饱和水排替压力两个参数来评价泥质岩的封盖能力(表2-46)。

表2-45 泥质岩封盖能力评价等级表

表2-46 泥质岩盖层封盖能力评价表

2)以孔隙集中范围为依据的评价(表2-47)。整体上以岩石结构作为评价参数,涅斯捷罗夫从盖层微观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根据实验的盖层孔隙半径集中范围,把盖层划分为3个等级,主要强调了盖层的微观封堵能力。

3)以突破压力等微孔隙结构参数为依据评价(表2-48~表2-51),如张义刚采用突破压力与盖层孔隙中值半径来评价盖层的封盖能力。

表2-47 泥质岩盖层孔隙集中半径与封盖能力评价表

表2-48 盖层物性分级的评价标准

表2-49 泥质岩盖层分级评价表

表2-50 泥质岩盖层分类评价表

表2-51 泥质岩盖层微孔隙结构分类评价表

上述各种分类评价方法中,盖层封盖能力的评价标准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①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分级评价标准均限于所研究地区,而没有对应关系,难以进行统一比较;②各分级评价标准中采用的参数种类及指标界限不同,没有考虑各评价参数之间的相关性;③各分级评价标准中所采用的评价参数同一级别差异较大,同一参数在不同的分级评价标准中的含义有时也不同。

上述分级评价标准主要局限于微观参数,是岩石样品微观封闭性的反映,没有与对油气封盖层封盖能力起决定作用的宏观评价参数,如盖层的厚度、沉积环境、成岩阶段等有机结合,只能称其为盖层岩样的封闭性分级评价标准,不能全面反映油气封盖层的封盖能力。

近年来,众多学者都在努力尝试将盖层微观的封闭性分类评价标准与宏观评价参数结合对油气的封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盖层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油气封盖作用的评价。

郝石生等把岩石封闭性与成岩作用结合起来,对泥质岩类盖层的封闭性进行研究,提出了各成岩阶段泥质岩封闭性演化特征(图2-199)。

庞维奇等(1993)应用盆地模拟研究的思想方法对油气封盖层演化过程中的封闭性发育史进行恢复研究,通过综合各种主要地质因素的作用建立了盖层封闭性综合定量评价指数,提出了封油气门限概念,计算了封油气临界最大高度和划分盖层等级,并建立了定量评价盖层封闭性的计算机模拟系统。

图2-199 泥质岩成岩演化阶段与封盖能力关系图

显然盖层封盖能力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把盖层的封闭性与封盖能力相混淆,造成概念模糊,评价困难。海相层系除四川盆地外,膏盐岩发育与保存不佳,状况也不十分明了;高演化泥质岩可否作为良好的封盖层同时对高演化的海相层系的泥质岩及其他的致密岩石,如泥灰岩、致密白云岩等封盖作用的评价仍是空白;对盖层的静态封闭性能评价较多,动态演化评价较少;缺乏高演化泥质岩的封盖性及有效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利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盖层的分布或评价工作开展得较少;特别是流体系统分析仍缺乏系统研究,流体与盖层相互作用机理亟待加强;水文地质开启程度判别指标对重建封闭系统是否适用,如何判别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七五—八五”期间,叶德胜等对塔北油气封盖层研究中把岩石的封闭性(岩样测试微孔隙结构等)、与岩石的宏观特征(沉积环境、成岩演化、岩层分布及厚度、砂/泥比等)结合起来对油气封盖层进行综合评价,编制了塔北各盖层封盖能力评价图(图2-200)。

图2-200 塔北地区盖层封盖能力评价图

(2)盖层评价方法的发展

随着各种理论研究、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的完善、测井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手段的发展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普遍应用,建立包括一系列地质因素(地球化学、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实验测试、沉积成岩等)在内的油气封盖层封盖能力定量综合评价系统,把地质历史中油气封盖层对油和气的封盖能力的演化用数值化定量表达,对一个盆地或一个凹陷或一个区带的油气封盖层的封盖能力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是盖层研究的方向,也是油气保存条件研究的发展方向。

1)盖层封盖机理研究。建立这一系统,首先要建立各类数学地质模型,主要包括:盖层封闭机理数学模型、流体渗滤模型、水溶相散失模型、扩散散失模型等。

A盖层封闭机理模型。突破压力对盖层岩石的封盖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突破压力的大小决定了盖层封盖能力的大小。突破压力的大小可用岩石内最大连通孔隙的毛细管压力、流体通过时的吸附阻力以及摩擦阻力综合表述,即: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Pd为岩石突破压力,Pa;σ为烃-水界面张力,N/m;θ为润湿角;ro为岩石内最大连通孔隙半径,m;H为盖层厚度,m;v为流体通过盖层的运动速度,m/s;λ1为流体通过盖层的吸附阻力系数;λ为流体通过盖层时与流速有关的黏滞力系数。

B流体渗滤模型。油气以渗滤方式通过盖层散失的量可以近似地用改进后的达西定律来表达,即: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Qs为游离相流体(油或气)通过盖层的散失量,cm3/s;K为盖层岩石的渗透率,μm2;μ为流体的黏度,Pa·s;H为盖层的厚度,m;ΔP为压力差,Pa;S为流体通过盖层的横截面积,m2;T为流体通过盖层渗滤的时间,s;M为有关的校正因子。

C水溶相散失模型。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Qw为水溶相散失量;qw为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其他参数同上。

D扩散散失模型。在只考虑浓度差这一主要因素时,用下式计算: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式中:Qd为扩散量;D为扩散系数;P为地层压力;I为油气组分性质;φ为孔隙度;dc/dz为烃浓度梯度;T为实际地质条件下盖层温度。

2)实验测试评价方法研究。建立一套系统的油气封盖层研究的测试方法,特别是盖层岩石在地层条件下(仿地层温度、压力、流体),对油气的封闭能力的测试与评价方法。根据实验常规及地层条件(模拟地层压力)下孔隙度、渗透率测定结果,在地层条件下盖层的孔隙度、渗透率要远低于常规实验条件下的孔隙度、渗透率(表2-52)。常规实验条件下的孔隙度值一般为地层条件下孔隙度值的12~9倍,但是,常规实验条件下的渗透率值一般为地层条件下渗透率值的9~96倍,以含膏泥岩最高,达94~96倍。由表2-53可以看出,通南巴地区盖层的孔隙度小于15%,渗透率为(00003~0001)×10-3μm2,一般低于10-6~10-7μm2(地层条件)。宣汉-达县地区盖层的孔隙度为121%~422%,渗透率为(00009~000011)×10-3μm2,也低于地层条件10-6~10-7μm2。若考虑到地层水吸附水膜的存在,还可大大降低盖层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值(渗透率可降低2~3个数量级),提高盖层的封堵能力,此类含泥质碳酸盐岩可作为有效盖层。

表2-52 通南巴及宣汉-达县地区部分样品物性分析表

研究方法包括:①盖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识别与分析;②地下流体场演化及保存环境识别与评价标准;③多类型盖层物性封闭能力与成岩阶段的对比与判别;④从岩样获得的“微观数据”外推到整个覆盖油气藏或限制油气藏的“宏观”盖层的预测评价。

表2-53 海相层系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1)

表2-54 海相层系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2)

表2-55 海相层系水文环境保存条件评价指标

3)海相层系保存条件评价。自“七五”国家开展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攻关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海相盖层的评价方法,正如上述那样。经过近几年来在海相油气勘探的深入,盖层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可,金之钧(2002,2006,2007)指出,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中往往采用正演的思路,但在四川盆地主体外南方海相地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是保存条件,提出以保存条件评价为首位,在具备有效盖层的前提下,再进行选区评价,并进一步提出了盖层的评价方法与参数(表2-53,表2-54,表2-5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390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