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crv后座拆装

本田crv后座拆装,第1张

1、汽车后排座椅都是通过卡扣和底座之间扣住的。

2、操作过程很简单,把手伸进坐垫下方,用力将前半部分向上提。

3、只要将后排座椅后半部分卡进气,然后用力把前面的两个卡扣对准地板的底座插进去即可。整个拆装并不需要其他工具,注意抬起前和抬起后都要对后坐垫进行认真清洁,避免异物划伤坐垫

观察车身漆面,检查车辆铭牌,挡风玻璃,检查发动机舱内,查看车门缝隙。检查轮胎生产日期,查看内饰,检查车辆基本功能。

1、首先肉眼观察车身漆面,检查车漆是否有划痕和磨损,在充足阳光下观察车漆是否有色差,打开车门推拉几个角度让光线从不同的角度照射来检查钣金是否平整。

2、检查车辆铭牌,汽车铭牌位于驾驶座车门侧或发动机舱内,要注意看出厂日期是否相距太长时间,一般来说,如果时间超过半年,那么这辆车很有可能是库存车或试驾车。

3、检查挡风玻璃,如图,数字代表最近生产年份,点代表生产月份,点在数字左边,说明是上半年生产,用7减去黑点数,得出具体年份;如果点在数字右边,说明是下半年生产,用13减去黑点数,得出具体年份。

4、打开发动机舱盖,检查发动机舱内是否清洁,如果车辆放置时间很长或者被使用过,那么部分地方会有明显积尘或污渍。

5、打开车门,注意车门开关是否顺畅,车门缝隙和前后保险杠缝隙是否一致。

6、检查轮胎生产日期,由于轮胎属于采购,那么生产日期肯定和汽车生产日期不同,这个不用太在意,不过如果轮胎生产日期距离提车日期已经有了一定年份,那么就值得注意了。如图,在轮胎外壁会有一组数字,由四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一年中的第几周;后两位表示年份。

7、坐进车内,车厢内是否有明显异味,内饰是否存在伤痕或者严重污渍。

8、检查车辆基本功能,比如车窗是否正常升降、空调是否制冷、出风口是否有异味、中控台功能是否正常运行、雨刷是否正常、灯光是否正常点亮等等。

9、试运行车辆,如果允许启动发动机,那么要观察发动机怠速是否平稳、方向盘是否明显抖动、前后座椅是否明显振动、车内是否有明显噪音等等。

10、检查新车相关手续,比如购车发票、合格证、车辆一致性证书、机动车登记证书、三包证明、车辆使用手册、新车交付确认表等等。

注意事项:

1、如果由4s店负责上牌,办理保险,那么就还需要从销售手上拿取保险单正本、保险发票、交强险发票、车船税发票、购置税发票、完税证明以及交强险标。

2、如果车窗玻璃距离新车生产日期太远,一年或以上,那么很有可能是车窗玻璃被更换过。

我到别的地方复制给你!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中法国将大量汽车用于运送部队和物资之后,世界各个主要军事强国的军队相继进入摩托化时代。沙皇俄国是比较落后的欧洲国家,俄国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汽车最多的时候也不过6000辆,基本都是国外的型号。苏联建立后,苏共为了建立起强大的工业体系,从20年代末期开始从美国大量引进现代化的工厂和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在美国汽车工业的援建下,苏联迅速建立起强大的汽车工业。到1940年苏联汽车工业产量达到了1454万辆,其中载重汽车136万辆,拖拉机年产量达到316万台(按实体计算)。

1941年6月,苏军共5373万人,装备汽车273000辆,其中载重汽车257800辆,小汽车14800辆。另有牵引车(履带拖拉机)42000辆。苏联另有民用汽车82万辆,其中载重汽车70万辆。

苏军1941年6月部署在西部边境军区的兵力为170个师2个旅,268万人,在西部边境军区的汽车共1493万辆。另外的汽车部署是内地军区597万辆,后贝加尔和远东军区636万辆。

德军入侵苏联动用了153个师,460万人,装备各种汽车60万辆,马匹625万匹。德国由于是进攻的一方,所以需要更多的车辆来保障遂行运输任务,不过德国装备的汽车种类繁多,还包括大量的缴获欧洲各国的车辆,车辆的标准化根本无从谈起,也给德国的技术和维修保障带来很大的麻烦,其利用率不见得很高。

1941年6月战争爆发时,苏军拥有的2578万辆载重汽车中,车型如下:

嘎斯-3AA 1511万辆

吉斯-5 1004万辆

雅-6 16万辆

其他型号 09万辆。

苏军战前主要车型就前两种,用于师以下牵引重武器、运输和陆军军以上的物资运输。战争中生产的其他也大多是这两种或者改型。虽然苏军汽车数量少于德军,但是种类简单,维修技术保障和备件供应也简单方便。

1941年6月22日后八天内,苏联动员530万人入伍,动员汽车234万辆,拖拉机315万辆。随后又数次从国民经济的民用汽车中抽调汽车和司机入伍。战争爆发后,苏联国民经济方面的的汽车数量减少了一半,而且其中仅有26%处于良好状态。

1941年8月1日,苏军利用原有的军用汽车部队和动员的民用汽车,组建了120个汽车部队和兵团,但由于损失严重,在战争的前两个月里,苏军汽车总数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

1941年8月21日,汽车总数为271400辆,而战前为272600辆,减少1200辆。汽车运输部队仅有25000辆汽车.按编制尚缺20300辆。为此,1941年9月,国防委员会又从全国两万多个汽车运输企业中,动员3万辆汽车和3万名司机,以充实军队的汽车运输部队。由于运输汽车数量严重不足,有的集团军甚至将摩托化师改编成步兵师,以便把节省下来的汽车组建汽车运输营。

为了克服困难.苏军后勤部长建议组建马车辎重队,开展畜力运输,以补汽车运输之不足。1941年12月24日,国防委员会决定建立76个畜力运输营(每营有250辆双套马车或雪橇),其中有19个营作为总部的预备队。其余的则分配结方面军使用.为了实现1941年冬天的辎重换季,苏军后勤采取策急措施,广泛动员工业企业赶制出28万架雪橇。于1941年12月底巳将全部马车换为雪橇。在北方还组建了鹿力运输队。苏军步兵师以下的物资运输和团以下武器牵引基本都是靠马匹,按照1941年编制的步兵师拥有马匹3039匹,马车载重量352吨。

随着战争的发展,1942年11月,苏军拥有载重汽车295万辆;1943年7月,苏军拥有载重汽车296万辆。1942年苏联载重汽车产量为309万辆,拖拉机035万辆;1943年苏联载重汽车产量为455万辆,拖拉机01万辆。

战争开始后,苏军各方面军不仅物资损失严重,而且武器装备和技术器材配备不足,缺额很大,特别是普遍缺乏汽车.到1942年8月21口,苏军汽车运输部队总共只有25万辆汽车,按编制尚缺2万辆,占44%。

苏军1943年开始转入进攻以后,部队行动快,战场的调动运输和物资运输主要靠汽车。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后勤的机动能力。苏军后勤的汽车部、分队有了大量增加,补充了大批国产汽车和美国提供的汽车,组建了数千个汽车团、营.每个方面军一般有3—6个独立汽车营,集团军有1—2个。

到1943年末,方面军和集团军的汽车增加到59700辆,比年初多70%。全军汽车达到496000辆,比战争初期多82%。汽车质量明显提高,补充的新车越来越多。第二阶段补充了28300台新车,比第一阶段多57倍。

苏军的汽车数量不仅仅大大增加,汽车运输效率也明显提高。在莫斯科会战内,苏军每月每台车的行车里程仅700公里,每昼夜不到25公里,运量仅52吨。到1943年,每月行车里程达到2500公里,比莫斯科会战时多26倍,昼夜运量多18倍,达到100吨。1943年,苏军总部后勤和战役后勤的汽车部队共运送了2523万吨各种物资。

苏军成立总汽车管理部以后,拥有161个修理机构,总修理能力为每月中修29800辆汽车。1943年底,汽车修理机构增加到300多个,总修理能力达到每月中修45800辆汽车,比年初提高54%。战争第二阶段,全军汽车修理量比战争第一阶段增加了80%。

随着苏军坦克机械化部队数量的不断增加,伴随坦克机械化部队作战的辅助车辆也大量增加,苏军增编了运输油车。

二战战争结束时,苏军统帅部独立汽车部、分队总人数上升为164700人,车辆达到78700辆。

战争期间,苏联后方为苏军培训了40多万名司机。(《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后方》)

由于战时汽车生产锐减,苏联战争期间主要靠进口汽车(《苏联的基本建设》第210页)。苏联战争中运送军用物资的汽车运力达625亿吨次,使用汽车127亿辆次。

二战中,苏军汽车修理部门一共中修大修汽车200万台次,在1942年底之前,苏军汽车修理体系还没有建立,原装备的汽车和动员的汽车大量损毁,苏军非常缺乏汽车。后来美援汽车来到,这些车不仅新,而且性能比苏联生产的要好,使得苏军机动性和后勤能力大为提高。据西方估计,这些盟国援助的汽车能够让苏军的大约60个师的统帅部预备队可以从一个战区迅速调到另一个战区,极大的节省了战场有效总兵力,对各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

1945年苏联汽车年产量747万辆,其中载重汽车686万辆,拖拉机生产077万辆,大大低于战前的1940年的产量。直到40年代末期,苏联的汽车产量才赶上战前1940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第6卷)

苏联的战时汽车生产。吉斯-5在1941年秋天短时间停产,工厂转移Ulianovsk,该厂战争期间生产了6500辆。1942年莫斯科汽车厂恢复生产,在战争期间生产了83000辆。1943-1944年间该车依旧是苏军主要运输汽车。吉斯-5车型在1933年-1948年间共生产532311辆。嘎斯在战争期间的数量无从得知,不过生产该车的工厂从1943年1月1日起开始生产SU-76/76M型76毫米自行火炮,其发动机系统用的就是2台嘎斯汽车发动机并联,这些自行火炮共生产了14292多辆,由于生产履带车辆,估计致使战争期间汽车产能不足。

战争中苏联总的汽车数量,按总流量计:1941年6月苏军拥有各种汽车牵引车特种车等共27万辆,同时苏联民用汽车82万辆,其中运输车70万辆。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汽车约20万辆,得到的盟国援助汽车约47万辆。

苏军自身的汽车在战争初期大量损失,在1943年12月之前,也损失了大量的动员后进入军队的民用车辆。综上,到了1945年,能够使用的车辆中,应该还是盟国援助的占主要地位,所谓的美国援助汽车占苏军汽车总数的23%,完全是偷换概念,应该是占苏联二战一共汽车保有量也就是汽车总流量的23%,而不是占到1945年某一个时间的23%,估计要占到当时的50%以上。1943年之后,随着苏联自身汽车生产的减少和战前民用汽车动员的耗尽,苏联的汽车来源主要开始依靠美国的援助。

苏军从战前拥有汽车273万辆,到战争结束时665万辆,战争期间增加了1倍多。各级后勤的运输部(分)队的车辆增加了1—2倍。这对提高机动作战的后勤保障能力起到关键作用。战争期间盟国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了约47万辆汽车,而苏联在战争期间只生产了20万辆,其中装备给军队的只有154万辆。也就是说,苏军战时新增的汽车中大部分是盟国提供的。在根据“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物资援助的问题上,不是象苏联说的那样微不足道。就汽车来说就不是无足轻重的。

确实,苏军军以下部队大都是苏联自己生产的汽车,美援汽车作为重型武器牵引车或者运载车(喀秋莎等)和统帅部独立汽车部队的运输汽车,对苏军来说,功率大、载重能力强、故障率低的美国车可是运输的主力。

附,美国二战援助苏联各种车辆:

第三部类——各种军用物资

各型车辆四十六万六千九百六十八辆其中,作战车辆包括轻型坦克一千二百三十九辆,中型坦克四千九百五十七辆,自行火炮约二千辆,半履带式车辆一千一百零四辆,装甲侦察车二千零五十四辆,维修车一千五百二十四辆,坦克运输

车六百二十九辆;载重车辆包括吉普车四万七千七百二十八辆,四分之三吨卡车二万四千五百**辆,一吨半卡车十四万八千六百**辆,二吨半卡车十八万二干九百三十八辆,少量二吨半两栖卡车、五吨卡车和特种卡车,摩托车三万二千二百辆。铺轨车七千五百七十台(另有备用发动机三千二百一十六部)。全部车辆均按美国陆军条令的规定配足备件,作战车辆还按武器配足弹药一并交货。

以上这些资料,用了2个多周的时间,参阅了近100本相关书籍(近7万页的各种资料)补充日期: 2005-06-14 22:41:33 美国

二战末期,美国的军用汽车从025 t到12 t,共有11个吨级,27种基本车型。这样繁杂的车型给美军的后勤保障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战时车辆的大量停驶,使机械化部队行动迟缓。侵朝战争后,美军对其军用汽车的体制进行了较大规模变革,制定了M系列军用汽车计划,发展了新一代军用汽车。

美国出于全球性的军事战略目的,十分强调汽车的机动性和地区适应性,许多企业试制了很多军用汽车,其中固然不乏性能良好、最后为部队所采用的车型,但是也有一些宣传一时、终于昙花一现的产品,结果造成了不少浪费。

50~60年代,装备美军的军用汽车分为025,05,068(3/4),125,25,5,8,10 t等8个吨级,共11个车型系列。这一时期,美国的军用越野车普遍采用机械变速箱,发动机大多为汽油发动机,也有几种车型采用多燃料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比较强调越野能力,爬坡能力和涉水能力均较高,有些车带有浮渡设备,发展了几种水陆两用车和铰接车,主要车型介绍如下。

a) 025 t级4×4型M38系列。

M38车于50年代初由威利斯汽车厂生产,有M38A1等变型车,60年代初,M38系列车被M151系列车取代。M38车采用447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和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5%。该车具有很高的涉水能力,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938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879 m。

b) 025 t级4×4型M151系列。

M151原型车研制于50年代,1960年由福特汽车公司为军队提供首批产品,后由AMG公司生产,有M151A1和M151A2等变型车。M151车采用5294 kW的四缸水冷V型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单速非常时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和螺旋弹簧独立悬挂。最高车速106 km/h,最大爬坡度75%。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533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524 m。

c) 05 t级4×4型M274系列。

1956年M274车首次被美国空军和海军采用,广泛使用于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车上可以安装106 mm无后座力炮。变型车有M274A1,M274A2,M274A3,M274A4和M274A5。M274也称机械螺,由一个安装在两根车轴上的平台构成,无悬挂装置,使用低压轮胎减振,采用1268 kW的四缸风冷卧式对置汽油发动机、3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制动系统。最高车速40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侧坡40%,涉水深度02 m。

d) 068(3/4) t级4×4型M37系列。

M37车于50年代初期由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制造,有M42,M43和M201等变型车。该系列于60年代末期停产,被M715系列代替。M37车采用58 kW的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885 km/h,最大爬坡度68%。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1066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2133 m。

e) 125 t级6×6型M561。

50年代后期,多家公司开始研制6×6型高机动性车,LTV航天公司的样车赢得了军方认可,1964年为军方提供12辆XM561原型车。通过竞标,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赢得M561车的生产合同,1968年开始生产,1973年停产,共生产14 275辆。M561车由牵引头和后车体组成,采用7681 kW的三缸水冷直列二冲程柴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一桥和三桥轮转向)、液压制动系统,一、三桥采用螺旋弹簧独立悬挂,二桥采用单片钢板弹簧。最高车速88 km/h,最大爬坡度60%,越障高度0457 m。可水陆两用,属于高机动性战术铰接式车辆。

f) 125 t级4×4型M715系列。

M715车于60年代初期由凯瑟吉普公司从其民用的4×4型Gladiated越野车发展而成,1966年至1969年间共生产30 510辆。变型车有M725,M726和M142。M715车采用9881 kW的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循环球转向器)、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966 km/h,最大爬坡度58%。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914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524 m。

g) 25 t级6×6型M35系列。

该系列车是美军装备最多的车辆,被称为陆军的载重马,40年代末期由Reo开始生产,当时有两种车型:中后桥单胎型的M34和中后桥双胎M35,后产生多种变型车。该系列车采用10439 kW的六缸直列多燃料发动机、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液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90 km/h,最大爬坡度6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98 m。

h) 5 t级8×8型M656系列。

福特汽车公司的特种军用汽车分部于1966年完成了原型车XM656的研制,1968~1969年间生产了500辆M656车,主要用作潘兴1A导弹系统的辅助车辆,有M757和M791等变型车。M656车采用14914 kW的六缸液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自动变速箱、单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气制动系统,钢板弹簧平衡式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8046 km/h,最大爬坡度60%。水陆两用。

i) 5 t级6×6型M54系列。

M54车于1950年完成研制,由Kaiser jeep公司和Mack公司生产,开始时采用六缸汽油发动机,1962年改用六缸柴油发动机,1963年则改用六缸多燃料发动机,有多种变型车。M54采用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液制动系统。最高车速84 km/h,最大爬坡度7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2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981 m。

j) 8 t级4×4型M520系列。

M520车于1961年由Caterpillar tractor公司研制成功,由绞接式连接的前后两部分组成,属于水陆两用车辆。有M553和M559等变型车,1976年停止生产。M520车采用15883 kW的六缸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无悬挂装置。公路最高车速4828 km/h,水中最高车速53 km/h。最大爬坡度60%,最大侧坡30%。

k) 10 t级6×6型M125卡车。

M125卡车于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制,后由多家公司生产,主要用于载人、载物、武器弹药以及其他野战和后勤保障任务。该车采用2147 kW的八缸汽油发动机、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2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气制动系统、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69 km/h,最大爬坡度6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

1981 m。

l) 10 t级6×6型M123系列。

M123属于牵引车,于50年代初期由Mack公司研制,最后由CDE(Consolidated Diesel Electric)公司生产,有M123C,M123D,M123A1等变型车。M123牵引车采用21327 kW的八缸汽油发动机、5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液压助力转向装置、气制动系统、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挂。最高车速67 km/h,最大爬坡度60%。无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0762 m,有准备条件下涉水深度为1981 m。

332 前西德

前西德于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条约组织,1956年开始组建军队。由于受到美军对军车要求具备高机动性思想的影响,根据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对军车供应的基本要求,第1代军用汽车的设计生产,是采取对民用车基本型和变型车进行改装、加强和改变外形而成的,约80%的车辆选用全轮驱动的越野车。为使车辆具有较高的通过性,还增添了一些特殊部件,如部分

车辆装有多燃料发动机和浮渡设备,但对部件维修保养、备件储备和购买都带来一定困难,费用不断增长。

第1代军用汽车共有025,075,15,3,5,7,10等7个等级。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和战备需要,60年代又增添了部分12 t和15 t牵引车。有如下几种代表车型:

a) 025 t级4×4型Auto Union Lkw轻型越野车。

该车属军民两用车,1958~1968年间由Auto Union公司生产,共生产55 000辆,有多种变型车。LkW车采用3281 kW的三缸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横置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93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5 m。

b) 3 t级4×4型Ford G398SAM轻型越野车。

该车是德国Ford公司在一种商用车的基础上研制的,1957~1961年间生产。G398SAM车采用6860 kW的水冷汽油发动机、4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8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11 m。

c) 5 t级4×4型MAN 630系列。

该系列车有双后胎型的630LZA和单后胎型的630LZAE,是前西德军队标准5 t级越野车。采用9694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6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d) 5 t级4×4型Mercedes Benz LG315/46卡车。

该车是Mercedes Benz公司应军方要求在LG6600的基础上研制的,1958~1964年之间生产。采用10813 kW的六缸水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液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70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e) 7 t级6×6型Magirus Deuz 178D15A卡车。

该车是前西德军队标准7 t级越野车,采用13273 kW的八缸风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液式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736 km/h,最大爬坡度60%,涉水深度085 m。

f) 10 t级6×6型Faun L912/45A卡车。

该车是应前西德军方要求设计的,1958年装备部队,变型车有L912/SA牵引车、L908/ATW油罐车和L912/5050A自卸车。L912/45A采用19761 kW的12缸风冷多燃料发动机、6前进挡1倒挡机械变速箱、二速分动箱、机械转向装置、气压制动系统、半椭圆钢板弹簧悬挂。最高车速76 km/h,最大爬坡度40%,涉水深度09 m。

随着军费开支不断压缩,武器装备迅速发展,第1代军用轮式车辆在车种、质量、载重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部队要求,车种配置也不合理,后方运输配备大量全轮驱动的越野车辆,而前沿战场车辆的越野性又不能满足现代战争需要,一些车的防护性能和可靠性也不符合实战要求。因而军方迫切需要对第1代军车进行更新换代,研制和装备第2代军用轮式车辆。

  上世纪60年代,随着装甲兵规模不断扩大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军需要配套发展能与坦克同步机动的履带式自行火炮,因此决定研制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虽然科研队伍经过几轮摸索,定型了70式122毫米自行火炮系列,但那只是将牵引火炮的起落部分简单移植到稍加改动的装甲车底盘上,形成的无炮塔防护的敞开式机动火炮,其各项战技指标不甚理想,只能算是解决部队急需的权益之计。

之后,国内于90年代初又定型了PLZ-89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开始大量装备我军装甲兵部队。由于该炮具有一定的浮渡能力,因此也装备了海军陆战队。与早期研制方案不同的是,该炮是将80年代初定型的PL-83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身管进行改进、重新设计反后坐装置后与炮塔融合,并将其安装在改进自77式水陆装甲输送车的PDZ-31型自行火炮履带式轻型通用底盘上。PLZ-89具备全封闭式旋转炮塔、专用履带式底盘、半自动装弹机和灭火抑爆系统等现代自行榴弹炮的特征要素。战斗全重20吨,最大射程约15公里(普通杀爆弹)和20公里(底排增程弹),携弹40发,基本性能与前苏联70年代研制的2S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接近。它的诞生进一步提高了团一级作战部队的伴随火力支援能力。PLZ-89与PLZ-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一起,算得上是我军炮兵机械化建设进程中较成功的自行火炮。

然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兴起,我军现有的许多炮兵武器装备已无法满足对武器系统性能、机动性和信息化程度的要求。尽管通过改进能提高武器装备的部分性能,但对于PLZ-89这类火力性能并不出众、底盘型号老旧的装备来说,已没有太大的改进余地。可以肯定的是,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之际,只有发展新型的信息化炮兵装备才是我军炮兵全面提升战斗力、适应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全新一代的数字化火炮系统已定型并陆续装备部队,其中就有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虽然不如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那般威风八面,但它亦然登场,崭露头脚。

总体结构特点

从外形上看,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结构紧凑,线条轮廓规正而不拖沓,俊朗的外表透出的威猛之势令人印象深刻。

该炮结构主要分为战斗部分(火炮与炮塔)和履带式底盘这两大部分。总体沿袭了PLZ-89式榴弹炮的基本布局,动力传动装置在底盘的最前部,驾驶室在车体动力舱左侧;火炮安装在底盘的后部,炮塔与底盘的内部空间形成战斗室:车体尾部中央开有后门。这种布局有利于形成较大的战斗室空间,方便炮手活动以及从车外供弹。

该炮共有乘员5人。驾驶室内有驾驶员一名。战斗室内设4名炮班成员的座位:右侧前方是炮长,后面是弹丸装填手(即一炮手);左侧前方是瞄准手(兼副炮长),后面是药筒装填手(即二炮手)。

07式榴弹炮在提高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方面主要在优良火力平台基础上采用数字化的火控系统与信息传输手段,实现了火炮的操瞄自动化和自主作战。在提高机动能力方面则采用了新一代轻型履带式自行火炮通用底盘,使该炮能够克服各种地形障碍协同机械化步兵或坦克作战。由于该炮实现了综合电子系统的信息化,综合作战效能得到提高。我们可以自豪地说: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综合性能已居于各国同类型、同级别的自行火炮之首。

优异的火力系统

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战斗部分的火炮借助托架安装在炮塔正面,行军时由安装在车体前顶装甲板上的行军固定器固定,炮身长度刚好与车体前部平齐,不会给使用拖载车和铁路运输带来困难。炮口制退器为圆柱形;中击式,效率约为48%。炮口制退器的前端面上有“十”字刻线,供检查火炮零线时使用,两侧开有条形喷气窗。

身管中部装有抽气装置,能够将射击后炮膛内残留的火药燃气有效排出。炮身仍采用半自动立楔式炮闩,第一发装填时手动开闩,装填完毕自动关闩,发射后利用后坐能量自动开闩和抛出药简。手动开闩柄已改在炮尾左侧,同侧还安装了骨架式防危板。

反后坐装置的复进机为液压式,制退机为节制杆式,两者并列装在身管上方,由防护罩保护。摇架为槽形倒装式结构,其底部焊接有水平板和后坐滑轨,发射时炮身上的两条滑槽沿着滑轨后坐和复进。将后坐装置布置于身管上方有利于降低自行火炮的火线高度,对于提高发射时的稳定性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炮的火炮身管由我军大量装备的PL-96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改进而来。PL-96式榴弹炮上吸收了苏式D-30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技术特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设计。虽然火炮仍然保留122毫米口径(实为12192毫米)、327倍口径身管长度的标准,但却具有比同口径其他火炮身管更大的药室容积、更高的初速和更好的精度,内、外弹道性能更先进。同时,由于底盘较重,与地面附着力增大,火炮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以后射击稳定性更好。因此,直瞄或间瞄射击会获得比安装在牵引火炮三条腿式炮架上时更好的射击精度。

炮塔为全封闭型装甲钢板焊接结构,外形呈扁平状的多面体,各面的装甲厚度与倾角不同,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炮身活动防盾与托架之间、炮塔与车体连接座圈采用橡胶气密袋结构,能够利用气源快速充气密封,保证战斗室内密闭条件。炮塔能够360°旋转,火炮可绕托架上的耳轴俯仰。

炮塔外顶装甲右前部炮长位置的上面,有一具能够360°旋转的周视潜望镜,此镜具有昼视、微光夜视和测距功能,用于炮长观察作战地形、搜索目标和指示目标。炮塔顶部有两扇椭圆型舱门,分别是炮长和一炮手舱门。炮塔正面装甲左侧瞄准手位置前部,开有一个长条状的直接瞄准镜窗口,平时用防护板盖住。瞄准手位置的顶部,装有周视瞄准镜镜头的防护罩,能与镜头同步旋转。向后则有一个能周向转动的圆形机枪座而不是传统的炮长指挥塔,可安装一挺QJC88式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用于防空和对地面目标自卫射击,由二炮手打开机枪座圈中间的舱门探出身体手动操作。

炮塔顶部还安装有GPS卫星定位仪、“北斗”双星定位仪和通讯数据传输的天线。炮塔左右两侧装甲各安装有一具8联装的烟幕弹/榴霰弹发射器,并开有小尺寸的观察窗。炮塔尾部设置了炮塔栅栏,用来放置伪装网、炮衣和杂物。为方便整体起吊炮塔,炮塔四周焊接了吊钩。

该炮配用PL-96炮制式分装弹药,包括杀伤爆破榴弹和远程杀伤爆破榴弹。发射药为涂漆钢药筒式,装药号为1~4号,能满足最小射程至最大射程的全射程覆盖。除此之外,该炮还能够发射PLZ-89式火炮的杀爆弹、增程弹(发射 药不能使用)以及其他122毫米的制式弹种。虽然国内为外贸研制了新型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最大射程接近惊人的30公里,达到130毫米加农炮普通杀爆弹的水平,但这种增程弹技术还欠成熟,射程虽有较大提高但威力和精度却大幅下降,国内在短期内不会装备。

弹药存放于炮塔尾部的尾舱式弹药架和车体内左右两侧的弹药架内,其中尾舱式弹药架左侧存放药筒,右侧存放弹丸,由装填手人工选弹和取弹。装填时,装填手的座椅必须折叠收起留出空间。为确保射击和行军时弹药不被震出,弹丸和药筒设置了不同的固定装置。弹药的装填方式为半自动式,配备了半自动装弹机。装填时利用装弹机将弹丸装填入膛,药筒装填手手工装填药筒。由于战场上火炮所面临的目标机动能力、侦查反击能力在不断提高,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将敌摧毁,就很可能被反炮兵火力摧毁,这就要求火炮必须有尽可能高的射速。该炮的射速还是能够满足需要的。

半自动装弹机由翻转式托弹槽和电动机械链式推弹机组成,安装在炮尾右侧,可实现火炮作战时任意角的半自动装填。这种电动装弹机与PLZ-89式自行榴弹炮靠后座储能推弹的装弹机比较,具有操作简单和动作稳定的优势,而后者在装填第一发炮弹时仍需要人工推弹。之所以没有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装弹机构,主要是考虑到以现有的技术基础,搞全自动装填机研制周期长,而且其结构复杂需要占用大量的炮塔内部空间,还须保留两名装填手,不适合于这个级别的自行榴弹炮。

新一代通用底盘

信息化战场对自行火炮机动能力要求比机械化战场更高。07式自行榴弹炮的底盘是在国内新一代履带式步兵战车基础上衍生出的一款轻型通用底盘。研制人员根据自行火炮的实际要求对原有车体进行了一些改进,将车体前装甲楔形体和收放式防浪板取消,车体侧装甲由内倾改为垂直并取消了射击孔,还取消了水上推进系统。除此之外其他部分均与新型步战一致,两者大量部件能够通用,具有良好的勤务性。该底盘承载力适中、机动性强和性能可靠,除适合于安装122毫米炮塔外,还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制一种与07式榴弹炮配套的弹药保障车或者衍生成其他车族化战斗车辆。

该榴弹炮车体由均质钢装甲焊接而成,能够保护乘员免受枪弹或炮弹破片伤害。动力和传动装置位于车体右前部,驾驶舱位于动力传动舱左侧。动力系统选用了大功率的6V150系列水冷增压式柴油机。传动装置安装在发动机前面,型号为CH400型,属于液力机械综合传动系统,定轴变速,有6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它采用液压无极转向,可以利用液压系统产生两侧履带速度差转向,也可以制动一侧履带实现制动转向。这种传动装置已发展了多个型号,现已开始换装改进型CH400D。动力与传动装置连接为一体,能够整体吊装。车体前顶中央、动力传动舱上方有三块矩形活动防护钢板,右侧有三扇能向右翻转打开的散热窗。防护钢板上均焊接有提把,用多个卡扣固定,维护保养时能快速解脱拆移。动力舱设置了自动灭火系统,在动力舱发生异常燃烧火情时自动启动。散热窗为发动机散热水箱、冷却风扇和机油散热器的出风口。驾驶舱上方有一个向左开启的舱门,舱门前装有3具潜望镜,中间的一具能够换为夜视仪用于驾驶员夜间驾驶。驾驶舱内除了安装有各种仪表外,还有一部驾驶员终端显示器,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数字地图、导航路线、动力与传动系统工况等信息。驾驶操纵系统为液压助力式,行驶时操纵比PLZ-89式榴弹炮更加轻便。

底盘的行走装置为扭杆式悬挂,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车体两侧各有6个小直径双轮缘负重轮,2个托带轮和1个导向轮。负重轮通过平衡肘与经过强化的扭力轴连接,并由橡胶限位器限位。履带为双销双体挂胶履带,履带中间的诱导齿呈别致的“n”字型,成为这类底盘的典型特征。第1、第2和第6对负重轮上,连接有筒式液压减震器,能减小在恶劣地形行驶时车体的震动。其中靠近车体后部的第6对负重轮连接的减震器能够闭锁,起到驻锄的作用,以避免火炮发射时弹性悬挂对车体稳定性产生影响。两个诱导轮连接了液压式履带调整器,驾驶员在车内就可以轻松调整履带松紧度。国内已在高强度、高弹力扭杆材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采用成熟的扭杆式悬挂装置配上液压减震器,能在保证越野通过能力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维护性,性能不比昂贵的液气悬挂差。

车体正面两侧挡泥板上方各设置了一组用于夜间驾驶的照明/信号灯组。正面首下装甲中央挂有备用履带板,两边有牵引钩。车体左侧面的垂直装甲中部有工具箱,靠后则有一个弹丸和药筒补充舱门,里面有通道连接托弹板,由车外补充弹药时从通道向车体内输入。车体尾门两侧各设置了备用工具挂架和牵引钩。

车体内的特殊防护装置由电子系统自动控制,包括:辐射报警器、三防控制盒含磷毒剂报警器、增压风机和滤毒罐灯组成的核生化“三防”装置以及战斗舱的灭火抑爆系统。抑爆探测器安装在炮塔内,抑爆灭火瓶放安装于底盘上。

数字化火控/电子系统

传统自行火炮(女NPLZ-89式122毫米榴弹炮和PLZ-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仅有机械式火控装置,它们在进入阵地后,首先派出炮兵侦察分队,并确定基准炮的炮位。各炮选择自己的位置后,利用经纬仪、方向盘和卷尺等器材手工作业确定炮位与基准炮在高度、纵深和距离之间的差值关系(简称“三差”),并作记录。侦察分队确定目标后,将获得的目标方位参数报告给指挥所,指挥所利用图板作业确定基准炮的射击诸元,并通过电台向各炮提供基准炮的射击诸元(即初始诸元)。各炮根据“三差”值、炮弹弹重符号与药温值(实际炮弹重量与标准炮弹重量的偏差、发射药的温度差异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射弹散布)查阅射表在基准炮射击诸元基础上修正后(简称“单修”),确定自己的射击诸元(即装定诸元),才能够在瞄准装置上装定,调炮到位后依照口令开始发射。这一过程繁琐、速度慢,而且容易出现人为误差。各炮在选择方位时,还必须尽可能地以等间隔呈一线配置,如果受地形限制不能等高和一线配置时,还要尽量缩小对基准炮的高差和纵深差,这还会造成炮阵地各炮集中、阵地选择受影响的问题,各炮基本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传统自行火炮在现代战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威胁,根本无立足之地。虽然近年来为炮兵分队配备了激光测距仪、诸元计算器等器材,相应简化了人员的操作,但要从根本上增强自行火炮的生存能力,提高其作战效能,就必须使自行火炮从进入阵地到撤出战斗全部操作过程自动化,即行军战斗、战斗行军的自动转换,瞄准和射击的自动实施等操作, 把乘员从传统的操瞄动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进行监控和决策,实现操瞄自动化。并且,还要使自行火炮能够分散配置、相对独立作战实现自主作战能力。而要达到自动化和自主化的要求,前提就是实现自行火炮的火控系统数字化,这是各国主流自行火炮在提高火炮威力和精度的同时最主要的目标,也是我军炮兵信息化建设需要面对的问题。

由于国内在压制火炮自动化、数字化方面起步较晚,设计人员在研制外贸PLZ-4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系统时对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火炮数字化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国内新装备的PLZ-05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火控、电子系统数字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技术成果也应用到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系统中。

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数字化火控系统主要包括火控部分、随动系统,通过数据链能够与我军现有炮兵数字化综合指挥系统配合进行操瞄自动化射击,并具有自主作战的能力。

该炮的综合电子系统利用多路传输技术,数据总线将炮长任务终端、瞄准手任务终端、装填手任务终端、驾驶员任务终端、随动系统、卫星定位、惯性导航、药温检测、瞄准镜、数据通信、综合传动系统、动力系统、各类传感器、三防和灭火抑爆系统等控制终端连接成一个集中分布的控制网络和交互式乘员工作站。不仅能提供火力控制的执行和弹道计算,而且能控制火炮的导航、定位、故障诊断,还可以控制火炮与其他作战系统的数据通信。

在炮塔内,火控计算机安装于炮长右侧,炮长配备的数据显示终端和操控面板位于炮长前面,便于炮长操作。炮长终端能为炮长提供数字地图、目标方位、系统状况等信息。炮长周视潜望镜内的激光测距机与火控计算机由通讯接口连接。倾角传感器、方位/高低传感器为火控计算机提供各种姿态数据。惯性导航系统加GPS/“北斗”复合式定位定向装置,作战时,火炮可自主定位定向,在GPS定位受干扰时转换为我国自己的“北斗”定位导航系统。

瞄准装置位于瞄准手前部,连接在火炮耳轴支架上,为数码显示独立瞄准线摆式瞄准具、装有数码显示的周视瞄准镜和光学直瞄镜。瞄准手配备的数据显示终端能够显示自动调炮时火炮的当前指向与到位值的偏差量、间瞄时的装定诸元、直瞄时的装定值以及炮群齐射时的射击倒计时。直瞄镜还保留了手动装表功能。装填手配备数码显示器,具有显示弹种、装药号、引信等参数的功能。

随动部分主要位于瞄准手位置附近,随动控制箱在左侧,交流伺服驱动器在左前侧。随动控制箱能够完成火炮自动、半自动、手工调炮方式的切换。调炮时,火炮的炮塔方向回转和炮身俯仰均由交流电机驱动炮塔齿圈和火炮高低齿弧完成,但保留了手动操作的方向机和高低机的手轮。半自动调炮状态,瞄准手利用半自动操控装置仅操作火炮方向回转;手工调炮状态,瞄准手需操纵火炮俯仰和方向回转;当火炮随动部分发生故障不能正常工作时,由瞄准手旋转机械方向机和高低机手轮手动调炮。

通讯部分包括高性能数传电台、数字式通讯控制器和车内通话器,能进行火炮与上级、火炮与火炮、炮车各乘员之间进行数据传输或话务的通讯,实现了信息的互通互联。

我军现有的营(连)射击指挥自动化系统由侦察车、营(连)指挥车、气象雷达和侦校雷达车辆等组成,装备了激光观测仪、营(连)指挥计算机、侦察信息计算机以及必要的通信设备。激光观测仪装备营(连)侦察车上,含车载式和便携式两种。信息计算机装备在营(连)侦察车及其他有关侦察车辆上。营指挥计算机配置于营指挥车。连指挥计算机装备在连指挥车上。通信设备由有/无线通信器材及车通组成。

07式自行榴弹炮与指挥系统配合作战时,侦察系统与火炮的定向定位系统分别将目标坐标和火炮定向定位数据通过通信系统传输给射击指挥系统。射击指挥系统确定射击任务、射击单位和火力分配,给自行火炮系统发送射击口令、目标诸元、气象数据、射击类别和弹种等。自行火炮上的火控系统计算机根据本炮的炮位坐标、纵倾、横倾、药温、弹重等,对射击指挥系统发来的数据进行修正计算,确定本炮射击诸元并传输给自动操瞄系统。火炮数字随动(伺服)系统按照射击诸元自动控制火炮高低方向运动,使其瞄准目标。装填手选择弹药、装定引信、装填弹药并关闭炮闩。根据射击口令,实施火炮发射。

在每次发射后,自动操瞄系统通过火炮随动系统和火炮自动归位装置,使火炮回复到原射击的方位和高低位置(复瞄)。自动操瞄系统还可以将火控系统根据指挥系统侦测分队提供的偏差计算出的修正诸元,装定在火炮上。营(连)多门火炮阵地,自动调炮、自动修正、多炮联动,自动射击,实现首群覆盖目标。完成首轮射击任务后,在敌方反击火力到达之前,迅速撤离,转移至新的阵地后再次展开,真正具备“停下就打,打了就跑”的能力。同时,单炮具备多发同时弹着能力。

在行军时遇到敌情,该炮可以直接受领任务,获得目标方位数据和指令后,独立解算射击诸元,进行自主作战、机动作战。对特定固定目标和活动目标,单炮可以由炮长指挥,实施自动、半自动和手动进行直瞄与间瞄射击。在与自动化指挥系统的配合下,火炮能够多地域、机动分散配置阵地,提高生存能力。兵力动态分散配置后,作战时即使敌方能够通过炮位侦察雷达进行定位,一次连级齐射也只能毁伤我方一门炮,一次营级齐射时,最多毁伤两门炮,我方依然保有较强战斗力。07式自行榴弹炮的生存能力和综合作战效能是PLZ-89自行榴弹炮的3~4倍,

应该承认,我军炮兵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随着一批先进自行火炮的列装,炮兵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未来我军走口径序列化的道路,身管压制炮兵口径序列主要简化为155毫米和122毫米两种,形成以155毫米口径为主、122毫米毫米为辅的火力体系,确立了122毫米榴弹炮无法被取代的地位。07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也并非尽善尽美,仍然需要不断改进。未来还能挖掘其潜力,改进其装弹系统,使其最大射速达到12发/分。为其研制和配备优化成熟后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与信息化弹药,进一步提高其远程打击和精确打击能力。

(编辑 栀 子)

G3自动步枪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口径:762mm

弹药:762×51mm NATO枪弹

弹匣容量 20 rds

空枪重 441 kg

全枪长 1025 mm

瞄准基线长 572 mm

枪管长 450 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305mm

初速 780~800 m/s

枪口动能 2842~2940 J

射速 600 RPM

有效射程 400 m

虽然说射速较低,但是有许多变形,最为出名的就是PSG,多为狙击用。

HK33发射北约556 x 45毫米弹药,早期枪管膛线缠距为305毫米,后因改用SS109/M855弹药而改为178毫米。HK33采用后座作用原理、滚轮延迟反冲式运作系统、闭锁式枪机设计,扳机系统设有“S / 0”(保险)、“E / 1”(单发)及“F / 25”(全自动)模式,当调至保险时系统会强制锁定扳机。HK33采用净重250克的25发钢制弹匣、30发弹匣或净重157克铝制弹匣供弹,瞄准具与HK G3相同,装有固定前准星和可调风偏及距离(100、200及400米)的后照门,上机匣对应黑克勒-科赫生产的瞄准具导轨,枪口消焰器可发射枪榴弹及挂上刺刀。HK33可通用MP5及G3系列的枪托,亦对应HK 79 40毫米榴弹发射器及空包弹助退器

来自意大利精品级摩托车品牌奥古斯塔,在2020年推出了全新高性能街车-Brutale 1000RR。原厂将赛道上积累的所有经验全部灌输到这部新车上,使用顶尖的材料、设计和电控系统创造出新一代的超高性能四缸引擎,这具引擎能爆发208hp的最大马力扭力为1155Nm让Brutale 1000RR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高性能街车。

01车辆重点

˙MotoGP与F1赛事科技加持,引擎拥有208hp的最大马力

˙完整电控系统前轮浮举抑制系统、起步弹射系统、TCS循迹系统、

可调式ABS系统、定速巡航系统

˙仪表采用5寸TFT液晶显示,可与手机连接

˙车身大量采用轻量化兼具高质感的碳纤维部品

˙车辆极速超越300km/h

Brutale 1000RR以重新定义高性能街车的前提下进行构思,终极目标是挑战最大可能的性能输出,通过大量的意大利美学设计、赛事殿堂的引擎。

与电控技术加持专攻二轮机车界的顶级消费市场Brutale 1000RR的诞生就是要让骑士享受终极操控与感受它极高的性能。

02引擎部分

搭载MV AUGSTA当家性能仿赛 F4 RC同样的水冷并列四缸引擎,钛合金的活塞连杆技术是直接来自于MotoGP技术的下放,汽缸头汽门配置,为Radial Valve径向汽门科技同样也是从F1赛车引擎中沿用的科技,配合全新设计的集气箱与Arrow制的4-1-4排气系统让Brutale 1000RR拥有208hp强大的动力输出表现。

车辆外观和许多部件上采用了高阶的赛事用碳纤维制品,包括:头灯头罩、进气口、水箱两侧定风翼、侧壳等。几乎所有的车壳都是使用碳纤维制品极致的为车辆轻量化。

水箱旁的定风翼可不只是装饰品,在200km/h以上可以产生对车辆前车头的下压力,同样采用可以承受极大压力的碳纤维材质制作。

引擎上的保护外盖也是碳纤维制品,另外也可以通过街车裸露式的设计,看到MV AUGSTA的造车美学工艺

椭圆形的大灯承袭了Brutale家族的设计风格内部的LED大灯由惯性系统控制,可根据倾斜角度照亮转向处,大灯的外圈为日行灯组,即便是白天也清晰可见。

仪表采用5寸TFT液晶显示画面右侧可切换不同的资讯通过左把手开关,可以调整防孤轮设定、ABS刹车系统、TC循迹系统的段数调整等,引擎管理系统为Eldor最新版本的EM20。电子油门具有Sport/Race/Rain/Custom四种模式的选择。

另外也有赛道仪表模式可切换以转速和时速表为主,让骑士可以全神专注,在赛道上享受那208匹马力的奔驰。

每一辆Brutale 1000RR 皆由一位专属技师全程完成组装并贴上签名标签,是纯手工组装的量产车。

车尾采用镂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周边部品也多处采用碳纤维制品,椅垫除了前后,分离设计以外,骑士坐垫更是采用左右分离的两件式设计每件坐垫上也是纯手工缝线精心制作。

尾灯采用灯条形LED灯组环绕于车尾部下缘处,融合了车尾的镂空设计,让空气从车尾和尾灯中流出搭配下方四出尾管既科技感又具战斗力。

后座的背面这类看不到的地方也是使用碳纤维材质也可看出MV AUGSTA对于造车的严谨。

奥古斯塔标志性的单摇臂设定,让锻造铝合金轮圈能够完美地呈现

前避震系统采用Ohlins Nix FC是采用电子式调整控制

前制动系统采用双Brembo Stylema前辐射对四活塞卡钳,搭配双320mm浮动碟盘

Ohlins TTX后避震器也是电子式的可依据车速自动进行调整 另外后方的顶杆则可以调整车辆高度。

Ohlins制EC电子防甩头可以根据车辆速度调整阻尼强度让车辆在低速时。转向顺畅高速则电脑会自动调高阻尼强度让Brutale 1000RR在极速时保持车头稳定。

变速箱也具备了EAS 21版本最新的进退档快排

Brutale 1000RR是以限量车款Serie Oro为基础。采用了与Serie Oro一样的美丽外型和强悍的性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419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