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三头肌详细资料大全

肱三头肌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三头肌:系上臂后群之伸肌。起端有3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粗隆;外侧头和内侧头都起自肱骨的背面,向下,3个头共续于一个腱,止于尺骨鹰嘴。此肌功能为伸前臂,并助内收上臂。受桡神经(颈6~8)支配。手臂背侧的肌肉。覆盖整个肱骨后面。由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合成,作用是伸肘。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肱三头肌 外文名 :Musculus triceps brachii 分类 :医学术语 功能 :控制肘关节的运动 肱三头肌生理学位置,解剖结构,起点,止点,扳机点位置,牵涉痛,与肱三头肌相关的疾病,肱三头肌腱反射,肱三头肌腱断裂,肱三头肌腱反射倒错,肱三头肌前移替代肱二头肌术,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麻醉, ,手术步骤,术后处理, 肱三头肌生理学位置 位于上臂后面皮下,有三个头。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于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内下方。三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以其腱止于尺骨鹰嘴。其生理横断面为2260平方厘米。近固定时,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长头还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是使肘关节伸直的主要肌肉。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与前臂保持直伸(如手倒立推起动作)。 负重臂屈伸、双杠支撑摆动臂屈伸、手倒立推起、伏地挺身等辅助练习,可发展该肌力量。 解剖结构 起点 (1)长头:肩胛骨盂下结节。 (2)外侧头:肱骨背面的近端。 (3)内侧头:肱骨背面的远端。 止点 尺骨鹰嘴。 扳机点位置 (1)肱三头肌长头与大圆肌交界处远端的长头内。 (2)肱三头肌内侧头的外缘,肱骨外上髁上方。 (3)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外缘,在上臂中段。 (4)肱三头肌内侧头,在尺骨鹰嘴正上方。 (5)肱三头肌内侧头的内缘,肱骨内上髁。 牵涉痛 ①上臂背面,肩部至颈部的背面,前臂至手背; ②肱骨外上髁,前臂桡侧;③上肢的背面;④尺骨鹰嘴;⑤肱骨内上髁,前臂内侧至环指、小指的掌面。 与肱三头肌相关的疾病 肱三头肌腱反射 由颈6~7神经支配完成。患者受检上肢置前臂旋前肘半屈位,肌肉放松,检者一手持患者前臂,另一手用叩诊锤叩击肱三头肌腱,可引起肘关节轻度伸展运动为正 常。若未引出明显运动者为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常见于高位桡神经损伤、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颈髓病等;若活动幅度加大且短促,则为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常见于脑性瘫等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性疾病。 肱三头肌腱断裂 肱三头肌腱损伤的严重型。见于体操、足球等运动项目。大多在肘半屈位手撑地摔倒时,肱三头肌因猛烈收缩而断裂。这种断裂多为间接暴力致伤,肘部直接撞地引起较少。该肌腱浅层断裂较多,断端常发生在肌腱与骨交界处,且远端不留残端。由于在鹰嘴处撕脱可带有小骨片,故又称“肱三头肌腱撕脱骨折”。伤时可听到响声,随即伸肘无力,检查时断处空虚凹陷,鹰嘴部敏感压痛。因伸肘功能由肱三头肌与肘肌共同完成,故肘仍能屈伸。为避免漏诊,可令病人弯腰,患肢侧平举,做“抗重力伸肘试验”,如不能主动伸直肘关节,则为阳性。必须手术治疗,将断端缝在鹰嘴骨床上,术后5个月才可练上肢支撑动作,以免再断。陈旧伤如不能直接缝合,可用筋膜移植修复,效果较好。 肱三头肌腱反射倒错 系颈髓病变所致的临床征象之一。指在检查肱三头肌腱反射时,正常人可见前臂伸直。如出现前臂屈曲,即为该反射倒错。该倒错的出现仅在肱三头肌腱减弱或消失,而肱二头肌腱反射又完好的情况下可以见到。其病变部位为颈髓7~8节。 肱三头肌前移替代肱二头肌术 手术适应证 肱二头肌瘫痪不能屈肘者,肱三头肌功能良好。 术前准备 术前测定肱三头肌肌力及屈肘肌功能情况。准备骨钻、钢丝及纽扣。 麻醉 臂丛麻醉。 仰卧位,患侧肩部垫高。 手术步骤 (1)切口:于上臂后外侧纵形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切口长约10cm 。 (2) 显露肱三头肌下部肌腹及腱膜:由上臂后方远端1/4解剖肱三头肌肌腹与肌腱,于肱三头肌肌腱附丽部切断止点待移位用。从股外侧切取一长5cm,宽25cm阔筋膜条,缝成管状,一端与肱三头肌腱吻接,另一端准备移位用。 (3) 肱三头肌的移位与固定: 在前臂近端外侧作一纵切口,牵开肱桡肌和旋前圆肌,显露桡骨粗隆。用骨钻在桡骨粗隆部钻孔至背侧,用细钢丝贯穿固定肱三头肌续接的阔筋膜条,由钻孔中穿至背侧,将筋膜条埋入骨孔道内,屈曲肘关节,拉紧钢丝,于皮外垫一纽扣固定。 术后处理 石膏屈肘位固定,4周后抽出钢丝,功能锻炼。

radial periosteal reflex abnormality (一)桡神经麻痹(radial nerve palsy) 起病急,出现伸腕、伸指及拇指肌瘫痪,手背的拇指和第一、二掌骨间区感觉减退或丧失。垂腕是最突出征象,损伤平面不同,病征有所差别。高位损伤时,出现肘关节不能伸直及垂腕征,肱二头肌及桡骨膜反射减弱或消失。前臂在手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肌电图描记瘫痪肌示正锐波及纤颤电位、运动单位减少、多相电位增多、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二)肌皮神经病(musculocutaneous nerve disease) 主要表现二头肌与上臂肌萎缩,上臂屈侧面平坦,肘关节屈曲力减弱,前壁呈外旋位,不能屈曲肘关节,前臂旋外受限、肱二头肌瘫痪,肱二头肌腱反射消失,前壁外侧感觉障碍,桡骨膜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臂从神经麻痹(brachialplexus nerve palsy) 上臂丛损伤,上臂不能外展,前臂不能屈曲,手臂不能外旋,前臂不能旋后,手臂直伸呈内旋和内收位。感觉障碍不明显。肩部和上臂伴肌肉萎缩,肱二头肌、桡骨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下壁丛型手指手腕不能屈曲,手指不能外展和内收,拇指不能屈曲、内收、外展,小指不能作对掌动作,前臂及手的尺侧缘有感觉减退。大小鱼际萎缩。手部浮肿、青紫,指甲变脆,可有霍纳氏征,面、颈部出汗异常。

(四)颈神经根炎(cervicalrootin flammation) 多见于青壮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有发热及上感病史。开始上肢酸痛麻木,而后扩散到颈部、肩、前臂、手。颈胸段节段性的感觉减退或异常。颈5-6神经病变出现上肢外侧的感觉障碍;颈7-胸1病损则引起上肢内侧的感觉障碍,受冷时加重。牵拉神经根有反射性的串痛,咳嗽,用力时加重。部分病人明显肌无力及肌萎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桡骨膜反射减弱,病侧梅尔(mayer)反射减弱或消失。

1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为多。症状多为一侧,部分患者为双侧症状,但以一侧为主。

2以局限于前臂远端为土的肌无力伴肌萎缩为特点。肌萎缩始干手部,而后缓慢发展至前臂。少数发展至上臂,亦可见累及对侧上肢者,但多不对称。其中以手部小肌肉(骨间肌、鱼际肌)萎缩最显著,肱桡肌萎缩相对轻,致使萎缩后的前臂呈现“斜坡”样的特殊形状。受累肢体肌力相对保留,萎缩的肌肉相应有轻到巾度的肌力减弱,表现为指,腕关节各方向运动无力,前臂旋前旋后乏力。

3寒冷麻痹和手指伸展时有束颤。

4睫反射多数对称正常,也可减弱至消失,主要为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肱二头肌反射及桡骨骨膜反射亦可有不同程度减弱,无明显感觉异常、无括约肌和脑神经损害。

5血清肌酶(CPK、LDH等)均正常。

6病后症状可进行性发展,但绝大多数在5年内停止发展(85%在1~5年停止)。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平山病,上肢肌肉萎缩,过屈位MRI。

  概述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系感染所致的全身性多数周围神经的对称损害。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障碍。脑脊液中常有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严重者可有发音嘶哑、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引起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

  针灸治疗本病,虽已编入教材之中,但五、六十乃至70年代有关报道甚为鲜见。近些年来,临床资料才逐渐增多。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应用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或粗针等,都需要配合中西医疗法,尤其在重型病人中,更是这样。以针灸为主综合治疗本病,疗效已有所提高,因各地所用的疗效评判标准不一,其报道的有效率差别较大,介于75%~95%之间。有单位曾将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和非针组(静滴或肌注与穴位注射相同药物)作对照,在其他用药和一切措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前者疗效极显著,优于后者[1]。但这类工作不多,故针灸的实际作用及其治疗原理有待进一步证实。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大椎、华佗夹脊(胸2~骶4)、肩髃、曲池、合谷、髀关、阳陵泉、绝骨、环跳、肩贞、外关。

  配穴:全身虚弱或躯干瘫痪选加肝俞、脾俞、肾俞、命门,面瘫选加地仓、颊车、攒竹,呼吸肌或吞咽肌瘫痪选加廉泉、人迎、膈俞、膻中、哑门,尿失禁或尿潴留选加气海、关元、肾俞、三阴交。

  2治法

  药液: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上述药物各一支,临时混合后进行注射。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每次选8~10穴。一半穴位作针刺用,一半行穴位注射。针刺手法以提插捻转泻法为主,尿失禁用补法。每穴均先快速持续运针100次左右。兴奋性高者,刺激宜弱,兴奋性低者,刺激宜强。幼儿不留针,余均留针20分钟~30分钟。选择瘫痪较明显肌群附近的穴位以电针刺激,用锯齿波,频率150次/分,强度中等,时间同上。

  穴位注射时,宜先以提插法或雀啄法得气,然后推入药物,每穴05ml。针刺与穴位注射可交替进行。一般每日1次,重者2次(1次针刺,1次穴位注射)。

  3疗效:共观察226例,有效率967~100%[1~6]。

  (二) 粗针

  1取穴

  主穴:曲池、合谷、八邪、阳陵泉、绝骨、八风。

  配穴:手三里、丘墟、足临泣、京骨。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果欠佳时,酌加配穴,每次2~3穴。用特制粗针(直径08mm~10mm,长3寸~8寸)迅速刺入穴位,先浅后深,慢按紧提,捻转与提插结合,反复运针,至有触电感为度。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刺激1次。出针后,针孔不向外渗血者可不用酒精消毒棉球按压。因粗针刺激较强,每周治疗2次。

  3疗效

  粗针为主治疗36例,治愈率64%,总有效率达972%[7]。

  (三) 电针

  1取穴

  主穴:上肢取穴分二组:(1)曲池、外关、八邪;(2)手三里、合谷、后溪。下肢取穴分二组:(1)足三里、承山、八风;(2)阳陵泉、三阴交、太白。

  配穴:肩髃、肾俞、脾俞、公孙、环跳。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病变部位,每次各取1组穴,两组穴可轮替应用。配穴酌加。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和疏密波各10分钟,强度中等。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功能正常,3个月无复发;有效:症状减轻,功能进步,有轻微的麻木感;无效:未见改善。

  共治疗86例,痊愈47例,有效19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767%[8,9]。

  (五) 其他措施

  1针灸治疗前,宜短期使用激素、维生素、抗生素或服清热解毒之中药,以稳定病情。另外,早期腰穿放液(通常3ml~5ml)减压,然后进行针灸,有利于疗效的提高。因为放液后可使肢体疼痛减轻,病情进展缓慢。

  2加强护理,多翻身。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吸痰。

  3针刺期间,可配合服复痿汤。复痿汤组成:黄芪21g、当归15g、川牛膝15g、木瓜12g、白术12g、菟丝子15g、炒杜仲15g、熟地12g、茯苓12g。每日1剂。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郭××,男,46岁,农民。1977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四肢无力伴行走困难5天。

  病史:病人于11月10日突然感到四肢无力,步行困难,不时跌扑跪下。到山西寿阳县医院检查,诊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经该院针灸数次,无效。现不能行走,伴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蹲下站起需人搀扶。

  检查:语言低微,精神欠佳,四肢瘫软无力。舌苔淡腻,脉细。双上肢肱二、三头肌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肌力Ⅱ级。化验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1200mmol/L(120mg%),糖27mmol/L(50mg%),氯化物200mmol/L(710mg%)。

  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治则:清热化湿,扶正祛邪。

  取穴:华佗夹脊胸1~腰5、风府、风池、大椎、陶道、肩髃、曲池、三间、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加配:脾俞、胃俞、膀胱俞、肾俞、委中、内庭、行间。

  治法:以15寸毫针刺主穴,不留针(恢复期可留针)。风府、风池、大椎、陶道、曲池、三间用泻法,阳陵泉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太溪用补法。每日1次,连针10日。以梅花针叩刺配穴,用中度手法,平补平泻(恢复期用轻度手法)。上述配穴可交替使用。每日1次,连针10日。

  第1次针后病人感觉四肢活动较前有力,并可扶墙下地站立行走数步,查四肢腱反射较前好转。第2次针后可在屋内来回行走约15m,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可自行蹲下,但仍不能自行站起。第3次针后,效果与第2次针后基本相同。第4次针后,可行走50m,也可自行蹲下起立。查四肢腱反射正常。针10次后,基本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改为间日针1次,继续针5次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师怀堂医案)

  医案二

  赵××,男,5岁。1987年10月4日初诊。

  主诉:(其父代诉)下肢痿软无力、上肢抬举困难10余天。

  病史:患儿于1987年8月患疟疾,经治疗后已经痊愈。10天前因在地上睡觉,第2天走路不正常,最近几天发现患儿走路两腿发软,并伴发上肢无力,抬举困难,两手握拳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以致发展成瘫痪,兼有呼吸困难。

  检查:神志清楚,发育中等,营养一般,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良好。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提睾反射消失,腹壁、足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均消失,四肢末端深感觉迟钝,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血常规白细胞135×109/L(13500/mm3),中性081(81%),淋巴019(19%)。

  诊断: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治则:补益气血,壮肾起痿。

  取穴:夹脊穴、足三里、廉泉、合谷、曲池、太白、阳陵泉。

  治法:上述腧穴,用补法,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5次为1疗程。

  针治1疗程后,上肢可内旋、外展、抬举,下肢稍有改善。针治2疗程后,患者能在别人掺扶下能下床做简单运动,肌肉松弛明显好转,呼吸基本正常。手握物仍无力。针治6个疗程过,患儿生活可自理,自己可独立行走,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发育良好,行动自如。

  (毕福高医案)

  医案三

  张 ×,男,4岁。1980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四肢瘫20天。

  病史:患儿20天前突然双下肢软瘫,继而双上肢瘫,不能抬头,呼吸困难,饮水呛,急诊入儿科病房。经吸氧、抗生素、激素、能量合剂等静点抢救,病情稳定,四肢瘫不见好转,要求针灸治疗。

  检查:神志清,言语流利。五官除饮水稍呛外,基本正常。四肢弛缓性瘫,肌力0级,各种生理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感觉存在。心肺及腹部正常。舌苔淡黄,脉沉弱。

  诊断:格林-巴利氏综合征。

  治则:疏筋活血,健脾扶正。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髀关、足三里、大椎、脾俞、肾俞。加配:合谷、廉泉。

  治法: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加兰他敏、维生素B1、B12、奴夫卡因各1支混合后穴注。每天1次。廉泉、合谷采用针刺。

  治疗2次后饮水呛治愈,4次后能坐,四肢会动,肌力Ⅱ级。8次后双上肢高举过头,双下肢能站立。1个月后会行走,4个月痊愈出院。2年后随访,一切活动如常,无后遗症。

  (赵兰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兰等针刺和三磷酸腺苷等药物穴位注射治疗50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国针灸,1983;3(3):7

  [2]高文武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新医药学杂志,1974;(4):30

  [3]胜涛针刺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上海针灸杂志,1982;(4):24

  [4]刘毓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6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2):754

  [5]王旭等电针刺激华佗夹脊穴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8例针灸学报,1990;6(2):45

  [6]朱俊珂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国针灸,1997;17(11):693

  [7]关海岐粗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36例中国针灸,1982;2(6):14

  [8]刘桂英针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30例陕西中医,1989;10(3):132

  [9]钱志云针刺治疗多发性神经炎56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7;(6):3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270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