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五金配件究竟是什么

一特五金配件究竟是什么,第1张

基本内容慈溪市一特五金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五金配件、机械配件、电器配件、汽车配件、家具、的专业企业,公司成立于2005年,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拥有职工30到40人,技术人员6到7人。

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精良的检测设备是构成高质量产品的基础。

本着“科技创新”的企业理念,公司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精良的设备和完备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下,我公司开发生产的五金配件因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周到而深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和各类五金生产企业的欢迎。

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优质的服务。

热诚欢迎惠顾!一特产品压缩机曲轴型号有:2CC-32Y压缩机4DC-52Y压缩机4DC-72Y压缩机4TCS-82Y压缩机4PCS-102Y压缩机4PCS-152Y压缩机4NCS-122Y压缩机4NCS-202Y压缩机4H-152Y压缩机4H-252Y压缩机4G-202Y压缩机4G-302Y压缩机6H-252Y压缩机6H-352Y压缩机6G-302Y压缩机专业五金配件、机械配件、汽车配件生产厂家6G-402Y压缩机6F-502Y压缩机8GC-602Y压缩机

曲轴:是压缩机最重要的机件之一。

它一般用中碳钢或中碳合金钢模锻而成。

为提高耐磨性和耐疲劳强度,轴颈表面经高频淬火或氮化处理,并经精磨,以达到较高的表面硬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它与连杆配合将作用在活塞上的气体压力变为旋转的动力,传给底盘的传动机构。

同时,驱动配气机构和其它辅助装置,如风扇、水泵、发电机等。

工作时,它承受气体压力,惯性力及惯性力矩的作用,受力大而且受力复杂,并且承受交变负荷的冲击作用。

同时,它又是高速旋转件,因此,要求它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具有良好的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力,耐磨损且润滑良好。

它一般由主轴颈,连杆轴颈、曲柄、平衡块、前端和后端等组成。

一个主轴颈、一个连杆轴颈和一个曲柄组成了一个曲拐,它的曲拐数目等于气缸数(直列式压缩机);V型压缩机它的曲拐数等于气缸数的一半。

主轴颈是它的支承部分,通过主轴承支承在它箱的主轴承座中。

主轴承的数目不仅与压缩机气缸数目有关,还取决于它的支承方式。

曲轴的支承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支承曲轴,另一种是非全支承曲轴。

全支承曲轴:曲轴的主轴颈数比气缸数目多一个,即每一个连杆轴颈两边都有一个主轴颈。

如六缸压缩机全支承曲轴有七个主轴颈。

四缸压缩机全支承曲轴有五个主轴颈。

这种支承,它的强度和刚度都比较好,并且减轻了主轴承载荷,减小了磨损。

柴油机和大部分汽油机多采用这种形式。

非全支承曲轴:它的主轴颈数比气缸数目少或与气缸数目相等。

这种支承方式叫非全支承曲轴,虽然这种支承的主轴承载荷较大,但缩短了它的总长度,使压缩机的总体长度有所减小。

曲轴的连杆轴颈是曲轴与连杆的连接部分,通过曲柄与主轴颈相连,在连接处用圆弧过渡,以减少应力集中。

直列压缩机的连杆轴颈数目和气缸数相等。

V型压缩机的连杆轴颈数等于气缸数的一半。

曲柄是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连接部分,断面为椭圆形,为了平衡惯性力,曲柄处铸有(或紧固有)平衡重块。

平衡重块用来平衡压缩机不平衡的离心力矩,有时还用来平衡一部分往复惯性力,从而使曲轴旋转平稳。

家具滑轨分类专业五金配件、机械配件、汽车配件生产厂家第一种滚轮式抽屉滑轨第二种钢珠式抽屉滑轨第三种齿轮式抽屉滑轨在肉眼所无法看到的滑轨内部,是它的轴承结构,这部分直接关系到它的承重能力。

目前市场上既有钢珠滑轨,也有硅轮滑轨。

前者通过钢珠的滚动,自动排除滑轨上的灰尘和脏物,从而保证滑轨的清洁,不会因脏物进入内部而影响其滑动功能。

同时钢珠可以使作用力向四周扩散,确保了抽屉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稳定性。

硅轮滑轨在长期使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碎屑呈雪片状,并且通过滚动还可以将其带起来,同样不会影响抽屉的滑动自如。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

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

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

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谭述森,男,1942年生于重庆开县。1960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196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系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系统》。

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导弹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戚发轫,男,1933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夏国洪,1939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党员。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美国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1983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1993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9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范本尧,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陈俊勇,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64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

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60年代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其凤,1936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庄钊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席。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常委。

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艾国祥,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共党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阳物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

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王礼恒,1938年生,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1986年在美国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章安街道地处台州市椒江北岸,东邻前所街道,南与椒江城区隔江相望,西与临海市涌泉镇相接,北接临海市溪口乡,街道办事处驻地华景村,距区 驻地5公里。全街道下辖40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地域面积629平方公里,人口78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椒江大桥横跨南北,省道“83”线穿境而过,75省道复线即将动工兴建,规划中的台缙高速公路东延段的入口处,是椒江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章安历史悠久,东汉时由回浦改为章安,东汉至唐朝一直是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改为保乐乡,清代设浦章镇,民国时称章安乡,建国后建区属黄巖县,1984年改设椒江市章安区,1992年并梓林、杨司两乡入章安镇,2001年和黄礁乡合并成为章安街道。而成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以古郡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章安 外文名称 :ZhangAn 别名 :章安街道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街道 所属地区 :台州市椒江北岸 下辖地区 :40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 :+86 (0)576 邮政区码 :318017 地理位置 :椒江河道以北,东靠前所街道,西邻临海市涌泉镇 面积 :629平方公里 人口 :78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章安老街 机场 :台州路桥机场 火车站 :台州站 车牌代码 :浙J 历史沿革,章安起源,社会发展,卫温东渡,工农发展,曾经繁荣,隋后历史,历史名人,近代历史,文物古迹,风景名胜, 历史沿革 章安起源 古时章安气候温和,有山海之绕,溪谷相间,为平原山丘腹地,境内大多为海冲积平原,在漫长的演变成陆过程中,一直处于不断淤涨状态,在商代已处于湖沼泽地。春秋至战国时期,丘岗地带,山麓前沿有大片地土与湖泊群出现。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依山傍水的山麓地带,开始有原始的山越土著居民栖息和活动。他们聚居于山坡丘陵地带,从事原始农耕、采集与捕捞。章安遗址地带独木舟残骸的出土;七十年代,章安花园村张岙岭出土的石凿、石镰、陶纺轮;九十年代,湖边鹫岭出土滑石纺轮,杨司谢杨官坟山出土石镰、石刀等新石器遗物;章安桥以南地区出土鹿角,这些地方各种石器遗物的相继出土,显示了章安以农耕为主滩涂捕捞兼顾的远古人类生活场景。 社会发展 夏商周时期,章安属扬州,为瓯越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对于地广人稀的东南沿海,秦王朝一般弃而勿属,归属闽中郡,之后为开拓疆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汉书·高帝纪》亦谓:“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秦时章安设定回浦乡,隶属会稽郡鄞县。汉时期已开拓,并进而控制和管理浙南闽北,以至整个东南越族。汉北方南迁的人口和本地土著山越杂处,人口已繁衍至相当规模,由于秦汉开拓疆土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因此章安政治、军事地位也趋日益重要。《汉书》云:“北去辽宁,南及交趾,贡献转运,皆从东瓯,东冶”。据考东瓯、东冶皆指章安故址。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始设回浦县于章安,属会稽郡,章安一直是汉晋至隋时期的县旧治。经两汉经营至三国已成为东南沿海的重镇和军事要塞,为海口航运一方要津都会,是中央 藉以控制瓯、闽两越的军事重镇。章安不仅是我国历来古代首县,沿海港口,军事要地,郡县制厅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同时是两汉至三国吴时期军事机构会稽郡,南部都尉的治所。正如东汉杨雄《解嘲》中有“西北一侯,东南一尉”,其中的“一尉”指的就是此地。章安的兴起,是与地理环境与政治因素相关的。如汉武帝所指的“东越狭多阻”,交通不便,唯有此地地处椒江河口台州湾沿线,有水上交通之便,易与外界联系。《通典》卷三十三《职官十五·总论郡传》云“唯边郡往往置都尉”,作为东南沿海边远地区的西汉统治对章安设定回浦县治,并置军事机构南部都尉,这是军事战略上的权益之计,为镇慑边远地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章安自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设定回浦县,东汉光武帝时(一说章帝章和元年)改为章安县,三国吴少帝太平二年(251)析会稽东部置黄岩郡,到唐武德八年(625)归黄岩,基本上皆为郡(黄岩)县(回浦、章安)的旧治。 随着政区的拓展和汉越两族的融合,社会获得全面发展。新淤沉积的土地成为外来移民定居的理想开发场所,择高而肥者耕作。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章安人口聚居密集。此时已有姓氏宗族出现,赵国旧臣马天隽,为避秦害来章安隐居(三门县志)。《三门马氏宗谱》记载:“秦末,有马生鸾者为避秦乱,举家自章安泛海至马家山居焉”。清黄瑞《台州金石录·砖录》记录和近出土发现章安六朝时代的姓氏王、吴、高、陈、许、蒋、潘、丁、左、朱等。如岙里坑窑址中的三足支座托面底部之间则模印阳文“金”字或模印阳文“宫”字和一些如青瓷礁斗底部刻划“李”字,估计为该窑的工匠姓氏。朝代纪年中有模印纹饰砖,有西汉的“建元”、“元平”、“永充”,东汉的“永宁、延熹”,三国“赤乌”等最早年号砖,还有一些陶瓷器上的模印和刻划铭文,有些青瓷器物的腹部上用褐彩书写纪年文字,黄岩开井窑址中发现一块青瓷残片上就有褐彩书写纪年文字,仅剩“日作”二字。至于东汉后期时留下的残砖铭文就更多了。晋代“八王”之乱后,中原烽火连年,北方士民相继南渡,或因战事、或因政治等原因,不断南移入台,带来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章安境内周边地区深埋出土汉至南朝各时期的大量墓室及铭文墓砖有“泰和四年八月一日冀州(369)(今河北省高邑县)”,“兖州济阳郡济阳县都乡观化里朱伟妻”等铭文砖;民国七年(1918)二月,章安东路出土“部曲将印”和1971年疏浚百里大河,在八连桥境段村农捡得“军假司马”汉官印;九十年代出土魏晋南北朝流行的六面“朱征寿”私印,青铜带钩印等中可以看出。它反映了章安政治、军事的历史地位和人口迁徙的一个佐证,从而联缀起海隅章安与中原之间文化联结,同时章安也已经与中原地区踏出同样的步伐,共同参与了中华文明一幕幕上演的历史正剧,从中看出华夏文明影响力之深厚久远。 卫温东渡 军事重镇的章安港同时也是东南沿海最早崛起的古代五大海港之一。“三国吴大帝黄龙二年(230)孙权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人浮海求夷洲(今台湾),得夷洲数千人还”(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近代不少学者认为这次远航的出海口就在章安港。这是我国历史上大陆和台湾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交往,也是我国第一次以 名义经营台湾,意义重大。六十年代湖巉村以北鲎山以南之间还曾掘出船桅、船板等残物,这对回浦故道上的古章安湖范围确认的考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工农发展 海运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古章安的传统手工业、文化相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瓯越民族已从事纺织、造船、陶瓷等劳作。秦汉时期,山越土著居民已经与中原汉人频繁交往,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六朝的章安,随着政治地理的开拓,经济各方面迅速发展。三国吴时期,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当时黄岩郡的物产和风土人情。已经有“丹丘谷夏秋再熟”的记载,丹丘是当时黄岩郡的别称。经济作物种类很多,以豆为主而普及,干姜为最有名。 南朝时章安的干姜已是朝庭贡品,据唐官编《新修本草》说:“出章安者佳”。《唐书·地理志》也记载:“旧贡干姜出章安城门黄杜者佳”。《南史·孔琇之传》载:“孔琇之出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千斤,齐武帝嫌其少。乃知琇之清,乃叹息。”《南齐书·孔琇之传》而作“二十斤”而实也。除贡品干姜外,“芒屩”生产也为时瞩目,实际上所谓“芒屩”而是当时络麻编织的草鞋,专供士大夫阶层,啸傲山林,纵情于青山绿水之间。当时主要手工业是陶瓷业。章安陶瓷烧造业历史可追溯商周时期,瓷器到东汉后期渐趋成熟,至六朝几乎达到鼎盛。章安浦河上游溪口铁场村、岙里坑、安王山、马岙村、鲶鱼坑口、棺田山和开井村后山,青瓷窑址群林立。今考古发现为六处之多,遗址定立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溪口青瓷窑生产有壶、罐、洗、钵、瓶、碗、罍、碟、盂、仓、杯等十多类五十余个品种。青瓷轴色淡青如洗,滋润光泽,素雅古朴,轮制成型,模印、雕、堆、刻、镂、捏等技法,还兼烧冥器。 <br><br> 章安濒临椒江,椒北平原一湾之外即是东海,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古代越人善于操舟,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仅灵江流域就有。唐道宣《续高僧传·智顗传》云:“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往居黄岩,民以沪鱼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沪溪梁六十余所”的记载,海上捕鱼相当规模。同时章安也得渔盐之立,唐代在章安黄礁西新亭头设新亭盐监,今址在黄礁山横村溪头杨老人洞下缓坡,设监官管理盐业,成为当时江南十大监之一。北宋熙宁三年(1070),涂桃平原建立杜渎盐场,盐业生产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曾经繁荣 章安古时交通也很发达。章安属古越之地,古代越人“善于操舟,水行而山处,以船为本,以楫为马”,过著耕种渔猎生活。随着手工业逐渐兴起,经济开始繁荣,出现了航运海港——章安古港。陆路贯通南北,北来古驿道从鄞县、句章(宁波)南下而来,经三门悬渚驿,临海二岭脚横溪驿,抵章安。南来北往,驱使经济繁荣。章安出土的各式钱币,如三国吴钱“大泉二千”,西汉“大泉五千”、“大泉当千”,秦汉半两等还有大量各种版式的五铢钱,间接反映出该地经济状况的一个侧面。 政区拓展,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具有影响的是宗教的传入。东汉末年佛道两教均已传入台州,有典可考的临海寺院最早数晋太康(280—289)的涌泉延恩寺,永康中(300—301)的章安灵穆寺,章安灵穆寺系土人舍宅创立于晋永康二年(301)。章安北郊梓林山兵陈宅村九子罗汉岭脚的“栖道”寺(无碍寺旧名“栖道”),隋改“摄静”,宋改“无碍院”,是南朝章安令吴备子法云,后主持天台山五祖章安大师灌顶(561—632)的出家处。章安境内还出土青瓷碗,刻划的莲纹饰,各种堆塑罐上的佛教人物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临海岙里坑窑址中的陶质碗,内底饰一圆圈,周围刻划九朵莲瓣,东晋至南朝时期则普遍使用莲瓣纹装饰,如鸡首壶肩、瓷碗内外均刻划莲瓣等。 <br><br> 随着政治与地域的开拓,章安豪门世族的形成和文人雅士逐渐兴起,以及经济不断发展,作为黄岩郡治的章安,逐步成为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 金鳌山西古河道,湖沼之间,三面回浦,九曲回觞。旧迹章安湖形成在回浦故道上,在自然和人力作用下逐渐形成风光秀丽的章安湖。据刘宋时孙诜所撰《临海记》描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于此者常致三四百人”。《太平御览》也有类似载录:“章安古城北有风景优美的大湖,曰:章安湖。湖侧有山,山顶平展,可容三四百人相聚,每逢秋日重阳,郡县长官、文人、士子相聚湖山,行乐优游。”可见当年的章安,城市繁华,生活富庶,湖山入胜,建筑精美。 八十年代初,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对古章安遗址进行调查考察,并出土了部分建筑构件,钱纹平砖、板瓦、筒瓦、瓦当、滴水、出土尤为丰富。九十年代初在章安长丰街出土宋祥符寺地砖。1997年,前所中学校园内因建房在“保荣观”遗址夯土层中出土大量的汉代云雷纹瓦当(直径14厘米)。2005年初,在水退基回浦郡都小区工地上出土汉代人面纹瓦当、筒瓦,三国时期的油灯、钵、碗等瓷器残件。 同时,一些文献也记载了西晋泰始年间(265—274)晋章安令成公绥登桥望江制云赋。桥至迟始建于晋代,初为木结构,因桥栏朱赤,称赤栏桥。初建时,“桥上有亭,东西有楼”出土有瓷楼、魂瓶和五孔谷仓罐上的瓷塑建筑、歌俑等形象,还有猪栏、狗圈、鸡笼、灶、炊具、酒具等系列,生动地再现了千年以前人们生活起居的真实面目。同时章安冶炼的技艺也达到一定水平。如出土的青铜带钩、青铜镜、青铜剑、铁剑、青铜洗、青铜碗、礁斗、熨斗等系列,青铜器上的精美纹饰和雕刻。尤其青铜镜铭文纹饰最为华美,还有一些小件的手工艺品,如男士头髻上的发簪、银质钗、青铜钗、料器簪(玻璃);士庶妇女的红玛瑙、绿水晶等各式束腰、椭圆形、瓜棱形的各种耳珰。还有金质的戒指、手镯、银镯、银戒指、带扣、鎏金的青铜镜等工艺制品。 章安又是我国史学界尚有争议的“东冶”所在地,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是越国冶炼青铜器的地方,因其位于会稽东南而闻名。至今章安镇梓林湖边村九子山麓、溪口铁场茶园山等均发现了青铜冶炼遗址,湖边村渣岗头积存大量青铜矿渣冶炼残物碎块。为古代相传和文献记载中的“东冶”可能性较大,并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隋后历史 章安到了隋开皇十一年(591)“移其县于镇”,六朝时期的郡级机构迁移临海城的大固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以原临海郡置置海州,复设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七年(624)并宁海入章安;八年(625)又废诸县,章安、始丰、乐安三县并入临海,台州仅临海一县。 唐时台州是地僻荒无的海隅边郡贬谪之所。到了宋代,章安港也有一定地位,是三门、黄岩两港的前沿,仍然不失为海道的出发港。南宋建炎后,为控扼海道。宋熙宁七年(1074),设亭场于黄礁百家之下,扼守章安港水域,皆防托海防门户。宋代章安又是黄岩大集镇之一,商业繁盛,设有章安镇税场。酿造业发达,设有酒库、醋库等坊场,实施专卖,仍保持县级的经济机构和地位。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浮海避难乘楼船弃明州,正月初二舟至台州湾外牡蛎滩,晚泊金鳌山下,正月十八泛舟去温州。后文天祥自元营脱险途经椒江,也登临金鳌山,哭拜当年高宗驻足处,感慨写下了《入渐东》诗篇,巡道追随献高宗的宋女词人李清照等也随尾登临章安。 宋代奖励对外贸易,南渡之后尤为重视。绍兴七年与十六年就两次下诏:“市舶之利最厚”,“颇助国用……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为发展对外贸易,除在杭州、明州设市舶司外。位于明州、温州之间的章安,虽然没有市舶设定,而市舶交易却照样存在。南宋初,就有冯安国巡视金鳌,松门市舶贸易的记载,市舶务专管海口贸易。宋代章安北郊溪口铁场,据传唐宋时,旧有二里方圆的铁沙场。据《嘉定赤诚志》载:铁矿记载不修,临海雉溪广济(今溪口铁场)宋以来的冶铁业,历史上都是开山淘沙得来称“铁沙”,铁砂炼成熟铁才能用于制造,其形如砖,称为铁砖。宋以后渐已衰竭,当时是黄岩古冶铁中心之一。同时章安也侧重了平原地区开发农业生产。在宋代基础上浚河修闸,进行水利建设。宋末元初之际,这一时期的经济跌落状况集中显现出来,也反映出当时元朝统治时期章安沿海战乱中百姓生存的惨状。由于元末政治腐败,赋税繁重,致使农业生产落后,椒北平原数千顷土地都已成为斥卤之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江西道监察御史蔡民玉“按地脉所宜,凿河若干,置闸若干,总萃以古桥闸”。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整治河道,以资蓄水灌溉,泄水排涝。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r><br> 明清时章安仍设税场,仍是货运的港埠,杜渎盐场的大宗食盐仍由此转输临海销往仙居、缙云、永康、武义等县。章安镇东蔡桥设有杜渎盐场贮运食盐的总厂,可以直接由蔡桥经景贤河驳运往临海。明代末期,倭乱连年,受害深重,地处东南沿海,沿海人民奋起抗倭,至今尚存许多抗倭遗迹。章安附近山巅尚存,有章安烽堠、新亭头烽堠、马峙烽堠、山门烽堠、太平山烽堠等。据《戚继光年谱》载:“隈而椒江之寇,南北分而为二矣,家严复督部兵包围黄礁山下至更余,四面仰攻,一鼓而克计,斩首五十有五级,生擒首贼二,俘夺获器仗一百六十有奇”。 清顺治十八年(1661)十月,为实行“海警”,奉令迁海,强令沿海内撤三十里而空其地,不得片甲入海。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得以解除海禁,全部展复遣界。解禁后,允许居民出海捕鱼,盐场也陆续恢复生产,沿海百姓生活也恢复如故。对外贸易开始,与章安隔江相望的栅浦、葭芷(家子口)两渡,已取代章安港。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浙江沿海通商口岸。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颓败的海门港方才“帆樯云集,商市渐兴”。随之葭芷(家子口)也成为南货转运发兑中心,大批南货从福建运到葭芷销售。嘉庆间,四明慈北鸣鹤场(慈溪)方庆彩、方庆禄兄弟俩迁寓章安方家里,方庆禄于嘉庆十一年(1806)在章安街创设“方万盛”药号,南北道地药材一应俱全,在台州各地延伸网点,创办药铺,以章安“方万盛”为总号,货物、人员相互支配,并附设栈坊生产成药。店员众多,资金雄厚,药材道地,声誉颇高,经营饮片有655种,自制丸、散、膏、丹、药、酒等达396种,不仅向台属六县拆兑,有的还远销苏、杭、沪等地,形成台州国药业之中心。章安“方万盛”总号,民国时曾在其店堂内挂有“百年老店,只此一家”,以显示其历史悠久。 历史名人 章安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如六朝时期,东晋台州正史列传第一人任旭,晋名臣褚裒,农民起义首领孙恩,东晋临海郡太守郗愔。南北朝太平三年(442)七月孙权之三子孙奋,贬为庶人,谪守封章安候。西晋章安令成公绥、国清寺五祖章安大师灌顶,“天台山赋”辞家孙绰。宋代“平生为诗数千篇”的诗人杨蟠,驻马毕章安的康王赵构,脱险过台的文天祥,章安填词的李清照,台州大儒石嶅,名志总纂陈耆卿,元代词人于演、朱右,明代戚继光,清代史地学家齐召南,康乾盛世一门三才女叶素娘、吴蕙芳和吴茜云母女,书画大家赵之谦,官浙闽提塘总理塘务的武进士蔡殿魁等。他们或为官、或均临、或寓寄章安,流下不朽的足迹。李惠卿创办台州最早的乱弹班,被称为“山兵高腔”,追本溯源,台州乱弹剧团还应该说是从山兵高腔班发展而来的。山兵高腔也加入了部分的乱弹内容,成为台州乱弹剧种中“山里乱弹”的主流。又有以章安命名的北宋杨蟠的《章安集》。清咸丰十一年(1861),客章安赵之谦的《章安杂说》,清临海著名学者黄瑞《金鳌山志》等文献著作留存于世。 近代历史 椒江南岸僻为通商口岸后,海门港开始活跃,成为交通经济中心,章安也持续它的经济中心地位。清至民国,章安经济繁荣,店铺各行各业一应俱全,西医、典当、南北货、百货、酿造、染坊、竹木柴炭、米业六陈、铜锡铁匠、蔬菜、瓜果、水产、饭铺、客栈等,其间还依稀隐露老字号的匾字招牌,人丁兴旺,商贾云集。古街东西走向长约660米,仅宽约3米。街内有三祠(叶、卢、林宗祠)、二阁(文昌阁)、二庙(东岳庙、祠山庙)、一桥(章安桥),先有洪、童、林,后有卢、叶、乔、章等姓氏聚居繁衍。清至民国的商铺店号林立,桥西街有张鼎丰南北货、叶义大染坊、福星医院、公济医院、王同德南北货、永成百货、五州药房分销处;桥东街有方隆盛、方万盛、丁春生、同仁春、方亦仁诸药号、南北货方鼎盛;糕点有张鼎丰、卢聚元、益生、叶顺利、卢福记;百货有叶宰登、池锦春、叶合利;杂货有叶元亨;典当有黄裕泰;染坊有余永丰、余永盛;酒坊有卢阜昌、卢聚元、李福兴,还有卢庆祥号时样首饰、崔源丰等商家店号和百年老字号,也保留着当年的兴盛气息。今老街内有清嘉庆十一年(1806)的“方万盛”药号,“余永盛”染坊旧址。乾隆十二年(1747),洪氏孝节门坊;咸丰二年(1852)祠山庙;光绪二十四年(1898)叶绳武的书回浦闸;同治十年(1871)进土蔡殿魁故居蔡家里;道光二十一年(1841)叶氏宗祠;光绪二十六年(1906)的鳌峰闸;乾隆五十四年(1789)章安桥等古迹。走进章安老街,亲身体味喧嚣中的宁静,感受城市曾经的兴衰与繁荣,漫长历史岁月,匆匆流逝,章安当年的风光早已不在,而漫步街巷中,一些留存下来的建筑和文字还能让人深刻感受古街当年的风韵,但章安古老的文化遗留史迹,人文景观,无不展示古郡光辉历史的一页章安街道地处台州市椒江区北岸,东邻前所街道,南与椒江城区隔江相望,西与临海市涌泉镇相接,北接临海市杜桥镇,街道办事处驻地华景村,距区 驻地5公里。全街道下辖40个行政村,82个自然村,地域面积629平方公里,人口78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椒江大桥横跨南北,省道“83”线穿境而过,75省道复线即将动工兴建,规划中的台缙高速公路东延段的入口处,是椒江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街道。章安历史悠久,东汉时由回浦改为章安,东汉至唐朝一直是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改为保乐乡,清代设浦章镇,民国时称章安乡,建国后建区属临海县,1984年改设椒江市章安区,1992年并梓林、杨司两乡入章安镇,2001年和黄礁乡合并成为章安街道。而成丰富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以古郡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充分显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文物古迹 章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常乐寺、章安桥(赤栏桥)、蔡桥; 文物保护点: 花园遗存、谢杨遗存、章安遗址、回浦闸、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太平山古墓群、摄静寺、梵音寺、叶家祠堂、林氏贞节坊、净居院寺僧檀越涉讼碑。 金鳌山宋高宗行在遗址: 在章安街道华景村金鳌山。系宋高宗赵构南渡行在驻跸所在地。旧有祥符塔院、如画轩等、后圮。现山上建有东岳宫、康王庙、观音阁等,为台州著名胜境。 谢杨遗存: 在章安街道谢杨村官坟上。新石器时代遗存。1989年冬发现,出土石镰、石刀、残石器共三件,页岩制,细薄。前数年,遗存附近尚有数件石器出土,已佚。 章安遗址: 汉代遗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时有汉晋至南朝文物出土。遗址即汉章安(回浦)县治古址。 花园遗存: 在章安街道花园村西南05公里的张岙岭脚。新石器时代遗存。七十年代初出土石镰、陶纺锤各一件(现藏临海市博物馆),同时出土的尚有石凿等。 太平山古墓群: 在章安街道太平山北麓及杨司至前所山路两旁。时代汉至南朝。分布范围长达2公里,大部分已破坏,尚有部分在半塌陷处露头,均为砖室墓。 合旗古墓群: 在章安街道合旗村上塘后门山脚(包括谢张、谢杨)。时代东汉至南朝。分布范围较散,自合旗至谢杨沿山脚有十余座,均已掘毁,有钱纹、羽毛纹、波浪纹墓砖。 林氏贞节坊: 在章安街。清雍正时建。四柱式石坊,顶已毁,坊身当作屋架被居民建入屋内。 梵音寺: 在章安街道双洋村。乾隆时始建,现建筑为晚清所建。 叶家祠堂:在章安街道回浦村,清道光间建。四合院式古建筑,前有照壁,门厅内接戏台,前两石柱间尚有两石狮,大厅梁架结构及雕饰均较精美。 风景名胜 古章安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清黄瑞在《赤城集》“牡蛎滩”文中谓牡蛎滩在“金鳌山之南,海门潮落,一望数里,乱石卵缀,多生牡蛎,今尽淤塞,其潮至处,犹牡蛎簇簇也。”清无碍寺“重整五祖讲台碑”载:“南眺章安古郡,牡蛎滩如在足下,昔宋高宗航海驻马毕于此”,“蛎滩返照”也成为古章安八景之一。六朝时期,无怪乎晋代的希愔在任临海太守时“在郡优游”,后“以疾去职,乃筑宅章安,有终焉之志。”连从未到过章安做过吴尚书令的汝南人陈化,“年出七十,乃上疏乞骸骨,遂爰居章安”终老章安之意愿。 金鳌山,章安一方名胜,东南屏障,临江,历代文人题咏甚多。山上旧有祥符寺(又称善济院),设有高宗御座,宋高宗驻马毕之胜地,旧有祥符院,如画轩、唐开元八年(720)建的灵穆寺双塔和南宋石敦山 讲学的观澜书院等,均年久圮废。山之东麓有元状元泰不华篆书题的蘸金洞(现己开岩炸毁)。街外下塘头之洋大道上立有清嘉庆八年(1803)柯氏“彤管扬徽”节孝坊于1966年文革中拆毁。

宁波庄桥机场(Ningbo ZhuangQiao Airport)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一座军用机场,位于宁波市中心东北7公里处,机场跑道长2400米宽50米。

简介

宁波庄桥机场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一座军用机场,位于宁波市中心东北7公里处。机场竣工于1953年12月,1954年由海军航空兵使用。1984年至1990年,庄桥机场曾经作为军民合用机场,成立民航宁波站,1990年宁波栎社机场建成后,庄桥机场重新恢复为军用机场。由于宁波城市发展的需要,庄桥机场将搬迁到慈溪市观海卫镇,但何时搬迁目前尚未确定。

机场历史

1941年4月,日军在镇海强行登陆侵占了宁波,12月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1943年,美、英、法、荷、澳等同盟军开始反攻,从此节节败退的日军一面缩短战线,一面凭借被其占领的中国大陆继续顽抗。次年,日军为抵御盟军在浙东沿海登陆,一是加强各据点的工事构筑和对“三东”(镇海、鄞、奉化三县东)的扫荡,再是加紧在慈溪县庄桥镇、灵汉乡和镇海县压赛乡三个乡镇的一小片沿海平原上圈地修筑飞机场。1944年8月,日军工兵由伪慈溪县长赵一明带路到庄桥一带察看地形后,在庄桥、马径、大李家、傅范和压赛堰等村土地打上了木桩,规划在鄞慈公路(宁波至观城)、鄞镇公路(宁波至镇海)之间修筑一座占地3600亩(约25平方公里)的飞机场,计划用民工六千人在四个月内完工。

1944年9月,伪慈溪县政府就此事致函日军驻慈溪县联络部说:在未奉到本国政府明令以前,未便有实际行动之协助。并据乡镇长及民众代表申述及要求提出意见,函请查明实情予以采纳:“1、滑走道(飞机跑道)依预定计划向镇海方向前进一至二百米,即庄桥镇起点方向向内缩短一至二百米。2、开始时期,最宜于十一月间,盖斯时农作物即可收割齐全,即征用人工,亦可利农隙征集……”但日军根本不闻不问,立即派60多人进驻了庄桥耶稣教百年堂,从上海郊区强拉、诱骗来的900多名民工分别住在孔家大祠堂等处,开始沿着木桩标记围上铁丝网,同时限铁丝网内各村老百姓半月内自行搬迁,否则强制拆掉烧毁。当时,抗日民主政府任命的庄桥镇镇长钟一棠中医向区长黄一平做了汇报后,奉上级指示与日寇开展斗争,动员农民先把牛只和粮食转移到铁丝网外的村子去,当日军要来拆房屋就结队游行。经过斗争,迫使日军又放宽搬迁时间半个月,搬走一户拆一户。多数老百姓投奔无门,受害户达千户以上,仅庄桥镇各村被拆毁房屋有三千余间。日伪军威逼民工下田开沟排水,毁掉的即将成熟的晚稻在五千亩以上,损失稻谷至少有150万斤。

宁波庄桥机场

1944年10月初开始建筑机场,因民工人数远远不够,日军一是在庄桥、灵汉、压赛等乡镇,强制各乡镇每天出工300名,再是派伪职人员四出招工。此间的23日,盟军飞机5架由宁波方向飞往庄桥上空轰炸扫射。11月,机场工地驻有日军护工队三浦部队40名、海野部队130名,驻穆家的民工达3000余人,到1945年2月完工,机场东起原镇海县压赛乡泗洲河沿,西到原慈溪县庄桥镇大河相近的集成小学(今供销社仓库),南迄姚江,北达姚家(即灵汉乡的小河边)。呈直径约5华里、横经6华里的椭圆马路形:中心的汉塘庙设有二座瞭望台及警备队驻地和地下室,北边半圆状有30所高约5米的无顶土筑泥窠(即机库),周围有汽油、汽车、机械、飞机、弹药等仓库及兵站,靠南为全长2公里多的跑道。

庄桥机场建成后的1945年3月,盟军出动飞机7架再次炸毁敌机2架及汽油库。机场因施工质量不符合机场标准,日机曾发生过三次事故:一是1945年3月24日上午,一架飞机着陆时两个轮子陷入泥中,使二人受伤、飞机损坏;再是27日下午,一架三引擎大型飞机降落时也遭同样命运,一死二伤、机件受创;第三次两架“神鹰号”降下来几乎倾倒,停靠在跑道转弯处。此后,再也没有飞机降落,为此,日军在庄桥镇征用篾工用竹篾编制模型飞机,外涂银灰漆安放在机场上,以迷惑盟机。次日就被两架美军飞机投下的燃烧弹烧掉了。不久日本战败,机场由国民政府接管。解放后于1952年7月开工修复扩建庄桥机场,至1953年12月竣工后跑道长2400米宽50米,由海军航空兵二师接收使用。

1984年,庄桥机场作为军民合用机场,1990年宁波栎社机场建成后,庄桥机场重新恢复为军用机场。由于宁波城市发展的需要,庄桥机场将搬迁到慈溪市观海卫镇,但何时搬迁目前尚未确定。

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独家信息,敬请实时关注建筑网微信号。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1、科属不同

乌梅属于蔷薇科植物梅,杨梅枝繁叶茂,树冠圆整,初夏又有红果累累,十分可爱。

杨梅属于木兰纲、杨梅科、杨梅属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又称圣生梅、白蒂梅。

2、外形不同

乌梅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

杨梅核果球状,外表面具乳头状凸起,径1-15厘米,成熟时深红色或紫红色;核常为阔椭圆形或圆卵形,略成压扁状。

3、分布不同

乌梅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但以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最多,江苏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数品种,某些品种已在华北引种成功,日本和朝鲜也有。

杨梅,喜酸性土壤,原产中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海拔125-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东南亚各国,如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也有分布。

-乌梅

-杨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05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