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的基本操作快捷键如下:
1、全选。
Windows系统下是Ctrl+A,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A。
2、全部取消选择。
Windows系统下是F2 或 Ctrl+Shift+A,Mac OS系统下是F2 或 Command+Shift+A。
3、重命名选中的图层、合成、文件夹、效果、组或蒙版。
Windows系统下是主键盘上的 Enter,Mac OS系统下是返回键。
4、打开选中的图层、合成或素材项。
Windows系统下是数字小键盘上的 Enter,Mac OS系统下是数字小键盘上的 Enter。
5、退出。
Windows系统下是Ctrl+Q,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Q。
6、撤消。
Windows系统下是Ctrl+Z,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Z。
7、重做。
Windows系统下是Ctrl+Shift+Z,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Shift+Z。
8、新建项目。
Windows系统下是Ctrl+Alt+N,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Option+N。
9、打开项目。
Windows系统下是Ctrl+O,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O。
10、打开“项目设置”对话框。
Windows系统下是Ctrl+Alt+Shift+K,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Option+Shift+K。
11、打开“首选项”对话框。
Windows系统下是Ctrl+Alt+;(分号),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Option+;(分号)。
12、新建合成。
Windows系统下是Ctrl+N,Mac OS系统下是Command+N。
扩展资料:
AE中快捷键的使用说明:
在AE中使用的快捷键,除了包括AE程序中已经默认的快捷键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自己常用的键盘符号来定义快捷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列举的快捷键属于应用程序级热键,就是说这些快捷键只能在AE程序运行中起作用。当AE程序不活动或者是在后台运行时,这些快捷键就失效了。
除了应用程序热键外,AE程序中还可以使用系统级快捷键。因为系统级快捷键是可以全局响应的,不论运行的什么程序,或者是否在运行程序,这些快捷键都能起作用。
——AE
在介绍完 Xperia 1 II 的外在以及延续自历代 Xperia 的特色后,接下来就是针对实际使用面介绍这款 Sony 5G 旗舰机种;虽然 Xperia 1 II 大致延续 Xperia 1 的特性,但却也持续增加来自 Sony 影音娱乐与专业部门的特色。
时间回到一年前 Sony Mobile 推出 Sony Xperia 1 ,不仅从外型设计回归消费者熟悉的 Sony ,同时也自专业影像、影音娱乐加入更多属于 Sony 的集团元素,虽然对大众而言, Xperia 1 不是一款雅俗共赏的旗舰机,但对于发烧玩家而言, Xperia 1 确实是一款集结 Sony 特色的手机,而做为后继机型的 Xperia 1 II 也同样延续这样的理念,并持续进化加入集团元素。
仍为业界唯一的 4K 21:9 智慧手机▲ Xperia 1 II 延续 21:9 的 CinemaWide 4K HDR 设计
Xperia 1 II 的萤幕承袭 Xperia 1 65 吋 CinemaWide 4K HDR OLED 设计,提供一般 8bit 的 标准模式与 10bit 的导演模式两种设定,亦可选择自动模式切换,当观赏如 Netflix 时,可自动转换到导演模式显色;针对专业使用者,除了可自预设的几组色温选择以外,亦提供进阶的字定义白平衡,对专业创作者能够以自身的需求,与习惯的专业显示器萤幕进行校准。
虽然 Xperia 1 II 萤幕并非采用高更新率面板,不过提供名为”降低动态影像模糊"的机制,关于此技术的原理在官方网页并未有解说,但根据 Sony 的说法,此模式启动后可在高速更新的画面(如游戏、**)使其呈现类似 90p 的视觉效果,降低高速动态影像在标准 60p 更新的残影。可说无论是色彩显像或是画面补强技术,皆源自集团下的 Bravia 与 CineAlta 。
然而,作为业界唯一一家提供 4K 显示的智慧手机品牌, Sony 这一路上来相对辛苦, 4K 萤幕由于画素密度的关系,较同尺寸、同级距使用 QHD 或是 FullHD 解析的萤幕亮度较低,其次则是多数的串流影片服务虽提供 4K 短片,但并未开放给行动装置观看,虽然 Xperia 1 II 可藉内部影像提升技术升频到 4K ,不过明明有资源却不能原生观看是较为可惜的。
当前台湾少数支援 5G 的选择▲ Xperia 1 II 的效能表现
由于台湾在近期才正式宣布开通 5G 服务,市场上能够支援 5G 的机种选择仍不多, Xperia 1 II 也是抢在 5G 服务登台的 5G 旗舰机种,笔者也在当前中华电信 4G 799 吃到饱租约到期前转为 5G 36GB 服务进行抢先体验,不过由于当前台湾 5G 基地台的覆盖率还相当初期,多数的时候仍是以 4G 网路为主。
36GB 说多不多,不过笔者个人习惯在住家与办公室使用 Wi-Fi ,加上使用习惯设定等,原本使用 4G 服务就鲜少超过 4GB 流量,对笔者而言 36GB 应该是相当充裕的,这也是笔者认为可舍弃吃到饱转为有流量限制服务的主因。
▲约在仁爱圆环附近得到的 5G 传输表现
▲约在松菸的 5G 表现,延迟仍有 14ms 表现
其次是虽然有 36GB 的上限,由于 5G 服务的满流量限速较 4G 时代来的充裕,中华电信是提供 5MB 的速度,以一般收信、阅读社群文字内容与查询资料还算充裕;不过对于已经惯用行动网路取代固网的使用者,目前转为 5G 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网路分享是设有上限的,不再像 4G 可无限制的作为基地台分享网路。
由于目前笔者并未加购加值服务,以及平常使用的服务并不会占用太多频宽,目前改用 5G 服务仍不像当初自 3G 转 4G 来的明显,不过除了能在非特定环境轻松的的提供高速网路就已经较当前壅塞的 4G 来的有利,其次是较 4G 更低的延迟也有助游戏玩家的体验,能提高操作与角色的动作同步情况。
音讯进化、重新配备 35mm 耳机孔▲自视觉到听觉与游戏的多媒体娱乐是 Xperia 1 II 的重点项目
在音讯的部分, Xperia 1 II 维持与 Xperia 1 相同的前置双扬声器配置,这对于喜爱观看影片的族群是不错的设计,此次为了提供更优秀的扬声器表现,使用新设计的椭圆形单体,使其能在有限的空间提升音量,此外,除了获得 Dolby Atmos 技术加持外,也偕同 Sony 影视娱乐的音响工程师调音,搭配 CinemaWide 萤幕呈现剧院的视听。
不过对 Sony 爱好者而言,此次重新搭载 35mm 耳机孔的意义非凡;曾几何时,由于智慧手机轻薄化,碍于机构空间,或是推托给推广无线耳机技术,要在一款轻薄设计的旗舰机种看到 35mm 耳机孔变得如此困难, Sony 也自 Xperia XZ2 起的两年暂时消灭了旗舰机种的耳机孔,此次也不单纯是把耳机孔作为来那么简单。
先前在介绍外观特色提到, Sony 并未在 Xperia 1 II 的耳机孔保有先前搭配专属耳机的内建主动降噪功能,不过 Sony 除了强调线路设计追求高品质的音响级规划以外,此次添加来自新一代的 DSEE Ultimate 音质还原技术,强调透过 AI 技术进行还原,而在 2018 年后,新世代 Walkman 播放机的 DSEE HX 也强调结合 AI 技术,不晓得两个版本是否为相同世代。
▲再度添加 35mm 孔可视为展现集团音讯技术力的指标
对音乐爱好者而言,音质还原技术的评价通常很两极,早期的音质还原技术多半是进行强制升频,故若原始音档取样率过低,强制升频反而导致声音不自然,而无损格式反而会因为背强制升频后硬是加入原本针对低音质的处理方式,反使音质听起来下降;而后的 DSEE HX 则是利用选项的方式让消费者挑选处理的音乐类型,并避免高音质档案因启用导致耗损。
但 Xperia 1 II 的 DESS Ultimate 就是借助 AI 深度学习的方式,让引擎去学习如何还原与校正音乐的品质,使压缩音乐档案能够更贴近无损音档听感,并可直接侦测当前播放音乐类型进行补正,自取样率进一步提升低音域的延展,并弥补取样率较低的高频部分,尤其新式 DSEE Ultimate 相较旧式技术大幅改善高频部分的处理,使其更贴近原始音档的高频。
另一项新技术,则是 360 Reality Audio ,这是 Sony 在 2019 年 CES 所提出的一项音乐格式与技术,借由后制混音加入对音乐空间的描述,能够在二声道的耳机听到具备 360 度包围的音乐演出;由于此项技术需支援 360 Reality Audio 的音档解码,原本仅导入到 Sony 旗下蓝牙耳机, Xperia 1 II 成为第一款可搭配有线耳机实现 Reality Audio 播放的手机。
定位在整合多项功能于一机的 Xperia 1 II 音质不太可能与专业播放设备 Walkman 抗衡,不过在启用 DSEE Ultimate 后,确实以鉴赏耳机试听,对如 Spotify 、 KKBOX 等串流服务,能适度的补正中高频的延伸感,不过若与原始的 flac 档案相比仍略可听出区别,但至少笔者认为是可接受的,毕竟真的追求音质也不如直接购买 Walkman 。
虽然不太可能达到新世代 Walkman 的水准,笔者仍认为 Sony 重新为 Xperia 1 II 添加耳机孔绝对是利大于弊,毕竟现在主要的聆听方式转移到串流服务,能够直接连接网路的智慧手机仍比起音乐播放机来的方便使用,同时纵使不敌专业播放机,搭配一定水准的有线耳机,仍可发挥比多数真无线耳机更好的音质表现。
相机用户肯定会喜爱的 Photo Pro 摄影功能▲再度进化的独立三镜头设计
不过此次 Xperia 1 II 对笔者而言,最惊艳的部分莫过于拍照,且并非单纯是硬体的提升,更关键的是此次如同源自 CineAlta 专业录影技术 Cinema Pro 翻版、来自 Alpha 与 RX 相机部门的 Photo Pro 拍照机能。
在镜头设定部分, Xperia 1 II 延续 Xperia 1 的独立 3 镜头、设计理念,但除了三个 12MP 感光元件皆有一定幅度的升级(标准镜头面积增加、广角镜头具备自动对焦)外,亦从原本的三个定焦镜头( 16mm 、 28mm 与 56mm )转变为如同搭配 16-35mm 、 24-70mm 、 70-200mm 的大三元镜头理念。
▲ Photo Pro 只能以实体快门触发拍照
当然以 Xperia 1 II 的机身厚度设计,是不可能搭载真实光学变焦镜头模组的,故 Sony 的方式是以 16mm 、 24mm 与 70mm 三个定焦光学镜头组,搭配数位变焦的方式呈现数位大三元,不过仍强调维持三镜头独立演算处理,同时在夜拍也并未如 Xperia 10 以主流的多张连拍合成,而是仰赖感光元件与基础演算法,可说是比较接近传统相机设计的逻辑。
不过就如笔者所说的,对于相机爱好者而言, Photo Pro 才是 Xperia 1 II 的神髓所在,且不光只是多数的主打机能(如超高速连拍)仅能在 Photo Pro 启动,更重要的是 Photo Pro 的使用介面更符合数位相机使用者所习惯的设计;由 Alpha 与 RX 团队操刀的 Photo Pro 介面,可说是 Sony 当前新一代相机操作介面的翻版设计。
▲可将快门长按快捷设为快速启动 Photo Pro
▲整体 UI 与 Sony 相机有相同的设计语言
不同于标准相机介面, Photo Pro 活用 Xperia 1 II 的 CinemaWide 超宽比萤幕,把取景集中在左侧,右侧则为类似专业相机的各项设定,并提供全自动、 P 、 S 与 M 等模式,同时也把 Alpha 相机熟悉的对焦显示方式带到 Photo Pro 当中,但同时也须使用实体快门键拍摄,就有数位单眼相机使用经验的消费者, Photo Pro 的介面给人亲切且熟悉的氛围。
▲营造宛若大三元镜头切换的特质
▲介面酷似 Sony 当前的相机介面
同时,在 Photo Pro 调整相机焦段也更为有感,除了直接以焦段数字呈现三个镜头的切换外,搭配滚动式带有焦段显示的数位变焦,亦使 Xperia 1 II 像是搭配三颗变焦镜头拍摄,同时以焦段数字精确的掌握目前的情况,比起一般相机介面只以变焦倍率的显示方式,对有使用相机经验的拍摄者,也更有助于掌控焦段的使用情况。
且虽然 Xperia 1 II 无法完全复制一般相机的机械式人机互动设计,但直接把常用功能以独立虚拟键区块配置的设计,也使设定 Xperia 1 II 拍照参数犹如相机一般方便,同时若担心误触,右下角还有锁定按键,能避免操作时误触导致设定跑掉;不过使用实体按键拍摄这点倒是有好有坏,机身扁平的 Xperia 1 II 不若相机有握柄设计握持时仍要小心避免手滑掉落。
▲部分拍摄的样张
在这边不谈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单纯谈使用经验,笔者认为 Photo Pro 的拍摄表现才算是 Sony 赋予 Xperia 1 II 应有的水准,不光只是使用体验上的差别,而是从影像的处理方式可感受出不同,使用 Photo Pro 所拍摄的照片,总感觉整体影像表现更为出色。不过更重要的是 Photo Pro 能够轻松地掌握与改变曝光值,配合即时预览拍出自己预期的曝光表现。
▲部分 Xperia 1 II 的样张
若以笔者个人的感受,超广角与标准焦段所拍摄的结果皆相当出色,尤其此次 24mm 焦段使用较 Xperia 1 更大的感光元件,无论是画质或是低光源拍摄的结果都更好,超广角 16mm 则在新添自动对焦设计后,更能依照拍摄的题材取得更凝聚的景深效果。
▲ 70mm 的表现是三颗镜头当中表现落差较大的
▲ 70mm 无损变焦道 200mm 的画质
然而 70mm 长焦镜头的表现就算是三个镜头当中比较不理想的,首先是白平衡有较明显的偏黄,其次影像品质也较差,且最近拍摄距离偏长,想利用较长焦的特质针对小型被摄体进行景深压缩也不太容易。
▲在缺乏多张拍摄夜景合成之下的夜拍表现相对弱势
另外,虽然 Sony 强调借由较大的感光元件能在不需一段时间进行多张合成的情境拍摄良好的夜景照片,不过笔者认为从实际看到的结果,纵使是使用 24mm 镜头拍摄,在低光昏暗的环境的表现,仍较具备夜景模式的竞品来的逊色,细节资讯相对缺乏,画面的层次感也较差,个人觉得仅有光线相当明亮的情况才比较有实用性。
▲使用标准相机 app 拍摄的照片
虽以笔者的立场,手机的镜头只要有一颗高品质、拍摄焦段泛用、光圈够大的 24mm 广角就相当充裕,不过以当前的市场趋势,别说是高阶手机、中价位主流机种没有三镜头就会成为消费者诟病的理由之一,也不难想像 Sony 现在会坚持在旗舰机搭载三镜头的配置想法。
然而 Sony 希望尽量减少多镜头演算的独立三镜头配置是否符合大众美学,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笔者不是要否定 Sony 的逻辑,而是对一般消费者而言,他们追求的不再是真实的光学品质,毕竟在数位的时代,光学的缺陷有很多可透过数位弥补的地方,一般消费者重视的是能否随拍就有好照片。
但如同先前所述, Xperia 新产品策略是更着重在核心族群,锁定在 Pro-Sumer 进阶使用者,如先前 Xperia 1 搭载的 Cinema Pro 就是把专业摄影的设定与介面下放到手机,而 Xperia 1 II 则是更进一步连相机也加以专业介面化,吸引特定消费族群的用意相当明确。当然 Xperia 1 II 也还是保有一般相机介面,不过比起 Photo Pro ,使用体验就逊色不少。 希冀以集团价值性杀出规格重围的新世代旗舰。
更加完整的 One Sony in the Pocket▲把 Sony 集团各领域技术凝聚在口袋当中是 Xperia 旗舰机的发展方针
当智慧手机发展至今,相较初期百家争鸣各有特色,历经多年的发展,在消费者喜好越来越分明, Google 允许品牌商能自定义的部分越来越紧缩,现在旗舰机种的特质日趋接近,除了对消费者造成品牌困难外,以品牌的立场,亦越来越难借由品牌价值与装置特色守住核心消费者,也使得 Sony Mobile 决定走向以集结 Sony 集团产品特色为战略主轴。
去年 Xperia 1 展现 Sony 的企图心,不过当时虽在相机的硬体设定有导入 Alpha 的概念,不过当时操作介面仍较贴近公版设计,但此次 Xperia 1 II 不仅在相机硬体方面提升,还借由 Photo Pro 介面进一步提供宛若 Alpha 相机与 RX 相机的操作感,更能引起传统相机的中度以上使用者共鸣。
以产品的特质而言, Xperia 1 II 实现了将 Sony 集团各领域的影音娱乐与专业制作集结在能放进口袋的尺寸内,宛若一把可呈现 Sony 所有面向的瑞士刀,藉以透过单一装置展现集团的技术力,实践当初 Sony 自 Ericsson 手中取得 Sony Ericsson 股份后意欲打造的集团技术结晶的目标。
1、打开PS,加载要调整的。
2、点击图层下面类似照相机的图标,给当前图层添加蒙板。
3、点击选择渐变工具。
4、在左上角选择渐变样式,还可以点击齿轮新建样式,用画笔在蒙板上涂抹时,黑色表示减少不透明度,白色表示增加不透明度。简单的说,白色表示有,黑色表示没有。
5、选择一个渐变样式后,还可以在上面点击一下,调出编辑框,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调整。
6、调整好后,在对蒙板进行一个渐变处理。
7、放开鼠标,图像立即会按你渐变的方式渐变的减少不透明度,如果觉得不满意,按 Ctrl + Z 撤销刚刚的操作。
8、还可以点击上面的径向渐变,再点击反向,再渐变可获得中心到旁边逐渐减少不透明度的效果哦。完成。
读作:西塔。
θ
1、数学上常代表平面的角。
2、国际音标中的无声齿摩擦音。
3、西里尔字母的Ѳ 是从Theta 变来。
4、还是世界地球日的标志。
5、θ在英语中,属于辅音中的摩擦音。
扩展资料打出这个符号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相应的word文档,将光标定位到需要输入希腊字母西塔θ的位置。
2、点击“插入”菜单,选择“符号”。
3、出现“符号”对话框。点击“符号”选项卡。
4、在“子集”中选择“基本希腊语”,并在下方选中希腊字母西塔θ,点击“插入”。
5、希腊字母西塔θ就插入到文档中的对应位置了。然后关闭“符号”对话框。
简单点,你可以使用某些超频软件
现在CPU的硬件跳线设置大多已被在BIOS中的软件跳线所代替,这对广大玩友来说
,超频更加方便了,不过每次超频都须重新启动电脑,有时超频失败了,在一些
主板上还需要使用硬件跳线来清除BIOS,这是相当麻烦的事。
所以现在超频软件开始流行起来了,所谓的超频软件,就是可以在操作系统
下实时地更改FSB(前端总线),无需重启动电脑就可以实现更改CPU频率的软件
。
那么这些软件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软件真的能调节CPU的工作外频吗?靠
软件调节的外频有没有硬跳线设定的外频准确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先给大
家讲解一下硬件跳线设置CPU工作外频的原理。
CPU的工作频率是由外频和倍频组合而成的,其计算公式为CPU工作频率=倍频
×外频。CPU的倍频范围是由本身决定的,而外频则是由主板上的时钟芯片Clock
Generator(PLL-IC)决定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CPU只能靠锁住倍频来阻止
用户超频,而对外频却不加限制,因为如果CPU要把它的外频一起锁住,就必须在
其内部整合时钟芯片。
目前主板上的时钟芯片多为48或56针SSOP封装,但是这些时钟发生芯片本身
也需要一个基本时钟频率的输入,才能够产生不同的时钟频率,该基本时钟频率
通常是14318MHz,这需要由一颗固定频率的晶振提供,所以大家通常可以在主板
的时钟发生器旁边找到扁扁的、椭圆形的、银白色的14318MHz晶体振荡器,特别
好认,因此也可以先找到晶振,然后在其附近一定可以找到时钟发生芯片。
现在主板上的时钟发生器多数来自四家厂商:
●Cypress(原来的IC-Works)
●Integreated Circuit System(ICS)
●Realtek(瑞昱,好像Realtek的网卡也很多)
●Winbond(华邦)
硬件跳线,BIOS和超频软件都能对时钟芯片发出的工作外频进行设置。它们
之间的优先级由高到低为:硬跳线—BIOS—超频软件。高优先级的设置完全不会
影响到低优先级设置。因此,当超频软件进行外频设置时是不用考虑原先BIOS和
硬跳线设置的环境的。
超频软件的工作原理为软件对时钟芯片发送指令,对时钟芯片内控制输出工
作外频的寄存器进行写操作,通过对这些寄存器内逻辑值的设置来改变工作外频
。其写操作的途径为:超频软件—南桥(或ICH)—I2C串行通讯电路—时钟芯片
。
说穿了,超频软件和BIOS的设置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BIOS是在开机检测前
设置,而超频软件是在进入操作系统后设置。
使用超频软件有以下好处:
1.能够扩充CPU外频的种类,前提是该时钟芯片本身支持更多的外频。
2.操作方便直接。超频软件在Win9X中的界面是很友好的,稍懂一些计算机
专用英语就能使用操作。
3.与硬件跳线和BIOS设定无关。无论是采用硬件跳线或是在BIOS中将外频设
置在哪个频率工作范围,比如在硬跳线中将外频分为66MHz~100MHz、100MHz~1
33MHz、133MHz以上三段外频范围,超频软件可以跨范围地设置外频。
4.操作失败后只须重新启动机器就可以恢复正常工作频率。
5.可以找出主板隐含掉的一些外频设置,充分挖掘主板的超频潜力。
在实际应用中,超频软件可以用在一些没有提供超频能力的电脑上,比如品
牌机、笔记本电脑等。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超频软件:
一、微星的Fuzzy Logic
微星好像是第一家将超频软件应用在其主板上的厂商,不过目前这款软件只
能用在微星的i820主板和6163-Master主板上,6163 Pro和6309都没法用。
Fuzzy Logic的界面做得相当漂亮,就像一个悬浮在桌面上的方向盘,相当前
卫(如图1)。这款软件全部是图形化的界面,初一看,感觉好像找不到方向,再
细看,发现可调选项并不多。一共有8个键可按,其中只有两项和超频有关。Min
键是将其缩至任务栏上的键,Exit键是退出,L1键是显示CPU的L1级缓存,L2键是
显示CPU的L2级缓存,CPU键是显示CPU的相关信息,About键是显示版本信息,剩
下的Auto键和Go键才是和超频相关的。
Fuzzy Logic是自动超频程序,连设置都不可用,运行这个程序就可以了。它
会自动侦测(Auto)、反复测试出你的系统可以超频且稳定、正常工作的上限,
然后按一下Go键,让不会(不敢)超频、但又想让计算机跑快一点的初学者,也
能享受超频的快感。因此像Fuzzy Logic这样的傻瓜超频软件很适合初学者使用,
但似乎缺少了手动调整的乐趣。
微星新的i815E Pro(采用i815E芯片)主板还将Fuzzy Logic自动超频软件进
行改进,推出了FuzzyⅡ,除了界面更酷,功能更全外,还将系统硬件监控的功能
也集成到了其中,喜爱超频的用户这下可好好超一下了。
二、技嘉的EasyTuneⅢ
技嘉在其最新的i815系列芯片的主板中推出这款超频软件——Easy TuneⅢ。
Easy TuneⅢ打开后,样子也是怪怪的,它有两种模式,一是Easy Mode(简
单模式),一个是Advance Mode(高级模式)。
在Easy Mode下,当你按了Default后,Easy TuneⅢ将自动侦测出最合适的频
率,设置完毕,一切便极其的傻瓜化(如图2)。
在Advance Mode下,你将有更多的手动调节选项,你可以自定义外频,一频
一频的调节,然后键GO键,死不死机,就要看你的CPU耐不耐超了(如图3)。
三、BP6SFB
闲来无事,又在网上转了转,找到了一款专用超频软件,叫做BP6SFB,是国
外的一些发烧友专门为升技的BP6主板制作的BP6专用版的“SoftSFB”,相当迷你
化,当然也只支持升技的BP6主板,功能也不多,但是该有的功能也都有了(如图
4)。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上网去找找自己的主板,有没有人专门为其制作超频
程序呢?
四、CPU Boost
这款软件的名声没有SoftSFB大,我也是费了一番劲在一大堆的软件中将其找
了出来,下载的体积也不太大,122KB。
用WinZip解压后,就可以直接使用了,CPU Boost的图标是一只**的小蟹(
如图5),让人联想起Realtek的产品来,它们也用的是一只类似的小蟹做为商标。
不知两者之间有无关联。
不过相当的可惜,这款软件似乎长时间地没有升级了,目前的版本是103,
无法识别出我这里升技BP6、微星6163 Pro主板和梅捷SY6BA+的时钟芯片,于是
它强行将一款时钟芯片套用到我的升技BP6、微星6163 Pro和梅捷SY6BA+上,进
入软件后,所有选项是虚的,无法进行设置。
在这一点上,CPU Boost做的就比SoftSFB要差多了,假如SoftSFB无法识别某
款时钟芯片或主板,至少还有机会去网上下载数据包更新,或是自己作者一个数
据包,而CPU Boost却一点机会也没给我们,干脆就不能使用。这款软件也没有R
eadme或是Help文件,让人很迷惑。
由于没能用起来,所以也不太好评判这款软件的性能。但从其菜单设置上来
看,比SoftSFB简单,也是通过拉杆的方式来进行超频,其核心和SoftSFB一样,
也是通过对时钟发生芯片的操作,来达到超频的目的。(转载http://wwwcpcw
com)
什么是超频?
超频是使得各种各样的电脑部件运行在高于额定速度下的方法。例如,如果你购买了一颗Pentium 4 32GHz处理器,并且想要它运行得更快,那就可以超频处理器以让它运行在36GHz下。
郑重声明!
警告:超频可能会使部件报废。超频有风险,如果超频的话整台电脑的寿命可能会缩短。如果你尝试超频的话,我将不对因为使用这 篇指南而造成的任何损坏负责。这篇指南只是为那些大体上接受这篇超频指南/FAQ以及超频的可能后果的人准备的。
为什么想要超频?是的,最明显的动机就是能够从处理器中获得比付出更多的回报。你可以购买一颗相对便宜的处理器,并把它超频 到运行在贵得多的处理器的速度下。如果愿意投入时间和努力的话,超频能够省下大量的金钱;如果你是一个象我一样的狂热玩家的话, 超频能够带给你比可能从商店买到的更快的处理器。
超频的危险
首先我要说,如果你很小心并且知道要做什么的话,那对你来说,通过超频要对计算机造成任何永久性损伤都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把 系统超得太过的话,会烧毁电脑或无法启动。但仅仅把它推向极限是很难烧毁系统的。
然而仍有危险。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危险就是发热。在让电脑部件高于额定参数运行的时候,它将产生更多的热量。如果没有充分散 热的话,系统就有可能过热。不过一般的过热是不能摧毁电脑的。由于过热而使电脑报废的唯一情形就是再三尝试让电脑运行在高于推荐 的温度下。就我说,应该设法抑制在60 C以下。
不过无需过度担心过热问题。在系统崩溃前会有征兆。随机重启是最常见的征兆了。过热也很容易通过热传感器的使用来预防,它能 够显示系统运行的温度。如果你看到温度太高的话,要么在更低的速度下运行系统,要么采用更好的散热。稍后我将在这篇指南中讨论散 热。
超频的另一个“危险”是它可能减少部件的寿命。在对部件施加更高的电压时,它的寿命会减少。小小的提升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但如果打算进行大幅超频的话,就应该注意寿命的缩短了。然而这通常不是问题,因为任何超频的人都不太可能会使用同一个部件达四、 五年之久,并且也不可能说任何部件只要加压就不能撑上4-5年。大多数处理器都是设计为最高使用10年的,所以在超频者的脑海中 ,损失一些年头来换取性能的增加通常是值得的。
基础知识
为了了解怎样超频系统,首先必须懂得系统是怎样工作的。用来超频最常见的部件就是处理器了。
在购买处理器或CPU的时候,会看到它的运行速度。例如,Pentium 4 32GHz CPU运行在3200MHz下。这是对一秒钟内处理器经历了多少个时钟周期的度量。一个时钟周期就是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处理 器能够执行给定数量的指令。所以在逻辑上,处理器在一秒内能完成的时钟周期越多,它就能够越快地处理信息,而且系统就会运行得越 快。1MHz是每秒一百万个时钟周期,所以32GHz的处理器在每秒内能够经历3,200,000,000或是3十亿200百 万个时钟周期。相当了不起,对吗?
超频的目的是提高处理器的GHz等级,以便它每秒钟能够经历更多的时钟周期。计算处理器速度的公式是这个:
FSB(以MHz为单位)×倍频 = 速度(以MHz为单位)。
现在来解释FSB和倍频是什么:
FSB(对AMD处理器来说是HTT),或前端总线,就是整个系统与CPU通信的通道。所以,FSB能运行得越快,显然整 个系统就能运行得越快。
CPU厂商已经找到了增加CPU的FSB有效速度的方法。他们只是在每个时钟周期中发送了更多的指令。所以CPU厂商已经有 每个时钟周期发送两条指令的办法(AMD CPU),或甚至是每个时钟周期四条指令(Intel CPU),而不是每个时钟周期发送一条指令。那么在考虑CPU和看FSB速度的时候,必须认识到它不是真正地在那个速度下运行。 Intel CPU是“四芯的”,也就是它们每个时钟周期发送4条指令。这意味着如果看到800MHz的FSB,潜在的FSB速度其实只有2 00MHz,但它每个时钟周期发送4条指令,所以达到了800MHz的有效速度。相同的逻辑也适用于AMD CPU,不过它们只是“二芯的”,意味着它们每个时钟周期只发送2条指令。所以在AMD CPU上400MHz的FSB是由潜在的200MHz FSB每个时钟周期发送2条指令组成的。
这是重要的,因为在超频的时候将要处理CPU真正的FSB速度,而不是有效CPU速度。
速度等式的倍频部分也就是一个数字,乘上FSB速度就给出了处理器的总速度。例如,如果有一颗具有200MHz FSB(在乘二或乘四之前的真正FSB速度)和10倍频的CPU,那么等式变成:
(FSB)200MHz×(倍频)10 = 2000MHz CPU速度,或是20GHz。
在某些CPU上,例如Intel自1998年以来的处理器,倍频是锁定不能改变的。在有些上,例如AMD Athlon 64处理器,倍频是“封顶锁定”的,也就是可以改变倍频到更低的数字,但不能提高到比最初的更高。在其它的CPU上,倍频是完全 放开的,意味着能够把它改成任何想要的数字。这种类型的CPU是超频极品,因为可以简单地通过提高倍频来超频CPU,但现在非常 罕见了。
在CPU上提高或降低倍频比FSB容易得多了。这是因为倍频和FSB不同,它只影响CPU速度。改变FSB时,实际上是在改 变每个单独的电脑部件与CPU通信的速度。这是在超频系统的所有其它部件了。这在其它不打算超频的部件被超得太高而无法工作时, 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一旦了解了超频是怎样发生的,就会懂得如何去防止这些问题了。
在AMD Athlon 64 CPU上,术语FSB实在是用词不当。本质上并没有FSB。FSB被整合进了芯片。这使得FSB与CPU的通信比Intel的标 准FSB方法快得多。它还可能引起一些混乱,因为Athlon 64上的FSB有时可能被说成HTT。如果看到某些人在谈论提高Athlon 64 CPU上的HTT,并且正在讨论认可为普通FSB速度的速度,那么就把HTT当作FSB来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以相同的方式 运行并且能够被视为同样的事物,而把HTT当作FSB来考虑能够消除一些可能发生的混淆。
怎样超频
那么现在了解了处理器怎样到达它的额定速度了。非常好,但怎样提高这个速度呢?
超频最常见的方法是通过BIOS。在系统启动时按下特定的键就能进入BIOS了。用来进入BIOS最普通的键是Delete 键,但有些可能会使用象F1,F2,其它F按钮,Enter和另外什么的键。在系统开始载入Windows(任何使用的OS)之 前,应该会有一个屏幕在底部显示要使用什么键的。
假定BIOS支持超频,那一旦进到BIOS,应该可以使用超频系统所需要的全部设置。最可能被调整的设置有:
倍频,FSB,RAM延时,RAM速度及RAM比率。
在最基本的水平上,你唯一要设法做到的就是获得你所能达到的最高FSB×倍频公式。完成这个最简单的办法是提高倍频,但那在 大多数处理器上无法实现,因为倍频被锁死了。其次的方法就是提高FSB。这是相当具局限性的,所有在提高FSB时必须处理的RA M问题都将在下面说明。一旦找到了CPU的速度极限,就有了不只一个的选择了。
如果你实在想要把系统推到极限的话,为了把FSB升得更高就可以降低倍频。要明白这一点,想象一下拥有一颗20GHz的处 理器,它采用200MHz FSB和10倍频。那么200MHz×10 = 20GHz。显然这个等式起作用,但还有其它办法来获得20GHz。可以把倍频提高到20而把FSB降到100MHz,或者 可以把FSB升到250MHz而把倍频降低到8。这两个组合都将提供相同的20GHz。那么是不是两个组合都应该提供相同的系 统性能呢?
不是的。因为FSB是系统用来与处理器通信的通道,应该让它尽可能地高。所以如果把FSB降到100MHz而把倍频提高到2 0的话,仍然会拥有20GHz的时钟速度,但系统的其余部分与处理器通信将会比以前慢得多,导致系统性能的损失。
在理想情况下,为了尽可能高地提高FSB就应该降低倍频。原则上,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包括系统其它部分时会变得复杂,因为 系统的其它部分也是由FSB决定的,首要的就是RAM。这也是我在下一节要讨论的。
大多数的零售电脑厂商使用不支持超频的主板和BIOS。你将不能从BIOS访问所需要的设置。有工具允许从Windows系统进 行超频,但我不推荐使用它们,因为我从未亲自试验过。
RAM及它对超频的影响
如我之前所说的,FSB是系统与CPU通信的路径。所以提高FSB也有效地超频了系统的其余部件。
受提高FSB影响最大的部件就是RAM。在购买RAM时,它是被设定在某个速度下的。我将使用表格来显示这些速度:
PC-2100 - DDR266
PC-2700 - DDR333
PC-3200 - DDR400
PC-3500 - DDR434
PC-3700 - DDR464
PC-4000 - DDR500
PC-4200 - DDR525
PC-4400 - DDR550
PC-4800 - DDR600
要了解这个,就必须首先懂得RAM是怎样工作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被用作CPU需要快速存取的文件的临时存储。例如,在载入游戏中平面的时候,CPU会把平面载入 到RAM以便它能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快速地访问信息,而不是从相对慢的硬盘载入信息。
要知道的重要一点就是RAM运行在某个速度下,那比CPU速度低得多。今天,大多数RAM运行在133MHz至300MHz 之间的速度下。这可能会让人迷惑,因为那些速度没有被列在我的图表上。
这是因为RAM厂商仿效了CPU厂商的做法,设法让RAM在每个RAM时钟周期发送两倍的信息。这就是在RAM速度等级中 DDR的由来。它代表了Double Data Rate(两倍数据速度)。所以DDR 400意味着RAM在400MHz的有效速度下运转,DDR 400中的400代表了时钟速度。因为它每个时钟周期发送两次指令,那就意味着它真正的工作频率是200MHz。这很像AMD的 “二芯”FSB。
那么回到RAM上来。之前有列出DDR PC-4000的速度。PC-4000等价于DDR 500,那意味着PC-4000的RAM具有500MHz的有效速度和潜在的250MHz时钟速度。
所以超频要做什么呢?
如我之前所说的,在提高FSB的时候,就有效地超频了系统中的其它所有东西。这也包括RAM。额定在PC-3200(DDR 400)的RAM是运行在最高200MHz的速度下的。对于不超频的人来说,这是足够的,因为FSB无论如何不会超过200MH z。
不过在想要把FSB升到超过200MHz的速度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RAM只额定运行在最高200MHz的速度下,提高F SB到高于200MHz可能会引起系统崩溃。这怎样解决呢?有三个解决办法:使用FSB:RAM比率,超频RAM或是购买额定在 更高速度下的RAM。
因为你可能只了解那三个选择中的最后一个,所以我将来解释它们:
FSB:RAM比率:如果你想要把FSB提高到比RAM支持的更高的速度,可以选择让RAM运行在比FSB更低的速度下。这 使用FSB:RAM比率来完成。基本上,FSB:RAM比例允许选择数字以在FSB和RAM速度之间设立一个比率。假设你正在使 用的是PC-3200(DDR 400)RAM,我之前提到过它运行在200MHz下。但你想要提高FSB到250MHz来超频CPU。很明显,RAM将不支持 升高的FSB速度并很可能会引起系统崩溃。为了解决这个,可以设立5:4的FSB:RAM比率。基本上这个比率就意味着如果FS B运行在5MHz下,那么RAM将只运行在4MHz下。
更简单来说,把5:4的比率改成100:80比率。那么对于FSB运行在100MHz下,RAM将只运行在80MHz下。基 本上这意味着RAM将只运行在FSB速度的80%下。那么至于250MHz的目标FSB,运行在5:4的FSB:RAM比率中, RAM将运行在200MHz下,那是250MHz的80%。这是完美的,因为RAM被额定在200MHz。
然而,这个解决办法不理想。以一个比率运行FSB和RAM导致了FSB与RAM通信之间的时间差。这引起减速,而如果RAM 与FSB运行在相同速度下的话是不会出现的。如果想要获得系统的最大速度的话,使用FSB:RAM比率不会是最佳方案。
超频RAM
超频RAM实在是非常简单的。超频RAM的原则跟超频CPU是一样的:让RAM运行在比它被设定运行的更高的速度下。幸好两 种超频之间的类似之处很多,否则RAM超频会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要超频RAM,只需要进入BIOS并尝试让RAM运行在比额定更高的速度下。例如,可以设法让PC-3200(DDR 400)的RAM运行在210MHz的速度下,这会超过额定速度10MHz。这可能没事,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系统崩溃。如果这 发生了,不要惊慌。通过提高RAM电压,问题能够相当容易地解决。RAM电压,也被称为vdimm,在大多数BIOS中是能够调 节的。用最小的可用增量提高它,并测试每个设置以观察它是否运转。一旦找到一个运转的设置,可以要么保持它,要么尝试进一步提高 RAM。然而,如果给RAM加太多电压的话,它可能会报废。
在超频RAM时你只还需要担心另一件事,就是延时。这些延时是在某些RAM运行之间的延迟。基本上,如果你想要提高RAM速 度的话,可能就不得不提高延时。不过它还没有复杂到那种程度,不应该难到无法理解的。
这就是关于它的全部了。如果只超频CPU是很简单的。
购买更高速的RAM
这是整个指南中最简单的了,如果你想要把FSB提高到比如说250MHz,只要买额定运行在250MHz下的RAM就行了, 也就是DDR 500。对这个选择唯一的缺点就是较快的RAM将比较慢的RAM花费更多。因为超频RAM是相对简单的,所以可能应该考虑购买较 慢的RAM并超频它以符合需要。根据你需要的RAM类型,这可能会省下许多钱。
这基本上就是关于RAM和超频所需要了解的全部了。现在进入指南的其它部分。
电压及它怎样影响超频
在超频时有一个极点,不论怎么做或拥有多好的散热都不能再增加CPU的速度了。这很可能是因为CPU没有获得足够的电压。跟 前面提到的内存电压情况十分相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提高CPU电压,也就是vcore就行了。以在RAM那节中描述的相同 方式来完成这个。一旦拥有使CPU稳定的足够电压,就可以要么让CPU保存在那个速度下,要么尝试进一步超频它。跟处理RAM一 样,小心不要让CPU电压过载。每个处理器都有厂家推荐的电压设置。在网站上找到它们。设法不要超过推荐的电压。
紧记提高CPU电压将引起大得多的发热量。这就是为什么在超频时要有好的散热的本质原因。那引导出下一个主题。
散热
如我之前所说的,在提高CPU电压时,发热量大幅增长。这必需要适当的散热。基本上有三个“级别”的机箱散热:
风冷(风扇)
水冷
Peltier/相变散热(非常昂贵和高端的散热)
我对Peltier/相变散热方法实在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我不准备说它。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它会花费1000美元以上, 并且能够让CPU保持在零下的温度。它是供非常高端的超频者使用的,我想在这里没人会用它吧。
然而,另外两个要便宜和现实得多。
每个人都知道风冷。如果你现在正在电脑前面的话,你可能听到从它传出持续的嗡嗡声。如果从后面看进去,就会看到一个风扇。这 个风扇基本上就是风冷的全部了:使用风扇来吸取冷空气并排出热空气。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安装风扇,但通常应该有相等数量的空气被 吸入和排出。
水冷比风冷更昂贵和奇异。它基本上是使用抽水机和水箱来给系统散热的,比风冷更有效。
那些就是两个最普遍使用的机箱散热方法。然而,好的机箱散热对一部清凉的电脑来说并不是唯一必需的部件。其它主要的部件有C PU散热片/风扇,或者说是HSF。HSF的目的是把来自CPU的热量引导出来并进入机箱,以便它能被机箱风扇排出。在CPU上 一直有一个HSF是必要的。如果有几秒钟没有它,CPU可能就会烧毁。
好了,这就是超频的基础了。
超频FAQ
这只是对超频的基本提示/技巧的汇集,以及它是什么和它包括什么的一个基本的概观。
超频能到什么程度?
不是所有的芯片/部件超频都一样的。仅仅因为有人让Prescott上到了5 GHz,那并不意味着你的就保证能到4 GHz,等等。每块芯片在超频能力上是不同的。有些很好,有些是垃圾,大多数是一般的。试过才知道。
这是好的超频吗?
你对获得的感到快乐吗?如果肯定的话,那就是了(除非它只有5%或更少的超频 - 那么就需要继续了,除非超频后变得不稳定了)。否则就继续。如果到达了芯片的界限,那就无能为力了。
多热才算过热/多少电压才算太高?
作为对于安全温度的一个普通界定,在满负荷下的温度对P4来说应该是低于60 C,而对Athlon来说是55 C。越低越好,但温度高时也不要害怕。检查部件,看它是否很好地在规格以内。至于电压,165至17对P4来说是好的界限, 而Athlon能够上到风冷下18/水冷下20 - 一般而言。根据散热的不同,更高/更低的电压可能都是适当的。芯片上的界限是令人惊讶地高。例如在Barton核心Athlon XP+上的最大温度/电压是85 C和20伏。2伏对大多数超频来说足够的,而85 C是相当高的。
我需要更好的散热吗?
取决于当前的温度是多少和你正打算对系统做什么。如果温度太高,那就可能需要更好的散热了,或至少需要重新安放散热片和整理 电线了。良好的电线布置能够对机箱空气流动起很大的作用。同样,散热剂的适当应用对温度来说是很重要的。让散热片尽可能地紧贴处 理器。如果那帮助不大或完全没用,那么你可能需要更好的散热了。
什么是最常见的散热方法?
最常见的方法是风冷。它是在散热片之上放一个风扇,然后扣在CPU上面。这些可能会很安静,非常吵或是介于两者之间,取决于 使用的风扇情况。它们会是相当有效的散热器,但还有更有效的散热方案。其中之一就是水冷,但我将稍后再讨论它。
风冷散热器是由Zalman,Thermalright,Thermaltake,Swiftech,Alpha,Cool ermaster,Vantec等等这些公司制造的。Zalman制造某些最好的静音散热设备,并以它们的“花形散热器”设计而 闻名。它们有最有效的静音散热设计之一7000Cu/AlCu(全铝或铝铜混合物),它还是性能较好的设计之一。Thermal right在使用适当的风扇时是(相当)无可争议的最高性能散热设备生产者。Swiftech和Alpha在Thermalri ght走
图层操作:
A 展开中心点属性。
S 展开尺寸属性。
P 展开位置属性。
T 展开透明度属性。
F、展开蒙板羽化属性。
M、展开蒙板属性。
扩展资料:
主要功能:图形视频处理。
Adobe After Effects软件可以帮助您高效且精确地创建无数种引人注目的动态图形和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利用与其他Adobe软件无与伦比的紧密集成和高度灵活的2D和3D合成, 以及数百种预设的效果和动画, 为您的**、视频、DVD和Macromedia Flash作品增添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强大的路径功能就像在纸上画草图一样,使用Motion Sketch可以轻松绘制动画路径,或者加入动画模糊。
强大的特技控制:After Effects使用多达几百种的插件修饰增强图象效果和动画控制。可以同其他Adobe软件和三维软件结合After Effects在导入Photoshop和iIIustrator文件时,保留层信息。
-Adobe After Effect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