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可以做的有氧运动有哪些

室内可以做的有氧运动有哪些,第1张

一、勤爬楼梯

沿着楼梯慢跑是一种很好的有氧运动,具体方法是:以最快的速度向上爬6-12个阶梯,每次跑完后休息2-3分钟,坚持不断重复这个运动。想锻炼腿部的话还可以尝试每次跳过一个台阶,减肥效果会更好的。

二、踢毽子:踢毽子也是有氧运动之一,同时它还是一项健康减肥运动,如果你想快速减肥瘦身,但是又不想参加大量的运动,那么我个人建议你采用踢毽子减肥方法。改方法非常适合长期在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们,上班时间比较忙,下班以后抽点时间可以踢一下毽子,这样不仅可以减肥,还可以强健身体。

三、跳绳:跳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几乎所有人都玩过,可是你知道吗,跳绳的运动量相当高哦,如果以每个小时来算的话,跳绳能消耗525大卡的热量。所以说想要减肥,其跳绳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四、健美操:健美操除了在室外做也是能在室内自己做哦,你可以买一些健美操教程DVD,自己边看边跟着音乐跳,轻轻松松就可以消耗掉315大卡的热量,而且比其他有氧运动更快见效。

五、室内自行车:自行车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交通方式,但作为减肥与健身的有氧运动,近年来也是受到大家的热捧哦。骑自行车的好处是,运动的级别与幅度张力较大,可以自己调节。例如轻松的慢慢骑车,能消耗210大卡;速度加快,强度加大的话,卡路里消耗量可达420大卡,能够提升2倍呢。

人民网--室内减肥方法有哪些?八种超强燃脂运动等你来战

用于增强身体素质的各种活动。游泳、射箭、田径、羽毛球、拳击、篮球、皮划艇、自行车、马术、击剑、足球、体操(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手球、曲棍球、柔道、现代五项、赛艇、帆船、射击、乒乓球、跆拳道、网球、铁人三项、排球、举重、摔跤 ,棒球、垒球、保龄球、台球、板球、体育舞蹈、壁球、武术、棋类(围棋、象棋)、藤球、橄榄球、轮滑、空手道、卡巴迪、高尔夫球、龙舟,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围棋、象棋等

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 ——中国体育体制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新视野

回顾20世纪中国体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和民族在这个世纪所赋予的文化任务,中国体育已经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任务;然而,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不等于说就已经实现了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完全转变。实际上,传统体育观念与现代体育观念的冲突,传统体育体制与现代体育管理体制的碰撞,仍然是当代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这就是说,体育观念和体育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全实现。现在可以估计,彻底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传统体育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体育管理体制“转型”,建构起完整的中国现代体育管理体系大厦,将是21世纪中国体育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

(一)中国体自体制改革可供选择的目标模式

根据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一二十年进行体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近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的体育体制改革,可供选择的至少有以下四种目标模式:

l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改良型的国家行政管理模式。这种形式的转轨主要是通过对体育管理权限在各省、市、县、区内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分工,做一些行政性的分权。对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可以适当增加和裁减,或者按项目性质成立专门的权力机构,进行归口垂直管理。对基层体委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权限和刺激因素,如减少一些指令性项目布局要求;适当照顾该地区的传统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提高输送队员的培养费和贡献奖。但对整个体育的管理,仍然以指令性垂直控制为主;以国家拔款分配为主;以文件计划等行政手段调节为主。国家体委与地方体委的关系,仍然是按条条块块的行政隶属关系,省市地区之间,仍然主要是依靠纵向的联系,很少有横向的协作交流。这种模式,从实践来看,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对体育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各级基层体育部门缺乏生机和活力,体育的整体投人和产出效益欠佳,按照这种模式改革的国家,一般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虽然不算太低,尤其在奥运会项目上可快速起飞,但投资大、收益小,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使“马太效应”在“尖端”与“基础”两端越演越烈,从而导致竞技体育发展的恶性循环,所以这些国家先后对这类体育体制模式进行了新的根本改造。

2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间接的国家行政管理模式。即国家垂直指令性控制可以取消,基本上全部改为指导性计划控制,但对基层体育部门的体育发展,仍然不强调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而继续靠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纵向的管理和集中化的拔款的决策来进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化体育体系;基层体育部门与国家体育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隶属关系;基层体育部门在项目设置、后备人材培养和输送问题上,仍然是一只眼睛盯着上级体委,一只眼睛盯着社会上的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从而形成对上级体委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依赖。而且,前一种依赖往往是主要的,因此在财务上,基层体育部门主要靠国家行政拔款。因此,基层体育部门的盛衰与存亡,仍然依赖于纵向的国家行政保护与照顾,县区乡镇乃至省市体育部门仍然缺乏自觉提高和拓展地方体育整体效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同第一种模式相比较,是一大进步。从有的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比如前民主德国70年代的快速崛起无不体现了这种模式的效果。但核心问题是,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考虑过多,基层体育部门仍然受到国家行政部门的过多干预,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力。竟技体育的社会化体系仍然没有真正形成。工矿企业和机关院校仍然很难介人竞技体育系统展开全面的竟争。

3.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基本上无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模式。在美国、日本及西方一些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这类体育的社会协调模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它在宏观上基本没有国家行政权力的介人,即是有也仅仅旨一个层层汇总的报告或方案,对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基层单位、社会组织和体育俱乐 部都没有约束力。这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实行国家行政协调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事实上的否定。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看,在这种模式下,体育的社会化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各种体育团体、协会、运动俱乐部的活力和竞争力比较强;体育基础雄厚、体育人才众多、体育交流频繁,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竞技体育的需求,基本上克服了某些国家政府部门“独家经营”体育的现象,但由于放弃了必要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决策,没有有效的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在宏观上很容易发生不平衡。因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现在也正在设想和探索,如何在坚持运用体育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同时,适度加强有效的宏观调节与控制。

4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综合平衡后制定体育发展现划:如竞赛制度,运动员参赛资格,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让社会执行这些规划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法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技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其余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杆杠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整个体育产业的基本平衡

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控制地发展体育,又比较充分地发挥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体育的健康发展。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体制改革目标应当是第四种模式,它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的发展模式。

中国全部的广播体操有九套。

体操名称:

小学

第一套:

1、小学生广播体操 

2、小学生广播体操

第二套:

1、初升的太阳 

2、雏鹰起飞

第三套:

1、希望风帆 

2、七彩阳光

中学

第一套:

1、中学生广播体操

2、中学生广播体操

第二套:

1、青春的活力 

2、时代在召唤

第三套:

1、舞动青春 

2、放飞理想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颁布开始,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先后颁布了九套成人广播体操。广播体操的历史是中国群众体育运动的缩影,更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青春记忆。

回首广播体操60多年来走过的足迹,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体育的根本宗旨:让更多的人在运动中强健身体。

扩展资料:

1、第1套:动作最简单

1951年11月24日正式公布。这一套广播体操动作最简单,一节操基本只有一个动作。

2、第2套:增加下肢动作

1954年7月正式公布,运动量比第一套大些,并适量增加了下肢运动量,动作难度也有所增加。“呼吸运动”和“整理运动”被取消了,原因是大家觉得每节动作的操练中,都必然要进行呼吸。

3、第3套:成为当时风尚

1957年正式公布。曾有报道说,当时中共中央高级党校90%以上的学员坚持做广播体操,且由原来每天两次改为每天三次;有关调查还显示这套体操对改善食欲和睡眠有效果。当时,第三套广播体操成为了时尚。

4、第4套:增加新版

1963年的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较前三套的动作,第四套体操趋于成熟,除了运动量继续增加外,动作也开始强调新颖和优美。

5、第5套:增加新动作

1971年9月1日正式公布,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活动部位比较全面,难度和运动量也比过去稍大,还穿插着模仿生产劳动和舞蹈形象的动作。

6、第6套:增加新乐曲

1981年9月1日正式与公众见面,动作新颖、舒展,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增加做操的兴趣。该时期,广播体操工作的严肃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7、第7套:设计难度增大

1990年5月8日推出,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制作挂图。据后来调查,人们普遍反映这套动作难度较大。

8、第8套:降低难度

1997年6月20日正式推出,与第七套希望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抗衡的设计理念不同,第八套动作设计上删繁就简,设计者希望任何人都能学会它,不至于因为动作太难而手忙脚乱。

9、第9套:突出风格

2011年8月8日推出,是在充分吸收前八套广播体操优点的基础上创编的,继承了前八套广播体操的结构,具有“规范性、科学性、普适性、健身性、针对性、时代性、前瞻性”等特点,易学易记,符合大众锻炼实际与需求;

易练易普及,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是最为经济、实用和科学的健身方法之一,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人学习、生活特点。

同第八套相比,主要不同点在于跨步由纵向改为横向,共分为八节,从第一节的伸展运动到第八节的整理运动,包含了躯干、上下肢的动作,使全身各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继承了广播体操全面性的风格。

第九套广播体操充分考虑锻炼时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动作从上肢到全身,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在结构和动作设计上,突出了广播体操的功能。这套广播体操是现在国家在各单位、企业推广的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067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