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孔体表定位方法

四边孔体表定位方法,第1张

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方内侧的肌间隙。又称四边间隙、四角间隙。可在体表触摸出。其前上方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后上方为臂三头肌长头;前下方为肱骨颈;后下方为大圆肌。外侧覆盖有三角肌、筋膜和皮肤。通过此孔的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腋神经于此处分出臂外侧皮神经,经三角肌下缘入于皮下。

中文名

四边孔

外文名

quadrilateral foramen

位置

肩胛区肩胛骨外

发现时间

1980年

概述临床解剖

概述

四边孔即由四条边围成的孔,这里讲的四边孔又称“四边间隙”,位于肱骨内侧和肩胛骨外缘之间,上界为小圆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和肱三头肌外侧头,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图册“四边孔的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

[1][2][3][4])

共3张

四边孔的解剖结构

临床解剖

四边孔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嵌压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同时受损,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

(一) 发病机理

肩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侧,由肌肉和骨关节围成一个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颈及肩肱关节,下界为大圆肌,内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界为肱骨上端。其间隙可容纳一拇指,间隙内有腋神经及血管等。腋神经发自后索,伴随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其皮支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三角肌区及上臂上1/3外侧区皮肤。桡神经及其支配肱三头肌的肌支均未穿过四边孔。但腋神经穿过四边孔的位置与肱三头肌肌支相距很近,而距桡神经主干较远,故肩四边孔区受损伤时只有腋神经及肱三头肌肌支受损,而桡神经主干则无损伤。由于肩四边孔的解剖特点,当因肩后部落地,腋后方与锐物相撞,肩胛部受重物撞击,或锁骨、肩胛骨、肱骨外科颈等骨折时均可使腋神经和桡神经三头肌肌支同时被挤压在肩肱关节面的后下方而受伤。肩外展位时更易受损。由于四边孔区小静脉甚多,伤后血肿形成瘢痕,进一步造成对神经的压迫。又由于暴力大小及瘢痕压迫程度不一,神经可发生断裂或嵌压等不同病理改变。

(二)临床表现

患者伤后有肩部疼痛、肿胀,肩后及上臂后外侧麻木,肩部外展及伸肘困难等。如伴有肩部骨折,则出现骨折诸症状。检查患者时可发现伤肩三角肌及肱三头肌萎缩,其肌力减弱或消失,腋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肌电图检查可显示三角肌或肱三头肌肌电潜伏期延长或失神经支配。

此症常被误诊为腋神经损伤。而忽视了肱三头肌麻痹。因此本征诊断主要依据为:①肩部或腋后区有外伤史;②三角肌、肱三头肌麻痹而不伴有其他肌肉麻痹;③肌电检查三角肌或肱三头肌肌电潜伏期延长或失神经支配。

(三)治疗

本症早期常因误诊而只治疗肩部骨折或其他损伤,忽视了对本症的治疗,因此患者常于晚期因肩部功能障碍而来诊。治疗方法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患者因肩部伤后出现腋神经和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功能障碍者,早期来诊时,可将肩关节固定于贴胸位,同时予以理疗、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等治疗。观察3~4个月,三角肌及肱三头肌可能恢复功能,否则行手术探查。

2手术治疗 凡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晚期来诊患者可行手术探查,其操作步骤为:

(1)麻醉和体位全身麻醉,侧卧位,患侧朝上。

(2)切口及神经显露为便于探查腋神经及桡神经的情况,需作肩关节前后两侧切口。

1)后切口显露神经患者肩关节外展90°,以三角肌后缘中点为中心,沿三角肌后缘下段向背侧作一类似“L”形切口。切开皮肤、筋膜,显露三角肌后缘及小圆肌外下缘,将三角肌及小圆肌牵开,在深面可见肱三头肌长头与大圆肌组成的四边孔的内下边,腋神经与旋肱后动脉穿出四边孔,绕肱骨外髁颈至三角肌,在其深面可找到桡神经至肱三头肌的肌支。

2)前切口显露神经 切口从锁骨下缘开始,沿三角肌前缘切开皮肤至腋窝皱折处,再顺上臂内侧延伸4~5cm。辨明头静脉,将该静脉和胸大肌向内侧牵开,三角肌牵向外侧。切断胸大肌止点,显露腋窝部臂丛神经,辨认腋动脉,并将其向内侧牵开。腋神经及桡神经的肱三头肌肌支为臂丛后索发出,在腋动脉之后,位置较深,仔细解剖即可见腋神经及桡神经。

(3)损伤神经的处理 腋神经与桡神经至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均为运动神经,无论对伤后黏连的神经行神经松解术或是对已断裂的神经行神经缝合术,其效果均佳。但此部位神经深在,周围神经血管多,操作较困难,手术要耐心细致。

1)神经松解术 术中作后切口显露神经,常见四边孔组织增厚、变韧。切除神经周围瘢痕,松解腋神经与桡神经至肱三头肌长头分支的黏连。在手术显微镜下切开神经外膜,进行神经束间分离。如神经的近端还有硬感,深入切口操作有困难,应再作前切口行神经松解术。

2)神经缝合术 在后切口探查神经。如腋神经断裂,将远近断端找出,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缺损;如在后切口内未能找到腋神经的近端,则应在肩部前切口内将其找到。在手术显微镜下将移植神经的一端与腋神经近端缝合,再通过原血管神经通道将移植神经转位到后切口内,在显微镜下将移植神经的另一端与腋神经远端缝合。如肱三头肌长头的神经肌支断裂缺损,则无需进行神经移植,因为尚有其他神经肌支支配。伤口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按层缝合肩部前后切口,各切口内置橡皮条引流。

(4)术后处理 患侧上肢贴胸壁用绷带固定,术后24~48h拔除引流条。术后3~6周去除固定,进行理疗。手术后可服维生素B1及维生素B12治疗。[1]

纠错

参考资料

[1]  王成琪王成琪显微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崔慧先,李瑞锡 局部解剖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Upper Limb.Basicmedical Key  [引用日期2022-11-07]

一个人在长沙打工,找个能聊天的男生

世纪佳缘广告

长沙离异二婚群,12月7日进群,不在乎条件年龄!

世纪佳缘广告

大家还在搜

四边孔解剖

四边孔是什么

四边孔综合症

三边孔和四边孔

深孔

指示标志

盲孔

孔子论语大全

正常人的肋弓角度,多大合适?

02:56

宝哥说康复

29万

双拳高举肋下空!被人双手抓住时,这招太管用了

00:27

精武讲堂

6748

右手运弓的注意点

02:58

汉韵二胡

5996

背厚一寸人显壮,每天手臂向后转5分钟,背薄肩平人挺正

01:06

TeFuir健身

5315

龟背蛇腰不可交换,如果你看人,你不需要刀

和平饭店啊哈哈哈

25

传统弓常识:明式小稍弓与射法

冷兵器研究所

45万

四边孔_相关术语

斜角肌间隙临床可将麻药注入间隙

查看词条

腹股沟管连接腹部大腿重要部位

查看词条

血管腔隙内侧的为血管腔隙

查看词条

体重较重的人怎样练习勾脚掌划圈才不伤膝盖#星知计划#

02:24

3D太极

14万

史上最恐怖肌肉!单手举起130公斤巨汉,子弹射不进、刀扎不穿!

09:15

宇哥侃故事

2万

勾脚掌划圈向上用力,活络髋骨的效果最佳#星知计划#

01:46

3D太极

14万

词条贡献者

该词条共有15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

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 详情

选择组织疏松部位的皮下注射,多在颈部和肩部。注射前局部先消毒(或剪毛后消毒),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该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左手松开,将药液注入。此方法多用于疫苗的注射,有时也可用于补液。皮下注射应根据兔子的年龄酌情用力。小兔年龄小,皮肤薄,稍微用力针头即可刺入,用力稍大有可能穿破皮肤,将药液注到外面。而对于老兔子,皮肤很厚,很难刺入。

一、药品保存

2-8度,冷藏保存;药品放置于冰箱冷藏室中心位置,请勿贴在冰箱壁或放置冰箱门上

二、注射时间

临睡前半小时到1小时进行注射

三、注射前准备

1注射用品准备

①酒精棉片一个 ②安苏萌注射液 ③医用干棉签一个

2洗净双手

四、注射

1选择注射部位

①腹部脐周2厘米以外 ②上臂三角肌下缘 ③大腿中段外前侧

长期注射应注意轮换注射部位,每次选择注射点应与该部位上次的注射点,至少保持2cm的距离

2排空气

垂直预灌封注射器,排出管内多余空气

3消毒皮肤

以注射点为圆心,由内向外螺旋状擦拭皮肤,待消毒液完全挥发干后进针

4捏起皮肤,30°-45°进针

一只手捏起皮肤,一只手持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5°,快速进针2/3(根据小朋友体脂情况调整进针深度)

5缓慢推注药液

松开捏皮肤的手,缓慢匀速推注药液,推注完毕,保持推注姿势使针尖在皮下停留10秒以上

6迅速拔针,用医用干棉签轻压针刺处

注射(英语:Injection),即打针,方式有皮内注射(intradermalinjection)、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静脉注射(intravenousinjection),静脉输液(intravenousinfusion),以及骨内输液(IntraosseousInfusion)等。

是一种利用注射器与针头穿过皮肤,并将液体送入身体内的方法。是一种给药途径,注射所预期的作用位置,不一定是受注射的位置。

打针方法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

打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部位为前臂掌侧中段,通常用来作皮试(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驱步骤。注射方式为;乙醇消毒后与皮肤呈5度角或平行刺入皮肤,注入药液0·1ml,见注射部位皮肤形成皮丘后拔针,拔针后不要按揉局部皮肤,也不用按压局部。

如做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及盐酸肾上腺素一支。皮内注射不可用碘酊消毒,如患者对乙醇过敏,可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皮下注射)

打在皮下组织,常用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等。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首先常规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吸好药液的注射器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刺入针梗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拔针,用棉球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

扩展资料

安全用药警示

肌肉注射日渐冷落,静脉注射盛行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用药问题。“静脉注射也有弊端,不良反应通常较重,发生频率也比较高。”“吊针”虽然纯度很高,可是仍然不能避免存在不溶性微粒,微粒通过“吊针”的终端过滤装置进入人体,轻者造成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造成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并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严重的是异物还可从血管侵入组织。

安全用药的四个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因此能口服药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医生不要滥开静脉注射,患者具有客观的治疗态度,不要一味求快。”

-打针

-屁股针

三角肌俗称“虎头肌”,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形状凸出上臂,酷似虎头,而且发达的三角肌体积比较大,显得很威猛,这样称它也是力量的象征。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止点: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肱骨上端由于三角肌的覆盖,使肩关节呈圆隆形。

图:http://wwwfocusmecomcn/upload/yiliao/2006771045100jpg

下面是三角肌的锻炼方法(为了方便点就在家用哑铃):

肩部(三角肌)

1推举:主要练三角肌前束、中束和后束。

动作:坐姿,两手持哑铃于体侧,两肘外展,掌心朝前,以弧线推哑铃至最高点,稍停,缓慢控制哑铃按原路线(弧线)还原。

提示:亦可站姿做,双臂同时做,也可单臂轮换做。

2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中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腿前,身体稍前倾,双肘微屈, 向两侧举起哑铃至肩高,使三角肌处于“顶峰收缩”位,稍停,然后肩肌控制缓慢还原。也可单臂做,两臂轮换。

3俯身侧平举:主要练三角肌后束。

动作:两手持哑铃,掌心相对,俯身屈膝,身体稳定,两臂向两侧上举,然后控制缓慢还原。

4耸肩:主要练斜方肌。

动作:两手持哑铃垂于体侧,膝盖微屈,上体微前倾,双肩充分上提,试用肩峰触耳垂,稍停,然后缓慢控制还原。

您好!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图10-9)。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图10-9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图10-10)

  图10-10 股外侧肌内注射区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图10-11);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图10-11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图10-12)。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图10-12 肌内注射法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1、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的不同点是:前者是将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后者是将药液注射到肌肉组织内。

2、肌肉注射

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是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肌肉注射通常选用肌肉较厚,远离大神经大血管的臀部,或者还可以打在上臂的三角肌处。首选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由于臀大肌附近是坐骨神经,稍不注意会损伤到坐骨神经,不建议自行注射。肌肉注射经常被我们通俗的讲说“打屁股针”。

3、皮下注射

是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即穿过皮肤,打在皮肤与肌肉之间,进针角度不超过45度。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我们常说的“打胳膊”;腹部,我们常说的“打肚子”,是以肚脐为中心,离肚脐3-5cm左右范围外可以注射,避开疤痕、皮肤创伤部位,建议轮流交替注射部位,过瘦者捏起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注射。除此之外,还可以打在上臂的外侧、大腿前侧及大腿外侧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4365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