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小知识

艾灸的小知识,第1张

1 艾灸的基本常识

大家基本上都知道针灸,但是很少人知道灸。其实针是针法,灸是灸法。和在一起才叫针灸。艾灸费时费力往往医生不愿意为了你一个病人浪费那么多时间,有的学院派学生根本对灸法不感冒,忙着研究小白鼠呢。但是灸法的效果是不容置疑的。古人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宋窦材

(这里的丹药我理解是内丹精气神,附子是中药),还有说一灸二针三用药。都说明灸法非常之重要。因为针法对穴位和手法非常讲究,我在这里与有缘的朋友一起聊聊灸法。我也是学生就算是读书和实践的心得体会吧。

要了解灸法,就要知道一个植物--艾叶: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之末花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后使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灸法就是以艾叶作为原料,做成艾绒,用不同的燃烧方法作用于穴位,通过穴位的传导达到治病于防病保健的方法。灸解字就是,久与火,不言而喻。

为什么要找艾叶呢?神农氏,就是炎帝在选的过程中有的草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没有艾叶的性味中正,土话就是稳定性好。艾性辛、温,味苦,入肝、脾、肾经,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这个日本人都做个实验,外国人倒是很喜欢我们的传统东西。反而我们自己不识,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难道人家科技太落后。有说:“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说明艾对维护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为什么要学习?看过我写的文章都知道,我一直强调“求”于“养”求是求己,不是肉身的己,求你真心。就是《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的“自”。养是内敛、收藏,藏是为了用。不要意念飞舞,看电视上网无度,那不是养病。那也是在造病。不管是艾灸也好,拔罐、刮痧也好,经络 ,药物也罢。仅仅是为了辅助五脏六腑正常工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畅快。根本就没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吃就灵。一切都要去养去求。要有的话明朝的练丹的皇帝为什么那么早亡呢。好比拔河:你在与病魔拔河,医生喊加油。医生叫破了喉咙,你说医生你来帮我拔吧,你省点心吧,靠谁也不行。佛吃饱了,不等于你吃饱,佛也不会替你吃。佛不是不渡我们,是我们自己不吃。艾灸就是养身体的辅助方法。

说方法:

形式很多,有直接灸法(疤痕灸、非疤痕灸)间接灸法(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艾卷灸法。

我就说我们经常用到的,艾卷灸法,艾卷市面上有清艾条与药艾条。清艾条就是纯的艾绒做的,药艾条的里面放中药的。这个就要对症什么的,相对难点。我们就用清艾条。有时会遇到什么一壮,壮就是用艾绒做成金字塔状的物体,有的麦粒大,有的莲子大。这就是所谓的壮。壮与艾条只是形式不同。

灸的宗旨是:以皮热里热,热到气足为好。刚开始也不必强求,慢慢体会。功夫是要练的。一般病每日灸一次,灸后要慎起居,节房事。灸后喝杯温水,当心冷暖。灸法偏重在补,无病防身,有病提高免疫力,在能助你一臂之力。

2 艾灸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之一。

用艾炷为主熏灸学位以治病。

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

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

但在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 、穴位的准确性: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3 艾灸之前之后应该都注意些什么

1在艾灸之前要保持心情平静,大怒、大喜、大悲之后,不宜马上施灸。

2 施灸后,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 ,勿过劳,清淡素食,

以助疗效。

3 使用灸法调理要有耐心,勿急于求成,灸从久,要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心,

这样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养生保健,更要持之以恒。

4 艾灸的时间,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在晚上灸

比较好。

5 艾灸的不良反应,一般无不良反应,但由于体质和症状不同,开始施灸可

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一般不需顾忌,继续施灸即

能消失。

6 一般艾灸后,要避免着凉,秋冬季待穿戴整齐后,头上和身上的汗出去后

再出门。春夏灸后,也要注意保暖。施灸的当天不要洗澡,以免染上风

寒。

4 艾灸的正确方法,做艾灸时需要注意什么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要注意 、穴位的准确性: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扩展资料

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5 艾灸疗法注意事项是什么

古人对于艾灸的顺序,有着明确的论述,就阴阳而言,如《千金要方》说:“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明堂灸经》也指出:“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这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在临床上艾灸时,需结合病情,灵活应用,不能拘执不变。同时艾灸某两个穴位的问题上,一般没有什么限制。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手术后在体内埋钢钉或者其他东西的人,不要随便在做过手术的位置艾灸。

非精制艾绒是不能长期艾灸的,否则会引起其他方面的后遗症,劣质艾条艾灸对身体的伤害是极难恢复的: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艾绒杂质太多的话,就象用火烤弹簧,筋会变松弛,表现就是起床、起坐无力, 、 勃起功能障碍。

更多的艾灸知识可以参考,楚医艾条的官方网站,里面有很详细的这方面的知识!

6 艾灸的烟对肺有影响吗

艾灸的时候艾条燃烧会有烟产生,你认为它是好是坏呢?有人有时候觉得呛,有人闻着不舒服,但有的人对艾烟很认可,闻了还想闻,所以人们对艾烟持有的态度也不一样,有排斥的,反感的,认可的,但是您对艾烟的作用了解吗? 艾烟是怎么产生的呢?是晾干的艾草或者艾草加工后艾绒/艾条燃烧后产生的烟气?

艾叶燃烧产生的气体成分复杂,燃烧后药理作用更强,艾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如铁、锌、镁、纳、钾、钙等成份在燃烧后的艾烟中同样含有,而且可被人体吸收。

艾烟对交感神经有调节作用,被人体吸收后起到镇静的作用,现代人的压力那么大,每个人都有燥的情绪,如果你有福气闻到艾烟,你会有一种全身放松的感觉,有缓解压力的效果。

艾烟中含有硒,是一种抗癌成份,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有这样一个现实中的案例:孩子每年入冬都要咳嗽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经常来闻艾烟,真的很神奇,后来冬天就没有出现咳嗽。所以艾烟能平喘止咳。

艾烟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可预防传染病。艾烟净化空气的效果比现代人发明的空气清新剂还要好。

无艾不成灸、无火不成灸、无烟不成灸,也就是说有艾、有火、有烟、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艾灸法。(这也是艾灸能体现出的神奇效果就在艾、火、烟。无艾、无火、无烟都不能称为灸法。(也达不到艾灸神奇的效果)

艾烟中的甲醇提取物还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防癌抗衰老。 具有抗真菌作用,艾烟熏对各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艾烟燃烧时,其所含挥发油会随烟挥发,艾叶挥发油对常见致病菌如肺炎球菌、白色及金**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奈瑟氏菌、大肠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艾烟浓度越高对各种的病菌的杀伤力越大。

大家看到艾烟的好处多多,适量的吸收艾烟对我们的身体是有益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对艾灸产生艾烟大一点的艾条持一种排斥的态度。关注 《艾灸小知识》学学艾灸知识吧!

  艾灸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疾病,更是养生抗衰的好方法。那么艾灸的穴位顺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的相关穴位,快来看看吧!

艾灸养生穴位

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还有一种叫做神阙灸脐法的保健灸法,其法是,先以生五灵脂24克、生青盐15克、乳香3克、没药3克、夜明砂6克微炒、木通9克、干葱头6克、麝香少许,研成细末备用以上诸药在中药店有售。施灸时取面粉适量,用水调和作圈置于脐周。取药末6克,另用槐树皮剪成圆币形,将脐上的药末盖好,每岁一壮,灸治一次换一次药末,每月可灸1次,午时灸为宜,多用于身体虚弱者,并可强健脾胃功能,预防疾病。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面板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可以灸20~3O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艾灸穴位的顺序

古代著作中关于艾灸的顺序都有详细的论述,被后人誉为“药王”的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就清楚地记载着:艾灸应当遵循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向上后下的原则。中国古代先民多以农耕为作,脸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中医将背部、上身归之于阳;腹部、下身归之于阴。在阴阳学说中,头为阳、足为阴;左为阳、右为阴。

所以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施行灸疗的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左侧,后灸右侧。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些疾病的调理灸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可以先缓解症状,比如先灸阿是穴和其他重点穴位等。总之是以人为本,患者舒适为宜。

据《内经·灵柩》记载:古人又将一天分为春夏秋冬四个时期,早晨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半夜为冬。一般来说,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早晨人的精气神开始生发,病易人体;日中人的精气神最旺,能战胜病邪。所以在一天中灸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午时中午11~1点前后。这段时间人体与自然的阳气逐渐转旺,并在正午的时候达到顶点,此时疗效最好;所以古人讲"三伏灸",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而清晨卯时、辰时上午5~9点与傍晚酉时下午5-7点、戌时下午7-9点,人体与自然均处于阴阳之气交接的时候,此时灸疗,效果会因环境气温偏低稍有降低。

所以,药物加穴位,再加上一个较为恰当的治疗时机,三者完美地结合,才能让灸疗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夏天艾灸注意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 、穴位的准确性。 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 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区域性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 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面板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面板,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大家知道命门穴在身体的哪个部位吗?艾灸命门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和作用?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艾灸命门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艾灸命门的神奇功效和作用

 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在第十四椎下,也就是第二腰椎棘突下,前方平神阙穴。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所在。命门穴的功能体现了肾阳的作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育功用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消化、吸收与运化,以及水液代谢等都有促进作用。因此认为是藏真火之穴。命门火衰主要表现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采用灸法,命门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必看灸多少壮,要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有些人就会说,艾灸命门和石门穴会绝育。事实上,来反馈怀孕的人,百分之百的都艾灸过石门穴和命门穴,但是他们也怀孕了,所以有些说法是不攻自破的。

 因为石门穴和关元穴是非常近的,仅相隔一寸,也就是一横指的距离,艾灸关元,必灸到石门穴,艾灸八髎穴也必然会涉及到命门穴,因为艾灸是扩热,透热,传热,渗热的,即使你在艾灸关元,穴位找的非常准确也会涉及到石门穴,艾灸扩热的面积是很大的,他的辐射沿经感传。

 有时候我们艾灸关元的时候,或沿经络传到足底,您就知道了艾灸传热,透热的功能了。有时候我们艾灸神阙的时候,会透热到命门,据科学家研究,艾灸具有10公分的穿透性,如果您的经络是疏通的,那么只要您艾灸,艾灸的辐射在我们身体几乎无处不在,所以我觉得很多说法没有依据。

 除了上面介绍的好处之外,有的人虚损腰痛,或者是有尿频遗精阳痿现象,也可以通过艾灸命门穴来加以解决。身体感觉疲乏无力,患有肾脏方面的疾病,或者是男性有遗精现象,也可以通过命门穴的艾灸来缓解。艾灸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陈艾,新艾叶是不可以用于艾灸的。

艾灸可以天天做吗

 1、有病症且身体能接受时可每天艾灸

 比如身体的突发某些急性症状,有些严重,我们可以灸的时间灸一些,一天灸一次到两次左右,天天灸,直到病症好为止。但是有个前提就是自己的身体能吃得消。艾灸的时候心态要放好一些,毕竟艾灸是一个慢性调理过程。

 2、慢性疾病艾灸一段后要有停顿

 如果某种疾病困扰我们很多年了,即慢性疾病,刚开始艾灸的时候要慢慢来,讲究循序渐进,这种刚开始可以天天艾灸,灸半个月左右,也就是十五天,之后中间休息两天,然后再天天艾灸,如果前半个月艾灸感觉身体好很多,或者时间不充足,那么可以选择隔天艾灸的 方法 ,或者一个星期灸两次到三次,如果艾灸有上火的现象,可以艾灸涌泉穴引火下行,或者多喝水。

 3、无特殊病症尽量不要每天艾灸

 平时如果身体没有什么病痛的话,艾灸只是为了日常保健,每隔3-5天艾灸保健穴即可。或者是本身就是阴虚阳盛的体质,比如有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燥这样的现象,也不宜每天艾灸。不过,就算是为了保健,如果是按疗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连续灸,每个穴位15—20分钟,以后可以隔日一灸10天为一个疗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时间要短些。

艾灸时要合理控制时间

 进行艾灸的时候还要注意时间,每个穴位艾灸时应控制在3~5分钟,总共一次艾灸的时间则控制在15—20分钟,做的时间过长不行,还有些虚弱的体质会受不了,或者不小心容易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如果是四肢、胸部施灸时间要短一些,腹背部时间可以稍长一些;老人、小孩、妇女艾灸时间稍微短一些,青壮年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

 艾灸可以天天做吗老人和小孩做艾灸的话,最好间隔的时间长一点,成年人艾灸也不能天天做的,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就可以了,天天做不一定有好处,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做艾灸还应该听一听医生的意见,合理的安排好艾灸的时间,才能早点把病治好。

 点击下页查看>>>艾灸的作用和禁忌

拔罐后是可以艾灸的,而且配合着效果会更好。拔罐是针对经络穴位或是疼痛点进行刺激,能让痛点周围的风寒湿邪聚积一处,此时若再艾灸温通,能很好的将痛处的邪气排出,如果寒湿重可能会觉得烫或是出水珠,如果风邪重会觉得痒,这些都是邪气外排的好现象,拔罐后连续灸几次效果会更好。

拔罐之后可以艾灸吗?拔罐之后可不可以艾灸

拔罐之后可不可以艾灸

不管是拔罐还是艾灸,对身体都有很多好处,都可以起到疏通经络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其实,在现实当中,拔罐与艾灸往往是相互结合进行的,这样做能起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说,在拔罐之后一般是可以进行艾灸的。当然,这需要被治疗对象身体能够耐受,需要由医生来做具体的判断。

艾灸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艾灸和拔罐可以一起做。这两者既可以治病液可以用来保健。值得提倡。通过拔火罐,可以将身体里的湿气、寒气,通过皮肤组织渗透出来,从而排除邪气,让人精神百倍。因为身体的经络、穴位和五脏六腑都是相连相通,所以通过外接的吸力,会刺激身体表面的穴位,进而通过筋骨经络,使得人体内部器官得到相应的调理,让人气血畅通,强身健体。

拔罐之后可以艾灸吗?拔罐之后可不可以艾灸

如果是自己在家中操作,则拔罐之后最好不要盲目的做艾灸,可以实现向医生咨询一下,征得医生的统一之后方可自己在家里面拔罐以及艾灸。另外需要注意,拔罐以及艾灸都是需要使用到火的,所以在操作的时候必须有足够的防火意识,避免引起火灾导致意外。

临床上常用的艾灸方法

1悬灸

是用艾绒卷起来的长条状圆柱艾条施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距离施灸部位一定高度进行熏烤,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以出现红晕为度。操作时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艾灸器灸

又叫温灸器,根据不同的艾灸器具,可分为温灸盒、温灸筒、温灸杯等。它的优点是可以固定在身上,操作方便,刺激作用温和。

拔罐之后可以艾灸吗?拔罐之后可不可以艾灸

3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作为间隔的物品通常有姜、蒜、盐,药等,分别称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灸等,因为间隔的物品不同,治疗作用也就不同。

4直接灸

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也叫艾炷,直接放于身体穴位和病痛处点燃施灸的方法。一般艾炷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直接灸分为两类,灸后不留瘢痕的称为无瘢痕灸;灸后皮肤出现化脓甚至结痂的,称为“瘢痕灸”。

《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凡属实热的病证应泻宜针;凡属虚寒的病证应补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补泻来分针灸,而是针亦有补泻,灸亦有补泻,要在方法上运用技巧。

灸疗原则大致如下:

凡病属虚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凡病实热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门、外关、内关、合谷皆可用;凡病在下部者,环跳、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皆可用。

预防一切传染病,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经常灸更佳;凡病属全身者,可取大椎、风门、身柱、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对症调养

1、呼吸系统疾病

感冒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气管炎风门、大杼、身柱、膈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

支气管哮喘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肺化脓症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结核体温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肺癌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风门、至阳、膈俞、肝俞、期门、中脘、支沟、郄门、阳陵泉、外丘。

2、常见症状及杂病

头痛头维、上星、百会、风池、天柱、风门、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申脉,根据头痛部位适当选穴。

偏头痛风池、头维、通天(灸良效)、太阳、列缺、阳陵泉、丘墟,取患侧穴。

发热风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间、后溪、足三里

盗汗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水肾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关元、阴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孙、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泽、三阳络、郄门、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泽、温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肾俞、次髎、委中、承山。

脚跟痛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便血(肠出血)天枢、温溜、合谷、大肠俞、秩边、阳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百会、神阙、大陵、足三里、人中。

惊厥大椎、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语哑门、廉泉、天突、内关、通里、合谷。

疟疾大椎、间使、足三里、后溪。

身体虚弱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中毒筑宾灸能下胎毒、药毒。水毒取肾俞,食物中毒取大肠俞。

输血输液反应百会、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大椎、阳陵泉、膈俞。

3、循环系统疾病

高血压百会(轻灸)、风池、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

中风预防

1)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两侧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疗时间稍长,建议60分钟以上。

3)百会、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间使、足三里,七穴同用,双侧灸。

4)足三里、绝骨。

以上任选一方。

动脉硬化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进心俞、膻中、巨阙、郄门、内关、阴郄、神门、足三里。

冠心病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俞、脾俞、肾俞、郄门、内关、中脘、足三里。

无脉症心俞、曲池、尺泽、内关、通里、太渊、列缺。

4、血液系统疾病

贫血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血病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风门、膈俞、中脘、曲池、风市、足三里、筑宾。

白细胞减少症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5、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炎颊车、地仓、下关、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颊车、大迎、下关、温溜、合谷、三间。

齿龈痛手三里、曲池、厥阴俞。

食管痉挛膻中、巨阙、中脘、内关、膈俞、至阳、足三里、内廷。

急性胃肠炎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胃酸过多症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

胃痉挛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上脘、中脘、气海、至阳、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

肠绞痛天枢、神阙(膈盐灸)、气海、大巨、大肠俞、足三里。

阑尾炎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肠梗阻中脘、气海、天枢、命门、大肠俞、肾俞、阳池、足三里。

肠道蛔虫症(蛔厥)急救膈盐灸神阙数十至百壮。

胆道蛔虫症胆俞、日月、期门、阳陵泉。

胆结石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黄疸型肝炎期门、中脘、膈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脾俞。

肝功能异常至阳、膈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据统计,治愈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髎、大椎。

结肠炎(慢性腹泻、鸡鸣泄)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开刀后腹胀足三里、内廷、公孙。

结肠炎天枢、足三里。良效。

脱岗百会、命门、次髎、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食管癌膈俞、膻中、中脘、内关、足三里。

胃癌胃俞、中脘、梁门、足三里、筑宾。

肝硬化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原发性肝癌至阳、肝俞、期门、上脘、水分、阴陵泉、三阴交、丘墟、阳陵泉。

6、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脑出血)病初发艾条灸百会5-10分钟,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用艾灸仪灸20-30分钟,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

上肢瘫: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阳池。

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癔症(脏燥病)

抑郁性(不语)膻中、内关。必要时刺人中。

兴奋性(狂躁):膻中、内关、神门、足三里、太冲。

内服方: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30克,大枣10枚,甘草、远志10克,炒枣仁、牡蛎各15克,水煎服,连服数10剂,有良效。

神经衰弱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精神分裂症风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门、大陵、足三里。

癫痫百会、风府、陶道、心俞、肝俞、鸠尾、后溪、间使、太冲、丰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三叉神经痛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难)天突、廉泉、手三里、鱼际、少商、身柱、照海。

肋间神经痛膻中、巨阙、期门、章门、膈俞、胆俞、至阳、少海、郄门、阳陵泉、支沟、丘墟、地机。

桡神经痛肩髃、曲池、手三里、偏历、合谷、四渎。

正中神经痛曲池、郄门、内关、劳宫。

腰神经痛肾俞、命门、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经痛环跳、居髎、伏兔、风市、血海、阴陵泉。

坐骨神经痛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颜面神经麻痹太阳、阳白、颊车、地仓、睛明(针)、翳风、听会、风池、合谷、内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经麻痹少海、支正、通里、神门。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风池、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指间肌萎缩八邪。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呼吸肌麻痹风池、天柱、大椎、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孔最、内关、足三里。

膈肌痉挛(呃逆)膈俞、天突、足三里、三阴交、行间。

腓肠肌痉挛委中、合阳、承山。

多发性神经根炎夹脊穴每次选4——6点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解溪、八风、八邪。

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急、慢性肾炎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症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盂肾炎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京门、中极、关元、飞扬、三阴交、水泉。

肾结核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结核膀胱俞、此类、中极、委中、飞扬、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尿潴留(癃闭)三焦俞、足三里、阴陵泉、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缩阳症急灸关元1小时。

男性不育症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灸仪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8、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

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9、运动系统疾病

肩关节肩髃、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症、五十肩、楼肩风)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髃、曲池、条口、四渎、外关,臂膀不能绕向后背者,针斜刺三角肌的前缘肌中。

脚气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症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10、地方病

大骨节病

1)全身治疗:大椎、大杼、肾俞、中脘、足三里。

2)局部治疗:取穴同各种关节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状腺肿肩井、天柱、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疗。

11、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胸腹手术后疼痛内关、孔最、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梁丘、三阴交、内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术后头痛百会、风池、大椎、头维、合谷、太冲、申脉。

上肢手术后疼痛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关。

下肢手术后疼痛肾俞、次髎、环跳、足三里、阳陵泉。

手术后伤口愈合迟缓和疼痛隔附子饼局部灸或艾灸仪灸。

头面疖灵台、手三里、合谷、养老,局部灸60分钟。

上肢疖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疖足三里、阳陵泉、筑宾,局部。

乳腺炎(乳痈)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蜂窝组织炎(痈疽)肩井、风门、委中,疮头隔蒜灸。

颈淋巴结核(瘰疬)百劳、肘尖、少海、支沟、阳辅、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风门。

丹毒夺命灸(在肩髃与曲池连线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结状的地方,以手指触诊即得),局部灸。

冻疮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结核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溃疡三阴交隔面饼艾绒掺雄黄施灸,治小腿溃烂久不收口,兼用药粉撒布疮面。

外用方:神效臁疮膏:轻粉、乳香各5克,冰片、没药、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红粉、血竭花各2克,银珠1克,以上共研细面。香油调敷。

腱鞘炎灸局部。

痔疮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陵泉、太渊、足三里、冲阳(轻灸)、太冲、中封。

狂犬咬伤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伤伤处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蛰伤局部灸可以止痛。

鸡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艾条灸,以知痛为度,长期施灸可以脱落。

扭伤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下颌关节综合症下关、听会、颊车、手三里、合谷。

荨麻疹风门、身柱、肩髃、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肩髃、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神经性皮炎艾掺雄黄灸局部,艾条灸,星状散布,勿过多,多灸良效。

圆形脱发局部隔姜灸,肾俞、肝俞、足三里、外关、阳陵泉。

青年座疮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麻风小海、手三里、曲池、鱼际、承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孙。

一切阴疽流注灸膈俞及局部,灸后反应风热恶寒,体温略增无妨,此病亦长灸。

一切痈疽灵台、膈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经取穴针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饼局部灸。

橡皮腿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局部穴位。

疝气大敦、太冲、三阴交。

一切头面疮曲池、外关。

一切皮肤病膈俞、曲池、血海。

溺水隔盐重灸神阙,有回阳之功。

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劳)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12、妇产科疾病

子宫位置异常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膈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症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关元、子宫、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阴缩:两乳及前阴收缩神阙、关元、中极、会阴、行间。重灸关元良效。

乳房痛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乳汁过多足临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呕吐膈俞、上脘、中脘、阳池、内关。

胎位不正产前一个月艾灸仪温和灸至阴穴连续多次,每次30分钟有奇效。艾条灸至阳亦佳。

预防小产隔盐灸神阙。

习惯性流产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临产宫缩异常痛肾俞、次髎、阴陵泉、公孙。

难产(滞产)合谷、支沟、三阴交、至阴。

胎盘滞留气海、合谷、三阴交。

胎死腹中合谷、三阴交(针)、至阴。

产后出血血海、大敦。

白带多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13、儿科疾病

吐乳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支气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渊、丰隆。

气管炎风门、肺俞、尺泽、太渊。

哮喘身柱、灵台。

肺门淋巴结核风门、身柱、膏盲、灵台、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风门、身柱、肺俞、尺泽。

内服药方:天冬、麦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蒌仁、川贝母各10克,橘红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天枢、大肠俞、合谷、三阴交。阴交。

腹泻身柱、大肠俞、天枢、足三里。

水泄大肠俞、水分、天枢、足三里。

消化不良肺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廷。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坚持长灸,能改变儿童体质由弱变强。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急性期:大椎、风门、身柱、命门、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泽、支沟、内关、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对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肾俞、次髎、殷门、秩边、承扶、髀关、伏兔、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太溪、太冲。在患侧选穴,适当选穴,交替使用。

小儿夜啼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儿破伤风然谷、神阙。

拘偻病身柱、大杼、肾俞、中脘、上巨虚、绝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孙,直接灸或艾灸仪灸均可,灸患侧,双侧病灸双侧。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风、颊车、角孙、手三里、外关。

新生儿窒息神阙、内关。

尿闭关元、中极、阴陵泉。

身柱之灸:三伏天灸,可促进儿童发育,治疗感冒、呕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儿疳症。宜坚持灸,但不宜取穴过多。

14、五官科疾病

麦粒肿(目疮)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心俞、肝俞、瞳子髎、攒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眼睑炎风门、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远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风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网膜炎风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冲。

视力模糊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症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局部针,远端灸。

近视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睑下垂陷谷。或三阴交。

鼻炎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额窦炎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鸣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源性眩晕(梅尼埃征)风池、肾俞、翳风、听会、间使、足三里。发病时头顶皮麻木不仁,单灸百会穴奇效。

耳中痛听会、翳风、太溪、四渎、瘛脉、角孙。

咽喉炎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体炎风门、大杼、大椎、尺泽、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用软面将瘊子围起,多灸自落。

黑痣在局部用非化脓灸,多灸自落。

15、早老性痴呆

早老性痴呆大椎、肾俞、关元、足三里。从40岁以后即可施灸,有防早衰的作用。

夏至,天地一阴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交节时会用艾灸健身防病,三伏贴、夏至节气灸等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的最好养生祛病之法,本文介绍夏至节气灸,顺应天序,夏至未央,长养安康。

      中医养生中讲顺应天序,人与自然相应,人的生命依据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而变化,因此,中医养生中节气或四时的更替交接之时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疾病的转归与演变表现最突出的时期。临床可见四时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是年老、体弱、虚衰的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

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后人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原则设立了“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防治思路,即体现了在特定的时机预先培养阴阳,以固之本,扶持正气,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正是顺应自然界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的防治原则。我国古代医家发明了许多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节气灸”正是应运而生的独特方法之一。节气艾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至一阴初生,却是阳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疼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施灸要好,因为极盛的阳气加上艾草的火力,对于阴邪来说,就等于杀鸡用牛刀。所以说,治疗宜在夏至左右,补养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冬至进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什么时候发现,就在什么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为原则。

一、夏至艾灸神阙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蒸脐治病法:夏至酉时,冬至寅时……合四时之正气,全天地之造化,灸无不验。

此乃神阙养生法!别忘了是:酉时。

神阙别名:脐中、命蒂、气合(舍)、环谷、维会、生门。

释名:神,神气;阙,原意为门楼、牌楼。神阙意指神气通行的门户。《厘正按摩要术》:“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曰神阙。”穴当脐窝之中,故又称“脐中”、“命蒂”、“生门”。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腹中部脐窝中央。

《针灸甲乙经》:“脐中,神阙穴也。”

刺灸法:一般不针,多用灸法(隔盐灸5~10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敷贴或穴位照射法。

如回阳救逆以治虚脱,可用隔盐灸法;

治腹部冷痛,可用热熨法或艾条温灸法;

治疗慢性腹泻或荨麻疹,可用拔罐法;

治盗汗或神经性呕吐,可用五倍子粉调敷;

防晕车,可用香桂活血膏等膏药外贴。

如将药末置于脐中,再在其上施灸称熏脐法(蒸脐法、炼脐法),所用药物可因病而异。如需针刺,须清洁脐窝,严密消毒后,直刺1~15寸;有脐瘘管、脐疝者禁刺。或由天枢、水分、气海进针后向神阙透刺。

二、二十四节气灸:夏至节气灸

夏至这个时令节气到了,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是人体锁阳驱寒的最佳时机。夏至艾灸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适合虚劳症、虚寒性体质、亚健康人群等。

艾灸穴位:督脉、大椎、至阳、命门;任脉:膻中、关元、神阙、巨阙。

艾灸选择的时间:酉时;每个穴位艾灸20-30分钟。

注意事项: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施灸前请喝淡盐温开水。防止在施灸过程中汗流过多,而引起虚脱。灸完后闭上眼睛静休15分钟。不要立刻起床。不要在空调屋艾灸。

适宜人群:对于关节劳损,颈椎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等这些骨关节疾病的朋友。这个节令是最好的时机。

对于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疾病的人群,高温需谨慎病情。这个节气最好是悠着点,不要盲然。但是有艾灸爱好的朋友。也不想错过这个节令,可以选择神阙穴酉时艾灸。神阙穴位于脐之中央,具有“上至泥丸,下至涌泉”之效力。艾灸20分钟左右。

三、夏至节气灸的保健作用

夏至节气灸预约:

运江镇卫生院:13878264966

每年的夏至前后15日适合开展夏至节气调养。夏至节气调理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

1、首先是扶正祛邪

长期患有体虚易感、过敏性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往往容易在冬季发病,这是因为这些病人平素正气不足,到冬天气温偏低,病邪力量较强的时候,体内的正气不足以与病邪相抗争从而发病,故而冬天宜治标为主,尽可能减轻症状。而夏天正是扶正祛邪的好时机,这时候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比较少,症状相对较轻,这个时候扶正固本,可以提高肌体的免疫能力,更好地透邪外出。

2、其次是培补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消化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能量供给。脾脏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夏季培补脾胃,可以健脾化湿,使我们远离腹胀、腹痛、腹泻的困扰。夏季阳浮于外,过食寒凉也会引起诸多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腹痛、腹泻等,所以夏季固护脾胃尤为重要。

3、再次是助阳散寒

在冬季除了呼吸系统病高发以外,还有一类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容小觑,那就是阳虚证和颈肩腰腿痛。和呼吸系统疾病一样,在冬季寒气盛的时候,人们感受了寒邪而产生的疾病,在冬季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只有到了盛夏季节,人体本身的阳气充盛了,才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而夏至节气针灸正是这样一种可以激发人体经气,防病治病的好方法。

四、夏天养生注意事项

按照古中医《内经》的养生理念,知道在夏天我们体内的阳气是大量往外生发的,多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就知道如何来养生了:

1、首先生冷寒凉尽量少吃最好是不吃;

2、进入空调冷气房要注意保暖,没有必要空调风扇少用或不用,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也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

3、谨防受寒,尤其是平时就是虚寒湿的虚弱体质,气血两亏容易疲累者,容易感冒,手脚怕冷者,鼻敏感,鼻炎,哮喘等患者。

五、辨证取穴,节气灸强壮脾肾为主

艾灸还是以强壮脾肾这两个先天根本的要穴为主,可以坚持艾灸无病长寿8要穴,其中强壮肾的穴位可适当多灸,如关元,气海,涌泉,神阙(隔炒盐灸更好)。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治少年房多短气(少年过度房事纵欲伤肾后少气无力),盐灸脐孔中二七壮”(约十四壮,艾炷大小和壮数应依体质和对艾火的耐受度为准);

还可以加灸命门,八髎,肾俞,筑宾,太溪,三阴交等穴;

脾虚者还是要加灸中脘和足三里;

平时容易气虚疲劳者多灸百会和上背部的大椎,身柱,膏肓穴极效;

薰耳灸和坐薰灸也是很好的补阳排寒湿灸法。

大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适当的穴位施灸。

六、根据节气时间施灸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人在交节气(一年之中以“两分”“两至”较重要,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时候艾灸神阙关元尤其有益。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可芳香辟邪、养神安眠、静心除晦、纳福招财、史书载记原理玄妙。这种春温、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特点从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来看是:“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厥论》)。

可见自然界有它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

“节气灸”常选配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

一般根据疾病性质及患者体质的阴阳寒热倾向,分别选择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自然界阴阳变化明显的时候施用,艾灸多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灸。

春分的曲池“节气灸”预防眼病;

秋分的足三里“节气灸”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等;

冬至前后的关元“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助阳保健延衰强壮,都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的“节气灸”方法。一般而言,“节气灸”只要使用得当,往往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24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