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不自转吗,为何会有月球背面一说

月球不自转吗,为何会有月球背面一说,第1张

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所以我们看到月亮上的“兔子”(或者嫦娥或者是吴刚伐桂)始终在那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月球正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月球不自转,相反,月球有特殊的自转,那的就是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围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样的。

其实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两个名词,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

公转,我们容易理解,就是小天体围绕某个大天体即中心天体的转动。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太阳自身也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转动,是周期更长的公转。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描述的仅仅是一个物体围绕着旋转中心的转动,跟物体自身是否有自转无关。地球一年四季围绕太阳转一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地球看作一个点来描述这种运动。在模拟上来说,就是你拿着表示太阳和地球的两个球,不需要模拟地球每天的自转(昼夜),不需要把地球转得溜溜转,只要拿着地球围绕太阳转圈就行了。

那么月亮围绕地球的公转也是一样的,也可以把月亮看成一个点,月亮围绕地球,每个月转一圈。如果不把月亮看作一个点,仅仅描述公转运动的时候,你就得让月亮的一个面,始终对着一个方向,比如窗户或者远处的一棵树,一座山。这时候你会发现在地球上看来,月亮就不是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啦。

那么什么是自转呢?这时候我们就不需要再考虑公转了。自转就是这个物体围绕自传轴(也是相对于周围更远更大的背景)做运动。地球就是围着地球的自转轴,也就是地轴发生转动。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当然,实际上并不如此,考虑相对于恒星来说,时间上稍微短一点)。这个运动是我们相对于周围的背景而言。这个运动的效果是我们看到周围的恒星背景的变化,恒星在东升西落。当然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结合起来,才能完整的描述地球的运动。

月亮的自转周期,跟它的公转周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月球需要一个月才能围绕自身的自转轴(月轴)转一圈。在月亮上看,恒星背景的变化是一个月为周期的。月球上的一天(日出日落,恒星旋转)也是一个月。自转和公转周期,导致一个后果是,地球的位置在月亮天空上的位置是不变化的,也就是在朝向地球的这一面的月球上始终能够看到地球就在那里,在背向地球的那一面月球上始终看不到地球。

简单的想一下,你和另外一个人手拉手在跳旋转舞,你们两个可以以任意速度转动,始终保持两人面对面。你们两个人都在自转,也同时在相对于对方进行公转(或者更准确的说,我们把旋转中心定为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中点上),这个结果就是,你们两个人都只能看到对方的正面。这个时候你们都是对方的“月亮”,只能看到对方的一面,看不到另外一面。

进而,想象一下,你不是手拉手和对方跳舞,而是用一根光滑的绳子把两个人圈绕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们让对方的速度保持不变,还是那样转,而你的旋转速度要加快,对方转一圈又转了两圈甚至三圈,一定是有时候你能够看到对方,有时候你背向对方。

这时候你会发现,每次你转过身来,仍然只能看到对方的正面,因为它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始终还是以正面对着你。,但是对方看到你的位置没有变化,却发现你一直在“翻面”,他能够看到你正面侧面和背面各个角度。这个时候他还是你的“月亮”,但你已经变成了他的“地球”。

因为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刚好相同,因此人们用肉眼始终只能观察到月球的半个球面,占月亮表面的59%。月球背面的41%对于地球人来说一直是一片不为人知的神秘地带。

1959年,原苏联科学家第一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照片上的月亮背面也像正面一样,中央部分没有“海”,绝大部分是山区,其他地方虽有一些“海”,也都比较小。背面的颜色相较于正面稍红一些。

1966年美国“月球太空船”所拍摄的照片,使人们能够看清同美国西北部的圆丘相似的月面上那些大量错落、形状不一的圆丘。科学家认为,是月亮内部熔岩向月面鼓涌形成了这一月貌。

1968年,乘坐“阿波罗8号”的宇航员第一次直接观测到月球背面的情况。

而随着科学家观测的深入,产生的有关月背的疑团却愈发复杂。

一是月球背面,高地和环形山多,地势起伏悬殊,月海比正面少得多,只有莫斯科海、智海和东海,而东海的一部分还留在月球正面的边缘上。月球背面有许多巨大的、很具特征的同心圆结构,最典型的是东海,直径约900千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年代在什么时候,具有哪些地质特性等等,目前仍无定论。

二是月球的平均半径是1738千米,最长半径多出4000米,最短半径短了5000米。令人惊讶的是,月球最长和最短半径都在背面,最短半径在南纬30度附近的范德格拉夫洼地,那里的磁场等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

另外,背面的月壳一般都比正面厚,正面月壳厚约60千米,而背面最厚处达150千米。正面发现了不少质量瘤,它显示月面的重力分布有明显异常的地方。据认为在这部分月面下不太深处存在着一定量的高密度物质。迄今为止月球背面还没有发现质量瘤。

月球的背面与正面为何有那么多区别,有人认为,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月球地层也出现了类似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结果就导致了正背面的差别。也有人认为,月球正背面的差异是由巨大的温差所造成的,同时,反复的温度骤变引起了正背面的差别。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至今无法今人完全信服。

问题一:月亮的背面是什么 是阿波罗13号登月球后,宇航员发现月亮背面有一个巨型飞船,他们一直拍了视频的,登陆后,还进到巨型飞船里面去了,据考察是15亿年前的・・ ;里面有2具尸体・一个已经损坏,而另一个则保存完好・・ 长得像亚洲人,是个女性・・她脸上还有像过柴棍一样的东西连接着,是用来控制飞船的・・ 她相当于人类的植物人状态,并没有死,之所以没死,是因为她的身体表面有一层类似生命护罩一样的东西,像一层蜡・・ 还在飞船不远处发揣了建筑群・ 没有房顶了,只有框架。具体的你可以看视频,是美国宇航局的人揭秘。

问题二:月球的背面是什么样 直到1950年代晚期,我们对月球背面认识依然很少。月球的天秤动让我们得以惊鸿一瞥的看到很有限的月球背面的边缘地带。但是这些地形都以低角度出现,阻碍了有效的观测(这样的观测很难确认一个环型山的范围)背面仍有82%的表面是在未知的状况下,并且其特性完全未被探测过,

经由天秤动可以看见月球背面特征的一个例子是东方海,这是一个突出的撞击盆地,几乎跨越1,000千米(600英里),但直至1906年这个地形才被德国天文学家Julius Franz给予命名。这个盆地的本质直到1960年代将整体的形状投影到一个球体上时才被现。它是在1967年才被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到完整的细节。

在1959年10月7日,前苏联的太空船月球3号传回月球背面的第一张照片,东方海是解析出的18个地形特征之一涵盖到三分之一从地球看不到的部分。影像经过分析之后,苏联科学院在1960年11月6出版了第一份的月球背面地图,它包含了500个可分辨的景观特征目录。一年之后,前苏联以月球3号为基础,制做了第一个月球仪(比例为1:13 600 000),包含了从地球上无法看见的月球背面特征。在1965年7月20日,另一艘前苏联太空船探测器3号传送回25张画质非常好的月球背面照片,有比月球3号高了许多的分辨率。特别是,它们显示有着长数百公里的链状陨石坑。在1967年,在莫斯科出版了第二部份的月球背面地图。以探测器3号的资料为基础,目录中包含了4,000个新发现的月球背面地形。在同一年,由苏联发布了第一份完整的月面图(比例为1:5 000 000)和修订的完整的月球仪(比例为1:10 000 000),呈现了95%的月球表面 。

前苏联的太空船在月球背面地形的发现上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因此苏联的科学家得以挑选这些地形的名称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国际天文联合会保留了大部分的名称不变,而且稍后并依此建立起月球背面的命名规则

人类首度亲眼看见月球背面是在1968年的阿波罗8号任务,太空人威廉・安德斯的描述如下:

背面看起来像我在孩提时玩过一段时间的沙堆,它们全都被翻起来,没有边界,只是一些碰撞痕和坑洞

从此之后,从阿波罗8号和阿波罗10号一直到阿波罗17号的所有太空人都曾看过月球的背面,并且有许多月球太空船拍回照片太空船在飞进月球背面时,和地球直接的无线电通讯会暂时中断,必须等到飞出轨道之后才能恢复通讯。在阿波罗任务时,服务舱的主引擎必须在月球背面的时候重新点火,在太空船重新出现之前,控制中心都会为此而非常紧张

美新登月计划:专门绕到月球背面去探秘

仰望夜空,人们可以看到月球“芳容”殊不知,人们看到的只是月球正面,即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而月球背面却一直没有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美国航天局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10年内,美国将运送宇航员登上月球背面。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网络版19日报道说,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航天局将建造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帮助人类登上月球背面。负责运送母船和登月车的这枚巨型火箭将与另一枚运送宇航员的小型火箭在地球轨道对接对接成功之后,宇航员将乘坐母船直奔月球背面,而巨型火箭将留在地球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

这一计划是美国总统布什两年前提出的“重返月球”项目的一部分,上周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举行的一次航天科技会议上正式出台。报道援引计划内容说,第一批4名宇航员将登上月球背面,收集月球上的岩石标本,进行科学实验,特别是要考察月球背面是否存在水,因为水对于未来在月球上建立永久基地至关重要。

这次登月计划的规模要比“阿波罗”计划大得多,整个计划将耗资约560亿美元。

美国宇航>>

问题三:月亮的背面究竟是什么样 月球背面有很多环形山,但是没有大的月海。

问题四:月亮背面是什么样子的 从卫星上传回的大量照片可以看到,月亮的背面和正面一样,有平原、山地、也有环形山,但背面的山地比正面多,平原较少

问题五:月球的背面,真相到底是什么。 曝世界各国都不敢公开的月球秘密2014年04月22日08:10:04未知今日热点:  时至今日,太空人登陆月球已有26年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并没有增加,反而由于从太空人留在月球上的仪器,得到的不解资料,让科学家愈来愈迷惑,每当夜晚抬头望向月球之时,产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复杂情绪,不禁要问:月亮呀!可不可以告诉我们,你的真相?  未有定论的月球起源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种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种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问题六:月亮的背面是什么样子猜一生肖 是兔子啊,因为嫦娥天天和玉兔在一块;望楼主采纳。

问题七:月亮的背面是什么恐怖 月亮背面与正面没有多大区别,也是环形坑比比皆是,只是整体上比正面平坦一些。看看天文科学书就知道了。

问题八:为什么看不到月亮的背面? 看不到月亮的背面,是由于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原因是月球的自传和公转周期是相同的。(2732166日)

要理解这一现象,可以做一个实验画一个圆,标出正东西南北方向。站在圆心(代表地球,再找一个朋友,站在圆上,让他面部朝前(即不扭动脖子),沿着圆逆时针挪动,要求他在沿着圆挪动的时候,保持面部始终朝向圆心,也就是你。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就基本模拟了月亮饶地球转动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朋友始终是一个面(前面)面向你。

下面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公转周期等于自转周期:

朋友从你的正北方出发,绕着你转动,再一次出现在正北方的时候,他就完成了一个公转周期。(类似于月亮饶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下面看看朋友的自转时间是多少。不妨还设定当朋友在你的正北位置,面部朝向正南时的姿态为初始姿态。然后就可以发现当朋友逆时针挪动到你的正西方位置时,他的自转姿态就发生了逆时针90度的旋转。如果朋友在过程中不自转的话,那么当他在此位置时,他面向的不是你,而仍然是朝向正南方向。而实际实验时朋友在此位置却是朝向正东方向,所以他相对与初始位置逆时针绕自己旋转了90度。

类似地,当他走到你的正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180度。当他走到你的正东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270度。当他再次走到你的梗北方向时,他相对于初始姿态自传了360度。也就是说他完成了一个自转周期。

因为完成一个公转过程就刚好完成了一个自转过程,所以从时间上来看,这个自转周期就等于公转周期。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朋友总是以身体面部朝向你,也就是说,月亮总是以一个面朝向地球。所以看不到月亮的背面

问题九:月球的背面到底有什么? 月球背面之谜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由于月球绕轴自转的周期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都是27.3天,所以几十亿年来,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人们只能看到月貌的59%,它的背面形态如何就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千古哑谜。直到1959年10月,前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拍得了月背的第一批照片,才使人类看到了月背的概貌。但是随着观测的深入,今天的月背之谜比过去更多,更复杂了。这主要是月背与月球正面的显著差异,令人迷惑不解。

月球背面与正面的最大差异是它的大陆性。在总共30来个月球“海洋”、和“湖”、“沼”、“湾”等凹陷结构中,90%以上都在正面,约占正半球面积的一半。月背上完整的“海”只有两个,仅占背半球面积的不足10%,月背其余90%多的地方都是山地,山地的分布呈现出几个巨大的同心圆结构,地形严重凹凸不平,起伏悬殊,这种地势是正面所没有的。

另一怪事是月球的最长半径和最短半径都在月背。一般天文学书上说月球直径3476公里或半径1738公里,都是指平均值。实际上,月球半径最大处比平均半径长4公里,最小处比平均半径短5公里,而且都在月背。川

月球正、背之差的又一表现是月瘤都集中在正面。月瘤也叫月质量瘤,是月球表面重力比较大的地方,科学家们估计,在这些地方的月面以下集中着比较多的高密度物质。此外,月球上还有些地方重力分布小于正常值。奇怪的是,月瘤所在的正异常区和重力偏小的反异常区都在正面,而且发现了多处,月背上却一处也没有。

为什么会造成月球正面与背面这些显著的差异呢?科学界有种种不同见解 。有人认为,当地球运转到太阳与月亮之间,月亮上便发生了日全食(在地球上却是月全食),日全食会形成月正面巨大温差,一次又一次温度骤变造成了正背面的差别。有人认为,是地球吸引月球而使月球发生像潮水涨落那样的现象,即“固体潮”造成了正背面的差别。但这些解释都不大令人信服。多数人认为,应该从月球自身的结构和运动来说明月背之谜,但是今天还没有一个好的说明。

zh /%9D%A2

月亮的背面也是像正面一样的半球,绝大部分是山区,中央部分没有“海”,其他地方虽有一些海,但是都比较小。背面的颜色比正面稍红些。现在,科学家已经绘制成一幅较详细的背面图,并且给那些背面的山和“海”,按国际规定来命名。

环形山多以已故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有五座环形山用中国古代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万户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万户环形山,面积约六百平方千米,它位于南半球,夹在赫茨普龙与帕那(都是英国物理学家)两座环形山之间。

1966年,美国“月球太空船2号”拍摄的照片,使人们能够仔细地看清月面上那些大量错落、形状不一的圆丘,同美国西北部的圆丘相似。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月亮内部熔岩向月面鼓涌形成的。现代科学仪器观测的结果和宇航员带回的月亮岩石所作的分析,使科学家得出这样的假设:火山运动和陨星撞击这两种自然力量在月貌的形成中都发挥了作用。许多圆丘和较小的环形山是火山在活动中形成的,而那些大环形山是陨星撞击月亮时造成的。

月球背面有许多环山

  谣言:

  美国一直没有公开月球背面的照片,这是美国人的阴谋,因为美国人在月球背面发现了外星人,想隐瞒这个秘密。

  辟谣:

  在地-月系统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使月球的自转逐渐减缓,最终导致月球被地球潮汐锁定,此后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从地球上始终不能完全看见月球的另一面,被称为月球背面。直到上世纪50年代晚期,人类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依然很少。由于人们对于月球背面强烈的好奇心,就有了各种关于月球背面的奇思妙想。其中有一种想法是“先进的外星人在月球背面建立了基地,用来监视地球”。

  1959年,人类终于获得了第一幅月球背面影像,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但获得这第一幅影像的并不是美国而是苏联。1959年10月7日,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飞越月球,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见图1)。这幅影像虽然模糊,但依然可以看出月球背面以灰色调为主,很是荒芜,并没有看到外星人,更别说建立的基地。

  

  图1 月球3号传回的第一张月球背面影像,来自网络

  自月球3号之后近60年的时间里,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又开展了110多次的月球探测活动,成功或部分成功的有近70次,其中有14次探月任务(见表1)都成功获取到过月球背面的影像数据。

  表1获取过月球背面影像数据的探测任务列表

  

  图2 月球轨道器0~5号探测器轨道和所拍摄的月球正面(左)及背面(右)覆盖范围,来自网络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探测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更先进的月球探测器飞往了月球,获取了更多更清晰更全面的月球背面的数据。1994年美国发射的克莱门汀号环月轨道探测任务,获取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范围为95%的多波段影像数据,图像分辨率为100m(图3);2007年日本实施了月亮女神号月球探测任务,利用向前与向后的两个摄影机,拍摄月球表面的照片,获取了覆盖整个月球表面范围为924%分辨率约为10米的影像数据;2007年中国的嫦娥一号、2009年美国的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和2010年中国的嫦娥二号都实现了100%全月覆盖范围的影像数据,制作的全月影像图最高分辨率分别为120m、100m和7m,这些数据均对公众开放可从各国数据网站上下载获取,所有获取到的这些高精度分辨率影像都更加确认了月球背面没有外星人,也没有任何生物的存在。

  

  图3 克莱门汀号(Clementine)获取的月球正面(左上)、月球背面(右上)、月球北极(左下)和月球南极(右下)的影像图,来自网络

  特别是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坑内,这是中国也是国际首个开展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着陆器携带的地形地貌相机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携带的全景相机获取到了月球背面月表丰富的影像数据(图4-5),极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背面月表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的了解与认知,从这些获取到的详实数据与信息中依然没有发现有外星人或其他生物。

  

  图4 嫦娥四号地形地貌相机和全景相机拍摄到的月球背面月表影像图,来源Nature Geoscience 12,APRIL 2019,222-223 wwwnaturecom/naturegeoscience

  

  图5 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获取的月球背面环拍全景图,由探月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制作并提供

  辟谣专家: 左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研究员

  复核专家:武向平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出品人:科普中国-科学辟谣

首先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它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致的都是28天。

用圆柱体代表月球这个球体,看到的月球正面是**的看不到的月球背面用白色表示。

完全不会看到月球背面的情形:

月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那么看到的月球自然只是同一个面了,所以看不到月球的背部。

为何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一致:

起初,月球的公转和自传并不是同步的,这样当月球围绕地球做公转时,潮汐力对月球就有一个作用,这个作用对月球来说有两个效应,第一就是公转和自传的倍率关系,就是说当月球相对地球来看(以地球为参照系)自传周期是公转周期的整数倍时,这时潮汐力对月球来说就是一个非常规律的变化作用,这时月球的自转就会稳定下来,而当自转与公转不是倍数关系时,潮汐力对月球的作用就显得无规律,而这个无规律的效果就是使月球的自转趋于公转的倍数,最终月球的自传会稳定在他公转周期的一个倍数上,至于是多少倍要看他本身的自转周期了,比若说自转是公转的35倍,那么当月球自转稳定下来时他肯定是3倍公转周期,如果是12倍最终就是与公转同步。

由于“潮汐锁定”效应,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都是27天7小时43分1147秒),人类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半个月亮,哪怕是几亿年以前的恐龙,它们看到的月亮也是这半个月亮,我们从来都看不到月亮的那半边。而正是这种未知,以及探知深部物质、了解月球演化的好奇心,驱使人类梦想着探求月球背面的故事。

2019年1月3日,探测器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对该盆地进行探测,有助于研究月壳和月幔的组成、月球的地质特征、起源和演化现象。

月球正面月海带周围围绕着许多山脉,如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等,而月球背面几乎没有明显的山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月亮背面 外文名 :Farside 别称 :Moon back 分类 :卫星 探测过程,探测发现,背面之谜,探测历史,绕行探测,着陆探测,物理意义, 探测过程 冯·卡门撞击坑 2019年1月3日,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稳稳降落在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嫦娥四号着陆区相当于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八分之一,且落区周围有海拔最高9000米高的山峰。不同于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着陆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区地形起伏达到6000米,可谓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冯·卡门撞击坑对于中国而言还有另一层非凡的意义:它是以20世纪匈牙利裔美国航天工程学家冯·卡门命名的,他被誉为“航空航天时代的科学奇才”。 嫦娥四号落月 2004年1月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嫦娥探月已经走过了15年。 2015年,嫦娥四号才正式决定到月球背面着陆 2019年1月3日10时15分,嫦娥四号迎来制动时刻,7500牛发动机开机,动力下降开始; 10时21分,降落相机开机,开始抓拍落月全过程; 10时25分,嫦娥四号转入悬停模式,随后不一会儿便转入避障模式。 10时26分24秒,经历了近700秒的落月过程。 探测发现 科学家们认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月球深部物质组成的重要视窗,对该盆地进行探测,有助于研究月壳和月幔的组成、月球的地质特征、月球的起源和演化,解释月球上的磁异常现象。 月球车在月背行走时,还可以获取集地形地貌、物质成分、浅层结构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剖面,这个剖面一旦建立起来,将是国际首创。 同时,到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是天文学家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这样的天文观测是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的重要手段,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背面之谜 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的未知世界。由于潮汐锁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因而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景色”总是一样的。直到大约60年前,前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影像。大约50年前,美国阿波罗8号的3位太空人在环月飞行时,成为最先亲眼看见月球背面的人类。 越来越多去往月球的探测器让人们发现,原来月球背面和正面如此不同:正面相对平坦,而背面崎岖不平、遍布坑坑洼洼的撞击坑。无论是物质成分、形貌构造还是岩石年龄,正面和背面都有很大差异。比如,从成分上看,月球正面约60%都被月海玄武岩覆盖,而背面几乎都是高地斜长岩。月球上有22个月海,19个分布在正面,只有3个很小的月海在背面。此外,月球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约60公里。 探测历史 绕行探测 1959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月球3号探测器,这颗月球探测器飞到了月球背面,在距离月球60千米~70千米的高空,成功地拍摄了月球背面首幅传真照片,然后飞向地球,在接近地球时又用电波将月背传真照片传送回地面接收站,至此,人类第一次目睹了月球背面的真实面目。1959年10月18日,苏联 宣布了月球3号探测活动的最新结果——月球3号从月球背面上空飞过,随后公布了拍摄的月球背面照片。 嫦娥四号着陆器拍摄的着陆点南侧月球背面图像 从月球3号飞船发回的照片看,月球背面多为月陆高地,而月海平原和环形山较少。在北半球发现的月海,被苏联命名为莫斯科海,这是一个直径大约为300千米的圆形月海;而在北半球发现的一些环形山被取名为乔尔德环形山、布鲁诺环形山、罗蒙诺索夫环形山;居里环形山等,南半球的环形山,就取名为焦耳环形山、维尔努环形山和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等。 1965年7月,苏联发射的月球8号探测器拍摄了月球背面更详细的照片,又对许多环形山给予新的名称,其中包括以美国天文学家洛韦耳和日本天文学家平山清次的名子命名的环形山。 美国从1966年8月开始,先后发射了5颗月球轨道器。这种月球探测器是环绕月球飞行的人造月球卫星。它长期绕月球运行,不断地发回月球正面和背面的传真照片,美国据此于1967年8月编制和出版了详细的月球背面地图。在这期间,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地名。 1959年10月,苏联的月球3号获得的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我们对月球背面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后的月球探测活动,使人类对月球背面的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开了这个亘古之谜。 着陆探测 2019年新年伊始,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开门红——1月3日10时26分,经过约38万公里、26天的漫长飞行后,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物理意义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更为古老,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地球上经历了多次沧海桑田,早已将自己的过往隐藏,对月球背面的探测或许能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家园。 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差异 意义之一:探究月球背面的岩石结构 月球背面的岩石更加古老。如果我们能获取更古老的岩石类型等物质成分信息,对我们了解月球的化学成分演化过程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通过对月球背面进行勘测,人类可以获取集地形地貌、物质成分、浅层结构于一体的综合地质剖面,这个剖面一旦建立起来,对揭示着陆区域地质演化历史、演化细节有重大贡献。 意义之二:探究月表的环境 月球背面月面中子与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表环境与月球正面存在差异,宇宙辐射、太阳风与月面物质相互作用也不尽相同。月球背面月表环境探测将为人类重返月球以及月球探测器设计等提供重要帮助。 1959年苏联拍摄的第一张月球背面的 意义之三:天文观测 天文学家一直希望找到一片完全宁静的地区,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电磁信号。在地球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电磁环境会对这样的观测产生严重干扰。而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因为月球自身禁止了来自地球的各种无线电干扰信号。到月球背面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是天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上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这样的天文观测是研究太阳、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的重要手段,也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科学家或将窥见大爆炸后宇宙如何摆脱黑暗,点亮第一代恒星从而迎来“黎明时代”的信息。

月球背面与正面存在很大差异。月球背面,高地和环形山多,地势地伏悬殊,月海比正面少得多,只有莫斯科海,智海和东海,而东海的一部分还留在月球正面的边缘上。月球背面有许多巨大的,很具特征的同心圆结构,最典型的是东海,直径约900千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年代在什么时候,具有哪些地质特性等等,目前仍无定论。月球的平均半径是1738千米。最长半径多出4000米,最短半径短了5000米。令人惊讶的是,月球最长和最短半径都在背面,最短半径在南纬30度附近的范德格拉夫洼地,那里的磁场等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背面的月壳一般都比正面厚,正面月壳厚约60千米,而背面最厚处达150千米。正面发现了不少质量瘤,它显示月面的重力分布有明显异常的地方。据认为在这部分月面下不太深处存在着一定量的高密度物质。迄今为止月球背面还没有发现质量瘤。月球的背面与正面为什么有那么多区别,至今还没有今人信服的解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2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