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翠蛇”是植物还是动物?是否有别名?哪里有售?

中药“翠蛇”是植物还是动物?是否有别名?哪里有售?,第1张

应该是脆蛇,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等地散淤,祛风,消肿,解毒,治跌打折伤,大麻风,痈肿毒,蛇蜥科动物脆蛇盘成圆状别名;金蛇,蜥蛇,

药 名:脆蛇

拼 音:CUISHE

来 源:为蛇颇科动物脆蛇蜥的全体。

功 效:祛风通络,行血止痢,解毒疗疮。

主 治:治跌打损伤,大麻风,痈疽肿毒。

性味归经:咸,平。①《本草拾遗》: "味咸,平。"②《开宝本草》: "无毒。"③《四川中药志》: "性平,味辛咸,有小毒。"入心,肝,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熬膏涂。

用药忌宜:《四川中药志》:"无风湿瘀血凝滞及孕妇忌用。"

别 名:金蛇(《本草拾遗》)、地鲜、蜴蛇(《岭表录异》)、银蛇(《开宝本草》)、金星地鳝 (《本草图经》)、金星鳝(《圣济总录》)、片蛇(《滇略》)、蛇蜥、无脚蜥(《动物学大辞典》)、碎蛇(《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春、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或置锅内用微火炕死,然后盘成圈,以竹签插住,再用微火炕干。

拉丁名: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炮制方法:去头,切段,焙干用。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①《开宝本草》:"金蛇,大如中指,长尺许,常登木饮露,身作金**,照日有光。生宾、澄州。"②陈鼎《蛇谱》:"脆蛇,产贵州,长尺有二寸,围如钱,嘴尖尾秃,背黑腹自,暗鳞点点可玩。出入往来恒有度。捕之者置竹筒于其径侧,则不知而入其中,急持之方可完,稍缓则碎矣,故名曰脆。"

生药材鉴定:云南蛇蜥 Ophisaurus gracilis(Gray)与上种形状相似,主要特征为吻鳞与单片前额鳞之间有鳞片3枚。同等入药。干燥的脆蛇多已盘成圈状,直径约6~10厘米。蛇的背面棕**或绿褐色,有光泽;鳞片不太明显,具有方格形的网纹,并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带有篾片夹持时遗留下的痕迹,腹侧面各有 1条凹沟。头部呈三角形,尾部细尖,或短促。体轻、干脆、气微腥。大者身短粗壮,色泽较深别、者瘦长,尾部尖,背面色泽较谈。以条匀、无碎断、气腥不臭、有光泽者为佳。产四川、云南等地。

头体长 180毫米,尾长300毫米左右。体侧自颈部至肛侧有纵沟。背鳞 16~18行,中央8~10行具棱,前后鳞棱连成纵棱,与尾背鳞棱相连。腹鳞10行,平滑,尾部腹面的鳞则具棱。头背只额鳞、顶间鳞与单枚的前额鳞较大,前额鳞与吻鳞之间有 2枚小鳞。眼小。耳孔亦小。背面棕色或古铜色,两侧略带紫色,腹面浅肉色。雄性背面有一些翡翠色鳞片,缀连成若干短横斑。在疏松肥沃的土壤内穴居。早上和午后出洞活动。以蚯蚓为主要食物,也吃蝼蛄、蟋蟀等小昆虫或蛴螬。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交配,6~8月在雌蜥于洞中挖成的深 3厘米直径 9厘米的半圆形穴内产卵3~8枚。卵白色,椭圆形,长约 2厘米。孵化期20余天。脆蛇具有自截与再生的能力,尾部可断为数截,自身则趁机溜走,以后又再生出一条短尾。 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874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