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气一直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那么得到人们青睐的艾灸是否可以去湿气呢?如果能够去湿的话,艾灸哪些部位会让效果更明显呢?
艾灸真的能去湿气吗
艾灸是有去湿功能的,本身艾叶是一种燥烈性质的中药,用艾叶揉制成艾绒后熏灸人体的穴位,可以温阳行气、促进血液的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将体内的湿气代谢出去。因为人的水湿在进入人体以后,是需要通过阳气的蒸动和气化才能够得到正常的输布,阳气是以肾阳为主。如果肾阳不足的情况下气化失利,水液就会停滞在人的身体当中形成水湿。艾灸具有很好的温煦肾阳的作用,通过艾灸人体的一些穴位,通常以任脉、督脉和肾经为主,可以使肾阳得到补充,更好的发挥气化行水的作用。
脚底艾灸可以去湿气吗
艾灸足底是可以去湿气的。足底有人体重要的脏器反射区,而艾灸它可以通过一定的温热刺激,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并且通过经络的作用增加全身的新陈代谢,包括血液代谢、淋巴代谢等等,从而达到祛湿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涌泉穴来进行艾灸,并且在艾灸之后要注意防寒保暖,6~8小时之内不能吹风、受凉,不可以洗澡。一般连续灸5天休息一天或连续灸十天休息两天,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湿气艾灸哪里较好
在临床中,利用艾灸去除湿邪,主要取任脉、脾经和胃经的穴位。通常的艾灸取穴是神阙、中脘、关元、章门、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对去除湿邪都有很好的效果。
体内湿气重艾灸哪里最有效
体内湿气重,可以艾灸腹部,背部及四肢的穴位。主要穴位包括有神阙,天枢,大横,手三里,丰隆,大椎等。其中丰隆穴是一个祛除痰湿的要穴。神阙,大椎可以提高人体的正气,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速去除体内湿气。艾灸前后注意补充充足的水分,防止津液损伤。艾灸时注意距离皮肤不要过近,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防止灼伤皮肤。
艾灸养生疗法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可强身健体、防病祛病。有些人在艾灸过程中会大出汗,全身大汗淋漓,背上感觉全是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在艾灸的强大施灸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大汗淋漓,湿透床单,施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许多患者很顾虑,如此出汗身体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废血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许多患者伴随疲劳、头晕、失眠、旧病复发、疼痛、上火、长痘、起泡、全身长红疹、肌肤瘙痒、发烧、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怕冷、全身浮肿、脾气越来越急躁……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这是艾灸之火力、药力使隐藏在脏腑深处疾患,功拔到体表,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正所谓《扁鹊新书》所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脏,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病邪自然退去,身体康复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
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汗蒸、桑拿、烤电、泡浴、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而汗蒸、桑拿、烤电、泡浴、运动…等发热出的汗表层肌肤的汗水,这种汗出的太多会耗损人体的精、津、液和元气,人体会虚脱。
艾灸疗法作用是,恢复并强大脏腑功能,此时占据脏腑的病邪(浊水消耗人体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浊气消耗人体元气,阻塞经脉,是肿瘤、肌瘤、结块的主因)被强大的正气赶出脏腑,排出体外,这就是患者施灸时大汗淋漓的表现。所以,在艾灸疗法的作用下排汗越多,效果越好。
另外,艾灸疗法是先补充脏腑正气,艾灸到一定时间和数量后,脏腑元气充足,功能恢复,人体元气和艾的纯阳之火联合作用,使体内病邪(浊水、浊气)通过经络、血管、关节、皮肤毛孔,使体内的病邪之气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断地排出,这就是施灸时许多患者,特别是风湿,心脑血管,肝胆病,糖尿病、胃肠病、哮喘、肺病、肾病、妇科、男科、三高、肿瘤、贫血、虚寒体质、长期吃药、激素药…等慢性病的好转反应。
一、何为艾灸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称为针灸针灸治病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现代人说针灸,多数时候仅指针疗,已经很少包含艾灸的内容了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 方法 。
二、出水原因
艾灸出水表示身体寒湿过重,有於堵;另一方面也说明你的身体灸感还不错,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更好的效果。一开始可以早晚灸两次;好转后每周2-3次即可。灸完后喝些温开水,注意不要受凉,吹凉风和喝冰饮都是不行的 。
三、功能
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随着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废血越来越多,脏腑逐渐恢复功能,许多患者伴随疲劳、头晕、失眠、旧病复发、疼痛、上火、长痘、起泡、全身长红疹、肌肤瘙痒、发烧、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怕冷、全身浮肿、脾气越来越急躁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这是艾灸之火力、药力使隐藏在脏腑深处疾患,功拔到体表,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正所谓《扁鹊新书》所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
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脏、脾脏、肾脏、心脏、肺脏,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病邪自然退去,身体康复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
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脏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汗蒸、桑拿、烤电、泡浴、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而汗蒸、桑拿、烤电、泡浴、运动…等发热出的汗表层肌肤的汗水,这种汗出的太多会耗损人体的精、津、液和元气,人体会虚脱。
艾灸疗法作用是,恢复并强大脏腑功能,此时占据脏腑的病邪(浊水消耗人体血液,是上火、炎症的主因;浊气消耗人体元气,阻塞经脉,是肿瘤、肌瘤、结块的主因)被强大的正气赶出脏腑,排出体外,这就是患者施灸时大汗淋漓的表现。所以,在艾灸疗法的作用下排汗越多,效果越好。
另外,艾灸疗法是先补充脏腑正气,艾灸到一定时间和数量后,脏腑元气充足,功能恢复,人体元气和艾的纯阳之火联合作用,使体内病邪(浊水、浊气)通过经络、血管、关节、皮肤毛孔,使体内的病邪之气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断地排出,这就是施灸时许多患者,特别是风湿,心脑血管,肝胆病,糖尿病、胃肠病、哮喘、肺病、肾病、妇科、男科、三高、肿瘤、贫血、虚寒体质、长期吃药、激素药…等慢性病的好转反应。
四、禁忌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做过艾灸的朋友有可能会遇到过这种情况,艾灸后背上的皮肤上会出水。那艾灸后背上为什么会出水我整理了关于艾灸背上出水的原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艾灸背上出水的原因
艾灸是一种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悬灸人体穴位的中医疗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 方法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要说到出水的问题,就必须提到艾灸的方法了。艾灸温和灸的方法总的来说无非分为手持灸和工具灸两种。手持灸就像烤烧饼,工具灸就像蒸馒头。所以身体湿气大不大,不能以工具灸出现水痕作为标准,如果手持灸时皮肤上出现汗珠,才说明湿气大。工具灸是静止的,是捂出来的水液,就像蒸馒头时的蒸汽。手持灸很难形成水珠,除非湿气非常大,一般观察皮肤颜色的变化就可以一目了然。
除了出水以外,艾灸还可能出现 其它 的灸后反应。
1、 失眠:艾灸后常常会有失眠的症状,如果出现初次艾灸后失眠,也是一种反应,此时的失眠,多很疲乏无力,或嗜睡。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这时如果睡眠很少,但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反而因为艾灸,而显得精力充沛。此时,不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来凑够眠的时间,主要看你自己的精力是否充足,灸中脘还会很快改善脾的功能。
艾灸的走窜现象,有时候我们艾灸中脘,会有肝区不适,或会有胃脘部不适,这很有可能你的肝有隐患或你的胃有疾病,艾灸就会主动帮助你去调整,这就是艾灸的通窜功能。所以说,我们的身体有一个自我调整的功能,只要你调动的好,这些都会起来工作。假如你艾灸关元穴,也许会反应出你妇科方面的隐患或前列腺方面的问题或生殖系统的一些疾患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2、 艾灸的上火现象,很多人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这也是艾灸的一种反应,这种现象表明阴阳正在调整,阳不胜阴,这时要多喝白开水。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疗,使得功亏一篑)。
3、 艾灸后身体出现类似过敏的现象,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出现很多红疹的现象,此时多以为是过敏了,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也是病邪在体表的反应。如果此时停灸,病邪还会入里,侵蚀脏腑。如果此时皮肤表现严重,可以用放血疗法使邪出有门。可以在大椎、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还有委中穴放血,给病邪以出处。
4、 艾灸后的精神反应: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这时可以找人倾诉,可以到狂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所以在艾灸期间,一定不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过肌过饱、不要房事,要吃清淡的食物,还要保持心情愉悦,多到 户外运动 或散步,光艾灸不锻炼 也是不行的。要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艾灸的作用
一、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二、运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三、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四、调节阴阳
古人对人体的阴阳调和异常重视,而人体阴阳若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五、回阳救逆
我们都知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六、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现代多用于温灸,温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养生和保健,很多美容院养生馆也都增加了温灸项目。
家庭艾灸的注意事项
只要掌握好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要点,要想轻轻松松在家中自己艾灸,不是一个难题。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 保健养生,重在背部
背部是以脊椎为中心的整个人体的全息缩影,人体的五脏六腑都可以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肝、胆、脾、胃,腰部对应肾、小肠、膀胱。
背部反应身体的问题
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喉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心区毛孔粗大、色素沉着、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肝区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
脾区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肾区发黑、色素沉着、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养背就是养阳由于处在身后,背部往往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历代养生理念中,背部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脊柱两旁是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的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疏通经气、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现代医学已经阐明,背部脊柱是脑、脊髓通向躯体各脏器、组织发出神经根的地方和通道,在脊柱的两旁,分布着一些可以起到调节内脏作用的自主神经节。因此,适当地刺激背部的穴位、经络,可以起到保健的效果。
凡是养生,就离不开养阳,而艾灸,无疑是养阳的第一法宝:首先艾柱燃烧产生的短波辐射,具有超强的渗透力,其次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
通过艾灸来保养背部,将经络、腧穴、药物、艾火的综合作用熔为一体,以达到温肾壮阳、拔毒散结、祛寒止痛的效果。
养背比保养脸蛋重要艾灸背部对女性尤为有效。女性属阴性体质,因而相比男性来说,阳气往往容易不足。整背灸可以让你的阳气在体内慢慢积聚,使之到达体表起到御邪防病,在内到达全身各处起到温通经脉、温熙脏腑的作用。
1艾灸背部,预防妇科
秋冬气温下降,寒气也愈发加重,而风寒邪入侵人体,背部首当其冲,而女性体质属阴,若是背部受寒就更容易导致腰酸背疼、脏腑受寒。脏腑的寒湿常常会往下跑,下注至胞宫,时间一长就酿成了妇科问题,故而通过艾灸养背祛湿可以预防妇科问题。
2艾灸背部,促进排毒
背部的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艾灸背部膀胱经,可以祛除身体的寒湿、毒素,还可缓解颈肩腰腿痛的症状,改善睡眠质量,让身体感觉轻松异常。
3艾灸背部,驱寒减肥
人体的风寒易堆积在背部膀胱经处,因为它是人体抵御外寒的一个栅栏,很多人后背的赘肉摸上去的感觉就像摸一层棉花一样,没有质感,这就是寒淤堆积引起的。艾灸背部可以加速气血循环,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消除赘肉。
摘要:艾灸,中医传统理疗方法之一,属外治法范畴,适用于寒证疾病的治疗,若要用其祛湿,也偏于适合寒湿证。那么艾灸祛湿效果好不好?祛湿艾灸哪个部位最好?专门针对身上的5个穴位进行艾灸,祛湿的效果能更快见效。下面一起来看看。艾灸祛湿效果好不好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艾叶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所以,艾灸能够温通经络,散寒祛湿,适用于寒证疾病的治疗,若要用其祛湿,也偏于适合寒湿证。湿邪,中医术语,中医认为多是由脾肾亏虚所导致,因此,可多灸脾经、胃经、肾经、膀胱经以及任督二脉之上的穴位。
艾灸祛湿灸哪里1、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艾灸注意事项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