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地区的华夏系

华南地区的华夏系,第1张

在秦岭-大别山系以南的华南地区,华夏构造体系分布相当广泛,以规模巨大的隆起带为主体,构造成分以复式褶皱和断裂为主,也有花岗岩-混合岩带、热动力变质带、韧性剪切带。按形成时期华夏构造体系可以划分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两期,由于受到其他构造体系的限制和强烈干扰,多呈S形分布。另外,在前震旦纪系中还存在一些古北东向构造带。华南地区的华夏构造体系包括3个一级隆褶带,从西向东为龙门山-玉龙雪山隆褶带、天目山-九岭山-雪峰山隆褶带、闽-赣-粤隆褶带,以第二带规模最大,第三带次之。3个隆褶带之间为大型的川黔古生代坳褶带及湘桂粤赣晚古生代坳褶带,构成北东向“三隆二坳”的华夏系构造格局。

(1)龙门山-玉龙雪山隆褶带

该带总体呈北东向伸展,向东北抵汉中,与北西西向祁连-大别带相交接,被秦岭纬向带所斜接复合,向西南经康定与北西向丹巴复背斜和川滇经向带反接复合,过川滇经向带后经锦屏山、玉龙雪山,西南延至点苍山东侧,与北西向的哀牢山构造带反接复合。它横断扬子-塔里木地块中部,又被川滇经向带分割为两段,东北段称龙门山断褶带、西南段称盐源-丽江断褶带,以广泛发育推覆构造为其特征。

图228 辽南-徐淮型震旦纪S型海盆示意图(据李自坤,1985,修改)

①龙门山断褶带:北起陕南勉县,经广元-茂汶、灌县-宝兴、天全,斜插入川滇经向带达泸定以远,长达500km、宽仅25~40km由北东向的褶皱、扭压性断裂、挤压破碎带组成,总体呈北40°~50°东方向延展。组成该构造带的主要构造形迹是4个复背斜、3个复向斜和4条规模巨大的走向压性、扭压性断裂带。4个复背斜分别称轿子顶-牟托复背斜、彭灌-九里岗复背斜、宝兴复背斜和天井山复背斜。前三者之核部出露前震旦纪及晋宁-澄江期中酸性岩浆岩,两翼由震旦系-三叠系组成,它们呈多字型斜列,系主构造带遭受逆钟向扭动作用所致。3个复向斜是武安复向斜、盐井-五龙复向斜、唐王寨-仰天窝复向斜,卷入地层为震旦系-三叠系,其间未见角度不整合,单个褶皱轴向北45°~60°东,两端作S状弯转,雁列轴北45°东。4条巨大断裂是青川断裂带、茂纹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和江油-灌县断裂带,它们走向为北45°~60°东,延长200~400km左右,前三条切割三叠系及以前的岩层、岩体,后一条切割了侏罗系,断面均倾向北西,倾角一般50°~80°;北川-映秀断裂南段倾角仅20°,断面波状弯曲,斜冲擦痕常被水平擦痕掩盖,断裂构造岩发育,断裂带在剖面上呈叠瓦状。根据其变形特点和切割地层关系,这些断裂主要形成于印支期,燕山期还有所活动,而喜马拉雅期则表现为逆冲推覆与顺时针向水平错移(图229)。它们与青藏高原隆升向东推挤和经向带挽近活动具有成生联系。

②盐源-丽江断褶带:它斜贯于川滇经向带与三江经向带之间,过去称为扬子地块西缘坳陷,它大体被夹持于北东向的金河-箐河断裂带与小金河断裂带之间,是古生代以来长期处于缓慢沉降的地带,盖层发育齐全,最厚达16500m,尤以泥盆系和石炭系发育良好,带内基底岩系未出露,震旦系-三叠系中统的沉积建造多属扬子型,晚三叠世以来则与扬子型有差异。从变形特点看,可分为金河-永胜褶断束与盐源-鹤庆坳褶束两个次级单元。从区域建造资料分析,盐源-丽江断褶带主要在印支运动褶皱隆升,而加里东运动也对本区有重要影响,使其两端缺失志留系,一些地区泥盆系平行不整合于震旦系灯影组之上。

③龙门山-玉龙雪山断裂带:此系任纪舜所划的龙门-玉龙深断裂。总体呈北东向,斜贯川、滇两省,北东端达汉中一带,南西段直抵哀牢山断裂带,其后期活动是否超过哀牢山而抵滇西南,认识尚不一致。

图229 彭县天台山-白鹿顶飞来峰构造剖面图(据《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图230 盐源推覆构造剖面图(据《四川省区域地质志》,1991)

该断裂的主要组分有东北段的小金河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西南段称小金河-三江口断裂、金棉-丽江断裂和箐河断裂,一般均属深大断裂。总的走向为北东向。古生代-三叠纪由南向北沉积环境逐渐加深,沉积厚度逐渐加大。西南段的箐河-金河断裂在新元古代曾有过较强的活动。华力西晚期沿几条断裂也发生过较强的活动,沿箐河断裂、小金河-三江口断裂、金棉-丽江断裂均有基性岩浆的喷发和侵入活动。这些特征表明,这一组断裂在古生代-三叠纪有过明显的拉张活动。该断裂系向东北经盐源一带,在川滇经向带西侧逐渐偏北,呈北北东向,渐与经向构造体系的雅砻江断裂带斜接-重接复合,沿带逆冲推覆构造和飞来峰发育(图230)。

川西北龙门山段,主要有茂汶深断裂,北川-映秀深断裂和江油-灌县大断裂。北川-映秀深断裂带为前人所称之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它走向北东,长达400km以上。断裂带平面上多分叉复合,断面波状,并有叠置的推覆岩片夹于其间。龙门山断裂带的基本特征是:推覆挤压带后部上叠岩片经受韧剪切形变,中部以韧性形变为主伴有脆性形变,前部下置岩片属脆性形变;从变形特点看,后部为动力变质,有中压动热渐进变质带及混合岩化现象,中部仅沿剪切带的劈理、片理中出现新生应力矿物或变质矿物,前缘岩片基本上无变质作用;从运动学特征看,剪切滑移而伴生的拖曳柔性剪切褶皱轴面、滑移剪切擦痕、砾石拉伸线理、矿物旋转方位等均一致指示推覆岩片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逆冲运动;从推覆时间看,自西而东从印支末期开始,经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表现了构造应力多阶段多期次连续向东南挤压、迁移、依次推叠的过程。

龙门山-玉龙雪山构造带最显著的结构特点是,沿构造带推覆构造或推覆体广泛发育。它的主体部分基本上是由众多的推覆体和飞来峰所组成,尤其是龙门山地区,可以说是由推覆体堆砌而成的推覆山脉。航磁资料表明,该构造带处于区域性北东向负异常带,其中的局部升高的线性异常和连续负异常梯度带显示了主要断裂带的位置,异常带内基本上不存在强磁异常,即使在已出露的岩浆岩体上磁异常仅90nT,且呈自行圈闭的孤立异常,这说明该磁性体延深有限。横穿“彭灌杂岩”的重、磁剖面证明杂岩体延深不大,为漂浮“无根”的杂岩体。该带的褶皱变形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印支运动期间,它是在印支运动挤压变形逆冲的基础上,主要断裂转为逆冲推覆,发展成形于燕山期,定位于喜马拉雅期,形成规模不等的推覆构造和飞来峰,沿龙门山-玉龙雪山构造带的前缘不仅有侏罗纪、白垩纪磨拉石建造,也有古近-新近纪、第四纪磨拉石建造,表明这个推覆带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多阶段性。推覆构造的冲断带在剖面上多呈犁式,倾向西北,倾角在地表一般为50°~60°,向下往往变得很缓,仅5°~10°。据石油地震资料,龙门山区在地表下21km左右有一低速层,是理想的主滑移面,关于推覆体位移距离,根据飞来峰现在的位置与其岩性、时代相似的根带位置,推算其最大位移距离为30~40km。由于该带挤压推覆发生于地壳浅部,无深层次构造背景,所以无相应的岩浆活动和超变质作用,但主断裂带后部及中部已有中高压渐进动热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应力矿物出现。青川大断裂中有蓝闪石相高压变质岩带和顺片理分布的花岗岩脉群带,同位素年龄为223Ma,亦属构造动力变质产物。

(2)天目山-九岭山-雪峰山隆褶带

该带是华南华夏构造体系的主体,包括江南隆起及其边侧的褶断带。古生界褶皱(包括部分新元古界褶皱)为主的北东向构造保存较完整,形成一个较连续的反S型华夏系构造带。隆褶带核部为前震旦纪浅变质岩,古生代及早、中三叠世地层组成其宽大的两翼,向东隐伏于苏南平原之下,并继续向黄海和东海之下延伸。北东向苏州隐伏断裂带是其重要成分。该带向南西横贯黔中地区。该隆褶带内的华夏系构造,除定型于印支期的华夏系晚期构造外,还有由下古生界组成的华夏系早期构造,两者轴向一致,变形相似,但强度不一,它们以加里东运动为界面;另外,还归并了由中新元古界组成的古北东向构造带,它们的方位相近,继承性活动十分明显。该隆褶带在早古生代时期是东南沿海活动性沉积区(槽区)与西部稳定沉积区(台区)的分界带,至晚古生代初期,又是东南部“华夏古陆”的西北边界。由于后期受到其他构造体系的严重干扰,使其方位偏转,形态奇特,南北翼很不协调,甚至被掩覆而不连贯,组成北东-北东东-北东向的反S形构造。主要组成成分如下。

①天目山-怀玉山隆褶带:为天目山-九岭山-雪峰山隆褶带的北东段,位于苏、皖、赣毗邻的怀玉山、天目山区,由天目山-怀玉山复式隆起带及一系列断裂带和一些花岗岩岩体组成,包括安吉-祁门-景德镇复背斜带及其南、北边侧的杭州-开化复向斜带、宣城-东至复向斜带等3个I级构造带。安吉-祁门-景德镇复背斜带为北东向,轴部大体位于祁门-景德镇一带,由中元古界板溪群、双桥山群浅变质岩及震旦系组成,两翼为下古生界及下、中三叠统。由古生界组成的天目山复背斜带是其东延部分,再向东隐没于江苏平原之下。宣城-东至复向斜带包括牌楼复向斜、七都复背斜、太平复向斜等一系列开阔型褶皱,轴向北40°~60°东,主要由古生界组成,背斜轴部为前寒武系或寒武系,向斜核部为志留系或二叠系、三叠系。杭州-开化复向斜带,由北50°东的杭州-开化复向斜以及南翼的临浦-寿昌、兰溪-江山复向斜和北翼的武康-鲁村、长兴-孝丰复向斜组成,并由下古生界及上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分别构成轴向相近的早、晚两期华夏系构造形迹。

该隆褶带内与之伴生的区域性断裂也很发育,主要有江南、皖浙赣、赣东北、江山-绍兴等“深”大断裂,它们主倾东南,多期活动和推覆、滑覆特征明显。以江南、江山-绍兴断裂带为例简介之。

——江南大断裂带:斜贯于皖南山区,经宣城、东至,向西与江西修水-德安深断裂相接,向北延至江苏溧阳一带,切割印支期侵入岩,沿断裂带为航磁异常递变带。它形成于加里东期,对古生界岩相、厚度和生物群有明显控制作用,定型于印支期。

——江山-绍兴“深”断裂带:该带规模巨大,长280km,宽约10km,略呈S形,航磁表现为宽达数千米的异常带。沿断裂带多期变形变质、岩浆活动强烈,但古生代-中生代早期的活动可归属华夏构造体系。该断裂带北西侧双桥山群和东南侧陈蔡群韧性变形强烈,逆冲断裂发育,形成叠瓦式对冲构造带及宽达10km的混合石英闪长岩带、片理化混合斜长花岗岩带及千糜岩带,并有大量透镜状超基性岩产出。该断裂多被视为是江南、华夏两个古陆块在晋宁期和加里东期对接碰撞的产物。值得指出的是,被志棠组不整合覆盖的前震旦系变质基底中的上述北东向挤压性构造是有别于早、晚期华夏系的古北东向构造带。

②幕阜山-九岭山隆褶带:为天目山-九岭山-雪峰山隆褶带的中段,主体为由幕阜山复背斜带和九岭山复背斜带组成的隆褶带,其南、北侧分别为萍乡-乐平复向斜带及湖口-通山复向斜带。复背斜轴部为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及花岗质杂岩体,两翼为古生界及下三叠统;复向斜轴部主要为下三叠统,两翼为古生界。幕阜山复背斜带走向为北东-北东东,略呈向西北凸出的弧形。其南面尚有武功山复背斜带与之相随。

在幕阜山-九岭山隆褶带边侧,同向断裂带十分发育,修水-德安、宜丰-南昌、萍乡-广丰等断裂带是其代表。它们多期活动明显,有些还具强烈的推覆、滑覆特征。修水-德安断裂带位于九岭隆起北缘,构造混杂岩块发育,韧性变形明显,控制古生界沉积及燕山期花岗岩带展布。宜丰-南昌断裂带位于九岭隆起南缘,倾向北西,倾角大于60°,由一系列叠瓦式逆冲断层组成,脆韧性变形十分明显,并控制中元古代火山岩带及中新生代基性-超基性杂岩带展布。宜丰-南昌断裂与其南的上高七宝山-高安新街逆冲断裂带,在印支-燕山期向南逆冲,共同构成双带式逆冲扇或双重逆冲构造(图231),组成九岭南缘逆冲推覆构造(朱志澄等,1987)。萍乡-广丰断裂位于武功山隆起北缘,为扬子地块与华南褶皱系的分界断裂,并对应深部构造变异带,对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沉积厚度有明显控制作用,此外还有基性超基性岩体产出。

图231 宜丰敖桥-上高七宝山构造剖面图

③雪峰山-雷公山隆褶带:属天目山-九岭山-雪峰山隆褶带的西南段,以大型隆褶带为主,同向断裂带也很发育,被沅麻盆地分隔,北东段与区域东西向构造带联合,形成向西北凸出的巨大“雪峰弧型构造带”。它也可划分早、晚两期:早期华夏系由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组成,形迹清晰;晚期华夏系发育于早期华夏系坳陷带内,由上古生界及下、中三叠统组成,因受中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干扰破坏,形态很不完整。从北东向南西包括武陵山褶断带、安化-桃江褶断带、黔东南褶断带和雪峰山褶断带等4个Ⅲ级构造带。

丘元禧等研究了江南-雪峰地区的层滑作用,在雪峰隆起端的湘桂黔毗邻区,发现和厘定了加里东期的褶皱推(滑)覆构造。构造样式主要为近平卧的褶皱和逆掩叠瓦构造扇,它以板溪群为主体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组成巨型平卧褶皱的上翼,宽约300km并被上古生界不整合覆盖,前缘带位于独山-施秉和凯里桂丁-镇远之间,发育一系列南东顷的叠瓦式冲掩构造带。如在镇远施洞口至新城凉土凹一线,由五六条南东倾的北东向逆断层组成向西冲掩的叠瓦式构造扇,其中施洞口断层可见板溪群逆掩于寒武系之上,飞来峰、构造窗构造发育,丘元禧等认为是加里东期扬子地块东南边缘的碰撞挤贴所形成的大陆边缘褶皱山系和褶皱推(滑)覆构造。不言而喻,该期的层滑作用主要是早期华夏系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3)闽-粤-赣隆褶带(武夷-云开隆褶带)

展布于闽西、赣东及粤西、桂东南等地,主要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变质岩和混合岩为核部的复式背斜带,上古生界为核部的复式向斜带及断裂带组成。由于受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改造及中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的强烈干扰,而呈不甚连续的反S形,构成平行于怀玉-九岭-雪峰巨型隆褶带的又一个大型隆褶带。西永安至粤东梅县一带,是一个叠加在加里东隆褶带之上的海西-印支坳陷带,习称“永梅凹陷”。主体为北东向,晚古生代沉积了厚达4500m的单陆屑建造组合夹含煤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上古生界组成过渡型褶皱并有永梅热动力变质带。

◎云开隆褶带:为闽-粤-赣隆褶带的西南段,位于粤西桂东南的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地区,主体是由震旦纪、早古生代变质岩和混合岩组成的复背斜带,边侧还发育北东向上古生界褶皱及一些深大断裂带,包括东部和西部的大云雾山复背斜带和六万大山复背斜带,以及边侧的下古生界复向斜带。大云雾山复背斜带,即习称的“云开台隆”及其边侧深断裂对古生代沉积有明显控制作用,前震旦系和下古生界主要为活动型复理式沉积,厚约10000m。加里东晚期逐渐隆升,并发生强烈的区域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及岩浆活动。六万大山复背斜带,构成钦州海西槽地的中部隆起带(六万大山隆起),并控制六万大山印支期花岗岩带的展布;两侧的钦州-灵山一带及博白-岑溪一带,志留纪-早二叠世沉积了厚10000m的类复理石建造,构两条北东向坳陷带。在云开隆起边侧还发育一些北东向复向斜带,主要有阳春春湾(图232)、高要-清远、花县复向斜等,它们由上古生界组成,是云开地区华夏系构造的组成部分。

图232 阳春春湾复向斜示意图(据《广东省区域地质志》,1988)

另外,在云开隆起和十万大山隆起边侧,北东向深大断裂十分发育,如吴川-四会、岑溪-博白、灵山-钦州等深大断裂带。它们多期活动明显,并具韧性变形、热动力变质及多期次的滑脱拆离特征。它不但对古生界及加里东期、印支期花岗岩有明显控制作用,而且还控制侏罗纪、白垩纪盆地的成生发展。但是它们在早、晚古生代的活动形迹应是华夏构造的表现,中生代以来被归并为华南山字型前弧东翼的组成成分。

纵贯海南岛中部的琼中隆褶带,可能是云开隆褶带的延伸部分。主体为北东向琼中复背斜带,主要由元古宙和早古生代变质岩组成,轴部位于安定、琼中、乐东一带,因被加里东-华力西期琼中混合花岗岩和燕山期花岗岩所侵占,褶皱保存极不完整。北东向的南坤园向斜和儋县向斜是其代表。

在华南华夏构造体系3个Ⅰ级隆褶带之间的2个Ⅰ级坳褶带中,华夏系构造也较发育川黔古生代坳褶带中的华夏构造体系,大多被中华夏系和新华夏系复合利用,但华蓥山、七曜山两条北东向断裂带是该坳褶带华夏构造体系的主干构造,它们对古生代北东向四川盆地的奠定起重要作用。在湘桂粤赣晚古生代坳褶带的湘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地区,早、晚两期华夏系构造均可见及。如潇水流域可见由寒武系浅变质岩组成的紧闭型北东向褶皱,并被泥盆系所不整合。由上古生界组成的宽缓型褶皱亦较为发育,并有断层伴生。上述以加里东运动面为分划面的上、下是两类北东向褶皱及伴生断层,应分别是早、晚两期华夏构造的组分。

综上所述,中国东部华夏构造体系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华夏系以塑性形变为特征,常形成走向北东的大型复式隆褶带和坳陷带,伴有压性、压扭性大断裂带,大断裂多具继承性,并有中酸性侵入岩带和动力变质带产出。

2)华夏系主要定型于印支运动,在华南江南-雪峰隆褶带及其东南地区可以分早、晚两期。早期为加里东运动晚期形成的北东向隆褶带和坳陷带,伴有花岗岩带和动力变质带,主要见于武夷山-云开隆褶带;晚期为印支运动所形成,华南地区上、下古生界为角度不整合。两期褶皱带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而在扬子地区、华北及东北地区东部广大地区,加里东运动以隆升为主,无明显变形变质作用及岩浆侵入活动。印支运动在中国东部形成了广泛的北东向隆褶带和坳褶带,变形变质作用大体一致。由于华南地区两期变形变质的叠加作用,因而呈现出华夏系东强西弱和南强北弱的表象。

3)构造动力变质带和侵入岩带分布的不均一性。由于华夏系波及不同地块,因而常在波及区内不同地块间形成强大的构造动力变质带和中酸性侵入岩带,如武夷山-云开隆褶带西侧的动力变质-混合岩带、花岗岩带;大别东缘-胶南高压超高压动力变质带;张广才岭-老爷岭构造岩浆带等。同时韧性剪切性的大断裂带较为常见,它们一般都具继承性活动,对古生代和早中三叠世岩相建造有明显控制作用。

4)华夏构造体系,多遭受强烈的复合改造。华夏系形成后受到后期构造体系的复合改造,使其变位或变形,故其位态奇特,或断续相循,或形成S型、反S型或弧形展布,如雪峰弧、九岭弧、阳春S型复向斜等。加之华夏系隆褶带、坳褶带形成之后遭受过多次强烈的抬升,发生向边侧的多期次和多层次滑脱拆离,常显示隆起带向旁侧坳陷带的层滑作用,但以指向北西前陆坳陷的推滑作用为主,形成雪峰、九岭等弧型构造或龙门山带的推覆构造带等。

5)华夏系构造带对古生代和早中三叠世岩相建造和沉积矿产,加里东期、印支期岩浆岩带及有关的内生和变质矿产有重要控制作用。如古生代的铁、煤和海相油气等,在受华夏系海槽控制的华南古生界和中下三叠统的浅海相沉积层中,普遍有油气显示,其中构造变动不大的平缓隆起区以及中生代推覆构造的披盖区带,可能是有利的海相油气聚集区带。

6)华夏构造体系的主要构造区(带)在深层构造中有明显反映,但主要为北东向幔隆(坳)区和幔坡带相对应,特别是雪峰-九岭华夏系弧型隆褶带等对应弧型幔隆区(带),地壳厚度为30~40km,表明它们是深切地壳的区域构造体系。

川的拼音是chuān,很多小伙伴只知其音,不知其意。那么川的意思是什么?川字到底有何解释呢?下面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川字的意思 川是什么意思吧。

川字的意思:

● 川

chuān  ㄔㄨㄢˉ

◎ 河流:名山大川。川流不息。

◎ 平原,平地:平川。米粮川。

◎ 〔川资〕旅费。

◎ 特指中国四川省:川剧。川菜。川贝。

川字的详细解释:

详细字义

◎ 川 chuān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

(2) 同本义 [river]

川,贯川通流水也。——《说文》。按,象水直达之形。

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管子·度地》

有川衡。——《周礼·地官》

利涉大川。——《易·需》

百川沸腾。——《诗·小雅·十月之交》

如川之方至。——《诗·小雅·天保》

川壅为泽。——《左传·宣公十二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又如:川源(河川的源头);川尊(取自河川的祭品);川游(游泳渡河);川口(河口);川水(江河之水);川防(河堤);川谷(河谷);川坻(河岸);川岗(河畔的山岗)

(4) 平地;平野 [plain]

敕勒川,阴山下。——北朝乐府《敕勒川》

(5) 又如:平川;米粮川;川境(地域);川地(平旷的地带)

(6) 四川省的简称 [Sichuan province]。如:川盐;川墨;川货;川蜀(四川省)

(7) 旅途 [journey]。如:川费(旅费);川程(旅途)

词性变化

◎ 川 chuān 

〈形〉

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通“氽” [quick-boil]。如:川丸子

川字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

◎ 康熙字典解释

寅集中巛字部川; 康熙笔画:3; 页码:页323第23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

要去公路旅行了,西藏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确实充满了期待和挑战。大家都希望能趁着年轻去一次西藏。作为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西藏之旅注定不平凡。这是一份关于西藏自驾游费用的超详细指南。

关于自驾游的费用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很多人说2000元就能开川藏线,也有人说至少要准备20000元。

西藏自驾基本路线

西藏自驾,“四川进,青海出”是游客的热门路线。从成都出发,318国道川藏线开往拉萨,再从拉萨出发,109国道青藏线开往西宁,这就是“川入青叶”的基本定义。

自驾环线贯穿川、藏、青、甘四省/自治区,东西南北跨越5000多公里,自驾观光15天。

西藏自驾费用

1车辆维护费:如果自驾穿越川西、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需要长途跋涉穿越5000多公里的人烟稀少地区。出发前要为爱车准备一次大保养,让它力挽狂澜,征服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保养费1000元左右。

2燃油费用:一般来说,轿车/越野车等机动车由于车辆排量、行驶地形、车速等条件不同,油耗在04-12元/km之间波动。由于川藏线爬坡频繁、车速慢的地域特点,川藏线16L轿车油耗约为06元/km,30T越野车约为12元/km。这里平均预算1元/公里,5000公里油费5000元左右。

3收费:川藏线和青藏线属于318国道和109国道,全程几乎不收费。只有成雅高速、雅康高速和青藏线的部分路段会产生一定的过路费,合计500元左右。

4住宿费用:川藏线、青藏线沿线的住宿费用远高于一线经济城市。通常成都的连锁酒店,150元/晚,如果同样的住宿环境换成川藏线,需要300-400元/晚。五天住宿费共计5000元。

5餐费:由于拉萨地处高原,土壤贫瘠,大部分蔬菜水果等食材都不产。游客在拉萨的食品饮料基本都是从成都运过来的,这就产生了一些保鲜和运输成本,导致拉萨的食品成本比成都高很多。一般来说,重庆吃火锅平均每人80元,拉萨平均每人需要130元。毕竟,自驾车川藏线100元的日均餐,15日一共1500元。

6景点门票:四川进入大环线,沿途有很多著名景点可以参观。比如海螺沟、稻城亚丁、米堆冰川、布达拉宫、杨茁雍错、纳木错、茶卡盐湖、青海湖等人均总入场费1000元左右。

自驾西藏人均总费用

总结一下:

车辆保养,燃油,过路费,住宿,餐饮,景点,门票。单人自驾西藏的总花费在14000元左右。

这个费用是单人15天自驾的基本费用。如果有其他同伴拼车,费用可以平摊。

比如西藏两个人自驾,平均每人9000元左右;西藏四个人自驾,每人6500左右。

: 自驾西藏注意事项

1路况:川藏线、青藏线路况较好,汽车可以通行。注意避开路上牧民饲养的牦牛、绵羊等牲畜。川藏线陡峭,盘山公路多,需要仔细观察山地行驶。青藏线-马平川穿越无人区,有很多路基沉降的炮坑,经常震到人,要注意路况。

2加油:自驾西藏几乎不存在半路没油的问题。沿着四川,平均每200公里就有一个加油站

4时间:西藏最适合自驾的季节是6-9月。此时的川藏线,正处于草长莺飞,满眼的绿色一天比一天清的季节。无论是从景观还是从舒适的气候来看,这里更适合游客自助游。

游客点评

其实大部分的油费,过路费等。是一样的。除非你有大排量的车,否则省钱的办法无非就是吃住。去年9月坐车去基友,正常票价35天16000元,人均8000元。住宿基本是低空,价格在100元左右。最贵的是安多的氧气房,差不多300块(恰逢国庆)。

晴天在景点玩,雨天赶。可以吃到林芝石锅鸡、雅江松茸炖鸡、青海手抓羊肉等有特色的。如果没有什么特色,可以随意解决,比如当地的快餐牛肉面,或者方便面自热火锅压缩饼干。你在拉萨待了九天,到处玩,隔一天喝一顿饭酒(拉萨啤酒三瓶就醉了)。

然后出青海,转甘南,进四川后回广西。318上的景点很多都是不收钱的,大部分都是到了拉萨之后才消费的。而且在四川玩了四天,景点多花了不少。一定要有计划的选择住宿,选择海拔低的,不要太贵的。

比如你呆的地方吃完饭天就黑了。如果第二天要赶时间,没必要选贵的酒店。只要卫生条件好,环境过得去,就是能睡几个小时。如果能省下钱,当然是带妹妹另当别论。

我曾经和基友住在泸沽湖一千多人,不为别的,只为享受湖景房带来的舒适和享受,跑题了。想省点钱的,可以参考我上面说的。西藏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我想再去一次。

相信对于川字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字眼,毕竟四川的美食和美景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这个字出现在人名中的概率却并不是很高,那么川字取名的话寓意到底好不好呢?如果说你也对此感兴趣的话不妨来看看,川字取名配什么字好呢?对于有取名障碍的人来说也是很好的借鉴。

川字的寓意和解释

在《说文解字》中对于川字的解释有特定的语句,正所谓“川,贯川通流水也”,所以川字的本义就是指河流,引申含义有平原的意思在里面。如果说川字用在人名中的话有心胸开阔豪爽大气的寓意,代表着孩子的品格和智慧都出类拔萃,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可以使用,只要注意性别的差异即可。

川字的五行属性

也许从川字的解释中你会误以为它在五行中属水,然而实际上川字的五行属金,所以在用川字取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不清楚的话随意搭配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事业和婚姻家庭幸福,甚至是健康,所以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则最好的选择就是土金的组合。

川字取名配什么字好

川彬

彬字形容的是文采卓越风度翩翩的样子,寓意着德才兼备温文尔雅的品质,与川字搭配更是显得目光长远心胸开阔。

川洲

洲字与川字的意思相近指的是水中的陆地,引申含义有稳重踏实坚毅勇敢的品格,代表着孩子将会自强自立出类拔萃。

璋川

璋字的本义指的是玉器,象征着尊贵显赫的地位,与川字搭配也展现出高尚的品质,寓意着孩子将会衣食无忧大富大贵。

川勇 川云 川熙 川桂 川栊 川教

川檐 川文 川侠 川根 川俊 川涛

川峰 川渝 川五 川深 川斌 川庆

川晓 川松 川权 川岳 川乐 川义

川善 川孔 川周 川毅 川存 川康

川化 川仁 川悦 川昊 川城 川森

钦川 祥川 裕川 朝川 利川 礼川

政川 界川 科川 道川 宗川 扬川

保川 履川 鲁川 瑞川 纪川 新川

照川 锋川 甫川 沛川 徐川 连川

京川 川川 昌川 结川 国川 宣川

正川 培川 进川 俭川 彦川 烈川

绪川 仰川 校川 沂川 延川 世川

敦川 信川 现川 海川 显川 平川

汝川 日川 佰川 植川 东川 节川

邦川 雄川 耀川 子川 桐川 卫川

恩川 霍川 荣川 景川 奇川 绍川

学川 璋川 志川 仁川 继川 金川

凯川 怀川 炳川 刚川 良川 江川

光川 斌川 鑫川 永川 森川 知川

川部首:川

基本信息:

拼音:chuān  

部首:川、四角码:22000、仓颉:lll  

86五笔:kthh、98五笔:kthh、郑码:ND  

统一码:5DDD、总笔画数:3

基本解释:

1、河流:名山大川。川流不息。

2、平原,平地:平川。米粮川。

3、〔川资〕旅费。

扩展资料:

常见组词:

1、山川[shān chuān] 

山和河流:~壮丽。

2、逝川[shì chuān] 

流水。比喻逝去的时光。

3、川资[chuān zī] 

旅费;路费。

川字用于男孩名字的寓意是玉树临风、抱负不凡、眉清目秀。

川字的含义

一、五行:金。

二、康熙字典笔画:3。

三、本义:河流,山川。《说文解字》:“川,贯川通流水也”。

四、川水、河流、平原、水道意指玉树临风、抱负不凡、眉清目秀。

川字取名解释

1、川宇(chuān yǔ)

宇:五行:土。康熙字典笔画:6。仪表、风度、英俊指风度翩翩、仪表不凡、浩然正气。说文解字:宇,屋边也。从宀于声。本义:宇,屋檐。

2、川行(chuān xíng)

行:五行:水。康熙字典笔画:6。能干、刚强、行星、队伍意指游刃有余锲而不舍雷厉风行。本义:道路。

3、耀川(yào chuān)

耀:五行:火。《说文解字》:“耀,照也”。指照耀的意思。光彩夺目的光线,使人目眩,光辉照耀等;还指夸耀、显耀或炫耀。用于人名意指发扬光大、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等之意。

4、暮川(mù chuān)

暮:五行:水。说文解字:暮,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本义:暮,太阳快下山。用作人名意指温馨、安静之义。

很高兴为您回答

川,象形字。甲骨文像大河流水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金文与篆文线条化,使中间虚线相连。隶变后楷书写作“川”、“巛”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88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