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后背的黑膜是污染造成的吗?

鲫鱼后背的黑膜是污染造成的吗?,第1张

  有一定关系。

  鱼腹内“黑衣”:包括海鱼、河鱼,其腹内两侧壁都有一层薄的黑色膜衣,为鱼体中最腥、泥土味较浓的部位,且含有大量的类脂质及粗腰、溶菌酶,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

另有科研资料认为:这层黑膜是各种有害物质的汇集处,是被细菌、农药、水质中有脏物等有毒成分长期污染而成的。食之当然有害。所以,剖鱼后要刮掉“黑衣”(膜)。

提起鱼的表面有白色絮状,大家都知道,有人问鱼身上有一层白膜是怎么回事,另外,还有人想问鲫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快不行了,怎么办,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鱼身上长了白色絮状的东西,得了什么病?下面就一起来看看鱼身上有一层白膜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的表面有白色絮状

1、鱼的表面有白色絮状:鱼身上有一层白膜是怎么回事

你的鱼可能两种情况(此两种情况都有白色絮状物长在鱼身):

1感冒:由于温差大变化(骤然换水或24小时内温差超过4℃)引起的。症状为鱼鳍收缩,身上有白色絮状物,鱼身颜色变淡,沉底不动。先把加热棒调到26-28℃之间,恒温(不要关闭),然后加入1%养殖盐(每斤水加一斤盐)或者1%小苏打;同时傍晚开始打照灯,到22点后再熄灭,甚至通宵亮着,直到康复。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怎么治。

2水霉病:春季梅雨气候或光照不足引起的细菌病。身上长出白色絮状物,有絮状物的部位逐渐溃疡,而且絮丝越来越厚,鱼不能动,死亡。用5~10%涂抹患处,或者66毫升溶入一升水中,把鱼放进去浸洗3-5分钟;用千分四到五浓度的食盐水和千分四到五的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鱼缸,把鱼放回鱼缸,加入一点孔雀石绿作为愈后就行。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注意:用法注明“或者”的为二选一;没有注明的为先后次序;“和、加”等字则是一起使用。鱼儿长白色絮状。

2、鱼的表面有白色絮状:鲫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快不行了,怎么办

水霉病(又叫白毛病)养鱼的朋友可能都遇过,其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病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等,导致病菌侵入伤口。发病原因:在捕捞、运输时鱼体受到外伤或寄生虫使鱼的皮肤受伤后被霉菌孢子侵入从而感染。预防:在捕捞、运输时小心一点不使鱼体受伤,放养新鱼的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的发生、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水质清洁以隔绝水霉菌的生长。症状和病变鱼体长出“白毛”,呈灰白色,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缠绕粘附,使坏死。同时病鱼食欲减退,死亡。一年四季皆会出现此病。方法:1、用食盐克加小苏打克混合液泼洒于厘米厘米厘米的鱼缸,坚持数次,效果显著。2、在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3、2%-3%的盐水浸洗,每天一次,每次5-10分钟。4、百万分之二(2ppm)的加上1%的盐水混合后将病鱼浸泡20-30分钟。5、提高水温以抑制水霉的生长。并且可用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的抑制和消灭水霉菌。狗头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3、鱼的表面有白色絮状:鱼身上长了白色絮状的东西,得了什么病?

得了白毛病。

白毛病,又称水霉病,为观赏鱼最常见疾病之一。鱼身上长白霜怎么治。

症状: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生长,菌丝一端向内深入,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一般不易发现;等到发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缠绕粘附,使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亡。

鱼身上长了白色絮状的东西,得了什么病?

方法:夏天鱼身上有白色絮状物。

1万分之四的食盐和万分之四的小苏打混合后全缸遍洒或药浴。

2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溶液加1%的食盐浸泡20~30分钟。

3用百万分之一至二(1~2ppm)的次蓝溶液或或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0—30分钟。

4。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预防方法:在水族箱里可投放少量食盐来抑制水霉、投放活饵料时注意清洁消。水质务必清洁,以此杜绝水霉的发生。

以上就是与鱼身上有一层白膜是怎么回事相关内容,是关于鱼身上有一层白膜是怎么回事的分享。看完鱼的表面有白色絮状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辣椒、生姜防治鱼类小瓜虫病。初冬和春末夏初、水温在15-25℃时,是鱼类患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病鱼肉眼可见其体表、鳍条或鳃部有许多小白点,即为小瓜虫。池塘边看见病鱼游泳迟钝,浮于水面,有时也集群绕池边乱窜。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塘鱼死亡率高达80%以上。此时,每亩水面均1米深可用半斤干辣椒,加2两干姜片,混合加水4斤煮沸后,煎熬半小时,连渣带汁兑水全池泼洒,连续两天,每天一次即可治愈。

  2、蒜头、食盐防治鱼类的肠炎、竖鳞病。鱼类的肠炎病是指人们常说的四大病之一。病鱼肛门红肿,离群独游,行动缓慢,不吃食、鱼体发黑。剖开鱼体,肠壁充血发炎无食物,呈红色或紫红色。发病多以草、青鱼为主。4-10月为流行季节。竖鳞病也称“竖立病”,病鱼鳞片向外引张开、竖起来像松球一样、并有烂鳍、鳍条基部充血、腹部有时膨大等症状。此病常见于鲤、鲫鱼及观赏性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流行于水温20-25 ℃时,病鱼死亡快,且死亡率高。上述两种病均可用蒜头、食盐防治。具体方法:

  ①防治肠炎病。每50公斤草、青鱼种,第一种方法:用大蒜头半斤加2两食盐拌2公斤饲料,混合投喂连续3-6天。第二种方法:用韭菜5公斤切碎加2两食盐充分搅拌,然后投入食台上连喂3-6天。

  ②防治竖鳞病。每50公斤清水加入捣烂的蒜头半斤,给病鱼浸洗数次,每次5-10分钟。或用2%的食盐水与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病鱼10分钟。或单独用3%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 分钟。

  ③防治其它鱼病。用3% -4%的食盐水浸洗病鱼5分钟,或用05 %-06%浓度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 分钟,对各类鱼的水霉、鳃霉等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蒜头防治甲鱼的腐皮,穿孔等病。甲鱼腐皮病症状是裙边、四肢、头部有腐烂现象,腹部红肿甚至糜烂发炎。

  穿孔病症状是背甲腐烂,骨块露出,看上去有浓块物腐蚀甲骨,严重时腹甲也腐烂。此两种病是甲鱼养殖的常见病,死亡率高,直接影响饲料经济效益,可用抗菌素药物加大蒜综合治疗。

  用法用量:每5公斤甲鱼全价饲料,拌50克捣烂的大蒜头,10克抗菌素粉,另加10毫升“鳖宝”搅在饲料中(最好另加100-150克粘合剂),投喂于食台上,连续使用5-6天,可达到治疗此病的目的。

名称  又名松鳞病、鳞立病、炸鳞病、竖鳞病。

症状  病鱼体表肿胀,部分鳞片向外张开似松球,鳞片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许多水状液体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有时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出血、腹部膨胀等症状。热带鱼患病多因频繁换水所致。

如鱼只不幸发生立鳞症时,则需开始对缸中进行换水、调整缸中的水质及更换旧滤材等工作,来减轻水中有害物质对鱼只的二次伤害。从发现鱼只的活动量降低及食量减少时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初期时鳞片只会有稍微的掀翘,若能在初期发现便实时的给予治疗,实为最有效的治疗时期。 可以50公升的水对1公克的磺安制剂或是[口夫]喃剂、抗生素来进行药浴,然后再将温度调升至32~33℃,请注意缸中药色、水质的干净度并提供充足的打气量,如果24小时内水色变得混浊不清,便需立刻酌量换水,并以活性碳滤除,待水质清澈稳定再重新加药治疗。药浴3天后即会有明显的改善,此时可用活性碳置于滤槽内将□药滤除,再重新下药会有很好的疗效。(滤除药后的活性碳切记要移除抛弃),一星期后便可开始换水1/3及少量喂食。在鱼的食量及鳞片状态明显平顺正常后,即表示恢复健壮,虽然此时鳞框边缘会有些许焦状黑褐色,但不受影响,约草20~30天即可回复原来的光泽。

防治  1用1%食盐水与1%小苏打配制成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多次用药后方可见效。若在溶水量100千克的水族箱中采用低剂量泼洒坚持数目也有疗效。

  2用呋喃西林粉01克加庆大霉素2支,并溶解在80厘米50厘米40厘米的水族箱中,长时间药浴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患病初期的病鱼效果较明显。

  3小苏打加大盐泡也可以 但见效慢。

  4联磺甲氧苄啶片碾碎放入水中。

  5用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浸浴也有一定的疗效。

鱼背上肉里面的**颗粒可能是以下几种情况:

1 脂肪:鱼身上的脂肪在成熟后会被储存起来,呈现出**或橙色,有时会形成颗粒状。这些脂肪颗粒通常在鱼的背部或腹部,可以放心食用。

2 鱼籽:某些鱼类在成熟后会产下鱼籽,这些鱼籽通常呈现出**或橙色,并且有一定的颗粒感。如果这些鱼籽在鱼的背部或腹部附近,可能会被误认为是**颗粒。

3 寄生虫:有些鱼类可能会感染寄生虫,例如吸虫或囊虫等。这些寄生虫可能会在鱼的肉里面形成**颗粒,并且可能会被戳破并流出液体。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最好避免食用这些受感染的鱼肉。

如果您无法确定这些**颗粒的具体来源,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或者兽医进行进一步诊断和判断。

  养殖的鲫鱼发生暴发性出血病现象逐渐增多,在此简单介绍一下鲫鱼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方法。症状:鲫鱼患病初期,鱼体两侧、眼眶、鳃盖、鳍等处轻度充血。病情严重时,体表及鳍严重充血,眼眶周围充血,有的鱼眼球突出,腹部内有淡**腹水或红色浑浊腹水,肠壁充血,肠内充气无食物、多粘液。鳃丝淤血或严重贫血等。病因:塘底淤泥多,有毒物质大量沉积,水中缺氧,水体环境恶化。天气不正常,长期无雨,池水过肥,又无新水更换,给细菌、病毒繁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鱼感染发病。没有做好鱼体消毒工作,将病原带入。流行情况:据调查该病异育银鲫易感染,其他鲫鱼也有感染。该病来势猛,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有时一池鲫鱼可因此死完。发病季节多在5-8月份。预防措施:鱼种下塘前用3%-4%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或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5-20分钟。定期注水,定期消毒,定期泼洒水质改良剂。在高产塘配备增氧机。治疗方法:全池泼洒强氯精,浓度03毫克/升,即每亩每米水深200克,连续2天,第三天开始在每千克精饲料中加入3片复方新诺明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浓度1-2毫克/升。在池水消毒的同时,每公斤鱼用黄苓2克、大黄5克、黄柏3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4-6天。每公斤饲料用病毒灵2-3片,碾碎溶于水中,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水深1米的鲫鱼饲养池,每亩用烟叶2千克,2毫升的敌杀死7支,硫酸铜333克,2毫升的板蓝根5支。用法:先将烟叶放入铁锅中煮开,待2小时后全池泼洒。接着将敌杀死倒入木盆中,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第二天上午将板蓝根倒入木盆,加水稀释后全池泼洒,再将硫酸铜稀释全池泼洒,3-4天后病鱼可痊愈。

  是一种病毒病。水生呼肠孤病毒,隶属呼肠孤病毒科,水生动物呼肠孤病毒属。

  1 潜伏期:  为3~1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不显示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及病毒浓度有密切关系,水温高,病毒浓度高,潜伏期短;反之,潜伏期则长。 2 前趋期:  时间短,仅1~2天,鱼的体色发暗、发黑,离群独游,停止摄食。

  3 发展期:  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症状。

  病原没法除的,这个病过一个星期左右,鱼的死亡达到高峰后会下降的,能存活多少看运气。主要还是来看清塘,培水时注意下。

你的鱼患了疖疮病了。

鱼疖疮病由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引起。患病初期,鱼背部皮肤及组织发炎,随着病情发展,这些部位组织内出现脓疱,患部隆起红肿,用手摸有柔软浮肿的感觉。脓疱内部充满脓汁和细菌。脓疱周围皮肤和肌肉发炎充血,严重时肠也充血。鳍条裂开,鳍基部充血。此病无明显流行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鲫鱼发生疖疮病后,可以采用外泼消毒药和内服抗菌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外泼消毒药。每立方米水体用二氧化氯或二溴海因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续3~5天;若病情严重,第一天剂量加倍。消毒杀菌药使用1个疗程后,隔2天,每亩水面用生石灰15~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克加水全池泼洒。水质较肥时,每亩用浓缩戊二醛15~20毫升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水质较瘦时,每立方米水体用强氯精(含三氯异氰脲酸40%~50%)03~05克加水全池泼洒,连用3~5天。(2)内服抗菌药。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复合维生素1~2克、诺氟沙星2~5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或每100公斤鱼体重用三黄粉5~10克、磺胺嘧啶10~15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或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素20~30克、磺胺二甲基异恶唑5~10克混合拌5~10公斤饲料投喂,每天2次,连用3~5天。

预防鲫鱼发生疖疮病要做好以下两点:(1)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每亩用150~200公斤生石灰带水清塘或每亩用100~150公斤生石灰干法清塘。发生过鱼疖疮病的池塘,除做好消毒外,还必须曝晒10~15天。(2)投放的鱼种或成鱼尽可能缩短运输时间,减少机械损伤,杜绝带病、带伤的鱼种或成鱼下塘。鱼种或成鱼必须经过消毒,一般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或用3%~5%食盐溶液浸泡15~20分钟后投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26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