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刀是一件较为粗犷的武器,因为就众多武器相比,它算不上精致和好看,可如果就单单说它战斗力的话,这件武器也比不上红缨枪;可就如俗话说的那样,每个东西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道理和作用。大刀的特点就在于简单,实用和易操作;正因为其简单的构造,以及容易上手的特性,使得众多人对这款武器由衷喜爱。如果你喜欢研究古代的冷兵器,或是单纯的喜欢去研究刀的话,你就会发现在很多刀的款式和模样中都会有很多的铁孔,而在上面又通常会挂有相对应的铁环。
原来古人之所以会将大刀做成这种模样,并不仅仅是因为设计的理念,也是因为有其他的内涵和作用。
一、模样好看具有装饰作用
很多武器都会因为不同程度的装饰而变得不一样,例如简单的长矛经过人的改良后就会演化成红缨枪,而刀和斧在经过融合后又会变成功能多样的刀斧。而一些人将大刀做成这个样子其中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会使得这件武器的外观变得别致,特别是刀背上的那一个个铁洞,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大刀的粗犷和凶悍放大,让其成为一件人人见到都会惧怕的武器。若是在铁洞中加入铁环,巨大的铁刀配合着叮铃作响的铁环,必给人一种在心中由衷的惧怕,以及对于使刀人的畏惧,增加使用者的气势。
二、防止大刀卡在人体中拔不出来
其实,在刀背上有铁洞的大刀不仅仅会给人一种好看的感觉,而且还会让使用者在战斗和械斗中占尽优势。因为其巨大无比的威力和震慑力,再加上其刀背上突出的铁环,能够让使用者在将大刀砍入人体内的同时,不仅给本已经受创的人体带来额外的伤害,而且还会限制和防止大刀因用力过猛卡在身体中尴尬现象发生。。因为如果是正常的劈砍,会使得大刀一同砍入人体的不仅仅是刀锋,还会有刀背,如果当大刀整个砍入体内,大刀刀背上的铁环虽然在无形中就会是一个放血环,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敌人造成除了砍伤外的二次创伤,进一步的伤害人体内的组织,加快血流的速度,从而给敌人致命一击,但会进一步导致大刀砍得过深而拔不出来,如果有了这个铁环可以有晓得避免这个情况,让用刀的人轻松控制大刀的力度,防止大刀卡入人的身体拔不出来。
三、增加大刀的力量和威力
给大刀加上铁环可以从一定的方向增加大刀的重量,增加大刀的威力。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那就是威力=武器重量吗?其实这是一件显而易见的问题,因为判断一件武器威力的大小我们首先第一步就要看这把大刀的重量,因为只会有相对应的重量才能够打出毁灭性的一击。就拿平常的东西来说一把大刀的力量可以轻松砍断一把铁剑,这就是因为其的质地以及质量,这就得出了为何单薄的剑无法和厚重的大刀相抗衡,同时也进一步得出为什么我会说一把武器的重量间接的等于这把武器威力的原因。所以在大刀上增加铁环就等于是间接的增加了重量,增加了这把武器的威力。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大刀上会有铁孔和铁环的原因了,因为这些铁环和铁孔可以为其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而且可以防止大刀砍得过深而拔不出来,最后一点便是这可以给厚重的大刀间接的增加其的威力,增加其的毁灭力。
你要做小孩玩具还是锻炼身体的真红缨枪?真红缨枪:白蜡杆1根(直径25~30毫米,长18米),金属枪头一个,好的线麻1绺(染红)或红马尾1绺(数量够用即可,当然稍多一点效果好)。玩具:随便找根直一点的木棍(15米左右),削一个木头枪头(可染上银色),把枪头和木杆用中心插销子的方式连接到一块(连接时可加胶),然后找点红线麻绑在枪头根部就OK啦!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晚期一名优秀的主要将领。早年,他曾跟随教书匠洪秀全研读四书五经。后来,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李秀成也就追随自己的老师成了支持者之一。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李秀成顺利成章成了最早参与起义的将领之一。1856年,天京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被逼出走,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早已战死,太平天国核心力量遭到重创。1858年,洪秀全重设五军主将,李秀成获封后军主将,并在第二年受封忠王。此后,李秀成与前军主将英王陈玉成配合,暂时重振了太平天国的士气,数次击败清军。
1862年,陈玉成自庐州突围进攻河南时,为叛徒出卖,被清军抓获处死。西部和北部太平军被重创,当年,曾国荃率湘军开始包围天京。
为了解天京之围,1863年,李秀成率军渡长江进攻安徽,由于天京外围战事吃紧,加上刘秀成的军队所带军粮不足,被迫退回江南。因为作战仓促,此役太平军损失惨重。而曾国荃率领下的湘军,则趁机增兵数万,彻底包围了天京。
曾国荃素有曾铁桶的称号,在其兄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战法的影响下,将天京围了一个严严实实。当时,虽然已经有了火炮,可是湘军缺乏架设重炮的有利位置,而且炮弹的威力有限,很难大规模的破坏异常坚固的天京城墙。所以,自1862年围城,到1864年初,近两年的时间,湘军只是攻克了天京城外的一些据点。
1864年三月,左宗棠攻克太平军占领的杭州。五月份,淮军李鸿章攻克了常州。受此影响,清朝廷也开始督促曾国藩、曾国荃全力进攻天京。当月月底,彻底断粮的洪秀全也在天京城内去世,李秀成接受托孤重任,辅佐幼天王守卫天京。
曾氏的湘军有个特点,善于围城,却不善于进攻,所以,曾国荃面对城高壁厚的天京城,也是一筹莫展。最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那挖地道,然后悄悄潜进城,或者挖到城墙之下用炸药炸塌城墙。曾国荃倒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他立刻调集人马,在天京四周,一共挖了三十三条通往城墙的地道。
说来,这曾国荃也是够倒霉的,因为湘军不是土拨鼠,挖洞经验异常贫乏,所以,这三十三条地道,不是挖着挖着,洞突然坍塌,把挖洞的士兵给活埋,就是突然挖到了巨石之前,寸步难行。
好在,开挖的地道数量多么,还是有些地道顺利的挖到了城墙边,甚至挖进了城墙之内。这时候,站在城墙之上守城观察的李秀成乐了。在李秀成眼中,曾国荃挖的这些地道,简直就是八仙桌上摆灯盏,明摆着的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湘军的“土拨鼠”们,实在是有点偷工减料,地洞挖的不够深,而且没有做好加固,所以,部分地洞坍塌把人给埋了,那些没有坍塌的呢,因为挖得比较浅,破坏了地面野草的草根,所以,地面的草顺着地洞的方向,全部开始泛黄。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其中有数条泛黄的痕迹,有些泛黄的地方还有坍塌的痕迹,甚至是一塌就是一条地道的形状,随便一个人一看,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估计李秀成看到此等情景之时,内心除了感觉到好笑之外,也是崩溃的,这湘军是要笨到何种程度,才会创造出如此的杰作。这简直就是一边挖,一边给对方通风报信,把地道的走向,全给暴露了呀。
既然如此,李秀成当然不会客气了。他让人在城墙内外,也挖了深深的壕沟,特别是野草泛黄的方向,加强防守。甚至,直接在靠近城墙的地道上方开口。只要湘军一露头,立刻就将烧开的热水浇下,同时,还命人在洞口旁放火,往地道里面灌烟。
根据《清稗类钞》的记载,湘军有一次,还是将地道悄悄挖进了城墙。可是,由于到了城内挖的太浅,太平军的一个士兵,随手将所持的红缨枪枪头向下,插入了土中,而枪头直接在洞中露了出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此时地下的“土拨鼠”们的表情,一个个面面相觑,惊讶呀,是不是又被发现了?其中一个挖洞的湘军一紧张,直接拽着枪头把红缨枪给拽进了地道。这……地面的太平军士兵震惊了,我的太阳呀,我枪呢?我抢呢?怎么自己跑了?然后,又是一顿热汤毒烟伺候,“土拨鼠”们再次死伤惨重。
湘军的“土拨鼠”们,在太平军的热汤毒烟进攻下,来来回回数次,死伤数千人。而天京城,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太平军手中。当然,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太平军没能笑到最后。曾国荃最后还是使用打地道的方式,攻克了天京城。
曾国荃观察了天京城外周围的地形,选中了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城中的天堡城。他命人在天堡城的高地之上,架设了三排重炮,昼夜不停的对城轰击。城墙的城垛都被轰没了,无处藏身的太平军士兵只能撤走。这些重炮,只要看到有露头的太平军,就开始轰击,这就给了湘军攻城的机会。
曾国荃又命士兵,在面对天堡城的城墙外堆积柴草,诱惑太平军,佯装要由此地攻城。实际上呢?曾国荃经过前面的教训,也发现了太平军发现地道的秘密了。他一边命人割草,一边往城墙前面堆草堆,阻挡李秀成观察的视线。同时,又在附近找了一条之前废弃的地洞,悄悄地挖到了天京城墙之下。
因为野草被割,加上草堆的掩护,而且还有天堡城重炮的轰击,李秀成这次没能及时作出防范。而曾国荃则轻轻松松的命人在城墙下的地道中埋设了三万斤之多的炸药。一声巨响之后,天京城墙被炸开了二十余丈的一个缺口,“击人於一二里外,死者数百人”,守城的太平军直接被炸死了数百人。湘军趁机攻入了天京城,屠城抢劫数日。
天京之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攻城战。攻守双方,在不断的根据战场情况,调整策略。当一方调整策略时,如果另外一方没有及时跟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应对,就可能贻误战机,导致最终的失败。
李秀成最终未能守住天京城,在逃离时,将坐骑给了幼天王洪天贵福,结果自己被抓,后被清廷处死。而天王洪秀全的遗体,被曾国荃找到后,交给了曾国藩。曾国藩将其剁碎火化,骨灰随火药一起装入大炮,一声炮响之后,也彻底灰飞烟灭了。而洪天贵福,也被清军诱捕后杀害,太平天国起义最终以失败谢幕。
我当然怀念自己的少年时光了。那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四十多年过去了,那是一个至今仍然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的年代。
我是一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人,我上学成长的少年时代,就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如今回头看去,那可是一个热情似火,风云激荡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我们都经历得太多,见识得太多,也收获得太多了。作为曾经的懵懂少年,单纯少年,在那段风云岁月中,我的身上不免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一些时代的痕迹,拥有一连串如数家珍的美好回忆。
在那个时代,政治运动是很频繁的。我们的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那时的我,刚刚开始在县城里的一所最大的小学校里读小学。那所学校,规模不小,大约有两千多学生吧,小学,初中,高中班级应有尽有。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当时的 社会 环境也进行了广泛的,全方位的结合。一点儿都不封闭,表现得十分活跃,朝气蓬勃的。除了文化课以外,还要认真响应,严格遵循伟大领袖的号召,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地参加 社会 实践活动,学工,学农,学军,去工厂,去农村,去军营参观学习。经常参加生产劳动,支援 社会 主义建设。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汇演, 体育 比赛,经常由学校组织去看**,看文艺演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有很多群众性的 社会 活动,学校都不落后,都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学校经常召开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请英雄模范人物来做现场报告。还要开展忆苦思甜的思想教育诉苦会,还要去乡下访贫问苦,支援农业生产。
加入红小兵组织,那是人人向往,人人羡慕,非常光荣,激动人心的一件好事情。有很多的活动,才有资格参与。学校还会开展野营拉练活动,组织同学们去爬山,去进行军训。大家无比自豪地排着队,打着红旗,唱着革命歌曲,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出发,向着附近的山上进发。搞野炊活动时,同学们自己带着蔬菜,食物,油盐,调料,锅碗瓢盆,菜刀菜板,大家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去山上捡拾柴禾,用石块搭起土灶,做饭做菜,搞野炊活动,自己生火,自己动手,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中,同学们开心惬意,自由奔放,满山飞跑,鸟语花香,也伴随着自己的欢声笑语。
如果是参加红小兵的拉练活动,是有条件的,每个人都必须要穿着白衬衣,蓝色裤子,系上红领巾,携带自己精心制作的一杆红缨枪,背上一个军用水壶,背着一个军用挎包,里面要装着一些干粮,去参加军事演习活动。学英雄,见行动,奋勇争先,看谁最先冲上敌人占领的山头。在军训演习中表现出自己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来。
在当时,最令人难忘,最令人纠结的事,就是学校要求我们在过六一儿童节,在各种搞庆典活动,听报告会,外出参观学习,搞野营拉练活动时,必须统一地穿上白衬衣才行。那个难题真的把我给难住了。当时,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工资收入都很低。我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姐姐已经下乡当知青去了。我和两个哥哥,我们三兄弟都在同一所小学校里上小学。由于家庭的负担重,开销大。在经济上是捉襟见肘,比较困难的,要去做一件白衬衣,真的是很奢侈的消费了。买布都是要凭布票,去购买白色的棉纺布,然后去裁缝店里量身定做白衬衣。母亲都答应我的请求了,可是却一直拖着,没有去做。两个哥哥都做了,只有我还没有着落,我的心里很着急,感觉是很不平衡的。由于哥哥们也要穿着自己的白衬衣去参加活动。根本就腾不出来,没有我拣现成的余地。我就只能傻等着。每次活动来临要穿白衬衣了,母亲就不得不临时抱佛脚,去别人家里借白衬衣来给我穿,以便救急,应付场面。尽管我是在失望之中等待着,眼馋得不得了,也始终都没有穿上自己心仪的白衬衣。
参加野营拉练,搞军训活动时需要的红缨枪,对于我而言,那也是一道难题。还好,母亲通过努力,帮助我解决了那个难题。母亲的单位里面有木工。母亲就去找到了那位木工师傅,请求那位师傅帮忙,找来木头做了一个带有卯榫的红缨枪枪头。再去找了一截竹竿,经过打磨光滑后,把红缨枪的枪头插进竹竿的一头,在红缨枪的颈部缠上红色的樱穗,然后去给枪头刷上一层白色的油漆,再剪一些白色的纸条,红色的纸条,涂上糨糊,红白相间地粘贴在枪杆子上,一枝耀眼夺目的红缨枪就制作完成了,就可以派上用场,大显身手了。
以后,每次搞拉练,搞军训,我手握红缨枪,穿着借来的白衬衣,摆着姿势,威风凛凛的,就感觉格外自豪。
人生易老 转眼半百
偶尔怀旧 时常怀念
我怀念年少的时光
我怀念年少时的天
那时候的天空有彩虹
怀念年少时的水是清澈透明的
水中的有数不清的鱼蟹
水面倒映着悠闲的白云
时光静静的流淌着
那时候的我
多么渴望一瓶可口可乐
高楼代替了土坯房的现在
为什么我未感到满足
为什么我又会在忙碌奔波的工作间隙
经常会怀念年少的时光
怀念那一段年少无知又轻狂的时光
我想正因为年少轻狂无知
才伴随着许多美丽希望与幻想
曾经总以为事事都如心愿
如今现实却给予了大大的失望
在夜深人静的黑夜里
心空如野品尝着苦涩
皎洁的月光显得凄凉
星星在眨巴眨巴眼晴
像是在诉说着曾经年少的我
过往无知轻狂曾经的记忆
却让自己变的更坚强
岁月历练、磨难而不张扬
少年时光一去不复返,年少无知,快乐无穷,没有大人的烦恼,为了生活诸多无奈。
现在的我还是怀念年少时光,童年快乐,只有学习,不愁吃穿,衣食无忧,在学校的日子是多么快乐。
大学里有很多教室,特别多同学。两节课后就是换教室的时间,校园里走廊上满是学生,背着书包,拿着书本。准备去下节课的教室,文学类的课大家都喜欢后排入座,方便玩手机,双十一的时候,同学们之间会各种扫码,拿优惠券。整个校园都覆盖wifi,哈哈,是不是很美呢。文学类课一般都是阶梯教室,能容纳两三百人,老师都是拿着话筒上课,我们是对着投影仪上课的。最让人怀念的是一到期末考试,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同学们都会早早去学校图书馆或者阶梯教室占位置,因为图书馆和阶梯教室有空调。不过我更喜欢去图书馆,图书馆不仅有空调,还有沙发,舒适的靠椅,若疲惫了可以歇息下,有没有很赞呢。图书馆有古今中外的名著,图书,小说, 历史 等等,藏书上万本,平常没事都可以用一卡通去借。学校有一条美丽的湖,叫镜月湖,湖边有柳树,余晖下从教学楼往图书馆看去,简直太美了,让人流连忘返。
平常没事可以出去玩,约上几个好友去逛街,吃东西吃到嗨,想想心里还是美滋滋滴。
古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处于冷兵器时代,并没有威力十足的火器,绝大多数时间还在用大刀与长矛进行肉搏。短兵相接,近身搏斗的时候,盔甲与兵器就成了左右双方胜负的一关键因素。
因此双方不单单在排兵布阵上下大功夫,还在影响双方胜负的盔甲与兵器上下足了功夫。头盔上的小红缨枪头,就是盔甲改良升级的一大亮点。
战场上任何一丝多余的东西,都会是士兵的负担,因此这个小枪头也不是为了好看才装饰到头盔上的。
起初盔甲的设计是针对于刀砍斧劈这些利器,当然了防备弓箭的远程攻击也是一大原因,这是一场矛与盾的拉锯战,双方既担任进攻者的角色,也担任防守者的角色。他们绞尽脑汁的想要对对方造成更大的杀伤,另一方面想为自己取得足够多的防护。
铠甲与头盔完美的克制了一半刀剑的劈砍,但随着另一种武器便被开发了出来,其实原本应该也有,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大的推广。这就是一些身强力壮的将士所使用的钝器,例如狼牙棒、双锤、双锏、双鞭,这些钝器打在头盔与盔甲之上,视头盔为无物。
使用钝器的将军多骑马,因而多是高居临下之势在攻击,因此头部的防护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头盔没没有办法无限制加厚,试想一下,头盔再坚固,这一锤子下去,人直接就给震蒙了,一大一大片。为了解决双锤等钝器对士兵造成的杀伤,之后头盔在铸造时候,就增加了中间凸起,用以最大限度的抗击锤击。
随着战争的进行,中间的凸起被尖锐的枪头所代替,武器上与头盔上的枪头都做成可拆卸式,相当于后备枪头的作用。
那么这些枪头的用处仅仅是防止锤击,起到一个后备枪头配件的作用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它还有其他妙用,听小编为您讲上一讲。
一、关键时刻充当武器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任何一场战争都是以人为最终的决胜因素,当战争进行到最后一刻的时候,比拼的还就是单兵的作战能力与战斗意志。那么最终的决胜时刻,如果你手里多了一件带有枪头的头盔呢,无疑就使得胜利的天平大范围向你倾斜。
带有枪头的头盔是可以最后时刻用来当武器向敌人进攻的,手持头盔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那要比手无寸铁强的太多了。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最后时刻将头盔上的枪头取下来,替换到武器上面,向敌人发起最后一次进攻,以求得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破败残缺的武器换上新的枪头之后,又是一把杀敌利器。
除此之外,在战斗的过程中,双手都被刺伤或者无法拿武器战斗之时,还可以用头上的枪头有效的攻击敌人,做到攻击最大化。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枪头,当你双手受伤无法拿着武器战斗的时候,那种无奈只有自己能知道,恰恰这个头盔上的枪头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最后一击。
二、充当炊具支架
关键时刻可以充当炊具,将枪头插在地上,四周再配合石头等固定物,可以满足烧水或者做饭的需求,当到达生死攸关而又没有后勤补给之时,可以充当临时的炊具使用,紧要关头就能起到救命的作用。
三、装饰作用
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能使士兵看起来虎虎生威,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增强己方的士气,使得将士看起来更加孔武有力,高大威猛。
后记
小小枪头蕴含着无穷的能量,这也是古代人们的智慧所在,随着战争的进行,不断的升级改造自己的兵器、盔甲、战法、与多兵种的配合协同作战。
而在头盔等处的细节处理,更是看得出古人的大智慧。如果有其他的不同见解,欢迎评论区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