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放不羁的晚清学者王闿运,他的至高理想竟然是「 ”帝王之学”?

狂放不羁的晚清学者王闿运,他的至高理想竟然是「 ”帝王之学”?,第1张

在晚清湖湘军政人才勃兴的时代大环境里,王闿运因严守母命,既不从政,也不领军,更不做幕僚,他选择以「 ”民间独立学者”身份,穿梭于稠人广众之中,人生影迹也因此显得落拓不羁,格外别致。 王闿运本名王开运。35岁那年,他发现与衡阳县令同名,遂改用今名王闿运。 1857年,24岁的王闿运参加湖南乡试,高中湖南第五名举人。试文一时轰动湖南,情景跟他出生那年左宗棠「 ”一张考卷引发的喧哗”颇为相似。38岁那年,王最后一次进京会试,不中,从此 。 王闿运功名虽止步于举人,但他的才学却非一般读书人可以比拟。一方面,他做学问特别扎实、勤奋;同时,他的天资跟明末举人王船山接近,事实高于大多数读书人。 聪明人最难做到的是老实,这是人性使然。王闿运之所以还能够老老实实做学问,那是从小训练出来的习惯,不是本性所致。一旦走出书斋,他便精骛八极、神游四海。也因此,他的世俗欲望比一般坐冷板凳的学问家多得多。 01 做学问时勤奋、扎实,加上天资过人,一般学者要花上三五十年才能做出的成果,王闿运花上三五年便差不多做完了。 余下的大把时间用来干什么?王闿运纵观历史、反观自身,决定在清朝开辟出一条帝国知识分子独特的道路。 王闿运凭借渊深的目光,将天下学问归档,分做三类:「 ”诗文之学、功名之学、帝王之学。” 所谓「 ”诗文之学”,指做纯粹的专业学术文化研究。出路是做一个震古烁今的一流大学者。王闿运认为,这个目标对他太容易,利用闲暇功夫即可做到,没必要自限格局,穷膏继晷,兀兀穷年。 所谓「 ”功名之学”,即中进士,点翰林,入仕做官,出将入相,如曾国藩、胡林翼之路。王闿运看不上这种循规蹈矩的读书人缓慢进取道路,不说按常规发展做上高官、实现抱负的机会渺茫,即使出将入相,也不过皇帝的大秘,用处不大。 「 ”帝王之学”则大为不同。它是一门将天下运于个人掌心的学问,让所有人生活在自己「 ”思想的管道”里。学习「 ”帝王之学”的核心目标,是指导皇帝治国,做「 ”帝王导师”。它与太子太傅还不一样,太子太傅只是名义上的下任皇帝的第一老师,多出在功昭日月的地方督抚,相当于朝廷颁发一张荣誉证书。「 ”帝王之学”里的「 ”帝王师”可是名实俱归,如周公那样的开拓性事业,是文化人无远弗届的至高理想。 王闿运以「 ”当代周文王”自励,他取字「 ”壬父”。「 ”壬父”两字倒过来看,象形「 ”文王”。王闿运也知道,孔子后世也被历代帝王供奉尊谥「 ”文宣王”。 为了实现将未来的皇帝做成自己手中的「 ”提线木偶”,王闿运对「 ”帝王学”开始进行精深的探索。因没有模板,没有教材,他临阵磨枪,自个琢磨出来一套边学边用的方法:仿战国苏秦、张仪的「 ”合纵连横”之术,并将历代帝国权力交接时所采用过的宫闱密谋详加总结,提炼精华;两相结合,创造出旨在实践的「 ”帝王之学”。 晚清乱世,客观上为实践「 ”帝王学”提供了条件。太平军兴起后,清廷、天国、湘军,军事势力鼎足而三,军事格局隐约出现历史上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情势。王闿运抓住机遇,矢志效法苏秦、张仪,开始纵横捭阖的职业说客生涯。 他第一个选中的实验对象,是军机大臣、户部尚书肃顺。王以做家庭教师的契机,获得肃顺信赖,做上肃门幕僚。他趁肃顺做八大顾命大臣之首的时机,找到湘勇统帅曾国藩,密谋背后支持顾命大臣,从两宫太后手中夺取皇权。曾国藩凭他成熟的政治判断力,预判出肃顺其人难以成事,否定了王闿运的邀请,「 ”帝王学”第一次破产。 肃顺 慈禧太后「 ”辛酉政变”成功,肃顺被慈禧太后斩于市,证实了曾国藩的先见之明。 城门之火,池鱼之殃,王闿运沦为「 ”肃党余孽”,被朝廷通缉,他由此开始颠沛流离。 这段隐秘的历史,近半个世纪后,王闿运才亲口对学生说了出来。杨度曾根据王闿运的口述,一笔一句,纪录在《湖南少年歌》中: 更有湘潭王先生,少年击剑学纵横。 游说诸侯成割据,东南带甲为连横。 曾胡欲顾咸相谢,先生笑起披衣下。 北入燕京肃顺家,自请轮船探欧亚。 杨度文笔慷慨激昂,内容略有夸张。王闿运只学过书,并不懂剑。 杨度 02 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但王闿运纵横庙堂、江湖,可以凭借「 ”诗文之学”。大清帝国「 ”文化本位”,官员一例从读书人中产生,也因此,从官方到民间,学问大小,成了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下的硬指标。 中国人古来重视论资排辈,孟子将人尊卑排序的标准列出三条:「 ”德一、爵一、齿一。”道德文章定上下尊卑,排在官职爵位的前面,而王闿运正是晚清文化宗师级人物。 多年积累,王闿运「 ”诗文之学”功力日臻纯青,加上有在肃顺幕府工作的经历、跟曾左彭胡都是朋友的硬资历,身份虽是「 ”民间独立学者”,但出入官场畅通无阻。 一开头,王闿运发现,因举人学历太低,加之官场内稀有「 ”同年”,常年在督抚之间穿梭,官员事实上很少将他真当回事,自尊心常被挤伤。 王闿运懂得怎么将书本知识搬进现实。他从孟子当年游说诸侯王的一句话中得到启发。 孟子说:「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教育大人君子、国家元首,首先在心理上将他看低一等,不将他的道貌岸然、一本正经放在眼里。 王闿运以孟子为模板,发明一句话:「 ”见大官则藐之。”见到高官,第一件事,用渊博的学问打击他、挤兑他,将他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首先打垮,让他俯首帖耳,乖乖听话。 在唐浩明先生的长篇小说《曾国藩》、《杨度》中,散见王闿运诸多此类「 ”笑傲官场”的故事: 湖广总督端方为讨好王闿运,恭恭敬敬送给他一个方方正正的砚台,王闿运拿着砚台,也不看人,只顾自言自语:「 ”端方端方,不端不方。”弄得端方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湖南巡抚陈宝箴来拜见王闿运,酒席上,王闿运隐约感觉到了他的官架子,当时就变了脸色,对陈宝箴也不正眼相看,却跟旁人聊起李鸿章的一句名言:这世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了,如果连官都不会做,那就真的是个废物了。然后指着在旁伺奉的仆人说:你们将来如果乘时得起,都可以当得督抚。陈宝箴面红耳赤,架子直接掉地,再拣不起来。 03 来源:摄图网 1914年3月,王闿运应袁世凯邀请,赴北京出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路过武昌城,湖北都督段芝贵张灯结彩率队迎接。 段见王穿一身清朝的袍服。顺口玩笑说:都民国了,您怎么还穿胡服?王闿运指着段芝贵的西装革履说:你不是也穿胡服?段芝贵张口结舌,不敢再开口。当晚,王闿运懒得听这帮官场后生阿谀奉承,推掉湖北官方一切接待应酬,悄悄去勾栏瓦舍会见他当年的老相好王金玉,忘情地为这位迟暮的烟花女子抄写《洛神赋》。 精通道家游世之术的王闿运,其风流不羁的做派,引发文化界不满,有人作对联调侃他: 长船山院,为一代师,才子本多情,只怕周公来问礼; 登湘绮楼,望七里铺,佳人难再得,莫随王子去求仙。 王闿运之所以答应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他以为袁要聘请他做皇帝顾问,咨询国政方略。他苦苦以求的 「 ”为帝王师”的理想,眼看就要实现。沿途,他想好一肚子治国纲要,准备在单独会见时指导袁世凯。但袁世凯本无此心,之所以趁机邀他出山,无非是借文化名人为自己称帝造舆论、赚吆喝。 王闿运看清后不禁大失所望。他反正横竖不求于人,干脆将放荡不羁的「 ”名士”派头耍到极致,完全不顾及等级礼仪,将贴身女仆周妈带上总统宴席。 袁世凯在酒桌上虽被王叫成「 ”年侄”,也感到哪里不对,问:这是你的什么人? 王闿运说,我的拐杖。 更为出格的是,席间,王闿运与「 ”拐杖”周妈对着袁世凯指指点点,让总统成为他就餐的看客与演戏的配角。 王闿运的女仆周妈(来自网络,侵删) 待正式出任中华民国国史馆馆长,上班第一天,王闿运便宣布:从今天起,全馆研究员集体放假,但每月五号要按时来馆。为什么?因为这天要发工资。有研究员连续拿了工资,见整月不干活,心虚得不行,请王闿运安排点写作任务,王闿运破口骂道:中华民国不过是梁山泊、瓦岗寨罢了,哪有什么历史可写? 如果王闿运一生止步于「 ”笑傲官场”的 「 ”名士”气派,不过是接续魏晋风度,给人茶余饭后增添一些谈资。 狂放不羁的背后,王闿运有真本事。 - 文:徐志频 来源:网络(侵删) 延伸阅读:绝代「 ”骂才”王闿运:左宗棠竟然被当时的愤青劈头盖脸骂过? 王闿运与曾国藩为「 ”忘年交”,为何挽联对曾的一生作出全面否定? 相关阅读: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 了解更多,点击阅读^^

咸丰一即位,就在咸丰元年一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洪秀全以“拜神”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在两年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占汉阳、越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1853年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定官制,建立太平天国。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北伐,以及咸丰六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清朝得到了喘息之机。咸丰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左等外来侵略者的协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镇压太平天国时,英法在咸丰六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罗斯则火中取栗,侵占中国领土。对英法俄等国侵略军,咸丰妥协媾和,被迫与侵略军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割让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临国库空虚、兵役松懈、吏治腐败、天灾不断、民变时起时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等乱局。他不知所措,于是纵欲自杀。他登基的第二年,就下令选拔女修入宫。他特别宠爱其中一个叫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后来,他几次从满族和蒙古族的官宦家庭中选拔女修,并打破了祖传的规矩,选拔汉族的女修入宫。其中牡丹泉、杏泉、武林泉、海棠泉最受喜爱。他们被称为“四春皇后”,住在圆明园。

咸丰十年九月,英法联军在天津登陆,逼近北京。咸丰急忙带着皇后、娜娜的妻子、司舜的妻子,以及100多名家属,逃到热河度假村。

不久,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放火焚烧了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后来,咸丰派恭亲王林逸与侵略军谈判,以放弃土地为代价寻求和平。但他还是不敢回北京,不肯走。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越来越严重。他召见了载垣、端化、肃顺、景寿等八位大臣,让他们进入宿舍接受生活,并命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为皇太子年轻,咸丰让他们全心全意帮助他。次日,咸丰因内忧外患,死于热河避暑山庄皇宫寝宫。咸丰死后,寺名为文宗宪,史称咸丰皇帝。

广东与香港近,又是侨乡,受海外影响大,开一时风气之先,再加上孙文是广东人,一生主要活动区域基本都在广东,所以民国初年广东名人多。

到广东文化底蕴还是不够,战略位置并不突出,所以后劲乏力,反而时浙江,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人物辈出。

清末第一痴情名将: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

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湖南衡阳人。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首领。他是湘军水师创建者、也是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光绪十六年,彭玉麟以平民之身病逝,享年七十四岁。清廷追赐太子太保衔,谥刚直。

彭玉麟被人称为雪帅,“雪与“梅似有天然关联,梅衬雪,雪映梅,化作一片香雪海。而雪帅也为梅痴情了一世,“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便是他此生最真实地写照。

彭玉麟有着玉树临风的俊朗外表,然而,他的初恋却是外婆的养女梅姑。梅姑比雪帅大两岁,虽然是青梅竹马,但辈分的不同,使他们无缘聚首。梅姑被迫嫁入别家,四年后,死于难产。彭玉麟闻讯,身心俱裂。他丧妻后,终生未娶,发誓要用余生画十万枝梅花,以纪念梅姑。整整四十年,他终于完成了以万幅梅花图纪念梅姑的承诺。他一生只爱一人,是当之无愧的史上第一痴情高官。

作为高官显爵,雪帅的感情生活却是令人唏嘘,他除了奉命成婚地娶了一位妻子外,多年在外征战,一生“无家事之欢,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梅姑。《曾国藩家书》有载:“每谈家事为之叹息。他无论战事多紧,都坚持每日画一幅梅花图以遣思念之情,每画成一幅,必钤上“伤心人别有怀抱,或“一生知己是梅花的章。因此,他也被人称作清朝“第一情种。

他画的梅花,冷艳中含凛然正气;明媚处有傲世之情。被称作“兵家梅花,与郑板桥的“墨竹并称清代画坛的“两绝。生逢乱世,彭玉麟认为八股文章挽救不了风雨飘摇的大清国,于是,他将精力投入到对“经世之学践行中,其中,又特别倾心于水军作战的研究。他一生征战,在湘军建军之初,便针对太平军水师的特点,打造了一支能与之匹敌的强悍之师。

作为深暗兵法的曾国藩来说,水战实在不是他的强项,他是彭玉麟的上司,便自以为是的带兵开战,结果,一败于石祥祯、再败于林绍璋,三败石达开。上演了两次投水、五次自尽的闹剧,幸好彭玉麟所率湘军在湘潭大败太平军,取得了湘潭大捷,才为曾国藩挽回了面子。

继而彭玉麟战岳州,大败悍将曾天养;战田家镇,大败燕王秦日纲;破汉口,克湖口,战九江,克黄州,连战连捷,最终,切断天京所有的物质补给线,为曾国荃攻克天京打下坚实的基础。平定太平天国后,他又全心全意扑在长江水师的建设中,这支部队最后成为北洋水师的家底,彭玉麟也就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始人。

彭玉麟为官一生正气,清贫杀贪。他巡检长江,弹劾腐败、惩治恶霸,斩杀李鸿章的侄儿李秋升;三次请求诛杀恩师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参倒了李鸿章的小舅子赵继元。当他得知儿子花费二千串铜钱修葺了家中老屋之后,即去信严辞斥责:“起屋买田视作仕宦之恶习,己身誓不为之。不能实践,则将何颜见人!真可谓志节高尚!

在清朝官场,彭玉麟绝对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一生忠廉刚直,嫉恶如仇,不慕名利,不避权贵,不治私产,为世人所罕见。他一生坚持“三不: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给晚清乱世带来了一股清风。早在曾国藩三顾茅庐请彭玉麟出山时,他竟然提出这样一个条件:“不求保举,不受官职;臣以寒士起,愿以寒士归。后来,他的确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初心。

太平天国灭亡后,清政府加彭玉麟晋爵一等轻车都尉。但自觉已经完成使命的彭玉麟,此时却已心灰意冷。他六辞高官,其中,包括位高权重的安徽巡抚、兵部侍郎、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和兵部尚书等职务,对油水满满的漕运总督一职也不屑一顾,真正地践行了他“平生最薄封侯愿志向。

最后,因为心中要建立中华强大水师的意愿,使他不忍离去,他只担任了“长江巡阅使的闲职,每年巡视长江水师一次,其余时间自便,并享钦差大臣待遇。为了方便巡视水师,将家安在了西湖之畔。当时湘军将领,哪一户住宅都是精致华美的江南园林。可对彭玉麟而言,没有了梅姑,再精致华丽的住宅都只是冰冷的摆设。于是,他将梅姑墓迁到了西湖旁,又在墓的旁边盖起了座简单的草楼,并种了数百株梅花。

每个白日,他就在梅姑墓旁吹笛,曲子都是他们儿时青梅竹马的回忆;每个夜晚,他都会深情的挥笔,描绘梅花。通过笔触在画布上挥洒,倾吐着他心中凄缓哀绝的情思,叙述着对梅姑的一往情深。在此期间,他一直寡居,永绝了妻室之欢。但他内心并不孤寂,每天通过画笔同梅姑交流,每晚都透过梅花同梅姑互诉衷肠。

他画梅花,诗梅花,“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当蹇修、“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十万枝。虽然痴情于梅姑,无心官场,过着半隐半仕的生活,但绝非将国事高高挂起,漠不关心。中法战争爆发,朝中无大将,清庭再次启用彭玉麟。面对国难,年逾古稀的彭玉麟雄姿英发,带棺出征。

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冯子材等将领,在他的支持下,冯子才等人先后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然而,正当彭玉麟准备一鼓作气,趁势收复越南时,朝廷却与法国人议和,彭玉麟连续上书,阐述“五可战,五不可和之理,极力反对议和,然而,最终清廷还是与法国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年老力衰的彭玉麟对此忧愤交加,终于一病不起。但他直到临终前,仍强撑着病体,颤抖地拿着画笔,一丝不苟地画着梅花。去世时,除了亲兵陪伴左右,就只有那万幅梅花陪在身旁;除此之外,没有亲人,也没有多余钱财。他以他高洁的品格,诠释了什么叫“臣以寒士起,愿以寒士归的终结含义。

“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如果说他是画家的话,他一定是画梅花最多的;如果他是诗人的话,那他一定是咏梅花最多的,因为,幅幅梅花图都饱含着他无尽地缱绻;首首梅花诗都倾诉着他满腔地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809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