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体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现有的教学一体机外部结构类似于液晶电视,包括大面积的显示屏及后部的壳体,在壳体的内部设有电脑器件,包括主板、CPU、内存及硬盘的等部件,通过电脑器件结合内置的教学软件来实现教学,通过显示屏来播放,显示屏可以为普通液晶屏幕或者触摸屏现有的教学一体机当电脑器件损坏需要检查和维修时,需要将整个机器拆开来进行操作,造成整机的维护不方便,操作复杂,而且由于屏幕和电脑器件在使用时都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将这些部件全部放在一起会对产品的散热造成较大的压カ。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ー种方便客户的检修,减少散热压カ的教学一体机电脑主机外置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一显示屏及背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上设有电脑主机接ロ,所述的电脑主机接ロ中安装一可插拔电脑主机,所述的电脑主机内设有电脑器件。优选地,所述的背部壳体上设有ー侧向开ロ的凹陷部,所述的电脑主机安装于所述的凹陷部中。优选地,所述的背部壳体上还安装有外接数据线的接线盒。优选地,所述的接线盒也设于所述的凹陷部中。优选地,所述的电脑主机设于凹陷部侧壁与接线盒之间。优选地,所述的电脑主机上设有便于拆卸的把手。 优选地,所述的电脑主机上设有散热孔和散热风扇。优选地,所述的壳体侧壁上设有散热孔。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教学一体机电脑主机外置结构将电脑器件独立于显示屏设置,实现ー种可拆装的结构,当电脑主机发生损坏时,只需将电脑主机拆卸下来进行维修即可,无需对整机的后壳进行操作,方便了产品的维护,并且电脑器件与显示屏及相关电路分开设置,可各自设置散热结构,提高了产品的散热效果,保证了产品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侧结构示意图;[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侧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教学一体机电脑主机外置结构包括一显示屏I及背部壳体2,所述的壳体2上设有电脑主机接ロ(未示出),所述的电脑主机接口中安装一可插拔电脑主机3,所述的电脑主机3内设有电脑器件。具体的,为了使本实施例的教学一体机背部结构更加规整,在所述的背部壳体2上设有ー侧向开ロ的凹陷部21,所述的电脑主机3安装于所述的凹陷部21中。
由于教学一体机可以外接各种视频数据
(1)A、E的身体背部具有脊柱 (2)肺;肺以及皮肤;湿润的体壁 (3)G、H (4)生物B的细胞内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5)分裂繁殖;自我复制 (6)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 (7)孢子;繁殖后代;菌丝;吸收营养物质 |
试题分析:分析: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填空题,可结合不同生物的主要特征来分析,识图作答。(1)动物A蛇、E青蛙的背部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动物F蚯蚓的背部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2)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呼吸器官,如动物A蛇用肺呼吸,肺是适于陆上呼吸的器官,E青蛙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动物F蚯蚓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3)根据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的不同可以把生物分为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病毒,G草履虫、H细菌都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 (4)B蘑菇,属于大型的真菌,真菌的细胞内有真正成形的细胞核。H细菌,其内无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 (5)H细菌,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属于单细胞生物,靠分裂生殖。I是病毒,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并进行自我复制,进行繁殖。 (6)I是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7)图中结构①是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②是菌丝,通过菌丝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考点: 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 |
苹果首次使用了双电池的设计,并且也融合了最小面积的PCB以支持所有零配件的装配,经过重新设计的内部虽然很局限,但却非常的合理,再X广下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无线充电线圈、电池以及主板轮廓。
X光下的iPhone X背部
想要保证机身内部的合理布局以及较高的散热需求,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更加集成化的内部也走在行业的最前端,我们马上进入实际的拆解环节吧。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外沿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现有的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安装结构,不有凹槽插装结构与突出抠动结构,不便于快速拆卸更换板式换热器的密封胶圈安装使用,因此需要一种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安装结构对上述问题做出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安装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安装结构,包括换热板片和密封胶圈,所述换热板片的基面设有第一密封安装卡槽,所述换热板片的基面位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的外沿设有第二密封安装卡槽,所述换热板片的基面位于第二密封安装卡槽外沿设有平压安装槽,所述换热板片的基面位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的内沿右侧上下两端设有环形密封安装槽,所述换热板片的基面位于环形密封安装槽的上下两端连接第一密封安装卡槽的内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密封胶圈包含第一密封凸条、第二密封凸条、密封压块、环形密封凸条以及连接密封凸条构成,所述第一密封凸条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密封凸条的外沿设有第二密封凸条,所述第二密封凸条的背部嵌入安装于第二密封安装卡槽的内部,所述第二密封凸条的外沿设有密封压块,所述密封压块的背面嵌入安装于平压安装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密封凸条内沿右侧上下两端通过连接密封凸条连接有环形密封凸条,所述环形密封凸条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环形密封安装槽的内部,所述连接密封凸条的背面嵌入安装有连接槽的内部。
6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安装卡槽与第二密封安装卡槽的内部均采用插接凹槽结构,且插接凹槽结构尺寸匹配卡装第一密封凸条与第二密封凸条。
7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安装卡槽位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的外沿等间距环形分布设有多组。
8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凸条位于第一密封凸条的外沿等间距环形分布设有多组。
9优选的,所述密封压块的外侧设有外突抠条。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的密封胶圈包含第一密封凸条、第二密封凸条、密封压块、环形密封凸条以及连接密封凸条构成,通过第一密封凸条与第二密封凸条与换热板片上采用插接凹槽结构的第一密封安装卡槽与第二安装卡槽内部匹配卡装,同时第二密封凸
条的外沿设有密封压块,通过密封压块的背面嵌入安装于平压安装槽的内部,通过第一密封凸条内沿右侧上下两端通过连接密封凸条连接有环形密封凸条,将环形密封凸条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环形密封安装槽的内部,并将连接密封凸条的背面嵌入安装有连接槽的内部,完成整个密封胶圈的快速安装使用,同时密封压块的外侧设有外突抠条突出平压安装槽外侧,便于抠动拆除整个卸密封胶圈使用,结构简单且具有凹槽插装结构与突出抠动结构,便于快速拆卸更换板式换热器的密封胶圈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主视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热板片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密封胶圈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a
‑
1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换热板片;101、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2、第二密封安装卡槽;103、平压安装槽;104、环形密封安装槽;105、连接槽;2、密封胶圈;201、第一密封凸条;202、第二密封凸条;203、密封压块;204、环形密封凸条;205、连接密封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19一种板式换热器用密封圈安装结构,包括换热板片1和密封胶圈2,换热板片1的基面设有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换热板片1的基面位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的外沿设有第二密封安装卡槽102,第二密封安装卡槽102位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的外沿等间距环形分布设有多组,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与第二密封安装卡槽102的内部均采用插接凹槽结构,且插接凹槽结构尺寸匹配卡装第一密封凸条201与第二密封凸条202,第二密封凸条202位于第一密封凸条201的外沿等间距环形分布设有多组,换热板片1的基面位于第二密封安装卡槽102外沿设有平压安装槽103,换热板片1的基面位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的内沿右侧上下两端设有环形密封安装槽104,换热板片1的基面位于环形密封安装槽104的上下两端连接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的内部开设有连接槽105,密封胶圈2包含第一密封凸条201、第二密封凸条202、密封压块203、环形密封凸条204以及连接密封凸条205构成,第一密封凸条201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的内部,第一密封凸条201的外沿设有第二密封凸条202,第二密封凸条202的背部嵌入安装于第二密封安装卡槽102的内部,第二密封凸条202的外沿设有密封压块203,密封压块203的外侧设有外突抠条,密封压块203的背面嵌入安装于平压安装槽103的内部,第一密封凸条201内沿右侧上下两端通过连接密封凸条205连接有环形密封凸条204,环形密封凸条204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环形密封安装槽104的内部,连接密封凸条205的背面嵌入安装有连接槽105的内部,通过设置的密封胶圈2包含第一密封凸条201、第二密封凸条202、密封压块203、环形密封凸条204以及连接密封凸条205构
成,通过第一密封凸条201与第二密封凸条201与换热板片1上采用插接凹槽结构的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与第二安装卡槽104内部匹配卡装,同时第二密封凸条202的外沿设有密封压块203,通过密封压块203的背面嵌入安装于平压安装槽103的内部,通过第一密封凸条201内沿右侧上下两端通过连接密封凸条205连接有环形密封凸条204,将环形密封凸条204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环形密封安装槽104的内部,并将连接密封凸条205的背面嵌入安装有连接槽105的内部,完成整个密封胶圈2的快速安装使用,同时密封压块3的外侧设有外突抠条突出平压安装槽103外侧,便于抠动拆除整个卸密封胶圈2使用,整体结构简单且具有凹槽插装结构与突出抠动结构,便于快速拆卸更换板式换热器的密封胶圈安装使用且稳定性和实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0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使用时,通过密封胶圈2包含第一密封凸条201、第二密封凸条202、密封压块203、环形密封凸条204以及连接密封凸条205构成,通过第一密封凸条201与第二密封凸条201与换热板片1上采用插接凹槽结构的第一密封安装卡槽101与第二安装卡槽104内部匹配卡装,同时第二密封凸条202的外沿设有密封压块203,通过密封压块203的背面嵌入安装于平压安装槽103的内部,通过第一密封凸条201内沿右侧上下两端通过连接密封凸条205连接有环形密封凸条204,将环形密封凸条204的背面嵌入安装于环形密封安装槽104的内部,并将连接密封凸条205的背面嵌入安装有连接槽105的内部,完成整个密封胶圈2的快速安装使用,同时密封压块3的外侧设有外突抠条突出平压安装槽103外侧,便于抠动拆除整个卸密封胶圈2使用,整体结构简单且具有凹槽插装结构与突出抠动结构,便于快速拆卸更换板式换热器的密封胶圈安装使用且稳定性和实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ruǎn tǐ dòng wù]
编辑
亦作mollusc。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除节肢动物外最大的类群,约10万种。
中文学名
软体动物
拉丁学名
Granulifusus kiranus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目录
1 简介
2 主要特征
3 身体划分
▪ 简介
▪ 头部
▪ 足部
▪ 内脏团
4 外套膜
5 贝壳
6 消化系统
7 循环系统
8 呼吸器官
9 排泄器官
10 神经系统
11 生殖发育
12 种类
▪ 简介
▪ 腹足纲
▪ 双壳纲
▪ 头足纲
▪ 掘足纲
▪ 无板纲
▪ 多板纲
▪ 单板纲
▪ 尾腔纲
13 起源演化
14 可用价值
▪ 食用价值
▪ 药用价值
▪ 农业价值
▪ 工艺用或装饰
▪ 地质价值
15 对人危害
16 相关区别
简介
编辑
体制的差异很大,但有共同的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外套膜(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在体外的石灰质壳(有的退化成内壳或无壳)。无真正的内骨骼。体内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扩张的静脉窦)。血腔血功能如液体骨骼,用以维持身体的紧张度。血内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细胞。血液中含血蓝蛋白(腹足纲及头足纲)。口的肌肉含肌红蛋白。真正的体腔退化为生殖腔和围心腔。体表一般有纤毛或黏液。口内有齿舌。齿舌是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用于帮助摄食。常有大型消化腺体。有栉鳃,表面具纤毛,用以激动水流(在双壳类有助于滤食水中食物颗粒)。排泄器官为肾。海生种类排泄氨或尿素,陆生腹足类排尿酸。雌雄同体或异体。头足纲及部分腹足纲体外受精,雌雄同体者则异体受精。有数对神经节。最大的软体动物大王乌贼腕展开达12公尺(40尺),最小的是仅长1厘米的螺类。软体动物分布于各种生境,如海水、淡水、陆地(尤其是林地,甚至干燥地区)。某些腹足纲是其他动物的内寄生物,软体动物有重要经济意义。许多水生种类,尤其是蛤、牡蛎、扇贝和贻贝都可供食用,可进行捕捞或养殖。陆生的大蜗牛属(Helix)在欧洲用作佳肴。许多贝壳或珍珠可用作装饰品,船蛆等则危害码头和木船。有些淡水螺是寄生蠕虫的中间宿主。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图
软体动物(Cephalopod)的族群包括乌贼、章鱼、鹦鹉螺和已经绝种的菊石与箭石。它在嘴附近有长触手以攫取猎物,移动方式为利用虹吸作用喷水前进。
章鱼
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
乌贼
中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身体柔软,一般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屈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层皮肤自背部折皱成所谓外套,将身体包围,并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呼吸用的鳃生于外套与身体间的腔内。水陆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多板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蚶、牡蛎)、头足纲(如乌贼、鹦鹉螺)、无板纲、单板纲(如新碟贝)七大类。
金扁卷螺
体腔动物之一门。属原口动物,真体腔类,端细胞干。腹足类由于内脏块的扭转成为二次的左右不对称,而其它各纲的体制均为左右对称。身体由头(瓣鳃纲无)、足和内脏块构成。内脏块的表皮延伸而形成外套膜,包裹着身体的主要部分。它与内脏块之间的空间为外套腔,内有鳃,消化器官的末端和排泄器官开口于此。全无体节构造。体内不规则之空隙为血腔。真体腔因间充质发达而变窄,仅形成围心腔、肾管的内腔和生殖腺的内腔(生殖腔)。头部有眼等感觉器和口。作为运动器官的足,肌肉为平滑肌,这与其运动缓慢有关。墨囊壁上有斜纹肌。外套膜向外分泌贝壳。在不同纲中贝壳的数目和形状各异。消化管长,口腔内一般有齿舌和唾腺。中肠腺开口于胃。一般有本鳃1对,相应地心脏为2心耳1心室。但在头足纲中具2对本鳃的种类则有4个心耳。腹足纲因内脏块扭转,有的只有一个本鳃(心脏为1心耳1心室),也有的种类本醒全部消失而为外套鳃所替代。陆生腹足纲中之肺螺类,其部分外套膜已演变成肺。为开放式血管系,呼吸色素多为血蓝蛋白。蚶、扁卷螺等则有血红蛋白。排泄器以肾管(鲍耶纳氏器)为主,但也有具凯勃氏器的种类(瓣鳃类)。神经系为特殊类型,除食管上的1对头神经节外,还具有侧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各1对。每对同类神经节由横神经联系,头神经节与其它神经节由纵神经相联系。雌雄同体或异体。在牡、船蛆和鲍等,见有性的转换。除头足类外,均行螺旋式卵裂,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但头足类之卵裂为左右对称型,直接发育。
软体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的一个门类,已经发现的现代种类加上化石种类一共有12万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而成为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类。软体动物适应力强,因而分布广泛,陆地、淡水和咸水中都有大量成员,像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代表。[1]
各类软体动物虽然形态各异、习性有别,但是基本特征十分相似,身体柔软而且大多数都不分节,一般都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4个部分。外套膜通常还都分泌出钙质的硬壳保护在身体的外面。由于外套膜形状因种类而异,不同种类的软体动物的硬壳外形也就各种各样。不过,除了大多数成年期的腹足动物之外,它们的壳体都是左右对称、也就是两侧对称的。科学家正是根据这些硬壳和软体结构的差异,将软体动物分成了10个纲,它们就是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掘足纲、双壳纲、喙壳纲、头足纲、竹节石纲和软舌螺纲。[1]
单板纲软体动物的特点是壳的形状像帽子或勺子。它们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一直繁衍到现代,现代的新笠贝就是代表。[1]
多板纲身体两侧对称,呈椭圆形,背壳由8块骨板组成。它们出现在寒武纪晚期,一直延续到现代。[1]
无板纲没有骨板或贝壳,两侧对称的身体像蠕虫似的。不过它们身体外表披挂着带有钙质针状棘的角质外皮,因而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板纲没有化石代表,现代生活的有海兔等。[1]
腹足纲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软体动物了,蜗牛、田螺、海螺等都是这一纲的成员。它们的软体和外壳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扭转,因而壳形呈单螺旋的形态。腹足纲的也是早在寒武纪早期就出现了,而且一直繁衍到现代,陆地、海洋、淡水里都有它们的分布。[1]
掘足纲的外壳像细长的管子,两端开口,两侧对称。掘足纲从奥陶纪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代表动物有角贝等。
双壳纲也是我们熟悉的软体动物,河蚌、海扇、蛤蜊以及我们在海边能够捡到的绝大多数贝壳都属于双壳纲。它们的特点是有两瓣壳,两个壳瓣之间有铰合构造;它们的软体部分缺乏明显的头部,腹侧则具有肉足。从寒武纪到现代地球上的海洋和淡水里一直都有双壳纲动物的分布。[1]
喙壳纲的壳看起来也像有两瓣,但是没有铰合构造,它们的壳实际上是“假双壳”形态的单壳。它们是已经绝灭了的古生物,只生活在寒武纪到奥陶纪,代表有海拉尔特壳等。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包括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大量繁盛并具有重要意义的鹦鹉螺类、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的章鱼、乌贼等。它们全都是海洋里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在水中游泳。头足纲动物两侧对称,长得很明显的头在身体前方,两侧具有发达的大眼睛,中央有口,口内有角质的颚片;口的周围环列着一圈能够用来捕食其它动物的腕。头足纲动物有的具有外壳、有的具有内壳、也有的没有壳。头足纲的演化历史也很长,从寒武纪直到现代。[1]
竹节石纲是一类辐射对称、单锥形壳的古代软体动物,分布时代从奥陶纪到泥盆纪,代表有竹节石等。[1]
软舌螺纲也是一类单锥形壳的古代软体动物,但是它们是两侧对称的,分布在好望角到奥陶纪,代表有软舌螺等。[1]
主要特征
编辑
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变异较大,但基本结构是相同的。身体柔软,具有坚硬的外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硬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被套膜,常常分泌有贝壳。足的形状像斧头,具有两片壳,如牡。
人们推测原软体动物出现在前寒武纪,生活在浅海,身体呈卵圆形,体长不超过1cm,两侧对称,头位于前端、具一对触角,触角基部有眼。身体腹面扁平,富有肌肉质,形成适合于爬行的足。身体背面覆盖有一盾形外凸的贝壳(shell),保护着整个身体。贝壳最初可能仅由角蛋白形成,称为贝壳素(conchiolin),以后在贝壳素上沉积碳酸钙,增加了它的硬度。贝壳下面是由体壁向腹面延伸形成的双层细胞结构的膜,称外套膜(mantle)(或pallium),它具有很强的分泌能力,贝壳即由外套膜所形成。外套膜下遮盖着内脏囊。身体后端、足的上方与内脏囊之间出现了一个空腔,即为外套腔(mantle cavity),它与外界相通。外套腔中有许多对行呼吸作用的鳃,以及后肾、肛门、生殖孔的开口。
海洋软体动物
原软体动物鳃的结构可能相似于现存腹足类的鳃,它是由一个长的鳃轴向两侧交替伸出三角形的鳃丝所组成,这种鳃称为栉鳃(ctenidium)。鳃轴是由外套膜或体壁向外伸出,其中包含有血管、肌肉和神经,鳃丝的前缘(即腹缘)具有几丁质的骨棒支持,以增加鳃的硬度。鳃在外套腔的两侧分别由背、腹膜固定了位置,因此鳃将外套腔分成了上、下室。水由外套腔后端的下室流入,经鳃丝表面及上室流出外套腔,鳃丝前缘及表面满布纤毛,由纤毛的摆动造成水在外套腔中的流动。鳃轴上具有两个血管,背面的为入鳃血管(afferentblood vessel),腹缘的为出鳃血管(efferent blood vessel),血液由入鳃
软体动物
血管流向出鳃血管,也由鳃丝表面的微血管直接由背缘流向腹缘,这样血流的方向正好与鳃表面的水流方向相反,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气体交换。
原软体动物像许多现存种类一样,不仅鳃的表面布满纤毛,其外套膜及皮肤(包括足部皮肤)部分布有纤毛,这些纤毛的摆动造成水流不断的经过,以有利于气体的交换及捕食,所以在原软体动物中皮肤的呼吸作用是很重要的。足部的纤毛运动与肌肉的收缩还联合构成身体的运动。 原软体动物可能是植食性的,取食浅海岩石上生长的藻类。具有与现存软体动物相同的取食结构。口位于头的前端,口后为口腔(buccal cavity),口腔后端有一袋形齿舌囊(radulasac)。齿舌囊的底部是一条可前后活动的膜带,膜带上分布有成行成排、整齐排列的几丁质细齿,齿尖向后,膜带及齿构成齿舌(radula),齿舌囊的底部有齿舌软骨(odontophora),齿舌和软骨上附着有伸肌(protractor muscle)和缩肌(retractormuscle),靠肌肉的伸缩、软骨和膜带可伸出口外,以刮取食物,由于取食的磨损,
裸鳃亚目软体动物
前端的细齿逐渐老化丢失,膜带后端可以不断分泌补充新齿,其替补的速度在许多软体动物是每日数排。这种齿舌的结构在大多数现存软体动物中是存在的。 口腔的背面有一对唾液腺的开口,其分泌物可以滑润齿舌,并将进入口中的食物颗粒粘着在一起,形成食物索,食物索经食道进入胃。胃的前端呈半球形,胃内壁的一侧具有几丁质板,称胃楯(gastric shield),相对的一侧形成许多细小的嵴与沟,沟中具有纤毛,称为筛选区(sorting region)。胃的后半部分成囊状,称晶杆囊(style sac),因其中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称晶杆(crystalline),晶杆囊的内壁也有褶皱及纤毛,也形成纤毛沟。食物在口腔中被粘液粘着形成食物索后,不断地进入胃内,依靠胃酸作用(现存种类胃液的pH值一般是5-6)除去食物索的粘滞性,使索中的食物颗粒游离,同时靠胃筛选区内的纤毛作用对食物进行筛选,将细小的食物颗粒经胃上端的消化腺管送入消化腺中,消化腺是食物进行胞内消化及吸收的场所;较大的食物颗粒在胃内被进行胞外消化;未能消化的食物经胃壁的褶皱而进入肠道,由肠道再进行部分的消化作用,最后在肠道中形成粪粒。肛门开口在外套腔后端,粪粒的形成减少了对外套腔的污染,粪粒可由水流排出体外。 原软体动物的体腔位于身体的中背部,它包围着心脏及部分肠道,所以实际上代表着围心腔与围脏腔。心脏包括前端的一个心室及后端的一对心耳,由心室通出的动脉经过分枝形成小血管,最后在进入组织间隙形成血窦,再经血窦汇集成静脉,经过肾、鳃等血液流回心耳及心室,此为开放式循环。血液中包含有变形细胞及呼吸色素,其呼吸色素主要是血蓝素(hemocyanin)。
排泄器官为后肾,位于围心腔两侧,后肾的一端与围心腔相通称为内肾口(nephrostome),一端与外界相通,称为外肾孔(nephridiopore)。围心腔接受由心脏及围心腔腺体释放出的代谢产物,随围心腔液由肾口进入到肾脏,肾脏具有一定重吸收的能力,它将有用的盐类回收,无用的废物变成尿,经外肾孔、外套腔再排出体外。
担轮幼虫示意图
原软体动物的神经结构很简单,围绕着食道形成一神经环,由神经环分出两对神经索,腹面的一对称足神经索(pedal cord),支配足部的肌肉收缩;背面的一对称内脏神经索(visceral cord),支配内脏及外套的运动。根据对现存软体动物的推测,其感官可能也包括一对眼,一对位于足内的平衡囊(statocyst),及一对嗅检器(osphradia),它位于下鳃膜上,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生殖系统包括一对生殖腺,位于围心腔前端中背部,雌雄异体,没有生殖导管,精子或卵成熟后释放到围心腔,因为生殖腺腔也是体腔的一部分,所以生殖细胞经围心腔,再经过肾脏排到体外。受精作用发生在海水中,
面盘幼虫示意图
原软体动物的胚胎发育可能十分相似于现存软体动物,也进行典型的螺旋卵裂,囊胚孔形成口,经原肠胚后便形成了担轮幼虫(trochophore)。担轮幼虫呈梨形,具有典型的口前纤毛轮(prototroch),在口的上部环绕身体,卵裂时的第一个四集体都位于顶端,顶端还有成束的纤毛。担轮幼虫不仅出现在软体动物,也出现在环节动物。
原始的种类发育中仅经过担轮幼虫,大多数现存的软体动物担轮幼虫时期很短,其后进入面盘幼虫期(veliger larva)。面盘幼虫时出现了足、壳、内脏等结构。推测原软体动物没有面盘幼虫期,它由担轮幼虫失去口前纤毛轮、变态为成体,并开始在海底营底栖生活。
身体划分
编辑
简介
软体动物的身体一般可分为头、足和内脏团三个部分。
头部
位身体的前端。运动敏捷的种类,头部分化明显,其上生有眼、触角等感觉器官,如田螺、蜗牛及乌贼等;行动迟缓的种类头部不发达,如石鳖;穴居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部已消失,如蚌类、牡蛎等。
足部
通常位于身体的腹侧,为运动器官,常因动物的生活方式不同,而形态各异。有的足部发达呈叶状、斧状或柱状,可爬行或掘泥沙;有的足部退化,失去了运动功能,如扇贝等;固着生活的种类,则无足,如牡蛎;有的足已特化成腕,生于头部,为捕食器官,如乌贼和章鱼等,称为头足;少数种类足的侧部(即侧足parapodium)特化成片状,可游泳,称为翼或鳍,如翼足类(Pteropoda)。
内脏团
(visceral mass)
为内脏器官所在部分,常位于足的背侧。多数种类的内脏因为左右对称,但有的扭曲成螺旋状,失去了对称形,如螺类。
外套膜
编辑
(mantle)
为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称外套腔(mantle cavity)。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植孔等开口于外套腔。
贝壳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造成水流,使水循环于外套腔内,借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左右2片套膜在后缘处常有一二处愈合,形成出水孔(exhalant siphon)和入水孔(Inhalant siphon)。有的种类出入水孔延长成管状,伸出壳外称为出水管和入水管。
贝壳
编辑
(Shell)
贝壳
体外具贝壳为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因此研究软体动物的学科又称贝类学(Malacology)。大多数软体动物都具有一二个或多个贝壳,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呈帽状;螺类为螺旋形;掘足类为管状;瓣鳃类为瓣状。有些种类的贝壳退化成内壳,有的无壳。贝壳有保护柔软身体的功能。
贝壳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量的壳基质(conchiolin或称贝壳素)构成,这些物质是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贝壳的结构一般可分为3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periostracum),很薄,透明,有光泽,由壳基质构成,不受酸碱的侵蚀,可保护贝壳。中间一层为壳层(ostracum),又称棱柱层
珍珠贝
(primatic layer)占贝壳的大部分,由角状的方解石(cacalcite)构成。最内一层为壳底(hypostracum),即珍珠质层(peral layer),富光泽,由叶状霰石(aragonite)构成。外层和中层为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可随动物的生长逐渐加大,但不增厚;内层为整个套膜分泌而成,可随个体的生长而增加厚度。珍珠就是由珍珠质层形成的。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人刺激,受刺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陷入的上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囊即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将核包位逐渐形成珍珠。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200多年,我国就有淡水育珠的记载(书经禹贡篇),广西合浦育珠自古就很有名,采摘开始于汉代。
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非连续不断的,由于食物、温度度等因素影响外套膜分泌机能,故贝壳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贝壳表面形成了生长线,表示出生长的快慢。
消化系统
编辑
软体动物的消化管发达,少数寄生种类(内寄螺Entocolax)退化。多数种类口腔内具颚片(mandible)和齿舌(radula),颚片一个或成对,可辅助捕食。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口腔底部的舌突起(odontophore)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似挫刀状。摄食时以齿舌作前后伸缩运动刮取食物。齿舌上小齿的形状和数目,在不同种类间各异,为鉴定种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小齿组成横排,许多排小齿构成齿舌。每一横排有中央齿一个,左右侧齿一或数对,边缘有缘齿一对或多对。齿舌上小齿的排列以齿式表示如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的齿式为21112。
循环系统
编辑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残留围心腔(pericardinal cavity)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blood sinus)。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窦及血液组成。心脏一般位内脏团背侧围心腔内,由心耳和心室构成。心室一个,壁厚,能博动,为血循环的动力;心耳一个或成对,常与鳃的数目一致。心耳与心室间有瓣膜,防止血液逆流。血管分化为动脉和静脉。血液自心室经动脉,进入身体各部分,后汇入血窦,由静脉回到心耳,故软体动物为开管式循环。一些快速游泳的种类,则为闭管式循环。血液无色,内含有变形虫状细胞。有些种类血浆中含有血红蛋白(haemoglobin)或血青蛋白(haemocyanin),故血液呈红色或青色。
呼吸器官
编辑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鳃为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位腔内。鳃的形态各异,鳃轴两侧均生有鳃丝,呈羽状,称盾鳃;仅鳃轴一侧生有鳃丝,呈梳状,称栉鳃(ctenidium);有的鳃成瓣状,称瓣鳃(lamellibranch);有些种类的鳃延长成丝状。称丝鳃(filibranch)。有的本鳃消失,又在背侧皮肤表面生出次生鳃(secondary branchium),也有的种类无鳃。鳃成对或为单个,数目不一,少则一个或一对,多则可达几十对。陆地生活的种类均无鳃。其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细血管密集成同形成肺,可直接摄取空气中的氧。这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性。
排泄器官
编辑
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的排泄器官基本上是后肾管,其数目一般与鳃的数目一致,只有少数种类的幼体为原肾管。后肾管由腺质部分和管状部分组成,腺质部分富血管,肾口具纤毛,开口于围心腔;管状部分为薄壁的管子,内壁具纤毛,肾孔开口于外套腔。后肾管不仅可排除因心脏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另外围心脏内壁上的围心脏腺,微血管密布,可排除代谢产物于围心脏内,由后肾管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
编辑
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仅有围咽神经环及向体后伸出的一对足神经索(pedal cord)和一对侧神经索(pleural cord)。较高等的种类主要有 4对神经节,各神经节间有神经相连。脑神经节(cerebral ganglion)位食管背侧,发出神经至头部及体前部,司感觉;足神经节(pedal ganglion)位足的前部,伸出神经至足部,司运动和感觉;侧神经节(peural ganglion)发出神经至外套膜及鳃等;脏神经节(visceral ganglion)发出神经至各内脏器官。这些神经节有趋于集中之势,有的种类的主要神经节集中在一起形成脑,外有软骨包围,如头足类。软体动物已分化出触角、眼、嗅检器及平衡囊等感觉器官,感觉灵敏。
生殖发育
编辑
软体动物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不少种类雌雄异形;也有一些为雌雄同体。卵裂形式多为完全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