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

岳飞背上刺的到底是哪四个字?,第1张

首先,在笔者看来,岳飞背上所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对于古人来说,不管是吟诗作画还是今天要说的刺字,都非常注重对仗、对偶的效果。就“尽忠报国”来说,可以分成“尽忠”、“报国”两部分,这两个词语都是“动宾”的结构,也即“尽”和“报”对应,“忠”和“国”对应。与此相对应的是,“精忠报国”则不存在类似的对仗结构,“精忠”表示全心全意的忠诚,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也即无法和后面的“报国”相对应。

其次,正史也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对此,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精忠岳飞》中,虽然片名有“精忠”二字,但是片中岳飞背上所刺的字却是符合正史的“尽忠报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民间会有岳飞身上所刺的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呢?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尽忠报国”一词大概在明清时期演变成“精忠报国”,根源很可能和宋高宗赵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在《鄂王行实编年》,也即南宋岳珂为其祖岳飞编纂的他传中,存在“九月十三日,入见,上慰抚再三……赐宸翰于旗,上曰‘精忠岳飞’”的记载。对于宋高宗赵构这位皇帝,为了表彰岳飞的功绩,所以赐了一面带有“精忠岳飞”四个字的旗帜。

最后,在此基础上,“精忠岳飞”逐渐被讹传为“精忠报国”了,加上各种演义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认同了岳飞身上所刺的四个字是“精忠报国”的观点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这四个字,有历史学者认为这不是岳飞的母亲姚氏所刺,理由是岳母并不识字,而且在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刺青是一项技术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也即岳飞背上的刺字是被附会到了其母亲姚氏身上了。

岳飞背上的字确切的说是“尽忠报国”,只是到了明清时候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关于这两个说法,我倒找到了他们的解释,给大家看看:

尽忠报国,谁刺的?

说法一:岳母所刺

流传度:★★★★★

反驳:岳母很可能是文盲,字是请人刺的

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很多人一直误认为是“精忠报国”),历史上确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励儿子上战场的意愿,但不是岳母亲手所刺。

史书没写清是谁刺

《宋史·岳飞传》有记载,当岳飞入狱之初,秦桧等密议让何铸审讯。岳飞义正词严,力陈抗金军功,爱国何罪之有?并当着何铸面“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浩然正气,令何铸汗颜词穷。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彪说,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字,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这几个字究竟是因为什么缘故,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刺的,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卷一云:“靖康初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是说岳飞背上的四个字系“母刺”所为。据考证,撰此年谱的钱氏取材于《唐门岳氏宗谱》,此谱成书较晚,材料来源庞杂,不足为凭。

岳母识字可能不大

游彪教授也认为,岳母刺字是民间流传的一个典故,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在宋金打仗的时候,岳飞是在现在的山西平定一带当兵,岳飞是一个很忠孝的年轻人,他很担心家里年迈的老母亲,为了安顿好母亲,岳飞就从战场回到了家乡河南的汤阴县。

岳飞的母亲姚氏是一个农家妇女,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亲手在岳飞背上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但极有可能的是,他母亲为了鼓励他放心去战场打仗,请人在岳飞背上刺的。

  说法二:应征入伍时兵营所刺

流传度:★★

反驳:如是军队所刺,多半应该在脸上

关于岳飞背部刺字还有一种说法,岳飞久怀报国之志,曾三次从军抗金杀敌。他于宣和四年(1122年)19岁时第一次应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约是此时所为,因为北宋末年“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贯彻执行。所以岳飞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游彪教授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分析宋代的兵制,可以推断岳飞背上的字不是因为他当兵才刺的。

宋朝士兵属雇佣制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的时代。汉唐和元明清都是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一种兵役,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都要被强行服兵役。

两宋的募兵制则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雇佣他们。所以宋代的军队都是国家花钱养的雇佣兵,人员来源比较复杂,游民、饥民和犯过法的人都可以应募入伍,这就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入伍宋兵都要刺字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和控制,“刺字为兵”就成为了一种规范运作的制度,只要是应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为标记。赵匡胤认为应该把兵和民分开,兵民分开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皇帝的统治。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

刺字部位不符军规

宋代有两种军队需要刺字,一种是禁军,就是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现在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补路等,都是由厢军来完成。禁军和厢军都有各自固定的番号,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属部队的番号,不会是其他的内容。这样使得士兵不能随心所欲地流动和逃跑。

还有牢城兵,比如说水浒传里面的林冲,他犯罪之后被发配到沧州当兵,这种兵是带有徭役性质的,也会刺上诸如牢城第几指挥之类的标记。

所以游彪教授说,从岳飞背部刺字的内容———“尽忠报国”来分析,不可能是他应募当兵的时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规定,宋代给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开始刺在脸上,人为地把士兵和社会普通阶层分开,这对士兵是一种歧视。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进士出生的人,社会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严重的社会歧视。因为当时就是一个尚文的时代,连军官都受到歧视,更不用说普通的士兵了。当然也不乏有开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歧视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

而且给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会选择刺在脸上和手心手背这些相对明显的部位。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太隐蔽了,根本没有任何标识作用。所以这也说明岳飞背部的“尽忠报国”不符合“刺字为兵”的募兵制度。

至于顺序嘛,我比较支持从上到下这个观点,不过具体是什么,没人知道,历史也没有任何记载。

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岳飞后背刺的字是“尽忠报国”之所以被读错有可能是受皇帝赐的锦旗所影响。岳飞之所以叫岳飞是因为他父母生他时候有一群大雁从他家屋顶飞过,所以父母就给他取了岳飞这个名字,在岳飞刚出生不久,又遭遇了洪水,把整个岳家村都给冲毁了,所以这让岳飞家里面陷入了困境之地,但是岳飞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对岳飞的教育。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岳飞,性格是非常的刚强,做事也相当的有毅力,在岳飞十多岁的时候金人攻打南方,因此也让南宋渐渐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困境,因此岳飞的母亲见这种情况,便问岳飞是否愿意为国效劳, 岳飞想都没想就回答母亲想要精忠报国,岳母看见儿子有这样的想法,于是就在他的后背上刻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从此以后岳飞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始为国家效劳,不仅如此,他还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去攻打金兵。

但很不幸的是他被坏人陷害了,当他被关进大牢的时候,秦桧为了侮辱他,让他脱掉上衣,这时候人们才发现他后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字。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都是这四个字,在我们的印象里,历史上的岳飞后背上也是这四个字,但其实他后背上的字并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但是关于为什么会把“尽忠报国”误认为是“精忠报国”,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当初宋高宗皇帝在赐给他锦旗的时候,锦旗上的字就是精忠报国,所以这才让人们误会了几百年他后背上的字就是精忠报国,不过无论岳飞后背上刻的是什么字,对于我们来说他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也是一大战将,他的事迹也值得我们去流传,而且岳飞也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他精忠报国的决心。

《说岳全传》等中国小说都说岳飞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其实,应该是“忠报国”。《宋史·岳飞》里记有这么一段传说,岳飞被捕后,秦桧叫何铸审讯,岳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孝宗即位后,就命人铸岳飞像,此像为铜身金装,“朝衣冠,手执圭,圭镌‘奉旨’二字,胸镌‘忠报国’四字”。杭州岳墓门外有一座庭院,院内墙上刻的也是“忠报国”。有的书上还说,岳飞背上的“忠报国”四字,系由岳母亲自刺写。据查,此仅是民间传说,无确实的史料依据。至于传说中的“忠”为何又被写成“精忠”这可能与宋高宗赐的字有关。高宗在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曾手写“精忠岳飞”四字,并制成锦旗奖给岳飞及其军队,后来“精忠”二字就常见了,杭州岳飞墓就建有“精忠柏亭”。

南宋著名抗金英雄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早在当时广泛流传于民间。自南宋至今日,在史料、民间传说、戏曲、小说、影视中都可见其故事。除了岳飞本人,其故事系统内的其他角色,也都成为了历史或文学的典型,如“岳母刺字”的故事就深入人心。但这个故事流传的版本众多,又各不相同。于是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刺字之人是不是岳母姚氏?”“所刺之字是‘尽忠报国’还是‘精忠报国’?”

对于此事,元末脱脱等人利用旧有的宋朝国史编撰而成的《宋史岳飞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无左验,铸明其无辜。”而《宋史何铸传》中记载得更为详细:“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铸曰:‘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可见,岳飞背上肯定是有刺字的,但是并未标明“尽忠报国”出自岳母之手。

我们从两宋的军事制度来看,当时朝廷虽然要求士兵刺字,但不是刺在背部,而是刺在脸部,如禁军教头林冲的脸上就有刺字。而岳飞背部刺字是不符合当时的制度的。

实际上,一直到明末都还没有出现“岳母刺字”之事。当时流行的“张宪刺字”,说的是岳飞请求张宪在他背上刺字。元代白朴《精忠旗》第四章《岳飞涅背》中明确记载岳飞要求张宪在其背上刺字,以表自己的报国之志。

嘉靖时期,熊大木改编《精忠录》成《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一书中,第一次出现岳飞背部刺字情节,老乡邀岳飞一同入山为寇,岳飞:“乃令人于脊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以示不从邪之意。”

“岳母刺字”故事,最早出现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抄本《如是观传奇》中。该剧第九出岳母说唱道:“起来!我将“精忠报国”刺入你皮肤了,你当日夜牢记。念君奋力把胡酋退,念亲及早把捷书寄。”清人钱汝雯《宋岳鄂王年谱》也云:“靖康初始见宋高宗,母涅其背‘尽忠报国’。”不过,钱汝雯的材料却是引自《唐门岳氏宗谱》,而《唐门岳氏宗谱》出现的时间很晚,史学家评判其“讹谬甚多”。

此外,南宋岳珂(岳飞后代)编撰的一部传记资料《金陀粹编》卷九《遗事》中明确记载岳母姚氏勉励儿子“从戎报国”一事,却没有记载其刺字一事,因为姚氏是普通农妇,没有文化,应当不会自己刺字。此书是了解岳飞功绩及被诬昭雪情形,以及南宋初年和战两派之争的重要史料,但是早在岳珂时代,资料散佚,传闻多歧,所记叙的难免有不实之处。

最后,尽管我们无法确认岳飞背上是否真的由岳母刺有“精忠报国”一事,但是并不影响岳飞的形象。这个故事流传过程中,劳动人民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能加入了某些元素,使得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又或许岳母真的刺有这几个字也未可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05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