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背上长了一个疮就必死?为何范增宗泽都死于此病?

古人背上长了一个疮就必死?为何范增宗泽都死于此病?,第1张

不知诸位留意过没有,史书上记载有不少人都是疽发背而死。疽[jū]在新华字典上解释是:中医指一种毒疮,局部肿胀坚硬,皮肤颜色不变。疽发背简单说就是背上长了一个疮。

疽发背而死在今时今日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一描述在古代书籍中并不鲜见。尤其是主人公境遇不好,不得志,祸事上身的时候,就会疽发背而死。

第一个疽发背而死被记载下来的是《史记》中的范增。

范增是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一方的谋士,素有“亚父”之名。《鸿门宴》中范增有非常精彩的一段话“吾令人望其(刘邦)气,皆五彩,此天子气也。”范增能料到刘邦头顶有天子之气,却一点儿也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会疽发背而亡。

公元前204年初,楚军切断汉军粮道,刘邦困于荥[ xíng ]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刘被迫向项羽求和,范增言该利用此机会急攻荥阳一举歼灭汉军。刘邦谋臣陈平抓住项羽自大且多疑的性格,使用离间计让项王认为范增与汉有私情。项羽果然猜疑范增。范增愈急切希望项王攻下荥阳,项羽只是不信,不肯听。

范增听说项王猜疑他,不禁又惊又气,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可以说范增是死于忧愤交加。眼看着战机一次次白白浪费,眼瞧着一心辅佐的良主竟错信他言猜疑自己,范增心中焉能好过?索性求去解千愁,谁又料得到底是忧愤伤了心,不到彭城就因为背上长了疮而死。

在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代名将宗泽操劳忧郁,因病而终。宗泽是南宋军事名将,因反对朝廷“议和”被派遣去形势十分凶险的磁州(今河北磁县)。南宋朝廷成立后,宗泽指挥手下们一次次击退金兵,获得“宗爷爷”威名。在坚守开封的同时,宗泽力求宋高宗回銮开封,收复失地。但均被奸臣所阻挠。

《宋史》中记载“宗泽上书皇上回到京城二十余次,每为潜善等所阻挠”。眼看收复失地无望,宗泽忧愤成疾,于背上生疽。宗泽常慨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能诱发背上长疽的因素很多,古代医学家也对此作了探讨: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时气;二是七情内郁;三是体虚外感;四是身热搏于风冷;五是食炙煿[bó]、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也就是说,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他们背疽而死,都存在忧愤之甚,气郁成病的情况,情绪上波动很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人长期心情抑郁难解,悲愤交加又怎么能有健康体魄呢?

古代人均寿命短,人言七十古来稀。古代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水平都非常差,经常会把小毛病拖成要命的大病而死亡。况且古代大多数人没有天天洗澡的条件,不太勤洗澡换洗被褥,一旦脓包感染溃烂,又没有抗生素消炎药,只能任由其发展,就成为致命的恶疾了。

同时在古代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权势转移中,很多著名人物死于此病其实不足为奇,他们在政治上受打击后,心情沮丧导致抵抗力下降。疽发背只是一个引子,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一命呜呼。

当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写疽发背而死,往往并非仅为“实录”,而是别有洞天。疽发背而死已经有了特定的意味。这一疾病折射的是:此人在政治上失势或斗争失败,已经超出了疾病的范畴。

其实在古代一般因为背上长疮丢掉生命的人,很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体力旺盛的年轻人或者中年人因为长疮而丢掉生命的概率非常罕见,至于为什么老年人会因为背上长疮丢掉生命,而年轻人不会,说到这里,我们得解释一下古代背上的疮到底是什么。

古代背上长的疮在现代被我们称为背痈,背痈一般在免疫力低下的老人身上非常常见,很多老人因为身上糖尿病的原因会导致身体的系统失去平衡,也因此被身体外的细菌找到有乘之机入侵身体,在细菌的感染下,人后背的皮肤就会隆起,这个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背痈了。

这个背痈的面积覆盖非常大,有时小半个背都会被一个痈爬满,背痈的感觉是比较硬的,皮肤因为长久的隆起会出现一点的角质化,坚硬是在所难免的。

人长了痈之后背后会出现很多脓水,平时生活作息非常不方便,躺下来的时候会疼痛万分,除了背后的疼痛之外,背痈是影响到整个身体的。

老人背后长痈之后会受到很多影响,比如会经常的头晕、口渴、恶心、怕冷怕热、还有吃东西会经常不受控制的呕吐,严重的还会导致人神志不清、咳嗽不止。在古代冰块是个很稀缺的东西,如果在夏天患上了背痈,虽然热水也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大家想想在那个大热的三伏天里,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还要时不时的端着一盘热水敷在背上,这种炎热是很多老人忍受不了的,所以古代老人患上背痈的死亡率之高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在中国古代,背疽这小小的东西,要了多少英雄好汉的性命,项羽的首席谋臣范增死于背疽、朱元璋的首席武将徐达因背疽而亡……那么,背疽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年代久远,并没有范增、徐达这些人的病历(医案)传世,我们无从分析。

按照史籍记载的情况来分析,所谓背疽,以现在的医学术语来说,无非几类疾病:一、背部蜂窝织炎,二、背部外伤继发感染,三、脊柱结核,四、背部的恶性肿瘤。

蜂窝织炎、背部外伤继发感染、脊柱结核,这三类疾病实际上都是感染性疾病,只不过是引发疾病的病原体不同,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如果是在现代,这类疾病处理及时是不会要了性命的,无非就是使用针对具体病原体的相应抗生素。但是,世界上第一种可医用抗生素青霉素直到近代才问世,古代是没有这东西的。在没有抗生素的情况下,蜂窝织炎和外伤继发感受很容易引发败血症之类的继发疾病,是绝对致命的。如果说前面的两种疾病在古代还可以通过剜肉清创等方法处理,死亡率并没有高得那么可怕。那么,结核这东西在古代几乎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基本上就是姑息治疗,也就是所谓的修养加营养。因此,结核在古代几乎就是慢性癌症,无法治愈,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背部的恶性肿瘤,无论是上皮来源、间叶来源还是淋巴造血系统等等来源,别说是古代,就算现代也没有谁敢说包治包好的。在医学如此发达的现代,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依然是居高不下的。在古代,如果患上了这类疾病,基本上只有等死,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因此,无论是这四类疾病中的哪一类,在古代都是致命的,患背疽而亡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最后,纠正一个误区,野史传说中说什么朱元璋给身患背疽的徐达赐烧鹅,最终导致徐达病情加重而亡。本人从医十数载,从未听闻烧鹅可以加重感染的,教科书里没写过、老师没教过、日常工作中也没见到过。反倒是结核这类慢性消耗性疾病还需要加强营养,烧鹅非但无害,反而有利!因此,朱元璋送烧鹅害死徐达一说压根儿就站不住脚,纯属子虚乌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6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