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背上掉了很大一块毛,而且皮肤是粉红色的

仓鼠背上掉了很大一块毛,而且皮肤是粉红色的,第1张

  一、季节性脱毛,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夏、秋两季是仓鼠脱毛换毛的季节,一般会持续一段时间。当然突然的气候变化也会引起鼠鼠脱毛,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并不会秃的很厉害,一般很短时间内就可以重新长出来,其实脱毛现象在长毛的仓鼠身上比较明

  显。

  二、仓鼠老龄化,一般仓鼠在1-2岁的时候便会出现轻微脱毛现象,脱毛的地方一般出现在腿上、腹部和臀部。(ps:怀孕的时候腹部也会脱毛)

  三、仓鼠的饮食问题。这个通常是由饲主喂养不当造成的,倒不是营养是否过剩的问题,而是营养成分摄取不均衡的原因。比如维生素的摄入量不足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足or过剩。长期以往,仓鼠本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最常见的饮食性脱毛就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所以仓鼠只要正常摄入品质较好鼠粮就足够了,至于其他的营养品我觉得除非特殊情况,否则都没有必要给的,零食类的也是为了让仓鼠调剂口味,并不适宜多给。仓鼠是种很耐粗的小动物。

  四、疾病引起的脱毛。最常见的就是皮肤癣或者是生螨虫,一般秃毛的地方,仓鼠会一直不停地挠,这时候我们就要检查那里的皮肤状况,是否有皮屑或者是结痂,如果是,就要立刻采取行动,给仓鼠用药,同时还要密切监视仓鼠的体重以及大便情况,如果这期间出现了体重下降或者是软便的情况就要立即分笼。

  五、仓鼠的居住环境。这里我主要说一下垫料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有些垫料不能随便给仓鼠用,比如大家用的最广泛的松木、杉木和杨木(猫砂我就不说了)。的确,这些垫料的除臭效果确实不错的说,也可能会有人说,我一直在用我的仓鼠也没事。这只是咱们人的主观想法,不代表仓鼠就会过的很舒服,或长或短的时间都会引起仓鼠的呼吸道产生疾病或者是皮肤过敏。这样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大家为了仓鼠还是不要做得好。其次有些朋友误认为用猫砂或者木屑、木粒可以帮助仓鼠吸取表皮身体的油脂,维持干燥,保持干净,这样说来其实根本就没有任何依据,否则仓鼠浴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而且适量的皮毛油脂也可以对仓鼠的皮毛产生一个养护作用。所以给仓鼠洗澡的时候不需要过于频繁,否则会引起皮肤干燥,而不经常洗澡则会让仓鼠的皮毛变得比较肮脏。大家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随时调整给仓鼠洗澡的频率。上述原因都会造成仓鼠脱毛。

  如果是局部大面积脱毛,我估计皮肤病的可能大点,你可以去买洁尔阴,兑水稀释下给SS擦身,严重的话SS会毛褪光的,但不要急,之后你只要营养跟上,不出几天,漂亮的新毛会重新长出来的哦~

  希望对你有用,祝你的SS早日康复~

  皮肤淀粉样变性又称苔薛样和斑疹形淀粉样变;属淀粉样变性病的一型,系指淀粉样蛋白沉积于正常的皮肤组织中而不累及其它器官的一种慢性皮肤病。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由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于皮肤所致。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球蛋白和粘多糖复合物,因其类似淀粉的化学反应如碘反应而得名,但实际上与淀粉毫无关系。有人提出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些病例血中脂质和蛋白质异常,故认为与代谢障碍有关。部分病人有家族史。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青壮年,可迁延数年或数十年。病因 淀粉样的产物和它在组织中沉积的原因尚不清楚,在不同的淀粉样变性生化类型中,病因学机制可能会不同,例如,继发性淀粉样变性为蛋白前体的代谢障碍(急性期反应物血浆淀粉样A),而遗传性的淀粉样变性会出现不同的蛋白,在原发性淀粉样变性中,骨髓细胞的单克隆群会产生能形成淀粉样变性的片段或整个长链, 在光学显微镜下,淀粉样是同源性,高亲和性,在固定的组织中和刚果红染料有亲和的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它由100Å(10nm)线型无支纤维组成,在X 线衍射下,它是交叉的β线。 现已普遍认识到三种主要的系统性临床形式,当淀粉样变性和疾病无关时被称为原发性或突发性(AL形),当和慢性疾病有关时被称为继发性,获得性或反应性,这或为感染性(结核,支气管扩张,骨髓炎,麻风)或为炎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肉芽回肠炎),淀粉样变性亦和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AA),其他肿瘤及家族性地中海热有关。以家族形式出现的Ⅲ型和其他疾病无关。 在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心,肺,皮肤,舌,甲状腺和肠道常受累,在呼吸道和其他部位可发现局限化的肿块,实质性器官(肝,脾,肾)和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心脏常受累。 继发性淀粉样变性显示脾,肝,肾,肾上腺和淋巴结受累,尽管少有心脏受累的临床体征,但心血管系统常广泛受累,肾脏常有扩大,肝脾常肿大,质地变硬,呈橡皮样。由于正常的脾小体被白色的淀粉样变性所取代,脾增大,呈半透明状蜡样,称为“西米”脾。 遗传性淀粉样变性以周围感觉和运动神经(常是自主神经)和心血管及肾脏淀粉样变性为特征。常存在腕管综合征和玻璃体不正常。 和某些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淀粉样变性与特发性的淀粉样变性分布一样;和另外一些恶性疾病有关的淀粉样病变(如甲状腺髓样瘤)仅和肿瘤或它的转移有关。成年期发作的糖尿病常在胰腺中发现有淀粉样变性。 症状和体征 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由所受累的器官和系统所决定,常被原发疾病所掩盖,而原发疾病在淀粉样变性疑及前已致命,肾脏系统是表现最强烈的,早期仅有轻度的蛋白尿,可发展至全身水肿,低蛋白血症和大量的蛋白尿。 肝淀粉样变性有肝肿大但少有黄疸,有严重肝肿大(肝重量>7kg)。尽管磺溴酞钠排出增加(很少呈持久性)及碱性磷酸酶增加,肝功能常正常,偶有门脉高压存在,出现食管静脉曲张和腹水。皮损引起蜡状或半透明改变。小血管淀粉样变性引起紫癜。 心脏受累很常见,出现心脏扩大,难治性心衰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几个有血缘的家系中发现心房停搏。 GI淀粉样变性会引起食管动力异常,胃张力弛缓,大,小肠蠕动异常,吸收不良,出血或假性梗阻。舌肥大常见于原发性或骨髓瘤相关的淀粉样变性。 质地较硬,对称性,非触痛的如甲状腺桥本病或里德尔甲状腺病的甲状腺因甲状腺的淀粉样变性所致,在多发性骨髓瘤的罕见病例中,淀粉样变关节病和类风湿关节病相似,少有临床表现的周围性神经病并多有在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及原发性或与骨髓瘤相关的淀粉样变性中常见。累及肺的淀粉样变性(多为AL淀粉样变性)以局限肺结节,气管支气管损伤或广泛的肺泡沉积为特征。 临床表现 1.青壮年多见,慢性经过,自觉剧痒; 2.皮损为粟粒样角化性圆顶丘疹,顶部有黑色角质栓。呈半球形或多角形,肤色或褐色,表面粗糙,剥去角栓见脐形凹陷; 3.好发于小腿伸侧,其次为背部、耳后、臂外侧; 4.发生于背部者,常呈网状色素斑。 诊断依据 根据描述的症状,体征可以对淀粉样变性进行初诊,只有依靠活检才能确诊,皮下腹脂肪垫抽吸术和直肠粘膜活检是最常用的筛查方法,其他有用的活检部位是牙龈,皮肤,神经,肾和肝脏。用刚果红染色的组织在可极化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淀粉样变性的绿色双折射特征。用同位素标记血清AP的闪烁试验可以确诊淀粉样变性。 淀粉样变性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治疗是否成功,所有类型的肾淀粉样变性预后皆较差,但如加强对症治疗(如治疗肾盂肾炎),病人会保持相对稳定, 透析和肾移植会进一步改善预后。和多发性骨髓瘤相关的淀粉样变性预后最差,常在1岁内死亡。局限性淀粉样肿块可被切除不再复发,心肌淀粉样变性是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主要因心律失常或难治性心衰而死亡。家族性淀粉样变性的预后因家系而异。 治疗 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病而防止淀粉样变性产生,淀粉样变性本身是对症治疗,肾淀粉样变性的病人可进行肾移植,存活期较其他肾病长,但早期的死亡率较高,淀粉样变性最终会在供体肾内复发,但有些移植者可存活10年。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的常用治疗计划包括强的松/美法仑或强的松/美法仑/秋水仙,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以比较这些治疗计划。干细胞移植计划尚有争议。洋地黄可用于淀粉样心脏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人中,但需谨慎使用。心脏移植已取得成功,需严格选择病人。秋水仙用于防止家族性地中海热病人的急性发作,且显示经治疗后无新的淀粉样物质出现,淀粉样变性呈下降趋势。应用转变的转甲状腺素,肝移植切除突变蛋白的合成部位对遗传性淀粉样变性进行治疗已取得很好的疗效。[

脸上有白色的癣

 脸上有白色的癣,很多青少年发现自己脸上有很多白色的癣,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及时的带孩子去医院治疗了,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到美观,并且也很有可能会蔓延到其他的部位。所以脸上有白色的癣怎么办呢?

脸上有白色的癣1

  一:病因

 研究发现受潮、感染、饮酒、服药及精神紧张是诱发白癣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药物有β1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锂盐、抗疟药、四环素、钙通道阻滞剂、二甲双胍、干扰素α等。环境因素与发病年龄有关,且季节、气候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复发方面有影响。

  二:治疗

 1 、补充维生素。可引起局部刺激及光敏现象,若与糖皮质激素或UVB联合,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近期有生育愿望的妇女禁用,儿童避免使用。避免与黏膜接触,避免阳光下多晒。

 2 、维A酸类药单独服用或联合其他疗法,疗效较满意。有阿维A酯、阿维A、芳香维A酸乙酯等。主要副作用为致畸胎。育龄妇女在停药后的2年内应采取避孕措施

 看到这儿,你知道脸上长白癣是怎么一回事了吗?这个病是可以预防的,从病因出发,做到平缓心情,远离烟酒和保持环境的干燥就可以了,如果您不幸得了这样的病也不要灰心,到大医院去接受治疗,一般都是能够康复的。

  脸上有白癣的症状是什么呢

  脸上有白癣的症状

 (1)头皮损害典型者有三大临床特征:灰白色鳞屑斑、菌鞘、断发。早期为圆形灰白色鳞屑性斑,以后周围出现许多卫星样的小鳞屑斑,扩大后再融合成大片,界限清楚,好发于顶、枕部。

 起初损害发展较快,3个月后进入静止期,至青春期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经分解后所产生的不饱和脂肪酸对白癣菌有抑制作用,故到青春期可不治自愈。

 (2)头发损害

 头发失去光泽,多在距头皮2~4 inn处折断,外周绕以白色菌鞘不易去除,故传染性强是本病特点。头发易于拔除,自觉瘙痒,愈后不留瘢痕,头发再生如常。

 白癣患者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含有较丰富酪氨酸及矿物质的食物,如肉、动物肝脏等食物,多喝开水,少吃辣椒等刺激食物,同时还要注意毛巾的清洁消毒。

 白秃疮是多发生在头部的一种癣,以脱白屑,久则毛发折断脱落成秃疮为特征的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白癣。

脸上有白色的癣2

 如果脸上长癣伴有轻微白斑,这是白色糠疹,俗称桃花癣,表现为皮肤稍微发白,脱皮,它是由于脾胃功能差导致的身体抵抗力下降,皮肤发生浅层真菌感染;

 白色糠疹也称为虫斑,因为以前小孩长这个,多数是因为肠中有寄生虫,导致营养不良,故称虫斑,故称虫斑;而现代小孩长这个,多数与偏食挑食等导致营养不足而发生;此类一般不需要驱虫药。

 脸上长癣,可以外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即可;一般药店有卖;也有些人建议涂硫黄膏,这也是有效的;

 注意这种脸上长癣白斑好得慢,一般需要用药一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消除,很多人涂半个月的药也效果不明显的,要有耐心;

 白色糠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即使不理会,它也会在脾胃功能改善时自行好转,但会反复发作,笔者幼年时长这个,反复发作近10年,成年后才自行好转;后来分析是吃饭快胃不好;

 注意禁止涂一般的皮肤科外用治癣药;一般的治癣药多数是含有激素的,若是用于面部,虽然会暂时有效,但会降低皮肤抵抗力,会让面部癣长得更厉害,并且激素还对皮肤有很大的危害;

 注意这种桃花癣也会长在胳膊,腹部等,都不算大问题;它的存在,是人体肠胃功能减退的标志,因此一定要注意饮食,比如说吃饭规律,少吃零食等。

脸上有白色的癣3

  一、白色糠疹的症状

 1、皮损为一个或多个直径约1厘米的圆形或者椭圆形的斑片,颜色一般比皮肤颜色浅,多数为浅白色,斑片的边界比较明显,皮损表面一般比较干燥,少数可能还会附有白色鳞屑。

 2、白色糠疹一般多出现在易受摩擦和阳光照晒等暴露的部位,比如:面部、颈部手指背部等处。

 3、白色糠疹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自行消失,相反,它会随着患者的生成发育而逐渐扩大,相邻的`两个斑片可以相互融合。

 4、自觉微痒或无自觉症状。

  二、白色糠疹的病因

 目前大多认为系非特异性皮炎。儿童时皮脂腺尚未发育,皮肤表面缺乏皮脂,过度清洗尤其是用碱性强的肥皂清洗,是造成白色糠疹发病的原因之一。此外,阳光曝晒,皮肤干燥可能促进本病发生。

  三、白色糠疹的护理

  1、切忌使用激素药

 脸部使用激素药之后,皮损的细菌或真菌继发感染,后果十分严重。有的牛皮癣患者在停药后会导致症状的加重,导致面部出现红色小丘疹,不仅瘙痒,还干燥脱屑,痛苦不堪;

 还可能出现局部多毛、皮肤萎缩,既妨碍美观又使皮肤变得脆弱、敏感,无法忍受外界刺激,更有可能转化成严重性的红皮病型牛皮癣,建议患者在脸上不要随意用药。

  2、避免强阳光直射

 脸上长了脸上起皮长癣后,可以经常多晒晒太阳,散散步等,但是长时间的强阳光直射很容易造成脸部皮肤的灼伤,加重病情,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

  3、保持脸部的清洁卫生

 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做好脸部的清洁工作,清除多余的油渍污垢,并且注意用温水洗脸,以免刺激敏感的脸部肌肤,加重长癣起皮的症状。

  4、注意护肤用品的选择

 脸上长了脸上起皮长癣,一定要尽早治疗。为了减轻脸部长癣引起的干燥起皮症状,可选择一些多油脂的护肤医药品,滋润脸部肌肤,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激素成分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和化妆品。

  5、注意合理饮食

 脸上脸上起皮长癣患者应忌食鱼,虾,蟹之类的海产品,禁食辣椒,咖啡,酒等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少吃动物脂肪。可多吃动物肝脏,瘦肉,豆制品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温馨提示:皮肤病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不要以为皮肤病是小事就拖延不治疗,终而酿成大祸。医生再次建议,病人在皮肤病这个问题上,如有发现症状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手癣是由真菌感染而导致的,因此,想要治疗手癣一定要注意杀菌,并且避免可以导致手癣复发的因素。

日常生活中做好护理

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因为刺激性食品会导致手脚出汗从而造就了有利于真菌的生活环境。

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这样能够增加皮肤的抵抗力。

治疗建议使用掌清霜,中药制剂,直接涂抹患处即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足癣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脚癣的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脚癣的临床表现 121 汗疱型 122 趾间型 123 鳞屑角化型 124 湿润糜烂型 13 实验室检查 14 脚癣的诊断 15 鉴别诊断 151 掌跖脓疱病 152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 153 湿疹 16 脚癣的治疗 161 局部治疗 162 系统治疗 163 中医治疗 1631 辨证分析 1632 辨证论治 16321 证见 16322 治法 16323 方药 163231 A主方 163232 B中成药 16324 分型治疗 17 预后 18 脚癣的预防 19 相关药品 附: 1 足癣相关药物 1 拼音

zú xuǎn

2 英文参考

tinea pedis

3 概述

足癣(tinea pedis)是发生于足跖部、趾间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有时可延及到足跟及足背,但仅发生于足背者称体癣。俗称脚湿气、香港脚等。与中医所称的臭田螺、田螺疱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臭田螺疮最缠绵,脚、丫瘙痒起白斑,搓破皮烂腥水臭……”;“田螺疱在足掌生,里湿外寒蒸郁成,豆粒黄泡闷胀硬,破津臭水肿烂痛”。中医认为脚癣系湿润热下注或因久居湿地染毒所致。

足癣发病率高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堿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

脚癣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四种类型:汗疱型、趾间型、鳞屑角化型和湿润糜烂型。

鳞屑角化型脚癣,病情顽固,难以治愈。应注意局部卫生,袜宜常用肥皂水洗、晒,不宜穿着胶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4 疾病名称

脚癣

5 英文名称

tinea pedis

6 足癣的别名

皮癣菌病;足癣

7 分类

皮肤科 > 真菌性皮肤病 > 浅部真菌病

8 ICD号

B353

9 流行病学

足癣呈世界性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在我国,南方发病率高,城市高于农村,夏季发病者多。一些需长时间穿不透气胶鞋和长筒靴的职业中,患病率高,可达80%以上。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堿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足癣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患者的脚盆、浴盆、拖鞋和毛巾等是重要的传染途径,公共浴池、游泳池、旅馆等是重要的传播场所。足癣除传染他人外,可通过搔抓自身传染至身体其他部位,故足癣常是皮肤癣菌病的根源。因此,足癣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应重点防治。

10 脚癣的病因

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

11 发病机制

足癣发病率高也和足部解剖特点有关,包括足跖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无皮脂腺,皮肤表面偏堿性,有利于真菌生长,而角质层较厚为真菌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此外,红色毛癣菌或絮状表皮癣菌,在皮屑内可形成关节孢子,在自然环境中能长期生存,并有传染性,使足部感染机会增多。

12 脚癣的临床表现

脚癣多发于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性一般多于女性。由于病原菌的不同,患者的卫生状况和体质的差异,其临床表现也各异。常见有以下四种类型:

121 汗疱型

汗疱型脚癣初发为多数散在厚型小水疱,破裂后形成环状鳞屑,亦可形成多环状鳞屑,可逐渐扩延成片,皮肤逐渐增厚,自觉瘙痒。

122 趾间型

趾间型脚癣好发于第3、4或4、5趾间,表现为少量鳞屑(图1),自觉奇痒。病人常不自觉的搔抓,有时鳞屑不显著,仅感瘙痒,称为无症状型,但常为带菌者。因搔抓易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形成糜烂,湿润有渗液。

123 鳞屑角化型

鳞屑角化型脚癣表现为足跖、足跟及足侧缘有局限性不整形嗜红色鳞屑性斑片,表面角化明显,粗糙干燥,境界清晰或不清晰(图2)。冬季症状较重,易致皲裂。夏季常可出现少数丘疹或小疱。病程慢性,时久皮肤可增厚,趾甲易被累,此型多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124 湿润糜烂型

湿润糜烂型脚癣多继发于趾间型或汗疱型,多由过度搔抓,常继发细菌感染,局部炎性明显,浸渍糜烂,有明显渗出,自觉痒痛,夏季多见。

13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查菌检查。

14 脚癣的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查菌检查,足癣的诊断并不难。

1皮疹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

2常于复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减轻。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1)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深在性小水疱,如粟粒大小,疱壁一般比较厚,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2)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3)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5 鉴别诊断 151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损害始于指、掌部和趾跖部,或掌、跖同时患病。手部以掌中或鱼际部为重,足部则以足跟和足弓为多。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小而深的脓疱,或先为水疱而后为脓疱。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除瘙痒外痛感明显,无全身症状,皮损真菌检查为阴性。

152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好发于手、足背部和四肢伸侧,常有轻度瘙痒,局限于双足时需与足癣鉴别,该病皮损为边缘鲜明的红斑,伴有角化过度和鳞屑,有时边缘色素加深,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153 湿疹

湿疹局限于足部的湿疹有时与足癣很相似,但湿疹多对称,急性期渗液较多,慢性期边界也不清楚,真菌检查可鉴别。但有时足癣可合并湿疹。

16 脚癣的治疗 161 局部治疗

根据脚癣临床不同病型表现,分别对症治疗:

(1)对汗疱型或有轻度浸渍糜烂,有少量分泌物者,可于每天早晚用1∶6000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或3%醋酸铅溶液浸泡或湿敷,每次20~30min(水疱可在无菌处理下刺破),浸泡后用消毒布巾拭干。然后选用以下药剂外涂,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 (复方苯甲酸酊)、Castellan涂剂、5%鱼石脂、3%水杨酸、10%硫磺泥膏,或市售成药,如2%克霉唑霜、特比萘芬霜、联苯芐唑霜等(任选一种),慎用 性强药剂。

(2)对渗液较多的糜烂型可选用上述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用达里波液浸泡或湿敷,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酌加01% 依沙吖啶(利凡诺),渗出停止,糜烂面减轻后可参用上述汗疱型泥膏,半量怀氏酊或市售的抗真菌霜剂。

(3)对趾间型可参照汗疱型治疗。

(4)对鳞屑角化型,由于患病病程长,治疗需要耐心。开始采用抗真菌作用和剥脱作用较强的酊剂(需渗透力强些)如复方土槿皮酊或全量的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也可用10%~30%醋酸浸泡双足,每次20~30min。待角化过度明显减轻后,改用作用相对较弱的软膏外搽,如半量的复方苯甲酸软软膏或10%~20%的尿素软软膏等,以巩固疗效和恢复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

162 系统治疗

对于局部治疗疗效不佳或皮损范围较广泛者,可短期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等配合治疗,一般1~2周即可。

163 中医治疗 1631 (1)辨证分析

足癣多因风湿热生虫,邪毒下注足部所致,也可由接触染毒而得。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外治法,若水疱型或糜烂型继发感染者,则多属湿热,此时则宜结合辨证治疗,治疗方法为清热解毒利湿。

1632 (2)辨证论治 16321 ①证见

可见有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之皮疹表现。因患者搔抓、磨擦或自行用针挑水疱,或治疗不当,而见局部红肿,或有脓疱,糜烂,渗液,灼热疼痛感,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本证即水疱型或糜烂型足癣继发感染者)

16322 ②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

16323 ③方药 163231 A主方

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合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处方:萆薢、泽泻各15克,龙胆草、车前子、黄柏各12克,山栀子、木通各9克,金银花、生薏苡仁、鱼腥草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15克(后下)。湿毒较重者加土茯苓30克。

163232 B中成药

a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b鱼腥草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c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16324 ④分型治疗

A对糜烂型或水疱型而继发感染者,必须先控制感染。内治法见辨证论治方药,外治宜外洗或湿敷:可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救必应、金银花叶、九里明(单味各60~120克,复方则各15~30克),或用皮肤外洗二方,水煎外洗或湿敷。待感染控制后,再根据皮疹之表现,选用上述方法治疗。

对汗疱型或急性期有水疱糜烂及分泌物时,宜每天早晚用土大黄或黄精或马齿苋煎水,5%明矾水作湿敷,或用马齿苋60g,黄柏20g,苦参20g煎水浸泡,每天2~3次,每次1~2h。夜间外用10% 堿式没食子酸铋(代马妥,次没食子酸铋)氧化化锌化锌油调匀外涂。待炎症消退,腐烂完全平复后,每天选涂土槿皮酊或中药醋剂。

B鳞屑型可选用藿黄浸剂、醋泡方、鹅掌风浸泡方或白醋浸泡,较轻者可用六一散加明矾粉外掺患处。较重者可用二可选用5%~10%硫黄软膏、雄黄软膏或红油膏等外涂。并选用各种癣药水外搽,如宝岛癣水、复方土槿皮酊、普癣水等。矾汤、皮肤外洗二方或苏蒲洗方,水煎浸洗后,再外扑足癣粉。

对轻度鳞屑角化型者,先用苍肤水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水3000ml),煮沸20min后待温浸泡15~20min,每天1~2次,或于洗脚水中加入适量食醋浸泡,然后外用市售一般脚癣药膏。

C对手足多汗者,应于局部损害减轻后(无糜烂、渗液及明显的角化鳞屑)每天用5%明矾或干葛水剂(干葛30g,明矾15g,水1000ml,煎水洗泡),或黄柏、生地榆等量煎水洗泡,每天1次。

足癣治愈后,仍应坚持每周搽药1~2次,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平时应勤洗脚(特别应注意洗到每个趾间),勤换鞋袜,使其经常保持干燥。足汗较多者可在鞋内撒些枯矾粉、乌洛托品等粉剂以起到止汗作用,如患者同时患有甲癣则应一并治疗。

17 预后

鳞屑角化型脚癣,病情顽固,难以治愈。

18 脚癣的预防

注意局部卫生,袜宜常用肥皂水洗、晒,不宜穿着胶鞋或塑料底鞋、靴,勿用公用拖鞋或脚布,治疗手足多汗和汗疱。鞋宜常晒或以棉球浸甲醛(福尔马林)置鞋内密封24~48h,有灭真菌效果。经继发细菌感染者除局部治疗后,可酌用抗菌剂。

19 相关药品

高锰酸钾、醋酸、苯甲酸、水杨酸、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鱼石脂、硫磺、克霉唑、特比萘芬、联苯芐唑、依沙吖啶、复方土槿皮酊、复方苯甲酸软膏、尿素、尿素软膏、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奈芬、大黄、氧、氧化锌、氧化锌油、蛇床子、乌洛托品

足癣相关药物 手足癣

s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手足癣是一种临床极为常见的发生于足和(或)手部的皮肤癣疾。由致病性丝

足癣

名称:脚癣英文名称:tineapedis别名:皮癣菌病;足癣分类: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ICD

皮癣菌病

名称:脚癣英文名称:tineapedis别名:皮癣菌病;足癣分类: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ICD

脚癣

名称:脚癣英文名称:tineapedis别名:皮癣菌病;足癣分类:皮肤科真菌性皮肤病浅部真菌病ICD

足癣药水

患皮肤癣菌病(主要是足癣、头癣)后,皮肤癣菌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进入血循环,经血流到达皮肤,在远处呈现出速发型或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疹。

癣菌疹是一种继发性皮疹,和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病并发。

癣菌疹的发生与原发癣病的炎症程度有密切关系,癣病愈活跃,炎症愈重,癣菌疹愈易发生。

一般癣病中的真菌仅寄生于皮肤角质层内,即使有抗原性,因其不被吸收入血也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但如癣病皮损很活跃,局部红肿明显,真菌可侵入真皮通过局部血管进入血循环,产生相应抗体和特应性T细胞,使皮肤表现出各种皮疹。

癣菌疹病情的轻重与个体变态反应的强弱成正比,与皮肤癣菌的种类有关。

亲动物性的癣菌(如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较亲人性的癣菌(如红色毛癣菌)更易引起癣菌疹。

治疗癣病时,外用刺激性过强的药也可诱发癣菌疹。

患者身体存在急性活动性真菌病病灶,多为足癣和头癣,好发于手足、 背部。

皮疹局限也可泛发,常见为汗疱疹型皮损,也可呈湿疹样、猩红热样、丹毒样、多形红斑、荨麻疹样等类型。

自觉瘙痒,如原发皮疹消退,继发性皮疹也随之消退。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型,可分为四型。

1、表皮型: 湿疹型,苔藓样,银屑病样损害;

2、真皮型: 泛发性毛囊丘疹型,红皮病型,猩红热样红斑,丹毒样,渗出性皮疹;

3、皮下型: 结节红斑样损害;

4、血管类: 游走性静脉炎,荨麻疹,紫癜等。

临床多见是汗疱疹型,原发病多为足癣,皮疹常发生手指侧面,有时也可发生于手掌和脚底。

皮疹主要为水疱,针头至米粒大小,瘙痒剧烈,有时可伴有压痛。

若继发细菌感染,水疱可变成脓疱,有很多病人以手部汗疱疹来就诊,实际上是由于足癣引起的手部的癣菌疹。

患者不给医生看足部,医生也忽略看足部皮损,只给予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治疗手部的汗疱疹,未彻底治疗足癣,导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这是癣菌疹临床上最容易误诊的情形。

活动性癣菌皮损处炎症较明显,在活动性癣菌病灶远离部位出现皮损,真菌检查阴性,癣菌素试验强阳性。

经治疗后皮肤癣菌病症状消失,癣菌疹亦随之消失。

癣菌疹需与汗疱疹、结节性红斑、远心性环状红斑、脉管炎、丹毒、荨麻疹相鉴别。

上述疾病均无原发活动性真菌病灶,癣菌素试验阴性,故可鉴别。

皮肤癣菌部位如合并细菌感染,不建议外用抗真菌药物,通常建议口服抗真菌药物。

因为癣菌疹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所以在口服抗真菌治疗同时往往要抗变态反应治疗,包括抗组药物治疗,特别严重可给予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

癣菌疹的局部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果有渗出,按湿疹治疗原则处理。

治疗忌用过于刺激的外用药,外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可以加重癣菌疹。

1、积极治疗原发性癣病,建议内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01g,日2次,或者特比萘芬025g日一次。足癣要连续2周,头癣要6周以上。

2、内服抗组胺药物(如左西替利嗪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可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原发性癣病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须加用敏感的抗生素。

3、局部治疗:皮肤癣菌病灶和癣菌疹处如果出现急性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遵循"干对干,湿对湿"的原则。

待皮肤干燥后原发癣病灶可外用温和少刺激的抗真菌剂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软膏等,避免使用含有间苯二酚,水杨酸,土槿皮,狼毒之类刺激性中西药物。

癣菌疹处可用激素类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氯倍他素乳膏,卤米松乳膏等;

当原发性癣病好转或消退后,癣菌疹无论治疗与否,都能自行减轻或消退。

作者:海南省第五人民医院 张明博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8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