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如何饲养

乌梢蛇如何饲养,第1张

 乌蛇体形较大的无毒蛇,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乌梢蛇的饲养方式,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乌梢蛇的饲养方式

 乌蛇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性味归经为甘、平,无毒。归肝经。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性温顺,不咬人。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乌梢蛇(《纲目》) ,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 等于从其前缘至吻端的距离,宽大于长,外缘包至头侧。额鳞前大后小,长与鼻间鳞和前额鳞的和相等。眼上鳞宽大,长与其额鳞前缘至吻端的距离相等。鼻孔椭圆形,位于2鼻鳞中间。颊鳞1片,与第2、3片上唇鳞相接。眼前鳞2片,上缘包至头背。眼大,眼后鳞2片。颞鳞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狭而长。上唇鳞8片,第4、5两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颏鳞比后颏鳞短,与前5片下唇鳞相接。后颊鳞与第1腹鳞间有小鳞1对。下唇鳞11片,第6片最大。体鳞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鳞186~205片,肛鳞2裂,尾下鳞101~128对。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鳞片呈**或黄褐色,其外侧的2行鳞片则成黑色纵线。上唇及喉部淡**。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生活于丘陵地带及田野草丛或水边。以蛙类、鱼类为食。无毒。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

乌梢蛇的生态环境

 乌梢蛇多栖息在平原、低山区或丘陵,于田野、农舍中也能经常见到,春末至初秋季节常常出现在农田和农舍附近。此蛇活动敏捷,与有异常动静,不管是敌是友,均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绰号“一溜黑”由此得名。幼蛇背面呈深绿色,有4条纵纹贯穿于全身,与成蛇明显不同。乌梢蛇属狭食性蛇类,主要以食蛙类为主,其次是泥鳅和黄鳝;幼蛇食蚯蚓、小杂鱼。笔者曾发现该幼蛇吞食过赤链蛇的幼蛇。该蛇卵生,每产6~16枚不等,最早产卵者见于每年的6月中下旬,孵化期38~45天。

乌梢蛇的活动规律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乌梢蛇出蛰活动后,不是急于摄食,而是继续消耗体内尚存的脂肪和营养,忙于寻偶交配时乌梢蛇次季的首要任务。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表现出强烈的喜暖厌寒、喜静厌乱等特点,养殖时应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每年出蛰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其活动逐日活跃,当平均气温在25~32℃时活动最频繁。尤其是在适宜气温的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65%~75%时,发现该蛇在露天场所的活动时间较长。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其活动也会明显减少。当气温低于15℃时,即进入不愿活动的状态。一般说来,每年的7~9月为乌梢蛇的活动高峰期,约10月下旬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期仅6个多月。全年气温普遍偏低的地方,该蛇的活动期还短于此数,如黑龙江省。

乌梢蛇的生物食性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乌梢蛇主要以蛙类为主,小杂鱼、泥鳅、黄鳝为辅。因黄鳝的市价有时稍高,规模养殖时则很少投喂。乌梢蛇生性胆小,行动极为敏捷,善攀爬,爱活动,但少具缠绕能力,大多白天活动。久不投食后会发现乌梢蛇有追逐捕食的习性,主要以捕食活食为主,对死的动物通常不太感兴趣。但在食物缺乏时,也食部分死食,必须是刚刚死亡的。乌梢蛇对腐败变质之物根本不感兴趣。它能吞食大于头部数倍的小动物,如大蟾蜍等,只是吞食速度明显减慢,有时长达15~25分钟。乌梢蛇的食量不是很大,一次连吞几只蛙类的情况很少见。它的消化能力很强,需4~6天投饲一次。

乌梢蛇的繁殖饲养

 在该蛇的活动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养蛇场(户)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季节饲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即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满足其营养所需;又要考虑到降低饲料成本的原则,尽量结合该蛇的食欲状况,合理选择,搭配饲料。每次的投喂量应依据该蛇的年龄﹑性别﹑个体体制状况﹑气候条件及两次投喂的间隔时间长短来灵活掌握,以稍有剩余为度。如成蛇在产卵前的10~15天或产卵后食欲均比较旺盛,应适当增加投喂次数和投喂量;在临近冬眠或出蛰后的10~15天内,该蛇基本上进食欲望,可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投喂地点应固定。最佳的投喂时间宜选在上午8:00~10:00,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季节和投喂当天的气候适时调整。总之,群蛇出动时要及时投喂,只有在确保该蛇吃饱﹑吃好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满意的饲养效果。

 乌梢蛇有攀爬上树的特点,如蛇场内栽有较大树木,应定期修剪树杈,慎防树枝伸到围墙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饲养人员养成随时查看围墙﹑出水口等出有无破损或缝隙的习惯。因该蛇头颈细长,凡头颈能够钻出的地方,身体经不断扭曲﹑收缩后也会随之逃走,所以一经发现后,要立即修整或处理,避免再次发生逃蛇事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措施检查,注意防止天敌入场食蛇。该蛇的天敌有黄鼠狼﹑刺猬﹑大型老鼠和猫头鹰等。蛇场内不可盲目设置电子捕鼠器(电猫),慎防在灭及天敌的情况下伤害到场内的蛇。饲养人员最好养成每天观察并记录该蛇出窝活动的数量﹑时间﹑采食﹑饮水和蜕皮的良好习惯,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予以处理。必要时,应单独拿出做隔离治疗,严防病菌扩散危害健康的蛇群。

乌梢蛇的食疗价值

 1乌蛇酒:乌梢蛇适量,白酒适量,以能淹过蛇体为度,浸泡10~15日。每日服10ml,一日2次。

 据《朝野佥》载:“商州有人患大麻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器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今以乌蛇制成蛇酒服,防治麻风病,取其祛风湿,通经络,解毒;酒还可起到行血脉、行药势的作用。本方也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

 2三蛇酒:乌梢蛇、眼镜蛇、蝮蛇各等分。白酒适量,浸泡10~15日。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

 眼镜蛇、蝮蛇均为有毒蛇,祛风湿、通经络作用较强,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其效尤佳。用于风湿痹痛或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

 3乌蛇汤:乌梢蛇1条,切片煮汤。加猪脂、盐、姜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乌梢蛇有祛风除湿和解毒作用,对于荨麻疹、湿疹脓疮也有一定预防或治疗效果。本方和以煮作汤羹,尤宜于食用。

 4定命散:乌梢蛇、白花蛇各60g,蜈蚣2条。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g,温酒调服。

全世界的蛇有着3425种,至少已经出生在地球上七千万年,往往是因为栖息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种族的差异性格外的明显,我国之中的蛇种类就有很多,其中乌梢蛇是其中一个比较出名的蛇种,分布也非常的广泛。那么乌梢蛇是什么蛇有毒吗?乌梢蛇属于游蛇科,体型较大,但是自身没有毒。

乌梢蛇是什么蛇有毒吗

乌梢蛇属于游蛇科,并没有毒,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密集,主要是分布在我国的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等1600米海拔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低山等地区,在这些地区的地里面、水里面可以见到他们的分布。

乌梢蛇是保护动物吗?

乌梢蛇是国家耳机保护野生药材,乌梢蛇广泛分布,还没有达到灭绝的风险,在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食野生食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可以知道,对连带着乌梢蛇等物种禁止以食物的目的养殖,但是允许在做药用、科研等方面的养殖。

三、乌梢蛇种类分布

1、普通乌梢蛇:普通乌梢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鼻间鳞宽大于长,前额鳞大,额鳞前大后小,眼上鳞宽大,鼻孔椭圆形,体鳞16~14行,腹鳞186~205片,尾部渐细,体呈青灰褐色,各鳞片的边缘黑褐色,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和湖南、湖北、山西、河北等地。

2、黑网乌梢蛇:黑网乌梢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全长可达25米,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栖息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分布于印度、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

3、黑线乌梢蛇:黑线乌梢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长120~200厘米,雄大雌小,头背黄绿色,两侧各有两条黑线纵纹,幼体纵贯全身,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前部逐渐消失,腹面浅**,两侧黑色纵纹,分布于中国的四川、云南、西藏、贵州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乌梢蛇是蛇目、游蛇科、乌梢蛇属中体形较大的一种蛇,俗称乌蛇、乌风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南蛇。乌梢蛇分布范围很广,是中国较为常见的一种无毒蛇,长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市场畅销、很适宜人工养殖。

成蛇体长一般在16米左右,较大者可达2米以上。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成年个体),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乌梢蛇主要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急需保护。

乌梢蛇是典型的食、药两用蛇类。它不仅肉质鲜美,好于其他众多的无毒蛇,而且还具备许多毒蛇所没有的药用价值。传统中药中的乌蛇便是本种处理后的干品,这是其他无毒蛇所无法比拟的。除此之外,乌梢蛇皮还是制作乐器、皮革制品的上好原料。食、药兼备的乌梢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现市面上热销的纯蛇粉,大都以乌梢蛇为主要入选原材料。

根据你提供的描述,这条蛇可能是白线蛇。

白线蛇是一种中小型蛇类,身上有一条长而显眼的白线,是其独有的特征。在中医方面,白线蛇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能够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是一种很宝贵的药材。

此外,背上有一条白线的蛇还有可能是黄脊游蛇或乌梢蛇。黄脊游蛇的特点是脊背有一条纵行**或者黄白色的长纹,而乌梢蛇属于游蛇科、乌梢蛇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成体体型较大,以蛙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总的来说,背部有一条白线的蛇可能为以上三种蛇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何种蛇类,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靠近,以确保自身安全。

  乌蛇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性味归经为甘、平,无毒。归肝经。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性温顺,不咬人。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生态环境

  乌梢蛇多栖息在平原、低山区或丘陵,于田野、农舍中也能经常见到,春末至初秋乌蛇

  乌蛇

  季节常常出现在农田和农舍附近。此蛇活动敏捷,与有异常动静,不管是敌是友,均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绰号"一溜黑"由此得名。幼蛇背面呈深绿色,有4条纵纹贯穿于全身,与成蛇明显不同。乌梢蛇属狭食性蛇类,主要以食蛙类为主,其次是泥鳅和黄鳝;幼蛇食蚯蚓、小杂鱼。笔者曾发现该幼蛇吞食过赤链蛇的幼蛇。该蛇卵生,每产6~16枚不等,最早产卵者见于每年的6月中下旬,孵化期38~45天。

  土球子,别称:草上飞、七寸子。属蝰蛇科(Crotalidae) ,蝮蛇亚科,蝮蛇属(A gkist rodon) 。分布区域较广,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繁殖方式卵生。

  9月间产2—10仔,初生仔蛇全长172—216mm。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林缘、田野或石堆中。每年10月入蛰冬眠,次年5月出蛰。吃鼠、蛙及鱼,偶亦吃蜥蜴及其他蛇类。学名:乌苏里蝮。

  主要习性

  蝮蛇2—3年性成熟,寿命6—7年,为卵胎生。交尾季节为每年的5—9月,产仔期为8~9月,怀卵期为3个月。产仔2—17个,初生仔蛇长22—34cm。交尾1次,可连续3—4年受精,因雌蛇输卵管内的精子能保存数年之久。交尾时间多在5—9时,15—18时,气温在16—19℃时进行。交尾时,雄蛇伏于雌蛇体背上,尾部缠绕雌蛇,伸出两只交配器,将一只伸入雌蛇的泄殖腔孔中,交尾时间保持15~25分钟,射精后,雄蛇尾部下垂,雌、雄蛇泄殖腔分离,仍在一起一段时间静止不动。以后,雄蛇先开始爬行,雌蛇恢复活动较晚。雌蛇产仔前常不进食,不动,性情较凶猛。产仔时,泄殖腔孔前面逐渐膨大,尾部翘起,蛇体收缩蠕动,泄殖腔孔张开,有时排出大量粘液。初生仔蛇包在透明的膜内,仔蛇破膜而出后仰头挣扎摆动。不久进行第1次蜕皮,蜕皮后的仔蛇可长1cm左右。

  蛇每年都蜕皮,一般每年蜕皮3—4次,多者一年达10余次,若营养好,蜕皮次数也多。蜕皮前6—11天,眼睛的角质膜出现烟雾蓝色,暂时失明,体色暗浊。经3—5天眼睛复明,再过3—6天开始蜕皮。蜕皮时,先用下唇用力地在树桩或石头的棱角上磨蹭,使下唇近旁的鳞片剥离,然后仰卧其头颈部,再用力磨蹭吻端及头背部的鳞片进行剥离。等上、下唇鳞片全部剥离后,便缓缓地爬行。当爬行到树丫或石缝隙间,凭借隙缝两壁的阻力,使鳞片向后倒剥。蜕到颈部后,就用力收缩其肋间肌肉,再向前爬行,使身体部的鳞片向后倒剥,将蛇蜕的内面向外翻出,此时能听到“吱-吱-”的响声。当蜕到二分之一时,速度就更快了,整个过程大约1个小时。蜕皮后的蛇体更加鲜艳,斑纹更加明显。蜕皮后一般不觅食或去水中洗澡。有的立即返回原洞,有的原地不动休息一会,再返回原洞。

  

乌梢蛇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祛风活络、镇惊的功能。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抽搐痉挛、皮肤瘙痒等病症。

来源  为游蛇科动物风蛇属乌风蛇Zaocys dhumnades(Canto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产地与分布  主产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省区。

鉴别要点  乌梢蛇主要特征:多呈圆盘状,乌黑色,头圆、眼有光不陷、剑脊、尾长而细。

而几种混淆品形虽近似,但各有不同,黑眉锦蛇,眼后有两条「眉状」黑纹;王锦蛇头部鳞沟形成「王」字黑斑;滑鼠蛇后部有「黑色横斑」;灰鼠蛇则前后鳞连成黑褐色「细纵纹」。

名典鉴别  1宋马志曰:「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死,亦此类也。」2苏颂曰:「蕲、黄州山中有之。乾宁记云:此蛇不食生命,多在芦丛中吸南风及其花期。最难采捕,多于芦枝上得之。其身乌而光,头圆尾尖,眼有亮光,至死不陷如活者,称之重七钱至一两者为上,十两至一镒(一镒等于二十两十六两秤)者为中,粗大者力弥减也。作伪者用他蛇熏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耳。」3寇宗奭曰:「乌蛇脊高,世称剑脊乌梢。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有身长丈余者。其性畏鼠狼。蛇类中惟此入药最多。」4明李时珍曰:「鸟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凤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5清《本草从新》:「乌梢蛇,功用同白花。无毒而力浅。性善不噬物。眼光至死不枯。以尾细、能穿百钱者佳。重七钱至一两者上,十两至一镒者中,大者力减」。

快速鉴别  乌蛇多盘成圆盘状,盘径13~16cm。全体乌黑色或黑褐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为偶数。头盘于中尖,扁圆形,口内有多数刺状齿,眼大不陷而有光泽。背部高耸或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长。气腥,味淡。

会。

乌梢蛇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菜地、河沟附近下爬行,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性温顺,不咬人(和很多蛇类一样,只有在逼急或被你捉到时过度惊吓时不得已咬人)。

乌梢蛇(学名:Zaocys dhumnades)是游蛇科、乌梢蛇属动物。全长可达25米以上。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至体后部消失;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头颈区别显著;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3;顶鳞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上唇鳞8,第七枚最大;下唇鳞8-10;背鳞鳞行成偶数16-16-14,中央2-4行起强棱,腹鳞雄192-204,雌191-205。

乌梢蛇,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中国

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野外生存数量大减,应予保护。乌梢蛇可入药,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18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