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和背上有一条白线的是德逊蝇虎蜘蛛。
新蛛亚目 蝇虎科 安德逊蝇虎(跳蛛)Hasarius adansoni 雌性体长约10mm,雄性体长6~8mm左右,足展均在10mm以上,雄性较雌性小,白斑明显,为常见家养跳蛛。
雌蛛体长6-8mm,头胸背板灰黄褐色,眼域区域黑色至黑褐色,腹背灰褐色密布褐色的纵带,纵带两边颜色较暗并有数枚点状斑,雄株体型较小,头胸部眼域黑色,其后缘及腹基部有白色月形斑纹,近腹端也有2枚白斑。
本属一种,本种普遍分布于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常见于住家或户外墙角、树干、枯叶活动,善于捕捉小昆虫(体型不超过自己2倍),白天可见,遇到骚扰会以跳跃方式逃离。
扩展资料:
真正的有毒蜘蛛有多少,尚无确切统计,世界上毒性较强的,有球蛛科的地中海黑寡妇蛛,甲蛛科的褐平甲蛛,天疣蛛科的澳大利亚漏斗蛛、栉足蛛科的黑腹栉足蛛、捕鸟蛛科的澳大利亚捕鸟蛛。
据统计,美国在1959~1973年间有被Lathroclectustus螯伤1726个病例,死亡55人。
线蛛属,捕鸟蛛属,咬伤的伤口较大而深,狼蛛属,园蛛属等咬伤则较轻。Phoneutria蛛的毒素很强,以20克小白鼠作试验,从静脉注射0006毫克毒素,2~5小时内即出现死亡,雌性蛛的毒性要比雄性蛛的毒性强得多,雄性蛛不会给人以致死量的毒素。
由于蜘蛛的毒性很强,在巴西,地中海东部,南斯拉夫等国,见蜘蛛都生畏。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根据你提供的描述,这条蛇可能是白线蛇。
白线蛇是一种中小型蛇类,身上有一条长而显眼的白线,是其独有的特征。在中医方面,白线蛇有着很高的利用价值,能够祛风除湿、消炎止痛,是一种很宝贵的药材。
此外,背上有一条白线的蛇还有可能是黄脊游蛇或乌梢蛇。黄脊游蛇的特点是脊背有一条纵行**或者黄白色的长纹,而乌梢蛇属于游蛇科、乌梢蛇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成体体型较大,以蛙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总的来说,背部有一条白线的蛇可能为以上三种蛇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遇到何种蛇类,保持警惕,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靠近,以确保自身安全。
荔枝椿象--若虫
俗称臭屁虫,是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它的成虫与若虫均能为害,刺吸嫩梢、花穗或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大发生时会严重影响产量,受惊动时射出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引起辣痛,花、嫩叶和幼果沾上臭液也会变枯焦。据报导,荔枝蝽还是龙眼鬼帚病的传毒媒介,必须通过治虫以达到防病的目的。[1]
拉丁学名
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别 名
石背、臭屁虫
褐条斑蝇虎 无毒
(蝇虎科 / 条纹蝇虎属)雌蛛体长98-12mm,雄9-10mm,雌蛛头胸部背面黑褐色或淡褐色,中央有一条白色纵纹但不及前端,有些个体具褐色圆斑或无,腹背中央有一条白色纵带,末端渐宽,侧缘有2对白色斑点,雄蛛体型稍小,体色较黑,头胸部至腹背中央有一条白色宽型的纵带,两侧具白色斑点,纵带贯穿身体前後端。本属已知一种,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外观近似粗脚条斑蝇虎但其前脚特别粗,腹背的白色纵带至腹端渐窄,本种则渐宽,常见於住家的墙壁上活动,雌蛛会於墙角吐丝产卵,有些个体藏身隙缝中,野外的个体会以枯木、岩洞或人工建物当做栖所,数量多容易观察。本种新的分类已移至另一个属下Burmatus pococki 近似种,分布中高海拔山区的个体或种类,近腹端的白斑斜向较小,腹端有一枚三角形的黑色。
可能是
石鲷科 Oplegnathidae 石鲷属 Oplegnathus 鱼类(可食用)
下图为 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 ,
体呈长椭圆形到卵圆形,稍侧扁,体辐高。头小,前段钝尖。吻短,眼大,侧位,上颌达眼之前缘下方。小型栉鳞,侧线单一且完全,依背缘弯曲。口小不能伸缩,齿愈合形成类似鹦哥鱼之鸟喙状齿板,且非常强壮有力。但幼鱼时齿为分离的门齿状齿。前鳃盖骨边缘有锯齿。
最大体长80cm。石鲷大部分栖息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温、亚热带水域,具有强壮的牙齿和鸟喙般的口部,可将海螺、蚌类、海胆等咬碎吞食,而不能吃水草。有很强的好奇心,被认为是鱼类中智慧型的一种。
或者是 雀鲷科 Embiotocidae 豆娘鱼属 budefduf 鱼类
下图为 七带豆娘鱼 Abudefduf septemfasciatus ,俗称 七带雀鲷、七纹豆娘鱼、立身仔
体侧横带于生活时明显,死亡时易于消失。背鳍前鳞片可达眼眶末端。体侧有七条深色横带,横带间隔小于横带宽度。背鳍有硬棘13~14枚、软条12~13枚;臀鳍硬棘2枚;软条13~14枚。体长可达25厘米。
为食用性鱼类,油炸使骨酥则美味。亦可饲养于水族箱中。本鱼栖息于沿岸较浅的岩礁区、潟湖区、或礁湖,属杂食性,以动物性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