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种鱼
霓虹灯鱼
鱼种论述:
霓虹灯鱼学名霓虹脂鲤,亦称红灯鱼、红莲灯鱼、红绿灯鱼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脂鲤科、霓虹脂鲤属小型鱼类,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素有热带鱼中“皇后”的美誉,更是水草造景缸最常见的主角。
形态特征:
霓虹灯鱼稍侧扁,吻短,口小,眼大,背鳍位于身体中部,有脂鳍,臀鳍长,胸鳍和腹鳍正常,尾鳍深又形,背部橄榄绿色,眼睛黑色,眼眶银蓝色镶有黑边,侧线上方从眼睛到尾柄有一条浅蓝色霓虹彩纵带,纵带上方至背部由棕色变成黑色,纵带下方臀鳍前呈银白色,体后中央延至尾柄有一条鲜红色条纹。
雌雄鉴别:
1、雄鱼:雄性霓虹灯鱼的鱼体比雌性霓虹灯鱼细长,臀鳍末端尖锐,颜色比较深。
2、雌鱼:雌鱼霓虹灯鱼生殖期比雄性霓虹灯鱼丰满,臀鳍多呈扇状,体色比较浅。
家庭饲养:
温度:20~24℃。
pH值:5~7。
硬度:软水到硬水。
饵料:干饲料(饲料片)、活饵料以及水草。
身长:4cm。
水族箱长度:60cm。
说明:当今人们最喜爱的,也是水族箱养殖最普遍的品种。生活在中层水域;需要较暗的基底、茂密的水草、充分的游动空间。喜群居,至少需要十尾以上的鱼。雌鱼身上有浅色的照明线,但很容易折断;仅适合与小鱼一起混养。
生活习性:
霓虹灯鱼性情温驯,喜集群活动,可与其他小型热带观赏鱼混养,最适生存水温22~24C,最适pH值64~68杂食性,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昆虫及幼虫等为食,人工饲养时为了保持艳丽的体色要常投喂红虫、水蚤等动物性饲料。
繁殖发育:
红绿灯鱼6月龄进入性成熟期,8~10月龄为最佳繁殖期。在30厘米x25厘米x25厘米的鱼缸底铺满头发丝菜。水温5~26度,水质pH56~65其调节器节应缓慢进行,使亲鱼有一个适应过程(或选用水质极软的双蒸水,调节pH,充氧备用)。将一对亲鱼于傍晚时放入,雌鱼一般第二天黎明孵出仔鱼,4~5天后仔鱼游动觅食。雌鱼每次产孵200~300粒。
这些是接吻鱼,正常的接吻鱼是白色的,你看到的背部的颜色都是用激光打上去的,这样的鱼好看些,卖的也贵些,不过会影响鱼的寿命。
另外也许你见过有卖红色的斑马鱼,其实那是大量喂食人工色素的效果,买回去不仅很快退色,而且寿命大大缩短。
斑马鱼
鱼种论述:
斑马鱼是常见的观赏型鱼类,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鲤形目、鲤科、(鱼丹)属小型淡水鱼类,因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酷似斑马而得名,俗称蓝条鱼、花条鱼、蓝斑马鱼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形态特征:
斑马鱼是小型鱼类,常见个体4~6厘米,体长菱形,头小而稍尖,吻短,尾部侧扁,尾鳍深叉形,各鳍透明、**。雌鱼体较宽,腹部膨大,臀鳍呈淡**。雄鱼体较窄,体呈**,背部呈橄榄色,从背部至尾部有数条深蓝色的条纹直达尾鳍。
分布范围:
斑马鱼是一种性情活泼、不怕冷的热带鱼类,原产于南亚,广泛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缅甸、尼泊尔等地的溪流中,现已广泛引种至美国、斯里兰卡、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地,引入我国后常作观赏鱼或科研鱼饲养于全国各地。
繁殖方式:
斑马鱼属卵生鱼类,4月龄性成熟,一般用5月龄鱼繁殖较好。繁殖用水要求pH值65-75,硬度6-8,水温25-26℃。喜在水族箱底部产卵,斑马鱼最喜欢自食其卵。繁殖水温24°C时,受精卵经2-3天孵出仔鱼;水温28C时,受精卵经36小时孵出仔鱼。雌鱼每次产卵300余枚,最多可达上千枚。水温25℃时,7-8天的仔鱼开食,此时投喂蛋黄灰水,以后再投喂小鱼虫。
斑马鱼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胎在10-24小时进人体节期,24小时内发育成形,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雌鱼性成熟后可产几百个卵,繁殖周期7天左右,自然条件下每年可繁殖6-8次,而且产卵量高。斑马鱼所产之卵经24小时即可胚胎发育成熟,仔鱼期只有1个月。斑马鱼的发育分为6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2009年--无危(LC)。
生活习性:
斑马鱼性情温和,喜结群游动,适应性强,易饲养,亦可与其他品种观赏鱼混养,最适生存水温20~23℃,杂食性,自然环境下主要以藻类、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幼虫、高等植物碎屑等为食,人工饲养时可投喂各种动物性饵料或干饲料。
雌雄鉴别:
1、雄鱼:雄性斑马鱼体型细长,颜色略深,条纹比较显著,多深蓝色条纹间柠檬色条纹。
2、雌鱼:雌性斑马鱼身体肥胖,颜色稍淡,蓝色条纹间银灰色条纹,性成熟后腹部肥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