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能拔后背,拔完以后的印子多在三到五天以后消失。
拔罐的时候不只能拔背部,身体的很多个部位都能拔,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拔罐。都会根据病情和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部位拔罐,比如胃痛的时候就可以拔中脘穴,面瘫的病人可以在脸部拔罐。但背部经脉、穴位最多,是人们经常拔罐的地方,这个地方拔罐也比较安全。
拔罐很多有穴位的地方都可以拔,但要求表面平滑没有太多毛发。不过很多人在拔罐的时候面部不建议拔罐,这样会留下痕迹,影响皮肤的美观,另外皮肤松弛或者有皱纹的地方,也不适合拔罐,拔罐的时候起不到应有的效果。重要脏器的体表部位不适合拔罐,这个地方拔罐会直达脏腑影响内脏的功能,存在很大的风险。
拔罐虽然不是只能拔后背,但也有很多讲究,有些地方不安全不能随意拔管,所以需要拔罐理疗身体的时候最好请专业人员来完成,不要自己盲目拔罐,另外要注意皮肤健康,如果出现皮肤破损溃烂,千万不要拔罐,在拔罐后会让皮肤的破损症状加重,危害身体健康。孕妇在怀孕后也不要拔罐,特别是腰腹部,她们拔罐会有很大的风险,对胎儿健康不利。
拔完罐的印子3~5天就能消失。但在拔完罐以后要注意皮肤保护,拔罐以后不能立马洗澡,要做好保暖,不能让身体受寒,不然会导致寒气入侵,危害身体健康。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不能盲目拔罐,避免因为拔罐而加重病情,危及生命。拔罐的频率不能太高,在印子没有完全消失以前,最好不要再次拔管,以免对皮肤造成严重损伤。
拔罐是一种以杯罐作的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
拔罐可以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适用范围很广,平常多用于风寒湿痹、腰酸背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中风等。
拔罐我们一般都在背部拔罐,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它总督一身之阳经,有统帅、调节、联络其它阳经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而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又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发生的病理性变化,都可在背部俞穴上反应出来。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背部皮下隐藏着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在缺少刺激的情况下,这些对人体极为有用的免疫细胞常处于一种“休眠”状态,如用良性刺激的方法激活它,使其进入血液循环,就成为具有吞噬异物能力的网状细胞,能积极消灭有害病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背部还有重要的保健穴,如著名的华佗夹脊穴以及大椎、膏肓等穴位。
背部穴位拔罐有讲究:
湿毒与肺、脾、肾、膀胱、三焦、小肠关系密切,所以要找与之相关的穴位。所以临床拔罐以背部俞穴为主:肺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
拔罐去湿一般多用背部膀胱经的穴位,主要是背俞穴,如肾俞、脾俞、肺俞、关元俞、大肠俞等,或用腹部督脉穴位如关元、气海等。
湿重的话,膀胱经是要拔罐的的,位置是:丰隆,足三里,中脘,大横,水分,阳陵泉。
中医上讲脾主运化,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拔罐去湿可以多用脾肾经的穴位,如阴陵泉,丰隆,天枢,及大腿后侧穴位等。
身边的人总会因为身体困乏虚弱而去拔火罐,每次拔完火罐之后就通体舒畅。那么我国的拔火罐技术最早起源自哪里?根据历史的记载,我国的拔火罐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但是只是略有提及但不正式。直到后来唐朝的时候,才把拔火罐作为一种正式的疗法记载到中医典籍中,所以拔火罐的技术最早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不断跟疾病作斗争所总结出来的疗法。
一、拨火罐的操作步骤拔火罐之前要先做好背部和拔罐的清洁工作,要保证拔罐是干净无物的。然后把酒精棉球点燃了放到拔罐当中,之后将酒精棉球拿出来,快速的把火罐放到背上。然后反复的拔罐再吸罐多次,直到皮肤表面出现潮红为止。拔罐一般不会对人体的皮肤造成影响,只会留下一些痕迹的罐印。拔罐根据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衍生出4种手法,分别是闪罐,走罐,刺络拔罐和留罐。
二、拔火罐的原理拔罐的主要工具,就是罐子跟火。火在罐子里燃烧会产生部分氧气,燃烧所产生的热气会使罐内的气体迅速膨胀,从而使罐内的气压比罐头外面的气压大一点,形成负压状态。所以才能吸附在人体表面,导致人体的局部表皮产生淤血,从而达到舒筋活络,消除水肿,祛除疼痛以及散发风寒等作用。拔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中不断的进行操作实践而得出的一套促进人体健康的治疗手法。所以普通人在家里不要轻易尝试,如果穴道的位置没有找好很容易引发身体损伤。
三、拔火罐的医学意义拔火罐技术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大进步,它将物理与医学结合从而促进人体血液的流通。除了中国人热衷于拔火罐,西方的运动员也特别喜欢拔火罐。由此可以看出,拔火罐在世界各地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