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独立前后,作家达贡达亚、八莫丁昂、昂林、妙丹丁等提出创作“新文学”的口号。主张文学要为革命,为人民,要反映现实,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到60年代,上缅甸作家协会的作家们主张进一步改革文风,提倡用口语体写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小说。它们有的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为背景,描写了缅甸各阶层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遭遇及历史人物;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腐败和虚伪,批判西方生活方式对青年的毒害,暴露地主、资产阶级对工农的剥削;有的则力图反映当今社会工、农、知识分子各个阶层人民的现实生活。如:林勇迪伦的《公仆》(1954)表现一个雇农的儿子在生活中挣扎的困境;加尼觉玛玛礼的《不是恨》(1955)描写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吴拉的《监牢与囚犯》(1957)和《战争、爱情与监狱》(1960)则写囚犯的命运;吴登佩敏《旭日冉冉》(1958)以缅甸独立斗争为题材,描绘了1936至1942年间的政治斗争;八莫丁昂的《鄂奥》(1961)描写1930年反英农民运动;那加山貌基辛的《山区盛开平原花》(1964)表现那加族人的生活;纳内的《缅甸北部》(1966~1967)描述民族独立斗争时期缅甸北部人民的革命斗争;南达的《誓死保卫伊洛瓦底》(1969)歌颂各族的团结与反英斗争;敏觉的《江喜陀》(1971)讲述江喜陀王重视民族团结建设国家的历史;妙丹丁的《浪击声》(1976)反映恒枝岛附近渔民的生活;德格多妙盛的《瑙都》(1978)则反映缅甸民族音乐舞蹈界的情况,这些作品都深受欢迎,且大多获得历届缅甸文学宫颁发的文学奖。
最近某音流行一个梗:“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
这是小说《插翅难逃》里的话。
也正因为这个梗,让很多人对于男主从小生活的地方——缅甸北部很是好奇。
甚至还有很多评论是说:那里好美,有机会一定要去;缅甸一听就是一个美好安稳的地方;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缅甸了:有机会一定要去那里,说不定真的会遇到男主那样的人……
说实话看到这些评论时,太替一些无知的人堪忧了,因为他们的无知,营造了对于危险的误解。

你知道真正的缅甸是什么样的。
说实话看到这本小说,就知道这本书的作者都不一定真正了解所谓的缅甸。
那里比人间修罗场还要黑暗悲惨。
在那里生活,多半是玩命。
生存都很难保障,更别说生活了。
你知道你们向往的那个地方害死了多少缉毒警察吗?

看到一些小说里写的内容,真的很讽刺,根本就是一个笑话。
缅甸是金三角地带,我们都知道金三角是“死亡金三角”,走私,贩毒,烧杀抢掠无处不在。
那里没有国家法律制度管辖,基本都是各方势力割据,像军阀一样。每天都会听到枪声,不计其数的生命在这里结束。
普通人在这里活命都是很艰难的事情,更别说一个女孩子了,在这里有比黑暗还有恶心的东西,那就是地狱。

你到这里见到一个很朴实的农民,也许就是背后隐藏的大毒贩,你见到一个很漂亮的姑娘,也许她们就是被卖出来的,这里的很多农民种植着大片大片的**,但他们也是被迫不得已这样做的。
我推荐大家看一下《湄公河行动》这部**,这是根据当年的“湄公河大案”改编的。
影片基本都是高度还原,很真实。
将那里的境况都展现了出来。
那里的农民都是被砍掉双臂或者双腿的,这样毒贩才能控制这些农民,这些农民多半都没有什么文化,生存都很困难。

还有就是孩子的悲惨,从小就被抓去当“娃娃兵”,毒贩们把他们培养成杀人工具,从小就让他们XD,他们脸上充满了冷漠麻木,还有戾气。

要知道他们只有五六岁。
所以别说什么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生活这样的话,因为真的会影响一些无知的网友。

以为缅甸真的是这样“美好”!
《插翅难飞》、《那三年在缅北》、《决战缅北》。
缅甸北部也称“上缅甸”,主要由马圭、曼德勒、实皆等省和钦邦、克耶邦、掸邦、克钦邦等组成。掸邦既是历史上从云南迁徙的华人移民主要的移民地,又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地区,主要由于近年来华人新移民大量涌入。
小说简介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一词出自《庄子·外物》。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小说。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