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任督二脉(教你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打通任督二脉(教你如何打通任督二脉),第1张

我们人体有任督二脉。前面的脉就是任脉,“任”就是生孩子的“妊”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阳脉,任脉是总任所有阴脉,这是两条非常重要的气脉。相比较而言,督脉不好打通,任脉好打通,尤其是女人容易打通。那么通的方法是什么?就是收颔藏额,而且脖子不能僵,轻轻地、一点一点地动,好像夹着一个乒乓球在脖子下;有这个动作以后,你就有一种似尿非尿的感觉,这就是任脉打通了。

人身任督二脉,为精气之源。督脉起于小腹,贯脊而上行,又络脑自脊而下。脑为髓海,命门为精海,实皆督脉司之。——《庄子集释》

脑后这个位置叫玉枕,是最难通的关。修道的人知道,人背后有三关:尾闾、 夹脊、玉枕。尾闾是最好通的,所以形容它为鹿车,跑得快;形容夹脊为羊车,比较慢,比鹿车慢一点;最难通过的就是玉枕关,就是这个地方,这里面是延髓,非常狭窄,不容易通过,于是古人就叫它“牛车”,意思是最慢、最难、最负重。

道经里面说“常驭白牛车”,什么叫“常驭白牛车”呢?因为玉枕窍不容易通过,所以修道人在没有通过督脉,过不去的时候,就想象有一条带子绷在脑门上,拉着一辆牛车爬坡,这一爬坡,玉枕窍就通了,这就是窍门。为什么叫白牛车,黑牛车不行吗?白指的是西方庚辛金,在正统道家来看,人体的背后就叫西方,五行属金.人体正面五行属木,所以通玉枕是从后面用带子拉着牛车爬坡,所以修到这里的人,往前一感觉,往前一拉,牛车就上去了,所以叫“常驭白牛车”,这是通关通玉枕的,这也是窍门。而后修道的人就出现“神光”了,它的奥妙是你打开了玉枕窍,所以要收颔藏额,后脑平了,玉枕也就开通了。四面放光的感觉,很妙。

玉枕者,玉者贵重也,枕者枕骨也。仰卧着枕,脑后之骨要保重,甚于执玉,故名玉枕。——《甲乙经》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而修道的人应当读《西游原旨》,这是王重阳“全真七子”中的邱长春邱真人写的。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给了唐三藏三个紧箍咒。那么菩萨为什么给他紧箍咒呢?是怕孙悟空捣乱。孙悟空是什么?孙悟空是“心猿”,就是道家讲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里边的“意”,就是人的胡思乱想,所以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西天了,我们一想去哪里就到哪里了,一想月球就登月了。

人的第六识没有修成正果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人胡思乱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大部分时间不过是个“性”,性欲的性。所以“心猿”孙悟空手里拿着个金箍棒,金箍棒是什么?原先叫“定海神针”。这枚针平时藏于海底,定住“东海”,一旦被孙悟空拿走,那就要它大就大,要它硬就硬,要它软就软,这都什么意思啊?男人的男根,平时缩在下阴(下阴也叫“海底”啊,这是海的“底”,前后联系,其实就是“东海的底”),这“神针”在东海的底定住东海,可不就是“定海神针”吗!为什么定住“东海”而不是“西海”?因为太阳东升,东方主生气,生生不已,所以此“东海”又叫“气海”,储存“生气”的海嘛,就这么简单。然后孙悟空来了,人开始胡思乱想了,一想就想到性,于是“神针”就成“如意金箍棒”了;“如意”是大小软硬变化多端,“金箍”不过就是一圈皮箍着。那么孙悟空不用它的时候怎么办?道书《西游原旨》说是“藏在耳朵里”了,肾开窍于耳,不过就是放到肾窍里。

《西游记》者,元初龙门教祖长春邱真君之所著也。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谏笑谈处显露心法。

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养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户而闭死门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偏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斤斗云可过,不必用降妖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西游原旨·刘一明序》

我们现在明白了,长春真人邱处机写的《西游原旨》其实全是写怎么修道的,但没有人给你们讲明白,你们只好当神怪小说看;即使讲明了,你们又“哈哈哈”——“下士闻道,大笑之”。

那么人的意识,心猿孙悟空总往“性欲”这里跑,总要玩耍金箍棒,怎么办呢?观世音菩萨通过唐僧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咒。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条箍子在头上这么一紧,人是不是有头皮一张、两眉展开的感觉?如果这条紧箍咒越来越紧,人的头皮越来越张开,就能克服修道人的胡思乱想,这个就是修道的一个秘诀,就叫“展慧中”——慧中一展,胡思乱想就停住了,这就是奥妙,这就是降伏胡思乱想的办法。修道的时候胡思乱想怎么办?不要紧,抬头皮把头皮张开,别使劲,微微的,然后眉开嘴笑,展开“慧中”,一展开慧中,你的胡思乱想就断了。

前面我们讲过收颔藏颔开玉枕窍,也就是开神窍。这个办法是开上丹田窍,也叫开意窍,也叫“展慧中”,也就是展眉开颜,一展慧中,就把上丹田窍打开了;“展慧中”,眉开了,嘴自然是笑口常开。很多神像是面带慈样的,如果深像闭紧了嘴可就不是面带慈样了,所以修行人嘴不能紧闭,嘴要微张——除非你在“升阳火采药”的时候,要紧闭。嘴微张,牙轻扣,舌要卷,听耳韵;耳朵叫“听耳韵”,实际上就是返听,好像在听耳内的韵律。

在长春真人邱处机写的《西游原旨》里,观世音菩萨当时送给唐三藏三个紧箍咒,不是一个,但是《西游记》为了简化它,就只剩一个紧箍咒了。那么修道的人,这三个紧箍咒的用处在哪儿?第一个是“展慧中”,第二个是“展肩膀”,第三个紧箍咒用在胯上。

所以修炼的时候,修道人的身体就形成这样一个形状,背张开来像弓,这是弦;我们平时的脊背中间有条沟,这么一戴紧箍咒,这么一合手,背是平的,夹脊窍也就开了。肩戴紧箍咒,展开夹脊窍,感觉自己的背宽了,背圆了,背张开了。修炼的时候,一颔首,玉枕接通;夹脊也要通啊,气才能通过,否则它过不去啊。

这是肩一支。实际上还有胯一支,也得戴紧箍咒,这叫“敛臀”。这是第三个紧箍咒,带胯、上敛臀、挽胯,以后我细讲的时候告诉大家怎么修。

如何打通中脉

我们再研究一下顶窍怎么开。张三丰祖师讲过,开顶窍叫“全身轻利顶头悬”,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虚灵顶劲”。其实做起来容易极了,就是收下巴,头轻轻往上顶,一顶以后,气沉丹田,气就下来了;气下来以后,你的手都麻,全身舒服极了,所以叫“全身轻利顶头悬”,就那么简单。太极拳里讲“虚灵顶劲”,打太极拳头要顶起来,可不能用力,不能僵硬,这么一顶,你的顶窍(阳窍)就开了。功夫高了以后,大家将来顶窍是出神的(出神就是出现身外身)。道家叫出“身外身”,它是从哪儿出?从顶窍出。

那么顶窍在哪儿呢?很多人都说就是百会穴。百会穴是两耳间,耳尖向上头上中间的一点,但顶窍并不是百会穴。它是哪儿呢?它是百会穴前那一点,再往前就是囟门,就是小孩子软塌塌的囟门,顶窍在两者的中间。练功的人,他这个顶窍(阳窍、灵窍)是软的,因为它可以出灵的,摸上去是软的,只有修道开了顶窍的人才会有,是这么一个道理。

那么阴窍怎么开啊?简单,“松密处”——放松你的二阴;其实你腰一直,自然就“松密处”了。

我们道家修炼,在“无为法”阶段之前,“开三丹通三关”,开上、中、下三个丹田窍,然后“打通三关”——就是通玉枕、夹脊和尾闾三个窍。到了“无为法”的高级阶段,就是开顶窍、阴窍、意窍和总窍。阴窍在肛门前口,它有很多名字,也叫虚窍,也叫会阴窍,也叫“牝门”。然后开顶窍,也叫灵窍;然后开意窍,就是通过展慧中开的两眼两眉间的窍——这三个窍开了以后,就叫“神意相会冲泥丸”。总窍在间脑那儿,相当于松果体,也叫泥丸宫,会有一种神意出现,这就叫“真气”。真气是这么出现的,一般人看武侠小说,以为任督二脉一通,然后真气就怎么怎么着,其实小说家不知道真气怎么来的。

《悟真》云:“竹破须半竹补宜,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真铅即先天真一之气也。观此一切,认凡药为仙药者可以悟矣!——《象言破疑》

那么在“神意相会冲泥丸”之后,得真气了,然后是“真气归中”——这里边有个“玄关一窍”的奥妙。就是开这三个窍,头一顶,一收颔,展慧中。

神意相会,真气归中”(归到中脉),这时候,你就不要管它,在无为的状态里让它自动运行。那么人的中脉,前有任脉,后有督脉,中脉也有九个窍,这九个窍在无为的状态里,它自己会把真气停在某个位置上,这个位置就是“玄关一窍”。

不识阳精及主宾,知他那个是疏亲。房中空闭尾闾穴,误钉阎浮多少人。

缘督子曰:“一点阳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所谓阳精者,以其至阳至精,而无一毫阴浊之气也。即本来刚健中正纯粹之精,藏之则为真空,发之则为妙有,所谓秉彝之良心,又谓道心,非后天至阴至浊之精可比。夫阳精在人身中,主宰造化,却除诸邪,古人名之曰真一之精,又曰真一之气,其实皆道心阳精之一物耳。

阳精者,先天地所生,为主;阴精者,后天地所生,为宾。主者与我相亲,宾者与我相疏。错认阴精为阳精,行房中御女之术,闭尾闾,勒阴精,妄想结丹,焉能成之!阳精虽是房中得之,而非房屋之房,乃是一身之房,如仙翁所谓“家家有”、“家园种”同一寓意,岂得认为房屋之房乎?——《悟真直指》

中脉上有九个窍,一般的道书上都不告诉你。这九个窍就是最上边有顶窍(灵窍),人的间脑里面有“泥丸”(总窍),泥丸下面有悬膺,下面是十兰重楼,然后是绛宫,然后是黄庭,黄庭下面是炁穴,下面是玄关,最下面是阴窍,也就是海底。阴窍和炁穴之间往往是“玄关”,炁穴跟任脉的气海相对;玄关的位置是自动出现的,你不要管它,等它自己来,你就知道了。这条线,上为顶窍,下为海底,是道家的中脉,道书丹书上一般叫“冲脉”;

真气出现的奥妙,就是开阴窍,开顶窍,开意窍,然后“神意相会,真气归中”。有些人的真气会自动走到炁穴,也有的就停在玄关。玄关,每个修道的人位置各有不同,玄关一窍怎么找?怎么知道你的玄关一窍在哪里?几乎所有的丹书都不会告诉你玄关一窍的奥妙。

怎么找到玄关一窍呢?你要先用“定海神针”意守海底,先守肛门前口的阴窍,守在这儿,这儿肌肉就跳;跳了以后,大约三个月,这个气就往上走,到了中脉的这个位置,它就不走了。这个位置大体上离肛门半尺以上,相当于关元穴的后位,每个人不太一样,有的高有的低,这里就是玄关一窍了。它极其重要,以后采药结丹了,结胎、脱胎、沐浴、得药、炼丹全在这里。

历史上,不少人倾家荡产到处访道,询问玄关一窍在哪儿。修金丹大道的人如果不知道玄关一窍,采药以后就没法修炼了。我们要知道,人身有大的经脉二十四条,二十四条脉通了,你身体什么病都没了。这二十四条脉是,十二正经再加上奇经八脉,这就二十条了;然后是人体中间的中脉,道书上叫“冲脉”,还有左右二脉(中脉的粗细相当于中指,两边的左右二脉的粗细相当于小指),这二脉起于左鼻孔、右鼻孔,然后跟中脉的下面会合,这个会合之地密宗称之为“生法官”,也就是我们修道的人说的“玄关一窍”。

那么这总共是二十三条。还有一条昵?密宗里边就叫“海螺脉”。

玄关一窍找到了,是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最快意的地方——这个就是真气的奥妙,有的人练了一辈子,也没有出现真气。方法非常简便:展慧中、松密处、收颔、头轻顶,然后意气神气冲击泥丸,真气出现,然后真气归中,也就是进入中脉,这都是自动的,不要管它,这就是到了无为法阶段了。

元关一窍少人知,恍惚杳冥含两仪。顺去流归烦恼路,逆来便是圣贤基。——《象言破疑·破疑诗》

现在我已经把修道里面三个最秘密的“诀”告诉大家了,一个叫做“玄关一窍”,包括如何找法;一个叫“饮刀圭”;还有一个“抽坎添离”,我不能在这儿讲,只能个别的人练到一定程度我来告诉你。这是修炼里最保密的三个,因为提早说了,会心生追求,必须保密,到时候我会单独告诉你。没有一本书这么明确地告诉大家,丹书上只是这么说:玄关一窍就是玄牝之门。什么叫玄牝之门呢?就是机去则隐,机至则现。什么叫机呢?又说天机不可泄漏。什么叫天机不可泄漏?天机者,肾气也,肾气就是性气,不可泄漏。这一圈下来,再聪明的人都晕了。现在的人只知道个“天机不可泄漏”了。

现在你们知道了,不要哈哈笑,也不要骂!要真正修道,修大道,不是我保密不漏天机给你们啊。

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

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孩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玩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阴符经注》

1什么叫展慧中,如何展慧中

这个是要你打开意窍的方法,就是展慧中。什么叫展慧中?比如我们高兴的时候,就眉开眼笑;如果你一天到晚眉开眼笑,就长不出烦恼纹——就是这样,如果你经常心情开朗,眉心就展开了,你的这个窍就开了,这叫展慧中,就是展开意窍的意思。

为了让你更进一步理解,邱处机在《西游原旨》里形容观音菩萨给了唐三藏一个紧箍咒,唐僧于是就给孙悟空戴在头上,他一调皮呢,就念咒,这紧箍咒就会收紧,就能降伏杂念,孙悟空就不敢胡思乱想了。你想,这个紧箍咒这么一收紧,是不是眉头就不由自主地展开了?立刻把那些胡思乱想镇住了,这就是展慧中。嘴呢,你就笑,要笑口常开,你才能开心,对不对?面上要和善,你老愁眉苦脸的,你就烦恼多多,缠在里面就不容易开这个窍了,人会变得阴冷、死板、固执,一点都不可亲,还觉得自己楚楚可怜,但不是我见犹怜,而是人见人烦,这个就不好了。

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得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气不生,则脱生死。——《水云集》

这里的心即是种种杂念妄想,若能降伏胡思乱想,则成道可期。

展慧中,就是展开眉头。气开了,眉展了,舒心了,嘴笑了,开心了,这就是开这个意窍的秘诀。这个意窍,对我们在群体中活动,尤其重要。

这个窍呢,叫出死入生——注意,不是出生入死,人的意念,是从这里出入,也就是说发射和接受的;人的情感也是从这里发出的,人的七情六欲等,就是从这里进进出出,所以你才能“通感”,很直接地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也能让别人感受得到你的情绪。所以,我们在群体中,要进出开心的、快乐的信息,大家也欢迎你,你也就开心了;如果不是这样,不是展慧中,而是皱眉头,这个样子的自哀自怜,虽然看上去美得像林黛玉,其实是相当愚蠢,因为谁都怕这么一个提也提不起来的人,真正无可救药,也就没人理这个人了。

所以为什么叫慧中,就是智慧的中庸之道,要让情绪“引而不发谓之和,发而皆中谓之节”,要“和”、要“节”,就是要恰恰好,符合中庸之道,这才是聪明人;相反自我可怜得没完没了,不仅不美,还丑得要死,似乎智商都有问题了,没有智慧。所以古人将此精确地称为“展慧中”。

出生入死,生之徒(途)有三,死之徒(途)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有三。——《道德经》

老子这段话说明人类的生命非常有限,并且时常处于危险的状态。

2身体放松还有其他的诀窍吗

可以吐气放松。轻轻地缓慢地吐气,但不要长时间地吐气,吐久了会很累的;吐的时候可以有声音,也可以没声音。

还有一种方法是观想全身像蓬松的软面包,又有点像喝醉酒,又有点好像傻掉的感觉,如醉如痴——注意千万别拿劲,别弄得身上绷得紧紧的,绷着劲的身体不会放松。但也不要落入困的状态,否则就会很想睡觉;保持放松,但也要保持一颗清明的心,不要变成昏昏沉沉的,有所定,也有所觉。

好,大家试一下。身体放松,嘴巴放松,舌头不碰到牙齿,上牙床和下牙床分开,开始吸气,不要紧张,自然地吸气,不要想着吸,也不要想着呼。宁肯少呼,宁肯慢呼,不要太用力,身体松弛,呼得自然一点;呼的时候,身体可能会发胀,脚心有感觉,脚心中央的穴位好像有气串来串去,有的时候好像脚心在“嘬”气。

累了可以停一停,不呼不吸,可以张嘴放松,口水太多就整个咽下去;鼻子有病的人,会流鼻涕;有的人会打哈欠,不用理会这些情况。老年人坐不住的,可以垫个垫子靠着墙练,可以靠着直背的椅子练,但是背一定要直,不能躺着练。

3在打坐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应该如何对待?如何守下丹田?

打坐当中会出现很多种情况,比如腿疼啦,鼻子痒啦,腰痛啦,一句话,再难受都要忍!第一次坐下来,要忍,以后才能坐下来;腰要挺直,弯了马上要挺直,背痛要扛过去;流鼻涕,不能擦鼻子,擦了以后,手会痛;腿盘久了也会疼,麻胀、酸痛,一定要忍过去;身上痒、流眼泪,都不要用手去碰。

守下丹田的方法是: 降阴后,手护着下丹田位置,前后、左右、上下斜着转,用心念守这一动;要慢,不要用力,孩子似的轻轻呼气,如果死死地抱住守的念头反而守不住。从背后守效果比较好,如果不从背后守,从前面守,有些人需要用儿天时间来慢慢把握。守你的腹腔,小肚子里头,好像气在转,甚至于带动全身都转。

所谓“降阴”,丹书中也叫“降阴符”,方法采用象坐的姿势,张口呼气,重呼不重吸,意守脚心(血压高者)或中丹田(血压正常或低者),“呼呼呼吸”,即为降阴。

4修练时如何打坐?

现在第一步,盘腿。腿收进去,能盘到什么程度尽量盘。

第二步,两只手掐“子午诀”放在腿上,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掐左手的无名指,左手的大拇指掐右手的中指。

第三步,手臂轻轻放在腿根上,胳膊不要贴着胸部,贴着胸部内侧会导致呼吸困难。

第四步叫搭桥。搭桥就是舌头要卷,用力来嘬舌头,牙齿要咬紧,头要直,不要低头,这样子才不会胡思乱想,才不会昏沉。咬紧牙,嘬紧舌,不能张口,轻轻地吸气,别管呼——吸长,吸短,腰直,这样才能“三阴内收”。如果阳举,吸几口气就倒了,一会儿就会出汗的。嘬舌头——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嘬舌头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咬紧牙嘬舌头,吸气,别考虑呼,同时意守丹田,把手放在大腿根部;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掐左手无名指指根,子午诀的好处是防漏精,防止出现幻觉。

《道法会元》中将搭桥之法称为“山泽通气”,讲炼丹静坐时,卷舌顶腭,慢慢调息,做到外无所入,内无所出。

然后吸,稍微一忍,别想着呼,不能吸长,就吸短,吸两下也行,停一下,接着又吸;千万别松牙,别松舌,如果松了都要从头来,口水多了才咽。痒痒,难受,忍一忍,刚开始练打坐,是有困难的,不好受;吸,忍一忍,别考虑呼,吸……这个吸,有点像吸痰似的,可以不出声,也可以出声,自动呼气。

吸的时候,有一个全身都在收缩的感觉,你不要管它,这是自然出现的;腰要坐直,痛要忍一忍,累了也要忍一忍,会出汗。第一次难受,弯腰是气不通,气不通身体肯定痛;忍一忍。吸,停一下……吸,收一下,慢慢地就不吃力了,自然了。用力嘬舌,始终不能松,这样思想才集中,才能采药。有些学员因为从来没有盘腿打过坐,就觉得难受,腰疼,背疼,腿疼,要忍一忍。人体本身能治病的,腿要尽可能盘紧,效果才好;坐直,一定要坐直,不直气就不通了,效果就差了。

别考虑痛,咬紧牙,嘬紧舌头。是不是很难受啊?是难受,这儿疼,那儿疼,这儿痒,那儿痒,尽量别动,千万别拿手去抓痒,流鼻涕随它流,流眼泪随它流。咬紧牙嘬紧舌头,咽吐沫的时候也不能松开;不能把嘴松开,你要松开就得从头来了。我们初炼丹不容易啊。

元代陈致虚在他的《金丹大道》中说,所谓内丹之道.就是在于逆万物顺行之道,忍尽辛苦,诚信向道,专一精修,竭力使万象万念合而为三(精、气、神),三复化为二(气、神),二复归一(神)。一归于道。并认为这是“夺尽天地冲和之运,阴阳化机之妙”,最终重返本源,常住永生。

咬紧牙,嘬紧舌,吸气,这也是采药的功夫,也是升阳的功夫,这也是升气的功夫。刚才我们降阴,降了20分钟;现在升阳,升阳应该是40分钟。慢慢地吸,如果累了,吸不动了,停一停,不吸不呼,放松;一会儿又想吸了,接着又吸,身上的气好像收缩了,人的身体好像也在缩小,全身都有麻胀感;你也可以观想后头,最好观想后头,想后腰,想脊柱,它微微在动。吸气这个过程让它养成习惯,不理它,自然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好……现在开始观想你身体好像在抽紧,你就不想呼吸了,身体好像收缩了,就已经吸了;身体一抽,你就想着后头,想肛门,从后头想肛门。

不要意守吸气,意守吸气血压就上来了,头晕。让这种呼吸方式形成条件反射,可以观想全身在抽紧——吸的时候,你全身都抽紧了,你就不至于只想口鼻了(全身包括背、肩、肚子全都缩小了,然后再松开)。想着全身都在收缩,轻轻吸,一收缩,它就吸了,不要故意去想口鼻;放松……放松的时候,有一点点抽紧。放松……抽紧……好像全身都抽紧了,这时全身都麻了,有快乐了。

肛门窍(会阴窍)性感来了,好像要尿了,有时候全身都会颤动、麻,有时候还阳举,有时候就阳倒了。全身麻,全身缩,自然一点,不要猛,不要快,要柔和,非常好……

大家腰要直,咽津液时,随着吸,咕咚一下子就咽下去,一直咽到胃里;如果咽的很多,一口咽下去,胃里面会出现咕噜咕噜的响声,不是胃发酵,是小肚子里会有响声,这个就叫坎离交,就是情与性的相交混合,这时候心理上会产生非常开心的感觉,有一种感动,有一种慈悲心,有一种爱心。温热温热的,咽下去的时候,就把这个情带下去了,当你咽口水的声音,就把这个清带下去了;情通过口水,咽下去以后,与性棍合,就叫抽坎添离、离卦变乾卦。

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周易参同契》

魏伯阳这句话指明了只有情来归性才是还丹。

干燥性湿疹的病因:

干燥性湿疹主要是因为表皮角质层的含水量降低导致皮肤瘙痒而引起的。而日常生活中容易导致表皮角质层水分降低的原因主要有空气干燥,寒冷,洗澡过勤,热水烫洗,年老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皮脂分泌减少,从而诱发干燥性湿疹。

湿疹的症状:

1、瘙痒:湿疹症状是持续性瘙痒,依靠分散注意力也无法解决,安静下来时,瘙痒会加剧,形成阵发性加剧、持续性瘙痒的状态。

2、渗出:会有渗出液,否则,不流水不易诊断为疹。另外,当湿疹处于慢性期时,皮疹部位可能表现得比较干燥,但在急性发作的过程中,仍会有渗出液。

3、湿疹多形性症状:湿疹表现出的皮疹是多形态的,可分为原发疹与继发疹。原发疹中有丘疹、水泡等,继发疹中有糜烂、渗出等,病人通常同时发生原发疹与继发疹。

扩展资料:

病因:主要因皮肤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或功能不良有关。见于鱼鳞病患者或老年人。洗浴次数过多、使用强碱性肥皂、洗面奶或洗浴水温过高,也可引起人为性的皮肤脱脂。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冬季,老年人及洗浴过度者易发。小腿伸侧及手部多发。由于皮脂腺功能降低引起者多缓慢发病。

一般于50岁左右在洗澡后开始瘙痒,随年龄增高逐步加重。过度清洗或使用脱脂剂引起者多起病急,实际上是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本病也可见于肿瘤患者、使用利尿剂或Ⅱ型组胺阻断剂者以及HIV感染者。

-干燥性湿疹

商宪敏教授“治痹十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

散风宣痹法、祛寒通痹法、除湿蠲痹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上)

清热散痹法、化痰散结法、活血祛瘀法: “治痹十法”与方药(中)@中医康康

健脾益气法、补肾壮骨法、养肝补血法、通经活络法,如下:

07 健脾益气法

1 概念 健脾益气法,即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补气药来扶助正气、强壮身体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诸痹患者,凡脾虚气亏、肢体麻木,均应辅以此法治疗。着痹在治疗时,虽以除湿蠲痹为主,也要适当配合健脾益气以治其本。此即“脾运湿邪自去,气旺顽麻可除”,因麻属气虚,木属血亏、气虚气滞,气滞血瘀,经脉痹阻,则关节疼痛、肢体麻木。久痹肌肉萎缩者,需重用健脾益气药。痹证兼见痰核、瘰块者,也可酌情配用此法治疗。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或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肌肉萎缩失用。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生化之源,脾主四肢,又主肌肉,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而见面色萎黄少泽,尪羸肉脱,神疲乏力,纳少迟消,便溏泄泻,肌肉枯萎而致肢体功能减弱。

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痰浊内生,流注四肢关节、经络,而见肢体关节肿胀、沉重麻木、痰核瘰块。

脾虚失运则停湿生痰,精失所散,肺因之而虚,肺虚则卫外不同,外易感邪,内外合邪,病势倍增。

同时,脾虚不能奉养先天,久之又致肾虚,终成先后天俱虚亏。

脉象软弱,舌胖质淡,有齿痕均为脾虚之征,苔白或水滑为内停痰湿之象。

4 常用方剂 (1)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剤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2)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剤局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桔梗、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

5 常用中药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茯苓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均有健脾益气的作用。黄芪、白术甘温,补气健脾;党参,甘草、茯苓甘平,补中益气。

又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淡渗利湿,甘草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调和诸药,所以临证时应根据病情选用适宜药物配伍应用。

如体虚常易感冒者,用生黄芪配白术以益气固表;气虚血亏,肢体麻木者,用炙黄芪配当归以补气生血;脾弱气虚,肌肉萎缩者,重用黄芪,伍用党参;痰湿重者,用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甘草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同用,可缓和其滋补之力,使补益作用缓慢而持久;与芍药合用,即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急、止痛;与温热药附子同用,可缓其热,以防伤阴;与清热药石膏、知母同用,可缓其寒,以防伤胃。

总之, 甘草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一味药。

(2)在治疗痹证时,要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凡邪实标急者,纵有脾虚,亦要缓补,以防“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如实邪虽盛,邪去未尽,而脾气已伤,可在祛邪之中,佐以健脾益气;

如邪去正衰,症状稳定,病情缓和,可大胆补气扶正,久久投之,缓缓收功。

(3) 在用健脾益气之品时,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出现气滞胸闷、腹胀纳呆等症状,应少佐理气药,如陈皮、砂仁之类。

08 补肾壮骨法

1 概念 补肾壮骨法即用具有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强壮筋骨作用的药物来补肾壮骨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该法主要以治疗尪痹及诸痹缠绵、久病伤肾、形体虚衰,筋骨失养者。

3 临床表现 体质柔弱,病程较长,筋骨关节疼痛、变形。偏于肾阳虚者,可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五更泄泻,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寒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两尺尤弱。

偏于肾阴虚者,可见形体羸瘦、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入夜尤甚,或潮热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

元阳即肾阳,又称命门之火,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形体、蒸化水液,促进人身之生殖发育。肾阳虚衰则温煦失职、气化无权,而见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腰乃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衰,不能温养中土,运化失常,则致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尤盛之五更时,腹痛肠鸣而作泻。

肾阳虚,精关不固,则男子阳痿滑精;肾阳虚,宫寒气滞血凝,则女子不孕、月经衍期、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尺弱均为肾阳虚衰之征。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阴又称肾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能滋润形体脏腑,充养骨髓。若肾阴不足,精不能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髓海不充,脑失濡养则眩晕耳鸣;精血不能上荣于目,则视物模糊;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则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肾阴虚,精少,不能化血,则经少经闭;肾阴亏虚,虚火内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舌红苔少而干,脉沉细数均系真阴枯涸,虚火内生之象。

4 常用方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

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杜仲、枸杞子、菟丝子、肉桂、附子、当归、鹿角胶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 肾气丸、右归丸均有温补肾阳的作用,肾气丸兼能化气行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右归丸纯补无泻,重在温补肾阳,兼益精血,即前人所谓“扶阳以配阴”之法。

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知柏地黄丸此三方均有滋补肝肾之功。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的主要方剂,不仅能滋补肝肾,且能补益脾阴,为三阴并补之方。左归丸为纯甘壮水之剂,滋补力量较六味地丸为大,用于精血亏损、津液不足之证,而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之力雄。

5 常用中药 地黄、山茱萸、补骨脂、骨碎补、*羊藿、肉苁蓉、狗脊、续断、桑寄生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熟地、山茱萸性微温,长于滋补肝肾之阴。肉苁蓉性温,桑寄生性平,两药为平补之剂。桑寄生补肝肾而祛风湿、强筋骨。肉苁蓉补肾助阳,兼能润肠通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狗脊、*羊藿性温而补肾阳,其中骨碎补、续断能活血通脉,骨碎补能祛骨风,*羊藿、狗脊能祛风湿,*羊藿能强筋骨,狗脊能壮腰膝。

(2) 痛痹、尪痹患者出现肾虚的症状及筋骨变形时可用补肾壮骨法。由于这些患者素日阳虚阴盛,又以感受风寒湿邪中之阴邪为主,故临床所见以肾阳虚为多。

在补肾时当以温补肾阳为主。但还需注意阴阳互根、阴生阳长的相互关系,切不可妄用、过用温补药,而应阴中求阳,于补阳之中,兼顾补阴。且补阳之药每多辛燥,容易燥伤肾阴,故要阴阳兼顾, 即甘温补肾阳的药物与甘润补肾阴的药物同用, 如景岳所说:“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当尪痹患者在疾病某一时期表现以肾阴虚为主证时,由于其本为阳虚阴盛,故施治中切勿一味滋阴,而要阳中求阴,适当配伍补肾阳的药。

(3) 大多数尪痹患者常见肾虚寒实证, 临床表现为:腰膝酸痛,两腿无力,喜暖怕凉,关节疼痛、肿胀,僵挛变形,晨起关节发僵发皱,筋短骨重,肢体屈伸不利,舌苔白,脉沉尽弱, 此乃肾虚为本,寒盛为标,补肾是治疗尪痹的重要治则。但还有一部分尪痹患者在不同阶段出现肾虚标热之证,

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大,僵挛变形,屈伸不利,或局部灼热,皮色发红,喜将患肢放置被外或敷贴凉处,但久放之后又觉疼痛加重,仍欲着被喜暖,可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溲黄便涩等全身症状,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而腻,脉滑数或兼沉兼细,尺脉多沉小。

此系邪气郁久化热,本虚标实,初看似热痹,但与热痹不尽相同,治疗应根据正邪的虚实多寡,在补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除湿,而不能孤投清热除湿通痹之剂。

(4)有的患者需补肾阳,而又兼阴伤,阴虚有热,不宜纯补阳者,或久服补剂,虑其助火化热, 应在补肾之剂中佐入知母、黄柏,取其苦以坚肾、寒以除热之意,以减少燥热之弊。

09 养肝补血法

1 概念 养肝补血法即用具有养肝补血作用的药物来养血濡筋,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治疗平素血虚,复又感邪而患痹证者,或久痹不已,日久气虚血亏而肝血不足者。

3 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筋脉挛急,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舌质淡,脉细。

《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生化,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人体各部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即《难经·十二难》所谓“血主濡之”。

《素问·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摄”。《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肝主藏血,肝血不足,阴液不能上承,头目失于濡养则面色萎黄、口唇苍白、头晕耳鸣、眼目干涩、视物模糊。

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失眠;血虚,四肢经筋不得濡润,则甲床苍白、肢麻筋挛;血虚,血海空虚则经少经闭,月经量少而色淡。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资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而肝阴不足,亦使肾阴亏虚。

4 常用方剂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 常用中药 熟地、当归、白药、川芎、阿胶

6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熟地味甘微温,养血生精,滋补肝肾,是最常用的滋阴补血药, 辅以当归,补血养肝,佐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四药合用,共奏补血和血之效,从而血充脉通,使营血调和、气血畅通。当归性温主动,能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白芍微寒主静,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故寒痹宜用当归,热痹宜用白芍,由于肝血不足、筋骨失荣,而见肢体拘急、屈伸不利者,可用芍药配甘草、伸筋草。

(2)熟地性黏腻,常腻膈有碍消化,故久服熟地者,宜用砂仁拌熟地,或佐以少量砂仁。凡脾胃虚弱者,应配伍健脾和中助消化之品,以免伤脾碍胃。凡痰湿中阻,脘腹胀满、纳少便溏者,不宜用熟地等滋腻补血药,应先健脾和胃、化痰利湿,再行养肝补血,以扶正或正邪兼顾。

(3)前人谓:“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气能生血”。 故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补气药,如党参、黄芪之类以益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 尤其是气虚血虚患者,治当补气生血,使阳生阴长、气固血充, 重用黄芪为主药, 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辅以当归,养血和营,两药相配,能补气生血。

10 通经活络法

1 概念 通经活络法即用具有通经活络作用的药物来治疗痹证的一种方法。

2 治疗特点 不论致成痹证的原因是风、寒、湿、热之邪,还是痰浊、瘀血阻滞,或伴气、血、阴、阳之虚,都必有血脉痹阻不行,故任何痹证的治疗,除需针对病因,治以散风、驱寒、除湿、清热、化痰、活血祛瘀等法,还应辅以通经活络。

3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

4 常用中药 秦艽、豨莶草、络石藤、金银藤、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姜黄、鸡血藤、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

5 注意事项与说明

(1) 根据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疼痛麻木的特点、部位来选择合适的通经活络药,由于这些药在方剂组成中一般是佐使药,起辅助治疗作用,故只介绍常用药,而无代表方剂。

(2)秦艽、络石藤性微寒,豨莶草、金银藤性寒,多用于热痹。四药均有祛风湿、通经活络作用。 豨莶草入肝肾,祛风湿,生用苦寒,蒸制后甘温,兼益肝肾,去肝肾之风。 金银藤清经络中风湿热邪而止痛。

(3)松节、伸筋草、木瓜、海风藤、千年健、透骨草性温,祛风湿、通经络。多用于风寒湿痹。 松节、透骨草止痛效果较好。伸筋草、木瓜舒筋活络,木瓜兼能化湿和胃。千年健祛风湿、健筋骨,且止胃痛,故痹证而有胃痛者宜用之。 姜黄、鸡血藤温通经络而活血, 姜黄外散风寒,内行气血,长于治上肢痹痛。鸡血藤行气补血,用于血虚血瘀之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尤佳。

(4)桑枝、海桐皮、穿山龙、老鹳草性平,均能祛风湿通经络。 穿山龙舒筋活血而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桑枝、老鹳草可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麻木。

(5) 根据疼痛、麻木部位选用适宜引经药。上肢部位以肩肘为主,可选羌活、川芎、姜黄、桂枝、桑枝;下肢部位以膝踝为主,可选牛膝、木瓜;颈项部位,可选葛根;腰脊部位,可选桑寄生、杜仲、狗脊、老鹳草;全身可选鸡血藤、海桐皮。

# 健康 一夏# # 健康 明星计划#

如何打通任脉那么,气通“任脉”,是否一定会循上面所讲的程序而逐步下降的呢?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的人,阅读有些习静和丹经等书籍,往往“依文解义”,并无真实的体验,或者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错觉造成的见解,认为打通“任脉”,一定是衔接上述打通“督脉”之后,必须如此如彼的用意“导引”,而进入“任脉”。如果是以意识作“导引”的工夫而言,有此想像,也不为过。倘使以“静坐”作为修道入门的观点来说,这是粗浅的作为,不足为贵。现在为了说明气通“任脉”的情况,姑且用分解叙述的方法来讲,以便学者自己神而明之、融会贯通地自去领会。任脉的重心在于中宫:道书及中国医学所谓的“中宫”,只是一个抽象的名称。它主要的器官,就是胃脘,也可以说便是“胃”部。按过去阴阳八卦的抽象理念来说,它便是五行(水、火、木、金、土)的“土府”。金、元时代的中医,对健康重点的看法,约有两派:(一)以专治中宫的胃气为主。(二)以专滋养肾脏“坎水”为主。这种属于中医医理学理论上的观念,在此暂且不论。而他们原始的观念,都从阴阳八卦等抽象理念的逻辑推衍而来,所谓“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宫八卦不离壬。”便是这些理论的依据。但依事论事、脾胃对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和养生修道,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论任何大小病症的发生,第一项严重的警告,就是胃的食欲先发生问题。例如伤风感冒了的人,胃口一定不好,肠胃一定有问题。换言之,肠胃消化良好的人,即使有些伤风感冒,也满不在乎。胃口上通食道管,就是道家所谓的“十二重楼”,下通大肠,以及连带影响肾脏、性腺等作用。 静坐到达肠胃有气机在滚动,乃至气机鸣荡,内在有如气泡声音等感觉的时候,这便是初步的第一征候。经过这一征候以后,往往有食欲亢进,或者感觉气满而不思饮食的现象,如果有了食欲亢进的情形,必须要节制饮食,不可贪图口腹之欲而过分吃饱。但在此时必须注重好的营养,足使真能吸收融化。倘使有气机胀满不思饮食的情形,应当酌量减停饮食。以待有食欲的需要时,再慢慢的少吃多餐,以资补益。 其次,在“中宫”胃部有了如上所说初步的第一征候发生时,也很可能在同一时期,便有打呃、嗳气、放屁等现象。有些学道人,看丹经道书,或听过师傅口诀,认为放屁是走漏“元气”的事;拚命紧撮谷道,忍屁不放,弄得浊气薰蒸内脏,至于面黄肌瘦,或者引起便秘,内外痔疮,乃至其他的内脏病症,不一而足。其实,真正的元气不可泄漏之说,并非是指在此过程中的屁气,那是别有道理,容以后再说。总之,当此过程,嗳气、放屁,大可任其自由一番,以便肠胃真正清理净尽,而有两种现象,特别值得注意: 一)打长呃、嗳长气,好像有严重胃病人的情形。 (二)大便频频,有的严重到犹如泻痢的情形,乃至连续十天半月不等。 有关打长呃和嗳长气的认识:这是胃气上行(亦即同于瑜伽炼气术所谓的上行气发动),将要冲通食道管的象征。等到食道管的气机真正冲开以后,头脑清新,胸怀舒畅。而且由头顶降到“唾腺”所流出甜蜜清凉的津液,滑滑而自来、源源充满口腔。这便是丹道书籍上所说的长生之酒、甘露自洒的征候,也有用“玉液琼浆”的神妙名词作譬喻。过去在康藏一带修习密宗教法,对于有了如此打长呃、嗳长气的人,便会生起恭敬礼拜之心,认为是气脉已有相当成就的非凡之人了。有关大便频数类似泻痢的认识: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有了大便频频,甚至有泻痢屙水等情形,当然是有严重的肠胃病,或者是急性肠炎等病症的现象。但无论属于哪种病征,毫无疑义的,它给予人的感受是痛苦的。倘便是因“静坐”发动气机的原因,虽然有大泻或屙水等现象,但并无痛苦的感受,而且头脑、内脏反有一种清新舒服的感觉。虽有轻微的软弱之感,但无大碍,等泻到最后,屙出一些稍带紫黑色的粘液,便是肠胃的积滞,真正清除净尽,自然而然就会停止泻泄了。如果是专门从事养生修道的人,经过这一阶段以后,心境的静定境界,和生理上的感受,一定会进入另一新的状况。但对饮食起居,必须适时适量,特别知道谨慎,不可贪图口福而过饱或乱吃东西,总以恬淡为宜。尤其对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应该特别守戒。如有家室之人,难于免俗的,至少要作到“寡欲”为上策,倘使违反了上述男女饮食的告戒;又须经过“静坐”工夫——时间的累积,而再度发生泻泄等现象。一般“静坐”修道的人,“屡成屡败”的经过,这也是其中重要关键之一。至于纵欲无当者流,更不在话下了。中宫胃气的发动和食道管:人尽皆知我们的生理,自喉头部分开始,便分为食道(后)、气管(前)两支。如果气管系统有了疾病,或者碰到伤风感冒等情形,便有咳嗽呛气等现象发生。而咳嗽的情形,又有干咳和痰咳等差别。干咳,大多由于支气管炎所发生。可是有些痰咳,便和食道管连带胃部的病症有关。但在“静坐”修道者来说,当“中宫”气机发动,有了打长呃、嗳长气的现象之后,便会感觉胸膈之间严如有物堵塞、欲吐之为快而又不能畅所欲吐。等到上行气充满、忽然咳嗽带有混浊灰暗色的浓痰,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征候。道家者流,对这个部分的名称,叫作“十二重楼”。密宗者流,对于这个部分的名称,便叫作“受用轮””(喉轮)的脉结。事实上,都是指由喉头开始,连带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带的系统。密宗的修法者,认为打通了“喉轮”气脉,便可没有妄念烦恼。其实,这也是笼统的说法。真正打通了“喉轮”部分的气脉以后,可以做到减少无明的烦恼;换言之,就不像普通一般人们因胸怀烦恼而产生情绪烦躁的情形,并非完全可以到达不起妄念,但至少有可使无明妄念减轻的作用。因为完全做到妄念不生,那还得靠心理上的定静工夫,不是全凭生理的作用即可一蹴而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70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