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暴龙是一种大型的肉食类恐龙,挖掘到的标本总计有五颗牙齿与一件不完整的髋骨。它是属于暴龙科。在白垩纪晚期的亚洲地区,特暴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种属。
1972年,人们在河南省峦川县嵩坪村的秋扒组地层中,发掘到五颗大型牙齿,恐龙权威人员董枝明在1979年将其命名为峦川暴龙(霸王龙)。暴龙类是在地史所有动物中,最庞大凶猛的食肉类动物,秋扒组岩石是分布在潭头盆地峦川县一带的白垩纪晚期地层,是由紫红色的砂泥岩构成,最底部含有砖红色的砾石
如同其他暴龙科恐龙,暴龙的牙齿前后缘呈锯齿状。此外,暴龙的牙齿为异齿型:前上颚骨的牙齿属于凿状牙,牙齿间紧密排列,横剖面为D形,后侧有明显的棱脊,并向后弯曲。 D形横剖面、后侧棱脊、与往后弯曲的特点,减低了暴龙咬合时,牙齿陷入猎物身体内的可能性。后段的牙齿较为粗壮,外型类似香蕉,牙齿间空间较宽,也有明显的棱脊。 上颚后段牙齿较下颚后段牙齿更大。目前所发现最大的暴龙牙齿,包括齿根在内有30公分长。 在其他恐龙身上发现的大型齿痕,显示暴龙的牙齿可刺穿坚硬的骨头。暴龙拥有恐龙之中最强大的咬合力,也是咬合力最大的动物之一。经常发现暴龙的受伤或断裂牙齿,但与哺乳类不同的是,暴龙科的牙齿是不停成长、替换的。
如同其他兽脚类恐龙,暴龙的颈部形成自然的S形弯曲,但较短、较健壮。暴龙的头颅骨长度是脊柱(髋骨到头部)的一半,显示它们的粗短颈部必须充满强壮的肌肉,才能支撑巨大的头部。 与身体相比,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久以来,暴龙的前肢被认为只有两指,但一个近年的未公开研究,发现暴龙有已退化的第三指。
就身体与后肢比例而言,暴龙的后肢却是兽脚类恐龙之中最长的之一。暴龙的后肢强壮,每只脚各承受约半只大象的重量。脚掌只有三个脚趾接触地面,跖骨离地。脚后另有一上爪。暴龙的中跖骨挟长,与两侧跖骨形成夹跖型态。踝部关节呈简单的绞链型态;而稳固的踝部,显示它们可以在崎岖的地面行走。
暴龙的尾巴大且重,长度约与身体相当,有时包含超过40个脊椎骨,可与头部与身体保持平衡。为了平衡暴龙的重、大体积,它们身体的许多骨头是中空的。这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同时维持了骨头的强度。
在过去,暴龙科被推测可能与侏罗纪的大型肉食性恐龙有亲缘关系,例如斑龙超科与肉食龙下目。但化石证据显示这群恐龙在很早期已经分开进化,暴龙应属于较衍化的虚骨龙类演化支。
暴龙是暴龙超科、暴龙科、以及暴龙亚科的模式属。暴龙亚科的其他成员包含北美洲的惧龙与亚洲的特暴龙,两者有时会被认为是暴龙属的异名。
195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叶甫根尼·马列夫将在蒙古发现的化石,建立为一个新种,命名为勇士暴龙(Tyrannosaurus bataar)。 到了1965年,勇士暴龙被重新命名为勇士特暴龙(Tarbosaurus bataar)。 尽管被重新命名,许多种系发生学研究认为勇士特暴龙是雷克斯暴龙的姐妹分类,因此勇士特暴龙常被认为是暴龙的亚洲品种。 一个最近对于勇士特暴龙的重新叙述,显示勇士特暴龙的头颅骨比雷克斯暴龙的还要狭窄,而两者的头颅骨在咬合时所承受压强的方式非常不一样,所得到的数据结果是勇士特暴龙较接近于分支龙,另一种亚洲暴龙类。 另一相关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发现分支龙是特暴龙的姐妹分类,而非暴龙;如果这个研究属实,将显示特暴龙与暴龙是独立的属。
在发现暴龙的相同地层中发现的其他暴龙科化石,起初被类于个别的分类项目,包含后弯齿龙与大纤细艾伯塔龙(Albertosaurus megagracilis),后者在1995年被建立为恐暴龙(Dinotyrannus megagracilis)然而,这些化石目前通常被认为是暴龙的幼年个体。
在蒙大拿州发现的一个小型(60公分长)、但接近完整的头颅骨,可能是个例外。这个头颅骨起初被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在1946年归类于兰斯蛇发女怪龙(Gorgosaurus lancensis), 但后来被建立为新属,矮暴龙。 对于矮暴龙的有效性分为两派意见。许多科学家认为该头颅骨来自于一个幼年暴龙。 矮暴龙与暴龙之间有少数差异,例如矮暴龙的牙齿数量较多,这导致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独立的两个属;必须等到更进一步的研究或发现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暴龙模式标本的头颅骨,位于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个参考异特龙,并以石膏完成的模型,有很大的错误,目前已被拆除。
第一个被归类于暴龙的标本由两个部份脊椎骨所构成(其中一个已遗失),是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92年所发现,并命名为 Manospondylus gigas(意为「巨大的」+「多孔的脊椎」)。奥斯本在1917年发现M gigas与暴龙有相似处,但因为M gigas的脊椎骨破碎,所以奥斯本无法确定它们是同一种动物。
在2000年6月,黑山地质研究机构找出M gigas在南达科他州的发现地点,并在当地发现了更多的暴龙类化石。这些化石被判断跟M gigas都来自于同一个体,而且被归类于暴龙属。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M gigas比暴龙还早被命名,因此应拥有优先权。 然而,根据从2000年1月1日起生效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第四版,首同物异名或首异物同名自从1899年起就不被当成有效名称使用,而次同物异名或次异物同名在过去50年来,已被至少25个研究、至少10位研究人员当作有效名称,并使用在特定分类,在这个状况下,目前占优势的使用名称必须继续使用。 暴龙符合这个规定,因此继续成为有效名称,并为被认为是一个保留名称。而Manospondylus gigas则被认为是个遗失名。
如同所有的恐龙资讯都来自于化石纪录,关于暴龙的生理,例如行为、肤色、生态、以及生理,仍然未知。然而,过去20年来已发现许多新标本,产生许多关于暴龙生长模式、性状、生物力学、以及代谢方面的假设。
数个暴龙幼年体标本的鉴定,使得科学家们得以纪录它们的个体发生学变化,进而估计它们的寿命与成长速率。目前已知最小的暴龙标本为「乔丹」(编号 LACM 28471),体重估计只有299公斤;而最大的标本「苏」(编号FMNH PR2081),体重极可能超过5400公斤。对于暴龙骨头的组织学研究,显示「乔丹」死亡时只有2岁,而「苏」死亡时有28岁,这个数据可能接近暴龙的年龄极大值。
组织学可以检验出标本的年龄,藉由不同标本的体重与年龄,可以绘制出动物的成长曲线。暴龙的成长曲线呈S形,未成年个体在接近14岁以前,体重少于1800公斤,之后便大幅的成长。在这段快速成长期间,年轻的暴龙平均每一年增加600公斤,并持续4年。在18岁之后,成长曲线再次稳定下来。举例而言,28岁的「苏」与一个22岁的加拿大标本(编号RTMP 81121)相差只有600公斤。 最近,另一个由不同研究人员完成的组织学研究发现暴龙的成长曲线是在约16岁时缓慢下来,证实了以上结果。 这个忽然改变的成长速率可能显示者生理成熟,一个16到20岁的蒙大拿州暴龙标本(编号MOR 1125,也名为「B-雷克斯」)的股骨髓质组织,证实了这个假设。髓质组织只发现于产卵期的雌性鸟类身上,显示「B-雷克斯」正处于繁殖期。 其他暴龙科恐龙拥有类似的成长曲线,但成长速率较慢。
超过一半的暴龙标本,在达到性成熟的六年内死亡,这个生长模式也存在于其他暴龙类,以及某些现代鸟类与哺乳类。这些动物的特征是婴儿死亡率高,而未成年体的死亡率低。达到性成熟后死亡率增加,部分原因是繁殖压力。一个研究显示暴龙的未成年个体少见的部分原因,即是它们未成年体的死亡率低;在该年龄层时,这些动物并不会大量死亡,所以不常化石化。然而,未成年个体少见的原因也可能是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或者是寻找化石的人偏好较大、较引人注目的化石。
随者标本的增加,科学家们开始发现暴龙的个体间变化,并发现它们可分为两种模式或形态,类似于某些其他兽脚亚目物种。其中一个形态较为粗壮,而另外一个较为纤细。数个形态学研究认为这两种形态代表暴龙拥有两性异形,而较粗壮的形态通常被认为是雌性。例如,数个粗壮标本的骨盆似乎较宽,可能用来容纳产卵的通道。 粗壮形态的第一节尾椎上的人字形骨缩小,很明显地用来是容纳生殖系统的产道,这特征也在鳄鱼身上出现。
最近几年,两性异形的证据被削弱。一个2005年的研究,发现原先宣称鳄鱼的人字形骨特征是两性异形特征是错误的,使得拥有类似特征的暴龙的性别分类产生争议。 「苏」的第1节尾椎上有完全大小的人字形骨,而「苏」是个非常粗壮的个体,显示这特征并不能用来辨认这两种形态。因为暴龙的标本被发现于萨克其万省到新墨西哥的地带,个体间的差异可能较适合显示地理差异,而非两性异形。这些差异也可能与年龄有关,较粗壮的个体可能是较年老的个体。
目前只有一个暴龙标本被认为确实属于某个性别。「B-雷克斯」标本的数个骨头内保存了软组织。某些组织被鉴定为髓质组织,髓质组织是种只存在于鸟类身上的组织,是钙质的来源,可在产卵期制造蛋壳。因为只有雌性个体产卵,髓质组织只存在于雌性鸟类体内,但在雌性个体制造荷尔蒙如雌激素的期间,雄性个体也有能力制造髓质组织。这个证据显示「B-雷克斯」是个雌性个体,并在产卵期间死亡。 [40]最近的研究显示鳄鱼并未拥有髓质组织,而鳄鱼是除了鸟类以外,恐龙的现存最近亲。鸟类与兽脚类恐龙共同拥有髓质组织,近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的演化关系。
如同许多二足恐龙,暴龙在过去也被塑造成三脚架步态,身体与地面之间呈至少45度夹角,尾巴拖曳在地面上,类似袋鼠。这种三脚架步态起源于约瑟夫·莱迪在1865年所提出的鸭嘴龙重建,这是首次将恐龙描述成二足动物。 [46]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前馆长,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认为这些恐龙是以笔直的步态站立,于是在1915年首次发现暴龙完整化石后,提出笔直步态的概念。于是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该暴龙化石是被塑造成笔直的步态,直到1992年才被重造。 [47]到了1970年,科学家们认为直立的步态并不正确,因为没有任何现存动物能够维持这种姿态,这种姿态将导致脱臼,或数个关节的松脱,例如:臀部、头部与脊柱间的关节。 [48]尽管直立的步态并不正确,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仍然影响了许多**与绘画,例如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著名壁画「The Age Of Reptiles」,由鲁道夫·札林格所绘制。直到90年代,**《侏纪公园》将更正确的暴龙步态传达给一般大众。目前的**、绘画、以及博物馆模型,都将暴龙塑造成身体与地面接近平行的姿势,而尾巴高高举起,可以平衡头部的重量。
在2006年,亚伯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艾力克·斯内夫立(Eric Snively)、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的唐纳德·亨德森(Donald Henderson)、以及卡尔加里大学的古生物学家道戈·菲利普斯(Doug Phillips)将暴龙科的头骨和牙齿数目与其他的物种作了比较。在其中一项针对恐龙头骨的结构力学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电脑断层扫描对它们的牙齿弯曲强度、鼻部和头盖骨弯曲强度等项目进行了检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期刊《波兰古生物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上。斯内夫立的研究团队发现,暴龙科特有的固定、拱型鼻部骨头,比其他肉食性恐龙的未固定鼻部骨头更为坚固。当其他的肉食性恐龙撕咬猎物时,它们的头部骨头可能会轻微地分开;而暴龙的固定鼻部骨头,则将所有的咬合力都传递到了猎物身上。 除了斯内夫立的团队以外,剑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埃米莉·雷菲尔德(Emily Rayfield)博士也提出了固定鼻部骨头增强了暴龙咬合力的假设。
与身体相比,暴龙的前肢非常小,长度仅有1公尺。然而它们并非痕迹器官,并具有肌肉附着的痕迹,显示暴龙的前肢具有相当的力量。早在1906年,奥斯本便已发现这个特征,他推测这些前肢是在交配时抓住配偶。 [53]也有论点认为暴龙的前肢是用来协助它们在俯伏在地面时站起。 另一个可能假设则是,当暴龙使用颚部咬死挣扎的猎物时,前肢可以固定住猎物。最后一个假设已得到生物力学研究的支持。暴龙的前肢是非常粗厚的硬质骨(Cortical bone),可以承受更大的承载力。完全成长暴龙的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能够举起199公斤的重量;二头肌也可以增加这个数值。暴龙前臂的移动范围有限,肩膀与手肘关节只能做出40到45度的旋转。而恐爪龙的肩膀与手肘关节可以做出88到100度的旋转幅度,人类的肩膀关节可以做出360度的旋转,手肘关节可以做出165度的旋转范围。暴龙的重型手臂骨头、及强壮的肌肉、以及有限的旋转范围,显示它们的前肢可能用来快速抓牢挣扎的猎物。
在2005年3月份的《科学》杂志中,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玛莉·海格比·史威兹(Mary Higby Schweitzer)与其同事,宣布在一个暴龙腿部骨头的骨髓中发现了软组织。这个化石(编号MOR 1125,也名为「B-雷克斯」)是在海尔河组发现,化石年代为6800万年前。这个化石在装运过程中断裂,因此并没有以正常方式来保存。目前已经鉴定出分叉的血管,以及纤维状的骨头组织。此外,骨头组织中具有类似血球细胞的微小组织。这个骨头的结构类似鸵鸟的血球细胞与血管。关于这些组织的真实身分,研究人员目前还没有确定地做出定论。 [55]如果这些软组织是未被化石化取代的生前组织,其中的蛋白质可用来间接获取恐龙的DNA信息,因为每一种蛋白都由特定的基因所编码。传统的看法认为软组织不可能被保存下来,因此过去未曾进行过相关的检验,所以也没有发现过骨头内的软组织。自从这个发现以来,目前有另两个暴龙类与一个鸭嘴龙类化石被发现具有类似的软组织。 [56]相关的软组织研究认为这个发现证明鸟类是暴龙科的近亲,而离其他现代动物较远。
攀岩运动集健身、娱乐和竞技于一体,是一项深受人们欢迎的运动项目,它要求运动员能够在各种不同的高度及角度的岩壁上轻松舒展、准确的完成腾挪、跳跃、引体等惊险动作。给人们以优美、惊险的享受,被称为"峭壁上的芭蕾"。那么攀岩运动的装备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攀岩运动所需提要的装备,供大家参考。
攀岩的装备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用来保证此项运动的安全,另一类则为了让攀登者的表现更出色。前者包括主绳,安全带,铁锁,保护器,扁带,快挂,岩石塞,岩钉,膨胀钉,挂片,冲击钻,抱石垫,头盔,后一类较简洁,主要有攀岩鞋,镁粉袋等。
1、主绳
贯穿攀登者、保护点和保护器的结合线。主绳是攀岩保护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线。主绳内部是缠绕在一起的多股尼龙绳,外部则包有绳皮起到固定和防磨的作用。
主绳可分为动力绳和静力绳,它们的弹性不同。动力绳的弹性系数为6%至8%,100米的动力绳在受力80KG时可延伸6至8米,这样攀登者在脱落时会得到一个缓冲,减少冲力。动力绳是各种攀岩活动的主要用具。静力绳的延展性很小,弹性约为2%,一般用于下降和探洞。
只有通过UIAA或CE检测并带有其认证标志的主绳才可使用,不使用历史不明的主绳。
主绳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绝对避免在锐利的岩角上横向切割;不可踩踏或在地上拖拽,以防岩屑、细沙进入纤维造成内部磨损;避免接触油类、酒精、汽油、油漆和酸碱性化学药品;每次使用前后进行检查,定期淘汰;不用时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2、安全带
安全带穿在攀登者身上,承载因攀登者脱落或下降而产生的重量和冲力。安全带的腰带为受力部分,其余腿带等则为了舒适、便利而设计。
攀登之前攀登者和保护者要互相检查安全带是否穿戴正确。只有腰带和保护环是承重的,其它部分不可承载人体重量;装备环的承重在5公斤以下。
腰带、腿带上带有宽厚海绵垫的安全带,舒适但笨重,适用于室内攀登、定线过程中;竞技攀登时需要轻巧型安全带;传统攀登或器械攀登时,要考虑装备环的数量和位置是否合适。
3、主锁
铁锁可自由开合的金属环状物,将各类保护器械、装备连接在一起。
丝扣铁锁在扣紧螺丝时能使铁锁门锁定在闭合状态,避免了不慎碰开的危险;普通铁锁不带丝扣装置,重量轻、操作便利,可用于临时保护点,若使用普通锁做固定保护,须遵循双重铁锁且对开门的原则。
铁锁的纵向抗拉力大于横向抗拉力;铁锁门打开时,纵向抗拉力会降低;铁锁门是最薄弱的环节,不可直接受力。正确的使用方式是保持铁锁门闭合且纵向受力。
避免高空跌落或硬物撞击;这样会带来内部的裂痕导致铁锁作废。
先锋攀登等可能出现冲坠的情况下,攀登者应直接将主绳和安全带连接,不能使用铁锁作为中间环节。
使用UIAA或ICC认证的铁锁,铁锁历史不明不可使用。
4、保护器
当主绳以正确方式通过保护器时,其特殊构造能增加摩擦力,使得主绳的制动端只需较小的握力即可控制受力端的较大重量。
8字形保护器以前最常用,但会使主绳反复拧转缠绕,ATC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GRIGRI,REVERSO等保护器在一定条件下会自锁,但一定要正确使用。保证主绳以正确方式通过,分清制动端和受力端;对于不能自锁的保护器,使用中永远要握住主绳的制动端。
5、岩石锥
固定于岩壁上的各种锥状、钉状、板状金属材料作成的保护器械,可根据裂缝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形状的岩石锥。
6、扁带
扁带:软性带状物,通过机械缝合或手工打结成为长度不一的闭合圈,提供保护器械之间的软性连接。
机械缝合的强度大于手工打结,但手工方式可自由调整扁带长度使其适合需要。移动中的主绳不可直接从扁带中穿过,否则,移动带来的摩擦热会损毁扁带。
架设固定保护点时可能用扁带连接两个或更多的临时保护点,此时须注意扁带的连接方式以区分主受力点和备用受力点;还要保证一个临时保护点失效时,不冲击其它保护点,不影响整体保护效果。
7、快挂
快挂:扁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铁锁成为快挂,使用时一端扣入保护点,一端连接人体安全带或主绳,带来操作便利。
快挂两端的铁锁都不带丝扣,存在不慎打开或收力压开的危险,所以只有一个快挂时,不能作为固定保护点使用。
先锋攀登或传统攀登的路线中使用快挂作为临时保护点,此时主绳的扣入方式和快挂开口方向非常重要。要求主绳从快挂与岩壁之间穿入,从外侧穿出,也就是说攀登者这一端的绳头在外侧;若路线存在横向走向,快挂扣入端的铁锁门要朝向路线走向的反方向,比如路线是从左至右,铁锁开口须朝左。这样可防止脱落时绳子压开铁锁门。
8、岩石塞
岩石塞:规格、形状不一的金属制品,可放入岩缝、石洞、石桥等地形中并固定住,成为保护点。
以放置岩塞作为保护点需要丰富的器械经验,操作者必须非常谨慎,确保岩塞在可能出现的受力方向上不会移动或脱出。
不带机械部件的岩石塞主要利用自身的各向不对称性和岩缝内部的形状变化,固定在岩缝狭窄处。
9、机械塞
机械塞的形状大小可以调控,以收缩状态进入岩缝,弹开后即可卡住,操作便利,适用范围广,是攀登传统路线的上佳选择。
熟悉各类岩塞的直径和适用范围将大大提高操作速度,必要时可在岩塞杆上进行标记。
10、岩钉
提供另一种建立保护点的方式;一头是楔形,通过敲击楔进岩缝提供保护力,另一头是环状,可连接铁锁或扁带。要提醒的是,敲入同一条岩缝的两个岩钉存在撬开岩石的可能。
11、膨胀钉
利用冲击钻和锤子,膨胀钉可打入整块岩石中,加上挂片就成为非常稳固的保护点。
12、挂片
一侧通过膨胀钉或螺丝钉固定在岩壁上,另一侧则可扣入铁锁或快挂,或接上扁带;是保护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13、镁粉袋
辅助装备,镁粉可吸收手上的汗液和岩壁表面的水份,增大摩擦力。
14、抱石垫
抱石运动中的保护手段,提供缓冲和减震作用。
抱石垫内部是两层或更多不同质地的海绵。最上面是硬体封闭式海绵,最下面是较厚的软体开放式海绵。软体海绵使脱落者下陷而不是分散压力,易挫伤手腕脚踝,所以抱石垫要硬体海绵层向上放置。
可能脱落的地方都需要抱石垫;若数量不够,保护者可随着攀登者的动作拖动垫子。
15、头盔
有效防止落石以及非正常脱落姿态带来的头部伤害。头盔要端正佩戴才能护住前额后脑及侧面。出现落石千万不要仰头观望或以手抱头,无处可躲时让头盔发生作用。
16、攀岩鞋
鞋底采用特殊的橡胶,摩擦力大大增加。从普通鞋到攀岩鞋是提高攀登水平的重要变革。
使用时应选择号码偏小的,穿进去将脚裹得很紧,这样能使脚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增强脚感,便于精确踩点和发力。
攀岩鞋种类繁多,适应于不同的石质、岩壁角度以及不同的攀登方式。
17、悬挂式帐篷
当准备在岩壁上过夜时使用的夜间休息帐篷,须通过固定点用绳子固定保护起来悬挂于岩壁。
攀岩运动的简介
攀岩运动,相信很多人都有听说过这一项运动,又或者电视上和现场看见过,然而相信大多数人都没有尝试过,因为攀岩并不像其他普通的体育运动那样,攀岩是带有很大的挑战性,那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胆量才能够迎接这些挑战。
攀岩是一项带有危险性的活动,但是并不要把攀岩想象的那么的恐怖,只要你能够够克服内心的恐惧,能够在事前做好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工作,还要了解一切攀岩的基本方法,只要安全措施做得好,保证你万无一失!
攀岩可以让上半身得到很好的锻炼,练出很好的漂亮线条,这是其他一些运动达不到的效果,在攀岩中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有帮助的,在攀岩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所以对于提高自身专注度也是有好处的。
攀岩运动的好处
1、增加身体柔软度与协调感
这是攀岩的关键能力,其重要性更胜于体力;国外已有医疗领域,将攀岩用来矫治。孩童肌肉发展及手、眼、身体之协调训练上。
2、增强体力
攀岩运动要的是手脚均衡的力与美,并且足以负荷自己的体重、对抗地心引力,这件事,女孩可是一点儿也不输男孩的。
3、集中力
脚下全神贯注地踏着岩块,留意身体在岩块上位移的每个细节,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事物的专注程度。
4、进取心
当自己靠着攀登绳承受体重、挂在高高的岩壁或岩塔上时,是放弃、还是继续坚持?已经不只是勇气可形容,还有意志力、荣誉感,及自我超越的决心。
5、自信心
面对比自己身高还高至少3、4倍的岩场,仍毅然中的困难,心性自然要比常人自重与自信。
6、平衡感
被称为在岩壁上行走的「蜘蛛人」,行走的基本姿势是三点不动一点动,靠的就是平衡感!而在意志方面的好处更是不少。总之攀岩运动是一项深受青年人喜欢的运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
攀岩运动的伤害与预防
依照1995年一项针对‘美国运动攀登协会(ASCF)’42名职业攀岩选手的医学调查报告指出,攀岩者最常见的运动伤害包含下列11种手部、肩部及肘部之损伤。接着,我们将针对前八项伤害之病因、症状及诊疗作进一步的分析与介绍。
(一) 手部运动伤害
1、 手指侧副韧带伤害:手指侧副韧带之扭伤或断裂是攀岩最常见的运动伤害,其中以中指、食指或无名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和姆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损伤为主。当攀岩者以动态动作去抠一个岩穴(pocket)时,中间三指的‘近端指骨间关节’将在x那间承受极大施力及大幅弯曲;而捏点(pinch)的动作则易使姆指的‘掌骨与指骨间关节’扭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的肿涨、僵硬、慢性疼痛、及运动受限,若对患部施压时手指呈现弯屈及不稳定,则表侧副韧带已完全断裂;如果患者仅感到疼痛,但患部仍稳定,则可能只是扭伤。至于治疗方法,倘若韧带仅是扭伤,须使患部休息并施以冰敷及消肿。接着,可以‘邻指合并固定法’将患指及邻近手指缠绑在一起,并对关节变形部位背侧施予轻压,以引导其整复。固定两周后,便可让手指作试度运动。患部的肿胀及疼痛将持续数月之久,但仍可攀岩。倘若韧带完全断裂,患者便须就诊作进一步诊疗,评估手术治疗的可行性。若采非手术方式治疗,痊愈后手指可能会有难以施力的情形发生。
2、屈肌肌腱伤害:每一根手指皆有两条屈肌肌腱(姆指除外),其中‘屈指浅肌’可将‘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而‘屈指深肌’则可将‘远程指骨间关节’、‘近端指骨间关节’及‘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弯曲。攀岩时,闭锁型抓法(close)容易导致‘屈指浅肌’的肌腱撕裂;而抠岩穴(pocket)则易使‘屈指深肌’肌腱撕裂。当‘屈指浅肌’肌腱撕裂时,‘近端指骨间关节’将难以弯曲;当‘屈指深肌’肌腱撕裂时,‘远程指骨间关节’则难以弯曲,患部的疼痛、肿胀与握力和捏力消失则是两者共同的症状。检查时,可先将‘近端指骨间关节’伸直,并尝试弯曲指尖,若患指无法将‘远程指骨间关节’屈曲,则表示‘屈指深肌’肌腱发生伤害;至于‘屈指浅肌’肌腱的检查,则可将手掌朝上置于桌面,将患指外之四指维持伸展姿势并令患指弯曲,若无法屈曲则表该指的‘屈指浅肌’肌腱受伤。至于诊疗,受伤后患者应迅速就诊以正确判断病情,并评估手术修复的可能性。倘若决定采手术治疗,则须在两周内进行。
3、 第二环状滑车(A2 pulley)伤害:每一根手指内皆有5个环状滑车用以连接、固定骨指与肌腱(姆指除外),而肌腱的经常弯曲便会与滑车发生摩擦,并导致其撕裂。‘第二环状滑车’位于‘近端指骨’近‘掌骨与指骨间关节’处,攀岩者常因闭锁型抓法(close)时过度用力而导致其撕裂,其中以中指及无名指最常见。据统计,约有40%的职业攀岩者患有‘第二环状滑车’伤害之病历。严重时,第二环状滑车将完全断裂,导致屈肌肌腱无法再贴进指骨,并呈现弓形弯曲,即所谓的‘弓弦现象’(bowstringing)。第二环状滑车伤害之诊断较为不易,须藉由核子共振或计算机断层方能正确察出病因。至于治疗,倘若仅是滑车裂伤,可将患指以胶布缠裹,并停止攀岩2-3个月;但如果环状滑车已完全断裂,则须以手术来整复。
4、板机指:是一种手指屈肌腱鞘发炎的病况,最常发生在中指、无名指或姆指内的‘第一节环状滑车’(A1 pully)。正常的肌腱会在维持活动空间的滑车内前后滑动,但若肌腱因发炎而产生结节,手指弯曲时结节仍可通过滑车,但在伸展时却会卡在滑车的掌侧。轻微时,须靠外力方能将手指拉开,且在结节挤过滑车时产生如扣板机的响声。严重发炎及肿胀时,手指甚至会卡在弯曲处动弹不得。至于检查,一般可直接在患部摸到具压痛性的结节,且多位于‘掌骨及指骨间关节’。严重的话,‘近端指骨关节’亦会发生伸展或弯曲受限的情形。至于治疗方法,初期可以夹板固定‘掌骨及指骨间关节’使其呈伸展姿势(约两周)、施用短期非类固醇消炎剂(NSAIDs)或局部注射类固醇。不过,因反复注射类固醇可能导致屈肌肌腱断裂或伤及手指的感觉神经,故病情若在一个月内或注射两次类固醇后仍未好转,则应考虑开刀将粘连的腱鞘剥离或切除。
(二) 肩部运动伤害
一般所谓的肩关节,是介于肱骨与肩胛骨之盂唇所形成的关节,而锁骨则横于其上,与肩峰形成肩锁关节。盂肱关节是一种球窝关节,肱骨像球状被包在浅浅的盂唇窝中,以主动性的盂唇、关节囊韧带及被动性的三角肌、‘旋转带’(rotator cuff)来提供稳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关节、肌腱、韧带与滑囊间的经常性的磨擦与碰撞,将引起诸如:旋转带撕裂、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肌腱炎、棘上肌肌腱炎等肩部伤害,我们称之为‘夹击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夹击症候群常见之病况包含以下三种:
1、 旋转带腱炎:旋转带是由肩胛下肌、棘上肌、棘下肌、小圆肌所组成,这些肌肉包围覆盖住肱骨,在肩关节稳定与手臂移动中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但由于旋转带紧邻由肩峰及啄突所构成的弓形突起组织,经常性的摩擦将造成旋转带破裂,其中尤以棘上肌肌腱的伤害最常见。
2、滑囊炎:旋转带与‘肩峰-啄突’间尚有另一组织,称为滑囊,其功能在于减少上述两者间的摩擦碰撞。经常性的撞击将使滑囊发炎,其中尤以肩峰下滑囊炎最常见。
3、 肱二头肌肌腱炎:旋转带之破裂、肿胀及发炎将造成肌腱供血异常,进而加速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之磨损,甚至断裂。
夹击症候群的患者一般会有肩部前方和外侧疼痛、肩部运动范围变小(特别是手臂无法高举过头)、手臂肌肉无力等症状。治疗初期的目的为降低疼痛及肿胀,并调整训练方式以使患部休息。接着,可采肌力强化运动(如:下斜方肌、前锯肌之训练)及肩关节伸展牵张运动等物理治疗,必要时亦可施用短期非类固醇消炎剂或局部注射类固醇。
(三) 肘部运动伤害
攀岩者最常见的肘部伤害是所谓的‘上髁炎’。上髁炎依肇因及受伤点不同,可分为‘肱骨内上髁炎’(即俗称的高尔夫球肘)及‘肱骨外上髁炎’(即俗称的网球肘)。其中,肱骨内侧上髁是屈指浅肌及侧腕屈肌的起端,而肱骨外侧上髁则是伸指肌及侧腕伸肌的起端,以攀岩着重屈肌力量的特性而言,罹痪内上髁炎的机率因而较高。上髁炎是指前臂屈(伸)肌的牵拉,而引起附在肱骨内(外)上髁起点处的撕裂、发炎、肿胀等病状,其症状包含:肱骨内(外)上髁中心之压痛、屈(伸)指肌及屈(伸)腕肌之广泛压痛等。至于治疗,患者因让患部肌肉适当休息、施以局部热敷或超音波等物理治疗及进行患部肌肉之拉筋与肌力训练,倘若疼痛复发,则可考虑施行筋膜切开手术。
攀岩伤害预防措施
(一) 基本原则
以下几点原则将协助攀岩爱好者辨视运动伤害之警讯,并将其防范于未然
1、 逐步提升训练强度,给予身体足够的适应期
2、 倘若把点非在指力负荷范围内,切勿逞强
3、 培养正确的训练方式、改正易受伤的攀登风格或习惯
4、 在受伤时须尽快变更计画,勿因求好心切而使病情加重
5、尽量将攀登动作做到平衡,使压力由各肌群平均分担
6、 勿因观众之压力或期许,做出超出体能负荷之动作
7、避免将关节伸展至极限,否则将对周围肌腱或组织造成伤害
8、确实依照个别能力决定训练强度
9、为使肌肉平衡发展,须同时训练拮抗肌之力量
10、 对锻炼中之肌肉施以柔软度训练,可避免伤害
11、勿忽略发炎肿痛之征状,否则将延缓患部之复原
12、勿过度依赖止痛剂,因在消肿止痛的同时,亦将掩饰患部所发出之警讯,并减少自我免疫力
13、 无论症状多细微,皆须保持警觉和积极防范。
(二) 实施方式
1、热身与整理运动:运动前热身是预防运动伤害的首要之务。就攀岩而言,可先在横渡墙上攀爬简单路线2-3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直至身体些微出汗为止,但须以手臂不至硬化(pump)为原则。接着,为了增加肌肉弹性、避免拉伤,可进行20分钟的柔软操。伸展运动的原则如下:每个动作静态维持10秒;勿在肌肉拉紧后用力弹压;肌腱有被拉扯的感觉,但非疼痛;进行时保持轻、慢之原则,且不停地深呼吸;重复每个动作2-3次。攀岩后的整理运动则旨在刺激血液循环、带走代谢物,并减少肌肉疼痛,实施步骤与热身时相同。
2、柔软度训练:柔软度训练可加强肌肉的伸展性,对于增加关节运动幅度及防止肌肉拉伤十分重要。此外,伸展度愈好的肌肉,肌力增加的幅度愈大,而柔软度差的人罹痪肌腱炎的机率亦较高。为了防止手部、肩部及肘部的伤害,上半身的柔软度训练应包含:颈关节、肩关节、二头肌、三头肌、三角肌、屈指肌、伸指肌及背部群肌等部位之伸展。
3、 肌力训练:肌力发展不健全往往是许多运动伤害的肇因,如某些攀岩者的肌腱炎便是由于二头肌之强度远大于其拮抗肌-三头肌,而使三头肌肌腱撕裂所致。对于攀岩者而言,拮抗肌的训练应着重于前臂伸肌、三头肌及背肌之强度,以与前臂屈肌、二头肌及腹肌之发展相称。其次,为减少肩部‘夹击症候群’的罹痪率,则须强化旋转带肌群、下斜方肌、前锯肌等,以增加肩关节的稳定度。
4、 训练计画的排定:正确的训练计画不仅可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受伤后,训练计画的适度调整更可协助患部的复健。为了使生理状况得到充分复原,须在一连串的攀登日中安插休息日,原则上爆发力训练须隔两天,力量耐力训练可连续两天,但须有等量的休息日。肌耐力训练则可连续3~6天后,再休息1~2天。其次,攀爬时每条路线之间亦须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一般而言是5-10分钟。此外,训练时应避免反复尝试同一动作或选择固定型态的路线。
5、避免尝试危险动作:除微创伤外,有时候一些如:动态、倒扣、闭锁型抓法、抠岩穴之危险动作,亦可能引起肌肉、肌腱拉伤或韧带扭伤等急性运动伤害。原则上应尽量以静态及平衡动作攀爬、避免将肢体伸展到极限、且在感到些许疼痛时即得选择放弃。
问题一:肩袖损伤的治疗 1保守治疗损伤的肌腱应得到充分的休息,并加强健侧肩部肌肉的锻炼。患者应避免做推压动作,而代之以牵拉活动。局部可使用膏药等外用药物治疗。疼痛较重的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疼药。2手术治疗如果损伤较重、肩袖完全撕裂,或经保守治疗3~6个月效果不好,需行手术治疗。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肩袖损伤的手术治疗现在大部分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效果较好。部分巨大撕裂或条件较差者,可行小切口开放手术修补损伤的肩袖。
问题二:肩袖损伤康复的疾病简介 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其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其环绕肱骨头的上端,可将肱骨头纳入关节盂内,使关节稳定,协助肩关节外展,且有旋转功能。冈上肌附着于肱骨大结节最上部,经常受肩峰喙肩韧带的磨损,从解剖结构和承受的机械应力来看,该部位为肩袖的薄弱点,当肩关节在外展位做急骤的内收活动时,易发生破裂,因肢体的重力和肩袖牵拉使裂口愈拉愈大,而且不易愈合 。 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如为青年人,绝大多数伴有严重外伤史。由于肩袖受肩峰保护,直接暴力很少造成肩袖破裂。间接暴力多因肩袖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后上肢外展,手掌扶地骤然内收而破裂,尤因冈上肌肌力薄弱,而承受牵拉力最大,故易破裂,约占50%肩袖损伤依破裂程度可分为部分破裂和完全破裂两类。若处理不当,部分破裂可发展为完全破裂。 (一)临床表现当肩袖破裂时,患者常自觉有撕裂声响,局部肿胀,皮下出血,伤后局部疼痛限于肩顶,并向三角肌止点放散,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患者不能主动外展肩关节。(二)体征1压痛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根据压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肩袖破裂范围的大小。局部压痛点用1%普鲁卡因封闭,待疼痛消失以后患者可以主动外展肩关节,表明肩袖未破裂或仅为部分破裂,若封闭后仍不能主动外展,则表明严重破裂或完全破裂。2弹响:肩袖裂口经过肩峰下时则弹响,尤其完全破裂者更为明显。3疼痛弧:部分破裂者肩关节外展60°~120°范围内出现疼痛。4裂隙:完全破裂者,可以摸到破裂的裂隙。5肌肉萎缩:早期因有丰满的三角肌遮盖不明显,日久同现冈上肌、冈下肌失用性萎缩,尤以冈下肌明显。三角肌有时不但不萎缩反而肥大。6关节活动异常:肩袖破裂较大时患臂不能外展,而由耸肩活动代替。由于肩袖破损,三角肌的收缩,肱骨沿其垂直轴向上,迫使肩胛骨在胸壁上滑动并旋转,出现肩关节活动异常,同时抗阻力外展力量减弱。7上臂下垂试:验行局部麻醉后,将患侧上臂被动外展至90°,如不加以支持,患肢仍能保持这一位置,表示肩袖无严重损伤,如不能维持被动外展位置则表明肩袖严重破裂或完全破裂。(三)影像学辅助检查1X 线检查:对诊断无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和排除肩关节骨折、脱位及其他骨、关节疾患2CT 断层扫描检查:对肩袖病变的诊断意义不大,在肩袖广泛性撕裂伴有盂肱关节不稳定时,有助于发现肩盂与肱骨头解剖关系的异常及不稳定表现;3超声检查:优点是无创性、可动态观察、可重复、准确率高、能发现冈上肌以外的其他肩袖断裂;操作方便、省时、费用低;能同时对二头肌长头肌腱病变做出诊断;对肩袖撕裂术后随访有其独特的价值,其诊断的准确率为90%;4磁共振及磁共振关节造影:MRI 是目前检查肩袖损伤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肩袖损伤分为III 期(出血水肿期、肌腱炎和肩袖纤维化期、部分或完全撕裂期)。MRI 通过形态和信号的异常反应可显示肩袖损伤的各期表现。磁共振关节造影是在透视下经关节囊内注射含碘造影剂。由于关节囊的扩张,微小的肩袖撕裂在造影剂的衬托下显示得更为清楚,磁共振关节造影的准确率超过90%;5关节镜诊治:关节镜的检查被认为是诊断肩袖部分撕裂的“金标准”,主要用于一些诊断较困难的病例 。 1肩部骨折脱位。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断裂部多位于肱骨结节间沟处。急性外伤破裂时剧痛,肘部屈曲无力。慢性破裂者,屈肘力量逐渐减弱。抗阻力屈肘试验无力感或疼痛加重。3牵拉肩 。 (一)分期:Neer (1972)将肩袖损伤分为Ⅲ期:I 期为年龄>
问题三:肩袖损伤如何治疗 第一通过手法松解改善不良体态,第二纠正过来加强肩袖肌群锻炼,重建正确的运动习惯
问题四:肩袖损伤如何保守治疗 根据你的情况,疼痛较重的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疼药,或者使用跌打伤痛理疗贴外用。 多注意休息,并加强健侧肩部肌肉的锻炼。患者应避免做推压动作,而代之以牵拉活动。比较严重的就建议到医院进行就诊。希望可以帮到你。
问题五:肩袖损伤 肩周炎怎么办? 怎么办?----到医院去治疗。
问题六:肩袖损伤怎么治疗 你好,德胜门骨科肩袖挫伤肩袖挫伤的治疗 包括休息、三角巾悬吊、制动2~3周,同时局部施以物理疗法,以消除肿胀及止痛。对疼痛剧烈者可采用1%利多卡因加皮质激素做肩峰下滑囊或盂肱关节腔内注射。疼痛缓解之后即开始做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周围神经性痛
1三叉神经痛 常见于炎性浸润动脉粥样硬化压迫以及桥小脑角肿瘤鼻咽癌三叉神经节肿瘤脊索瘤多发性硬化等
2蝶腭神经节痛翼管神经痛膝状神经节痛 见于副鼻窦炎蝶窦炎筛窦炎鼻腔结构变形鼻中隔弯曲因机械性压迫中鼻甲颅底骨折转移癌带状疱诊病毒感染等
3枕大神经痛 常见于神经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疟疾风湿病糖尿病甲状腺病酒精铅中毒枕部颈部外伤颈椎病类风湿性脊椎炎或转移癌颅底凹入症枕大孔狭窄寰枕融合寰枢脱位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小脑扁桃体下疝椎管内肿瘤枕大孔区肿瘤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椎半脱位颈肌损伤等
4肋间神经痛 常见于感染性和中毒性神经根炎胸膜炎慢性肺炎主动脉瘤二尖瓣狭窄胸腔器官病变胸椎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脊髓瘤脊髓炎症等脊柱病变肋骨瘤肋骨骨折骨痂带状疱疹
5颈肩臂神经痛臂丛神经炎 常见于颈椎骨关节病颈部肿物肿瘤带状疱疹流行性感冒斑诊伤寒流及疟疾等感染受寒接种异种血清疫苗
6尺神经痛正中神经痛和股外侧皮神经痛见于神经炎外伤局部的炎症及压迫性病变
7股神经痛和坐骨神经痛 见于神经根病变如肿物压迫腰椎间盘突出肿瘤炎症等疾病
8尾骨痛 见于外伤骨折等
9灼性神经痛 见于外伤如刀割伤挤压伤重击伤尤其是火器伤化学性损伤感染等
10带状疱疹 病因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
一周围神经痛
(一)三叉神经痛
多在40岁以后发病女略多于男疼痛部位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以第二三支受累最多见多为单侧可局限于一支亦可多支同时受累疼痛区以上下唇外侧鼻翼口角门齿轮大齿颊舌等最为敏感轻微刺激即可诱发故有“触发点”或“折机点”之称疼痛性质为短暂的发作性剧痛呈闪电刀割烧灼撕裂样痛严重者伴同侧面肌反射性抽搐痛前无先兆每次发作历时几秒至1-2min突发骤止间歇期完全正常每日数次数十次甚至数百次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常常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很少自愈疼痛常因洗漱进餐说话等诱发因此患者怕疼痛发作而不愿意洗脸刷牙进食故面部及口腔卫生较差精神抑郁面色憔悴;部分慢性患者可产生营养障碍如面部局部皮肤粗糙局部痛觉可有轻度减退影像学检查有助除外其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等做出诊断
(二)蝶腭神经节痛
蝶腭神经节内有三种神经成分分别为副交感神经根交感神经根与感觉神经根神经分布于眼眶泪腺蝶窦筛房后部上颌窦鼻腔黏膜以及口腔上腭上齿龈咽部等处黏膜支配该区黏膜的一般感觉腺体分泌泪腺分泌及上血管运动
蝶腭神经痛多发生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见表现为病侧下半面部的发作性疼痛疼痛位置较深而弥散往往由鼻根部后方眼以及上颌部开始继而扩展到上腭齿龈部颧颞部乃至下颌舌部甚至向同侧的顶枕部或颈肩部扩散疼痛较剧烈如电击刀割针刺样或烧灼样难以忍受常伴有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鼻黏膜充血鼻塞流涕流涎等植物神经症状情绪激动强烈光线巨大声响等刺激可诱发疼痛或使疼痛加剧每次疼痛持续时间为几分钟到几小时甚至几日呈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在月经期发作增加间歇期长短不定多表现正常或几小时内仍遗留轻度钝痛及感觉异常或几小时内仍遗留轻度钝痛及感觉异常检查时多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可有眼眶鼻根及乳突部压痛;个别患者在发作期可显示患侧霍纳征颞动脉波动增强或同侧面部肿胀及感觉过敏等偶尔刺激中鼻甲后部黏膜可诱发疼痛
根据一侧下半面部深在而弥漫的发作性剧痛并常伴有鼻塞流涕流泪等值物神经症状结合下述辅助检查可确诊:1X线检查部分患者有鼻窦炎改变2丁卡因试验阳性即在蝶腭神经节处—上鼻甲后涂抹几分钟后临床症状即可缓解4蝶腭神经节封闭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等可诊断
(三)翼管神经痛
为发作性一侧鼻面眼眶耳部及颈肩部疼痛常伴有副鼻窦炎多见于成年女性表现为单侧发作性鼻眼眶耳及面部剧痛可放射到头颈肩部多夜间发作常伴鼻窦炎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用不着01%-03%丁卡因或025%-05%利多卡因封闭蝶腭神经节有效即可确诊
(四)膝状神经节痛
多以患侧耳痛作为初发症状以及中间神经支配区的耳甲外耳道乳突及骨膜部发作性或持续性剧烈的灼痛严重时可波及半侧面部甚至致鼻咽部如为带状疱疹引起在外耳道耳廓骨膜及软腭舌根和舌前2/3的舌缘上可见带状疱疹;在疱疹出现后10d内多并发患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侧舌前2/3味觉及外耳道感觉迟钝或过敏由于面神经与位听神经在内耳道内并行在同一神经鞘内行走可引起听神经受累并发听觉平衡觉障碍表现耳鸣高音性耳聋眩晕自发性水平眼震可并患侧的唾液泪液分泌障碍和耳下压痛根据发作性或持续性一侧外耳部痛味觉及
听力改变带状疱疹周围性面瘫即可确诊
(五)舌咽神经痛
多在35岁以后发病男性多见疼痛的部位常局限于舌咽神经分布区即扁桃体舌根上腭耳道深部疼痛的性质为刺戳性间歇发作每次发作历时几秒钟间歇期如常人吞咽时疼痛向耳前区外耳道前区颜面颈肩放射常因说话呵欠张口咳嗽吞咽动作而诱发部分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可伴有喉部痉挛感觉或心律不齐如心动过速甚至短暂性心跳停搏等症状检查在咽喉舌根扁桃体窝耳咽管等部位可有疼痛触发点
(六)枕大神经痛
多为成年发病枕部及后颈部发作性剧痛可自发性疼痛亦可因头颈部的动作喷嚏咳嗽诱发或加剧常向头顶部放射多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或呈针刺刀割样疼痛发作间歇期枕部往往亦可钝痛重时伴有眼球后痛颈肌紧张患者不敢转头乃至强迫头位表现为头颈部处于伸直位头轻度前倾或侧倾枕大神经的压痛点位于乳突与第一颈椎后面中点连线对诊断颈枕区病变有价值包括颅底的上颈椎及张口正位像以显示寰枕部情况必要时借助汤氏位及断层摄影了解枕大孔及齿状突的形态颅脑CT检查了解颅后窝情况
(七)颈肩臂神经痛
表现为颈肩臂部疼痛疼痛多向肩及上肢放射夜间较剧可见于颈椎骨关节病颈部肿物肿痛和颈肩部带状疱疹等
(八)尺神经痛
表现为上肢及手的内侧缘疼痛多见于外伤
(九)正中神经痛
疼痛位地前臂常侧面及手掌拇指部疼痛可向上放射多见于外伤引起腕管部的炎症及压迫性病变出现疼痛称腕管综合征常累及正中神经表现为手和手指部疼痛并伴有小手肌萎缩
(十)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种胸部肋间或腹间肋间神经支配部位的发作性剧痛综合征其患病率约占各种神经痛的73%由后向前即从胸椎沿相应的肋间至前胸呈半环形的放射性疼痛若病变在下段肋间神经则疼痛可由背部向腹部呈带状放射临床上多数为一侧单支或少数几支肋间神经疼痛某些感染性胸神经根炎或胸段脊膜炎等可累及双侧的多支肋间神经疼痛性质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发作时常伴患区肌肉痉挛深呼吸咳嗽喷嚏哈欠或脊柱活动时疼痛加剧并向患侧腰背或前胸放射体检有时可见患部胸椎棘突旁肋间胸骨旁腑下或腹壁有压痛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偶有肌肉萎缩最常见的压痛点为脊柱点在脊柱旁腋前线上肋骨和肋软骨的联合线上根性肋间神经痛屈颈或压颈试验可呈阳性由于病因不同当因病变同时侵及肋间神经和脊旁交感神经干时除肋肩疼痛外也可伴有心前区痛或腹痛及患区血管运动障碍带状疱疹性神经节神经炎早期多有低热倦怠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某些胸段脊髓或脊膜病变常伴有下肢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尿便功能紊乱根据病因不同可选择胸部X线片CTMRI超声心动及脑脊液学等检查与其他胸腹疼痛性疾病相鉴别
(十一)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是神经科的常见病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疼痛部位在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部多为单侧分为两种类型:
(1)根性坐骨神经痛: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常有下背部酸痛或腰部僵硬不适或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可自腰部向臀部大腿背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部放射亦可为烧灼或刀割样痛夜间痛甚可因咳嗽喷嚏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而疼痛加剧患者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如睡眠时卧向健侧患侧膝关节髋关节屈曲;坐下时
健侧臀部先着力;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侧日久造成脊柱弯向患侧病变水平的腰椎棘突或横突常有压痛Lasegue征阳性及颏胸试验阳性患者感觉小腿外侧和足部针刺或烧灼感客观检查可有轻微的感觉减退伸腘或屈腘肌力减弱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2)干性坐骨神经痛: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疼痛部位主要在坐骨神经的通路上Lasegue征阳性常无腰部不适有上述减痛姿势干性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的压痛点即坐骨孔点转子点腘点腓点踝点跖中间点以腓肠肌中点压痛最明显小腿外侧和足背的感觉障碍比根性者明显病程长者坐骨神经支配区的肌肉松弛轻微肌萎缩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根据疼痛部位性质减痛姿势压痛点及跟腱以射的改变即可确诊但应明确是根性或干性坐骨神经痛以便于寻找病因一般应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腰穿X线片椎管造影CTMRI等检查均有助于病因诊断
(十二)灼性神经痛
灼性神经痛是四肢周围神经不完全性损伤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烧灼样疼痛特别是富含交感神经的正中神经坐骨神经或胫神经的不完全损伤后约1%-5%的患者发病
一般在受伤后5-10d个别亦可早到几小时或晚至1-2个月发病常在指(趾)尖及手掌(足底)出现烧灼样疼痛并快速向患肢的近端蔓延加重呈自发的持续性灼痛阵发性加重疼痛范围较弥散常超出受损伤神经的分布区甚至累及整个伤肢半身乃至全身患者坐卧不宁难以忍受痛区异常敏感甚至衣服轻触或微风吹拂过热噪声强光情绪激动等均可使疼痛加剧相反局部湿冷安静的环境疼痛可减轻因此患者常在痛处包扎湿毛巾或浸入冷水中以减轻疼痛由于疼痛患者常有恐惧感易激动或孤独抑郁烦躁不安患肢疼痛部位的皮肤呈痛觉过敏过敏范围远远超出损伤神经的支配区伴有伤肢血管运动及营养障碍即手或足充血肿胀皮肤绷紧光亮而发红多汗或干燥指(趾)甲松脆变形缺乏光泽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骨质疏松受损神经行程可有按痛交感神经节阻断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十三)臂丛神经炎
臂丛神经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发生在臂丛神经支配区的以疼痛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多见于成年男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多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疼痛首先在颈根部及锁骨上部迅速向肩后部上臂前臂及手扩散呈烧灼样针刺样痛或跳痛开始时疼痛呈间歇性不久即为持续性可阵发性加剧当臂部活动时如上肢外展上举肘关节伸展时因臂丛受牵引致疼痛加重患者多采取上肢肘曲的姿势及减少上肢活动以减轻疼痛睡眠时不能向患侧侧卧臂丛神经干上即锁骨上下窝或腋窝等处有明显的压痛上肢肌力减弱多限于肩肿带区以冈肌三角肌最常受累其次为前锯肌脑二头肌和脑三头肌常以肩肿带和上臂近端肌肉较重部分患者限于单个神经或多个神经支配的肌肉受累臂丛完全损害较少见病初胆反射较活跃但不久即减低或消失几周后肌肉有程度不等的萎缩及皮肤感觉障碍手及手指的轻触或针刺可产生麻木感觉严重病例可有上肢远端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手指肿胀皮肤菲薄光滑出汗异常等表现如在发病初即给予适当治疗疼痛可在1-2周内消失最终大都能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个别患者在一侧好转后另一侧又发病
(十四)带状疱疹
带状疮疹是由带状疟疾病毒侵犯皮肤及脊神经后根引起该神经感受区内疼痛并在有关部位见到群簇水疮丘疹以水疮多见该病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患病早期3-4d可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缺乏等前驱症状疱疹最初为小水泡群以后融合干燥结痂亦可化脓坏死一般经7-10 d疱疹消失数群水疱常沿一侧神经呈带状排列依好发部位依次是肋间神经颈部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骰神经分布区也可见于腰腹四肢及耳部等处皮肤以及鼻口腔等处我膜疱疹多不超过体表正中线有时中线对侧有少数皮疹为横过对侧的神经小分支受累所致疼痛始于疱疹前或同时随疱疹消退而好转疼痛的程度多随年龄增大而加剧老年患者疼痛剧烈难忍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很轻约有半数中老年患者于皮疹消退后可遗留疱疹后神经痛呈烧灼样刀割样沿神经放射常持续数月或更久儿童及青年的病程约2-3周老人相对较长约3-4周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过敏
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病变程度不同可有眼疱疹膝状神经节疮疹及泛发性带状疱疹等
(十五)腰骶神经根炎
腰丛神经损害表现为髓关节屈曲困难膝关节不能伸直大腿内收外旋无力;膝部常有明显疼痛;大腿前面肌肉萎缩;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股前外内侧与小腿足内侧感觉障碍骶丛神经损害表现为自臀部向足部放射性疼痛可因咳嗽喷嚏等使疼痛加重臀部股后与小腿前外侧皮肤感觉障碍拉赛克征阳性小腿及足部皮肤发凉和营养障碍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整个下肢肌无力肌萎缩下肢皮肤感觉障碍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肌电图表现失神经电位多可确诊通过辅助检查如腰椎骶椎盆腔X线摄片CTMBI等检查可以明确病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