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男人是一直都留长发吗

古代的男人是一直都留长发吗,第1张

对,一直到民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结束了封建统治,受西方习俗影响,男子才时兴剪短发。

历史发展:

原始时期,没有先进的工具,所以祖先们都是披头散发。至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此时的人类,也许是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

到了清朝,受满族影响,中国男子的长发被迫剪成“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而阴阳头(几乎就是光头,现在影视作品展现的形象)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直至辛亥革命,才兴起了美发风潮,男子纷纷学习西方剪掉辫子,留起了短发。

扩展资料

古人留长发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1、认为头发胡须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和手足一样,虽然减断不会流血,但是会使身体的精气神慢慢流失,使人短寿,而短寿也是不孝之一,所以,剪发和孝道还是有关系的,但并非是字义的那样。

2、等级身份的象征,古代有髡刑即剪去犯人的头发和胡须,是五刑之一,很严重的惩罚,由此推断,长发也是古人对身份的象征,短发或无发很可能是地位低下的表现。直到清朝汉人被迫剃发,成了那种半个头的辫子发,这是汉人磨灭不掉的耻辱,剃发易服,被统治被奴役的象征。

——美发

——清朝发型

——身体发肤

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汉族的传统(至明末)是蓄发,束发髻,不剃发。男人都是留长发的,终生不剪,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得丝毫损伤”。

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即大规模的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当时不仅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令,而且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之令。

[1]因为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所以,剃法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于是,在清朝初期有许多人宁愿掉了脑袋也不愿理发,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剧。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剃发留辫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

中国古代是不理发

中国老百姓从来遵守圣人教训:“体身发肤,受之父母,不得伤损丝毫。”男人蓄发养须.早己成为制度。爱发者,将头发

梳成发辫,盘于头顶,加冠戴镤,精心爱护;爱须者,将胡须梳理得光洁职逸,睡觉时还要罩以锦袋,万分诚敬。历史上曾出现许多诸如柳下惠、徐公、关云长等名标史册的美发公、美髯公。到了明末,男人美发发展到了极致。姚廷遴在他所写的《历年记》中谈到,自明崇祯元年(1628 )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期间,“男子十六岁方留发,发长披在肩上,如今时妇女无异。亦梳‘三把头’、‘泛心头’,发少者用(假发)益之,甚有发团如冰盘大者,亦如今日妇女梳妆一般。插簪戴花,将彼发掳手肠起,即名日:‘直掳头’。二十岁方带冠。”这种情景,今日看来,也是新奇之极了。

现代人很难想象,春秋时期的先民为何如此执着于头发 ,以至于在我们看来达到一种病态的程度。当时的人们对人的体毛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归类,汉朝时整理的《说文解字》记载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归结为五百四十个部首,其中关于人体毛的部首就有五个:表现长毛的“髟”、表现颚须的“须”、表现眉毛的“眉”、表现“腮须”的“而”、表现下垂腮须的“垂”。就“髟”部里,从形容头发长、头发多、头发美等状态,到描述头发绾结方法、对头发的动作加起来就有四十一个字,光形容头发长就有四个专门的字,每一个字都有微妙的区别比较头发的长短。而在甲骨文当中,“长”这个字本来就是长发的意思,以后才演变成长短的长。春秋时期的先民每日梳头,每隔三日后洗发,成人后不再剪发,而且成年男性还用假发补充头发。当时的人们很看重浓密的头发,使用假发就是为了在视觉上增加头发的分量。头发的多少,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贤良的尺度。《国语·晋语九》记载的判断优秀贵族继承人标准的”五贤“,最重要的是”美鬓长大“,就是说长发美髯,身材高大,而非折冲樽俎,运筹帷幄。一个好的国君贤臣,比如周文王管夷吾,必须须发茂密,而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长鬓美髦的君子。国家刑罚中的剃发、剃须也具有刑罚的实际效果,而普通人剪掉他人的头发或胡须在当时被视为是一种犯罪行为。对当时人来说,丧失须发与肉刑丧失手足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前者是精神上的痛苦,后者是肉体上的痛苦,人们对失去须发存有畏惧感。为了保卫头发,他们用布将头包起来避免头发裸露。吕思勉在《先秦史》中反复强调,当时人认为头发是不能给别人看的。我想,古人披头散发某种意义上,就像阿拉伯妇女被扒掉面巾,朝鲜女性被扒去裤子。不难想见,毛发在当时必然是被赋予极其重要的意义,方才在语言文字当中留下绵绵痕迹。许多人认为剃须技术的不便,是促使古人留长发的直接原因。诚然,春秋时期生产力极度落后,虽然被后人视之为青铜器时代,但青铜器在这个时代始终是奢侈品,普通人不一定能够购置,事实上直到东汉末依然存在农民使用木制乃至骨制农具耕作的现象。更何况先民留长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以前的石器时代,也就是说传说中的黄帝的时代。使用不够锐利的石器刮除体毛,无异于一场酷刑。然而建立于农耕劳作基础上的血亲宗族社会以及至今阴魂不散的巫术式思维方式的共同作用,才应是主导人们形成蓄养长发观念的原因。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都是巫术式的,巫术是“基于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并认为人凭借这样的力量可以控制周围的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本质是一种错误的联想,即将毫不相干毫无逻辑的事物彼此相联系,即未实证,同时也不提供实证的途径,却认为这种联系理所当然。神话便是典型的产物,当我们回顾“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故老相传的神话时,千万不能忘记在口耳相传的彼初,人们是真确地将这些故事当作事实而深信不疑。现代人知道神话的虚妄,是因为多年的教育告诉我们这是虚假不真的,而不是绝大多数人与古人相比思维方式上有多么的高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与巫术时代的先民其思维方式其实毫无二致。现今不加思索便相信中医与星座的伧夫愚妇如此之众,就是显明的例子。古人掌握的知识是相当稀少的,而为了便捷的解释世界,往往是将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牵强类比。 弗雷泽在《金枝》里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将它们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巫师根据第一原则即“相似律”引申出,他能够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从第二个原则出发,他断定,他能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人身体之一部分。“相似律”另一种表示,便是以形补形。古人留长发的直接原因,便是因为头发与生命具有某种相似性,于是认为头发与人的生命力有某种未知的联系。他们相信,茂盛的体发,体现着旺盛的生命力。江绍原在《发须爪》里归纳了中国古代与头发相关的六种习俗:一、具有药物的疗效;二、视之为疾病的原因之一;三、头发与人身体具有某种关联,对脱离肉体的毛发施加某种行为,会影响到本体;四、头发能做人的替身;五、剪头发应搭配良辰吉日;六、死者留下的毛发也应埋葬。他按这个分类,举出与头发相干的三种物理事实:一、头发的颜色与长度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二、头发最易长存,哪怕肉体腐烂,毛发也能保存下来;三、人体唯有发、须、爪能周而复生。江绍原认为,通过对这些事实的观察,人们得出了以下两个观念:头发是人身体的精华,保养头发有益于身体健康,损害头发则有伤身体;人与头发保持着持续的联系,哪怕两者相分离,也不能切断两者干系。第一种观念前面已经说了是相似律,这第二种观念,便是弗雷泽所谓的“接触律”。再然后,对头发的这种认识,被人们给联系到植物身上。对于一个农耕社会来说,能否让作物取得丰收,是维系种群的关键。在古人看来,草、五谷乃至一般植物,与人类的生命力有相似性,很可能也存在某种内在干连,以至于在古汉语中,所谓的”毛“,就是草的意思。《谷梁传》云:”凡地之所生,谓之毛。“《左传·昭公七年》曰:”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何非君臣?“《左氏会笺》的注释是:”毛谓九谷及蔬菜“。因而有”不毛之地“的说法,”磘埆不生五谷曰不毛“。与不毛意思相同的,有《庄子·逍遥游》”穷发“一词。作为万物的根源,大地的生命力表现为植物生长在地表上,一如同人 的生命力变成须发出现在体表,此二者异出而同名,皆谓之毛。人们相信,人如果蓄养长发和旺盛的体毛,同样会让作物茂盛。无独有偶,在古迦南地,人们相信人的生殖与植物生长有某种内在联系,因此每到春季,男女便会到田地里野合,寄希望相互交媾的魔力浸染到土地当中。用人类学的术语,他们是在集体进行一场大型交感巫术仪式。在古代中国,既然人与植物是被类比认识的,很自然的植物与家族也逐渐被类比认识,看到树木郁郁苍苍,就联想到世族的繁荣昌盛。当时人认为子孙繁衍,代代相传,与草木生根发芽,枝叶繁茂相同。人们普遍认为父子继承普遍是子从父身上生出,或者说父是土壤,而子从土壤中发芽成长。《礼记:哀公问》曾云:“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而且在生于大地、归于大地的意义上,人、家族与植物是共通的存在,因此便有了”苗裔“的说法。《离骚》云:”帝高阳之苗裔兮“《史记·陈杞世家》谓:”百世不绝,苗裔兹兹“。草是种子发芽成苗,然后开花结果,孕育种子,这样无限轮回下去,人的宗族亦是如此。旺盛的毛发体现着家族的繁荣,同时失落的头发也可能被人下诅咒予以巫蛊,古人对此不能不重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卿/大夫/士来说,他们所栖居的生活世界本就是人神共同体,神与人在所有领域共存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对先民们来说,生命最高的意义唯有人神共同体的永存,也就是自己本族的永存。而且,本族的永存,本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把从祖先那里世系下来的财产和官职,以及生命的延续传递给子孙的实际行动。“若敖之鬼馁而”,即意味着故往今来一切价值的崩溃。这一个人神共同体生生不息,由生死交替来维持与完成。它的存续不仅以人之生为前提,还以人之死为前提。祖先神依赖于子孙的祭祀,而子孙的生存也依赖于祖先神的守护,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祖先神需要的血食(祭祀)只能由自己的子孙奉献,是以孔子谓“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而子孙的命运由祖先左右,祖先与子孙在祭祀与生命中找到自己相互存在的根据达到共存。于是人的肉体,在属于自己的同时,还是父母遗传下来的父母的肉体,不能随意损伤。后世归纳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章》)的观念,在远古时代就成为当然的存在。本族的永存,就是在这种不断重复的父子继承和上自始祖下至子孙的生命连续,通过在自己肉体中的体现得到确认,并达到目的。自己的肉体不单是自己的,也是祖先的,还是子孙的。这样的观念与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现代文明自是格格不入,基督教认为除了上帝之外,人的肉体在尘世只归自己支配。脱胎自基督教的自由主义则抹消了上帝的存在,主张人对肉体具有绝对的所有权,身体只不过是个人的私有财产之一。深受现代文明恩惠的我们,也就很难理解曾子一生兢兢业业,不敢损及发肤的心理了。话痨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下,方便不想细看的人:在古人看来长发不但体现着个人的生命力,同时也与作物茂盛息息相关,更与家族的繁衍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与死之间有大恐怖,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都重孝义,都不剪。

  古代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很出名,头发之所以可以代替首级,是因为当时头发是父母给的,平时都不敢剪,所以可以代替首级。 不是古人喜欢留长发,是因为古人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长发代表感情的,所以不能随意剪发。

  历史上的中国人也留长发,而且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连剪都不能剪,所以曹操他老人家是可以割发代首的。由此也可见,古装武侠中扮男装的女子一露出长长秀发就被人识破之说非常地没有根据。但是这个习俗没有流传下来。当然,全世界的古人差不多都留长发,沿袭至今的寥寥无几,不过我还是觉得中国人长发的断绝跟满清的兴起有关:他们强迫全国剃成那样一个古怪难看的辫子发式——编辫子也就罢了,偏偏还要剃脑门——难怪一有时机大家争相剪掉。如果是明朝的发式沿袭下来,就算朝政腐败,国祸当头,我们也许不至于那么痛恨自己的头发吧?还有,如果明朝的服装也沿袭下来,我们现在的国服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男人应该还是宽袍大袖的右衽长衫……个人以为比套马褂漂亮多了呢。

  说到底,周围的长发男人大都令人作呕,还是因为在大家都留短发的情形下,长发就成了出世的象征,而真正具有出世的气质、配得起长发的男人太少了。一个男人要留长发,首先应该具有高贵的内在,否则多半显得流里流气,失之猥琐。第二他应该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长发的干净整洁,不要在头发里养苍蝇。第三他应该另有所长,不是因为没什么真本领而不得不拿长头发来吸引注意力。第四他应该具有男子汉的气度,以免雌雄难辨。第五他也不能过分粗犷,否则看起来毛茸茸的会象个野人……话说回来,如果一个男人具有上述的所有条件,他也不必留长发了,就算是秃头,也是个英俊的男人。

古时候,随意修剪头发一项大罪。因为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秦汉·佚名《孝经》)。

大意是说身体的头发和皮肤都是从父母之处得来的,不能轻易毁伤、改动自己的皮肤和毛发。

剪头发意味着你父母给你的最神圣和不可侵犯的东西都被摧毁了。 这是一种非常不孝的行为。

对于那些认为声誉比生命更重要的古人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精神折磨,如同古代的肉刑。

而且,古人觉得头发与生命和健康之间有一些神秘的联系,所以剪头发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如果已被切割的头发落入敌人,恶魔或鬼魂的手中,则该人的意志将受到控制,生命和健康将受到影响。

因此,在古人的概念中,切断囚犯的头发可能会对他的人身安全造成不可预测的威胁,这对他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扩展资料:

事实上,古人包括孔子在内,也是要修理毛发的。不过,古人发型跟现在大不一样,无论男女,都留长发。一般是把长发挽起来,盘成发髻,用头巾包束住,或戴上"冠",也就是帽子。

古人虽然讲究孝道,但是民间总是很多宽容和权变。唐朝包容开放,男男女女对美的追求都特别极致。剪掉头发做发型,用假发做接发,剃掉眉毛重新画眉等等都是很司空见惯的事情。

另外,小孩子也是要剃头的,刚生下来要剃胎发,成年之前也要剃头,留个茶壶盖啊,双抓髻啊啥的,细究起来有点对少数民族不尊重,古代人认为小孩儿要贱养,所以给小孩儿起名儿都是猫啊狗啊啥的,剃个头,也是为了把小孩儿打扮成“胡人”的样子以示低贱,好让阎王爷不收,瘟病神不理。好养活。

而成年男人也不是一辈子不理发,古人认为长发及腰,就可以修剪了,因为太长的头发很难打理,就算结发髻也很不容易。还是不过理发是大事儿,须得选个黄道吉日,并且把剪下来的头发收藏起来或者焚毁,以示对祖宗的尊敬,顺便也防止被小人拿去做厌胜之事。

清人入关后,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了"剃发令":"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这就是民间流传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政策"。

当时,官府就在街道边或路口搭个棚子,旁边竖一根上挂"剃发令"圣旨的旗杆,以示这里就是剃头点儿。有哪个敢抗令不剃发的,抓住就砍头,并且把人头就势也挂在那旗杆上。就这样,大江南北确实有上千万汉人,因拒绝剃掉传统长发,而被杀了头的。

清初的强制性剃头,刚开始是一律免费的。后来,局势巩固了,剃头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须,也就改成收费了。但剃头的标志性旗杆却保留下来,剃头的人在它上面挂些长辫子,或挂块写有"剃头"俩字的布片儿当幌子,这就是最早的"理发馆"剃头铺了。

-髡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15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1
下一篇2023-09-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