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形。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梳发髻不仅是中国女性的特色妆式,也是我国古代礼教对女性礼制。
楼主可能是混淆了概念吧。你所说的通知里应该说的是发际。
发际是头上长了头发的地方和没有长头发的地方看起来很明显的分界线。
那则通知实际上是要求男生后脑的头发最长不得长到盖住衣领子。至于露出发际,实际上就是要求男生留短发了。只有留标准的板寸才可以看到后面的发际。
“髻”的基本含义为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如髻丫、髻鬟。字源演变“髻”,初见于秦朝小篆时代,为形声字。古文字形体像头发很长的一个人和毛发。
髻总笔画:16笔。
1一(横)、2丨(竖)、3一(横)、4一(横)、5一(横)、6ㄥ(撇折)、7丶(点)、8ノ(撇)、9ノ(撇)、10ノ(撇)、11一(横)、12丨(竖)、13一(横)、14丨(竖)、15ㄱ(横折)、16一(横)。
髻组词:
发髻、抓髻、髻鬟、肉髻、髻簪、缠髻儿、髫髻、鬏髻、髷髻、鬓髻、䯼髻、髻子、髻丛、广袖高髻、髻丫、鬟髻、螺髻、堕马髻、绾髻、倭堕髻、呙堕髻、椎髻布衣、峨髻、拥髻、小髻、髻根、惊鹄髻、髻髽。
椎髻意思:又称椎结或魁结,是一种椎形的发髻。
发髻称为椎髻,是因为这种发髻的造型与木椎十分相似的缘故。 椎髻之发髻高束于顶,整体视之,其型著而威,具有爽朗明快之感。 椎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男女通用的一种发式,是汉民族最早流行的发式之一。
汉朝时期,《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后汉书·梁鸿传》:"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后汉书·度尚传》记载:"(越人)深林远薮、椎髻鸟语之人。" 《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椎髻例句:
1、没错,虽然椎髻布衣,但骨子里却透着雍容华贵,莫非他们母子出身在大富大贵之家
2、后期则如白居易新乐府所咏“时世妆”形容,特征为乌蛮椎髻,眉做八字低肇,脸敷黄粉,唇注乌膏,影响实出自吐蕃。
3、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4、秦陵兵马俑为何都不戴头盔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
5、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
6、厘米,浅阴线雕刻一成年男子,右椎髻高耸,眼睑长圆形,鼻准浑圆,口阔长方形。
7、黔国公沐天波原本是缅甸宣慰司上司,如今,他被缅兵强迫,椎髻跣足,以缅甸礼仪“参拜”。
8、这时,中原一带的妇女喜着西域装,穿翻领小袖上衣,条纹裤,软锦蛮靴;有些妇女还喜梳蛮鬟椎髻,嘴唇涂上乌膏,着吐蕃装束。
9、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
10、玉螺一吹推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鬟斗鼓龙蛇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