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化妆用的“胭脂”是如何制作的?

古代女性化妆用的“胭脂”是如何制作的?,第1张

古代女性化妆用的胭脂一般都是用带颜色的植物制成的,因为这些植物里面分泌的汁液是有颜色的,所以会把它们晾干,磨成粉做成胭脂。对于女性来说,化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化妆能够掩盖脸上的缺点和不足,很多人也会通过化妆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自信。因为现在大家所使用的化妆品和护肤品种类非常的齐全,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的精美,使用起来非常的方便。

但是很多人都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时候女性究竟是怎么化妆的呢?她们的化妆品又是怎么样制作出来的呢?古代女性最常用的化妆品就是胭脂,我们所说的胭脂,也就是现在人常用的腮红。因为现在制作化妆品的工艺已经非常的成熟了,所以胭脂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比方说紫色,蓝色,杏色,奶茶色和橘色。但是在古代的时候,胭脂都是用纯植物做成的,所以在颜色方面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一般都是植物是什么颜色,胭脂就是什么颜色。

在古代的时候大部分用的胭脂都是红色的,而红色一般都是来源于朱砂,虽然朱砂磨成粉是非常容易的。但是想要让它紧紧的贴合在脸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就只能加入一些动物身上的油脂,这样就做成了古代女性经常使用的口红。其他胭脂的制作也是就地取材,把带有颜色的花瓣给摘下来,然后用石臼捣碎,晾干装进盒子里,就成了大家日常所使用的腌制。

后来人们发现了有一种昆虫叫做胭脂虫,也是可以提取红色素的,所以大家后来在制作胭脂的时候都会用这种胭脂虫。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很多人家里还会专门养殖这种胭脂虫,用来制作胭脂。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古代女子化妆用的口红叫什么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古代女人怎么涂口红的,那片纸叫什么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其实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决定环保无毒。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哗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用红纸,那已经是很后面的事了,之前纸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贵重物品,更不可能用来做口红了。那种红纸也是用调好的胭脂淘上去的。

据记载,纣王爱将凝固的花汁给宠妻爱妾染指甲和化妆面容,因这种化妆品最早源于燕国,所以后人就把它叫作“燕脂”。

远在汉代,中国女子已广泛使用口红。从二千多年前的前汉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漆器梳妆箱中,除有发绺、梳子和香粉外、还发现有燕脂。

眉笔在古代又名“黛”,历史也颇悠久。据文献记载,侍奉前汉宣帝的京都知事张敞最爱为其妻用黛画眉。后汉初期,长安地区的女子盛行画“宽眉”,当时用的是青蓝色眉笔。到了唐代,则流行画蛾须(触角)眉。

唐代还流行“红妆”、“朱脸”和“红脸”,这是女子在化妆前先在脸部抹上白粉,再涂上红色胭脂。据传说,杨贵妃去后宫同双亲告别时,泪水纵横,临上车时,因天气寒冷,脸上的泪水竟冻结成红色的薄冰呢!……此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贵妃因体态丰满,每当盛夏季节便热得喘不过气来,汗水盈盈,每当她用手绢抹脸时,手绢就变成红色的了。

唐代大诗人也写过《时世化妆》一诗,诗中描述了当时长安女子流行在唇上涂黑油(称为“乌膏唇”),脸上抹白粉的化妆术。

公元601年,高丽僧把口红传到日本,所以当时的《吉祥仙女图》中的仙女们的唇上都涂有口红,但日本女子普及口红化妆还是在十八世纪初,那时的女子为了使口红抹得浓些,都爱在涂口红前先在唇上涂上墨。

古代女子出嫁化妆抹口红的那张纸叫什么,那时抹口红叫什么啊?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定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

古代的口红 就是一张纸 抿在嘴上的 叫什么

胭脂

古代女子用什么口红

血染江山的画

怎敌你眉间 一点朱砂

覆了天下也罢

始终不过 一场繁华 先给你这个诗词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

在中国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如《红楼梦》中说贾宝玉爱吃女孩子嘴上的胭脂,实际上是指的口红。"胭脂"在文言文中还可写为"(月燕)支 "、"燕支"等等。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中华古今注》云,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衣汁凝成(月燕)支。";韩非子《显学篇》:"故善毛嫱面施之美,无益吾面,而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等。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这里"脂"、"点"等实际上都是指的口红。

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二三十种。显示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口红为代表的化妆品已经深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每天,每个人都在使用,而且长期连续地使用。从化妆品的起源上可以看出,美容修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欲望,是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不仅女人用、儿童用、而且男人也用化妆品。使用口红人群的年龄幅度也正在逐渐增大,可以说口红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重要了。

古代女人抹嘴的口红叫什么

胭脂,它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

红楼梦里就有丫鬟们做胭脂膏子,贾宝玉偷尝的情节,那时的胭脂材料都是纯天然的。

古代女子用的口红叫什么啊,就是一张红色的像纸一样,一抿嘴上就有色了,那个东西叫什么

就叫”口红纸”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曾经记载过当时的制作工艺

古代女子用红纸抿的口红叫什么

“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臙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义。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等。

古代女子用嘴抿的那种口红纸叫什么

胭脂。。。

古时候的人用的口红是什么东西呀

口红,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

其实它就是胭脂,古代,亦可做胭脂,亦可做口脂。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说,它绝对环保无毒。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 义。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

古代女子化妆步骤

 导语:现在古风妆容是比较有受众的,大部分古风妆容都是都是电视里的展现到大众视线中,结合现在的技术画古代的妆容,多了明艳的色彩,比较受现代人喜爱,又不失端庄典雅。

 1、敷铅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2、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阏氏”二字音同“胭脂”)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3、画黛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4、贴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5、贴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面靥,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6、描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据张沁《妆楼记》载,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灯下读书,四周有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于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叫“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成一种妆式——斜红。

 7、涂唇脂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

俗话说得好:俗话说得好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从上到下,从老到少,谁不都在爱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现在的**妹们,出门定要在镜子前“捣鼓”一番自己,粉底液、遮瑕膏、眼影、高光、腮红、口红等化妆那是琳琅满目,功能样样齐全。画个美美哒的妆容,哪怕是只给自己看,心情也是十分愉悦,美滋滋的。有时候懒得化妆的**妹,还可以用咱们新时代的P图、美颜技术,咔嚓一拍,照样可以把自己美美哒的形象记录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这样一个技术落后,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年代,古代的**妹是用什么化妆的呢?

妆粉

所谓“一白遮百丑”,古代的妹子化妆第一步就是往自己脸上敷粉,俗称妆粉,作用类似现在的打粉底,都是把脸涂得光滑、美白。古代最早的妆粉是用米粉制成的,米粉是以高粱米或者粟米研磨成粉后,再经过不断的冲洗,直到水色清透没有米色,再加入冷水,发酵后磨成米浆,晾干成型再研磨成细粉即可,家庭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妹子,还会在米粉里添加一些香料,来达到美容的效果。

这种纯天然的米粉对身体没有什么伤害,但问题是容易脱妆呀,要是夏天出个门,天气热,往脸上抹把汗,把底妆都给融了,出现各种“面疙瘩”,这画面太美,我们自个想象一下。

于是后来人们就用上了另一种流行粉“铅粉”。铅粉的粉质更加细腻白皙,有光泽,而且附着力强,不会轻易掉粉,深受女孩子的欢迎。但是铅粉的主要原料就是重金属铅,是有毒的,妹子要是用久了,皮肤颜色不仅会变得蜡黄蜡黄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生命危险。虽说知道铅有毒,但依然有很多妹子使用,真是生命诚可贵,美丽价更高!为了美,古代妹子也是够狠的。

胭脂

说到胭脂,大家应该不陌生吧,这可是古代化妆界的“顶流”,所谓胭脂,跟我们现在的腮红差不多,都是用于涂抹面颊,让脸色明亮、红润有血色。胭脂其实是从一种红蓝的花朵中提炼出来的红色颜料,后来人们又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得它变得稠密润滑。这种胭脂可以用来润唇,就像现在的唇膏唇蜜;又可以润肤红颊,腮红和乳液并用,难怪古代妹子对其爱不释手。

再来看看古代的口脂,也就是口红。口脂是用朱砂和动物油脂混合加工而成,既能有朱砂的红色,还不会因为没有油脂而让朱砂被唾液融化,古人的智慧还是杠杠滴。而且口脂其实是和胭脂是通用的,都可以涂脸或者涂抹唇部。

眉黛

抹完胭脂,咱们来画画眉。黛是古代画眉工具的统称,最初的时候,人们用烧焦的柳树枝涂在眉上,但是这样的眉色十分不自然,而且极易掉妆。后来她们又想出了一种工具,名为“石黛”,就是将石砚研磨成细粉加水调和后凝固,便制成了古人版的“眉笔”,用石黛画出的眉毛十分自然,深得古代妹子的欢心。

除了普通人用的石黛,上层贵族 社会 的女子更喜爱“螺子黛”,螺子黛其实是一种青黑色的矿物颜料,制作好的螺子黛只需要蘸水便可以画出黑而不重的眉毛,根据《隋遗录》额记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在当时,一颗螺子黛就价值数十金,也只有贵族女子才能享用了。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我们的华妃娘娘还因为小小的螺子黛而争风吃醋,可想而知这东西多么名贵。

当然,像“小康”家庭的姐妹可以用它的平替品铜黛,铜黛即是铜锈,铜黛有的色若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研磨成青粉,便可用来画眉,效果也是十分不错的。

而且相比现代流行的“一字眉”,古代女子的眉形花样可多了,以唐代女子的眉形为例,就有上十种。

面饰

大家有没有发现,古装电视剧中的美女不仅画着靓丽的妆容,脸上还贴着美美哒的饰物,这就是古代的面饰。随着朝代的发展,古代的姐妹们也是把面饰玩出了花。

1贴花钿

花钿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贴花钿是在唐朝开始流行起来的,花钿的做法非常精细,材料也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花钿,花样百出,别具一格,古代的**姐不仅要美,还要美得有特色。

2点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就是在额间涂上**。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逐渐成为潮流,我们耳熟能详的《木兰诗》里“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写的正是木兰换女儿身时正在梳妆打扮的样子,她还紧跟 时尚 潮流,也贴起了花黄。

3画面靥

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相传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在民间广为传播。

4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就像**中的“小太妹”,原来我们古代的**姐也很“狂野”。

想不到在没有化妆品和P图的古代,女子化妆也可以如此丰富多样,大家涨姿

古代女子用来涂脸的大致有三种粉:米粉、铅粉和辰粉。

一、米粉

早在西周时期女子就已经发明出了粉底——米粉。米粉的制作非常简单,就是将米细细研磨成粉状,然后泡在水里发酵,发酵成糊状之后再筛选出粉质最细腻的部分,装进一个小盒子里就做成了。米粉大概和我们现在用的粉饼差不多,不过粉质厚重且容易脱妆。

二、铅粉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又研制出了一种相对更好用的白铅粉。铅粉的原材料为铅、锡等,经过化学手段处理后成为粉,粉分为固体和糊状两种形态,其中糊状又称为“糊粉”或“水粉”,也就是女子们敷在脸上的化妆品。虽然白铅粉能让面部看起来更加白净有光泽,但长期使用下来面部皮肤会被重金属侵蚀,颜色发灰发青,危害很大。

这一时期,秦汉的妆容也有了较大变化,女子已不满足于周朝时的素妆,而是调制出了“红粉”,将红粉作为面部打底使用,把皮肤打造成自然红润的状态。但由于红粉附着不牢固,出汗时容易被冲净,所以又在红粉的基础上涂抹上一层胭脂。胭脂属油脂类,涂抹后即可被皮肤吸收,附着力强不易冲脱。这就是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的“红妆”。此外,妇女们还改变了周朝时纤细淡雅的蛾眉妆,创造出了各式“大气”的眉妆,并在眉心添加花钿。

三、辰粉

到了明朝时期在原有铅粉的基础上,又加入一些植物类的米粉和豆粉,将二者相结合,制造出了辰粉。既能保证妆容服帖不易脱妆,又不至于对面部皮肤产生太大伤害,广受女性喜爱。

可见,古代女子就已经为了美绞尽了脑汁,费劲了心思,不仅创造力强,还“艺高人胆大”,为了美啥都敢往脸上抹,比起现代的小仙女们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449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2
下一篇2023-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