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冷是几月份到几月份 上海什么月份最冷

上海最冷是几月份到几月份 上海什么月份最冷,第1张

  导语:上海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气候类型,因为我国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处于亚热带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热冬温,四季分明,最冷月气温在0-15摄氏度之间。那么,上海最冷是几月份到几月份?到底上海什么月份最冷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上海最冷是几月份到几月份

 上海的冬天最冷在1、2月份,有时最低气温零下5度左右,极端天气会更低,偶尔会下雪,会下雨。但是上海的冬天是阴冷,不同于北方的干冷。室内没有暖气,都靠空调的。很多北方人都受不了上海的冬天,还是要穿羽绒服的。

 上海历史上的寒潮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秋是季风的转变期,多低温阴雨天气。夏季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笼罩下,多东南风,暖热湿润。而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冬季气象特征主要有低温、大风、浓雾。而冬季风强盛的年份,强寒潮侵袭,上海气温会持续走低。

 按《上海气象志》记载,1990年之前,上海日最低气温≤0℃的日数,年均429天。以1月为最多,年均158天,占全年的三成多,其次是2月、12月,分别为112天和108天,3月、11月为1~3天,4月偶见。低温平均初日在11月下旬后期,平均终日在3月中旬前期,平均初终间日数为108天。最早出现低温日在11月5日(1895、1905年),最晚终日为4月5日(1914、1925年)。

 低温日数在1873年至1933年的60年间,明显偏多,年均47天。1934年至1990年相对偏少,年均38天,但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为70天(1944~1945年度)、69天(1967~1968年度)和最少年为19天(1989~1990年度),均出现在此期间。

 低温持续日数,一般在10天左右,1873年至1990年有8年。1874~1875、1875~1876、1877~1878、1916~1917、1917~1918、1919~1920、1961~1962、1970~1971年度持续达20天以上,其中1916~1917年度多达25天。

 而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寒潮”,也就是≤-5℃的严寒日数,在1990年之前,年均为55天。一般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以1月为最多,平均29天,占全年的半数以上,12月、2月各为15天和10天,3月较少,不足1天,11月偶见。最早的初日为11月26日(1922年),最晚终日为3月17日(1895年)。严寒日数最多年为27天(1917~1918年度),有13年未出现严寒日,其中1961~1990年有8年,占615%。

 严寒日最低气温一般在-5℃~-10℃间,≤-7℃者平均2年出现一次,≤-8℃者约3年一遇,≤-9℃者约6年一遇,≤-10C者约12年一遇,≤-11℃者约39年一遇。1893年1月19日最低气温-121℃,为历史最低纪录。

 各年代间严寒日数差异较大,20世纪最多,年均97天,其次为20和60年代,年均6~7天,而20世纪70~80年代最少,年均只2~3天。尤以80年代的10年间,有3年未出现严寒日数,气温明显偏高,为上海历史上罕见的暖冬时期。

 相关研究也表明,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各类寒潮的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且强度有所减弱。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上海的气温同样出现了明显的升高趋势。根据比冬季常年气温高1℃的暖冬标准,上海按1971~2000年的冬季气温平均值统计,从1989年冬季到2003年冬季持续出现了15个暖冬。

 据《上海气象志》或历年《上海年鉴》记载,1988~2008年间,上海寒潮最早出现在1995年11月6一8日,最晚为1998年3月18~20日。日平均温度在48小时内最大降温幅度为141℃,分别为1990年11月29日~12月1日和2005年3月10~21日,说明晚秋和早春的寒潮强度强。另外,从统计可看出,这20年的前十年寒潮发生了34次,且在11月发生了7次;后十年为29次,而在11月仅发生了3次。首次寒潮的平均出现日期前十年为11月24日,后十年为12月16日。由此可说明跨世纪这20年寒潮发生的频次有减少趋势,寒潮开始的时间有推迟的倾向。

早春(zǎochūn),汉语词语。意指初春

早春虽然气温转升,但常是乍暖乍寒,尤其是湿度较大,早晚低温,因此,总让人感到寒气透骨,沉重凝冷,使人感到比严冬还难受。因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故稍不留心就容易生病。这时除了仍须保持穿暖少脱之外,特别要注意的是护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颈与双脚。

这个词的基本介绍是:

词目:早春

释义:

(1)指初春。

花蕊夫人《宫词》:“早春杨柳引长条。”

(2)指茶名。

许次纾《茶疏·采摘》:“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

再看下详细解释

1初春。

唐李涉《过招隐寺》诗:“每忆中林访惠持,今来正遇早春时。”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二九:“早春杨柳引长条,倚岸绿堤一面高。”峻青《秋色赋·瑞雪图》:“大家团结得像一个人似的,在春寒料峭的早春天气中,冒着风雪,踏着冰冻的土地,展开了热火朝天的春耕、开荒活动。”

2指秋日所摘的茶。

明许次舒《茶疏·采摘》:“往日无有於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

其他相关:

早春老人养生

第一步:融入自然以“养神”

春天,大自然生机勃发、蛰虫苏醒,一派欣欣向荣。人也亦应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黄帝内经》指出应“以使志生”。“以使志生”是说人们在春天要让自己的意志生发,而不要使情绪抑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老年朋友来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是指平日注意品德的修养,不做违心违法的事,少私寡欲,知足常乐,使自己的心境自然平和。所谓“养性”,是指精神情志的调养。也就是说,要注意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的调节,避免急躁、焦虑、忧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读书、绘画、书法、雕刻、音乐、种花、钓鱼等活动都有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特别是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走出家门,去饱览青山绿水,风景名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这是最好的精神调养方法。

第二步:晚睡早起要“春捂”

俗语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佳,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意思是说春季万物萌生,大自然生机勃勃,人也应该晚睡早起,多到室外走走,放松放松,可以促使心身从自然界汲取力量,保持一种生气。但是早春不要急于“晚睡早起”,要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人体应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逐步转变自己的睡眠习惯。

早春的衣着应以“春捂”为主。早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气温忽高忽低,最容易让人着凉感冒,还易引发其他疾病。

第三步:增加热量以“抗病”

早春时节,气温仍较寒冷,人体为了御寒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来维持基础体温。所以此时的营养构成应以高热量为主,除谷类制品外,还应选用黄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以便及时补充能量物质。由于寒冷的刺激可使体内的蛋白质分解加速,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致病。因此,还要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

春天,需要在饮食上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无机盐。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加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也应食用,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这类食物有芝麻、青色卷心菜、菜花等。

第四步:活动筋骨复“元气”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的运动保健是恢复身体“元气”的最佳方法。由于寒冷的冬季限制了人们的运动锻炼,使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特别是全身的肌肉和韧带,更需要锻炼以增强其运动功能。

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因寒冷的天气使血流缓慢,肌肉、关节及韧带的弹性和灵活性降低,易发生运动损伤。充分的活动,可使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关节、肌肉弹性增强。

能更好地适应剧烈运动的需要。其次,要注意用鼻子呼吸。鼻黏膜的血管丰富,腔道也比较弯曲,对空气有加温加湿作用,能够较好地保护肺脏。第三,要注意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当运动时身体发热出汗,可适当减少衣服,而运动后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以免着凉感冒。

日本米可多公司育成,上海市种子公司引进并推广。属早熟品种,果实发育期为28〜32天,早春结果 开花后35〜38天成熟,中后期结果开花后28〜30天成 熟。植株生长势强,主蔓5〜6节出现第1朵雌花,雌 花着生密,坐果性较好。果实长椭圆形,果皮深绿色, 上覆有细齿条花纹,单果重15〜18千克。果皮极薄, 厚03厘米,坚轫不易裂果,较耐运输。瓜瓤深红,纤 维少,含糖量高,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约为13%, 口感、风味倶佳。该品种适应性较广,在低温、弱光条 件下仍生长发育较好,适宜早春温室及大棚栽培。一般 亩产量为2000千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5127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2
下一篇2023-09-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