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端 [ fā duān ] 开始;起头。
例句: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
2、发轫 [ fā rèn ] 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例句: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
3、起始 [ qǐ shǐ ] (从某时或某地)开始。
例句:唐山陶瓷起始于明代。
4、伊始 [ yī shǐ ] 起头;开始。
例句:新学期伊始,班上来了个新同学。
5、初阶 [ chū jiē ] 谓才开始升入。
例句:那种雕虫小技,也就是一般的初阶技法,在你们这里也变成了至宝。
6、开端 [ kāi duān ] (事情的)起头;开头:良好的~。
例句:中国人民满怀豪情地迎接新世纪的开端。
7、萌生[méng shēng] 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邪念。~一线希望。
例句:这就是春,因着萌生在这里的生命的齐奏,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种神奇的美丽。
8、萌起[méng qǐ] 开始;发生。
例句:工业文明衰落、生态文明萌起已成为全球性主题,芒福德即此大潮最早的推动者。
发轫的意思
发轫拼音;fā rèn
(1)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楚辞·离骚》:“朝发轫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 朱熹 集注:“轫,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轫,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轫,亲友皆无赆。” 雷昭性 《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轫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2)动用,动员。《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3)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轫,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轫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4)犹发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韩子苍 献 王将明 生日二十绝句,内一绝句云:‘万里青霄发轫时,驊骝绝足看奔驰。’”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轫,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轫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参见“ 发迹 ”。
近义词
滥觞、先导、肇基、先河、发端、开端、开头、开首、起头、起首、开始、初步、初阶
反义词
终结
英文翻译
1[书] (比喻新事业开始) set sth afoot; commence an undertaking
发轫造句1) 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
2) 听说公子就要入学,便都来朝贺。无非说些云程发轫、前程无量之类的话。
3) 邳县“农民画活动”发轫于新中国建立后的合作化时期,全面发展于大跃进时期,成型于“”时期。
4) 最初由心理学家发起的英语阅读研究发轫于19世纪末期
5) 我国工业地理学发轫于20世纪初,在经历了启蒙和成长两个阶段后,终于成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6) 全国政协委员、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近日表示,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空间实验室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为最终在2020年建成中国空间站提供技术支持。
7) 若是赛场中出现了钓饵,请在查察发轫前清算清洁。
8) 重商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计划性的发轫期
9) 胡适之译学理念发轫于其文学主张。
10) 古希腊文化发轫时期,神话和宗教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11) 发轫于20世纪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伴随“五四”运动的开展达到其高潮,衰落于1925年左右。
12)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
13) 于1902年创建的甘肃高等学堂是甘肃新教育的发轫之始,也是兰州一中的前身。
14) 可是,发轫之始,盾构机便遇到了危急情况。
15) 沪剧出身于山歌小调,是一种从歌曲发轫、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从“东乡调”、“西乡调”到“本滩”、“申曲”,这些名称都与音乐、歌唱密切相关。
16) 这种精神一般发轫于得姓之初,然后在汉唐之间的贵族时代形成一种品牌叫“郡望”。
17) 有意思,三件事,都在惠州,都在惠州的网络上发轫,且都在当地人气最旺的“西子湖畔”弄得风生水起,谈论的都是“人心不古,世道浇漓”的寒心事。
18) 诸君携母校殷殷之望,方才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19) 云程发轫RJ21-700飞机要卖出250架之后才能实现赢利。
20) 云程发轫情千丈,自饮屠苏向九津。
21) 那是中国民间智库发轫之始,仲大军很怀念那个时候的环境,整个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改革开放、打破旧体制、走向市场化的景象。
22) 从改革开放发轫至今,山西历任领导虽荜路蓝缕、殚精毕力,却难以阻挡山西区域经济地位的“下行”。
23)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
24) 他们各自的主要创作虽然都在各种器乐形式或歌剧等方面,但其三人音乐创作的发轫之初,却都是从德奥风格的独唱艺术歌曲开始的。
25) 818发一发,幸福之路现在就出发,发愤图强致富路,百发百中买**,云程发轫事业兴,厚积薄发万事达,祝兴旺发达。
26) 1923年江苏省立师范添办五处农村分校,成为乡村师范教育运动的发轫。
27) 云南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方式不同于常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其发轫于20世纪初滇越铁路的修筑。
28) 小女孩,仙骨、仙资、灵根均是上上之选,若有缘踏入仙途,必定云程发轫,一举万里,前途不可限量。
29) 如果某个作家要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耐人寻味的细节,如果学者要研究历史如何从公众的行为中发轫,都可以深入到“历史的一天”中披沙沥金。
发轫
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借指出发。轫,刹车木。《楚辞远游》:“朝发轫于太仪矣,夕始临乎于微卢。”
古代的车你见过吗?它的“闸”是通过一根被绳索拉着的横木和轮子外缘的摩擦实现制动的。绳索的拉力同样由牲口提供,正常行驶的情况下“闸”是松开的,而紧急刹车则绳索张紧,牲口感到猛然吃力就停下来了。
这里的横木叫做“韧”,所谓的“发轫期”,就是“闸”已经松开了。形容某些事物的束缚被解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有"兴起""发源""开始"等意义,但是也形容了不可遏制的势头。
轫的意思解释如下:
轫(rèn),汉字,古人驾车,行进时,需要停车,御者拉紧缰绳,驾车的马就停步,车也停住了。车不用时,防止车轮滚动,则要在车轮前,垫塞物件加以阻挡。通常较为简便的,常用木头削成楔形,塞在轮下。这块木塞,古人称为轫。
基础释义:支住车轮不使旋转的木头:发轫。
详细释义:〈名〉(形声。从车,刃声。本义:支住车轮使其不能转动的木头)同本义。轫,碍车也。——《说文》车不发轫。——《淮南子·兵略》。注:“车下支。”朝发轫于苍梧兮,夕吾至乎县圃。——《楚辞·离骚》
通“仞”。古时的一种长度单位。一轫为八尺。掘井九轫而不及泉。——《孟子》
车轮。水渐轫以凝冱。——《文选》。李善注引颜延年《篡要解》曰:“车轮谓之轫。”
〈形〉柔弱;懒散。通“韧”。柔软而坚固。凡用兵者攻坚则轫。——《管子·制分》
〈动〉引申为阻止。陛下尝轫车于赵矣。——《战国策·秦策》。注:“轫车,止仕也。”遂以头轫乘舆轮。——《后汉书》
相关组词:发轫 轫车 玉轫 风轫 发轫之始 云程发轫
轫的例句如下:
1、然而,这种洗掠行为的开端却是从很久以前发轫于秘鲁南部沙漠一个偏远的矿业城镇。
2、现代埃及艺术的时代发轫于以更大的艺术多样性迎合表现新兴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3、繁荣的经济使得大城市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盛的思想文化,所有的前卫的思想文化几乎都发轫于大城市。
4、我国工业地理学发轫于20世纪初,在经历了启蒙和成长两个阶段后,终于成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5、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轫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使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明朗化,实行城市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6、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轫,北京大学《歌谣周刊》的刊行及相应的学术活动,呼应着五四新文化运动。
7、发轫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道、兵诸家管理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和陶范。
发轫之端本身并没找到出处,但是有发轫和发端的出处,您可做参考
发端:开始;起头。《后汉书·五行志一》:“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宣和遗事》前集:“凡天神降临事,盖发端於 王老志 ,而极於 林灵素 。”《孽海花》第二六回:“ 金 寳 两妃的贬谪……这不是废立的发端吗?” 蔡元培 《美术的起原》:“要之音乐的发端,不外乎感情的表出。”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
发轫: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轫,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轫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