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里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两千年过去仍是如此。古代女子除相貌外,最注重头发的修饰。传说汉武帝第一次见到卫子夫,就是被她的秀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美发出名的。汉明帝的马皇后初入宫时,以一头绝好的秀发使后宫粉黛一一失色。 秀发亦需头饰点缀,发饰也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这宝钿花钗里包括了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发钿。皇宫贵胄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发饰,而一般小户人家只能戴荆钗,“拙荆”便是古代男子对外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但凡女子都是爱美的,古今相同,女子心爱的发饰既可以是南齐潘妃价值连城的宝钗,也可以是喜儿妹妹的二尺红头绳。
1、发簪轻摇
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类,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制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首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金凤簪
2、发钗顾盼
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另外在用途上也有一些区别。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金钗
3、花钿添彩
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 ,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 ”,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4、步摇生姿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四蝶银步摇
5、凤冠威仪
在妇女的冠饰中,最贵重者当推凤冠。所谓凤冠,就是在冠上缀以凤凰。以凤凰饰首的风气,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以后沿袭不衰。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并将其收入冠服制度的,是宋以后的事情。
银鎏金点翠凤冠
6、发梳绰态
栉(zhi4):栉下面有齿、上面有背,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栉也可以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做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宋代 银栉
古代发髻的名称
古代女子发髻的名称繁多,如:九鬟仙髻,垂云髻,凌云髻,近香髻,节晕髻,半翻髻,愁来髻等等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等。
魏晋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对襟大袖衫,下穿长裙等,头饰大都梳髻后垂髻、 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插步摇、缬子髻等。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春秋以前的梳子,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耳环是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出现的饰物。最原始的金属耳环,大多以青铜制成,造型比较简单,只要用一根粗铜丝弯制一下便成。
宋代耳环,繁简不一。简单者只以一根粗细各半的铜丝,弯制成一个圆环,尖端挑出向外。
明代耳环崇尚轻巧,通常以一根金丝弯制成钩状,在金丝的一端,穿上两颗大小不等的玉珠,两珠之上再覆一片金制的圆盖,使整个造型像一个葫芦,俗谓“葫芦耳环”。
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
镯钏。镯即手镯,一般多戴在手腕;钏即臂钏,通常戴在手臂。
镂空忍冬花结挂链银香球,古代人用香末。后来香囊盛行,成为女孩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之物
关于各种发髻的,楼主可以去这里看看,很全的http://wwwhanyinguancom/bbs/viewthreadphptid=155
如果楼主还不满意的话,到这里看看不错http://wenkubaiducom/view/4f5656fafab069dc5022013dhtml,百度文库,这里总结得很好的,希望对你有用
1、定义不同
发簪是一根的不带流苏的簪子;
华胜即花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甄嬛里像帽子的那种东西;
步摇就是带流苏点缀的簪子;
发钗是双股的那种,白话点就是有两根可以插发的;
发钿就是用金银珠宝介壳镶嵌的一种器物。
2、起源不同:
发簪,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髻鬟,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簪的本名叫“笄”。“簪”是秦汉以后的叫法,在秦、汉以前称之为“笄”(ji1),实际上是同一样东西的两个名称。历代遗留下来的发簪样式十分丰富,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
发钗,发钗和作用与发簪一样,都用来插发,但发簪作成一股,发钗则作成双股。发钗的安插也有多种方法,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二支。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这种花钿贴在额上,宛如一朵朵绚丽鲜艳的奇葩,把女子妆扮得雍容华丽。
步摇,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首饰之一,是在笄(簪)上加以饰物而来。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那些垂挂着的珠玉便会不停的摇动,固而称为“步摇”。
扩展资料: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
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发钗除了在质料及长短上有所区别外,更主要的特点还在于钗首上的不同装饰。如在钗首雕凿蟠龙之形,即为“蟠龙钗”。在钗首装饰鸾鸟,也为历代妇女所崇尚。尤其在结婚首饰中,更为常见,因为鸾鸟在民间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禽。饰有鸾鸟的发钗,被称为“鸾钗。
-发簪
-步摇
-发钗
古代簪子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比如满清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首选东珠作为制作头饰的最好材料,而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
扩展资料
发簪的历史渊源极为久远,据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类似发簪的生活用品出现。当时的发簪多用兽骨制成。
簪的本名称“笄”,是中国古代束发的工具。古时候汉族人辫发盘髻还是束发着冠都需要用簪钗作固定,以骨作笄,收束发丝,让自己的面目更为整洁并方便更好地劳作。
而后人们让笄的意义从日常用具中升华,将它视为男女行成年礼的重要器物。年满十五并且已经嫁人的女子需要将头发绾成发髻,插入簪钗固定发髻,所以,插笄是女子长大成人的一种标志。
到了两汉时期,“笄”字渐渐被“簪”字所取代。女子安插发簪的方法开始多样化。发簪已经不限于普通的兽骨,开始有了角簪、铜簪、银簪、金簪、玉簪等等,甚至有的少数民族还用鱼骨做簪。
制作也更为精良,簪上的装饰也日趋华丽,变化多样。宝石翠羽、金丝银线,各种珍贵的材料都被用来装饰发簪。
唐朝是发簪流行的盛世,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表现出对发簪的疯狂迷恋。女子们将头发盘起,斜插一枚与众不同的发簪,便是别具风情,若是插上两到三支,就是仪态万千。簪是男子赠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人。
在唐朝时期,发簪逐渐分化成了:簪、钗、步摇三种形式。简单来说,钗与簪的区别在于,发簪是一股,而发钗一般是两股的。发钗不但可以固定头发,还可以用它将帽子等别的头饰别在头发上。
如果在发簪的簪首加上可晃动的装饰,就成为了最为精美华丽的步摇。因为插着这种首饰,走起路来,钗上的装饰会随着步子的颤动而自然的摇曳,步摇也因此而得名。步摇顶端的饰物一般是凤凰、蝴蝶等带有翅膀类的,或是流苏、坠子等,非常精致。
到了宋元时期,金银发簪的制作工艺达到了鼎盛。发簪的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龙凤和螭虎之外,还有很多生活化的物象,比如石榴、葫芦、牡丹、蜜蜂、蝴蝶等。
到了明清时期,发簪样式基本上继承了汉唐以来的一贯形式,但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加入了珐琅、垒丝等繁杂工艺,甚至达到无工不精的程度。
清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发式的改变,女性们不再像旧时一样束发插簪,风光一时的发簪也逐渐被取代。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发簪更多的成为了一种收藏品。
不过,在如今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流行带发簪的习俗。在盛大的节日里,苗族女子会将长发挽成髻盘在头顶,发间插上几根尖头的银簪。而黎族女子的头上,也会排列插饰几根银发簪,显得古朴典雅,美观大方。
--簪子
就古代的头饰分类来说,除了簪之外还有笄、钗、步摇以及花钿等物。这支出土于山东省临朐县西朱封遗址的“镶绿松石玉簪”大约制作于公元前两年前,也就是说这支簪子已经四千多岁高龄。虽然年代久远,但是镶绿松石玉簪的精美却是现代工艺所无法比拟的,为此网友们纷纷对它表示赞叹。其实像镶绿松石玉簪这类簪类头饰在古代也称为“搔头”,通常由金属、骨头抑或是玉石制作而成。这种头饰是由一种名为“笄”的头饰逐步演变而来的。
笄这种头饰于新石器时期便已出现,位于宁波的河姆渡遗址中便曾出土过这类头饰。古人会用笄来固定挽起的头发或者帽子,因为古代女子通常在年满十五岁之后才会将头发挽起以示成年,所以十五岁在古代也被称为“及笄”。古代汉族女子在十五岁时大都会举办“笄礼”,不过也有个别女子因为不曾许人的缘故直到二十岁才举行笄礼。
继笄与簪之后,古人又制作出了名为“钗”的头饰。这种头饰是在簪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而成。两股簪子汇成一股之后,古人又在其尾部加入了流苏吊坠来加以修饰与美化。根据制作材质的不同,钗可以划分为金钗、玉钗以及宝钗等多个类别。古代还有一种名为“步摇”的头饰,这种头饰通常附着于簪钗尾部。“步摇”这一名字源自于这种头饰会随着行走的步伐而摇动,为了增加动态美感其外形大都制作成蝴蝶、凤凰这类带有翅膀的样式,或者自然垂挂的流苏及坠子样式。
除此之外,“华胜”也是古人常用的头饰之一。华胜通常制作成花形,所以也被叫做“花胜”。古人将制作成花草形状的华胜插于发间或者置于额前,借此来达到美化效果。与华胜一样都属于花饰的古代头饰还有“花钿”。相比起前几种头饰,花钿这种装饰物除了可以用于装饰头发,它还可用于装饰面容。如果是用金、银这类材料制作而成的花钿通常都是用于修饰头发,如果是用金箔、纸这类材料制作出来的花钿则可贴于额前。这类妆容在唐朝时期是非常流行的。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头饰样式是非常多样且美观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