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一、结鬟式
结鬟式梳编法,先把发拢结于顶,然后分股用丝绳系结,弯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耸在头顶或两侧,有巍峨瞻望之状,再饰各种金钗珠宝,高贵华丽,多用于神女、后妃、贵妇与处女。如李公麟《维摩诘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属此类发型。八十七神仙图卷,永乐宫壁画中,这种发式很多,一般有高鬟、双鬟、平鬟、垂鬟等几型式,变化甚多:
★飞仙髻、凌云髻★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飞天介,垂鬟分肖髻★ “飞天纟介”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二、拧旋式
拧旋式梳编法,是将发分几股,似拧麻花地把发蟠曲扭转,盘结于头顶或两侧。这种发式灵活旋动,很助美姿。据《采兰杂志》记载:“甄后既入魏宫,宫庭中有一绿蛇,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如《八十七神仙图卷》之仙女,唐周肪的纨扇仕女图亦属于这类发型。拧旋式变化一般有侧拧、交拧、叠拧等几种形式。
★随云髻、凌虚髻★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凌虚髻”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朝云近香髻、回心髻★ “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三、盘叠式
盘叠式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系结拢起,再盘叠在头顶或两侧,称为“螺髻”。在《凝宫词》里有“螺髻凝香晓黛浓”之句,这种发式在唐代兴起流行,从存世的唐代绘画、墓壁画中皆可见到。永泰公主及墓壁画及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之仙女,皆类似这种发式。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为后妃公主、贵妇所好,其变化形式甚多,一般有单螺、双螺、百合髻、盘恒髻等形式。
★单螺、双螺★ 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双螺其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大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画》亦有这类发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盘桓髻★ “百合髻”其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如图所示。 “盘桓髻”其梳编法是将发蟠曲交卷,盘叠于头顶上,稳而不走落,称为盘桓髻。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长安妇女好为盘桓髻,到今其法不绝。”
四、结椎式
结椎式的梳编法是发拢结在头顶、头前、头后或两侧,然后用丝绳束缚,盘卷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贯住,耸竖于头上。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赵合德入宫卷发,号新兴髻,孟光为椎髻。”皆类似于结椎式,结椎式蕴藉持重,温文尔雅。从商周一直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延用,其变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抛家髻、堕马髻等几大类。
★高椎髻、抛家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倾髻、堕马髻★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五、反绾式
反绾式的梳编法是将发拢住,往后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各种形式,如绾成双刀,称“翻刀髻”。绾成惊鸟欲飞,称“惊鹄髻”。绾成元宝,称“元宝髻”。反绾成高墙,称“高髻”《簪花仕女图》之发式。据《妆台记》记载:“开元中梳反绾髻、回鹤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归真髻,贴五色花子。”这种反绾梳编较难,多流行于盛唐,为后妃贵妇之盛装,如〈韩熙载夜宴图〉中之一梳反绾式。其变化一般有“双刀髻”、“惊鹄髻”、“朝天髻”、“元宝髻”等。
★双刀髻、惊鹄髻★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朝天髻、元宝髻★ 朝天髻也属反绾式之一,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六、双挂式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双丫髻、垂挂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亦类似这种发式。
★双平髻 丱发★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莲花冠:此图录于《太原晋祠女塑》之莲花冠。其冠似莲花,以金翠妆饰,束戴于顶髻上。唐宋妇女多好用。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此图录自唐寅〈孟蜀宫妓图〉之花冠。 凤冠:此图录自〈唐懿德太子墓石刻〉之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巾帼:巾帼是一种丝织品的头巾,多束结在顶髻上,再用簪钗贯定,宋梁红玉喜戴巾帼,故常把女中豪杰称巾帼英雄。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 、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钗: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于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插子: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妇女(少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
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于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于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流苏:妇女(少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
==========================================================================
由于图太多,你可以把邮箱给我。
古代妇女头饰 ,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
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早在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插梳的习惯。当时,虽不完全是为了装饰(有的和宗教,葬俗有关),但却是后世插梳习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论形制多么复杂,装饰多么考究,它们的外形特征基本一致,都是直竖形,梳把较高,横面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为主,尤以木料最常见。梳篦的造型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
自魏晋在妇女头上流行插梳之风,至唐更盛,这种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绘画如张萱的《捣练图》,周肪《纨扇仕女图》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养人壁画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王建的《宫词》中也有“归来别施一头梳”的描写,这些正说明这种插梳的风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制。
4.结语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这点从《后汉书·舆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时所佩戴的首饰:“簪以瑇瑁为擿,长一尺,端为华胜,上为凤皇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结。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级焉。”
“皇后谒庙服假结,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等,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诸爵兽皆以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璫绕,以翡翠为华云。”“公,卿,列侯,中两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旧唐书·舆服志》中也有记载:“武德令,皇后服有纬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纬衣,首
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钿钗礼衣,十二钿……;皇太子妃服,首饰花九树,……细钗礼衣,九钿……;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青质,第一品花钿九树,翟九等。第二品花钿八树,翟八等。第三品花钿七树,翟七等。第四品花钿六树,翟六等。第五品花钿五树,翟五等。钿钗礼衣,……第一品九钿,第二品八钿,第三品七钿,第四品六钿,第五品五钿……。”
古代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钗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看看中国古代女子的发饰:
1、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由于古时女子行走,裙裾也要保持不动,否则即是不稳重,但步摇上的垂饰却摇曳生姿,极大地丰富了女性的美态。佩步摇者多为身份高贵之女性,因步摇这种发饰所用材质高贵,制作精美,造型漂亮,故而非一般妇女所能使用。
2、华胜
华胜是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发饰。从《红楼梦》剧照中王熙凤的装扮,我们可以观赏到典型的金钗(朝阳五凤挂珠钗)与华胜。
3、梳篦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篦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初时用以去除发垢。
4、笄
女子满十五岁便算成人,谓之“及笄”之年,笄就是固定发髻的一种发饰,“笄礼”是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5、簪
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6、钗
很多人都分不清古代女子发饰钗与簪基本相同,民间通常用“一脚为簪两脚为钗”来做简单区别。
发型:
发式是妇女头部的重要装饰,能增加其仪容的俊美。古代妇女发式造型的变化,极为富丽而多姿,历代相承,不断变化,从简至繁,,又从繁复简,往返交替,有关记载甚多,仅就《髻鬟品》记载就不下百余种。这些发名皆是由发型与首饰寓意而命名,绰号虽多,按其编法与发式可概括为几种基本类型,简述于下:
1.结鬟式
这类发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发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发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发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发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发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采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发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发型,名流仕女也有采用。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2.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发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发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3.盘叠式
这种发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发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采用编、盘、叠等手法,把发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发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赞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4.反绾式
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5.结椎式
这类发式在古代妇女的发型中,最为普遍,采用最广,历代都有采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发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发式的梳编法,是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发卷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这些发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制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 用。各式椎髻多为已婚**所用。
6.对称式
这类发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采用,其典型的发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发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发式是将头发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系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
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系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发型。
蝉鬓、博鬓,这两种不是发型,但是各种发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
蝉鬓,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①,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发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发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博鬓,历代僻L仪典0,《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品贵夫人也须博鬓,博鬓即以鬓掩耳,或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妇女最常见的发型,按其梳编规律分为以上六大类,在造型时,可依据各类的梳编法,采用髻、鬟,盘,绾、叠,拧,结等等手法,梳编出更多的发式,并根据朝代、身分、年龄,个性崇好等结合而运用,就能创制较好的妇女发式。
唐代妇女发式多姿多态。唐段成式在《髻鬟品》中写道:“高祖宫中有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明皇帝宫中,双环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有归顺髻,又有闹扫妆髻。长安城中有盘桓髻、惊鹄髻,又抛家髻及倭堕髻”。另外在《妆台记》,以及《新唐书》、《中华古今注》等书中,也有对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的记述。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分别在唐代墓葬出土的陶俑,以及石椁线雕、壁画中见到一些如古籍中描述的发髻式样,但都没有我发现的西安东郊唐长安平康坊、西郊醴泉坊三彩窑出土陶俑发式实物这么集中和多样。现将我发现和收藏的唐长安三彩窑陶仕女俑及其发式分别予以介绍,以便从唐代妇女多姿的发式这一侧面窥探唐代社会的兴旺和开放程度。
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
明代宫女髻发式、戴莲花冠、簪花
清朝发型解析
清代的祖先,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 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获得了巩固,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
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 “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满意的话,请采纳答案
如果是软萌的日常的话,樱花,小菊花,樱桃,小星星之类的,都是万能的选择呐~灰色纱质的小发箍也很不错。灰粉色,蓝白色的发带也很万用并且不挑衣服。如果稍微是夸张一点点的软萌,可以选择稍微有一点点幼稚或者也同样夸张的发饰,两个搭配起来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哟。
1古代头饰怎么做
课外小知识:古风头饰的分类:
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簪:由笄开发而来,是古人用来挽定发簪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挽住头发,也可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鬓上或缀于额前。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凤冠:是最为华贵精美的古代女子头饰,以龙凤为主。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2古代头饰知识
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金~。
玉~。裙~(旧指妇女。
亦称“钗裙”)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上:~子。金~。
玉~。~缨(做官者显贵之称)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
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 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头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3DIY古代头饰
一、准备材料与工具:发梳、米珠、水滴珠、捷克钻、铃铛、粉色水晶、磨砂花瓣、金色铜丝、钢丝钳、平口钳、卷钳子、丙烯颜料、画笔、胶水。
二、制作流程:
1、将三个心形零件如图所示放置,用铜丝将心形零件与发梳固定连接,可以适当摸上E006胶水加以固定。
2、用连接环将铃铛悬挂在心形零件上,共挂九个铃铛,象征天长地久。
3、用仿古色9针将珠子穿上,将珠子悬挂在心形零件上,位置与铃铛保持一致。
4、将粉色水晶用仿古色圆头针与水滴型珠子的9针连接。
5、将宝蓝色和紫红色的捷克钻点缀在靠近发梳的心形零件上。
6、用铜丝缠绕花瓣,一瓣一瓣的缠绕,最终做出一朵五瓣梅花。
7、用金色铜丝将红色的米珠用拧绳子的方式固定在花瓣上。
8、用红色和白色丙烯颜料,调和成粉色,用笔从内向外上色,最后用深红色在花瓣的外圈画一圈,花蕊处也可以点一些颜色,这样花朵的层次感就出来了。
课外小知识:古风头饰的分类:
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簪:由笄开发而来,是古人用来挽定发簪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挽住头发,也可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鬓上或缀于额前。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凤冠:是最为华贵精美的古代女子头饰,以龙凤为主。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为满意回答。
4古代人都有哪些饰品
转自邹光坤古代妇女头饰简介摘要:古代头饰精巧华美,本文简单的介绍了古代妇女头饰的种类,头饰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妇女根据身份,出席的场合来佩戴不同的头饰。
关键词:笄,簪,钗,华胜,擿,花钿,步摇,梳篦 经常可以看到电视剧中古代女子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制作精美的头饰,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 但是细细想来,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只是崇尚简洁的现代人参考史料对古代头饰的仿照品。
这就不难想像真正的古代头饰有多么的巧夺天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妇女所佩戴的头饰。
1 1。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
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
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
《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
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
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 《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华胜,即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暠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
唐颜师古注;“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 2。
步摇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 《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古代妇女将头发绾成髻鬟,用簪钗固定,以免髻鬟松散坠落。
古代的簪钗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银等多种材料制成,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簪钗也有变化,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钗中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见的有:(1)圆顶形,簪身为圆柱体,顶端作球体或半球体,少数刻有旋纹;(2)花顶形,簪身与上相同,惟于顶端镂凿梅,莲,菊,桃等花纹;(3)耳挖形以金属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宽阔,至颈部明显收束,并朝正面弯转,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两种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圆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弯转,呈如意头状;(5)动物形,簪首饰以飞禽走兽,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 这些形状的发簪,发钗在各地的古墓中时有发现,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钗:(1)斯德哥尔摩kempe氏藏(2)广州皇帝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纹钗(西安出土)(4)唐代双凤纹钗(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一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
另一件长18厘米,顶端有四蝶纷飞,下垂珠玉串饰的银步摇,制作都极精致2 3。 梳篦,钿花 篦,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
亦指用篦梳头剔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
王琦汇解:“篦,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 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
中国自古便注重礼仪,人们对自己的仪容装饰十分重视,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之物。 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风气。
湖北江陵出土几件秦木质彩绘角抵图木篦,马蹄形,上绘三人作角抵戏。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制成的,均作马蹄形,长均8。
8厘米,宽均5。9厘米,梳20齿,篦47齿,细密均匀。
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和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西汉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个装饰纽。湖南长沙南门纸圆冲唐墓出土铜梳已残,背上有清晰的纹饰,作双鸟徘徊旋飞。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了精。
5想学头饰设计
你好
知识与技能: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带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
过程与方法: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重点: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个纸条变头饰的游戏,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将纸条漂亮的戴到头上?”
2、师生一起比赛。
3、将学生与老师的头饰进行比较:“我们俩谁设计的头饰漂亮?为什么?”
4、板书:色彩有变化;形状有变化;图案有变化。
5、探究纸条的变化。
(1)师生合作探究美化头饰的方法。
师:我想用两种色彩的纸条,剪花纹一样的花边装饰我们的头饰。 大家快帮我想想能用什么办法?
生:学生边说边演示制作方法。
(2)从学生想的办法中提出问题:
a装饰的这个花边明显吗?为什么?(色彩搭配) b剪下的部分还可以利用吗?
(3)“ 你还会用哪些制作方法来做头饰呢? ”——课件展示补充制作方法:剪、挖、刻、粘贴、折,摞在一起剪、插。
6、了解头饰文化,探究头饰装饰方法。
(1)在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样子的头饰?
(2)课件欣赏,补充头饰用途——头饰文化。
课件欣赏,补充头饰用途——头饰文化。
a课件展示“伪装——军人”、“美化——少数民族”、“寓意表演——京剧、斑马头饰”等头饰。
a看看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内容?想一想头饰还有哪些用途?
b课件展示:老师在博物馆看到过的古代头饰。
在2000多年前的敦煌壁画中人物的头上就有了头饰。
这是秦始皇时期兵马佣头饰。既能用来防御又可以用来装饰,显示出军威!
头饰,是最古老而又被人们沿用到今天的用来美化头部的一种工具。
欣赏头饰,一起来研究装饰方法。
请小组按照资料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一会儿请大家来介绍你们小组了解的头饰。
学生研究,讨论。
研究问题:头饰上出现了哪些形状?它们被安排在头饰的什么地方?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
头饰上有哪些色彩?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
比一比,头饰的外形有什么不同?想想用纸条怎样表现和组合?
小组学生汇报
欣赏研究头饰作品,探究装饰制作方法。 请小组长将纸条头饰戴到头上,大家一起来研究:头饰上装饰了哪些图形?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多?
请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
学生制作,教师辅导。提出作业要求:两人合作完成一个造型新颖、色彩漂亮的头饰。
开始制作:鼓励学生给头饰起名字,引导变花样戴头饰,表演节目。
三、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评:组织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戴上你们制作的头饰站起来,摆个造型,让我们一起欣赏。 谁愿意戴着头饰来表演节目?或介绍你们的头饰?
小组评议讨论:
请小组同学数一数共得了多少小红旗?谁为小组的贡献最大?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快过节了,想想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还可以做什么来装扮自己呢? 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头饰?
6怎样佩戴头饰
现在佩戴头饰的人很多,商店里出售的头饰也是各种各样。
但是头饰的佩戴与服装、五官以及场合也有一定的配合问题,因此,头饰的佩戴也不能 够尽情随意。一般说来,头饰的选择与服装在体积上成反比,即衣服体积愈大,头饰体积愈小;反之亦然。
如大伞裙、肩部花式较多的衣服,最好配上细小玲珑的头饰,款式不妨用绿绒蝴蝶结、钻石发卡之类。 相反,若穿瘦小贴身的暴露 曲线的衣服,则可以选择款式夸张一点的头饰,但对颜色的选择必须小心谨 慎,最简单的原则就是配与衣服同色系的头饰。
至于脸型和五官,搭配原则是:脸型大的人,头饰宜配深色,最好是黑色、深蓝色等不太艳的颜色,免用红、紫、金、银等色。 细长脸型的人,可 用面纱盖上半截的脸,一来可在视觉上减短脸的长度,二来可增加神秘感, 此种妆扮非常适合晚宴的气氛。
戴眼镜的人不要戴夸张式的头饰,如果再配 上大耳环,感觉就更差了。因为如此的修饰使人感到头上部分就只剩下眼镜、头饰和耳环,而脸上的五官全部被淹没了。
一般流行的头饰多适合轻松随便的场合戴用,上班、开会时戴用则显得不够严肃。
中国古代女子常见的发饰包括以下几种:
1 簪:用来固定发髻的一种长针,一般由金属制成,是古代女性常用的发饰之一。
2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发饰,一般用于固定发髻。
3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
4 栉:是一种梳子,用来梳理头发,一般由木、竹、角、牙等制成。
5 巾帕:用来包裹头部的布巾或帕子,可以固定头发,有时也用于遮挡阳光或汗水。
6 梳篦:是一种梳子,可以梳理头发,也有装饰作用。
7 华胜:是一种花形的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8 珠花:是一种用珠子制作而成的花朵,可以插在鬓发之间作为装饰。
这些发饰的种类和样式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都是古代女性美化自己头发的重要手段。
在各种古装剧里面,我们都能够看到那些妃子们穿的雍容华贵,不仅衣服非常吸引人,头上的各种头饰也是非常漂亮,那么古代的发饰究竟是怎样的呢?
笄是发饰中的一种,据说古代的妇女很多都是用它来固定自己的发髻,只要女子成年,就可以用它来把头发弄起来,这就是所谓的成年礼,所以笄也就代指女子的成年礼。
而我们比较常见的还有一种簪,它是由于笄发源而来的,是古代用来把发型固定好的一种长针,据说有金属、骨头、玉石这些制成。我们在各种电视剧中能够看见,平常生活里面也有一些饰品就是簪,有一些也是长得非常精致的。
钗也是古代的发饰,这个发饰是由两个簪子交叉起来的东西,也可以用它把帽子固定。值得注意的是,钗和簪是有很大区别的,发簪就是一股而已,而钗则是一对,两个的用法也有很大不同。
最后一种就是华胜,也被大家叫做花胜,是一种古代妇女用的花草形状的首饰,经常做成花的样子,然后插在发髻上面或者是额头前当做点缀来用,想必大家也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了。很多电视剧中的角色,头上大都有很多发饰,其实她们的作用都不一样,不同材质,不同复杂程度的发饰,也能够体现出不同人的身份。
总之,古代的发饰是非常讲究的,搭配起来也非常好看,并不是只有我们知道的钗或者簪子。
唐朝妇女头饰种类丰富,型制华美,色彩绚丽,常见的有钗、簪、步摇、钿、栉具几大类,其中,钗和簪最普遍。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盘点唐朝潮流头饰,希望你喜欢。
盘点唐朝潮流头饰
入选秀女
剧照中,武如意初入宫闺,稚气未脱,身着一席粉色纱裙,灵动婀娜。
发型:双环垂髻
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在盛唐时最为流行,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看得出来,范爷在剧中的造型十分符合唐代秀女该有的特点。
头饰:金色钗朵
唐代开始流行使用金银打造首饰,剧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钗雕花朵形,被称为钗朵。每一对钗朵都是一式两件,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可以左右对称插戴,这种金银钗以镂花图案最为多见。
唐 鎏金银钗
赐名“媚娘”晋封才人
从剧照中看,凭发髻可猜测是如意刚刚被太宗封为才人,并赐名“媚娘”的时候,成为后宫女人的众矢之的。虽珠翠点缀不多,但华美之姿尽现。
发型:双环望仙髻
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因为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为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时期。
头饰:髻饰花和鬓唇
武才人所戴的是髻饰花和钗朵,髻饰花是采用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翠勹盍叶,唐代点翠较少,主要以金色为主,别在髻上,在清代多见于点翠头饰,被广泛使用。而插在头发边上,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则是叫做鬓唇,摇曳的珠串衬得武才人娇美动人,惹人怜爱。
华美武昭仪
武媚娘仪态华贵,被唐高宗李治从感业寺接回,这时被封昭仪的她已因宫斗而“黑化”,服饰一改曾经的稚嫩灵动,取而代之的是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发型:盘桓髻
是指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向上盘桓而成,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髻前插上对梳,髻上装饰金钗与步摇,显得武昭仪端庄大气干练持重。第二套造型的发型是双环望仙髻或是惊鹄髻。
头饰:
梳篦,盛唐开始流行,在发髻上插几把梳篦,比较讲究的梳子用的是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发饰还有步摇、簪、翠翘等。步摇属于簪的一类,一般形式多为凤凰、蝴蝶等,或缀有流苏或是珠串,女子走路时,金饰会随着摆动,栩栩如生,故名取其行步则动摇,唐朝非常流行。
皇后武媚娘
武媚娘终于坐上皇后的宝座,与皇帝李治同排而坐,锦衣华服珠翠围绕,皇后霸气之姿不动自现。但第二张的她却多了几分寂寞与悲情。
发型:回鹘椎髻
头饰:头饰也有了较前面明显的变化,采用金色头饰最多,还配以红色珊瑚头钗,鬓唇采用鎏金金钗垂到耳边,发髻上更是簪着两朵真花来点缀,还有金簪步摇、翠翘、珠翠金银宝钿、搔头等等。
晚年:高髻
指的是把头发高耸矗立于头顶上,便于佩戴龙冠等饰物。
头饰:头戴珍珠宝石镌刻头冠,头戴金龙鎏金钗,宝石的颜色也不似年轻时的流光璀璨,反而更显沉稳庄重。剧照中的武则天鹤发苍颜而威严不改,目光沧桑而悲戚, 历史 上唯一女帝波澜壮阔的一生写满在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
唐代服饰流行色
唐代是一个活泼外向的时代,国势强盛,充满自信,站在汉民族传统的 文化 基础上,敞开胸怀,大量吸收外族文化,而形成多采多姿的大唐文明,因此流行服色呈多样性。
周代天子的常服有两种,「玄端」属常粮服,「深衣」才是真正的常服,「深衣不分阶级,自天子至庶民均穿,周代的深衣为白色,唐代亦复如此,白色是最普通的颜色,尤其是男子的常服。
白色:
(隋书。檀仪志)载:「大幸六年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房商以皂。」唐五代都是根据这个规定,一般平民穿白色袍子。当代的诗文中有许多这种例子,如:韩愈的「赛神」:「白布长衫紫领巾,差科未动是闲人。」。范质的(诫儿侄八百字):「去午初释褐,一命到蓬丘。青袍春草色,白纻弃如仇。」以上两首诗,很明显可看出,未任官时是穿白色袍。
又唐人小说(樱桃青衣),叙述一位屡试不中的士人,行至一精舍中,听僧人讲道,倦而入梦,梦见自己遇贵人,中举又娶妻,梦醒时,「乃见着白杉,服饰如故。」可以为一力证。唐朝科举制度开始兴盛,进士科尤其被人看重,唐代名相大多出身进士科,这些登科未授官的士子、虽然仍是一袭白衫,但是不久飞黄 腾达 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进士及第的士人,被尊称为「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一般官吏平时或宴客时,也穿白色袍子。譬如,唐代人绘的「游骑图」,其中人物,或是休闲游骑,也是穿着白色袍子的。
红色、紫:
有人作过色谱分析,单是吐鲁番出土的丝织品,就有二十多种颜色,其中红色有水红、银红、猩红、绛红、降紫。
**有鹅黄、菊黄、杏黄、土黄、金黄、茶褐。
青色有天青、蛋青、赤青、藏青。
蓝色有翠蓝、宝蓝。
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墨绿、果绿。
一座永淳二年墓中,发现的红色锦条花边,以果绿、墨绿、黄、棕、白等颜色丝线织成花纹,并以白色珠扣**晕绸饰于其间。唐代妇女服装的华丽,从许多 绘画 作品充分表违了出来。例如唐代周昉的「仕女图」、徽宗摹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李公麟摹张萱的「丽人行」、敦煌 壁画 中的「乐廷镶夫人行香图」等,均可以印证这个时代女子服色的多采多姿。上述画中,贵族妇女以红色衣裙占最大多数,如「丽人行」中的虢国夫人,为淡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金花红裙。而宫女、侍者多数为暗色或浅淡不过亦有大红色,因为此时代,「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
不论古今中外,对流行服装最敏感的人,莫过于富贵人家的妇女和取悦于人的歌女、妓女等,所以我们从这些妇女的穿著,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流行服色。这个时期的女子最流行穿红色、紫色。从唐人诗句中可以见到许多: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朱服弄芳菲,画舫烟中浅。」
「望月思氛氲,朱衾懒更熏,春生翡翠帐,花点石榴裙。」
「共宿娼家桃李蹊,娼家日暮紫罗裙。
「紫排襦上雉,黄贴鬓边花。」
「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以上之诗句,除了第一首外,均描写娼家女的衣服。
唐人小说(霍小玉传),这位长安名妓的装扮:「着石榴裙,紫衫裆,红绿帔子。」红色、紫色,均为艳丽引人的色彩,为讲究衣着的妇女喜爱。还有一种奢侈的流行,特别在富贵人家。
(唐书。 五行 志)载:「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傍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以其一献韦后。自作毛裙,贵臣富家多之,江、岭奇禽异兽采之殆尽。」这种五彩缤纷的服装,尽管用尽了江岭间的奇禽异兽,终归是少数贵族才穿得起,但是带起流行用两色绫罗拼合,裁成裥褶裙,这种裙子行动时候,形成色彩斑烂的效果。
阎立本的「步辇图」,抬辇和执扇的宫女,就是穿的红白相间的。西安出土的唐代「执失奉节墓」壁画中,一名「红衣舞女」,亦是这类的裥褶裙。
黑色、墨绿、墨紫、深褐:
服制规定「屠商以皂」,也就是说,屠夫、商人的社会品级最低,政俯规定他们只能穿乌乌黑黑的皂色衣服。
我们看写实性相当高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j中描绘两个人站在酒肆门口,一些人坐在酒肆内,看来这些人都是行商,在途中休息喝酒,他们的服装就皂色衣服。
唐代国运晚期百病丛生,原来经常穿明亮轻快的白色袍的士人,到末世流行低调的黑色,喜欢穿紫绿、墨紫,这种毫无明朗气象的服色,而到了唐末叛兵起时,不论士、庶均穿上皂色衣服。
在妇女流行服色方面,中唐以后,妇女服装几近一种末世的美感。元稹给白居易的信上说:「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发,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刻怪艳。」白居易的诗「时世妆」:「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似含悲啼。」果真是「黑白失本态」,士人流行黑色,妇人喜作凄苦的妆扮,其服色亦如士人一样,以黑色、墨绿、深褐为多,由敦煌壁画晚唐至北宋时期的供养人像,可以看出这种颜色的流行。唐代的国运的盛衰,在服色上清楚的表现出来。
1 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
2 唐代流行发饰介绍大全
3 明代妇女的头饰文化
4 唐代女服有哪些标准
5 唐代贵族女子服饰文化有哪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