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在哪拍摄的-取景地介绍

去有风的地方在哪拍摄的-取景地介绍,第1张

即将在1月3日播出的《去有风的地方》,想必大家应该都非常期待吧,这也是刘亦菲首部现代剧。而且这部剧里面的风景真的是非常美,堪称5A景区了。那么《去有风的地方》是在哪里拍摄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去有风的地方在哪拍摄的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是在云南大理拍摄的。

2、取景地介绍

洱海

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它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湖岸线长117公里,面积25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5米,最深215米,蓄水量288亿立方米,面积与蓄水量均列云南湖泊第二,在全国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海南有弥洱河等注入,西纳苍山十八溪水,东汇波罗江、挖色河,南面的西洱河是惟一出海门,经漾濞江绕入澜沧江,洱海属构造湖,湖岸东西多崖壁,北西南三面为沙洲。

“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明代诗人冯时可《滇西记略》说: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此外,洱海月之著名,还在于洁白无瑕的苍山雪倒映在洱海中,与冰清玉洁的洱海月交相辉映,构成银苍玉洱的一大奇观。

大理挖色镇

古称鲁川,挖色。位于洱海东岸,地处大理市中东部,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对如屏苍山而遥望大理古城,东通佛教圣地鸡足山而隐窥金顶,自古即为洱海东岸一个鱼米之乡,洱海地区历史渊源久远的白族外乡文化发源地之一。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坐落于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苍洱景区的中心和风光秀丽的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山丽片区。东临洱海,东距大理古城15公里,北距大理三月街会场05公里,距崇圣寺三塔2公理,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为《天龙八部》影视剧拍摄投资兴建的一个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占地面积700余亩。主体建筑有城墙等。整个天龙八部影视城由三大片区组成:第一局部为大理国,包括大理街、大理皇宫、镇南王府;第二部分是辽国,包括辽城门和大小辽街;第三部分就是西夏王宫和女真部落了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依照大理特色,宋代特点,参照《清明上河园》影视拍摄与旅游风光相结合的原则,大理又一个较大规模的旅游景点。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南端,居于苍山之下,洱海之滨,中心位置位于北纬25°41′26″,东经100°9′45″,古城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大理古城为方形城池,每边约15公里,城区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古城四周有城墙,城墙内层为夯土,外披石块、大砖各一层,城设四门及四门楼。自明代建城以来历600多年,古城的规模、布局基本无大的改变。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致,为典型的棋盘式布局。城内保存有大量的清、民国时期的民居及武庙、杜文秀帅府、西云书院、考试院、城隍庙、清真寺、天主教堂、基督堂等古建筑。大理古城现已成为大理旅游发展的核心景点。

以前的月氏国是现在的中国新疆伊犁和甘肃青海一带。

月氏,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着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氏。

由于月氏他们没有文字,而且月氏本身的记录亦不齐全,现时我们要了解他们,只能透过中国史书里的片面记录。而我们从中国史书里所知道的,月氏国是西北古代民族。亦称“月支”、“大月氏”。《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月氏居于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月氏西迁后,服属于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种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伊犁河流域。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月氏人,便和少数塞种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另一部份月氏人则往东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称为小月氏。由于当时的甘肃和青海为匈奴所管治,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参考资料:

--月氏国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话没提到一个月字,却写出了绝美而带着冷清的中秋月色

十五日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全名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其实原诗诗题下还有注云“时会琴客”,就是在良辰佳节和友相聚,而非独自怀远。这是唐诗中写月比较著名的一首,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意味无穷。前两句写景,写的就是中秋月色:皎洁的月之清辉洒在地上,地上一片白光;栖息的鹊鸦,冰冷的露水,微湿的桂花;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清冷、澄净、素洁的意境。

作者王建简介及此诗的写作背景

王建(768—835),字仲初,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他曾“从军走马十三年”;“白发初为吏”,都46岁了才入仕,曾任昭应县呈、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故世称王司马。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映;他以宫词知名,又擅乐府,和张籍齐名,被称之为张王乐府。今存《王建诗集》、《王建诗》、《王司马集》、《宫词》一卷。

王建的朋友圈都是文学大咖: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时常饮酒作诗,往来唱和。这首诗写于太和五年(827),王建任光州刺史,当地有在庭院里种植桂树的习惯,中秋之夜,闻香望月,遥寄情思。这里的“杜郎中”,指的是杜元颖,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周平章事。关于二人的友谊,没有史料记载,但是王建还曾写过《上杜元颖相公》“闲曹散吏无相识,犹记荆州拜谒初”,可见还是有交情的,至于深浅不得知。他的朋友韩愈也曾写过《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杜元颖也)》,杨巨源也写过《送杜郎中使君赴虔州》,可见都是圈里人。

这是一首投赠诗,专门赋诗给某个人。比如李白为了答谢汪伦的热情款待和送别的情意而作的《赠汪伦》;刘禹锡为了表示和白居易初次见面惺惺相惜的好感而作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韦应物为了感怀时事兼具问候和期盼重逢的《寄李儋元锡》……这首《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但我觉得这开头前两句写景凄清,后两句抒怀含蓄,隐含望友提携之意。当然,见仁见智。

营造出清冷澄净素洁意境的景物

此诗意境清冷澄净素洁,营造出这种意境的景物就在前两句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地白”,就是指月光照得地上白。自古以来,形容月光都是“皎洁”、“银色”等,苏轼《后赤壁赋》里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的句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是把月光的白写到了极致。皎洁的月光照在庭院,地上都是白色的,这是视觉。

“树栖鸦”的“鸦”,诗词里多表示衰败荒凉之相:最著名的当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莫属;次之李白的“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又辛弃疾的“平冈细草鸣黄犊,昔日寒林点暮鸦”;再李清照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不管是“昏鸦”、“寒鸦”、“暮鸦”、“栖鸦”,都有着说不出的悲凉意。本诗中“树栖鸦”,黄昏时倦鸟归巢,已至夜里,鸦已栖息,本来是看不到的,可能是月光明亮照得鸦惊复起,也可能是琴音打扰了鸦的昏睡,鸦们鸣叫过,给宁静的夜里添了几声噪音。这是听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836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