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胭脂指的是什么?

古代胭脂指的是什么?,第1张

古代胭脂指的是一种化妆用品。

胭脂,是中国古代妇女使用的一种化妆用品,包括面脂和口脂。

胭脂的种类和成分繁多,主要有朱砂、红蓝花、紫草、苏方木、落葵、石榴花、紫茉莉和玫瑰等。胭脂大多都是用花制成,制作过程也是大同小异的,先取新鲜的甚至是带着露水的花瓣,捣烂后加清水包在纱布里绞去黄汁,加酸栗子淘米水溶解**素,剩下的就是红色素了。

胭脂的起源: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胭脂起源于商纣时期。当时的燕国的妇女喜欢种植红蓝花,并取红蓝花叶子的汁制成用来装扮的脂,因为在燕国时期制成,所以称之为胭脂。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胭脂是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匈奴带回国的,在那时匈奴的贵族妇女经常用"阏氏"(胭脂)来打扮使自己看上去更美丽,流传甚广,也就被张骞带了回来。

-胭脂

胭脂粉使用方法如下:

1、腮红粉:用腮红刷在腮红盘里轻轻点几下沾上腮红粉,然轻轻弹一下腮红刷,震去多余的粉,从太阳穴正下方开始到脸颊中心,用打圈的方式刷腮红,连续画三四个圈即可。

2、液体腮红:用手指沾两滴液体腮红点在你的颧骨上,再用化妆海绵用旋转的动作晕开。

3、腮红膏:用一支平头刷沾取腮红,在太阳穴下方到脸颊中心的位置轻轻打圈。有点像上粉妆腮红,但是用量更少,动作更轻。

4、胭脂水:用小刷头在颧骨上点两滴腮红,然后用打圈的方式在周围晕开,使用之前确定脸部足够。

5、棒状腮红:手持腮红棒,从脸颊中心往斜上方涂到太阳穴,反方向亦可,然后用手指轻轻晕开,晕开越多腮红越淡。粉状腮红均匀分布,而棒状腮红可以让你自由发挥浓淡程度。

古代的胭脂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

古代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后,即成鲜艳的胭脂。

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胭脂可以增添好气色,增加脸部肌肤的红润感,制造出粉嫩透明的肤色。

扩展资料

使用胭脂的理由:

1、胭脂是完美俏颜的点睛之笔,化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使用胭脂能让人看起来气色动人,心情自然就会随之很好。

2、胭脂能够让人看起来有年轻几岁的神奇效果,它能够让女性轻而易举地营造出含蓄娇羞和健康的妆容,还能起到修饰脸形的功能。

胭脂的作用有两种:一是可以使脸部具有立体感;二是可使妆容看起来健康、时尚。

如果想实现第一种功效,可直接用在颧骨凹陷处斜向上扫均匀,即可达到立体的效果。一般适合稍宽大的脸型。

要实现第二种功效,由鼻梁两侧向脸颊处晕染,可使妆容具有健康、时尚感。适合任何脸型。

——胭脂

引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古至今,各大女性为了追求美,就买各种各样的化妆品来装扮自己。现代有眼影,腮红,口红等,古时有胭脂水粉,许多小伙伴的好奇胭脂到底是什么做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胭脂的主要颜料是红蓝花叶

当红蓝花开花的时候,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里反复捣槌,红蓝花花瓣中含有黄,红两种色素,淘去**之后,就会形成鲜艳的红色的胭脂。但除了红蓝花可以制作胭脂,还有很多植物都可以从中提出的红色素来制作胭脂,比如石榴,黑豆皮,蜀葵花,山花,玫瑰花等,相传慈禧太后很喜欢用玫瑰花制作的胭脂。胭脂也有着上品和下品之分,就如同现代的香烟一样,虽然都是由烟草制作的,但是有着品质上面的好坏之分,一般富贵人家的**才能够用上品的胭脂。

二、制作胭脂需要加入动物骨髓或者油脂

在制作胭脂的时候,并不是说只需要一种植物就能够制出的,在其中也需要添加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动物骨髓和油脂,这样能够让做出来的彩妆更加的细腻,用在脸上的显色度会比较好,同时会更加服帖,有着非常好的美颜效果。

胭脂不仅可以用作口红,而且可以用作腮红,是纯天然植物做成的,没有什么副作用,只要不对花朵过敏,任何人都可以用,而且胭脂中的成分有一定的美肤效果。相信许多小伙伴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大**带着丫鬟们去热闹的集市上购买胭脂水粉,因此会产生胭脂到底是用什么做的疑问,相信在听了小编的介绍之后,小伙伴们对胭脂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一说胭脂得名于地名,从西方传入中国;一说胭脂是植物,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红蓝。不过在相关平台上,对该问题给予了明确答案,认定胭脂是取于地名。事实上,这件事在古籍上没有明确解释,搜“燕支”也只能找到一个焉支山,在中国甘肃。

 

1、胭脂

胭脂在古代被称为燕支,当时没有“脂”的说法,只是一种红色颜料,中原地区称之为红蓝花。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在颜料中加入牛髓,颜料变成了稠密物,这个时候才有了“脂”。随着时间推移,燕支也慢慢变成“胭脂”。至于它得名于什么,并没有明确说法,有人说它是植物,也有人说它是地名。这两种说法都能找到相关记载,可现代人无从知道,哪一种记载最早。

 

2、争议点

崔豹在《古今注·草木》中,提到过燕支,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植物,有花朵也有枝叶。从西方传入中国,被中原人称之为红蓝。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燕支山,它就在甘肃省内,后来也被人们称为“胭脂山”。虽然现在甘肃是中国地区,但是在古代并不属于中原,到汉朝才彻底划入。胭脂也就是在汉朝,在慢慢变得流行,说胭脂出于这里,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我们无法确定,是山因花而得名,还是花因山得名,“燕支”也只是匈奴语音译的结果。

 

3、地名居多

虽然这件事有争议,但是在大多数人眼里,胭脂都是得名于地名。比如蚂蚁庄园题目,里面就出现了关于“胭脂”名字的问题,系统答案就是“地名”。我们可以分开对待,遇到问题直接回答地名,想要了解胭脂文化,可以查找古籍进行研究。

这个问题,我觉得我应该把我的经验在这里呈献给大家呢,我用的benefit的花漾胭脂水,这是一款粉粉的胭脂,涂在脸上效果非常不错的呢,下面我来介绍我的使用方法吧,先在脸上画三撇后,然后立即去拍开腮红,一定记住不要先去盖瓶盖哦,不然,胭脂水就会跑到你的皮肤里,印上一个三撇呢。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在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的引进,也在这个时候。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有关唐代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唐代妇女所作的红妆,在当时的笔记小说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说的是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说的是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虽然在说法上有些夸张,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唐代以后,尽管妇女的妆饰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涂抹红妆的习俗始终不衰。辽代妇女的红妆,虽不见于文载,但实例却屡有发现。如考古发掘报告所记,辽宁法库叶茂台辽董壁画,山西大同十里铺辽墓壁画所绘妇女,“双颊全涂红粉”,反映了当时的风尚。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祟尚素服淡汝,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1、胭脂得名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据说胭脂的原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因而得名。另外也有人说“阏氏”是匈奴人对可汗正妻的一种称呼,因为阏氏经常用这种红色的化妆品,所以“阏氏”成了它的代称。

2、古代女性常用的化妆品胭脂得名于地名,胭脂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根据历代文献的记载,胭脂还有焉支、燕脂、鲜支、烟支、燕支、阏氏等写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5966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