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自己在网上编写自媒体文章
也可以找能做宣传的书画院
当然,肯定是要收取宣传费的,不过也就几副字的价格,相信大多的书画家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谓付出就会有收获么,自己出名了,书画作品肯定也就自然而然的有销售出路了
都是值得的,宣和书画
艺术是个严肃的事情,不适合在网络里寻找市场。艺术品的潜在买家应该是政商界人物,多靠近这些圈子会带来意外的收货。但艺术字画按批发收集,觉得也太盲目了,还需要精益求精,眼光很重要,不要拉低整体水平。在销售不好的当下,不要过多签约了,专注才能做好事情
用我之前写的一点文章来回答一下,嫌长看不完可以只看最后傅山那首诗: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一个前提是,不要写错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书者,如也。”刘熙载《艺概》对这四个字给出了具体的解释:“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学习愈是深入,就越是能体会到“字如其人”,也就是说,书法的根本,不是作为形式的线条,而在于人本身。子曰:“道不远人。”则书法作为一种“道”,虽为小道,却也不能离开人而存在。《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书法之道与天地的大道不同,它是一种“人道”,人道相比那种“不因尧存,不以桀亡”的天地之道,更强调的是通过对人自身的体察去感悟大道。所以我们在论及书画时常常讲造化为师。造化即自然,人本身也正是“造化”的一部分,今于书画评论常见“造化为师”“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等字眼,然观其作品,往往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看不出与“造化”有什么联系。作者曾有幸(这种幸运再也不想有)看到一位在全国颇有名气(当然不知是好名恶名)的书家(姑且这样称呼)创作的视频,写字时鬼吼鬼叫,如同妖魔附体,其作品完全看不出写的是什么,旁边还有叫好之声,大概是我愚钝不懂得欣赏,实在看不出好在哪里。“师造化”必定是要以人为本的,而以人为本就必须去学习古人,古人佳作自存造化之机,古意不存,造化焉附?所以“师造化”乃是“师古人”的升华,今天有些人古人的作品都没怎么学到位,就迫不及待地“出名”,我愿意相信他们是有真本事的人,但还是将信将疑。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乃是“文”,离其形求其“质”则归于人,现在有很多人纯粹以西方美术理论解构书法,虽有所成就,仅能得到“书法”,却不能得到“书道”,是文胜质之象,文胜质则野,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评价时下主流的书风,大概也找不到比“野”更合适的字了。书法之道,在乎形质兼备相应,以人为基,以道为本,书者之修养学识皆可见于纸上。故欲求书艺精进,非求诸形质不可,于外炼形,于内养质。书法者,抒发也,胸中之意气情感,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心手相应而灌诸毫端,因墨就纸而跃然成章,心之所适,手之所至也。心手通达,意与古会,则臻于“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之境,此与天地冥合,方为造化之境。
因此,书法的学习一方面是写字,一方面是修养。写字总的说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在于修养。这种修养不只是拿起笔端坐在案前优美的姿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写书法是一件雅事,但是我觉得这实在是一件不能再俗的事情,所以我本能地排斥一切对书法的浪漫描写。修养不可能是一种姿态,而应当是一种常态,书法只有走下“雅”的神坛,变成一种世俗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延续,也能把一部分滥竽充数者从“书法家”的团队中踢出去。修养主要是体现在纸面上的,有人书风雄浑,有人书风儒雅,当然一幅作品的风格除了书者本人的修养之外,还与其书写时的状态有关。傅山评赵孟頫曰:“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凌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我觉得这倒不是傅山对赵孟頫的字真的有什么意见,“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傅山对赵孟頫的批评实际上是对整个明代书坛流媚书风的批评,很多人没有董、赵的修养而去附会董赵,其水平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当今社会上很多书法培训班,只求速成(其实也未必能速成),一味地强调笔画和结构,最后写字慢慢吞吞,全无自然之态,更不必说修养了。其中固有主办方商业之考虑,但亦不乏学书者世俗之诉求。书道之传,难于书艺之传,虽道不远人,而人求道又岂是易事?弘一大师静坐禅修是一道,米芾狂颠醉酒亦是一道,二者看似矛盾,其实各人有各人之道。故修书道者,修己而已,书艺大致相通,而道各有不同,是故欧颜柳赵之分也。
最后以傅山的一首诗作结尾,“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一、守传统的根:
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之所以独具韵味,是因为其根——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体系(也就是现在所谓的传统哲学或思想文化),无论传统书画的哪个流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先立足于根,在根之上来进行表达,保证了最后呈现出的是属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精神产物。
二、生技法的枝:
选题、构图、布局、笔墨等等,包括创作工具的制作和选用,都是书法绘画艺术的枝干,在不同时代,将当下最适合的创作工具补充到传统工具中,扬长避短,弥其不足,可以更好地展现根的情趣和意蕴。
三、开时代的花:
每个时代都会赋予所处时代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充分吸收当时当地的整体意识,与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理念结合,在根的营养基础上,发挥枝的支撑和传递作用,最后才能开出属于时代,而又能体现中国书画精髓的作品。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失去了笔墨的中国画是不完整的。
中国文化的传统大的方向是相承相续的,文化的精神特质具有典型特征,如同一个家族的代表性气质,形象和风气。失去了这些气质,形象和风气就割断了家族内涵的延续。家族内族人之间的凝聚也就失去了向心力。
传统笔墨在线条与墨韵经年累积的沉淀中展现深厚的美,那就是“功夫”,这种为“功夫”所做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人生阅历的美,通过笔画一一展现在作品中。这种看似简单的线与面,浓缩了天地间千变万化的色彩和形象,符合“大道至简”的哲学理念。了解了传统笔墨的文化内涵,也就明白了传承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用我们的心灵感受捕捉时代生活的精神点滴,以经过沉淀的笔墨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传承是一种活水源头,发展则是滚滚东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