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特点

山水画特点,第1张

山水画特点:情趣盎然,表现中国文人理想化的境界,更是抒发了古人那种审美情趣,山水画展现的是一种轻松宁静的自然状态,让读者看了之后觉得身临其境。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山水画审美: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

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

山水画的意境对写作启示有想象力、情感表达。

1、想象力:山水画中的景色描绘非常生动,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家可以借鉴山水画中的景色描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加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情感表达:山水画中的景色描绘不仅能够展现出自然之美,还能够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作家在写作时,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感受。

在古代兵荒马乱的时代,文人墨客都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家不被时代的动乱打扰,自然而然感叹“山”的不为所动,“水”的包容静雅,好像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它们依然静静的在那里,还在那里。也正是这样,才被文人们所向往画一副山水留住那时那刻吧!仅代表个人观点,谢谢!

关键词:青绿色彩 继承 转换

  山水画形成伊始,就以青绿色彩为主形成表现自然的装饰性的审美情感,其中并不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而自五代、宋以降,水墨山水画以其文人审美观念与理想的介入,成为后世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我们绕过传统文人色彩的表现状态,回到青绿表现时期,以青绿色彩改造文人色彩,使色彩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重新建构,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的具有现代观念的山水新样式。因此,要通过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来促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一、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表现特征

  1青绿色彩的装饰性

  青绿山水常运用石青、石绿、朱砂、金等矿物色彩。这些石质粉末颜色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艳丽明快、浓烈奔放,产生出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在勾线之后以色平涂为主,熟绢的材质性能和纸相比,无法实现色彩的迅速晕染,更适于色的平涂,这也增强了画面的份量感。材料的性质与施色方法等使青绿山水画具有了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

  2青绿色彩的写意性

  元以来,大青绿的表现减少,由于文人水墨的兴盛,青绿式微,虽各朝也有做青绿山水者,但多与水墨相依存,以水墨为主。在水墨渲染的基础之上,施以青绿色彩,多数山水画家为求笔墨的保留,用青绿色彩时适可而止。宣纸的运用让青绿色彩失去了平涂的条件,它对色彩同样产生了晕染渗化的效果。色彩的表现融入到水墨的表达之中,色彩随水墨渗化达到了画面的统一,因此色彩也产生了与笔墨相同的写意性。

  二、青绿色彩的装饰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传统青绿色彩因色彩的性质、材料的特点,使其在山水的表现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效果。装饰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现平面厚重的状态。当代画家在继承这种青绿色彩装饰性的同时,把它与笔墨相结合,实现了色彩的当代转换,创新了山水画的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鹤君:把传统笔墨线条的曲折游动变为直线的错落交织而成山川图像,缩减线条曲度带来的纵深感,增强直线线条笔墨组合而成的黑白灰大的墨块。这种表现将山川形象更加整体化、概括化,并趋向一种视觉图式的装饰平面感。借用传统大青绿、石绿、金等色彩的浓烈厚重来填充平面化的线型笔墨空间,形成水墨气韵的流a动舒展与色彩的聚集。画家通过色彩的平面几何型表现增强画面的现代感,色彩要想从水墨中突出出来,与水墨形成对比,必须采用厚涂色的方式,厚涂青绿色彩使色彩不会发生浓淡变化,进而形成色彩的平面化状态。色的平面依靠水墨为底使色彩不艳俗浮躁,色彩达到饱和、沉稳、润泽的状态。水墨的气韵流动与浓郁的青绿色彩块面最终在画面中达到和谐统一,把传统文人水墨引向了新的高度。

  画家许俊:许俊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传统大青绿的设色方法,并结合笔墨语言形成具有现代特点的新青绿表现。画家采用有色宣纸为底,山川楼阁以浓墨勾勒其型,改变早期大青绿空勾无皴方式,增加皴、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以粗放厚重、方直劲挺的线条和饱满润泽的皴染为主,表现空间与质感,使山石层次丰富、线条灵动。在此基础上施青绿重色,做平面涂染,这改变了传统水墨山水的淡着色产生的色彩空间从属地位,色彩从局部走向整个画面,这样必然产生色的平面状态,形成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平面化的同时,笔墨语言加强,山石结构层次的强调让景物的空间感加深,近处山石通过涂色前的笔墨造型和涂色后的笔墨层次表现,使山川产生空间感。同时,近处山石的石绿重色与远山的稍淡的蓝色,形成远近、厚薄的对比,这样运用平面色块的对比就产生了空间变化,由此,新的山水图式产生了。画家从传统青绿山水中提取色彩的平面表现,从传统水墨中借鉴笔墨的形式语言,让两者相结合,这样笔墨在色彩的范围内有了丰富的层次表现,色彩在笔墨的造型空间中被充分放大。画家采取了笔墨与色彩并行发展的创作理念,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三、青绿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当代山水画家卢禹舜等一批艺术家运用传统青绿色彩写意性融合水墨,创造了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

  卢禹舜在传统笔墨与色彩表现方式上都是非常独到的。画家从传统大青绿的重彩施色中得到启示,他的作品充分做到了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的结合,既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又提升了色彩的精神内涵,使色彩融于水墨氤氲的意境中,并幻化为视觉的主体。在山水画的表现上改变笔墨与造型的对立状态,使笔墨造型融合在一起,增强水墨形象的整体感。采用勾和染的方式减少对山石空间深度的表现,让色彩进入画面的主体空间中,与笔墨造型形成对比统一的视觉关系。画面中山石的空间深度的表现被弱化,服从于笔墨的整体表达,通过近处山石的勾画与远处浓重水墨的晕染,形成山水空间的关系与强烈的对比,只勾出山体轮廓,不在山石的细节上做空间表现,由此,色彩就进入山石的结构中,形成色彩的平面表现。一幅画不仅要有对比,更要有统一,画家把青绿色彩的写意性表现加强,让色彩走出山石结构的范围,主动与墨相连接、相渗透,形成色彩的气韵流动,青绿色彩产生了与水墨一样的渲染效果,也形成了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因此色彩就获得了表现的主动性。色彩对形体的超越产生的色彩写意性与装饰性,最终与水墨实现完美的融合,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高尚文雅,又表达了现代色彩的精神情感与意蕴。

  四、对青绿色彩的继承与转换实现了当代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拓展

  当代山水画家在借用青绿表现创新时,实现了青绿色彩的写意性改变,色彩的表现上升到与水墨同等的理论层次。新时代的画家们从传统中寻找开拓创新的基点,寻找到色彩的优势与不足,以色的优势补墨的不足,同时把水墨的精神情感赋予色彩,让色彩实现自身的超越,继承色彩的装饰性与写意性表达,并实现与水墨的融合转换。这样,色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理属性,达到了情感的宣泄,最终使山水精神得以升华。

欣赏山水画的意境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把握主旨:欣赏山水画时,首先要明确画面的主题思想,以及表达的情感和气氛。通过在画面中寻找突出点、凸显的主体部分,可以帮助理解画面的中心思想。

2、注重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山水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每幅山水画都有一定的气韵,而且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气韵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欣赏山水画时,应该留神观察画面中气息的流转,感受它们的生命力和动态感。

3、注意人文内涵:山水画的内涵丰富多样。艺术家的生活经验、世界观和价值观,往往会被融入到作品当中。因此,如果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对作者的背景、心情及社会环境进行透彻理解,便能更好地理解画作的意境。

4、用心感悟:欣赏山水画需要虚心而用心去感受。画家的笔调、用色和构图都是可以被感受到的,有些山水画配以诗句或故事背景更能增添画面的内涵。只有将自己与画作融为一体,才会做出最好的欣赏效果。

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手法:

1、点染:点染是一种运用点画、线条交错来塑造画面的手法。山水画中的点染特别多,俗称“点石成金”,既描绘了形态,又表现了光影、气息等精巧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2、写意:写意是一种重视表现对象的精神、气息、情趣的表现手法,通常采用大片随意的笔触来表现山水的形态和情感内涵,尽可能地以一种自由和灵动的笔墨来刻画自然的变化和神韵。

3、构图:构图是指山水画中用来布局画面的构图方法。常见的构图方法有单景构图、聚景构图、飞向构图、融景构图等。通过构图的布局安排,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让观者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

4、运用色彩:山水画的色彩运用通常是淳朴自然的色彩,通过冷暖色调的交错运用来表现自然的变幻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同时,山水画中的色彩还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使画面更加饱满和生动。

在中国历代传统绘画作品中,有相当数量的佳作,在画面风格和审美意趣上都具有某种明确的思想倾向,而这种倾向又多集中体现在对儒、道、释文化的承载上,比如宋代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和意境传达,除了受宋代理学的影响外,又常和老庄思想及佛教文化中的出世情怀相关联,但与一般意义的宗教绘画教化功用又有所不同,该绘画作品往往会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思绪,特别是对出世情怀的向往,从而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和意境营造,这类作品在以后的历史阶段着实影响了不少画家,南宋的马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马一角”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出生于钱塘,生卒年不详,为南宋时期光宗、宁宗画院待诏,他的曾祖父马贲、祖父马兴祖、伯父马公显、父亲马世荣、兄马逵、其子马麟均为画院的绘画能手,可谓是绘画世家的典范。马远多才多艺,山水、人物、花鸟各臻其妙,犹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绘画风格除了家学,还师承李唐,但他并不拘泥于前人法度而独树一帜,并有“独步画院”“院中人独步”的美称,在古代绘画史上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家”。

马远的山水画构图一改群山环拱的宏大安排,而多取生动别致的近景小景,多以小幅扇面、册页为主,他不同于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鸿篇巨制;不采用巨石林立、重峦叠嶂、峻拔雄强的全景式构图,而是把目光转移到眼前的一树一石。其画面布景虽小巧,但意境却很深远,也使主体更加突出,老子讲“道法自然”,禅学提“关注当下”、“道在平常”,马远作品亦是取自然中平常所见,不是为了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只为表达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感,他常常用一位老者作为画面的点景人物,或持杖而立,或侧坐石边,或远离市井,神游于天地之间。其构图只作山石一角、水潭一边,来截取自然物象的一个片段,以求简约概括,以小观大、小中见大,这种风格使得他与宋代的夏圭并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录》中就马远的山水画概括道:“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决壁而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这样的构图安排可以将观者的视线集中到局部物象上来,细细体会山石、泉林低低细语,感受来去无息的行云烟岚,与全景式山水相比更为典雅而亲切。马远近景多布置以巨石、老树及枯藤;中景画面点缀几湾秋水;远景渲染以缥缈的烟云,点景人物穿插其中,笔墨手法上运实于虚,虚实相间,下笔遒劲严峻,设色清润。这样的美景犹如杜甫笔下引人入胜的乐章“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马远的画使观者如同进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净土,总会令人有种心安神畅之感。

对禅意的理解和对出世情怀的向往

马远生活在南宋,距禅宗兴盛的唐代并不遥远,很多文人墨客对禅学思辨的哲理和出世思想并不陌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从表现形式到审美意象也逐渐形成“以禅喻”的审美倾向,俗话说“禅道兴、画道昌”,唐、五代至宋朝一流的画家如吴道子、居然僧、武宗元、李公麟、苏轼、梁楷等都在禅学思想上做过深入的研究,他们的作品内容大多与宗教题材有关,马远却没有像他们一样在画面上直接表现禅宗故事或特定的宗教人物,而是借助人间的山山水水,来映射出自己对禅意的理解和对出世情怀的向往。

在《石壁观云图》的右下方画一长者执杖站立于岸边,身旁几株杂木,与彼岸的芦草遥相呼应,对岸则危岩耸立森然峻拔,一缕云烟缥缈如幻,浮于山岩之上,溪水自近由远,消失于画心,近处河面升起的水汽与云烟相连,更增加了悠远之感。由此,马远对这些画面中的具体形象以简洁概括的手法进行了精心安排,经过处理后的画面极富现代感;他在虚实的处理上实处用笔少而简,全凭了虚处的精妙,古人云:“实处易,虚处难”,虚处的处理技巧也是营造画面意境的关键所在。独行的长者置身于如梦似幻的烟云之中,仰视观望似有所感,峭拔冷峻的山岩以方笔写出,笔力遒劲,见棱见角,似乎又预示某种人生的险阻,而在这两边山石的挤压中,通向远方小溪的尽头,似一线曙光般生出新的希望。这险峻的危岩,平静远逝的溪水,如梦似幻的烟云,加上长者凝思的眼神,也许正是马远内心的独白。

在古代不同时期对禅学的思考常常在画家笔下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不过修行的禅师们虽行出世法,但身在世俗,总免不了衣食住行待人处世的纷扰,而真正的禅师却能以智慧将入世和出世二者处理得很圆融,如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菜根谭》云“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能对于一切荣和屈辱都无动于衷,永远用洒脱的心境欣赏庭院中的花开花落,面对所有升沉和得失都心不执著,淡定地任由天上的浮云随风聚散,能达到这样心境的人毕竟不多,于是入世的从容淡定,出世的豁达胸怀自然也成为众多文人画家人生修养所追寻的境界,并体现在自己的画面里;马远笔下的长者虽身处“险峻”的世间却对幻梦云烟的出世情怀又有很深的感悟,这种心境的表达,在马远的很多画面中都有所体现,正因如此,可以猜测画中的长者可能就是马远本人的身影。

在《山水图》中左边画一株老树盘根错节,枯藤垂下,岩下一老人右臂扶杖而坐,身披蓑衣,下身着豹皮裙,于荒岭山野中,如一位禅行者,入山林,离尘嚣,不慕名闻,不贪利养。细看老者安详的神情,全无孤独之感,反而有泰然自若之情,非世俗孤苦伶仃的心境所能比。细细体会,此画面所传达的出世情怀都与老庄和禅学思想有关,如老子说“绝巧去利”、“复归于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及“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禅学也谓明心见性,通过修持使自心远离尘嚣纷扰,恢复自家的本来面目。宋宁宗曾在马远《松寿图》上有这样一段题跋:“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实常欺石榻寒,不恋世间名与贵,长生自得一元丹。 ”这也是宁宗对马远画面意境和出世情怀的旁注。同时马远所画人物背景大都是山林幽径、泉池石溪,可谓坐卧山林无尘扰,心明地阔山林闲,作为身在官场的马远,这也许正是他身在画院日复一日的劳作和困顿后,从而更加思慕禅者的超脱之情。

另一幅《雪滩双鹭图》,写大雪山谷之中,寒溪绕石,一株老树自岩顶曲折而下伸展枝干,而栖息在枝头的寒鸦,与下方岸边的几只白鹭遥作呼应,上方山谷远处染以灰墨,更显深邃;右方画出流动的云气,烘托出寒冷的氛围,一只白鹭的鸣叫打破了山谷的宁静,更显鹭鸣山愈静的孤寂之感。画幅多半部分并无具体的形象刻画,只是染以淡墨,或略加皴擦,作者通过主观巧妙的处理,从而产生出“笔所未到气已吞”的效果,使得无笔处皆成佳境,“无中生有”,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包括《梅石溪凫图》《寒江独钓图》都是运用“无”的手法,有无相生,达到静谧深远的意境。

《山径春行图》描绘的是画面右方北宋灭亡,所画“残山剩水”是对山河破碎的写照及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怀。马远作品给人的整体感受更多的是从对大山大川帝王般的仰望转向身边的一石一树近景的描绘,从而淡化了宫廷画家严整肃然的画面处理,其作品更加关注自我对生命的真实体验,传达出作为一名言听计从的忠厚臣子内心对出世情怀的感悟及向往,并将此感以特有简练的构图、精妙的笔法、大面积的留白,或淡墨渲染等手法表现出一个超脱尘一捻须微笑的老者穿过柳枝徐徐前行,后随抱琴书童,画面中的石头用斧劈皴法,左上角露出重叠的山峰,笔简意繁,远山与溪水皆隐于云雾之中,如入人间仙境一般;近景的柳枝沿溪岸随风起舞,两只黄莺,一只停落枝头,一只展翅高飞,右方为宁宗题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画面虚实相应,具有悠远、轻盈的诗情画意,犹如宋代理学家程颐所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的盎然春意。此幅淡墨的渲染,都着意于大片虚灵处的留白,与《雪滩双鹭图》的处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局部山石的简洁用笔都与李唐、范宽等雄强壮阔的全景式构图拉开了距离,这也是马远在构图、笔墨处理及画面意境上与前代画家最大的区别。

另外,明代屠(长卿)在《画笺》中论及宋画时,认为马远山水画作“以残山剩水目”,后人也由此发挥认定马远是由于俗的空灵境界。可以说,自马远、夏珪起,绘画的题材、构图及画面意境便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对入世出世间的个体感悟,画院的绘画作品也从单纯的为帝王服务开始转向关注自心的真实体验,逐渐形成了后来的简约直接、水墨至上的文人绘画,从这一点上讲,马远画中意境的转变和相关的艺术成就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的。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家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1350年绘制完成,后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扩展资料: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富春山居图》画的是一个漫长的江水,在一千年的历史里,流过浅滩、激流、高峰。

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觉,到后面一段,出现了秋天的景,树叶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华落尽的感觉。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张画,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的东西,使创作者能够把积压了九十年的亡国痛转成另外一个东西,豁达,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还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兴亡,只是回来做自己,做一个简单自己。

当时张士诚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几岁,行于富春江上的时候,也觉得朝代的兴亡,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就有画中的渔、樵、读书人的形象,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富春山居图》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展卷观览,人随景移,引人入胜。树丛林间,或渔人垂钓,或一人独坐茅草亭中,倚靠栏杆,看水中鸭群浮沉游戏。天长地久,仿佛时间静止,物我两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峦冈阜, 陂陀沙渚,远山隐约,徐徐展开,但觉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有时江面辽远开阔,渺沧海之一粟;有时逼近岸边,可以细看松林间垂钓渔人闲逸安静。山脚水波,风起云涌,一舟独钓江上,令人心旷神怡。接着是数十个山峦连绵起伏, 群峰竞秀,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点缀村 舍、茅亭,林木葱郁,疏密有致,近树沉雄,远树含烟, 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水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富春山居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