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现在的我们,每年都会填几件新的衣裳,但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在古时候的的“衣”和“裳”是分开的,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衣物。可能大家会讶异,衣裳是分开的?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所说的衣裳指的是是一件衣物,但古代不是,它们各有所用。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在尧舜时期就有了衣裳制,在古代,衣裳的“裳”念“cháng”。到后来才把它念成“shang”“衣”狭义上讲指的是上衣,往大了方面讲包括一切可以遮盖身体的东西,在古代分为头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范围很广;“裳”一般指的是下衣,分为两片,分别遮蔽前后两部分。合起来就是上衣下裳。这就是他们两个最本质的区别。
“头衣”简单了说就是帽子之类的东西,但并不代表全部的帽子,因为那时的帽子好多都有自己专有的名字。“上衣”,“下衣”就不必多说了,大家多知道,关键是“足衣”,“足衣”顾名思义,脚上穿的东西―袜子和鞋子。它在两汉时被分为内衣和外衣,就是内袜外鞋。
“衣”和“裳”他们两个在《诗经》中也是有所体现的,“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说的就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穿衣服,把衣和裳穿的颠倒了,也就是上衣和下衣穿反了。又如“绿兮衣兮,绿衣黄裳”也是说上绿衣和下黄裳的。
到了汉朝是“裳”慢慢的变成了裙,“裳”是两片,系于前后,“裙”是一片,直接呈包裹状。
直到现在,随着时代的向前推移,衣裳才合二为一。
以上就是古代“衣”和“裳”的区别,现在年年买衣服的我们别搞混了哦。
以上仅表个人看法,如需补充,欢迎评论。
1 古代穿的衣服叫什么
古时内衣称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为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秘,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汉代以前,女人 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 ,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 。 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 ,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亵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是一种 “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
2 古代的衣服称做什么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
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
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 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第三种为“襦裙”制,襦,即短上衣,按款式分类,有对襟(亦称直领)、交领(亦称斜襟)、坦领(亦称U领)等;裙,即下裙,通常为一片式合围裙,按制作方式分类,分为褶裙、片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扩展资料汉服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领/衿(jīn):衣领; 衽(rèn):衣襟,根据掩襟方向而定(特指外襟); 襟(jīn):与衽同意。但使用时特指衣服的交叠重合处,以内外(或前后)襟区分; 缘(yuán):衣服上的镶边,有领缘、袖缘、衣缘等; 裾(jū):衣服的下摆,又特指衣服的前襟处。
可分直裾、曲裾; 袂(mèi):衣袖; 祛(qù):袖口。 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形制类型。
3 古代男女的衣服分为哪些中国素享“衣冠王国”之美誉。
中国服饰艺术包括衣裳、冠帽、鞋袜、发型、妆面和饰物几类内容。 (1)衣裳袍裙 衣裳是服饰的主体部分,中国古代称为体衣。
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上衣下裳,二是衣裳相连,历代演化,交替使用。 古代上衣称为襦,有长短之分,有单夹之别。
冬季的衣服主要是裘,裘即皮衣,以狐裘为贵,多为贵族穿用。贫贱者所穿为褐,多用野兽皮毛或粗麻制成,故多称贫贱者为“褐夫”。
古代的下衣有裳、绔、几种。裳为裙,绔为裤,只有两个裤筒,类似套裤,因常用细绢织成,故称“纨绔”,富家子弟多穿纨绔,才有“纨绔子弟”之名。
是有裆的裤,又叫穷裤。 春秋战国之际,产生了上下连在一起的衣裳,当时称为“深衣”,以后逐渐演化成袍。
唐宋时的袍服,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清代的马褂与旗袍,都与其有承继关系。 中国历史上服装的沿革,多在宽袍大袖、长裙丝履和短衣缚裤、窄裙革靴两方面不断摇摆。
汉民族服装的特点主要为宽袍大袖,由于受到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也时着短衣缚裤的胡服。 清代的长袍、马褂、旗袍是对服饰艺术的一大发展。
女装旗袍初期较为宽大,以后腰身渐趋紧窄,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终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样式。 (2)冠帽鞋靴 中国古代,人们把饰在头上之服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
冠是方代贵族戴的帽子,汉代时的种类就达十几种之多。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冕是古代帝王专用的冠,常在最庄重的场合下使用。继承皇位者,才能加冕。
弁是在一般性场合下戴的冠,分爵弁、皮弁两种,前者为文冠,后者为武冠。 帻是包发之巾,又称幅巾或巾帻,或称帕头、头或头。
帻开始时在百姓中流行,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南北朝时,出现了将布裁成4个角戴在头上的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成为主要的冠帽。
明代,官吏戴乌纱帽。清代,官吏则戴圆锥形的礼帽。
中国的靴鞋历史也极为悠久。夏商时代,出现了用草编织的草和以动物皮制成的即拖鞋。
周代,人们用麻、葛编织鞋子,称为屦,即麻鞋。春秋时代,出现屐等各式鞋子。
丝织品缝制的鞋子也开始在士大夫中流行。古时,把单底的鞋叫“履”,复底的鞋称“舄”。
秦汉开始,木屐在社会上开始流行。南北朝时,南方仕宦仍穿丝履,北方人则足蹬短靴。
此后,皮靴丝履就成为古人穿用的主要靴鞋种类。 到三国时,袜子才由自夏代沿袭而来的三角形变成丝线编织成的脚型,与现在的袜型相似。
(3)头式面妆 上古时代,小孩头发多成小丫角,称为总角。男于20岁行加冠礼后,要把头发盘成发髦,叫结发,这成为汉族人历代的基本发式。
到清代,里人不论满汉,一律剃去额发,脑后拖一长辫。 中国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
古代成年妇女的发型基本上可分两类:一为辫发型,分单辫、双辫。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女子多梳双辫。
明末清初,女子多梳单辫。此发型多为社会中下层末婚女子所采用。
二为高髻型,有两种梳扎方法,一是假发髻,是先将他人之发或马尾等制成所需样式,用时戴于头上,一般为富人所用。二是用丝带束发,编成各种形状,主要有新髻、螺髻、十字髻、单环髻、双环髻等。
古代女子面部化妆很有特色,春秋战国时有桃花面,逐渐演化成红妆。汉代始创花钿妆。
唐代,花钿、额黄妆、时世妆部盛行很久。 在画眉技巧上,古代妇女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汉代产生了远山眉、新妆愁眉、八字眉等。三国时创蛾眉、青黛眉。
唐代,又出现了鸳鸯眉。 (4)首饰饰物 首饰,主要指头部装饰品和手、项、臂上的饰物,主要包括簪、钗、步摇、梳子、头花、耳饰、项饰、臂饰、指饰等。
簪即笄,是固定发髻的单股长针。古代男女都用笄,开始多为竹制,后来渐用骨、象牙、铜、金、银等制作,工艺日益精巧,图案精美异常。
钗为固定发髻的双股长针,钗头制成各种形状,雕龙镂凤,嵌珠插玉,描花刻草,尤为华贵。 步摇亦称珠滴,是饰有金玉花兽,并缀有五彩垂珠的簪钗,行步时随人摇动,故有此名。
佩饰是专用于佩戴在身上的各种饰物,有佩玉、佩带、佩绶、香袋、鱼袋、佩刀等不同种类。 佩玉,是古人的一种习俗。
古人佩玉,在于祈求吉祥,既单佩又多种玉合佩或杂佩。佩玉大多佩于腰间。
佩带一般是由丝、葛、兽皮制成并绣花的多彩带子,佩于腰间。宋明时官人上朝时要束金线圈结而成的琉璃装饰带或玉器装饰的红束带。
古代女子出嫁时还系上称为“缨”的彩色带,以示人有所属。 佩剑习俗在中国历代流行。
秦汉时文武百姓皆佩剑,此风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到宋、明时,男子佩剑之习俗犹存。
古代的服饰以颜色、材料或质地等鲜明的特征,显示了穿者的尊卑贵贱或性别职业,故不少服饰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有的甚至通用至今。我们将此类词语辑录如下: 黔首:秦时平民用黑巾裹头,故代指平民。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故代指妇女。 黄冠:**的束发之冠。
因是道士的冠饰,故代指道士。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故代指侍从贵臣。
黄衣:道士穿。
4 古代穿的衣服叫什么不同朝代,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称呼。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
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也叫冠服制度)的完善。
秦汉时期,称褒衣大裙、抱腹和心衣。
南北朝服式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
在南北朝胡、汉服装相互影响而又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产生的唐代服制,出现了“法服” 与“常服”并行的局面,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出现了满族旗装,例如旗袍。
如今流行的古代服装有“汉服”、“唐装”、旗袍等。
扩展资料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 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服饰民俗,指人们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等的风俗习惯等。服饰源于御寒保温和防止野兽侵袭,之后才逐步产生了审美观念。
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民俗的形成与人类居住的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传统关系密切。例如,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服装样式变化多,制作复杂;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温暖,服装样式变化少,缝制较简单。
我国有56个民族,服饰各异。无论服饰的样式及民俗多么复杂,最原始的样式也只有“围”、“披”、“套”三种简单的形式。
“围”即将兽皮或布围在腰部,后发展成裙。
“披”将兽皮或布披于肩背,后发展为披肩、斗蓬。
“套”是开洞套头的整片衣服,分布于身体的各部位。
头衣:古代的称谓,今天统称为帽子。我国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区别十分严格,一般贵族戴冠、弁(bian)、冕,平民戴帻(ze)。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头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维吾尔族的绣花小帽,回族的小白帽等。头衣是服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覆盖、保护头部的功用外,有些还有特殊的含义。
体衣:即平常说的衣裳,衣指上衣,裳指下衣。上衣,由衣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构成。下衣,包括裤子和裙子。视朝代、民族、季节、区域等,发展演变很大。装饰,可分头饰、衣饰和鞋饰。头饰除了法形变化外,还佩戴各种首饰,如插花戴簪,戴耳环等。头饰除美观外,还有特定的含义。衣饰,一般多为领口、袖口、襟沿、下摆加边。腰带制作讲究,除可系扎上衣外,还可佩戴各种饰物。鞋的装饰主要是在鞋面绣以各种花卉和图案,既美观又实用
1 有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称杜甫为杜工部, 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 ,分别是以 、、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 ",女子年15行" ",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是一幅写给 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 "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 "表示最小。
6我国古代对人的称谓有一些特殊的标志,如"从"表示
关系,"先"表示 。
7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三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
8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9古人说"点卯"的"卯"相当于现在上午 时到
时。
10农历清明前的四个节气依次为 、、、。
111998年是农历戊寅年,按传统说法是属虎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00年是农历 年,是属 人的本命年。
12古人把从黄昏到第二天拂晓分为 更。其中"三更"大致相当于地支纪时法的 时,也就是现在的
时到 时。
13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指的是 、、、、五种物质。
14中国隋唐以后的官职实行 "三省六部制", "六部"是指: 部、部、部、部、部、部,各部的长官均为 。 "六部"中主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的是 。
15古代授官叫 、,降官贬官叫 、。
16汉代郡的长官称 ,隋唐州的长官称 ,宋代州的长官称 ,明代府的长官称 。
17古代中国曾分置九州,居于九州之首的是 州," "是今河北省的简称。
18按东、西、南、北、中的顺序,写出"五岳"的名称: 、、、、。
19"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中的"白下"指的是: 。
20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 ,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 ,陕西省的华阴位于 之北。
21成语"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 、、。
22传说中的开天辟地、炼石补天、衔石填海的神话人物依次是: 、、。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 为最尊,其次是 ,再次是 ,最下位是 。
24我国古代造字有"六书"之说,"六书"是指 、、、、、。
25古代有"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的说法,句中的"四库"指的是 、、、。
26古代的节日大多伴有一些民俗活动,如元宵节 ,清明节 ,重阳节 。
27旧时文人的四大雅趣是 、、、。
28"岁寒三友"指的是 、、。
29我国古代五声音阶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 、、、、。
30"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 ,"悌"指善事 。
31我国古代的十大古曲是: 、、、
、、、、、、
古代文化常识测验题参考答案
1官职 谥号 号 2令尊 家慈 3冠礼 笄礼 字 4141 5伯仲叔季
伯 季 6堂房亲属 已去世 7王公年次记年法 帝王年号记年法 干支记
年法 年号干支合用记年法 8朔 望 晦 9五 七 10立春 雨水 惊蜇
春风 11庚辰 龙 12五 子 前天晚上11点 第二天凌晨1点 13金 木
水 火 土 14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尚书 吏部 15拜 除 谪 左迁
16太守 刺史 知州 知府 17冀 冀 18泰山 华山 衡山 恒山 嵩山
19南京 20北 北 华山 21儒教 佛教 道教 22盘古 女娲 精卫 23
坐西朝东 坐北朝南 坐南朝北 坐东朝西 24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25经 史 子 集 26观灯 踏青扫墓 登高赏菊 27琴棋书画 28松
竹梅 29宫 商 角 徵 羽 30父母 兄长 31高山流水 广陵散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夕阳箫鼓 渔樵问答 胡茄十八拍 汉宫秋月 阳春白雪
2 古代文化知识填空
1《国风》代表作 《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离骚》是一首诗,无所谓代表作。
《国风》是《诗经》的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
2 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设置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的长官相当于秦汉的宰相。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省。中书省即隋朝的内史省,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为尚书。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以后设而不任或不常设。
3 东岳泰山 中岳嵩山
4 五谷为泛称。一说是黍、稷、麦、菽、稻;一说是黍、稷、麦、菽、麻。
《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孟子腾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汉书》将“谷、黍、稷、高粱、水稻”列为五谷,后来又有“谷、水稻、玉米、小麦、黍子”合称五谷的说法。
5 礼 射
6 隋朝六部为史、礼、兵、都官(后改为刑)、度支(后改为民)、工六部;唐及后世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7 乡试 殿试 秀才(童生、生员)
3 谁给我找二十个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类似于选择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第42句(或结尾)两句诗是什么?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全长句数是多少?60
杜甫见到李白的时候,他们各是多少岁?33,44
当时李白被流放在哪里,今什么地方?夜郎,贵州
哪一句不是杜甫的梦李白两篇中的诗句?
哪一篇不是唐朝的志怪小说?唐朝志怪小说:《酉阳杂俎》、《广异记》、《宣室志》、《独异志》。《玄怪录》、《续玄怪录》、《博异志》、《甘泽谣》、《杜阳杂编》、《三水小牍》
考古发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盛唐时期留下的关于岑参的文字记录,请问是记在什么上面?西州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单
考古发现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中盛唐时期留下的关于岑参的古代驿站账单,请问记录的是多少年间的事?天宝十二年至十四年(公元753~755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和那个历史人物有关?魏征
哪一个是唐代魏征于贞观十三年(639)的疏议?十渐不克终疏
唐朝的时间是?618年-907年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用来测量子午线的仪器是什么?复矩图
唐代天文学家一行修制的历法是什么?大衍历
贾岛擅长什么?五律
贾岛和谁被称为苦吟诗人?孟郊
武则天自创的字是什么,音什么?曌,zhao四声
太平公主可能的出生年月,姓名?665, 李令月
哪一篇不是中唐时期的唐传奇小说?
初、盛唐是唐传奇的发轫时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的过渡。作品数量不多,现存有王度的《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的《游仙窟》,内容近于志怪,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作家和作品数量最多,而且颇有名家名作涌现。如陈玄佑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鸿的《长恨歌传》等。内容题材涉及到爱情、历史、政治、豪侠、志怪、神仙等,但大多作品体现了较强的现实精神,创作方法与艺术技巧更加成熟。
晚唐是唐传奇的衰落事情。虽然作品数量不少,并出现了专集,如牛僧孺的《玄怪录》、皇甫枚的《三水小牍》、裴鉶的《传奇》等,但内容较为单薄,艺术上也较为粗俗。唯有豪侠题材的作品成就较高,如传为杜光庭的《虬髯客传》就是最著名的作品。
开元通宝古钱币的阅读顺序是什么?上下右左
开元通宝的材料是什么,直径多少,重多少?铜,24厘米, 45克
多少文是一两重?十文
一文的重量是多少?一钱
一千文的重量是多少斤,多少两,多少钱?六斤四两,100两,1000钱
一斤等于多少两?16两(半斤八两)
宋朝的年间是?(960年—1279年)
4 服饰历史常识 古代服饰名称知多少
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
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举例如下:冠。
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
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
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
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
(杜甫《八哀诗》)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
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弁。
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胄。
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
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世家》)帽。
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
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
巾。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
“巾”是象形字。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
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衣。
衣服的总称。古人特指上衣。
《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
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裳。
古人特指下衣。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襦。
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禅。
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亵。
指贴身穿的上衣。裘。
指皮衣。如:“五花马,千斤裘。”
(李白《将近酒》)袍。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
“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褐。
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衰(蓑)。
用草编成的雨衣。襟。
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裾。指衣服的下摆。
袖。很长的袖子。
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也叫“袂”。
绅。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
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
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裤。古代写作“绔”。
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5 公务员常识题:五千年前中国服饰虽经时空因素不断改变,然而从外
这题选:并服:长袍深衣···并服是首服的意思,也称“头衣”,指头上的冠戴服饰。其实并服是首服的一种,放在这题里是用生僻的意思来迷惑、吓唬大家的,反正“明白人”能选对就行。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我们的传统服装甚至孔夫子玩出来的传统文化,都是源自周礼,应该选哪个··一目了然了吧?觉得好的话,就劳驾采纳了···
枕头衣的解释
枕巾的俗称。
词语分解
枕的解释 枕 ě 躺着时垫在头下的 东西 :枕头。落(刼 )枕。枕席。 躺着的时候,把头放在枕头上或器物上:枕戈待旦。枕藉(纵横相枕而卧)。 垫着:枕木(铁路上承受铁轨的横木)。枕腕(写字运笔的一种方法,右手垫在左 头衣的解释 古代称小孩和少数 民族 的帽子。《后汉书· 西南 夷传·哀牢》:“ 纯 与 哀牢夷 人约,邑豪岁输布贯头衣二领,盐一斛,以为常赋。”按,《说文·冃部》:“冃,小儿及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 段玉裁 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