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

脾胃不和的症状有哪些?,第1张

所谓脾胃不和,也就是脾胃功能失调,而一旦脾胃功能失调,肠胃就会想病变,另外很多人产生各种疾病之后没有注意调理脾胃,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甚至可能会导致旧病复发,因此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大病初愈,脾胃一定要调理好。

1、临床症状

脾胃不和的时候,会令人消化不良、身体虚弱,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症。脾胃不和证的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脘腹胀痛甚或腹泻,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由于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故食欲减退与食后腹胀同时并见;因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见泄泻,甚则小腹胀坠、脱肛等。胃气不降反而上升,则可见嗳气,恶心,呕吐等;润燥失宜,胃阳不足,胃失通降,可见食欲减退,嘈杂易饮,干呕,呃逆,甚至噎膈,大便干结;脾虚湿困可见食后饱胀,倦怠乏力,舌淡胖或舌边有齿痕、苔少或无苔,脉细弱而数等症。

2、调理方法

(1)在问到脾胃不和怎么调理的时候,患者朋友们需正确对待。首先是在饮食这一方面,需要表现的有规律。众所周知,饮食调摄的作用下,对保养脾胃会起到关键性效果。患者最好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并且,要以素食为主、荤索搭配,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

(2)而在运动这一方面,脾胃不和的患者,也是要认真对待的。患者可以以步代车、饭后散步,亦或者是早上进行慢跑等。通过这些锻炼,能够起到增强人体胃肠功能的作用,令患的胃肠蠕动频率可以加强,分泌出更多的消化液。

(3)还有些人,会通过吃药的方式,来缓解病症。目前在临床上,舒肝和胃丸就是不错的选择,患者可按照说明书或医嘱用药。只不过,对药物过敏的时候,是不能给药的。

3、分类调理

(1)脾胃虚弱:是要分型的,不能乱用药,脾胃虚弱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胃阴虚。脾气虚的症状主要是气短乏力、头晕、大便溏泻,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脏白,脾阳虚主要表现在: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胃气虚主要表现在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胃阴虚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对于脾胃气虚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对于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胃阴虚成药较少,可汤药调理。

(2)脾胃虚寒:中医名词,同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需静养,注意保暖,均衡营养,不食用凉性或者寒性的食物。

(3)脾胃湿热:脾胃湿热见症多端,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是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对此症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4、食疗方法

(1)益气养心粥

原料:太子参30克,山药30克,莲子(莲心)30克,粳米200克。

做法:将太子参、山药、莲子、粳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温热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2)鸭肉冬瓜汤

原料:冬瓜500克,鸭肉500克,猪瘦肉100克,芡实、薏苡仁各50克,荷叶1片,陈皮5克,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将鸭肉、猪瘦肉洗净切块,冬瓜连皮洗净切块,荷叶洗净剪成小块。上四味与芡实、薏苡仁、陈皮一起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鸭肉熟烂,调入精盐、味精即成。当菜佐餐,食肉饮汤。

功效:滋阴养肝,健脾利湿。

(3)生脉饮

原料: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做法:将上三味药煎水当茶饮。

功效:可益气养阴,是汗出较多的夏季最佳饮品,老少皆宜。

(4)黄鳝饭

原料:黄鳝150克,生姜汁10毫升,粳米500克,精盐、花生油各适量。

做法:将黄鳝宰杀,去内脏,去骨,洗净后切成片,放碟内,以生姜汁、精盐、花生油拌匀。将淘洗干净的粳米放入沙锅中,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待水分减少一半后,放入黄鳝于饭上,继续煮至饭熟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调中健胃。

(5)山药枣豆糕

原料:山药50克,扁豆30克,陈皮丝5克,大枣肉50克,淀粉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山药、扁豆洗净放入锅内煮熟,大枣肉切丝,将淀粉加适量水和成浆,放入山药、扁豆、大枣肉拌匀,加入适量白糖,倒在盘中,放入锅内隔水蒸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

(6)山楂麦芽饮

原料:山楂15克,生麦芽30克,太子参15克,竹叶芯10克。

做法:将山楂、麦芽、太子参、淡竹叶洗净,用水煮沸,浸泡15分钟即成,代茶饮,随意饮用。

功效:益气清心,健脾消滞。

5、注意事项

从上文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脾胃不和怎么调理,希望朋友们有所加强,为健康的维护做好准备。相信没有什么事情是比健康的身心更为重要的了,积极地配合调理是脾胃不和患者在康复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引言:脾胃虚弱的人一般都会有三种表现,一般都会通过饮食,精神和身体反应出来。因此常常听到有人会说自己的脾胃虚弱,判断的原因是因为消化不良、没精打采或者是容易感冒之类。同时也有人会说自己常常感到食欲不佳,并且口味比较清淡,食欲不高。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话题就是口淡乏味到底是不是脾胃虚弱的症状,人们应该如何判断呢?

一、脾胃虚弱会涉及到哪几个方面

脾胃虚弱的人在饮食方面一般都会有两种现象,一种是不想吃,因为食欲较差,所以即使是自己喜欢的食物也并没有什么胃口,第二种是吃不下,因为自己的消化系统不好,随便吃一点点就已经觉得很饱,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有恶心、腹胀等问题。同时脾胃虚的人,精神状态一般都会比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思维反应比较迟钝,人体的外貌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一般多以形体消瘦为主,达不到正常人的红润与光泽,眼神也比较散乱。这些行为看似和脾胃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都是因为脾胃虚弱导致空血不足而引起的。

二、为什么会脾胃虚弱呢

当人们出现暴饮暴食或者是由饮食偏嗜的时候,那么就会导致体内的脾胃工作出现问题;同时在在生活中太过多虑或者是焦虑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多虑伤脾,多虑的人容易肝气郁结,容易发脾气,也因为长时间的思虑会引起体内的内分泌失调,并且消化液分泌不足,饮食消化也会得到干扰。并且有的人比较怕热,所以在夏天时过量的饮用寒冷的食物,导致体内产生阴寒体质,湿气过重,从而使这种寒湿体质也会影响脾的功能。

三、小结

口味淡乏一般都是因为口中味觉减退导致食欲不振,一般多见于脾胃虚寒的患者。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经常煮红豆薏米粥,将体内的湿气从下而出,帮助恢复脾的功能。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切忌不要暴饮暴食,同时也要避免食用过多的寒凉性食物,也要做到不生气。

口味是指口中有无异常的味觉和气味。口味异常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证的反映。

1、口淡

指口中无味,多为脾胃气虚,或见于寒证。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2、口苦

指自觉口中有苦味。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的病证。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为主,这常与胆汗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品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

3、口甜

指自觉口中有甜味。若口中甜而粘腻不爽,舌苔黄腻者,多属脾胃湿热。若舌苔薄净,口中涎沫亦稀薄者,多属脾虚。

4、口酸

指自觉口中有酸味。多由肝胃蕴热、肝胃不和所致。若口中酸馊,则属伤食。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5、口涩

指口中有如食生柿子后口涩之感觉。每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所致。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6、口咸

指自觉口中有咸味。多与肾虚及寒水上泛有关。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7、口臭

指自觉口中有臭味。为胃热症、胃阴虚症。胃热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

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

8、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9、口粘腻

指口中黏腻不爽,常伴有舌苔厚腻。多由湿浊停滞、痰饮食积所致。若口中粘腻而甜,多为脾胃湿热。若口中粘腻而苦,多属肝胆湿热。

此外,还有口麻、口腔疼痛等证,虽不属口味异常,但有临床意义。亦归纳在口味一节。若口舌麻木而感觉减退者,应注意肝阳化风或是否因某些药物过量所致。口腔疼痛者,多为脾胃火热上炎或阴虚火旺证。

口苦、口酸、口甜、口咸的主要病机:

口中味觉的异常称为“口溢”,常常反映脏腑的病变。因为五味归属于五脏,当脏腑的精气外泄时,可因脏气的偏盛上溢入口而见口味异常,也可因为脏腑之虚,不能摄纳精气而外漏见口味的异常。

所谓口苦,指未进食苦味食物或药物而自觉口中有苦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素问·奇病论》更说:“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素问·痿论》亦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伤寒论》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注:“苦、干、眩者,皆相(胆)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说明胆热、肝热是形成口苦的主要原因。在时行热病中口苦主热无可非议,且口苦不做主证,热清则口苦自除。然在内伤杂病中,口苦亦有主寒者,如《圣济总录·胆门》曰:“治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天雄丸方。”《脉因证治》谓:“胆热则苦,口苦亦有肝虚寒者。”虚汗症之口苦,其症口苦而淡,渴不思饮而饮亦不多,或口苦而咸涩多涎,或口多清水,舌淡苔白而润滑。口苦主寒的病机是中焦虚寒,湿痰浊邪壅滞,肝木乘脾,胆气上溢而成,多见于消化机能紊乱等慢性胆胃病变之中。

所谓口酸,不因食酸物或吞酸嗳腐,而口中常有酸味感觉,且恶酸。因肝味酸,故口酸常为肝气之上溢,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说:“酸者,肝之味,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火自甚,故为酸,如饮食热,则易于酸也。”意即肝热上蒸致酸味。再者土虚木乘亦可作酸,除见口酸外,常有纳食不香,食少,脘胀,嘈杂泛酸等症。

所谓口甜,为口中作甘而不喜甜。因为甜为脾味,故口甜又称脾瘅。如《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在名曰脾瘅。”其病机则是“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意为脾之精气上溢入口则口甜。如过食肥腻厚味,郁积化热,积湿于脾,热蒸脾气上溢,口甜之则生。少数亦为脾虚,虚火迫脾津上溢而口味作甘。还有脾为湿困,精气失于运化,上泛口中亦作口甜。

所谓口咸,乃口中常有食盐之咸味。咸为肾味,肾液上溢则口中作咸。其产生机理常为肾阳虚而不摄,肾液上泛,或肾阴虚,虚火逼肾液上乘而成。

如果实在觉得严重,去中医院求诊。

一、口苦。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日服2次,每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治宜消食化积。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每日2次,每次9克。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漱口。

六、口淡。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麦芽等。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七、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八、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口淡无味是什么原因?有时候人的味觉会出现异常,口淡无味就是味觉异常的一种。那么口淡无味是什么原因?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味觉异常是指有人在进食时,口中有异味感,或不进食口中也觉有异常味道。这常常提示了可能得了某种疾病,在中医中,因脾开窍于口、胃、心、肾等,脏腑之气亦循经上至于口,故口中气味异常,则是上述脏腑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

口淡无味是指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

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普遍升高的现象。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

除了口淡无味外,还有哪些味觉异常的症状呢?其它味觉异常的症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

其它味觉异常的症状

1、口苦

多为肝胆有热所致。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2、口甜

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治宜清脾泻火。

3、口咸

多为肾虚所致。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4、口酸

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治宜泻肝和胃。

5、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一般有三种情况,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治宜清泻胃火。

6、口涩

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瘀结。

7、口辣

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

口淡无味最重要的是注意饮食调理,建议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好消化的东西,保持大便通畅,多喝点水,切忌便秘。另外,口淡无味可以吃点中成药,比如归脾丸,健胃消食片,病情就会好转了。

一般说来胃肠气胀均有腹部膨隆。局限于上腹部的膨隆多见于胃或横结肠积气所致。小肠积气腹部膨隆可局限于中腹部,也可为全腹部膨隆。结肠积气腹部膨隆可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部。幽门梗阻时,上腹部可有胃型及蠕动波,肠梗阻时可见肠型及肠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或减弱。腹膜炎患者可有压痛及肌紧张。

1病史

(1)年龄:成人腹胀多见于肝、胆道及胰腺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者也甚为多见。儿童及青少年腹胀时应考虑腹腔内结核、B族维生素缺乏等营养障碍性疾病。

(2)饮食:进食大量含糖类的食物以及暴饮暴食者易发生腹胀。

(3)既往史:应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幽门梗阻或肠梗阻史,有无结核、肝炎、肝硬化、胰腺炎史,有无腹部手术史、外伤史等。

2伴随症状

(1)腹胀伴腹痛:伴剧烈腹痛时应考虑有急性胆囊炎、胰腺炎、肠梗阻、急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肠扭转、肠套叠等病变的可能。

(2)腹胀伴呕吐:多见于幽门梗阻、肠梗阻等病变,其次可见于肝胆道及胰腺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吞气症等功能性病变有时也可发生呕吐。

(3)腹胀伴嗳气:常见于吞气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溃疡病及幽门梗阻等。

(4)腹胀伴便秘:多见于习惯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梗阻、左半结肠癌等。

(5)腹胀伴腹泻:多见于急性肠道感染、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6)腹胀伴肛门排气增加:多见于食物在肠道发酵后、结肠内气体过多、肠易激综合征等。

(7)腹胀伴发热:多见于伤寒、急性肠道炎症、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及败血症等。

(8)腹胀伴肠型或振水音:腹胀伴肠型或异常蠕动波多见于肠梗阻,如胃部有振水音时,多考虑为胃贮留或幽门梗阻。

(9)腹胀部位:上腹部膨胀者多见于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肝硬化、幽门梗阻、胃扩张或胃癌、胰腺癌等;中上腹部膨胀多见于肝、胆道病变,肝曲综合征等;左上腹部膨胀多见于胃疾病、脾曲综合征等;左下腹膨胀多见于结肠胀气(例如巨结肠);全腹部胀气多见于小肠或结肠腔内积气过多、麻痹性肠梗阻等。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

有可能肠胃湿热。

肠胃湿热是指内蕴所致之腹胀。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恶臭、小便黄赤等。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

《症因脉治》卷三:“湿热腹胀之证,面目黄肿,小便赤涩,大便或结、或泄黄糜,或日晡潮热,烦渴口苦,口甘口淡,腹胀胁痛。”

治以清利湿热为主。胁痛、口苦、面黄者,用龙胆泻肝汤以泻肝胆之火;小便赤涩,用木通六一散以导膀胱湿热;二便均涩,八正散;大便黄糜状,用家秘泻黄散;日晡潮热,大柴胡汤。烦渴口淡,干葛石膏汤。口苦清肝胆之火,口甘清脾火,口淡清胃火,口咸清肾火。参见腹胀条。

祝早日康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160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