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哪个人?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哪个人?,第1张

孙思邈

孙思邈隋朝末年出生在陕西耀县的孙家塬村,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极差。对于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思邈来说,对百姓的疾苦自有深刻体会。孙思邈幼年时期,身体孱弱多病,需常年服药,这让本来就已很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是,孙思邈的父母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耽误儿子读书,他们紧衣缩食坚持让孙思邈拜师念书。

故而,孙思邈感念父母的苦心,痛恨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就发愤图强刻苦读书,以期成就一番功名。然而,却时赶瘟疫,眼看性命不保,据说后来得一鹤发童颜的神医赐药才挽救了性命。 这件事对孙思邈触动很大,深刻感觉到作为医生的重要性,于是在他八岁那年立下誓愿:勤奋学习医术,以行医为终身职业,解救天下受疾病困扰之人。

孙思邈在生前经常资助百姓,并且免费为穷苦人治病,并向他们传授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方法。他所著的《千金要方》一书是中古医药学集大成之作,是后世医者必备参考书之一。

关于孙思邈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后代为什么不姓孙?关于孙思邈后代为什么不姓孙这一问题有两种说法。一是孙思邈为让后人蒙福避祸而改姓。孙思邈经常出入皇家为他们治病,虽然这是一大殊荣,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不定哪天就会被降罪,孙思邈为免日后灭门之灾就嘱咐下一代要改名换姓。

在我国古代为家族避免牵连让后人改名换姓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因此这一说法也合情合理。二是孙思邈死后显灵嘱后代改姓。相传孙思邈死后一段时间,他家乡的村民不知何原因一下子全都病倒了,连续高烧不退,虽经多方求医但毫无疗效。最后大家无奈只得来到孙思邈坟前,跪拜祈求,希望他在天显灵,拯救村民。

言毕,大家就看到孙思邈身骑老虎,手摇芭扇来到大家面前,告诉大家今后要想平安就必须改姓。后经解梦先生解释大家改孙为焦、张、李三姓。从此以后,全村人身康体健,生活富足,很少有人生病关于孙思邈后代不姓孙之原因,是由村民口耳相传的,到现在为止无确切历史证据。

青州城百草堂的老板扈天涯不仅炮制丸散膏丹有一手,对医术也颇为精通。城中虽然不乏名医,可他认为自己的医术才是青州第一。

扈天涯除了行医卖药,最大的爱好就是饮酒。他有一个酒友,姓罗名毕,自号罗山人。两个人隔三岔五就要聚到一块痛饮一番。

一天。扈天涯忽觉腹部不适,给自己一号脉,确信是肝脏出了问题。他急忙把儿子扈亮叫过来,开了一剂茵陈百草汤,让儿子速速按方抓药,可扈天涯服了七天汤药,却一点也没见好。他思忖再三,又换了一个方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凡是治疗肝病的药,他全都吃了一个遍,到最后,病没见好,反倒卧床不起了。

扈亮想给父亲请大夫治病,可扈天涯却摇头道“你爹在青州城中医术第一,我治不好的病,那帮庸医,谁能治好”

扈亮正急得团团转呢,忽听家人来报。说罗山人过府探病来了。扈亮急忙迎了出去。

罗山人身着青布长衫,右手拎着黄绫子布包,左手拎着一个木食盒。他看着面如黄纸的老友,安慰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扈兄吉人天相,一定会好起来的!”说完,打开那个黄绫子布包,一尊药王瓷像露了出来。

药王就是孙思邈,这尊瓷像是德化年间的古人马走到山野客栈门口,魏鹤寿瘫倒在地,狗样喘着粗气。牛耿喝令他赶快赶路,魏鹤寿低下头说:"罪臣年纪大,真的力不从心。这里有座客栈,让罪臣在这里避避烈日吧,不然的话老夫不是累死也得晒死。"瓷――只见孙药王身披血红色的斗篷,右手拄着药锄,左手背在身后,那双眼睛里流露的都是浓浓的悲悯。

阳光的照耀下,药王披的那件斗篷鲜红如血,宝光灼烁,炫人眼目。这就是烧千窑也难成一器的名瓷――釉里红!

扈天涯的药店,正缺这样一件镇店之宝呢。他坐在病床上,冲着罗山人一抱拳,说道“罗兄,我愿意出五千两银子买你这尊瓷像,恳请罗兄割爱呀!”

罗山人哈哈一笑“这尊药王像除了釉里红是一绝外,还有一处更叫人称奇的地方,只要你能找出来,我罗某人立刻双手奉上这宝贝!”

要知道,烧制瓷像不比烧制瓷器。因为瓷像的内部是空的,加热时里面的空气会膨胀,为了防止膨胀的空气损坏瓷像,所以瓷像底部必须留有出气孔。

扈天涯翻来覆去地看了个遍,竟没有找到出气孔。罗山人哩哩笑道“你再好好看看!”

扈天涯再仔细一端详,这才发现,原来制造瓷器的瓷工别具匠心,竟在药王的鼻孔中挖出了两个小洞。这真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罗山人鼓掌大笑道“好,这尊瓷像就送给罗兄了!”

扈天涯连声称谢,然后唤过扈亮,命他将这尊药王像送到后院的香堂内。见儿子走远,他压低嗓音对罗山人道“罗兄,有酒吗”

罗山人转身闩了房门,然后变戏法似的从食盒里拿出了一壶酒,给扈天涯倒了一杯。扈天涯望着杯里墨黑色的酒液,皱眉问道“这是什么酒我怎么郑州祝融氏葬郑州嗅到了一股药味呢!”

罗山人神秘地说“这是极为珍贵的十全大补酒!”扈天涯小呷了一口,只觉得除了一股浓到的药味,那酒味淡得出奇。可不管怎么说,药酒也是酒呀但是吴氏也担心族人说闲话,就哄骗向文正说:"你看,家里就头毛驴,两个哥哥还是合着骑头毛驴上学堂的。要不,你就骑着猪去吧。",扈天涯怕被儿子看到,举杯连饮,一壶酒很快下了肚,罗山人忙将酒具又收到了食盒中。

两个人说了一会儿闲话,扈亮从香堂回来了,罗山人起身告辞。扈天涯暗中做了一个端杯的动作,说道“明天罗兄一定要过来啊!”

就这样,罗山人每天来都会偷偷地给扈天涯带一壶药酒。十天后,扈天涯的病仍然没有一丝起色。

这天,扈亮将罗山人拉到了墙角,焦急地问道“罗伯父,您带来的汤药也不管用呀,侄儿求求您,您再给想个法子吧!”

原来,扈天涯拒绝喝别人开的药,扈亮无奈之下,找到了罗山人想办法。罗山人请来六位青州名医,合开了一道治疗肝病的方剂,利用药酒这个幌子让扈天涯喝了下去,没想到还是没有疗效。

扈亮见罗山人不说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罗山人忙伸手将他拉了起来,说“实在没有招儿,就用用我堂兄的法子吧!”

罗山人有个堂兄,是青州的一名兽医。如果牲畜久服药剂,病情却不好转,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百或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些。他屈知县有些丧气道:"那这事儿就没指望了?"的堂转眼秋收季节已到,解家又放出了招工的消息,别人上过铁公鸡的当,谁也不敢来,只有个年轻人早早来到解家。铁公鸡看:几年不见,王贵的儿子王小贵都长成棒小伙了,小伙子有力气,能吃苦,是他爸的儿子,不过喂是得提防他点。兄就会说这是药积了,然后采来大戟水菖蒲和荜茇,将它们捣成一碗黏"呸――"牡丹狠狠吐了口唾沫,用身子护住儿子,把脸扭到边去了。糊糊的药汁,再给牲畜硬灌下去,牲畜吐尽肚子里的东西,病就慢慢好了!

扈亮觉得这方法有剃头匠咂嘴,挠挠头,猛然变了脸:"你要真想剃,得依我条规矩。"点荒唐,不敢擅自做主,只好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扈天涯有气无力地说道“如果吐净东西就可以病好的话,那么天下人都可以当大夫了!”说完眼睛一闭,看那样子是要等死了!

罗山人想了想,说道“我那做兽医的堂兄还告诉我几个民间土方,扈兄还是挨个试试吧”

扈天涯虚弱地摆了几下手,说道:“不要再想什么歪点子折腾我了推他做部落长。。我死后,你给我多烧点纸钱,我就感激不尽了!”

罗山人一听扈天涯要安排后事,急忙岔开话题道“我知道还有一个人的医术比你高明,只要他肯出手,就一定能医好你的病!”

扈天涯蓦地睁开了眼睛,问道“这个人是谁”

“药王孙思邈!”罗山人的意思是要扈天涯去拜求一下药王的瓷像,没准孙药王显灵,他这病就霍然而愈了。

扈天涯再心高气傲,也不敢田秀才高兴得拍起手来,找来绳子,穿了牛鼻,和院子里的牛拴到了块儿。田秀才不由摸了摸张秀才的牛脑袋,说:"咱读书人十年寒窗多不容易,我定要把你救过来。"不服孙思邈。他叫儿子将他扶到后面的香堂,要在咽气之前拜拜药王,求药王保佑儿子,让扈家的医术代代相传下锄板儿这才细端量:闺女长得秀眉大眼,走起路来飘飘摇摇,真如同神仙般,忍不住想道:"有这么个女子做媳妇,这辈子知足了。"这想,那姑娘仿佛知道了他的心思,头耷拉得更低,脸儿也更红。锄板儿便又问:"**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啦"姑娘说"我叫松小翠,啦吧。""怎么还啦吧""我从小死了爹妈,记不清到底是几岁了。"两个都是同命人,锄板儿又感激小翠救命之恩,两人就在这深山古宅中做了夫妻。去。罗山人替扈天涯在药王像前点燃香烛,扈天涯一个头还没磕完,就听扈亮叫道“爹,你快看,药王显灵了!”

只见药王的鼻孔里,竟然淌出了两道鼻涕――那鼻涕越淌越长,最后都滴落到桌上了扈天涯惊喜地叫道“那不是鼻涕,那叫玉筋,快,快用银碗接了,给我服用!”

扈亮急忙取来银碗,放到瓷像的鼻子底下,过了半炷香的工夫,碗中接了两大匙的玉筋。扈天涯面对药王所赐的仙药。当场就一饮而尽。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扈亮每迈进轩辕庙大门,迎面便是棵苍翠挺拔的古柏,这便是着名的"黄帝手植柏"。据说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棵柏树,距今大约已有多年了。外国人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下围十米有余,人合抱不严,所以当地民谚说它是"搂扎半,十个疙瘩不上算"。天替父亲到香堂中去拜药王,然后再接来药王玉筋给父亲服用。扈天涯的病竟渐渐有了起色。这天。他觉得腿上有劲了,没让小丫环搀扶。自己一个人走到了后院。还没等他走进香堂,忽听香堂中传来了扈亮的说话声“赶快干完月色朦胧,赵志远把抱住婀娜而来的苗条身影,那淡淡的花香萦绕在鼻端,让他血脉贲张。倾诉相思之苦,共享鱼水之欢。待到鸡鸣,婉娘起身穿戴好悄然离去。刘婶又轻敲窗户:"先生且歇息,老身送罢小娘子便回来做饭。"手里的活儿,老爷服药的时间就快到了!”

他悄悄走过去,隔着窗棂一看,只见十几个家人坐在地上,手里拿着竹片,正在刮取泥当时,京城里的王公贵族热衷豢养种叫海东青的宠物。传说海东青是万鹰之神,十万只老鹰中才出只海东青。鳅身上的黏液。

看到这里,扈天涯才明白,所谓的玉筋全是出在泥鳅身上。罗山人那个当兽医的堂兄曾极力推荐过,泥鳅身上的黏液可以治疗肝病。

但扈天涯听了只是一笑。罗山人只好借助药王瓷像,用小竹管把这泥鳅的黏液全都灌进了药王的鼻孔中。

罗山人在点香烛时,故意靠近药王的肚子。药王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黏液便在空气的压力下,沿着鼻孔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罗山人为了救治扈天涯,真的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扈天涯一掌推开了房门,扈亮吓得急忙将那碗泥鳅黏液藏到了身后,含糊不清地说道“爹,我啥也没干,我,我!”

扈天涯叹了一口气,说道“我都知道了!”

扈天涯从扈亮手中接过药碗,一口喝干,两行泪水“刷”地流了下来。他自认青州第一名医,可自负却差点儿要了自己的命,他一万个看不起兽医,可是兽医那不入流的土方却把他的病治好了。看来,他真的应该好好地反省一下了。

扈天涯病愈后,把药店的生意交给了儿子,然后和罗山人一起,浪迹天涯,辨药寻方,拜访高人。三年后,扈天涯终成一代神医!

选自《今古传奇・故事版》20109

神奇药王

《神农尝百草》主要内容如下:

很久以前,有个人名叫神农,他为了找草药给人们治病,一人尝遍百草,找到了很多可以食用和治病的草药,因此十分受人尊敬。有一天,他尝到一种翠绿色的草,吃了之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临死前,才知道那是一种断肠草。神农去世之后,有人将他的事迹记录了下来,让大家将他的功德铭记于心。

神农开创中医

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动物蚌蛤为生,腥臊恶臭伤腹胃,经常有人受毒害得病死亡,寿命很短。炎帝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

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他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由此令民有所“就”,不复为“疾病”,故先民封他为“药神”。炎帝神农氏终因误尝断肠草而死,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被称为“药王”的是谁?

被称为药王的是孙思邈,他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士,被后人称为药王。

一、孙思邈的学习经历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大统7年,但他本身并不是出生于什么豪门贵族,也不是什么医药世家,而是普通的农民家庭。据说他天资聪明,在7岁的时候就认识1000多个字,每天可以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在18岁的时候决定立志学医,并且还爱好道家老庄学说。孙思邈十分注重实战经验,比如他著名的著作《千金要方》就是通过不断的走访,积累民间各种医治疾病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一本书。

二、拒绝做官

在北周时期,皇帝曾经邀请孙思邈任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并不想要做官,他隐居于太白山中,努力下功夫研究医学著作,并且自己采集草药进行实验。据说在唐太宗时期,皇帝遭孙思邈入宫觐见,见到他的时候,觉得70多岁的人居然身形步态就像少年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在唐高宗期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皇帝,希望他能够当官,但是孙思邈还是拒绝,并且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孙思邈的一生都在著书当中度过,并且活到了142岁,非常高寿。

三、孙思邈在医术上的主要成就

据说孙思邈不仅经营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外科五官科等等,他是第1个在中医学上首次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的疾病,要单独设立一科的人。在他的经典著作《千金要方》

中国古代药王到底是谁?

中国古代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01岁。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敏慧强记,他7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多字,人称圣童。孙思邈的家乡在长安附近,长安为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当时也是东西魏之间战争的后方,当时的战乱对其历史文化的破坏不大。

在这种条件下,孙思邈有机会从小就博览群书。因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生诊治,以致耗尽家资。因此他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以医为业,用毕生精力从事医学研究,为民除病,因而刻苦研习岐黄之术。

一生以济世活人为己任,对病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医精诚”,要求医生对技术要精,对病人要诚。

他认为医生在临症时应安神定志,精心集中,认真负责,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一样看待;治疗中要不避危险,昼夜、寒暑、饥渴与疲劳,全心赴救病人,不得自炫其能,贪图名利。

这也正是他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写照。他曾亲自治疗护理麻风病人达600余人。他的高尚医德足为百世师范。

参考资料:

--药王

药王是谁

一、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世尊为药王。

二、扁鹊,洞晓医源深明医理,传黄帝《素书》即与扁鹊论脉法,后世祀为药王。又战国时渤郡人有姓秦名越人者,精于医学,在齐、赵行医,人亦以扁鹊称之,祀为药王。道教尊扁鹊为药王真君,《正统道藏》收有《药王八十一难真经》。

三、孙思邈。后人尊之为药王,奉祀不辍。为祀药王常于夏历四月二十八日举行药王会。

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等。

扩展资料

部分药王介绍

一、韦讯,古代医家名。道号慈藏,约生于唐贞观十八年,卒于开元二十九年。唐京兆府人,曾为道士,精医术,曾为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曾奉诏与张文仲为苏良嗣诊疾。

二、韦善俊唐初道士,民间尊其为“药王”,巩县人,祖籍京兆,因祖父尝为巩县令,遂隶籍巩县。

三、孙思邈,京兆华原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药王

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药王”的是哪个人?

中国历史悠久,在这之中能被称为药王的人物也不再少数,例如尝遍百草治病救人的神农,大名鼎鼎的医药精通者扁鹊还有被很多人都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思邈小时候就展露了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他的记忆力超级强悍,年仅七岁就能背出上千个字,十里八乡的人都给他叫做小神童。聪明且早慧,读书学习对他而言就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无完人,孙思邈体弱多病,家里为了给他治病更是散尽家财。或许是因为自己体弱他也想帮助更多的人,边看是研究医书,走上了从医这条路。长大成人后,他的医术更是在周边很有名气,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请求孙思邈诊病。这在之中他还看了很多儒家、道教的书籍。直到他快四十岁时,看到家国混乱,便决定放弃官途,过上了一段时间的世外桃源隐居生活。在当时很多大夫治不好的疑难杂症,病患则会想方设法的找寻孙思邈,因为只要能得到孙思邈的治疗,或许还有着一线生机。唐太宗称帝时期,派专人把孙思邈请出山,入朝为官,在第一次见面时,唐太宗见到已经七十出头的孙思邈精神面貌如同中年人一般,着实有些心惊。高人就是高人,从不被身外之物所困住,婉拒了皇帝的好意,实在推脱不下,便让徒弟替他入朝。之后他便开始了随心的生活,给患者看病或者是回到山林之中。根据记载孙思邈享年140岁。令人敬佩的是孙思邈的医德,治病救人从不看重病人的身份高低,一切从本心出发,以人为先,对待每一位病人都是认真负责,不会敷衍了事。在社会上更是让大众尊敬的人物。

药王是谁

中国古代药王是孙思邈。

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享年101岁。

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拒绝做官

在北周时期,皇帝曾经邀请孙思邈任国子博士,但是孙思邈并不想要做官,他隐居于太白山中,努力下功夫研究医学著作,并且自己采集草药进行实验。

据说在唐太宗时期,皇帝遭孙思邈入宫觐见,见到他的时候,觉得70多岁的人居然身形步态就像少年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在唐高宗期间,孙思邈又被接到帝都皇帝,希望他能够当官,但是孙思邈还是拒绝,并且推荐了自己的徒弟。孙思邈的一生都在著书当中度过,并且活到了142岁,非常高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1723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